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中的审美意象分析
试论芥川小说《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
![试论芥川小说《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https://img.taocdn.com/s3/m/ef6d384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5.png)
试论芥川小说《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在他的众多作品中,《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是两个备受关注的作品。
本篇论文将探讨两个作品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一、作品概述1. 《罗生门》的创作背景以及主要情节2. 《今昔物语集》的历史地位以及内容特点二、人物塑造1. 《罗生门》中的不同角色形象的呈现与展示2. 《今昔物语集》中的神怪与人物塑造的关系三、文学表现手法1. 《罗生门》的叙述方式与艺术手法2. 《今昔物语集》的传说故事与文学传统四、价值观与思想深度1. 《罗生门》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与价值观的反思2. 《今昔物语集》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五、社会反映与历史痕迹1. 《罗生门》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2. 《今昔物语集》对于日本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六、审美追求与意象建构1. 《罗生门》的审美体验与意象建构2. 《今昔物语集》的审美观念与意象构建七、国际文化交流与影响1. 《罗生门》在欧美文学界的接受与影响2. 《今昔物语集》对于亚洲文学的影响八、文学评价与成就1. 《罗生门》的文学评价与历史地位2. 《今昔物语集》的影响力与文学价值九、结论1. 两个作品之间的关联及其对于日本文学的贡献2. 两个作品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1. 《罗生门》的创作背景以及主要情节:通过深入分析芥川龙之介为何选用“罗生门”作为小说题材,及小说中展示的不同人物形象与生活处境,结合历史背景,揭示出作品的深层思想和主题。
2. 《今昔物语集》的历史地位以及内容特点:该提纲应该主要介绍《今昔物语集》的历史背景和对日本文化的贡献,要准确描述其内容及文学特点,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罗生门》中的不同角色形象的呈现与展示:可以通过探讨每一位角色的性格、言行和命运,解析芥川龙之介如何通过叙述技巧、语言和其他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与“罗生门”主题的关系。
4. 《今昔物语集》中的神怪与人物塑造的关系:可以谈及《今昔物语集》中的神怪与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塑造形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efeeecb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1.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一、生存之道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饥饿侍的人,他面临无法生存的窘境,一步一步走向了谋杀,因此,小说通过饥饿侍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类在面临生存问题时所采取的生存之道。
首先,人类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生存。
在小说中,饥饿侍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但他依旧坚持活下去,而且他并不是唯一处于贫穷的人。
小说中也描写了一些生活在贫富之间的人,他们也都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既然不同寻常,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人类选择“欺骗”和“谎言”这些手段来生存。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饥饿侍、农夫和笠头者的故事相互矛盾,每个人都试图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表明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类往往会利用伪装和谎言来掩盖真相,来保护自己生存的权利。
但是,在这种环境中,也会出现许多落魄、失去自我意识的人。
而这些人中,有些人会选择绝对的“恶”,比如成为山贼,为自己谋取所需。
而有些人则会选择绝对的“好”,比如古董商墓场老人,她在渔翁讲述的“女人与魔鬼”的故事中,在面对巨大利益的时候,毅然拒绝了诱惑。
出于现实需要,生命中有事发生原因,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类采用不同的生存之道,当然,如果太过了相信本身不止是显示功夫,最好在幸福之手中细心呵护。
二、善恶意象小说中描绘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这些准则和观念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善恶意象。
首先,饥饿侍的道德观与伦理道德相背离。
他因为饥饿而杀人,但是他本身并不是一个邪恶的人。
他的行为是出于血管外的外部因素所致,而他在杀人之后,因为自责而自杀,反倒证明了他的良心。
这种矛盾体现了善恶意象。
其次,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比如农夫和笠头者,在目睹过饥饿侍的行为之后,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农夫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选择了反映饥饿侍的行为,因此,他被看作是一个邪恶的角色。
而笠头者则试图控制事件,正是他提供了“罗生门事件”的框架。
虽然他始终未泄露真相,但他毕竟是凭空创造了谎言。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ae249b8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4.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是20世纪日本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罗生门》被誉为是一部能够反映人性的作品。
在这个作品中,芥川龙之介巧妙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
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生存的意义和方式。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生
存之道与善恶意象在其中所呈现的深刻内涵。
《罗生门》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失序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而饱受艰难。
在这个背景下,芥川龙之介通过不同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展现了各种人性的形态。
