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第11讲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新人教版选修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5d39a05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1a.png)
但这也是长沮、桀溺们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 举世皆浊,你到哪里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到哪里 去寻求清醒的人呢?所以,与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 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与鸟兽同群,管它世道 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说到底是隐 士的哲学。
从理论上说,长沮、桀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 以,说他们在指点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
6.如何理解“不仕无义”? 儒家学说的支柱是伦理,试图用固定了的人与人之间 的各种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安定。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是也。”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 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 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 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 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 以废除呢?
在这些地方均阅读儒家的经典、讲解儒家的道理,敬 奉孔子及先贤等。
②日本 285年,朝鲜三国时期百济博士王仁渡海到日本,献 《论语》、《千字文》,为儒学传入日本之始,很快受到 朝野重视。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多为儒学内容。 大化革新时的《大宝令》,也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的。在 对孔子进行释奠时,尊为“先圣孔宣父”。大化革新后设 大学寮,专祀孔子。江户时期设了“明伦堂”“弘道 馆”“崇德馆”“止善书院”等,教授儒学和崇拜孔子。 德川时代崇敬孔子和朱熹,明治维新以后,虽着重学习西 方,仍崇孔不衰。陆续修建的孔庙名称不同,职能一样。 如汤岛圣堂、多久圣庙、长崎孔子庙、足利学校、闲谷学 校、会津若松日新馆以及琉球群岛的那霸孔庙等。有的地 方除崇孔外,亦兼以儒道教育学子之职。
1.读准字音 佾:yì 沮:jù 耦:ǒu 舆:yú 耰:yōu 怃:wǔ 殆:dài 荷:hè 蓧:diào 芸:yún 2.一词多义
傅佩荣的哲学课阅读(傅佩荣的哲学课)
![傅佩荣的哲学课阅读(傅佩荣的哲学课)](https://img.taocdn.com/s3/m/4ab43ff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7.png)
傅佩荣的哲学课阅读(傅佩荣的哲学课)孔子带着徒弟子路饿着肚子走在荒郊野外,子路不知从哪弄来一只烧猪。
孔子二话不说,先填饱肚子,然后再问烧猪从哪里来。
古代文人尊孔为“圣”、为“神”,有过度神化之嫌;连带着后人也对孔子有错误认识。
要么就将他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要么就把他当作迂腐的老夫子。
这可是天大的误会,实际上孔子处事灵活,“无可无不可”,时刻都“把自己的生命掌握在手上”。
像这样的误会有太多。
大部分人对儒家仍停留在老印象里,缺乏正确认知。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主要就是澄清谬误,为儒家思想作新解。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是傅佩荣在台大的公开课讲稿整理而来。
傅佩荣是祖籍上海的台大教授,曾在西方做过教授和讲师。
学贯中西,数十年潜心研究中西哲学,近年致力于普及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
因为傅教授受西方宗教和哲学影响很深,所以思维更有跨越性和包容性,论述方式兼具西方的理性和东方的感性。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注重实践,有生活经验的切入,又不至太过白话。
用轻松的语气,将经典解释得容易理解,但又不失严谨科学的态度。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虽是讲稿,但自成体系。
最大的创新点是傅教授将儒家思想的“真诚”提炼出来,作为儒家思想内核;并将孟子的“性善”,解释为人性向善。
先秦儒家思想散落在各个典籍之中,不易形成完整看法,需要提炼。
在提炼的过程中,本就容易产生误解。
加上受时代所限,对经典的解释自然不同。
我们要学习了解儒家,应该从先秦经典着手,追本溯源。
现在普遍都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但对于孔孟,存在的误解仍然不少。
傅教授从原典中提炼观点,以孔孟为主轴,结合《易传》、《大学》、《中庸》,从新的角度出发,把儒家思想建构成完整地哲学体系。
并且,比较了荀子与儒家思想的本质不同。
与学生们的问答解释了具争议的问题,“有孔门遗风”。
误会1:先贤遥不可及我们误认为先贤品德高尚,遥不可及,跟我们的生活似乎毫无关系;但实际上,先贤的“贤”是有来由的,是可触及的。
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理念
![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eadfa5f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e.png)
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理念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思想家和学派,其中包括诸子。
诸子哲学以其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理念前卫而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重要流派之一。
儒家强调人的内在道德素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
他强调“君子道德”和“中庸之道”。
君子道德是指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其中包括忠诚、诚实、尊重、谦虚、正义、仁爱等。
中庸之道则是指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人应该遵循适当的中庸之道,不过度追求,也不过分压抑。
儒家思想致力于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机构来培养学问精通、品德高尚、有责任心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道”则是自然规律,是超越一切的真理。
道家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在宇宙中寻求一种和谐共存。
道家强调放弃个人利益和欲望,回归到内心深处,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道家的主要价值理念是“无为而治”,即遵守自然法则,摒弃人为的干涉,让事物自然变化。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推崇“兼爱”思想。
兼爱思想是指应该对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爱和关爱,不应该因为不同的社会身份或者关系产生偏见和歧视。
墨家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个人都应该为整体的利益而努力。
墨家强调爱的实践和实践的爱,坚持“以利相交”的政策,反对“以权相交”的社会制度。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韩非、李斯。
该思想的基本原则是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统治一个国家,而不是依赖于传统民族习惯和道德规范。
法家思想追求效率和实用性,其社会目标是维持秩序和稳定。
法家认为,国家和社会制度应该是最符合实际和效率的,它们必须适应现实,并且有强有力的法律。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不寻常的流派之一,主要关注军事战争和战略。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6d42e3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5.png)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https://img.taocdn.com/s3/m/21bafd5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8.png)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哲学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89c6875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4.png)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哲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多思想家和学派,构成了诸子百家的哲学体系。
在先秦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哲学进行探讨,以加深对这一时期思想的理解。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它的核心是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注重教育和培养君子的道德修养,推崇“仁义礼智信”作为为君子之道的基本要素。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人的本性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无为而治的原则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道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重要学派,以墨子为代表。
墨家思想主张爱和非攻,反对诸侯争战和社会不公。
墨家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观念,宣扬以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主张消除战争和社会冲突。
墨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科技和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法治,主张以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
