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比较
第一,经验主义和理 性主义两种倾向分别 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得 以形成的认识根源。
第二,经验归纳法和 理性演绎法分别是经 验论和唯理论得以形 成的研究方法。
第三,近代英国和欧 洲大陆各国的历史环 境分别是经验论和唯 理论得以形成的社会 土壤。
三、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
1、重新论证了知识的价值 在中世纪,“知识是神学的奴隶”,当理性与信仰发生冲突时,理性服从
信仰。但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重新恢复了希腊人对知识的 尊重,肯定了人对知识的追求。 2、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①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培根揭露经院哲学脱离实际、脱离自然,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批判了 经院哲学在方法上的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认为传统的科学知识的要害在于没 有实用性。 ②培根在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中,深刻地揭露了人类人士产生错误的思想根 源和社会根源,为此,他提出“四假相说”。 假相,即盘踞在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使人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主要有四种: A、族类假相(种族假相)——人类天性的普遍缺陷,不以客观事物为尺度, 而是以主观感觉为尺度。 B、洞穴假相——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成见或偏见。 C、市场假相——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词语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 D、剧场假相——从各种哲学体系和错误论证方式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历史意义(2)
经验论和唯理论经过长期论争所取得的成果及暴露的理论缺陷,从正反 两个方面揭示了认识论在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实现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辩证结合的必要;而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在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的基础 上才能实现。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 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 的经验,第一次把社会实践纳入认识论,从而把认识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并 在此基础上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它认识论问题, 从而彻底克服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创立 了完全科学的认识论,从而把哲学思想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哲学 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
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
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
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
它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的一种学说。
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
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在此一时期,许多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同时也是科学家。
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他们在认识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普遍运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二是对各种观察材料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数学处理和理性分析、推理的方法。
而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这种哲学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这是「外在的经验」。
而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这种哲学产生于对理性自我的反省,这是「内在的经验」。
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
亦即,17-18世纪的西欧哲学,其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知识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差异:休谟的不可知论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莱布尼兹的独断论则直接把思维等同存在。
直到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才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辩证综合。
经验论哲学一、早期的经验论产生于17世界的英国,因应当时科学之兴盛而产生的思想潮流。
(一)培根→知识即力量、四假象说、科学归纳法、双重真理1.经验论哲学的开创者;根据科学的实验精神,首先建立了经验归纳法。
2.他强调科学知识必须以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形式或规律的认识。
3.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真正的科学认识应该从感性材料出发,经过理性的归纳逐步上升到真理性的知识,4.他的名言:「知识即力量」;认为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
此一主张,成为近代科学理性冲破蒙昧的宗教思想专制的第一声吶喊。
5.四假象说:培根认为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常常被他们心中各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偏见所遮蔽,因此,无法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
(1)族类的假象:亦即,总是以人类的尺度而非宇宙的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从而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到扭曲。
(2)洞穴的假象:这是指个人受其习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见,导致了认识的偏差。
经验论与唯理论引言
经验论与唯理论引言经验论(empiricism)——认为经验或感性认识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轻视,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的认识论。
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另一种是内部经验即内省。
主张感觉论的哲学家否认内省经验,只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经验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经验来源于客观实在,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才引起感觉经验。
唯心主义经验论则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或上帝赋予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或先验论相对立,并长期进行论争。
唯理论(rationalism)——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
又称理性主义。
不承认理性认识要依赖感性认识,认为可靠的知识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
西方近代唯理论由18世纪法国的R.笛卡尔开创,主要代表有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莱布尼兹等。
笛卡尔主张依靠生来具有的天赋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准确无误的推理。