在这个作品中,生存的方式和善恶之间的关系贯穿始终,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让我们来谈谈生存之道。
在《罗生门》中,不同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生
存之道。
故事中的一个叫无名的小人物,在极端的贫困和绝望中,为了生存而不惜一切。
他为了一点点米饭,愿意扔掉自己的尊严和良知,甚至不择手段地去抢夺,这种生存之道
体现了人性的自私和残酷。
而在故事中,也有其他人物,比如老妇人和棺材棚主,虽然也
身处困境,但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却选择了宽容和善良,以此来维系自己的生活。
这
种生存之道,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勇敢。
通过对这些不同生存之道的展现,芥川龙之介展
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人深思人生和生存的意义。
《罗生门》通过对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的刻画,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
也让我们思考了人生和生存的意义。
在这个失序的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充
分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这对我们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启示。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7bf39b1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5.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一部探讨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的重要作品。
本文将分析《罗生门》中一些关键情节和人物角色,揭示其所传达的生存哲学和道德观念。
通过描述一个糜烂腐败的罗生門,作者将整部小说的背景气氛渲染得极其阴暗,意象深刻。
这个罗生門充满了不幸与死亡,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庇护所,他们的生活状态在这里得以展现。
罗生門是一个废墟,象征着社会的崩溃和人类的自相残杀。
在这个废墟之中,人们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地生存着,善恶失去了明确的定义。
在《罗生门》的故事中,人性的善恶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与主人公三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对善与恶有着不同的看法。
武士乃义本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人,但他在绝望中选择了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犯罪者本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但他自己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生存,是正当的。
而伪装成僧人的男子则声称自己的犯罪行为是为了报仇,为了杀掉那些他认为是恶人。
这三个人物的对话揭示了善恶之间的模糊边界,暗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罗生门》还通过设定两个女性角色的形象来表达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受害者的妻子绿是一个卖身救夫之女,她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生活。
而武士的妻子有光则表现出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她选择了使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解救自己。
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凸显了生存之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呼应了整个故事中对善恶意象的讨论。
《罗生门》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就是雨。
雨意味着悲伤和毁灭,也象征着生与死的边缘。
在小说的结尾,当武士的妻子有光发现自己被骗时,她站在雨中,感到自己的生存之路已经没有了。
而在文章的当犯罪者被逼到绝境时,他选择自杀,让自己沉入深不见底的黑暗之中。
雨在这里象征着人类孤独和绝望,生存之道变得模糊不清。
《罗生门》通过描写罗生門、人物对话以及善恶意象的运用,探讨了生存之道与善恶之间的关联。
这部小说揭示了一个社会废墟中的人类自相残杀和糜烂腐败,同时提出了善恶边界的模糊性和人类复杂性。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8a32244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f.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发生在战乱时期的故事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故事中,芥川采用了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来揭示人类在生活中的选择和决策。
善恶意象在这个故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芥川通过描写各个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展示了人类的道德观和忍耐力的辩证关系。
无田清盛在生存中选择了自私的行为,他假装死亡而逃避责任和处罚。
而故事中的女子堀川也通过杀死自己的孩子来逃避战乱时期的艰难生存。
在这个故事的结局中,芥川通过揭示清田鬼者的存在,展示了道德和心灵的复杂性。
清田鬼者是一个有法和良知的存在,他通过诱惑无田清盛来揭示他的罪行并且追求正义。
通过清田鬼者的行动,无田清盛被迫面对自己的罪行,最终选择了自杀以避免被清田鬼者曝光。
通过《罗生门》,芥川展示了人类在生存之道中的选择和决策。
他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欲望,同时也展示了道德和良知的重要性。
通过善恶意象的辩证关系,芥川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充满战乱和自私行为的时代中,道德和良知仍然是人类面对生存问题时的重要指引。
电影《罗生门》:艺术之美的典范
![电影《罗生门》:艺术之美的典范](https://img.taocdn.com/s3/m/d3fa238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75.png)
电影《罗⽣门》:艺术之美的典范1950 年,⿊泽明完成了电影《罗⽣门》,这部电影改编⾃芥川龙之介的两部短篇⼩说《罗⽣门》和《⽵林中》,随后在第12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狮奖,这是⽇本电影第⼀次在国际影坛上获奖,⽇本电影——也是整个亚洲电影由此开始⾛向世界。
半个世纪以来,《罗⽣门》⼀直被认为是最具价值的电影之⼀,哺育和影响了⽆数后代电影⼤师。
影⽚深刻的思想、丰富⽽有创意的影像结构与形式,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难以⽐肩的典范。
⼀、影像结构影⽚采⽤的是⼀种套层结构,即故事中套着故事:在中⼼事件(真砂被强奸和武⼠被杀)之外,还套着⼀个在整部影⽚中起着框架作⽤的故事——樵夫、⾏脚僧和乡下⼈在⼤⾬滂沱的罗⽣门下躲⾬的故事。
