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传输原理课程报告论文资料
哈工大DSP课程报告
哈工大DSP课程报告————————————————————————————————作者:————————————————————————————————日期:2015年秋季学期《DSP原理及应用》课程课程设计报告院系:航天工程与力学系班号: _____学号: 1122110326___姓名:高小宁______ 2016年1月13日审阅教师:考核成绩:________________题目一:结合学习过的DSP基本知识,试论述如果采用DSP为核心器件设计系统,需要考虑哪些性能指标、遵循哪些设计原则?一、运算速度:首先我们要确定数字信号处理的算法,算法确定以后其运算量和完成时间也就大体确定了,根据运算量及其时间要求就可以估算DSP芯片运算速度的下限。
在选择DSP芯片时,各个芯片运算速度的衡量标准主要有:1、MIPS(Millions of Instructions Per Second),百万条指令/秒,一般DSP为20~100MIPS,使用超长指令字的TMS320B2XX为2400MIPS。
必须指出的是这是定点 DSP芯片运算速度的衡量指标,应注意的是,厂家提供的该指标一般是指峰值指标,因此,系统设计时应留有一定的裕量。
2、MOPS(Millions of Operations Per Second),每秒执行百万操作。
这个指标的问题是什么是一次操作,通常操作包括CPU操作外,还包括地址计算、DMA访问数据传输、I/O操作等。
一般说MOPS越高意味着乘积-累加和运算速度越快。
MOPS可以对DSP芯片的性能进行综合描述。
3、MFLOPS(Million 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百万次浮点操作/秒,这是衡量浮点DSP芯片的重要指标。
例如TMS320C31在主频为40MHz时,处理能力为40MFLOPS, TMS320C6701在指令周期为6ns时,单精度运算可达1GFLOPS。
哈工大电波传播自由空间传播实验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波传播》课实验报告实验一: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实验*名:**学号: **********班级: 1605501同组同学:崔敬轩刘志成指导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月 30日实验题目: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实验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FEKO-WinProp软件进行电波传播仿真,熟悉其Proman、Wallman和Aman等功能模块。
建立简单的自由空间传播模型,仿真场分布和路径损耗。
2.实验内容:1,安装FEKO软件,学习使用Winprop的电波传播仿真;2,设置自由空间的仿真环境,设置天线的工作频率;3,分别使用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仿真电场分布及路径损耗,作曲线图;4,可用Matlab软件计算路径损耗,并作出曲线;5,将Winprop的仿真结果与Matlab计算结果对比及分析。
3.实验背景及理论发射机发射信号后,经过dm的传播,功率因为辐射而受到损耗,这种损耗称为路径损耗。
路径损耗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与接收功率之间的差值。
路径损耗按有增益和无增益两种情况分别加以分析。
当在有增益的情况下,自由空间的路径接收功率为:仿真时假定天线发射增益,接收增益均为1,即无增益条件下。
可知路径损耗L bf=10Ig(p tp r ),matlab计算时选择使用经验公式L bf=32.44+20lgf MHz+20lgr km4.实验步骤:1.打开ProMan,选择Data功能中的tropography,建立地面模型,设置地面尺寸为20km*20km2.保存建立的模型3.新建工程,选择已保存模型,设置天线高度为1000m,天线的工作频率为2000MHZ,天线位置为(0,0,0)4.打开computation功能中的propagation:compute all计算仿真模型5.定向天线用Aman进行设计,天线增益为为17db5.实验数据及理论分析定向天线方向图全向天线Feko仿真图像定向天线feko仿真Matlab计算仿真实验中选择用提高天线高度,减效地面反射影响的方式模拟自由空间的电磁波的传播,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衰减范围为0db—130db,实际计算的模型衰减范围则是为0db--125db,衰减速度先快后慢,近似于指数衰减,满足公式中p r∝1。
(精编)哈工大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精编)哈工大通信原理实验报告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通信原理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倪洁实验时间:2015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二帧同步信号提取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帧同步的提取过程。
2.了解同步保护原理。
3.掌握假同步,漏同步,捕捉动态和维持态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时分复用通信系统,为了正确的传输信息,必须在信息码流中插入一定数量的帧同步码,帧同步码应具有良好的识别特性。
本实验系统帧长为24比特,划分三个时隙,每个时隙长度8比特,在每帧的第一时隙的第2至第8码元插入七位巴克码作为同步吗。
