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管与管板账接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的5种连接结构形式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的5种连接结构形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结构部分。
它不仅加工工作量大,而且必须使每一个连接处在设备的运行中,保证介质无泄漏及承受介质压力能力。
对于管子与管板的连接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胀接, (2)焊接,(3)胀焊结合。
这几种形式除本身结构所固有的特点外, 在加工中,对生产条件,操作技术都有一定的关系。
Ol胀接用于管壳之间介质渗漏不会引起不良后果的情况下,胀接结构简单,管子修补容易。
由于胀接管端处在胀接时产生塑性变形,存在着残余应力,随着温度的上升,残余应力逐渐消失,这样使管端处降低密封和结合力的作用。
所以此胀接结构,受到压力和温度的一定限制。
一般适用压力P0≤4MPa,管端处残余应力消失的极限温度,随材料不同而异,对碳钢、低合金钢当操作压力不高时,其操作温度可用到300°Co为了提高胀管质量,管板材料的硬度要求高于管子端的硬度, 这样才能保证胀接强度和紧密性。
对于结合面的粗糙度,管孔与管子间的孔隙大小,对胀管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结合面粗糙,可以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胀接后不易拉脱,若太光滑则易拉脱,但不易产生泄漏,一般粗糙度要求为Ral2.5o为了保证结合面不产生泄漏现象,在结合面上不允许存在纵向的槽痕。
期炸既接管孔有光孔和带环形槽孔两种,管孔的形式和胀接强度有关,在胀口所受拉脱力较小时,可采用光孔,在拉脱力较大时可采用带环形槽的结构。
光孔结构用于物料性质较好的换热器,胀管深度为管板厚度减3mm,当管板厚度大于50m∏b胀接深度e一般取50 mm,管端伸出长度2~3 mmo 当胀接时,将管端胀成圆锥形,由于翻边的作用,可使管子与管板结合得更为牢固,抗拉脱力的能力更高。
当管束承受压应力时,则不采用翻边的结构形式。
管孔开槽的目的,与管口翻边相似,主要是提高抗拉脱力及增强密封性。
其结构形式是在管孔中开一环形小槽,槽深一般为0.4~0∙5 mm,当胀管时,管子材料被挤入槽内,所以介质不易外泄。
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
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是在换热器的制造和维修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对接焊缝能够确保换热器的密封性和稳定性,提高换热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让我们了解一下换热管和管板的基本概念。
换热管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管道,广泛应用于各种换热设备中,如锅炉、冷凝器、蒸发器等。
而管板是连接换热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多根换热管按照一定的布局连接在一起。
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对接焊缝是将换热管与管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的关键环节。
对接焊缝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换热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一个优质的对接焊缝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焊接工艺要先进。
焊接是一种热加工工艺,它需要通过高温将金属材料熔化并连接在一起。
因此,选用合适的焊接工艺非常重要。
常见的焊接工艺有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电阻焊等。
不同的焊接工艺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工艺要求。
在选择焊接工艺时,需要考虑材料的类型、厚度、工作环境等因素。
焊接材料要优质。
焊接材料是指用于填充焊缝的金属材料,它能够将焊接接头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常用的焊接材料有焊条、焊线、焊剂等。
不同的焊接材料适用于不同的焊接工艺和材料类型。
在选择焊接材料时,需要考虑其强度、耐腐蚀性、温度适应性等因素。
焊接操作要规范。
焊接操作是指在焊接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和控制。
规范的焊接操作能够保证焊接质量和安全性。
在焊接操作中,需要注意焊接电流、电压、温度、速度等参数的控制,保持焊接接头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焊接过程中的防护措施,如防止氧化、热裂纹、变形等。
焊后处理要完善。
焊接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焊后处理,以确保焊接接头的质量和稳定性。
常见的焊后处理方法有热处理、除渣、打磨、防腐蚀等。
焊后处理能够消除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缺陷,提高焊接接头的性能和可靠性。
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是换热器制造和维修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个优质的对接焊缝能够确保换热器的密封性和稳定性,提高换热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在进行对接焊缝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合的焊接工艺和材料,规范操作,并进行完善的焊后处理。
双管板换热管胀接工艺评定
双管板换热管胀接工艺评定一、试胀的目的1、.检查胀管器的质量。
2.检查管材的胀接性能。
3.根据试胀的检查结果,确定台适的胀管率和制定胀接工艺规程。
二、试胀的合格标准1、试胀管未发生过胀、欠胀、开裂、起槽、挤压、切痕等主要缺陷。
2、外观成形正常,用目测或放大镜检查喇叭口翻边无裂纹,挤胀,切痕等缺陷。
3、手摸管子内外部表面,管子胀紧的过渡部分是圆滑过渡,无突然变形;用角尺放于管子两侧检查其胀口无偏挤现象,要求间隙偏差≤0.3mm。