不同的⼈对同⼀个中⼼事件有着不同的叙述,互相质疑否定,呈现为⼀种互否式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来看,影⽚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第⼀部分,下午时分,⼤⾬中的罗⽣门,樵夫、⾏脚僧和乡下⼈谈论林中杀⼈案,这是影⽚的现实时空,称之为第⼀叙述时空。
第⼆部分,同⼀天上午,纠察使署,见证⼈樵夫、⾏脚僧与当事⼈强盗多襄丸、武⼠妻⼦真砂、武⼠的代表⼥巫就武⼠被杀事件提供呈词,可称为第⼆叙述时空。
第三部分,三天前,丛林中,武⼠被杀案件的具体呈现,纯粹的故事时空。
罗⽣门下的谈论,作为现实时空,它包含了已经过去的纠察使署与丛林两个现实时空;作为第⼀叙述时空,由它的叙述带出纠察使署与丛林故事。
因此,它对整个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既是影⽚最外围的最⼤的结构框架,也是影⽚的轴⼼,是影⽚的意义层。
它的收放范围决定着影⽚其它部分的布局,在整体上,它由现实回到过去,⼜从过去回到现实,唯有它可以在三个时空之间⾃由往返。
就在⼏进⼏出、来回穿梭之间,影⽚的意义已经⽣成。
纠察使署部分是罗⽣门部分的回忆,同时,它⼜担负着三天前的叙述与回忆,是影⽚的中间层,起着承接的作⽤。
如果说罗⽣门部分是对叙述的叙述,即樵夫与⾏脚僧对三位当事⼈叙述的转叙述,那么,纠察使署部分则是当事⼈直接的叙述。
《罗生门》的意象世界
![《罗生门》的意象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9a7ffef5f705cc17552709bd.png)
《罗生门》的意象世界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1]的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尤其是《罗生门》等早期的历史小说,多取材自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学,旨在借古喻今,揭露大正时期小市民阶层知识分子的苦恼和利己主义。
本文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即通过聚焦作品中一系列奇特的意象,尤其是通过考察另一出场人物—老妇人和主人公的关系,从而探讨作品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罗生门老妇人利己主义生存之“恶”一、罗生门之谜《罗生门》讲的是日本平安末期一个晚秋傍晚的故事。
这时候的京都因为接连的地震,台风,火灾和饥荒,变得十分萧条。
罗生门也因此被废弃了,成为了狐狸和盗贼之类的出没之地,夜幕降临后无人敢来。
被解雇了的年轻仆人走投无路,独自来到这里避雨。
他深知自己若是想活下去,就必须偷盗为生了,但怎么也下不了决心。
无处栖身的他打算在罗生门上借宿一晚,结果登上楼门一看,惊见一位正在拔死人头发的老妇人。
那个瞬间,他义愤填膺,已然忘记自己曾想过要当强盗。
然而,当听完老妇人的申诉,知道那位死者也曾为了生活作恶,老妇人自己也是迫于生计之后,他扒掉了老妇人的衣服,消失在夜色中。
小说中作者或者说旁观者身份的人直接参与进来,提供给读者许多看似冷静客观,实则暧昧不清的推断,反而将读者带进了一个迷雾重重的神奇世界。
历来《罗生门》研究的重点在于它的主题。
学者们从各种角度拓展了解读的可能性,探究了作品对于人性的思考。
在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是吉田精一[2]的学说,他认为《罗生门》意在以仆人心理活动的推移为主线,揭露各个不同的人同样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抱有的利己主义思想。
此外,《罗生门》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备受研究者们青睐。
大概是因为芥川文学常有借鉴古典文学或是森鸥外等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所以还很容易被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
《罗生门》的创作出典比较明显的有三处,其中最主要的是日本《今昔物语集》[3]第29卷中的《罗城门登上层见死人盗人语第18》,也略有参考同卷《太刀带阵卖鱼姬语第31》以及《方丈记》[4]。
罗生门美学特征
![罗生门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6a4a39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9.png)
罗生门美学特征理
《罗生门》的美学特征如下:
●荒诞性的镜头。
既烘托了悬疑的氛围,也暗示着每个人的叙事中
都有超越现实的部分,与主题回扣,暗示真相的不可知。
●离奇镜头的运用。
即是对现实性的反叛,也是对传统电影的纪实
风格的反叛,这种反传统的视听语言,是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荒诞美学。
●压抑之雨背后的苍凉。
影片的开头并没有流光闪烁、异彩纷呈的
美妙画面,相反的是被昏暗模糊、凄迷阴森的冷色调所占据。
●日本文化中的欲望、离奇与虚无。
无论是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
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迎来现代化的日本,其文化都有着含蓄的禁欲与欲望的暗喻相结合、在各种立场之间选择虚无与无意义的特征。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2c1cbb96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d.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一部以讽刺揭示现实生存之道和探讨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处境困难的武士在罗生门附近遇到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了人们在面临生存困境时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和善恶对立的意象。
本文将重点分析《罗生门》中的生存之道,以及小说中所展现的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揭示了人们在生存困境中所采取的各种生存之道。
故事中,主角武士在遭遇困境时,为了生存不惜利用种种手段。
他不顾一切地向过往的旅客虚称自己是一个镖师,以换取一些食物和金钱;在一个寺庙里,他甚至与一个牛从事斗争,试图通过杀死这头牛来获取一些肉食。
这些行为无疑是道德上的败坏,但在武士眼中,为了生存,他必须采取这些极端手段。
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反映了生存之道的残酷现实,深刻揭示了人性在生存压力面前的贪婪和自私。
《罗生门》中充满了各种善恶之间的意象。
故事中的罗生门是一个消失的城市边缘,充满了罪恶和欺诈的气息。
当主角武士遇到一个鬼魂,他发现这个幽灵是一个被杀害的武士。
而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则表现了武士是急于逃脱困境的罪犯,他杀害了一个穷人并偷走了他的武士服。
这种善恶之间的对立意象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深刻反思。
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所表现出的善恶对立,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的道德沦丧。
《罗生门》所传达的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为了生存,人们可能会做出一些道德上无法接受的行为。