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具理性认识的对象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从广义来说,理性主义并不仅限于认识论范畴,在思想文化一切领域,凡崇尚理性的观点都可称之为理性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一反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正统观念,重新恢复了自然与人在哲学中的地位。
从16 世纪末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热情的躁动走向深沉的哲学思考,开始以理性为基础去面对大宇宙和小宇宙,于是形成了完全属于近代欧洲的崭新的哲学。
这是西方哲学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人如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巴克莱和休谟等,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体系。
这种新的哲学一开始就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哲学家们要求认识自然、控制自然,从而为人类自身谋福利,他们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要做“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等等的口号。
与此相关,认识论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的重要内容。
经验论与唯理论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人能否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
人如何认识世界
感觉经验
or
理性推理
经验论与唯理论
Empiricism & Rationalism
余成苗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 说”
“离开感觉没有人能 够理解任何东西。”
古 希 腊 时 期
柏拉图的 “回忆说”
“用眼睛、耳朵以及 其他所有感官作出的 观察完全是一种欺 骗。”
自生自发、不断演进
经验论
倡导改良,反对整体革命 人为、建构、设计
保守主义
唯理论
倡导社会整体的革命
自由主义
社 会 政 治 哲 学 思 潮
墨
子
三表: “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国家 人民之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古希腊时期 中世纪时期
亚里士多德
近代西方哲学
英国经验论
唯名论
共相与个别
典 范 形 式
大陆唯理论
柏拉图
唯实论
经验论的代表:培根、霍布斯、洛克和休谟
近 代 西 方 哲 学 时 期
唯理论的代表: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主要分歧
经验论 知识的来源 认识的方法 认识的可靠性 感觉经验 唯理论 天赋观念 演绎法 理性知识
孟 子
弗 朗 西 斯 培 根
“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
· ·
约 翰 洛 克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 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 经验”
勒内·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理石”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以《经验论和唯理论名词解释》为标题,经验论和唯理论被认为是一对对立的学说,它们分别指向不同的客观性标准,以解释世界和和评价行为行为。
经验论是以实际的、社会的经验为依据的,它强调研究者必须检验实际的经验来进行认识,不可违背实际经验和普遍的社会经验。
另一方面,唯理论以普遍理论为依据,它强调研究者必须建立一套抽象的、统一的理论结构来解释客观事物,不可仅以片面的经验为依据。
经验论的核心观点是“实践”,实践意味着大量的知觉经验,例如实地调查、实验和大量的数据收集是必要的,以便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世界。
研究者应先从客观实际中抽取经验,再以此为依据来建立一般原理。
从历史上看,经验论有很多传统,例如古希腊的精英哲学,以及中世纪布鲁姆学派,它们都倾向于受客观实际存在影响。
唯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理论”,它指向抽象的普遍理论,也就是由抽象的普遍规律构成的系统框架。
它强调以普遍的理论建构来解释客观实际,从历史上看,唯理论有很多传统,例如尼采的唯心主义、福柯的唯物史观,它们都倾向于把重点放在普遍理论建构上。
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有优势和不足,它们在知识认知中都被广泛应用,它们也都有发展前景,只是唯理论在实践中更多应用于理性活动,而经验论在实践中更多应用于客观实际。
因此,只有通过结合两者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认知的最高水平。
如今,一些人倾向于将经验论和唯理论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加全面的知识认知。
他们强调开展科学研究时,应综合运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优势,以便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比如在认识论研究方面,以实践为依据的经验论和以普遍理论为依据的唯理论,可以相互促进和联系,以实现真正的认知发展。
总之,经验论和唯理论均是重要的学术思想,它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原则和标准,在知识认知中都被广泛应用,只有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客观实际。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第5卷 第2期 Vol.5 No.2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OU RNAL OF HUA NGHE S&T UNIVERSIT Y2003年6月Jun e2003 试析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张晓兵(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河南郑州450005)摘 要:经验论与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所展开的一场重要之争,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产生,它们的本质区别与各自的片面性、进步性以及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启发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认识论;经验论;唯理论;争论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2003)02-0041-05X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所展开的一场重要之争,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今天,经验论和唯理论就其理论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但就其价值来说,则既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
也许这些理论会被更新更科学的理论所取代,然而其价值和生命力则在新的理论中得到延续和体现。
这正是该理论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因此,进一步探讨经验论和唯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哲学的产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向哲学提出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的要求,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近代认识论问题一开始就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不同倾向。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传统的认识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有关。
从哲学认识论的传统来讲,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可以追溯到人类认识产生之初。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既要靠人类理性思维的抽象概括,又要靠人类感觉器官给它提供经验材料;它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