3.试胀管在解剖检查时,胀口与外壁啮合良好,印痕均匀明显,管壁减薄量均匀,且控制在5~1 5% 之内。
4.水压试验未发现漏水、滴水珠现象(不包括渗水或泪珠)三、工艺适用范围四、胀接准备4.1、胀接管子的技术要求4.1.1、用于胀接的管子应符合图纸要求相关标准规定。
4.1.2、管子外表面不得有锈蚀、砂眼、裂纹,管端不得有纵向沟纹,如有横向沟纹,其深度不得超过管子壁厚的1/10,内外表面均不得有严重锈蚀现象。
4.1.3、管口端面不得有毛刺,并应与管子中心线垂直,用角尺检查,角尺与管口边缘之间的间隙,不得大于管子外径的2%。
4.1.4、换热管管身应清理干净,保证在穿管时不污损管孔壁面,换热管管端外表面应除锈至呈金属光泽(但不得出现棱角),其长度不小于二倍管板厚度。
4.2 、胀接管孔的技术要求4.2.1、管孔的加工一般应遵循“钻底孔→扩孔→铰孔→开槽,工序余量查《机械加工手册》。
4.2.2、管孔表面不应有影响胀接紧密性的缺陷,如贯通的纵向或螺旋状刻痕等。
4.2.3、管板孔壁应清除干净,不得有油渍、污物,存在缺陷的管孔在缺陷未消除以前不得胀管,消除较小的缺陷一般可用刮刀修刮,必要时可用有机容剂清洗管板孔壁。
4.2.4、打磨孔壁的锈蚀,应用细砂布等不致使孔壁产生明显刻痕的工具进行,将孔壁处理至发出金属光泽,打磨后管孔壁的表面粗糙度不得大于Ra12.5μm。
4.3 、硬度检查及管端退火4.3.1、硬度测试可在切取的试样上进行,亦可在管板和胀接管端上直接进行。
换热管与管板账接
xx换热管与管板账接xxxxxxxx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换热管与管板胀接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的胀接。
铜及铜合金的胀接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51-1999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胀接利用胀管器使换热管与管板之间产生挤压力而紧贴在一起,达到密封与紧固连接的目的。
3.2 胀管率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后,换热管壁厚的减薄率。
3.3 强度胀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胀接。
3.4 密封胀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的胀接。
3.5 贴胀为消除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
4 总则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处,还应满足图样和GB151的有关要求。
5 胀接工艺试验5.1 当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采用只胀不焊,或采用液压胀接时,产品胀接前应进行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工艺试验,本公司已有成熟胀接工艺的则可免做此项试验。
5.2 胀接工艺试验的内容5.2.1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胀管率的测试,及胀管率的控制试验。
5.2.2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采用强度胀、密封胀时应做水压试验。
5.2.3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采用强度胀时应做拉脱试验。
5.3 胀接工艺试验材料5.3.1 试验用管板应与产品管板具有相同材质和相当的机械性能。
5.3.2 试验用管子应是产品所用的换热管。
6 胀前准备6.1 换热管6.1.1 胀前应抽测出换热管的内径、外径、壁厚并计算出壁厚偏差值。
6.1.2 胀前应提供换热管的屈服强度、延伸率、硬度的数据。
6.2 管板6.2.1 胀前应提供管板的屈服强度、硬度的数据。
6.2.2 抽测出管孔的孔径、胀管槽的轴向位置、宽度、深度。
6.2.3 采用液压胀接的管板,胀管槽应按图1加工制作。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方式浅析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方式浅析一、强度胀接—系指为保证换热器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强度的胀接;1.适用范畴:1.1设计压力小于等于4Mpa;1.2设计温度小于等于300℃;1.3操作中无剧烈的振动,无过大的温度变化及无明显的应力腐蚀。
1.4换热管的硬度值一样要求低于管板的硬度值;1.5有应力腐蚀时,不应采纳管端局部退火的方式来降低换热管的硬度;1.6强度胀接的最小胀接长度应取管板的名义厚度减去3㎜或50㎜二者的最小值。
1.7当有要求时,管板的名义厚度减去3㎜或50㎜之间的差值可采纳贴胀;或管板名义厚度减去3㎜全长胀接。
二、强度焊—系指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强度的焊接。
1.适用范畴:1.1可适用于本标准(GB151)规定的设计压力,但不适用于有较大振动及有间隙腐蚀的场合。
三、胀焊并用--强度胀加密封焊(系指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密封性能的焊接)、强度焊加贴胀(系指为排除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两种方法;1.适用范畴:1.1密封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1.2承担振动或疲劳载荷的场合;1.3有间隙腐蚀的场合;1.4采纳复合管板的场合。
四、强度焊、强度胀、强度焊+贴胀、强度胀+密封焊。
这四种连接型式的差异要紧反映在管孔是否开槽和焊接坡口及管子伸出长度(见151第69页表33的规定)等方面。
1.1焊接。
当焊缝H值大于或等于2/3管壁厚时,称强度焊,否则为密封焊。
即强度焊必须是填丝的氩弧焊,而不填丝的熔化焊最多只能作为密封焊。
1.2强度焊适用于压力较高的工况,形成焊缝强度较大又不损害管头。
但这种焊接难度较大,手工氩弧焊时较慢,且一样不用于立式换热器的上管板。
1.3胀接。
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有非平均胀接(机械滚珠胀)和平均胀接(液压胀接、液袋胀接、橡胶胀接、爆炸胀接)两大类。
1.4机械胀接是最早的胀接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胀接方法。
这种方法简捷方便,需使用油润滑,油的污染使胀后的焊接质量得不到保证;且该方法使管径扩大产生较大的冷作应力,不适用于应力腐蚀场合。
程数-换热管与管板连接
程数-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因换热器分为管程和壳程,所以其程数也分为管程数和壳程数。