与此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通过不同角色的描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模糊性。
这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使人们不得不对生存之道和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
这种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道德和谐。
《罗生门》通过描绘生存之道和善恶之间的对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道德沦丧。
这种揭示对于人们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社会道德的重建和人性的提升。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02296e6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a.png)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经典电影,它以其
深刻的人性剖析和引人深思的情节而闻名。
这部电影以一个发生在
日本平安时代的谋杀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叙述,揭示了
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
首先,电影中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观
众可以看到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版本,这种叙述方式让
人不禁思考真相究竟是什么,每个人的叙述都有其主观性和局限性。
这种情节安排让观众在思考真相的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
深的认识。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特
点和动机,他们的行为和决定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尤其是电影
中的女主角,她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坚强和智慧让人印象深刻,
她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电影中的意境和美学也非常吸引人,黑白影像中的细腻
表现和优美构图让人沉浸其中,配乐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为电影增
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深刻的电影作品,它通过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对人生的一些启发。
这部电影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的思考。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0a7c89a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5.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探讨了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文章首先讨论了生存之道的多样性,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会做出不同选择。
接着探讨了善与恶的模糊边界,表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
文章强调了善恶意象在《罗生门》中的重要性,揭示了作为人类的共同关注点。
通过分析罗生门中的人性与道德探讨,揭示了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
通过《罗生门》,芥川龙之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引发人们对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的思考。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 生存之道, 善恶意象, 多样性, 模糊边界, 人性, 道德, 相对性, 复杂性1. 引言1.1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描绘人们在生存困境中面临的抉择和挣扎,探讨了生存之道和善恶的意象。
《罗生门》中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古老的门前,门内发生了一桩离奇的连环命案。
在这个充满谜团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展开了斗争。
作者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生存之道,展示了生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有的人选择欺骗他人,有的人选择牺牲自己,而有的人选择面对现实。
这种多样性的生存之道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善恶的定义和意义。
在《罗生门》中,善恶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包含了善恶的因素,使人们无法轻易判断他人的真实动机和本性。
而作者通过对善恶意象的刻画和呈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
这种反常的善恶意象在整个故事中贯穿始终,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通过《罗生门》,芥川龙之介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和善恶的边界。
在这个充满谜团和挑战的世界中,人们不断面对道德和选择的考验。
通过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罗生门》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内心深处复杂情感和思想的观察和反思。
2. 正文2.1 生存之道的探讨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生存之道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e4f238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a.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罗生门》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而著称。
这部小说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的对立,展示了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的深刻内涵。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索《罗生门》中所呈现的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
从生存之道的角度来看,《罗生门》通过多个角色的不同命运展示了人们在生存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一个失业的武士、一对夫妻和一个名叫虎之助的小偷。