第9至24比特传输两路数据脉冲。
帧结构为:X11100101010101011001100,首位为无定义位。
本实验模块由信号源,巴克码识别器和帧同步保护电路三部分构成,信号源提供时钟脉冲和数字基带脉冲,巴克码识别器包裹移位寄存器、相加器和判决器。
其余部分完成同步保护功能。
三、实验内容1.观察帧同步码无错误时帧同步器的维持状态。
2.观察帧同步码有一位错误时帧同步器的维持态和捕捉态3.观察帧同步器假同步现象和同步保护器。
四、实验步骤1.开关K301接2.3脚。
K302接1.2脚。
2.接通电源,按下按键K1,K2,K300,使电路工作。
3.观察同步器的同步状态将信号源中的SW001,SW002,SW003设置为11110010,10101010,11001100(其中第2-8位为帧同步码),SW301设置为1110,示波器1通道接TP303,2通道接TP302,TP304,TP305,TP306,观察上述信号波形,使帧同步码(SW001的2-8位)措一位,重新做上述观察,此时除了TP303外,个点波形不变,说明同步状态仍在维持。
4.观察同步器的失步状态。
关闭电源,断开K302,在开电源(三个发光二极管全亮)。
基于柯肯达尔效应的空心球制备(哈工大传输原理课程论文)汇编
基于柯肯达尔效应的空心球制备摘要:介孔空心结构纳米材料与实心纳米颗粒相比具有更低的密度、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多元的功能调节维度(光、电、热、磁等)和更灵活的应用方式。
故有非常广泛的使用空间,而空心球制备方法有很多,本文结合传输原理传质部分内容以及柯肯达尔效应进行原理分析,应用举例以及改进方法等方面阐述。
关键词:空心球柯肯达尔效应扩散1空心材料优点介孔空心结构纳米材料与实心纳米颗粒相比具有更低的密度、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多元的功能调节维度(光、电、热、磁等)和更灵活的应用方式。
如:中空结构的微/纳米催化剂可以有效增加其在催化反应中的活性位点数;通过改变微/纳米介孔空心结构的组分、形貌、尺寸、壳壁厚度、孔隙率、孔的位置和孔内壁的特性等因素可以实现对其光、热、电、磁和催化等物化性能的调节;将难溶的功能活性成分担载在介孔空心的微/纳米结构的孔隙中,可以提高难溶物质的溶解度;将特异性药物担载在介孔空心微/纳米结构的孔隙中,为药物的缓释和可控释放提供了可能;将介孔空心微/纳米结构作为“纳米反应器”利用其量子限域效应和特殊的反应微环境,能得到特殊的反应结果。
因此,具有介孔空心结构的纳米粒子为纳米材料的功能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扩散及柯肯达尔效应简介空位机制适用于置换式固溶体的扩散"在置换式固溶体(或纯金属)中,由于原子的尺寸相差不大,因此很难进行间隙扩散"晶体中结点并非完全被原子所占据,存在一定的空位"而且空位的数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下对应着一定的空位浓度"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温度下存在一定浓度空位的晶体才是稳定的"依靠空位的移动而进行的扩散机制称为空位扩散机制"其扩散过程是这样进行的,与空位相邻原子,由于热振动而可能脱离原来位置而到空位中去,占据了点阵中的空位,而原来原子所处位置就成为空位"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就发生了扩散"在空位扩散时,扩散原子跳入空位,此时所需的能量不大,但每次跳动必须有空位移动与之配合,即原子进入相邻空位实现一次跳动之后,必须等到一个新的空位移动到它的邻位,才能实现第二次跳动"因此实现空位扩散,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l)扩散原子近旁存在空位;(2)近邻空位的扩散原子具有可以超过能垒的自由能石可见,空位扩散机制的扩散主要是通过空位的迁移来实现扩散,它的扩散激活能由原子跳动激活能与空位形成能两部分组成"柯肯达尔效应最初是金属学中的概念。
热加工传输原理大作业模板
热加工过程传输原理大作业
题目: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热加工传输原理大作业报告题目(黑体小二)
姓名:班级:学号:
正文:请结合自己专业,写一篇关于热加工传输原理的三传现象或原理(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和质量传输)在本专业中相关应用的报告。
例如:金属铸造过程中的浇注(动量传输)、凝固(热量传输)等;锻压工艺中,用于减小锻件金属塑性变形抗力的预热等;焊接过程中焊缝与母材之间的溶质扩散(质量传输)、热量传输等;热处理专业中的渗碳(质量传输)、退火(热量传输)等。
要求:报告形式不限,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实验报告,理论分析等内容均可。
字数5000左右(公式图表在内),正文宋体4号字,固定值22磅行距,A4纸打印,左侧装订,课程结束时(第15周)上交,占期末成绩的10%。
1。
传输的基本原理以及特性
p1
1k
const
与气体的子结构有关 (1-6)
k=Cp /Cv
Cp :定压比热容
pV k p1V1k const
Cv:定容比热容
TV k1 const
单原子气体:k=1.6;双原子气体:k=1.4(如氧气、空气)
多原子气体:k=1.3(如过热蒸汽);干饱和蒸汽: k=1.135
为什么把“三传”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
① “三传”具有共同的物理本质:都是物理过程。 ② “三传”具有类似的表述方程和定律。 ③ 在实际金属热态成形过程中往往包括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传输现象,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
(3)传输原理课程发展历程