其目的均在于提高其传热系数。
1.管束分程在管壳式换热器中,最简单的就是单壳程单管程换热器,其可实现顺流或逆流操作方式。
例如须要减少成套面积,存有两种方法,一就是减少换热管长度,而是减少换热管数目。
从生产、加装及修理方面来说,换热管太短,受一定管制,故常使用减少管数的方法。
为化解管数减少后,流速减少而引致传热系数增加,大多使用将管束分程的方法去提升流速以达至减少传热系数。
管数分程通常分成1、2、4、6……12等。
(1)尽量能使各程换热管数量大致相等,以减少流体阻力。
(2)分程隔板槽的形状必须直观,密封面长度尽量长,以利生产和密封。
(3)相邻管程之间管程流体的温度差不宜过大,不超过20ºc为宜,以避免产生过大的热应力和恶化密封条件。
2.壳程分程壳程分程就是在壳体内装入平行于管束轴线方向的纵向隔板,以增加介质在壳程内沿壳体轴向往返次数。
gb151-89中图1-7的e、f、g、h为二壳程。
尽管现已成功地制造六壳程的管壳式换热器,但由于其制造困难,所以一般设计中很少超过两壳程。
换热管与管板相连接(1)强度胀接: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胀接;(2)贴胀:为消除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3)强度焊:保证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焊接;(4)密封焊:保证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密封性能的焊接。
2.强度肿胀直奔胀接机理:胀接法是目前最通用的一种连接方法,它是利用胀管器,使伸到管板中的管子端部直径扩大产生塑性变形而管板只达到弹性变形,因而胀管后管板与管子间就产生了挤压力,使管子和管板紧紧地贴在一起,达到密封紧固连接的目的。
使用肿胀接时,管板硬度比管端硬度低,以确保肿胀直奔质量,这样可以免去在肿胀接时管孔产生的塑性变形,影响肿胀直奔的紧密性。
当超过没这个建议时,可以将管及端的展开淬火处置,减少硬度后展开肿胀直奔。
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
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是在换热设备中常见的连接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焊接原理、焊接工艺和焊缝质量等方面对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进行详细介绍。
一、焊接原理在换热设备中,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连接通常采用焊接方式。
焊接是通过提供热能使两个或多个工件加热至熔化状态,然后冷却固化而形成的连接方式。
对于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常用的焊接方法有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自动焊接等。
二、焊接工艺对于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焊接工艺的选择对焊缝的质量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焊接工艺应根据具体的材料、厚度和使用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在焊接前,需要进行焊前准备工作,包括清理焊缝表面、校验焊缝尺寸和预热等。
焊接时,应控制好电流、电压、焊接速度和焊接角度等参数,确保焊缝的均匀性和牢固性。
焊接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焊后处理,包括除渣、修整焊缝和进行无损检测等。
三、焊缝质量焊缝质量是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的重要指标之一。
优质的焊缝应具备以下特点:焊缝形状规整,焊缝宽度和高度均匀一致;焊缝与母材的结合紧密,无气孔、夹杂物和裂纹等缺陷;焊缝金属的组织和性能与母材相近,无明显的互不相容性;焊缝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满足工程要求。
为了保证焊缝质量,需要严格控制焊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
首先,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和工艺,确保焊接热输入适中。
其次,应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和焊接电极,保证焊缝与母材的相容性。
同时,焊接过程中应保持焊接区域的干燥和洁净,防止气孔和夹杂物的形成。
最后,在焊接完成后,应进行焊后热处理和无损检测,确保焊缝的完整性和质量。
总结起来,换热管与管板的对接焊缝是换热设备中常见的连接方式。
通过合理的焊接原理、焊接工艺和焊缝质量控制,可以确保换热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要求和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和工艺,以及合适的焊接材料和电极,从而得到优质的焊缝。
对于焊接过程中的焊前准备、焊接参数控制和焊后处理等环节也需要严格遵守,确保焊缝质量符合工程要求。
换热器管板与管子的连接方法与原理
换热器管板与管子的连
接方法与原理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方式主要胀接、焊接、胀焊结合。
胀接分强度胀和贴胀两种,胀接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滚胀法、液压胀管、爆破胀管,胀接是利用电动或风动等动力使心轴旋转并挤入管内迫使管子扩张产生塑性变形而与管板贴合,为了提高胀管的质量,管端材料的硬度应比管板低。
若单一使用胀接,一般使用条件为压力不超过
4MPa,温度不超过350℃。
带槽孔的结构用于抗拉脱能力与密封性要求高的场合,管板中开的环形小槽深为~,管子材料被胀挤进槽内,可防止介质外泄,管板厚度小于30mm时,槽数为1,厚度大于30mm时,槽数为2。
液压胀、爆破胀具有劳动强度低、密封性能好,一般推荐在高温高压的工况下采用液压胀和爆破胀。
焊接分强度焊和密封焊两种,焊接加工简单、连接强度好,在高温高压时能保证连接处的紧密性与抗拉脱能力,管子与薄管板的固定更应采用焊接方法。
当连接处焊接之后,管板与管子中存在的残余热应力与应力集中,在运行时可能引起应力腐蚀与疲劳破坏,此外,管子与管板孔之间的间隙中存在的不流动的液体与间隙外的液体有着浓度上的差别,还容易产生间隙腐蚀,目前在工况要求较高的场合推荐采用内孔焊。
采用胀焊结合的方法,不仅能提高连接处的抗疲劳性能,还可消除应力腐蚀和间隙腐蚀,提高使用寿命。