这些人物在境况不同的情况下,都陷入了绝境,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小说中的庄子说道:“人的一生就是生存的斗争,有时候良心会在路上丢失。
”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在《罗生门》中,人们为了生存不惜伪装自己、欺骗他人甚至杀人,这些行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崩溃。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行为并不是简单的罪恶,而是人们在生存压力下所做出的选择。
在生存之道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困惑,这种复杂的情感在《罗生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善恶意象的角度来看,《罗生门》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对立。
故事中的罗生门成了生死与善恶的象征,它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纷争。
在这个故事中,善与恶并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相互交织、难以分辨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良和邪恶,而这种对立在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小说中的多个角色都展现了这种善恶对立的复杂性。
主人公武士在无法忍受生存的压力下,最终选择了杀人为生,但同时在他心中也存在着对人性的怀疑和恐惧。
而小偷虎之助在偷窃行为中展现出的机智和聪明也表明了他内心深处的正直和善良。
这种对立和冲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善恶意象更加深刻。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ddbbf32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2.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战乱不断的日本中世纪,通过描写几个人物在一座废弃的门前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生存之道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
一、生存之道小说中的几位人物都在为了生存而挣扎。
木村和妻子争吵,互相指责,其中木村甚至想杀死自己的妻子来换取生命的延续;武士佐治在战乱中失去了主子和家人,四处流浪;三四郎则是一个流氓,以抢劫为生,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
在这些人物的生存方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四郎的生存方式。
他做了一桩生意,去搜寻死者的尸体,寻找可盗取的物品。
这种方式似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单纯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竞争。
为了生存,人们可以做出许多不道德甚至危险的行为。
三四郎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常人的道德行为,但他有着一种远离人群、摆脱纷扰的状态。
在他看来,道德只是一种束缚和限制,而人应该自由地追寻生存所需的东西。
二、善恶意象小说中的罗生门是善恶混杂的象征。
这个地方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人的心灵世界。
在罗生门中,人们失去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对于真假无法分辨,充满了欺骗、狡诈和恶意。
同时,罗生门也象征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复杂的内心,既有善良也有邪恶。
木村虽然帮助了一个女孩,但却要杀死自己的妻子;佐治虽然是一个暴力的战士,但他对母亲的爱却是深沉而真诚的;三四郎虽然是一个流氓,但却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心灵,他虽然选择了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也没有为了个人利益而陷害别人。
总结: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描绘了一个混乱、动荡且善恶并存的世界。
他在探索人性的本质、生存的意义以及道德的限制。
小说中的罗生门不仅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挑战。
探究这个象征性的门,不仅能够理解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更能够了解人类在自由和道德之间所存在的内心挣扎。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589e164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7.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偏僻的城门口发生的一系列离奇事件,探讨了人性、善恶和生存之道等重要主题。
本文将就这些主题展开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作品。
生存之道在这个充满竞争、互相利用的社会,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罗生门》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挣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个没有名字的浪人。
他只能通过盗窃和欺骗赚取生活费用。
当他卷入了一个谋杀案件后,他才意识到生存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来掩盖自己的罪行,包括杀人、谎言等。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被遗弃的人,他也在为生存而挣扎。
他的条件比浪人更加糟糕,生活在饥饿和贫困中。
他在掘墓时发现了死者的衣服,为了摆脱饥饿,他不得不将这件衣服卖给了浪人。
这件事情说明了在生存的压力下,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原则容易崩溃。
他们不得不屈从于生存的需要,不择手段地谋求生存。
善恶意象《罗生门》中的善恶意象非常显著,它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小说中添加了许多意象,例如木头、鸟、藤、孩子等等,这些意象与故事的主题相互呼应。
比如说,小说的故事是在一个木头城门口展开的。
这个木头城门是一个寓意,预示着人性的脆弱和易变。
同样,在小说中,一个被人遗弃的孩子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孩子代表着新生命、希望和无辜。
在乱世中,这些代表善良的意象往往难以存活和得到保护。
与此相对,小说中的罪犯和熟练的欺骗者则代表着恶劣的行为和阴暗的人性。
小说中重要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也暗示了他们的善恶性质。
比如说,小说中的老人有着一个令人困惑的动机,他并不是想要告诉真相,而是想要声名远扬。
而浪人则是在欺骗和谋杀之间徘徊,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受害者,他有自己的动机和罪恶。
在这个故事里,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矛盾,他们也在面临善恶的抉择。