人类认识从方法上来讲,最初也只有这两种方法,靠感性给它提供经验材料,靠理性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抽象。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唯理论的产生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们发现了自然规律,并认识到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的。
由此,以法国的R.笛卡尔,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自然的规律和知识是可以像几何学那样从几条清楚明白的“自明”公理,依靠人的“天赋观念”,进行细致准确,可靠的推理得到的。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1 定义
经验论:经验论是一种从经验中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研究现象
来形成客观规律,即从研究实践结果获取知识。
唯理论:唯理论是基于认识论,认为至理无需经验而存在,它可
以从几何、算术和其他数学原理中衍生出来。
同时唯理论认为,只有
普遍的原则、规律和概念是绝对的真实的,所以它也被称为非经验认
识论或唯物论。
2 比较
1. 所依据的原则不同:经验论是以实践为依据及研究对象,认为
实践的变化能够创造新的规律,而唯理论以至理及概念体系为依据,
认为至理以及概念体系永恒不变。
2. 所获知识的状态不同:经验论可以获得认识,但并不限于认识,也可以产生实践性的知识。
而唯理论只能获得认识,而不能形成实践
性的知识。
3. 适用范围不同:经验论涵盖不同的领域,任何领域都可以从实
践中获取知识。
而唯理论只应用在哲学、数学和物理学领域,即至理
只能应用在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中。
3 结论
综上,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一种有效的知识获取方式,但是它们在原则、状态、以及适用范围上有所差别。
最后,经验论获得的知识更具有实践性,而唯理论获得的知识更具有理论性。
因此,综合考虑两者的特点,要想获得完整和全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形成更加完美的认识论体系。
经验论和唯理论
2、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
3、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列在一起。
4、接近中的缺乏表
5、“程度表”,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6、进行真正的归纳,三个小步骤:排除法,正面解释的尝试,纠正解释偏差。
思想与广延间建立同一性,以确保认识客观有效性:
1、人心灵是神之无限理智的一部分,是能认识实体属性的。
2、思想与广延作为同一实体属性是一致的,认识观念的次序就是认识了事物的
次序。
2:认识论
对实体认识的两条途径:1、从神圣的自然必然性去认识(对实体本身)
2、从实体样式去认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分类:1、意见或想象:传闻知识二者无确定性不能洞见事物本质
属性
属性: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即思想和广延,二者既相互同一,又相互区别而
独立存在,只是同一实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1、思想和广延同一,借此二者属性认识自然,会得到同一的因果次序联系。
2、思想与广延各自对立,不能互相限制,因其性质不同。
心物同时发生论:通过将笛卡尔的思想实体和广延实体降低为实体属性的方式化解二元论。
1、思想与广延不是两个实体而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因此二者同一始
终一致(因食物次序联系只有一个)
2、两者性质不同,所以又是相互独立的,互不限制的,二者之间无因果
联系。
样式:实体的分殊,即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是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与实体相
比,它是他因,有限的、可分的,暂时的、杂多的。
1、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一般性存在于个别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调和
① ② ③④
培根 : 新工具》 第 26页 , 《 , 3 商务 印书馆 13 9 5年版 。 北京大学哲学 系编 : 十六一十八 世纪西欧各 国哲学 》 第 《 ,
93页 , 务 印书 馆 17 0 商 9 5年版 。
2 1 年第 1 01 期
No 1 2 1 . ,0 1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 OC AL S E 年 2月 01
Fb 2 e 011
.
J OUR L O S T NA F OU H CHI N NA ORMA U I E I Y L N V RST
“ 白尼式 的革命 ” 康德对 经验论 和 唯理论 之争 的调和 哥 :
殷 筱 ,
( . 汉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 中师 范 大 学 心 灵 与 认 知 研 究 所 ,湖 北 武汉 40 7 ) 1武 湖 30 2 2 华 3 0 9
【 摘
要】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就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来源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
结构和形式 中为科学知识 的普遍必然性寻求终极依据。
【 键 词 】经验论 唯理论 “ 白尼式的革命” “ 关 哥 先验 自 我意识” 【 作者简介 】 殷筱(92 )女 , 1 一 , 湖北仙桃人 , 学博士, 7 哲 武汉大 学哲 学学院博 士后, 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所 华
识 ”⑨ 。洛 克还认 为 , 赋 观 念 不仅 是 不 必要 的 , 天 而
且也是 不 可能 的假设 。 因为设立 天赋 观念 的一个主
论 和唯理论 之争 的核 心还是 关 于科学 知识 的客观 性
和普遍 必 然性 的来 源问题 。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发展史[摘要] 近代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倾向,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唯理论认为科学知识只能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关于知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或逻辑、认识的可靠性问题上, 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经验论和唯理论自产生起就进行不断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
其中,经验论主要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唯理论主要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
[关键词] 经验论唯理论斗争发展正像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先验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样,近代西方哲学存在着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与发展,围绕着知识的问题,两派的哲学家们展开激烈的争论。
经验论者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唯理论者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不是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如果有科学知识,显然我们的确有科学知识,那么它就不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经验论和唯理论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模式,在关于知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或逻辑、认识的可靠性问题上, 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经验论者关注的是经验,并且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而没有其他的来源,因而他们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从经验中得来的感觉材料是如何构成知识的,他们不认为理性在认识中除了组合与分解感觉经验材料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作用,他们普遍排斥形而上学。
因此,经验论的体系实际上是以“心理论”的方式构建的——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经验——观念——知识”,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它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