采用强度胀+密封焊的结合方式,胀接承受拉脱力,焊接保证紧密性,采用强度焊+贴胀的结合方式,焊接承受拉脱力,胀接消除管子与管板间的间隙。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接头胀接工艺守则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接头胀接工艺守则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接头胀接工艺守则1总则本守则规定了压力容器管子与管板的胀接方法和技术要求;本守则适用于GB150、GB151及《固容规》涉及的强度胀、焊后胀,胀后焊结构的容器产品; 2胀接操作人员2.1 胀接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2.2 胀接操作人员应掌握所用胀接设备的使用性能,熟悉产品图样、工艺文件及标准要求; 2.3 胀接操作人员应认真做好胀接场地的管理工作,对所用工、量、检具能正确使用和妥善保管;3. 胀接设备与胀管器3.1 胀接设备与胀管器应能满足胀接技术条件及有关标准要求;3.2 胀接设备一般有如下几种:a.无自动控制胀管率装置的机械式胀管机;b.液压驱动扭矩自动控制胀管率的胀管机;c.微机控制胀管率的机械式胀管机;d.液压橡胶柔性胀管机;上述胀接设备可视产品情况选择使用;3.3 胀管器可与相应胀接设备一同使用或直接用于手工胀接;3.3.1胀管器按用途一般分为:a.12°~15°扳边胀管器;b.90°扳边胀管器;c.无扳边胀管器;3.3.2胀管器按胀柱数量一般分为:a.3个胀柱胀管器;b.5个胀柱胀管器;应优先选用5胀柱胀管器;3.3.3 90°扳边胀管器一般有普通90°扳边胀管器与90°无声扳边胀管器之分;应优先选用无声扳边胀管器;取1个试样;b样坯切取位置及方向应符合GB2975的规定;c硬度测试可在切取的试样上进行,亦可在管板和胀接管端上直接进行;测试前,应将测点处的氧化皮、锈蚀、油污清除掉,使之露出金属光泽;d当在试样上进行时,试验方法、试样尺寸及表面要求应符合GB231的规定;e当在管板和胀接管端上直接进行时,管子测点数量为每台锅炉按胀接管子总数的3%选取,且不少于15点;每根管端上最多不超过3点,测点位置应在距管端50mm范围内;管板测点数量为每个管板取3点,测点均匀分布;4.5胀接管端需做退火处理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退火可采用电加热,亦可采用火焰直接加热;当采用火焰加热时其燃料可采用焦炭、木炭、锯末,但不得用煤炭做燃料直接加热;b加热时应缓缓升温,平均温升不超过15℃/min,退火温度控制在600~650℃(无论用何种方法加热,都不得将管端加热至650℃以上),保温10~15min,保温后管端应埋于干燥的石棉灰或硅藻土或石灰粉中缓冷,埋入深度不小于350mm,冷却至室温后方可取出;c加热退火时必须配有温控装置或仪器,不得目测估量;d管端退火长度应控制在100~150mm;两端可同时加热;当管子一端加热时,应用木塞将管子的另一端堵住,以防空气在管内流动;加热过程中应旋转管子,使管端加热均匀;4.6胀接前须按下列要求对胀接管端进行清理:a管端外表面应用半自动双头磨管机或机械洗管机等除锈磨光,磨光长度不小于两倍的管板厚度mm;除锈磨光后的表面不应有起皮、凹痕、裂纹和纵向沟槽等缺陷,磨光后的最小管端外径应符合GB8163规定;管端内表面应无严重锈蚀和铁屑等杂物并清除毛刺;b除锈磨光后的胀接管子应及时胀接,如不能及时装配胀接,则应妥善保管以防再次生锈;如生锈应重新打磨,打磨后的管端最小外径仍须符合GB8163规定;5.胀接管孔的技术要求5.1 用汽油或四氟化碳等溶剂清洗管孔壁上的油污,再用细纱布沿孔壁圆周方向打磨残留锈蚀,并除去管孔边缘毛刺;打磨后管孔壁的表面粗糙度不得大于Ra12.5;5.2 清理后的管孔壁不得有纵向刻痕,个别管孔允许有一条螺旋形或环向刻痕,刻痕深度不得超过0.5mm,宽度不得超过1mm,刻痕至管孔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4mm;5.3 胀接管孔尺寸应符合图纸工艺要求;5.4 如管孔直径超差,其超差数值不得超过规定偏差值的50%;当管孔总数不大于500个时,超差孔数不得超过管孔总数的2%,且不得超过5个;当管孔总数大于500个时,超差孔数不得超过管孔总数的1%,且不得超过10个;对于超差管孔在管板上应作出明显标记;6.胀接前对胀接设备的检查6.1 胀管器,胀杆锥度及胀珠胀杆转动灵活;6.2 液压驱动胀管设备和微机控制胀管设备其控制系统应准确灵敏、性能良好;6.3 胀管器先检查外观,然后用涂色法检查接触面(接触面应大于80%),合格后涂以润滑脂待用;7.穿管7.1 穿管前应先按图样核对管板的装配位置;7.2 按照每个胀接面管子、管孔总数的15%,随机测量管孔直径d、管端壁厚t,计算出d、t的算术平均值并做好记录(参见附录A表A1);7.3 根据超差管孔的直径选配管子,选配后的最大间隙不超过管子直径的3%;7.4 管子的两个胀接端穿入管孔时应能自由伸入,管子必须装正,不得歪斜;当发现有卡住,偏斜等现象时,不得强行插入,应取出管子,按大样矫正后,再行插入;7.5 穿管时应超穿一定距离,以再次清理胀接管端或管孔壁上因穿管留下的锈屑污物,清理后,退回正确位置;7.6 管子与管板胀接时,可先穿基准管,基准管找正后,采用预胀或其他方法加以固定;7.7 胀接管端伸出长度应符合图样要求;7.8 对于管端伸出长度超过要求的管子,应用机械(齐头机)方法去除超长部分,并清除毛刺;8.胀接技术要求8.1 试胀8.1.1正式胀接前应进行试胀,以检查胀管器的质量、管材的胀接性能和确定最佳胀管率;8.1.2试胀用管子的材质、规格应与产品胀接管子相同,试胀用板的材质、厚度及管孔间距、管孔尺寸、加工质量等均应与产品的管板相同;8.1.3试胀件尺寸规格及数量按照产品图纸管板的厚度,孔的大小、排列做试胀板一块,开孔12~16个;8.1.4试胀管子的胀接管端硬度应符合4.5规定;当管端退火时,应按4.6随炉退火,退火后的管端应按要求进行清理;8.1.5试胀管子与管孔一一对应,编号入座,用油漆在试胀板上做出孔位编号,用游标卡尺逐一测量试胀管壁厚t、管孔直径d值,并作好记录(参见附录A表A2);8.1.6在胀管率H为1%~2.1%范围内,选用不同的胀管率数值,计算出相应的胀口内径d1值,然后对各个胀口进行试胀,实测胀口内径并作好记录(参见附录A 表A2);8.2 胀接8.2.1根据试胀所确定的最佳胀管率进行正式胀接;胀接时应在管端内壁涂少许润滑脂,再插入胀管器;胀接过程中,严防油污、水及灰尘渗入胀接面间;8.2.2胀接时一般采用反阶式胀接顺序,见图4;管子与管板胀接可在管子穿妥后再按图4进行胀接;管子与管板胀接时,为防止油污流进胀接面间,亦可采用错列式胀接顺序,见图5;。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连接接头技术研究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连接接头技术研究0 引言在化工、石油、医药、原子能和核工业中,换热器的应用十分广泛,其类型与结构也很多。
其中管壳式换热器是最普遍使用的。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过程中,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连接问题直接影响工艺操作的正常进行,甚至迫使整个生产线停产。
