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def2ec770bf78a64295417.png)
社会学概论模拟卷 1一、填空题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_30~40年代__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_社会动力学_两大部分。
3、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历史性和继承性。
4、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5、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_财富、权力与_声望。
6、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_描述功能、_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7、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_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8、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_农村社区。
二、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
2、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3、社会控制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哪些?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口或生育率的变化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四、论述题1、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试论社会变迁的社会动因。
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多个方面,联系教材307页适当补充。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同龄群体可称为同辈群体,是指那些年龄,北京,爱好相同、相近、相似的人们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社会化不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群体成员可以独立自由选择自己的朋友或伙伴并以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交往,这可以使儿童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其次,同龄群体是个人了解社会的窗口,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交流的理想场所,自由的信息沟通不但使得群体成员事业开阔,而且还可以使各种信息在同龄全体中融合,成为一种为成员所认同的特有形式,起到一种文化融合的作用第三,同龄群体可以为成员提供新的规范和价值,对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个性施加强大的影响,起到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182fc86f25c52cc58bd6be5c.png)
2、社会群体的特征:
♦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二、群体的类型
♦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
或首属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以感情为 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 例如:家庭、邻里、朋友、亲戚等
♦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
是指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 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 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 例如:学校、企业、军营等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
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 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 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4、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的功能
♦ (1)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 ♦ (2)控制群体成员; ♦ (3)保证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 5、群体凝聚力对社会的功能: ♦ 正功能:(1)有利于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
(2)对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负功能:(1)对整体效益造成危害; ♦ (2)对社会建设造成危害;
提高。
♦ 消极影响:
♦ 1、社会成员面临感情危机; ♦ 2、社会控制的难度增加。
第四节 家庭
♦一、家庭概述 ♦1、定义: ♦
指以婚姻、血缘或 收养关系为基础而结成 的担负着社会的供养职 能并长期共同生活的社 会群体。
3、家庭的构成要素
♦ ①至少有两个人的相互结合。 ♦ ②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 ♦ ③以社会供养(包括对老人的赡养和对儿
♦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
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 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 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五章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62174e2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a.png)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 (五)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将社会群体分 为两种类型 1、成员群体(所属群体):是个人所在、 所属的群体。 2、参考群体(参照群体):是相对成员群 体而言的,它一般是指个人没有加入但又接 受其规范来比较、评定及指导自己行为的群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四、社会群体的作用过程
社会群体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内部因成员之间 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结构模式。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吸引力及其成员对吸引力的觉察。
(2)群体利益的一致性与否。 (3)成员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4)群体对领导的了解与信任程度、领导资格获取是否合 法。
俗和道德等非正式控制手段组成的群体。如:临时性调 查组、旅游伙伴、朋友群、“沙龙”等。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八点 十一分。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三)根据群体形成原因,将社会群体分为多种类型
1、血缘群体 :是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如家庭 2、地缘群体:是因长期居住在一起而结成的群体。如邻里 3、业缘群体:是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 。如作业班组
(六)根据人数特征,将社会群体分为两
种类型
1、小群体:通常指有两个人以上到20个人以 下参与共同活动的群体。 如:家庭、兴趣 小组、生产小组等。
2、大群体:20个人以上的群体可称大群体。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八点 十一分。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七)根据群体的社会功能,将社会群体分为多种类 型
1、生产性群体:是直接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相关的社会群体。 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群体等。 2、服务性群体:是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种群体。 如:
