2020北京各区高三一模二模散文阅读汇编及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北京各区高三一模二模散文阅读汇编及答案详解
一、试题部分
325适应性测试
四、本大题共4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又见鹭鸶
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散步。
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合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
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生怕冲撞了它们惊飞了它们,便蹑手蹑脚
....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g
在顺流而下大约30 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
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
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悠然雅然……
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
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
..起来。
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
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难以泯
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
..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和生存选择难以揣摸。
岂止鹭鸶这样的小河流域鸟类中的贵族,乡民们视作报喜的喜鹊也绝迹了,张着大翅膀盘旋在村庄上空窥伺母鸡的恶老鹰彻底销声匿
迹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灾变,使鸟类王国土崩瓦解
....灭族灭种留下一片大地静悄悄?
单说鹭鸶。
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鳏夫或寡妇悲怆遁逃?
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
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
我顿然悟觉,鹭鸶原是在村庄里的大树上筑巢育雏的。
我的小学校所在的村庄面临河岸的一片白杨林子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无论男女无论老幼引为荣耀视为吉祥。
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
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吉兆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
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
....。
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
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
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馋和贪婪相。
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
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
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
....的诗歌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便蹑手蹑脚
....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蹑手蹑脚:脚步放得很轻
B.使鸟类王国土崩瓦解
....灭族灭种土崩瓦解:彻底崩溃
C.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黯然失色:事物失去原有的颜色
D.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
....的诗歌来脍炙人口:为众人所称道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渲染作者漫不经意的心态,为下文邂逅鹭鸶的惊喜提供了心理铺垫。
B.作者将自己对鹭鸶的守候看作“守株待兔”的重演,暗示鹭鸶最终无法再得。
C.作者极写鹭鸶倩影与姿容的优雅从容,与“鸡们鸭们雀们”的贪婪相形成了对比。
D.本文对发生在农村的生态环境和道德环境的恶化作出了反思,表现了忧患意识。
19.结合上下文,分别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
(6 分)
①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
..起来。
②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
..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20.本文的结尾,营造了怎样的审美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海淀区20200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依赖一条邮路
①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最佳境地时,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以求得一个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世隐居。
我在这里可以坐下来潜心阅读世界名著,可以平心静气回嚼20年乡村生活,形成新的作品。
我几乎本能地关注着生活,尤其是乡村世界的变化,自然少不得一份报纸。
能否每天看到当日的地
方报纸,成为一个小小的却也揪心
..的问题。
②我祖居的村子虽然距西安不过50华里,却是一个被地理环境限制着的“死角”。
回到这样环境的老屋里,我首先想到如何能读到当天的报纸。
得知这里的邮递员仍旧是我熟悉的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到他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家,由我走读上中学的儿子放晚学时顺便捎回来。
这样,每天傍晚,我停歇工作的时候,坐在祖居的小院里,借着尚未暗淡的天光,打开《参考消息》,看世界的这个和那个角落又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和趣闻;还有贴近我生活的《西安晚报》,既有国家大事,更有城市和乡村的新鲜事。
我曾在该报上读到一位农村女人首创家庭养鸡场的新闻报道,竟然兴奋不已,随之便搭乘汽车追到西安西边的户县进行采访,先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发表在《西安晚报》,后又演绎成8万字的中篇小说《四妹子》,这是我写农村体制改革最用心也最得意的一部小说。
③每有或长或短的小说或散文写成,或者要投寄一封信,我便骑自行车赶到4公里远的邮政代办点。
代办点设在军校大门内右侧的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位代办员。
我把自行车停在路边,便拿出要寄的稿件或信件走到办理窗
口前,看着那张熟悉面孔的眼神里显示出“你来了”的意象
..,等着我先开口。
如果是寄信,我便会说要几张邮票;如果是寄稿件,便把封好的信递给他,让他在桌旁的磅秤上称一下重量,然后用算盘算出邮资。