因此,换热器管子与管板的接头型式的技术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
1 换热器换热管与管板常用连接方法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主要有胀接、焊接和胀焊并用。
1.1 胀接胀接是利用胀管器插入管口旋转,将穿入管板孔内的管端部胀大,使管子达到塑性变形,同时管板孔被胀大,产生弹性变形。
胀管器退出后,管板弹性恢复,管子与管板的接触表面产生很大的挤压力,使管子与管板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既密封又能抗拉脱力两个目的。
管板上的管孔,有孔壁开槽和孔壁不开槽两种,如图1所示。
目前采用的胀管工艺主要有机械滚胀、液压胀接、爆炸胀接、橡胶胀接等。
胀接适用于无剧烈振动,无过大的温度变化,无严重的应力腐蚀的场合。
由于管子与管孔紧密贴合,可使管接头减少介质腐蚀,且能承受拉脱力。
1.2 焊接换热管和管板之间的焊接有端面焊接和内孔焊接两种结构类型。
端面焊接典型结构如图2所示。
管束与管板焊接连接的适用场合主要是: (1)管间距太小或薄管板无法采用胀接时; (2)热循环剧烈和温差较高时; (3)压力较高或连接紧密性有严格要求时。
它能保证焊接接头达到抗拉脱强度。
端面焊属于不完全熔焊,按其使用要求不同,其施焊深度分为:(1)强度焊接(保证换热管和管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2)密封焊接(仅在于起到密封作用)。
端面焊接接头具有焊接、外观检查与维修方便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
但管子与管板之间存在间隙,在腐蚀性介质场合中使用,易产生间隙腐蚀。
1.3 胀焊接当温度和压力较高,且在热变形、热冲击、热腐蚀和流体压力的作用下,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处极易被破坏,采用胀接或焊接均难以保证连接强度和密封性的要求。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胀接工艺分析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胀接工艺分析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是管壳式换热器生产中最主要的工序之一。
由于这类工程需耗费大量工时,更重要的是,连接的地方在运行中容易发生故障。
因此,发展高效率、高质量的连接技术已成为制造中的重点研究课题。
根据换热器的使用条件不同,加工条件不同,连接的方法基本上分为胀接、焊接和胀焊结合三种,由于胀接法能承受较高的压力,特别适用于材料可焊性差及制造厂的焊接工作量过大的情况。
因此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运用广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已相继开发出滚柱胀管、爆炸胀管及液压、液袋和橡胶胀管等新工艺。
本文拟对这几种胀管工艺进行比较,为实际生产选择合理的胀管工艺提供参考。
1传统胀接工艺1.1 滚柱胀管法该方法是在一个构架上嵌入三个小直径的滚子,中间有一根锥型心轴的胀管器,如图1所示。
胀管时将胀管器的圆柱部分塞入管孔内,利用电动、风动等动力旋转心轴,通过滚子沿心轴周向旋转,使心轴挤入管内面并强迫管子扩大,达到一定的胀紧度,使管子紧紧地胀接于管板的孔上。
胀管操作可分为前进式和后退式两种,前进式是将构架插入管内,旋转心轴,前进挤大,达到所定的紧固程度后电动机反转,由管中拔出完成胀管过程。
反转式和前进式一样旋转心轴前进,达到原定的紧固程度后电动机停止,同时后退装置的离合器啮合反转,滚子和心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一边反转一边由该深度到入口处连续均匀地进行平行胀管。
由于这种胀接过程是由里至外,管子的伸长,发生在管板外侧,可以消除管束的受力状态,提高产品质量[2],故用于胀接长度大于60cm的连接。
1.2 爆炸胀管工艺该方法是利用高能源的炸药,使其在爆炸瞬间(10×10-6~12×10-6s)所产生冲击波的巨大压力,迫使管子产生高速塑性变形,从而把管子与管板胀接在一起,实现管子与管板的连接。
图2为爆炸胀接的示意图,图中柱状炸药放置于管端的中心,为防止冲击波对管壁的损伤,炸药的周围有一管状缓冲填料(粘性物或者塑料),使压力能均匀地传递到管壁上。
管壳式换热器的胀接工艺
管壳式换热器的胀接工艺管板和换热管都是换热器的主要受压元件,两者之间的连接处是换热器的关键部位。
胀接是实现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一种方法,胀接质量的好坏对换热器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胀接工艺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1胀接形式及胀接方法胀接形式按胀紧度可分为贴胀和强度胀。
贴胀是为消除换热管与管板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其作用是可以消除缝隙腐蚀和提高焊缝的抗疲劳性能。
强度胀是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胀接。
贴胀后胀接接头的抗拉脱力应达到1MPa以上,强度胀后胀接接头的抗拉脱力应达到4MPa以上。
胀接方法按胀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胀、爆炸胀、液压胀和脉冲胀等。
机械胀是用滚珠进行胀管的,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制造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2胀管器的选用胀管器的种类,有三槽直筒式、五槽直筒式、轴承式、调节式、翻边式。
它的选用主要根据换热管的内径、管板厚度、胀接长度及胀接特点而确定。
3换热管与管板硬度的测定换热管与管板材料应有适当的硬度差,管板硬度应当大于换热管的硬度,其差值最好达到HB30以上,否则胀接后管子的回弹量接近或大于管板的回弹量而造成胀接接头不紧。
胀接的原理是胀接时硬度较低的管子产生塑性变形,而硬度较高的管板产生弹性变形,胀接后塑性变形的管子受到弹性回复的管板孔壁的挤压而使管子和管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胀管之前应首先测定管子与管板的硬度差是否匹配。
如果两者硬度值相差很小时应对管子端部进行退火热处理。
管子端部退火热处理长度一般为管板厚度加100mm。
4试胀正式胀接之前应进行试胀。
试胀的目的是验证胀管器质量的好坏,验证预定的管子与管板孔的结构是否合理,检验胀接部位的外观质量及接头的紧密性能,测试胀接接头的抗拉脱力,寻找合适的胀管率,以便制定出合理的产品胀接工艺。