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特点
![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206335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79.png)
1、初级社会群体有哪些特点?主要功能有哪些?(1)初级群体的特征主要是:(1)面对面的互动。
这是初级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果离开直接的交往与合作,就不可能形成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无初级群体可言。
(2)有限定的群体规模。
初级群体通常是小型群体。
人员相对少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3)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这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的明显区别之一。
个人在初级群体里扮演多种角色,参加各种活动,表现其全部个性。
这样人与人之间便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如有意外的缺员或置换便会引起群体的震荡和不安。
(4)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
初级群体不存在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而依赖于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的因素。
初级群体如果企图诉诸于法律的强制手段,便标志该初级群体的衰落或发生由初级关系向次级关系的转变。
(2)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功能:①正功能: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②负功能:一是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二是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2、社会群体有哪些主要类型?依照不同的标准,社会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按照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
②按照群体的规模可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前者通常指社会组织,后者指小群体。
③按照群体成员个人的归属感可划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④按照其他特征,将社会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相遇群体。
3、简述家庭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家庭的主要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特殊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与其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特殊的家庭主要包括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家庭形式。
第四章 社会群体
![第四章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2f678b84daef5ef7ba0d3ca9.png)
六、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 影响:
初级群体日益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既有 其消极的一面,又有其积极的一面。 积极方面: 它可以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初级群体的衰落,初级社会关系的淡化,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体现社会公平。
消极方面:
引起社会生活某些功能的紊乱 : A、人们从初级社会群体中得到的帮助越来越 少,情感需求的满足发生问题,儿童的社 会化也成了问题; B、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 社会控制的难度; C、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导致一些不 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一、概念
初级群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库利在《社会组 织》中正式提出。
指群体成员由面对面互动为条件以感情为 基础而结成了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二、基本特点:
规模较小,成员有限 成员间有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和直接接触 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互扮多重角色,表现 出全部人格 成员交往的情感性 群体成员替代的困难性 初级社会群体凝聚力和持久性强,整合程 度高 群体由非正式控制来维持 初级群体功能的综合性
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变迁,我国青少年同辈 群体表现出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交往对象基本上是家庭以外的群体,而且 交往的情感因素弱化 同辈群体内的交往时间比以往相对减少 同辈群体内的交往方式趋于多样化
群体和人群是不一样的。 人群,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 概念,也是社会学的一个范畴。它主要有 两类:一类是偶发聚集体,指由一些碰巧 同时在一个地方的人临时构成的人群集聚 体。另一类是社会类属,指一些具有共同 的类似特征的人群类别。
四、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成员间的亲密程度) 初级群体: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 指以感情为基础,成员间彼此熟悉,关系 亲密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一般为了特定的社会目标集合 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 系的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a5f6313a31126edb6e1a1003.png)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
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
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那就是声誉和权力。
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一.功能论视角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
第六章 社会群体
![第六章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933a5b6dddccda38376baf22.png)
二、群体规范
• 1、含义:
• 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
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 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两种类型: • 正式规范 • 非正式规范
2、群体规范的形成:
(1)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 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影响。 (2.)群体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成 员共同的判断标准或依据原则,使各成员 的判断趋于稳定,这个过程就是群体规范 形成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
群体规模(应用)
我应该与几个人住一屋?
• 2人:既是友好的体现,又是 紧张之源; • 3人:如其中两个人意见一致, 第三个人可能心理失衡; • 5人:奇数成员使平衡成为可 能;如果分裂成了三人多数派 和两人少数派,也没有人会感 到被抛弃;群体的大小可以使 成员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 角色;而不会使某个人总处在 一种位置。(最合适)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二)社会的需要
• 是社会整合的必要条件 • 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基本单位
思考题:
人类与动物 群体生活的不同?