我用他摆在窗台上
的糨糊贴好邮票,再把装着文稿的信封给他。
他砸上有“挂号”字样的邮戳,仍然不说话,眉宇和眼神里显示出“办妥了”的意象,我也不多嘴,点点头便告辞了。
④我至今依然记得那张面孔,以及那脸上的表情。
那张面孔,脸色微黄偏白,很洁净;眼睛不大也不小,永远是一种平和的神色;鼻梁不高不细,端正而庄重。
他完全专注于案头的工作,多余一句客套话也不说,更不会有东拉西扯的闲话乃至废话了。
有一次交办完邮件离开窗口时突然想到,他是只和我短言少语呢,还是对所有人都如此这般?我便侧立在一旁观望。
见一位穿戴整齐的军校女学员走到窗口,手里拿着一个包裹送进窗口,然后看见他从窗口接过去,认真地检查,称重,算资,整个过程只听见一两句关于邮资的简短对话。
一位同样年轻的男军人走到
窗口,和那位女军人的过程如出一辙
....。
接着看到一位穿戴不凡的中年女人,从衣着打扮和太过自信的走路姿势,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傲慢的人。
她走到窗口,却不邮寄任何东西,只听她嗓门很响亮地向窗口内询问,却听不到窗口里他的声音。
约略可以听得出来,她给远方老家的邮件,怎么还没收到?需要多少日子才能到?不会丢吧?从她离开窗口时的表情判断,她自己得到肯定的、可以放心的答复了,咣当响着的皮鞋敲击水泥路面的声音也是欢愉的。
原来这人就是不爱说话。
⑤记得有一次例外,在我往信封上抹糨糊的时候,他却主动开口了:“你前日在报上登了一篇文章?”我颇为惊讶,他竟关注我的写作了。
他接着又说了一句:“昨日回局里参加学习,我听大家说的。
”他没说邮局里的人如何说我这篇小说。
⑥在我蜗居乡下祖屋写作的10年里,每有或长或短的小说写成,我便骑上自行车,骑过坑坑洼洼的砂石公路,在送到代办点的这4公里路途中,充满着一种踊跃着的心情,砂石公路上坑坑洼洼致成的连续性颠簸,不仅破坏不了我的好心情,反倒激发着踊跃的连续性。
乃至赶到熟悉的窗口前,和那张熟悉的脸孔面对面时,领会到那眼神里又现出“你又来了”的意象,我也不说一句客套话,只把邮件送进窗口……我已记不清10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位代办员便成为我实现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可靠的桥梁。
⑦新的世纪刚刚到来,我又回到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一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也最美好的感觉。
写作的欲望潮起时,便在那间小书屋里铺开稿纸。
每有文章写成,依旧踏上轻便自如的自行车和大半生走得最多也最熟悉的家乡路,赶到4公里外的代办点,依旧是那间门口墙上挂着绿色邮箱的平房,依旧是开着下层窗户的窗口,依旧坐着那位微黄偏白面孔的代办员,变化的仅仅是他的头顶出现了白发。
他在看见我的一瞬,眉眼里现出一缕不易觉察的诧异神色,问:“你不是进城了吗?”我答:“我又回来了。
”之后再无话。
我交寄了信件,点点头便告辞了。
我至今不会使用轻便快捷的电子文稿的传递方法,还依赖于原始的邮寄手写稿件的途径。
⑧重回乡下祖居屋院的第二年,我骑上自行车赶到代办点的窗口前,交办完要邮寄的稿件,窗口里的他让我等一下,对我说:“麻烦你办点事。
”依旧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地告诉我,他很快要退休了。
我不觉一愣,看不
出这张呈现着中年人气色的脸,已经年上花甲了。
心头微微一震,顿生眷眷之情
....了。
他告诉我,孩子知道他认识我,便买了我的两本书,让他再见我的时候给书上签名。
我自然应诺,用自己的钢笔,在那两本书上签下了我的名字。
这应该是我最用心最认真的签名之一。
他连着说了两句感谢的话。
我为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和读者不知签过多少万册书了,却不敢接受他的感谢。
我和他握手告别,他竟破例走出门来,在我准备推起自行车的时候,我又握住了他的手,有点不忍松开。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成为一个小小的却也揪心
..的问题揪心:焦虑,令人悲痛
B.显示出“你来了”的意象
..意象:表情达意的神态
C.和那位女军人的过程如出一辙
....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D.顿生眷眷之情
....了眷眷之情:难舍、留恋的情感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作者写自己获得新闻素材后“追”到户县采访,得以写出成功的作品,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入关
注。
B.第⑥段写公路上“连续性的颠簸”不断激发着作者内心的踊跃之情,这突显其去邮寄新作品时内心激动不已。
C.第⑦段连用四个“依旧”,层层铺写,强调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熟悉亲切之感,和回归乡村后的踏实欣喜之情。
D.第⑧段写作者“不敢”接受感谢,表现了他的平和谦逊;写握手时“不忍”松开,表现了对代办员的感激与不舍。
19.文章题目“依赖一条邮路”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解释。
(4分)
20.这篇散文朴实醇厚,语淡情浓。
有人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请结合文中代办员这个人物,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6分)
西城区202004
四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 8
分。
阅读下面大敦煌
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
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 3.12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 18 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
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
”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
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
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 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
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
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
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
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
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
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
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
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
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
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
《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
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
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