试胀应在试胀工艺试板上进行。
试板应与产品管板的材料、厚度、管孔大小一致,试板上孔的数量应不少于5个,其管孔的排列形式见图1所示。
管壳式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连接技术介绍及质量分析
管壳式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连接技术介绍及质量分析管壳式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接头连接一般采用胀接或焊接型式。
其中机械胀接由于优点多,操作简单,因此应用广泛,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泄漏、腐蚀和破损导致设备失效,本文主要介绍各类连接方法的优缺点,及如何提高连接质量。
标签:管壳式换热器;失效;连接形式;焊胀结合;机械胀接管壳式换热器是化工企业常用的设备之一,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换热器。
换热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管板为最核心部件,也是加工制作工期最长难度最大的部件。
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如果在操作时连接处发生泄漏,将会导致两种流体混合,轻者损失热量与产品,重者将危及人与设备的安全。
因此把管板常规的几种连接形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每一种形式优缺点,改进优化,达到既满足工程设计,同时满足加工制作方便的双重效果。
1 管壳式换热器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式1.1 胀接胀接是利用胀管器插入管口旋转,将穿入管板孔内的管端部胀大,使管子达到塑性变形,同时管板孔被胀大,产生弹性变形。
胀管器退出后,管板弹性恢复,管子与管板的接触表面产生很大的挤压力,使管子与管板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既密封又能抗拉脱力两个目的。
1.2 焊接换热管和管板之间的焊接有端面焊接和内孔焊接两种结构类型。
端面焊接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1.3 焊接加胀接焊接加胀接根据加工条件可分为先焊后胀、先胀后焊,其优缺点如下:①先胀后焊制造工艺对管子和管板的清洁程度要求较高,否则极易产生制造缺陷。
而先焊后胀对管板和管子的清洁程度要求不高;②先胀后焊工艺其焊接对胀接有不利影响,易造成胀接部位松弛。
焊接时产生的气体不易排除,易出现焊缝缺陷,而先焊后胀可以根本上避免这种情况发生;③从焊缝质量和使用效果方面来看,先焊后胀工艺亦大大优于先胀后焊工艺。
1.4 新型胀接法①爆炸胀接法。
此法起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
其原理是应用爆炸时的径向作用力达到胀紧;②液压胀接法。
管板与换热管之间的胀焊接技术
在下列情况下管板与换热管之间的连接应胀焊并用:1.密封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2.承受振动或疲劳载荷的场合。
3.有间隙腐蚀的场合; 4.采用复合管板的场合。
GBl5l—l999标准中规定,强度胀接适用于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300℃、无剧烈振动、无过大温度变化及无应力腐蚀的场合;强度焊接适用于振动较小和无间隙腐蚀的场合;胀、焊并用适用于密封性能较高、承受振动或疲劳载荷、有间隙腐蚀、采用复合管板的场合。
由此可见,单纯胀接或强度焊接的连接方式使用条件是有限制的。
胀、焊并用结构由于能有效地阻尼管束振动对焊口的损伤,避免间隙腐蚀,并且有比单纯胀接或强度焊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密封性,因而得到广泛采用。
目前对常规的换热管通常采用“贴胀+强度焊”的模式;而重要的或使用条件苛刻的换热器则要求采用“强度胀+密封焊”的模式。
胀、焊并用结构按胀接与焊接在工序中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先胀后焊和先焊后胀两种。
1 先胀后焊管子与管板胀接后,在管端应留有15ram长的未胀管腔,以避免胀接应力与焊接应力的迭加,减少焊接应力对胀接的影响,15ram的未胀管段与管板孔之间存在一个间隙(见图1)。
在焊接时,由于高温熔化金属的影响,间隙内气体被加热而急剧膨胀。
据国外资料介绍,间隙腔内压力在焊接收口时可达到200~300MPa的超高压状态。
间隙腔的高温高压气体在外泄时对强度胀的密封性能造成致命的损伤,且焊缝收口处亦将留下肉眼难以觉察的针孔。
目前通常采用的机械胀接,由于对焊接裂纹、气孔等敏感性很强的润滑油渗透进入了这些间隙,焊接时产生缺陷的现象就更加严重。
这些渗透进入间隙的油污很难清除干净,所以采用先胀后焊工艺,不宜采用机械胀的方式。
由于贴胀是不耐压的,但可以消除管子与管板管孔的间隙,所以能有效的阻尼管束振动到管口的焊接部位。
但是采用常规手工或机械控制的机械胀接无法达到均匀的贴胀要求,而采用由电脑控制胀接压力的液袋式胀管机胀接时可方便、均匀地实现贴胀要求。
换热管与管板连接通用工艺规程
换热管与管板连接通用工艺规程1 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1.1本规程规定了钢制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方法和要求。
1.2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制造的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制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其它材料制造的换热器的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亦可参照执行。
2总则2.1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接头的制造除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标准、本公司其它相应规程和图样及专用工艺文件的要求。
2.2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连接方式有胀接、焊接、胀焊并用等型式。
具体连接方式在图样或公司技术部门在制造专用工艺中规定。
3一般要求3.1当换热管与管板采用胀接连接时,换热管材料的硬度值一般须低于管板材料的硬度值10~20HB,除换热管材料为不锈钢或有应力腐蚀场合外,可采用管端局部退火的方式来降低换热管材料的硬度。