在传输原理这一课程被提出之前,流体力学(动量传 递)、传热学(热量传递)和传质学(质量传递)是一 些大学独立开设的课程。
恒压下气体膨胀系数的推导:
单位质量气体在273K时的体积为V0,温度升高ΔT后其体
积为Vt,当压强一定时,有:
V0 273
Vt 273 T
Vt
V0
273 T 273
根据气体膨胀系数的定义,有:
Vt V0 V V0 V0T V0 (1 T )
比较这两式可得:气体膨胀系数 1
1960 年前后,出现了“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或“传递现 象”这一课程。期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R.B.伯德等人合著 了《传递现象》一书,这是最早将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现 象归于一体的教材,用统一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三种传输现 象。
我国自1980年以来,冶金类院校就将《传输原理》作为冶金专 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273
压力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膨胀。温 度升高1K,体积便增加273K时体积的1/273,此即盖吕萨 克定律。
哈工程通信原理范文
哈工程通信原理范文
通信原理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哈工程通信原理主要包括信源、信道、调制与解调等内容。
其次,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
信道可以是导线、光纤、电磁波等。
在信道中,信息会受到各种干扰和噪声的影响。
因此,在通信原理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抵抗干扰和降低噪声。
在通信原理中,我们通常将信号调制为与信道特性相适应的形式进行传输。
调制是将信源信号转换为与之对应的调制信号的过程。
调制有很多种方法,常见的有调幅、调频、调相等。
调制后的信号可以更好地适应信道特性,并且能够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在接收端,需要对传输过程中的信号进行解调操作,将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源信号。
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需要根据调制信号的特性,将其还原为原始信号。
解调技术的选择对通信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除了信源、信道、调制与解调外,通信原理中还涉及到编码、解码、差错控制等内容。
编码是将原始信号转换为编码信号的过程,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解码是将编码信号恢复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差错控制是在传输过程中对误码进行检测和纠正的技术,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总结起来,哈工程通信原理涉及到信源、信道、调制与解调等核心内容。
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对于设计和实现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通信原理,并灵活运用其中的技术手段,才能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传输原理:绪 论
六、考核方式
绪论
总分100分 期末考试占60%(半开卷笔试)、平时表现占40%
11
绪论
冶金的分类
冶金
共同特点
钢铁冶金 有色冶金
(1)发生物态变化 固液态 (2)物理化学变化 原料与产品的性质、化学 成分截然不同
12
绪论
冶炼过程:高温、多相条件下进行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
传输过程冶炼过程中的物理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 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的过程。(Transport phenomenon)
8
四、教学目的
绪论
➢掌握传输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基本解析方法 ➢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
➢逻辑思考能力 ➢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9
绪论
五、教材与教参
《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 吴树森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冶金传输原理》 沈巧珍 、杜建明编著 冶金工业出版社 《动量、热量、质量传输原理》 高家锐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科研训练……
绪论
(1)高炉炼铁:烧结矿或球团矿(铁矿石造块)、焦炭 (煤炼焦)、熔剂 冶炼 铁水
(2)非高炉炼铁:天然块矿、粉矿或造块、块煤或气 体还原剂、熔剂 炼制 海绵铁
(3)转炉炼钢:铁水、废钢、铁合金、氧气、造渣剂 一次精炼 钢水
(4)电炉炼钢:废钢(海绵铁)、铁水、铁合金、 造渣剂 一次精炼 钢水
15
5
绪论
二、课程讲什么?