人类与动物群体生活的不同:
•
• • •
动物 生物现象 遗传结果 靠本能控制
人类 社会现象 学习结果 靠规范控制
•三、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group)
一、涵义:
• 初级社会群体最早由库利提出 • 费孝通主编《社会学概论》:“是由面 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人际关系 的群体” •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指 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 础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二、基本特点:
• • • • • • • 规模小,成员有限 成员间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成员难以替代 群体整合程度高 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第八章初级社会群体详解
![第八章初级社会群体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7bec526eff9aef8941e06ac.png)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1
一、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 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 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相对持久的 社会关系。 2、社会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某社会群体与其它社会群体有一定的群体心理边 界。 4、社会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期待与行动能力。
当今离婚率上升的原因: 社会限制因素减少 两性互相依赖下降 婚姻质量期望值提高 家庭结构小型化
家庭暴力问题
(1)表现 生理暴力:肉体伤害 心理暴力:精神折磨 (2)原因 第一,家庭冲突。 第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三,社会支持匮乏。 第四,权利观念落后。 第五,男女不平等。
4
一、初级社会群体是美国社 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其基本涵义是:由面对面 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 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 2、直接而全面的持续交往 3、人际关系亲密 4、非正式控制
5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家庭、儿童游玩群体、邻居、朋友圈子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维持 1、经常性的交往 2、保持适当人际距离 3、非利己的动机 4、互助互惠 5、宽容的态度
2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1、按社会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2、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类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
3
四、社会群体形成的一般原因 1、共同对付外在压力 2、合作的需要 3、寻求安全感 五、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 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①群体目标 ②群体规范 ③ 群体意识 ④人际吸引 ⑤ 群体利益 ⑥ 群体中的权力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2bfe631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d.png)
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感和参与 程度,参照群体可分为成员群体和非 成员群体。其中,成员群体又可进一 步分为首要群体和次要群体。
参照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参照群体通过提供价值观和行为 规范,影响个人的态度、信念和
行为。
社会比较
个人通过与参照群体的比较,评估 自己的地位、成就和价值。
社会变迁与群体关系的调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内外群体的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属于外群体的个体或 群体可能逐渐被接纳为内群体的一部分,而一些原本属于内群体的成员也可能因为种种原 因而离开并加入其他群体。这种变化和调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常态。
05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
参照群体是指个人在心理上所从属的 群体,是个人认同的并为其树立和维 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工作单位
工作团队
工作团队是由一群具有共同工作目标和相互依赖性的员工组 成的次级社会群体。团队成员通过协作、沟通和分享资源等 方式,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部门与机构
部门与机构是更大范围的工作单位,它们由多个工作团队组 成,负责完成公司的整体业务目标。部门与机构中的员工通 过层级关系、职责划分和内部管理制度等方式相互关联和影 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邻里的功能
邻里具有守望相助、信息 沟通、情感交流等功能。
邻里的类型
邻里类型包括城市邻里和 农村邻里等。
儿童游戏群体
儿童游戏群体的定义
儿童游戏群体是指儿童在游戏和活动 中自发形成的群体。
儿童游戏群体的特点
儿童游戏群体具有自发性、临时性、 平等性等特点。
儿童游戏群体的功能
国信中心人群分类
![国信中心人群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dbc152c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a.png)
国信中心人群分类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社会组织,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等等。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具有正规制度,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彼此间关系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则恰恰相反。
3、内群体与外群体:所谓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这个群体。
人们日常生活大多是在内群体中进行。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
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是指某些人或群体被当成自己的参照对象,作为自己模仿、学习的榜样,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
有时,根据成员的不同需要,参照群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群体中的成员是以血缘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部族等等具体的形式。
群体中的成员基于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地缘群体,包括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等具体形式。
这
种群体的出现晚于血缘群体。
群体中的成员是以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业缘群体。
《社会学》考试名词解释与简答题部分(1)
![《社会学》考试名词解释与简答题部分(1)](https://img.taocdn.com/s3/m/e17f9c9f9ec3d5bbfd0a74d6.png)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1)“迟发展效果” 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
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 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 就形成了他们特殊的发展过
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主要体现方面:
⒈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⒉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这一过程会带来许多特殊效应:
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冲突会妨碍或破坏社会运行中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
应该
尽力避免。它会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
这个角色应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这往往体现在社会运行发展的急剧变迁过程
中,因为新的角色、 新的职业出现, 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权利义务要求,角色承担者不知如 何是好,影响社会角色行为。这体现出社会运行对角色失调的影响。
社会流动 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广义的讲,指一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讲,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又分为民 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和越轨亚文化。
反文化指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家庭的功能 家庭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
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社会化的开端。对于个体早期社会终来说,家庭环境因素对个 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浴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对儿童进行感情和爱的培养。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 庭环境。 (3)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感情交流,
初级社会群体主要是错0
![初级社会群体主要是错0](https://img.taocdn.com/s3/m/fb4ffc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7.png)
初级社会群体主要是错0摘要: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和特点二、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功能三、初级社会群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四、当前我国初级社会群体的现状和挑战五、如何加强初级社会群体的建设和发展正文:初级社会群体,通常是指个人在其生活、学习、工作等环境中最早接触、互动和融入的社会群体。
这些群体包括但不限于家庭、邻里、同窗、同事等。
它们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和特点初级社会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成员之间互动频繁、关系密切;群体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较为明确;群体内有一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对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力;群体成员对群体有较高的认同感。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功能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功能包括:满足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饮食、居住、安全等;为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帮助成员形成社会认同和价值观;为成员提供教育和职业机会等。
三、初级社会群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初级社会群体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初级社会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摇篮,对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初级社会群体为个体提供了最初的竞争和合作经验,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最后,初级社会群体对个体的发展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当前我国初级社会群体的现状和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初级社会群体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家庭结构的改变、邻里关系的疏远、职场竞争加剧等。
这些挑战导致初级社会群体的凝聚力下降,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如何加强初级社会群体的建设和发展为加强初级社会群体的建设和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家庭建设,弘扬家庭美德;推动邻里互动,增进邻里感情;优化职场环境,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27c7d0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0.png)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和志缘群体 血缘群体: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合成的群体,是最
早产生的一种群体类型。 地缘群体:长期居住在相近的区域里所结合成的群体,
基本形式是邻居。 业缘群体: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
如工厂机关等。 趣缘群体:因人们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而结成的群体。 志缘群体:因人们的志向、信仰而结合成的群体。如
次级群体强调非个人、非情感的人际关系,要求成员 在群体活动中必须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次级群体成员的成员以间接互动为主。互动不频繁, 一般时间比较短。
内群体和外群体(ingroups and outgroups)
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创造了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词 语来分别描述成员对自己群体和别的群体的感受。
野餐桌旁聚集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社会群体。也许是一 个家庭或者亲密朋友的星期日郊游活动。
群体的类型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以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为标准)
内群体和外群体(以群体的个体对该群体的关系和态 度为标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群体的社会关系是否存在 严格规定为标准)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以群体成员的实际归属和内在 愿望为标准)
库利最早使用这个词,primary=first,初级的意义是多 方面的,表示“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 是最基本的”。
后来的学者把这个词扩大到用于有类似家庭纽带关系 的所有群体。例如,家庭、邻里、少儿伙伴、朋友圈 子、某些运动队、班级、政治上或经济上的亲密团体、 以及复杂社会组织内部的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群体等。
领导风格的不同特点 专制型领导:领导是唯一可以决定群体政策和任务
分配的人。对成员的批评常有个人色彩。 民主型领导:政策的决定和任务的分配通过了群体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概念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60e3c2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68.png)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概念
划分群体时,常将其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这两种群体具有
不同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初级群体指的是小规模的人际关系群体,在这种群体中,每个人
都是平等的,没有领导者或权威人物。
初级群体通常由互相熟悉的人