3.2管孔表面粗糙度a)当换热管与管板焊接连接时,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25μm,且符合图样要求;b)当换热管与管板胀接连接时,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12.5μm,且符合图样要求,同时管孔表面不得有影响胀接紧密性的缺陷,如贯通的纵向或螺旋状刻痕等。
3.3连接前,连接部位的换热管与管板表面应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清理干净,不应留有影响胀接或焊接连接质量的毛刺、铁屑、锈斑、油污等。
a) 穿管前,应对换热管进行机加工平头,平管公差L+1㎜。
b) 穿管前,应采用钢丝刷、钢丝轮、砂纸将换热管管头(包括管口端部)毛刺、铁屑、锈斑、油污去除干净,至呈金属光泽。
用于焊接时,换热管刷管范围不小于换热管外径尺寸,且不小于25㎜;用于胀接时,换热管应呈现金属光泽,其长度应不小于二倍的管板厚度。
刷管后,换热管应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已经刷管处理的换热管必须在7天内与管板进行胀接或焊接连接,否则应重新进行刷管处理。
c) 换热管的外伸长度,按产品焊接工艺规程执行。
对需打磨的管头要求打磨平整,不得有卷边现象,并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清除管板、管端表面残留的砂轮灰等杂物。
波纹换热管与锅筒管板的胀接工艺
波纹换热管与锅筒管板的胀接工艺张新辉(滦县热力公司,河北滦县063700).廛旦科夔瞒要]管壳式换热器锅炉是发电和民用供热行业的主要设备。
锅炉锅筒又叫汽包,是锅炉中最重要的受压元件.而锅筒管板和换热烟管之间的连接接头是换热器中最容易发生失效的地方,其可靠性一直是管壳式换热器锅炉设计受到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波纹换热管;锅筒管板;胀接工艺管壳式换热器锅炉是发电和民用供热行业的主要设备。
锅炉锅筒又叫汽包,是锅炉中最重要的受压元件,而锅筒管板和换热烟管之间的连接接头是换热器中最容易发生失效的地方,其可靠性一直是管壳式换热器锅炉设计受到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许多工业锅炉生产厂家以波纹管取代光管的管壳式换热锅炉日渐增多,其优点可归纳如下:一是可以使流体周期性的扰动:二是大大提高传热系数:三是管子不易结垢和缓解周向温差应力,是一种高效率的换热设备。
1波纹换热管波纹换热管由与波谷直径相同的薄壁管胚胀压或滚压成型而得,其纵断面波峰均为圆弧,但波谷可以是圆弧也可以是直线段,一般通称为波纹管,但严格说前者为波纹管,后者为波节管。
在波节管的波谷处较波纹管具有较大的应力集中。
大多数波纹换热管较同样直径光管的管壁厚小的多,对稳定性的直接影响大,光管管胚压制成波纹管后。
其稳定性有一定的提高。
在锅筒压力实验时,换热管要承受较高的单侧压力,就是在操作运行中也有短时单侧变压的情况存在,要求换热管除具有足够的内压强外,其外压稳定性同样不能忽视。
对采用两端带有直管段的波纹管换热管,失稳首先发生在两端直管段。
因此,设计结构上应考虑去掉直管段。
2连接形式波纹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技术有焊接、胀接、胀焊结合等,但采用最多的是先预胀再焊接,然后再胀接的先进工艺。
既防止了管间隙腐蚀又增强了焊接强度。
对于焊接工艺已有较为详实的研究结果,下面就波纹管与管板之间的胀接工艺技术做分析研究。
3胀接方法、形式及胀接器的选用胀接方法按胀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胀、爆炸胀、液压胀等。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工艺参数对胀接质量的影响研究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工艺参数对胀接质量的影响研究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工艺参数对胀接质量的影响研究引言: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工艺在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热交换设备的制造中。
在胀接过程中,选取合适的工艺参数对保证胀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研究该工艺参数对胀接质量的影响,旨在提供胀接工艺优化的参考。
一、胀接原理及工艺参数分析: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是通过胀接装置对管板上的两端切割的换热管进行胀接,使其与管板紧密连接,从而实现热交换。
胀接设备的主要工艺参数包括胀接压力、胀接时间、胀接温度等。
胀接压力是胀接过程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合适的压力能够有效提高胀接的质量,保证胀接后的管板与换热管能够完全贴合。
压力过小可能导致胀接件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从而影响胀接的质量;压力过大则可能导致破坏胀接件的形状,使胀接失效。
胀接时间是指胀接过程中施加压力的时间,也是影响胀接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时间过长会导致胀接件的形状被过度扭曲,从而使其与管板无法完全贴合;时间过短则可能导致胀接件与管板之间存在间隙,影响胀接质量。
胀接温度是指胀接过程中施加压力的温度。
适当的温度能够使胀接件加热膨胀,从而提高胀接的质量。
温度过高可能导致胀接件的过度热膨胀,从而使其与管板无法完全贴合;温度过低则可能使胀接件的热膨胀不足,影响胀接质量。
二、工艺参数实验研究:为了研究工艺参数对胀接质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组实验。
首先,将相同规格的换热管切割成不同长度,然后使用胀接设备对其进行胀接。
实验中,我们分别选取了不同的胀接压力、胀接时间和胀接温度,然后对胀接后的样品进行观察和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胀接压力对胀接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适当的压力能够使胀接件与管板紧密贴合,从而保证胀接质量。
当压力过大时,会导致胀接件的变形和形状失真,影响胀接质量;当压力过小时,会导致胀接件与管板之间存在间隙,同样影响胀接质量。