传输原理(动量、热量、质量传输) 简称“三传”
动力过程
传输是指流体的(输送、转移、传递) 传热过程
的统称。
物质传递过程
动量 热量
质量
的传递与输送
动量传输 热量传输 类似统一性 传输原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热传输原理前五章总结
第一章:·流体的定义:工程上将只能抵抗压力而在一定的切应力作用下会产生连续不断变形(即流动)的物质统称为流体。
·流体的压缩性:在压力P 的作用下,流体体积特性能改变。
流体的压缩特性的大小,可由体积压缩系数K 表示。
·流体的热膨胀性: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流体体积变化的特性,其定义为:·由于在流体流动的过程中条件不同,可能具有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流动状态,即:层流、紊流;决定管道里流体流动状态的是一个称之为雷诺数的无量纲数群,用Re 表示:Re 越大,流动状态越趋向于紊流发展。
流体由层流开始向紊流转变的临界Re 数为:Re 临=2100~2300 ·粘度系数表征流体抵抗连续变形的能力。
由 可知, η在数值上表示单位速度梯度下流体产生的粘性切应力,是流体的一个物理参数,决定于流体的物理状态和性质,称为动力粘度系数,在动量传输分析与计算中,常取运动粘度系数 ν: ν = η/ρν单位为[m 2/s], η和ν通常是温度的函数,压力对它们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计算中常将动力粘度系数和运动粘度系数取为常数。
这样, 为流动流体的动量密度梯度。
ν可以理解为动量扩散系数。
由此,牛顿粘性定律还有另一层物理意义。
即在动量密度梯度下粘性引起流体的粘性动量通量。
由于 梯度方向是y 方向,所以动量通量方向为y 方向,即流体的动量由上部的高动量向下部低动量传输(动量的粘性扩散)。
·牛顿粘性定律有两层物理意义: ·由于流体粘性,在速度梯度 下产生的粘性切应力,方向为x 方向; ·在动量密度梯度 作用下,产生y 方向的动量传输,传输方向与梯度增加方向相反。
/d v k dp ν=-/t dv v dtβ=Re V D VD ρηγ===惯性力粘性力/(/)yx x dv dy ητ=xyx d FA dy ντη==±()/x d v dy ()x yx d v dy ρτν=-00x n x n x dv dy dv dy dv dy ττητηττη⎧=+⎪⎪⎪⎛⎫⎪⎨ ⎪⎝⎭⎪⎪⎛⎫⎪=+ ⎪⎪⎝⎭⎩宾汉体 非牛顿流体假塑性流体和涨流性流体 =屈服-假塑性体·处于静力平衡状态的流体,由于无流体的相对运动,此时无论流体是否具有粘性,相对静止的流体都不会产生粘性内摩擦阻力和粘性动量传输。
哈工大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棒料输送线布装置设计(方案4)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棒料输送线布料装置(方案4)院系:机电工程学院班级:1308302班设计者:吉曾纬学号:1130830210指导教师:翟文杰设计时间:2015.07.03-2015.07.9哈尔滨工业大学棒料输送线布料装置(方案4)1.题目要求如图下图1所示棒料输送线布料装置的功能简图。
料斗中分别装有直径35mm,长度150mm的钢料和铜料。
在输送线上按照图2所示的规律布置棒料。
原动机转速为1430r/min,每分钟布置棒料35,55,75块分3档可以调节。
功能简图2.题目解答(1)工艺方法分析由题目和功能简图可以看出,推动输送带上运动的是执行机构1,在使钢料下落的是执行构件2,在使铜料下落的是执行构件3,三个执行构件的运动协调关/系如图所示。
下图1中T1为执行构件1的工作周期,T2是执行构件2的工作周期,T3是执行构件3的工作周期,T3是执行构件3的动作周期。
可以看出,执行构件1做间歇圆周运动,执行构件2、执行构件3都做间歇往复移动。
三个执行构件的工作周期关系为:4T1= T2= T3。
执行构件2、3的动作周期为其工作周期的1/8。
执行构件1的动作周期为其工作周期的1/2。
(2)运动功能分析及运动功能系统图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驱动执行构件1工作的执行机构应该具有运动功能如图2所示。
该运动功能把一个连续的单向转动转换为间歇转动移动,从而带动皮带运动来带动传送带。
主动轮每转动半周,从动件(执行构件1)运动一周,主动件的转速分别为36、55、75 r/min 。
图2 执行机构1的运动功能由于电动机转速为1430r/min ,为了在执行机构1的主动件上分别得到36、55、75 r/min 的转速,则由电动机到执行机构1之间的传动比i/min z 有3种分别为:i z1=143036= 39.7 i z2=143055= 26 i z3=143075 = 19总传动比由定传动比i c ,带传动比i p 与变传动比i v 组成,满足以下关系式:i z1 =i p * i c *i v1i z2= i p *i c *i v2i z3= i p *i c *i v3三种传动比中i z1最大,i z3最小。
哈工大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通信原理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倪洁实验时间: 2015年 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二帧同步信号提取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帧同步的提取过程。
2.了解同步保护原理。
3.掌握假同步,漏同步,捕捉动态和维持态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时分复用通信系统,为了正确的传输信息,必须在信息码流中插入一定数量的帧同步码,帧同步码应具有良好的识别特性。
本实验系统帧长为24比特,划分三个时隙,每个时隙长度8比特,在每帧的第一时隙的第2至第8码元插入七位巴克码作为同步吗。
第9至24比特传输两路数据脉冲。
帧结构为:X11100101010101011001100,首位为无定义位。
本实验模块由信号源,巴克码识别器和帧同步保护电路三部分构成,信号源提供时钟脉冲和数字基带脉冲,巴克码识别器包裹移位寄存器、相加器和判决器。
其余部分完成同步保护功能。
三、实验内容1.观察帧同步码无错误时帧同步器的维持状态。
2.观察帧同步码有一位错误时帧同步器的维持态和捕捉态3.观察帧同步器假同步现象和同步保护器。
四、实验步骤1.开关K301接2.3脚。
K302接1.2脚。
2.接通电源,按下按键K1,K2,K300,使电路工作。
3.观察同步器的同步状态将信号源中的SW001,SW002,SW003设置为11110010,10101010,11001100(其中第2-8位为帧同步码),SW301设置为1110,示波器1通道接TP303,2通道接TP302,TP304, TP305,TP306,观察上述信号波形,使帧同步码(SW001的2-8位)措一位,重新做上述观察,此时除了TP303外,个点波形不变,说明同步状态仍在维持。
4.观察同步器的失步状态。
关闭电源,断开K302,在开电源(三个发光二极管全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实验1 DDS信号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DDS信号源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掌握DDS信号源使用方法;3、掌握DDS信号源各种输出信号的测试。
二、实验器材1、DDS信号源(位于大底板左侧,实物图片如下)2、20M双踪示波器1台三、实验过程用示波器观察DDS信号源产生的信号,并记录波形。
输出序号及相应输出、输入信号状态如下表:输出序号调制输入P03(输出)P04(输出)P09(输出)LED1:亮 0:灭D4D3D2D11 ××2K正弦波PWM波(频率0.1-20KHZ可调)0 0 0 12 ×正弦波2K正弦波PWM(频率锁定于初始状态10KHZ或最新《PWM波》设定的频率)0 0 1 03 ×三角波2K正弦波0 0 1 14 ×方波2K正弦波0 1 0 05 ×扫频2K正弦波0 1 0 16 ×调幅待调信号(2K正弦波)0 1 1 07 ×双边带待调信号(2K正弦波)0 1 1 18 ×调频待调信号(2K正弦波)1 0 0 09 外部调制信号外输入信号AM调制20K载波 1 0 0 11内置误码仪,P02输出32KKZ随机码,P01接收信道回送随机码1 0 1 01USB转串口 1 0 1 1四、实验结果分析1、画出DDS信号源各种输出信号波形,并说明其幅度、频率等调节方法。