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
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 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
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
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
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
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
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900 年 6 月 22 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
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
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
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
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
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
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
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
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
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7.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不胜收:指从兰州到敦煌,一路上的异域风光让人觉得目不暇接。
B.心醉神迷:指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
C.皓首穷经:指无数学者穷尽自己的一生,潜心研究敦煌的文献文物。
D.义无反顾:指中国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文化。
18.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
D.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19.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
(6 分)
20.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
(6 分)
西城区202005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18分)
聆听鸟语
远古,鸟破天荒
...地叫了。
是它,唤醒了大自然的沉寂。
最初,山川、河流、森林、海洋都哑巴似的无声无息。
某日清晨,一只始祖鸟突发臆想,张开喉咙“啊”了声,于是声音诞生了。
打开《诗经》,我聆听到了那么多的鸟语。
《诗经》三百零五篇,七十六处写到鸟,提到的鸟儿有三十三种。
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我听到了相伴在河中小洲的雎鸠在“关关”和鸣,听到了黄鸟在灌木丛中的“其鸣喈喈”,听到了燕子目睹亲人别离时的“泣涕如雨”,听到了雉飞向远方时的“下上其音”,听到了“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这些鸟语,将三千年前的华夏之野装点得灵动迷人
....。
从鸟的叫声里,可以感知到人性的美。
麻雀是鸟类里的平民。
它的身上,带有一种泥土的气息。
落叶色的羽毛下,是毫不起眼的躯体,先天就注定了鸟类中的“平民”身份,无法为自己赢得美誉。
也许正因为如此,它在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
或喜或忧,都是百姓的情感。
它“唧唧”的短促叫声,好像在吐着“饥”音,总想找东西填饱肚子。
一想起童年时的饥饿感受,我便替麻雀们忧伤。
有时,麻雀的发声听起来是“喳喳”。
我注意到,一旦一只麻雀发现了食物,便发出“喳喳”之音,招呼同伴一起来吃。
于是,这“喳喳”与“唧唧”就有了细微的区别。
祖母对麻雀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每次碾过谷,她会在老屋的窗台上为麻雀撒上一些。
窗台面积窄小,麻雀们便利用了紧挨窗边的一棵拐枣树。
一只麻雀衔走一粒粮食,会马上返回树枝上。
数十只麻雀,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在树枝与窗台之间穿梭着,形成一场褐色的疾雨。
麻雀对关爱过它的人,会表现出一种亲近。
有时,祖母闭目在拐枣树下小憩,它就落在祖母的肩膀上。
它们目光安详,叫声柔和,仿佛是在感应祖母的呼吸和心跳。
祖父在化羊峪那面山坡种谷时,捡到了一只受伤的大雁,带回家用绳子拴在窗前,打算第二天煮了吃。
那天夜里,又飞来了一只雁,两只雁依偎着,叽叽咕咕说了一夜的话,像是在安慰,又像是在诉说。
那凄婉缠绵的声音,让祖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打消了原先的念头。
从此,祖父不让我伤害任何一只鸟。
年幼时,我曾跟着同伴们一起用弹弓射杀树上的麻雀,祖父非常生气,好多日子都不再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抚摸我。
燕子,也具有人性。
我家就有燕子的窝。
它衔来几根草叶,几片羽毛,几块泥土,加上自己的唾液,就做成了简陋的住宅,仿佛乡下人的土屋。
它在里边栖息,生儿育女,就是家的概念。
它“啾啾”的叫声时而呢喃细语,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急促尖利,像极了黄土坡上婆姨们的吆喝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赤身的农夫喘口气,用手臂抹去脸上的汗水,突然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欢叫跳跃,捕食害虫,目光里就饱含喜悦,劳作的辛苦便会化为甘甜。
鸟的鸣叫,有着什么呢?在生命的运行里,我不断地浮现如此的念头。
我试图区别出它们与人类声音的不同,译解它们啼叫的意义。
秋天的尾声里,一抬头,便看见大雁在空中飞翔。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
天空,被大雁视为理想的征途。
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发出雄壮悠长、嘹亮铿锵的“嘎——嘎——”“呀——呀——”声。
它的叫声,本能上起着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信号作用,但在我听来,它的音符蕴含着一种力量和信念,昭示着自我存在以及飞翔的意义。
如果说,沉沦是生命之大敌,那么从大雁的鸣叫声里,或许可以获得上进的力量与信念。
鸟语,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礼物。
问题是,你首先要倾情聆听它的鸣叫,读懂它的语言;而且在它向你发出叫声时,你必须报以无比真诚,它才会将最动听的歌声奉献给你。
培养自己聆听鸟语的能力,看起来似乎与生活毫不相干,但其实不然。
一个人,不能终日为生活所累,必须寻求精神的陶冶。
那样,你会发现人生并不乏味,并且会找到存在于自己内心的幸福和快乐。
想起了父亲。
他的晚年,大多时间是坐在我家院子里的那棵葡萄架下闭目养神。
葡萄架上小鸟鸣啼,更高的上空大鸟欢叫。
他并不睁眼,而是用心体验和享受各种鸟的叫声,布满皱褶的脸绽露出幸福的微笑。
一旦鸟声消失了,
他会怅然若失
....地睁开眼,一只手掌搭在额头向高处仰望。
我知道,他在寻找鸟儿的踪迹。
父亲不晓得南宋诗人曾几,没有读过《闻禽声有感》里那句“坐闻幽鸟语”,但他拥有了那般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