这些意象和元素,共同构成了小说最为深刻和鲜明的符号体系。
结论《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发生在城门口的凶杀案件和关于生存之道的思考,探讨了人性、善恶和生存之道等重要主题。
晦暗中跳动的火光——浅析“火”的意象在《罗生门》中的使用
![晦暗中跳动的火光——浅析“火”的意象在《罗生门》中的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c917718f10661ed9ad51f3f6.png)
晦暗中跳动的火光——浅析意象“火”在短篇小说集《罗生门》中作用芥川龙之介在其短篇小说集《罗生门》多次使用了“火”这个意象。
提起火,会想到光明希望,也会想到激烈与冲突,因而,“火”具有复杂的含义,是一个复杂的意象。
也正因如此,火在罗生门中也有多个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帮助反映、加深了不同的主题思想,但总而言之,意象“火”的使用,使得短篇小说集《罗生门》中人性被更好的反映。
火是温暖的,融化世间冷漠,象征着善良;火是鲜红的,正如同所谓希望的火种,象征着希望。
在《基督徒之死》与《某傻子的一生中》,火均是一个美好的意象,代表展现了正向与积极。
在《基督徒之死》中,“火”象征着人性的善,与人们所给罗连卓的污蔑相对。
“清癯的面庞,映着火光熠熠生辉1。
”这里的火把罗连卓的面庞照得明亮,给她赋予了光明的特性,表现出了壮烈、奋不顾身的品格,进行了基调的铺垫,而“万丈火焰在空中呼啸2”,则与后文中的“哀哀啜泣3”形成了对比。
两处中,火的明亮象征着罗连卓的高尚品格,象征着人性中的美,与人们的怀疑形成对比。
火的使用帮助了文章对于罗林卓的品格的赞颂。
而在《某傻子的一生》中,作者写到,“但是只有这紫色的火花…哪怕用生命来换取,他也想把它抓住。
4”这里,火花在架空线上,在触不可及的地方,因而其象征着遥不可及,同时,火本身是希望与美好,是真、善、美的象征。
因此,这里架空线上的火花象征着遥不可及的,人性中的美好与理想。
这里的火花带来的亮色与文章中其部分的灰暗对比,展现了此时傻子(他)生命为数不多的亮色。
总之,这两篇小说中,“火”都象征着人性中的美好,并帮助加深了读者对于这种美好的印象。
在所有短篇小说的阴暗中,“火”带来了为数不多的亮色。
人性中有善恶两面,火除了象征着善的一面之外,同时象征着人性中的恶。
在《罗生门》中,火是恶,是可怕的,它同时使得恶被展现出来。
“从城楼照射下来的火光,模糊地照出这个男人的右颊,…红肿化脓的面容5”,“模模糊糊的看1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文洁若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07页2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文洁若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10页3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文洁若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10页4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文洁若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310页到,那里有赤身裸体的尸体和穿着衣服的尸体6”。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丑恶意象分析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丑恶意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91a686524de518964b7db5.png)
在 《罗生 门》中,美丑两两 出现 的频率 是非常高的。 通过产生歧义 的怪诞效果 ,具象地写 出了事物的丑与人
芥川龙之介善于描绘一个封 闭而 又充满 对立的世界 ,在 性 内在 的丑 。
残 缺 的、荒凉的对面是充盈 、完美的 。他 以多种 技法和
例如 ,在 《虱》篇 中,船上的虱子将乘船的武士遍
以丑为美并不是单纯的审美趣味的堕落 。《罗生门》 以丑为美的 目的不是宣传奇异 的审美观 ,而是用一种疏 离 的效果来让人们更清 楚地看这个世界 的一丝一毫 ,而 是让生活和艺术相交织 ,让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重叠 。 以丑来书 写美 ,可 以在 丑化中产生对美 的意义上的联想 。
(二 )以丑 衬美 以丑衬美起 到的艺术写作效果 ,可 以把读者带 离现 场 去往另一重 想象空 间。《罗生 门》给 予人们更 多附会 的联想 ,以丑衬美 能够扩充写作意涵 ,于对照与对 比中 形 成更扩大繁复 的境 界[2】。 以丑衬美具有深层次的连绵的隐喻性,例如在 《猴 子 》一篇 中,上蹿下跳 的猴子被捉住就隐喻着人 被历史 洪流无可奈何地捉弄;而犯人奈 良岛连魔鬼 都不敢对上 一 眼的面容与可怕的神色又 隐喻着 “我 ”对 自身的诘 问。 猴子是罪犯 ,人也是罪犯 ,“罪犯 ”这个词是丑化 的名词 , 但是通过丑化的现象隐喻着其相反 的一面 ,即反衬 出着 美好的希望与 自由的人生 。又例如在 《老年 的素盏鸣尊 一 篇 中,死亡的阴暗气氛始 终萦绕在字里 行间,死亡好 像来 自梦境里 的黝黑怪物 ,与美好 的生活相悖,而且文
突 出写 “丑 ”的事态来预表生活 的离奇狂乱与惶恐无奈 。 品所 反映的现实 “协商 ”,其阐释是一种主观能动 的实
以丑衬美 ,就是 以无秩序感体现秩序的和谐,以离奇 践性进程 ,是一种 社会性 和对话 性的多声部 阐释 。
电影《罗生门》的艺术美探究
![电影《罗生门》的艺术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88e1cc2f60ddccdb38a0cc.png)
电影《罗生门》的艺术美探究作者:王志鹏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4期摘要:《罗生门》讲述的是一个日本武士被杀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传奇性色彩,但是却开启了日本电影的新时代。
电影直面人性善恶,每个人物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进行叙述,展现了人性的自私与悲哀。
本文从电影赏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其独具一格的艺术美。
关键词:《罗生门》;电影;艺术美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020 引言电影艺术自诞生以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互通。
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第三次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浪潮式电影运动爆发,宣扬以现代主义精神彻底改造电影艺术。
而日本电影作为非欧美式的电影逐渐受到影响,在影片创作、形象构建等方面都展现出同构性,也进一步实现了新浪潮的模式化——反抗好莱坞的主流文化。
因此,日本本土性的新浪潮电影模式被载入世界电影史册。
基于此,本文对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进行简要概述,从叙事艺术、细节表现等方面分析影片,旨在深入研究电影,引发人们的思考。
1 《罗生门》的历史背景二战之后,人类对传统历史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崩溃,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到迷茫与彷徨,甚至陷入苦闷绝望的境地。
这期间,大批青年导演站了出来,他们渴望重新认识现实,决定改变传统电影注重导演资历的陈旧制片方式,以一种极其大胆的拍摄手法,加上创新的电影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属于新生代的现实主义电影,在电影界掀起了新浪潮运动。