1>P03输出正弦波2>P03输出三角波3>P03输出方波4>P03输出扫频5>P03输出调幅6>P03输出双边带7>P03输出调频2、实验感想通过本环节的操作,熟悉了操作面板的使用,并认识了各种不同的波形,为接下来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实验2 抽样定理及其应用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模拟信号抽样的实验,加深对抽样定理的理解;2、通过PAM调制实验,使学生能加深理解脉冲幅度调制的特点;3、学习PAM调制硬件实现电路,掌握调整测试方法。
传递过程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
2.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
3.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公式,加深对传递过程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传递过程原理涉及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
动量传递通常指流体力学中的流动和湍流现象;热量传递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质量传递则涉及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扩散和质扩散。
本实验主要研究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
热量传递实验采用平板热传导实验装置,通过测量不同厚度平板的温度分布,验证傅里叶定律。
动量传递实验采用圆管流动实验装置,通过测量流体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分布,验证连续性方程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平板热传导实验装置2. 圆管流动实验装置3. 温度计4. 传感器5. 计算器6. 数据采集系统7. 实验数据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平板热传导实验a. 按照实验装置说明书,组装平板热传导实验装置。
b. 将温度计和传感器安装在平板的指定位置。
c. 打开电源,预热实验装置。
d. 记录初始温度和不同时间点的温度。
e.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f. 根据傅里叶定律,计算热传导系数。
2. 圆管流动实验a. 按照实验装置说明书,组装圆管流动实验装置。
b. 调节流量,使流体在圆管内稳定流动。
c. 在圆管的不同位置安装温度计和传感器。
d. 记录流体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和温度。
e.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和温度随位置变化的曲线。
f. 验证连续性方程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板热传导实验a.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 通过傅里叶定律,计算热传导系数。
c.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傅里叶定律的正确性。
2. 圆管流动实验a.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和温度随位置变化的曲线。
b. 验证连续性方程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c.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流体流动和传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传输原理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传输原理作为通信领域的基础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本学期的传输原理课程中,我受益匪浅,不仅掌握了传输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对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传输原理课程的重要性传输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传输原理,我们可以了解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过程,掌握传输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传输原理课程也是通信领域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
二、课程内容概述1. 传输系统的基本概念传输系统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输介质、传输设备和传输技术。
通过学习传输原理,我们了解了传输系统的基本概念、传输介质的特点和传输设备的功能。
2. 传输系统的分析方法传输系统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复频域分析。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传输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为传输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3. 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带宽、传输速率、误码率、信噪比等。
通过学习这些性能指标,我们可以对传输系统的性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4. 传输系统中的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与解调技术是传输系统中信号传输的关键技术。
通过学习调制与解调技术,我们了解了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调制方式的优缺点。
5. 传输系统中的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是提高传输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我们了解了各种编码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三、学习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输原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我对传输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调制与解调技术时,我通过实验操作,亲手搭建了调制和解调系统,对调制和解调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
2.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传输原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传输原理教案 (第0章) 绪论
4
二、传输原理主要研究什么? 传输原理主要研究什么?