唯理论者意识到感觉经验的相对性和个别偶然性,认为在此基础上市不可能建立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摘要: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感性确定性原则和理性确定性原则之争。
黑格尔批判“感性确定性”,费尔巴哈恢复“感性确定性”。
马克思将感性世界区分为感性直观、感性对象和感性活动多个层次。
他以感性活动即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历史总体”为基础,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重构感性世界。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新型感性世界变成普遍物化的社会结构。
感性世界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明确出现过29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出现次,可见马克思对于感性世界是给予一定关注的。
感性世界是感性活动基础,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对于感性世界的关注在中后期集中出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为唯物史观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感性世界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马克思哲学中是否存在感性世界理论(一)马克思对感性世界的存在论分析和重构近代认识论中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冲突从某种角度上看是感性确定性原则和理性确定性原则这两种原则之间的冲突。
以洛克为代表的感性确定性原则将知识确定性建立在感性直观即感官直接接受到的东西之上;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确定性原则则将知识确定性建立在理性或者理智之上。
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认识论问题探讨为马克思从存在论角度理解感性世界问题作了铺垫。
马克思超越以往,建立独特的新唯物主义,他既反对唯超验性也反对唯感性直观性。
他在理性世界中给予感性以地位,又批判唯感性直观,提出自己独特的感性世界观,将感性直观上升为感性活动即实践层面。
这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前提。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不仅是受到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的启发,更直接的来源是对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批判和费尔巴哈对“感性确定性”的重申这两者的扬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提到,对樱桃树的感性直观仍来源于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行为。
西方哲学史——经验论(串写)
近代哲学概论一、经验论与唯理论1、相同点:(1)方法论:怀疑主义和理性精神。
(2)目标:追求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建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发展过程:都不仅有着纵向上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而且在相互论战中也接受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4)结果: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未能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5)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辨证综合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1)出发点:经验论强调从感觉经验出发,唯理论则强调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
(2)方法:经验论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而唯理论则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原则或天赋观念作为逻辑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
(3)原则: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无不来自于经验,唯理论则认为一切普遍必然性的知识都是从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出发通过理性演绎得来的。
(4)理论困境:经验论的出发点和方法都无法完全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唯理论则是演绎的前提或出发点的合理性问题无法解决。
(5)归宿:经验论的归宿是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即休谟对经验之外的任何存在(物质实体、精神实体以及因果联系等规律)都采取悬而不决的态度,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从而使得精神对自然的认识实际上成为不可能,从而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唯理论则发展成为一种独断论,知识被看作是由天赋观念根据矛盾律推演出来的,否定了对客观世界进行广泛的经验观察的必要性,经验只是诱发理性推理的机缘而已,精神只需根据先验的天赋原则进行演绎就可以建立起全部的知识体系,从而直接将思维等同于存在。
弗朗西斯.培根一、概述培根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探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通过认识自然,就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而认识自然就是要发现自然的“形式”,即规律。
但要实现对自然“形式”的认识,必须首先消除阻碍我们获得关于自然“形式”知识的思想障碍和更新我们研究知识获得的方法。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
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
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
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
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
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
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
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
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摘要: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探讨了关于演绎与归纳、必然与或然等等有关认识论的问题。
二者之间的争论并没有完全否定对方,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双方都认可的观点,不断得出新的共识。
这对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
正文:人类认识论无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其发生顺序都是由外向内,由认识对象逐渐转向认识主体。
近代西方哲学公开高举理性精神的大旗,自觉地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注重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重心由本体论和心灵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化。
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
把握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西方哲学从开始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转向,分别是: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向和语言转向。
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发生在认识论转向时期的近代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曾经受到经院哲学的严重影响。
而哲学家应自然科学的发展之势,着力抛弃经院哲学老套的繁琐论证,为新知识的发现与发展立理论根基。
近代哲学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开始就体现近代的精神”,深刻影响了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此时的自然科学正处于雨后春笋之势,发展迅速。