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运动,也是一场奇迹,不仅仅促进了欧洲电影的发展,更促进了全世界电影的发展[1]。
罗生门,即罗城之门。
在这里,你可以看见战乱纷飞,可以看见生灵涂炭,可以看见遍地尸野,可以看见阴森恐怖,可以看见人性鬼魅。
罗生门是生死的分界线,是生死的大门,令人谈之色变、遇之色变,它隔绝了人的生死、人世和地狱,其含义丰富而具体,而电影也聚焦人性的善恶,指向人性的生死,指向更深处[2]。
从“门”的意象看《罗生门》的叙事
![从“门”的意象看《罗生门》的叙事](https://img.taocdn.com/s3/m/ab36a45d7cd184254b353570.png)
从“门”的意象看《罗生门》的叙事作者:张慧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7期摘要:《罗生门》是被誉为“鬼才”的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本文从作品中的“门”这一意象入手,分析《罗生门》小说中“门”的意象,“罗生门”的描写和围绕“罗生门”的叙事。
关键词:罗生门;意象;象征意义;叙事门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门可以代表一种间隔——安全与危险,温暖与寒冷,熟悉与陌生。
《罗生门》是现代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讲述的是平安末期、自然灾害、人祸横行,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京都里,一个在主人家多年的家将被主人解雇在罗生门避雨时发生的故事。
小说中“门”字一共出现了25次。
这不由让人去深入思考,在《罗生门》中,“门”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门含义的变化和“罗生门”的典故门,也叫做户或者护,具有护卫、保护的含义。
当山洞中的人们对世界进行改造,他们需要将危险的旷野和自我放松的地盘分开,门就被创造了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门从心理上和地域上划分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在地域上,既是家与外部的分界,又是自我与他人、内与外的分界线的象征。
门在心理上,明确区分了使人感到紧张的外界和需要守护的内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门”已经从它的基本释义中衍生出许多抽象含义。
门,渐渐成为一个具有深层含义的文化符号,从“隔离世界的可以控制开关的物体”变成了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而《罗生门》取材于《今昔物语》中的《罗城门》的故事。
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的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
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
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楼丢弃,待年久失修,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
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
二、“罗生门”的描写和围绕“罗生门”的叙事为了弄清楚门到底代表什么,就不得不分析小说中围绕门展开的叙事。
构筑于相对世界中的审美艺术
![构筑于相对世界中的审美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e90db4f6b90d6c85ec3ac6e1.png)
构筑于相对世界中的审美艺术【摘要】芥川龙之介在小说《罗生门》的情节构思中,采用了对比叙事的手法,创造了某种独特而强烈的感觉。
在特定的时空世界里,事物、人性皆呈现出极端对立的状态。
捕捉这样极端对立的状态,同时抓住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转换的过程。
成为这部小说文学审美层面上最为核心的部分。
在《罗生门》中,他展现了自己对人性善恶的巧妙把握,并最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原则。
这部小说可以看成芥川文学借助于古典,确立于近代的一次成功的精神努力。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对比叙事;文学审美作为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以擅长短篇小说的创作而著称。
他的作品主要有借助历史素材,披上其精心剪裁的“外衣”,反映现代人的心理而写成的“王朝物语”,也有一部分是借助基督教的素材创作而成。
作为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风格被称为“新思潮派”、“新理智派”、“新技巧派”。
楼适宜曾经评价芥川“气品高迈,文字清丽”。
在芥川的艺术创作中,古典题材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
芥川的历史小说一反“再现历史”的传统写法,而是采用借历史题材讲述近代人思想、情感和心理的方式。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当中,被称为“实质性的第一部历史小说”的作品。
1915年(日本大正4年),刊载于《帝国文学》杂志。
《罗生门》发表当时,日本文坛的自然主义思潮虽已开始衰退,但这部短篇并未像《鼻》一样引起巨大反响。
这是一部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都较为简单的作品。
吉田精一认为,这是一个讲述人出于利己主义的考量,逐渐与自己的良心相剥离的故事。
首藤基澄则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无奈”的故事。
三好行雄指出,这是一部将芥川龙之介内心“虚无”的阴暗面艺术化及形象化表达的作品。
在执笔这部小说之前,芥川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初恋。
初恋的对象吉田弥生是吉田家的长女。
因吉田家素来与芥川的亲生父母有深交,养父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担心养子与血缘父母的关系过于紧密。
坚决反对两人的结合。
罗生门中的审美意象分析
![罗生门中的审美意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95fa83680203d8ce2f2479.png)
《罗生门》中的审美意象分析审美意象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审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活跃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
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传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在黑泽明的《罗生门》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五十年代初的日本也正是昭和时期战后新旧右翼更替的时期。
影片在一开始的滂沱大雨中,就在借行僧和樵夫的口叙述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兵荒马乱、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影片的结尾部分,樵夫在指责乞丐的时候铮铮有声,可是他在乞丐的质问中沉默了下来。