传输原理主要研究传输过程的传递速率大小 传输原理主要研究传输过程的传递速率大小与 传递速率大小与 传递推动力及阻力之间的关系。 传递推动力及阻力之间的关系。 之间的关系
5
三、《材料加工传输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 材料加工传输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 的主要任务 学习研究金属在热态成形过程中经常 遇到的动量、热量、质量传输的基本原理, 以及结合实际的应用实例。
2
“三传”的联系: 三传”的联系: 动量、热量、质量三种传输过程有其内在的联系, 动量、热量、质量三种传输过程有其内在的联系, 三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三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连续介质中发生 三传” 现象有共同的传递机理。 的 “三传” 现象有共同的传递机理。在实际工 程中,三种传输现象常常是同时发生的。 程中,三种传输现象常常是同时发生的。
6
金属加工成形的分类
金属加工成形的分类: 金属加工成形的分类: 热态成形——金属的成形过程 是在较高温度状态下,通过高温手段,使金属成形。 金属的成形过程, 热态成形——金属的成形过程,是在较高温度状态下,通过高温手段,使金属成形。 冷态成形——金属在常温下,使金属成形。 冷态成形——金属在常温下,使金属成形。如:切削、冲压、拔丝。 金属在常温下 切削、冲压、拔丝。 金属热态成形的四种工艺 ( “三传” 现象广泛存在) 三传” 现象广泛存在) 1. 铸造:液态(或固液态)金属——注入模具中——降温、凝固。 铸造:液态(或固液态)金属——注入模具中 注入模具中——降温 凝固。 降温、 2. 锻压:金属加热至塑性变形抗力小、但是仍然为固体的状态,采用锻打、 锻压:金属加热至塑性变形抗力小、但是仍然为固体的状态,采用锻打、 加压手段,而获得一定的形状的工艺方法。 加压手段,而获得一定的形状的工艺方法。 3. 焊接: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用或者不用填充材料,使两工 焊接: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用或者不用填充材料, 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连接方式。 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连接方式。 4. 热处理:热处理就是将工件通过热处理(高温加热,冷却速度不同)达到调整材 热处理:热处理就是将工件通过热处理(高温加热,冷却速度不同) 质(如基体组织发生变化,硬度发生变化),以及削除应力。 如基体组织发生变化,硬度发生变化),以及削除应力。 ),以及削除应力
传输原理课程心得体会
传输原理课程心得体会1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可靠地传输信息。
本课程特点是系统性强、概念抽象、数学含量大。
首先建立了通信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其次在各章深入介绍各个部分的性能。
从整体到局部,思路明确,框架结构清晰。
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主要侧重研究通信系统中每个模块的实现和性能分析。
在这门课程中,主要讲解了通信系统基本概念,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分析,信道研究,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带通传输系统以及信源,信道编码等内容。
通信原理这门课,一开始就觉得很难,看到好厚的书、一大堆的数学推导公式就慌了。
刚开始听课时,涉及到很多信号与线性系统、工程数学里的知识,老师讲课时,我们一脸茫然。
后来通过下来复习前期课程,将以前知识重新拾起,而且老师在课堂上也不断引导我们回顾,慢慢地我们适应了通信原理的学习。
学习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建立数学模型的学习方法。
将通信系统模块化,我们并不需要了解各个部分具体的电路连接和实现,我们将其用一个模型来代替,研究这个模型的性能。
例如在调制解调时,我们注重的是调制的几种分类,他们分别在带宽,抗噪声性能,实现难易程度上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需要来采用不同的调制。
2、总结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死记硬背的记模块的性能,相互对比有助于更好理解。
模拟调幅波学习时,我们可以将am,dsb,ssb几种性能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将他们优缺点相互对比,既简单又明了还记忆印象深刻。
3、简单逻辑推理的方法。
在通信系统中,每种技术的使用都是有原因的。
通过简单的推理可以将各种措施方法将相互联系,将各部分之间联系起来,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
在数字基带通信中,很容易产生码间串扰,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我们采取理想低通和余弦滚降特性的设计。
根据他们各自优缺点,我们又引进部分响应这一改进技术。