构成,如家庭、朋友圈、聚会等。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
基于互相信赖、互相帮助和互相理解的。
初级群体的特点是关系稳定、交往频繁、情感亲密,这使得人们在初级群体中感到温暖和归属感。
次级群体是由一些固定或暂时性的组织构成的群体,这种群体有
明确的目标或任务,通常由领导者或权威人物进行管理。
次级群体包
括政治党派、商业公司、宗教组织、学术团体、运动会等。
这种群体
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外部人员也可加入并成为一员。
在
次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通常是建立在目标、任务和利益上的,
更加理性和理智。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在一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具有
固定的人数和特定的人际关系,都需要通过交流和合作达成共同目标。
但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初级群体是有感性和情感化的,重点在于彼此的情感交流和信任;而次级群体是有理性和理智化的,重点在于思维和目标达成。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的群体类型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人际交往和竞争范畴,带来了更丰富的社会体验。
在现代社会中,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交织和互相渗透也变得越来越常见,不同类型的群体相互交织共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面性和多元性。
社会学概论--第五讲社会群体和组织-663
![社会学概论--第五讲社会群体和组织-663](https://img.taocdn.com/s3/m/fa584253763231126edb11f4.png)
(三)社会群体的结构
1、群体规模
二人组合: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群体组合二人 群体的纽带可能是最亲密的。
三人组合:较不稳定的组合,也是最基本 的“复杂群体”。
五人群体: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组合,因为 较易达成内部平衡,成员可以比较容易地 从一种角色转向另外一种角色。。
2、群体角色区分:任何群体都会产生最基本的 角色分工,有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第四,按显著程度考察,可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 目标。
(三)社会组织的结构
正式结构: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明确的规 定、纪律和程序,其功能搜保证富有成效 地达成组织目标,每个成员在这一结构里 都具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利义务关系。
正式结构包括:规章、条例、命令、时间表 等等,约束机制也是其中一部分,包括奖励 性的和惩罚性的。
冲突观念的发展
传统的冲突观 □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冲突是导因于管理者的无能。 □冲突足以妨碍组织之正常运作,致使最 佳绩效无从获致。 □最佳绩效之获致,必须以消除冲突为前 提要件。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即是在于消除冲突。
现代的冲突观
□在任何组织形态下,冲突是无法避免 □尽管管理者之无能显然不利于冲突之预 防或化解,但它并非冲突之基本原因 □冲突可能导致绩效之降低,亦可能导致 绩效之提升。 □最佳绩效之获致,有赖于适度冲突之存 在。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即是将冲突维持在 适当水准。
科层制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主要潮流,它以明 确的、抽象的,正式的规则和程序逐步替代 了传统的社会组织方法,它体现了社会组织 的理性化过程,
科层制研究大多遵循马克斯·韦伯的研究路 径,以他的理想型分类为科层制下定义。
科层制的基本特征
1、全体成员分化为较小的部门,每个部门 的职责都有详细描述,人员工作都有严格规 划。
社会学4(社会群体)
![社会学4(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ebcb21f0f90f76c661371a24.png)
第二节
1、群体规范
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
二、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
(2)群体规范的作用:
A.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 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 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 B.群体规范还指示了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 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
第二节
一、群体凝聚力
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
3、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测量群体凝聚力高低的心理学方法有几种。一种是 让群众中的每一成员对其归属感或整个群体作出评价。最 流行的评定凝聚力的方法是运用社会测量问卷测定一个群 体内部的友谊模式和强度。费斯廷格、S.沙赫特和K.巴克 1950年曾以此方法进行评价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在其他 一些研究中也提出诸如“你认为群体应该多长时间聚集一 次”之类的问题。M.多伊奇曾提出一个计算凝聚力的公式, 可以用于实际测定: 即群体凝聚力指数Fra bibliotek第一节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社会群体概述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 这个概念是C.H库利首次提出的。指的是其成员相 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 群体。
第二节
二、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 2、群体压力 (1)群体压力的涵义:
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
多数成员对群体规范的评价,决定群体规范的约束力。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力 取决于多数成员对规范的评价。对群体规范的评价基本上是采取承认(赞成)和否认(反 对)两种方式。因此,规范的约束力是建立在各种评价基础上的一种平均值、一种合力。 当人们在一种盛大宴会的场合下,表示喜欢某种服装或者不喜欢另一种服装时已经表现出 对 某 种 穿 着 规 范 的 赞 赏 。
请列举并简述初级社会群体功能
![请列举并简述初级社会群体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7cbae78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a.png)
请列举并简述初级社会群体功能社会群体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群,它们为展示特定的思想或进行特定的活动而组成。
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这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是他们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而次级社会群体的特征是他们的成员拥有社会层级。
初级社会群体有许多功能,这些功能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社会保护、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和文化集体行为。
首先,初级社会群体可以提供给社会成员社会保护。
这可以通过它们内部的信任、支持和互助来实现,这些特征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成员可以共同建立并维护他们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谨慎性,这是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
其次,初级社会群体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支持。
这种社会支持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实际上的。
在受到外部压力的时候,社会群体的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从而帮助他们应对处境。
社会群体能够提供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支持,比如金钱,实物,精神,等等。