胀接时间也会对胀接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胀接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胀接质量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换热管与管板账接xxxxxxxx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换热管与管板胀接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的胀接。
铜及铜合金的胀接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51-1999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胀接
利用胀管器使换热管与管板之间产生挤压力而紧贴在一起,达到密封与紧固连接的目的。
3.2 胀管率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后,换热管壁厚的减薄率。
3.3 强度胀
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胀接。
3.4 密封胀
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的胀接。
3.5 贴胀
为消除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
4 总则
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处,还应满足图样和GB151的有关要求。
5 胀接工艺试验
5.1 当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采用只胀不焊,或采用液压胀接时,产品胀接前应进行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工艺试验,本公司已有成熟胀接工艺的则可免做此项试验。
5.2 胀接工艺试验的内容
5.2.1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胀管率的测试,及胀管率的控制试验。
5.2.2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采用强度胀、密封胀时应做水压试验。
5.2.3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采用强度胀时应做拉脱试验。
5.3 胀接工艺试验材料
5.3.1 试验用管板应与产品管板具有相同材质和相当的机械性能。
5.3.2 试验用管子应是产品所用的换热管。
6 胀前准备
6.1 换热管
6.1.1 胀前应抽测出换热管的内径、外径、壁厚并计算出壁厚偏差值。
6.1.2 胀前应提供换热管的屈服强度、延伸率、硬度的数据。
6.2 管板
6.2.1 胀前应提供管板的屈服强度、硬度的数据。
6.2.2 抽测出管孔的孔径、胀管槽的轴向位置、宽度、深度。
6.2.3 采用液压胀接的管板,胀管槽应按图1加工制作。
图1
注:1 图中的尺寸B一般大于20 mm,只要管板厚度允许应尽量长一些。
2 胀管槽宽度W一般为5 mm ~10 mm。
6.2.4 管孔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12.5,管孔内表面不得有贯通的纵向或螺旋状划痕等缺陷,否则应先行处理。
6.2.5 应标出管板中最小孔桥的孔的位置。
6.3 胀前清理
6.3.1 在穿管前,应清除换热管胀接部分的表面污物至呈金属光泽,其长度不宜小于二倍的管板厚度。
6.3.2 管板在装配前应清除管孔内和胀管槽内的毛刺、铁屑、锈斑、油污等异物。
6.3.3 胀前应清理换热管内孔的污物。
7 胀接方法
7.1 胀管工具应按图样要求制作,胀珠、胀杆热处理后的硬度为HRC=63~65。
7.2 胀接方法选择。
7.2.1 当管板厚度δ≤70 mm时,采用固定式胀管器。
7.2.2 当管板厚度δ﹥70 mm时,一般采用前进式胀管器,也可采用固定式胀管器分段胀接。
7.2.3 分段胀接时,胀接段之间的重叠长度不得小于5 mm。
7.2.4 中间管板的胀接、特殊材料的胀接,尽可能采用液压胀接。
7.3 胀接顺序如图2所示。
第一行从右侧开始向左侧,第二行从左侧开始向右侧,依此类推从顶部到底部胀完。
8 胀接
图2
8.1 胀接强度的控制
胀接强度通过胀量反映,控制胀量就保证了胀接强度。
8.2 理论胀量的计算
按下式计算理论胀量:
Δd=H―(1―K)×2T―d
式中:Δd —理论胀量,mm;
d —胀接前换热管内径,mm;
H —管孔直径,mm;
T —换热管壁厚,mm;
K —胀管率,%。
8.3 胀量控制
8.3.1 通过控制胀杆的轴向进给量L来保证胀量Δd。
胀杆轴向进给量L的确定:
用于固定式胀管器,L=25Δd;
用于前进式胀管器,L=30Δd。
8.3.2 液压胀接胀量的控制是通过胀接压力保证的,适当的胀接压力由液压胀接工艺试验确定。
8.4 胀接操作
8.4.1 操作者应熟悉胀接工具的基本工作原理,严格按照胀接工具的操作工艺规范作业。
8.4.2 除有特别要求,机械胀接一般可以使用润滑剂。
8.4.3 液压胀接应采用两次加压,先初胀,然后正式胀接,两次加压的压力差值应不大于40MPa。
8.4.4 胀接长度不得伸出管板背面(壳程侧)。
9 胀接质量检测
9.1 胀接后管子内径的测量
管子内径应在相互垂直的两个位置(一般为水平和铅垂位置)检测。
贴胀应从离管板管程侧端面
30 mm处起向里测量;强度胀接应从离管板第二道胀管槽8 mm处起向里测量(见图3)。
9.2 胀管率
9.2.1 胀管率按下式计算
K ={[(d′―d)-(H―D)]/ 2T}×100%
式中:K —胀管率,%;
d′—胀接后换热管内径,mm;
d —胀接前换热管内径,mm;
Q/YWF5012—2003
D — 胀接前换热管外径,mm ; H — 管孔直径,mm ; T — 换热管壁厚,mm 。
量
图3
9.2.2 胀管率应取图4所选的9个孔的平均值,并按下式计算:
K =(K1+K2+···+K9)/ 9
式中:K1~K8 — 任意半径R 的圆上的八个孔胀管率; K9 — 管板中心处任一孔胀管率; K —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的胀管率。
图4
9.2.3 胀管率的要求: a) 强度胀,K=6%~9%; b) 密封胀,K=3%~5%; c) 贴 胀,K=1.5%~2.5%。
液压胀接的胀接基理与机械胀接完全不同,相对应的胀管率应偏低,但其胀接性能仍能满足强度胀、密封胀、贴胀要求。
9.2.4 当检测结果不符合9.2.2,9.2.3时,应对胀接管头逐个检测,并对胀管率不足者进行补胀。
9.3 胀后检查
9.3.1 胀接完成后换热管的胀接部分与非胀接部分应圆滑过渡,不应有急剧的棱角。
9.3.2 胀接部分不得有过胀或胀接裂纹,如出现这种现象应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应更换换热管重新胀接。
9.3.3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后应按图样和工艺文件的要求经气压或水压试验合格,若有漏点,应在弄清原因后,再进行补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