近代哲学家们需要通过研究认识论来找到自然科学的合理理论基础,以支持科学的发展。
受经院哲学时期欧洲大陆唯实论与英国唯名论之争的传统影响,近代哲学也相应有了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之争。
争论的问题是相同的,即知识如何被认识。
争论的结果就是,尽管双方的理论都存有不少缺陷,并且最终也没有彻底回答知识如何被认识这一问题,但是双方仍坚持自己的基本立场,同时也接受了对方的某些理念。
唯理论强调对真理的认识来自于天赋观念,来自于上帝。
但这里的上帝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理性神。
实体论是唯理论的主要理论,他们从上帝或者实体来演绎式的论证知识的合理性,他们“认为真正的知识由全称的和必然的判断所组成,思维的目的是制定真理的体系,其中各种命题在逻辑上相互有联系”。
而由实体论造成的心物二元分离成为唯理论的最大难题。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之父,也是唯理论的创始人。
他的怀疑论和天赋观念学说开创了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精神。
笛卡尔以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形而上学第一原则,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确定了心灵、上帝和物体三种实体存在,其中的实体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这也成为后来的实体学说的基本思想。
他创立天赋观念论,认为知识是来自于天赋观念,而天赋观念来自于上帝这个最强的实体。
“天赋观念是笛卡尔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的基础”。
基于笛卡尔的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心灵这个最先确定的实体却与物质实体没有必然联系,两者相互独立。
两者若是分离,心灵就无法认识物质世界,知识的可靠性就得不到保证,所以要使得新的认识论的体系成为完整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必须解决心物二元的分离。
可是这一难题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无法解决,这成了唯理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经验论攻击
唯理论的最佳切入口。
经验论否认天赋观念,倾向于无神论或泛神论。
他们强调对真理的认识来自于感觉经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是实验。
一切知识皆从感觉经验中得来。
在认识论方面,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是经验论中的重要代表。
在认识论上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起初的认识就像一块白板,随着经验的积累,白板上的内容的增多,人们形成了对外界的知识,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天赋的印象。
在洛克看来,“能力是天赋的,知识是后得的”。
他的“白板说”与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相似,构成了经验论的基本前提。
洛克对经验、观念和知识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他把经验分为感觉与反省,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来源;观念也被分为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而他承认实体观念属于复杂观念,并且实体观念的提出使得洛克的理论体系出现了漏洞,他也不能进行很好的解释;知识是在观念的基础上得来,但由此造成知识与事物之间隔着观念的帷幕,导致认识的范围变小。
洛克最后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不可知论。
而后继者巴克莱和休谟从他制定的经验论原则出发,走向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贝克莱的认识论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存在就是被感知。
他认为知识来源于人对外界的感知,即人受外界影响后形成的感觉经验或者观念,这贯彻了经验论的基本观点,并且通过批判洛克哲学中的矛盾来为其做论证。
休谟同巴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出发,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的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他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结局”,康德则认为“自从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唯理论与经验论虽然在认识论问题上分歧很多,但是两者也有共同之处。
这就是他们在论证知识的合理性时都强调理性的精神,注重理性主义思想,都反对经院哲学式的宗教证明,而集中精力来研究认识论问题,即人能否认识真理。
只是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论证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唯理论侧重于演绎法的论证方式,而经验论注重归纳法的运用,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知识的合理性来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持。
双方的哲学家大都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他们的学说也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是著名的数学家,发现了很多对数学影响巨大的基础理论;培根创立了经验归纳法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实验科学的发展。
知识到底是先验的还是后验的?唯理论与经验论所给出的答案相异,这表明二者在知识基础问题上的态度迥然不同。
尽管二者回答不同,却都遇到了理论上的缺陷。
唯理论在给新知识确立基础时,采用了彻底的怀疑方法,从而找到了知识建构的最牢固的基础,即“我思”。
随着逐步确立以天赋观念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实体学说便应然而生,同时也造成了心物二元的分离。
产生这个难题的主要原因是天赋观念理论中容易出现循环论证,所以经验论者常常以此来攻击唯理论。
当然,经验论者提出的知识学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洛克的白板说就遭到了莱布尼兹的质疑。
在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论辩中,双方并没有完全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部分承认对方的想法,并且还归入自己的理论中。
通过争论,双方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思路愈发清晰,并且得到了更独特的观点。
比如,笛卡尔在《谈谈方法》的后面就列出了他的反对者(主要指经验论者)的书信及他的回复。
通过这种方式,笛卡尔也不断完善自己的天赋观念理论。
莱布尼兹接受了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
评,放弃了“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而发挥了“天赋能力潜存说”。
洛克为了完善自己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唯理论实体学说的部分观点,承认上帝、心灵与物质三大实体。
与唯理论的实体学说不同,他认为实体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双方就是在不断的争辩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经验论和唯理论经过长期论争所取得的成果及暴露的理论缺陷,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认识论在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结合的必要;而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在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第一次把社会实践纳入认识论,从而把认识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它认识论问题,从而彻底克服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创立了完全科学的认识论,从而把哲学思想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哲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美)梯利.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法)笛卡尔.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4]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