此外,初级社会群体还可以提供给社会成员社会认同感。
这种社会认同感可以帮助社会成员获得自我认知,从而把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和行为融入到社会发展中。
另外,社会认同还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促进社会中的和谐稳定。
最后,初级社会群体还可以促进文化集体行为。
文化集体行为可以指社会成员在一起进行的一些共同的行为,它们可以支撑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文化集体行为可以增进社会成员共同的谦让精神、协作精神和共同发展精神,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总之,初级社会群体能够为社会发展进行基本的功能,这些功能是提供社会保护、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和文化集体行为。
初级社会群体的这些功能可以帮助社会成员获得自我认知,促进社会的互惠互利,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名词解释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eee991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2.png)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名词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你想想哈,初级群体就好比是你最亲密的那群小伙伴,像啥呢,就像你和你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发小们!你们之间那感情,那可是杠杠的!你们一起玩耍、一起捣蛋、一起分享那些小秘密。
比如说,你和你的发小一起偷偷去摘人家果园的果子,这就是初级群体之间才会干的事儿呀!这初级群体呀,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成员之间的关系那是超级亲密的,感情特别深厚。
再来说说次级群体。
哎呀呀,这次级群体就像是你在学校里的那些同学,或者是工作中的同事。
虽然你们也有交流,也会合作,但和初级群体比起来,那关系可就没那么铁啦!就好比说,你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做个小组作业,这就是次级群体的活动嘛。
初级群体对我们来说可重要了,那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呀!在那里,我们能找到温暖和安慰。
而次级群体呢,也有它的作用呀,它能让我们学会怎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那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到底有啥不一样呢?初级群体那是充满了感情色彩的,大家都是真心相待。
可次级群体更多的是基于某种目的或者任务而存在的呀。
你说,我们的生活中要是没有初级群体,那得多无趣呀!没有那群能和你一起疯一起闹的人,人生还有啥意思呢?而要是没有次级群体,我们又怎么能成长,怎么能在社会上混得开呢?所以呀,这两个群体都很重要,它们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两条腿,缺了哪一个都不行呢!我的观点就是,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都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
我们要珍惜初级群体带给我们的温暖,也要好好利用次级群体来提升自己。
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
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
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那就是声誉和权力。
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
一.功能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
人们的分工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有机的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
”[1]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基于两个条件:(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2)人们的才智、知识、技能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扩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
[2]也就是说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即它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
[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沃纳对美国一个小社区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
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沃纳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复杂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将社会中的人们安置在高低不同的各种位置上, 使得他们相互协调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
[4]杜尔克姆和沃纳两人虽然都强调将功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原因,但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客体却是不同的。
杜尔克姆强调的客体主要是社会,而沃纳则除注意到社会这一客体以外,也注意到了社会个体这一客体。
帕森斯从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作了说明。
他并没有像杜尔克姆、沃纳等那样直接地去强调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主要是关注社会分层是什么。
在他看来,社会分层的出现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各种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而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则塑造了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依据。
尽管帕森斯的这一论断没有直接将社会分层与它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能联系起来,但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基础仍然是很明显的,他只是在社会分层与功能之间加入
了制度与价值体系这两个中介变量而已。
由此可见,功能论把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它对社会、社会成员所发挥的功能, 尤其是正面的功能。
这种论述明显地含有目的论错误, 它将事物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事物存在以后才有可能发挥的功能。
但这种论述也有其合理的地方,因为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事物的出现是基于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益处。
产生这种矛盾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以往的分析中没能将事物在现实中真实发挥的功能, 与在事物没有出现以前人们依据与该事物相关、相类的其他事物的功能发挥所形成的该事物出现以后可能发挥的功能预期区分开来。
我们知道,在社会领域中,许多事物出现的人为特征是较明显的。
在许多情况下, 事物的出现是源于社会行动主体对事物出现后可能发挥功能的主观预期。
值得说明的是, 这不是说事物的出现是由于行动主体的主观臆想, 因为功能预期并非来自虚无,而是基于行动主体对与该事物相关、相类事物功能的客观认识。
因此, 功能论将分层的原因实质上是归结为社会行动主体对分层的正面功能预期。
而因为这种功能预期又只能产生于与社会分层相关、相类的现象的功能发挥状况, 所以功能论者的解释针对一些次生社会分层现象的解释力要相对强一些。
功能论的解释多给人留下目的论、混淆因果分析与功能分析的印象, 其实与其表达上未将功能与功能预期这两个概念加以明确区分是有关的。
而在其思想中, 强调针对社会、个人两个层次的功能预期、关注宏观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对社会分层出现的影响作用,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5]
决策方案的制定,以某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