这样我们很容易将这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更好地理解。
4、数学工具的应用。
本课程数学推导多且繁琐,但是我们要记得,数学推导过程是我们借助的工具,并不是我们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材料激光加热温度场研究摘要:本文对半无限空间加热(激光加热)温度场分布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不同材料的性质与温度场分布的关系,以及对同一材料激光加热温度场变化的分析,另一方面我们分析了考虑材料相变情况下其温度场分布。
关键词:半无限空间激光加热温度场相变随着激光器的不断完善,激光处理在金属加工工业得到许多方面的应用。
不同材料由于具有不同的导温系数,在激光加热中所产生的温度场分布情况也是不相同的,其分布与材料性质、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等有关。
本次我们主要研究温度场分布与这些因素的内在关系,希望能给激光的更广泛应用带来帮助。
一.一维情况且不考虑相变的固态问题研究1•问题的提出对于不同材料的激光加热温度场模型研究,限定在一维,且不考虑相变的固态问题。
我们需要研究四个方面:(1)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材料温度场的差异。
(2)同一材料,温度场随加热时间的变化。
(3)同一材料,不同位置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
(4)对于不同材料,如何调整加热时间,以使不同材料间的温度分布曲线相同。
考虑利用matlab编程,生成图像来研究以上问题。
我们选用Al、Cu Fe三种材料作为研究对象。
2.数学模型假定有一半无限长金属棒,其初始温度为t o,在x=0处以温度为18的激光源进行加热,使这一端温度瞬时达到仁,假设入不随温度t变化,则其温度t满足:一维温度场方程:—^—2 (a二一)一一热扩散率CT CX2PC初始条件:t(x,O)=t o边界条件:t(0, .)7:满足以上条件的方程解为: t =t o (t:: -t o)erfc(其中:erfc(z) =1 _erf (z) erf (x)=上f訐少(高斯误差函数) 附表:铝、铜、铸铁的热扩散率(a)值13.编程生成图像(1)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材料温度场的差异。
以铝、铜及铸铁为例,现假定金属棒初始温度T。
=25 C,激光加热温度T::=600 C。
对三种金属激光加热1min、3min和10min后温度场曲线如下:位赛F加热10min温度场程序如下0 2 0 4 0& 08 1 1 2 14 16 18 位蛊币 O 5O 2O O 不同金副才料加热dmin 温度场分OOO 5O O O O 2不间金属荷料加热lOmin 温度场分0 5 1 1.5 2 2 5 33.5clccleartQ=25;t1=800;al=9T68*10E-5;a2= L 04*1OB-4:a3=L43410E-5:T=600;1=0:0.01:3.5;t_(1 WO)*(1-erf (0. 5*I/sqrt (al»T)>);t^2=t0+ (tl-tO) * (1-erf (0. 5*X/sqrt (a2*T))):t_3=tO+ (t l-tO) * (1-erf (0. 5*X/sqrt (a3*I))):plot (X, t_l t k-7)hold onplot (X,t_2/k—plotLegendC A1J J' Cu $ Fe")xlabel f1-位矍/V )ylabelC 温度)title (不同金属材料加热lOminS度场分布’)hold off结论:加热相同的时间,温度场分布大小关系为:铜>铝>铸铁,说明对于不同金属,其热扩散率越大,加热相同时间温度场也越高;而对于同一种金属,由曲线可知,越靠近加热端,加热时间越长其温度越高。
(2)同一材料,温度场随加热时间的变化。
以Fe为研究对象,加热时间为1min、3min、10min时的温度场分布如下:程序如下:clccleartO=25;+1=800;a=L 43«10E-5;11=60;12=130;13=600:X=0:0. 01:1.5:t_l=t(H-(t 1-+0)* (1-erf (0. 5*X/sqrt (a*Tl)));t_2=t0+(t l^tO)M-erf(0. 5*X/sqrt (a*I2)l);t_3=t0+ t l*erf f0+ 5痕."qrt (屮T引)'plot (X t t_l f J k-r)hold onplat )plot (Xj t_3,' k-.')legend C linin'j '* 3min'' ‘ lOmin')x label Q 位査/if )ylabelC温度厂b)title C F亡加热不同时间温度场分布’)hold off结论:加热时间越长,同一位置的金属棒上各点温度越高;另外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温度场分布曲线越来越平缓,金属棒上各处温度的分布越来越均匀,最终趋向于800C。
(3)同一材料,不同位置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