在那个“人不如狗”“谁要不自顾自就活不成”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命运。
而这种命运的体现,是作者在作品中各自人物的艺术创造上所进行的审美加工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审美意象的烘托作用所体现的命运结局。
行僧、樵夫和乞丐这三个形象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外在物象,他们的身份、言语、表情都是融汇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可以说审美意象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化。
武士道这种极其苛刻的生命哲学太过于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作者本身作为一个生于日本武士家庭的人,武士道对他潜意识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剧中的武士先是很窝囊地被大盗算计了,接着又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强暴,这两件事彻底摧毁了他作为一个武士的自尊。
作者在对他的审美艺术创作中,让他在极其羞耻的状态下还想继续有颜面地生存下去,所以他会蔑视妻子,为了保留自己可悲的自尊。
他的心理活动的刻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丑陋的可怜的可悲的武士形象。
在剧中,大盗强暴女子时,作者着意描绘了一个细节:她的手一开始是挣扎的,但慢慢地放开了,最后还抱住了大盗的背,而另一只手中的匕首也悄然落地。
不可否认,这个女子在强暴中感受到了快感。
她的道德理智告诉她这是不被允许的,而事实上片中的所有人也是不能接受这样的真相的,这也就让她而后在剧情的发展中撒谎有了正当的理由。
在这部分情节中,女子的行为变化折射出的心理变化耐人寻味,作者做这样的安排,或许是意在表达五十年代初的日本妇女依然低下的地位和男权的强势,或许是在艺术创作中让她和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中的审美意象分析
审美意象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审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活跃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
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传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在黑泽明的《罗生门》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五十年代初的日本也正是昭和时期战后新旧右翼更替的时期。
影片在一开始的滂沱大雨中,就在借行僧和樵夫的口叙述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兵荒马乱、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影片的结尾部分,樵夫在指责乞丐的时候铮铮有声,可是他在乞丐的质问中沉默了下来。
在那个“人不如狗”“谁要不自顾自就活不成”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命运。
而这种命运的体现,是作者在作品中各自人物的艺术创造上所进行的审美加工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审美意象的烘托作用所体现的命运结局。
行僧、樵夫和乞丐这三个形象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外在物象,他们的身份、言语、表情都是融汇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可以说审美意象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化。
武士道这种极其苛刻的生命哲学太过于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作者本身作为一个生于日本武士家庭的人,武士道对他潜意识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剧中的武士先是很窝囊地被大盗算计了,接着又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强暴,这两件事彻底摧毁了他作为一个武士的自尊。
作者在对他的审美艺术创作中,让他在极其羞耻的状态下还想继续有颜面地生存下去,所以他会蔑视妻子,为了保留自己可悲的自尊。
他的心理活动的刻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丑陋的可怜的可悲的武士形象。
在剧中,大盗强暴女子时,作者着意描绘了一个细节:她的手一开始是挣扎的,但慢慢地放开了,最后还抱住了大盗的背,而另一只手中的匕首也悄然落地。
不可否认,这个女子在强暴中感受到了快感。
她的道德理智告诉她这是不被允许的,而事实上片中的所有人也是不能接受这样的真相的,这也就让她而后在剧情的发展中撒谎有了正当的理由。
在这部分情节中,女子的行为变化折射出的心理变化耐人寻味,作者做这样的安排,或许是意在表达五十年代初的日本妇女依然低下的地位和男权的强势,或许是在艺术创作中让她和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力度。
一个武士,一个强盗,两人的境界应该是有很明显的高低之分。
然而在整部片子里,我们看到的是武士的懦弱和无赖以及对自己妻子的绝情、冷漠和鄙视。
强盗虽然强暴了女人,而他从一开始对与自己的罪行就毫无否认,并且在女人被武士羞辱的时候他说过那样一句话:“不要这样对待她,她们不是男人,她们无法克制的哭,是因为她们是弱者。
”虽有男权的成份在其中,但是与懦弱的武士相比,真小人和伪君子的鲜明对照让看者从心里面明白黑泽明意图揭示和讽刺日本在那个时代,武士道的精神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已然不如一个山野强盗。
作者用这样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两个境界有明显高低之分的人之间强烈的存在关系。
在影片最后,雨当然是停了,天空虽然依旧是厚厚云层,但终究有金色的阳光透射出来。
而在微弱的阳光下,樵夫抱着一个新生的弃婴缓缓离去,行僧也终于看到人性中依然存在的真挚的一面。
在叙述了漫长的八十多分钟人性的懦弱和欺骗之后,黑泽明在结尾给了所有人一个金色的美丽希望。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一间破殿上悬挂着的陈旧的牌匾这个场景,无可否认,陈旧的牌匾也是审美意象之一。
可是作者赋予了这个出现时间不同的牌匾不同的意义,看者在开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风雨之中飘摇的残破牌匾,预示着不祥的开始,让人感觉阴森恐怖;结尾时候的那个湿润的牌匾在点点阳光下给了我们温暖的期待和美好的向往。
作者让同一个物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说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的审美物化,让审美意象产生
了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整部影片让人感受到了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和谎言,同时也有美丽的希望。
这是所有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带来的审美结果,不单单关涉事物的外部形态,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投射,是主观情感和外在事物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