分别以Al、Cu Fe为研究对象,离加热端分别为0.1m、0.5m、1m的位置,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下:Fe程序如下:clccleartO=25:tl=SOO;a=l.43*10E-5;X1=O. I;Z2=0. 3:Z3=l:1=0:1:1000:1-erf (0. 5*XL/sqrt (a*T))}: t_2=tO+(t 1-t0)*(1-erf (0, 5*12./sqrt (a*T))): t_3=t(H-(t 1-t0)*(1-erf (.0. 5*13./sqrt (a*!))): plot (Tj t_ljk-)hold onplotplot1 Ij t_3j It-/ )legendC 0. lni J/ 0. 3JIL J,J lm J) ilabel C 时闾) ylabelC 温虞/X/) title CFe不同位畫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曲线') hold off结论:由图可知,同一材料,越靠近加热源处温度上升的越快,图像越陡,且上升速率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加热源的温度。
(4)对于不同材料,如何调整加热时间,以使不同材料间的温度分布曲线相同。
x 、t - t o (t:- - t o )erfc( )由温度场解析式2如可知,对于两种不同材料1、2,假定其初始温度和激光加热温度相同,若两者的热扩散率与加热时间满足a i -^a2 -2,则对于任意一个,都有_ x_ __ x __2 a i 21 a? • 2从而t!(X, !^t2(X, 2),即两种材料的激光加热温度场完全相同以铝、铜、铸铁为例,并规定铝金属棒加热5min,即t Ai = 300s,则t cu 二t Ala Cua AlFet Al9.68 10-51.09 10,300s 二266s9.68 10』1.43 10 戈300s -2031s a Fe根据以上不同加热时间绘出三种金属加热后温度场曲线如下: 程序如下clcclear10=25:t1=300;al=9. 68*iOE-5;a2=l.09*10E-4;a3=L 43*1 OE-5;11=300:r2=266;13=2031;X~0:0. 01:3. 5;t_l=t 0+(t WO) * (1-erf (0. 5+X/sQrt(al*Il))); t_2=t 0+ (t l~tO) * (1-firf (0.5*Z/sqrt (a2*T2))); t_3=tO+(tWO)*(l-erf (0. 5#X/sqrt (a3*T3))): plot Xt_l/k-J)hold onplot (S, t,2,J k—J)plot (X,t_3/k-/ )legend (' Al'' ,?Cu J Fe')xlabel C 位置) ylabelC 温度fC )titleC温度分布相同的激光协热时间’)hold off由上图可见三种金属温度场分布曲线几乎完全重合因而证明对于n种不同材料在加热时间如果满足在相同条件激光加热后所得的各个温度场分布也会完全相同。
二.一维情况导热系数变化有相变的固态问题研究1•基本情况概述以Fe为例可以查资料得912C以下为:-Fe相912°C—1394C 间-Fe 相高于1394C为「Fe相现假定初始温度为25 C,激光加热温度为1300C,即只在:-Fe相和- Fe相之间转换。
则当铁棒温度上升到912C时由:-Fe相转换为-Fe相。
两种相的热扩散系数分别为:a_ 丘T.43 10』m2 /sa 孑e二8.38 10》m2/s2.有无相变情况温度场曲线对比分别加热时间为1min、3min和10min两条曲线对比如下:位置m加热1min时程序如下:x=linspace (0, 1^ 1001);al=l.43+1OE-5;a2=3.38*lQE-6:t=60;I st=25;Tls=l300;Ir=912:I=Ist+(Ils-Tst) +erf c (0. 5is/sqrt r.a2*t)):Ig=Is++f Us- 1st)'*erfc(Q. 5*x/sqrt (al*t));Iq=T;for i-1:1000if KiXTri=i-l:break:endendif ±<1000xr=x(i:IO'OI)-Z(L):Tq(i: 1001)=Tst+(T (i)-Tst 1 terfc(0. 5#xr/sqrt (al*t));endplot g Iq, 7 k-');hold onplot Gc, Igj J k—'):“abMf 位ylabeK1溫度厂C‘)title C F己加热1mm温厦场分布)hold off总结: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当考虑相变后,图像有明显的转折点。
分析如下,若不考虑相变,即始终为:-Fe相,则在任意时刻其温度场分布曲线都是平滑的,而若考虑相变,由于不同相的热扩散系数不同,导致其相变点处曲线不平滑。
分析该曲线可知考虑相变情况下,相变点左侧为-Fe,右侧为:-Fe,且左右两侧分别都平滑,唯一在相变点处突变。
另外从图像可以看出,由于-Fe比:._F e 的热扩散系数小,因此开始时考虑了相变的曲线温度场上升较慢,在相变点后,离热源越远,考虑了相变的温度场上升越快。
2.在考虑相变的情况下加热不同时间温度场曲线对比每条曲线都有明显的相变点,对比该曲线与不考虑相变时加热曲线可知,在考虑相变情况下温度的分布情况基本与不考虑相变时一致,都随加热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区别只是在于考虑相变时会存在相变点。
参考文献[1]蔡敏,陈金玉,单脉冲激光加热下金属材料的非线性温度场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01,28(1): 48-51.[2]徐佐仁,许国桢,激光加热时的温度场与相变过程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1,第25卷第2期[3]杨波,顾济华,脉冲激光加热材料的温度场解析,苏州大学学报,2008,10,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