法家提出了“法治”的观念,主张依法治国,以法律作为统治和管理的基础。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独特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孙子、吴子等。
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兵法和战争原则。
兵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兵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品】先秦哲学
![【精品】先秦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1c3d8ed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5.png)
【精品】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指的是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至221年)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系与理论。
先秦哲学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基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后续的传统
思想与文化。
先秦哲学主要有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名家学派等多个学派,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家和道家学派。
儒家关注社会、人伦、治理等问题,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对人道的关心和发展,提倡“礼、乐、尚贤”。
道家强调“道”的存在与作用,倡导自然、平静、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先秦哲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 天道:指宇宙的规律与法则,一切事物及其发展方式与趋势都是由天道指导的。
2. 人道:是一种道德准则,即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亲情、友情、爱情等
人际关系。
3. 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和
友情。
4. 道:是道家哲学的中心概念,指宇宙存在和运动的法则和规律。
5. 理:是墨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合乎事物本质、规律和原则的思想。
6. 法:是法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方式。
先秦哲学中的经典著作主要有《老子》、《道德经》、《庄子》、《墨子》、《荀子》、《孔子说》等。
在中国历史上,先秦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贡献极大,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和
形象,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和世界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11课 宋明理学
![第11课 宋明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9f428ab6edb6f1afe001f7a.png)
偈诗(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渐修
顿悟
格物致知:获得知识与 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 要接触这个事物,并穷
究其事理。
心即理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 陆 王 心 学
派别 人物
主要观点
影响 地位
程
宇宙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朱 理
程颢 程颐 朱熹
方法论 “格物致知”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 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 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 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 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主张 1.世界观:“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 后有物,“理在气先”。 2.伦理观:“人伦者天理也”(二程);“存天 理灭人欲”(朱熹) 3.方法论:向外、向万事万物寻求天理,格 物致知。
程朱理学世界观
理
社会:“三纲五常” 个人:“人性”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 方法论:“格物致知” 制统治和君臣父子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 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 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 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 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 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 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 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宋代更新的儒学有三个思想来源。第一个是 儒家本身的思想。第二个思想来源是佛家思想。 第三个思想来源便是道教。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先秦儒家治学思想阐释
![先秦儒家治学思想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a7d3bdf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6.png)
先秦儒家治学思想阐释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也一篇关于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的论文,欢迎各位毕业生借鉴哦!论文摘要: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主要指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年)。
这个时代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也是中国诸子百家活跃的时代。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创立的学说。
文章旨在通过对先秦儒家产生的背景及其哲学思想体系的梳理,还原儒家思想的特点,进而阐发其对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先秦;先秦儒家;儒家思想;哲学思想从先秦百家争鸣中一支普通的流派,到秦焚书坑儒法家称雄时的短暂消沉,再到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着北宋程朱理学备受争议的“存天理,灭人欲”,再到今天掀起的新儒热。
反观这个演进历程,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地位,千百年来哺育和教化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人精神和信仰的文化支撑。
现在,立足于较为理性和客观立场上的现代人,回望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儒家产生背景是什么?其思想体系应该怎么概说?其发展走向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研究。
一、儒家产生的背景“诸子百家”,即儒家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活跃。
“诸子”是指活跃于当时有名的思想家,“百家”是指不同的学派。
当时对诸子百家的论述较集中地文献有《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韩非子·五蠹篇》。
“诸子百家”都指谁?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
西汉初期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名、墨六家。
西汉末年刘歆和东汉班固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纵横、小说、名、墨、农、杂十家。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70c462f5901020207409cd9.png)
乱 。如《 大学》 开篇就说 : “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在 止 于至善 。 ” 朱 熹认 为 “ 大学 者 , 大 人 之 学也。 ” _ 2 J ( 即是 说 , “ 大学” 就是 关 于 修 身 齐 家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简介 : 孔祥安 , 男, 中国孔子研究院学术研究部部长 , 副研究 员, 主要从事儒家伦理研究 。
①关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 : 陈来的《 论道 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 学的特质》 , 《 天津社会科学) 2 o l o年第 1 期; 袁 立莉的《 论儒 家德治思 想的哲学基础 》 , 《 学术交流1 2 0 1 0 年第 9 期; 皮伟兵的《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的人性 预设 》 , 《 云梦学刊1 2 0 0 7
价值 。
关键词 : 先秦儒家 ; 为政 以德 ; 仁政德治 ; 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i B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7 2 3 X( 2 0 1 3) 0 2— 0 0 0 1— 0 5
孔、 孟、 苟代表 的先秦儒 家“ 祖述尧舜 , 宪章 文武 ” ( 《 汉书 ・ 艺文 志》 ) , “ 略于天道 , 详 于人 道” ¨ J ( ’ , 注重人 的心性修 养 和社 会 群 体 的礼 乐
摘要 : 孔、 孟、 苟代表 的先秦儒家 , 力倡修身为政 、 民为邦本 、 选贤使能 、 富民强国 、 礼主刑辅等方 面为主要 内容 的政 治哲学思想 。 自 汉武帝 以后 , 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 中国封 建社 会政体 的主体 意识和人们社会 生活的主导思 想, 深 刻影 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其 所蕴含 的丰富合理 内涵和博 大精深 的理论体 系, 至今仍有超 越时空 的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第十一讲 易传:儒家对百家争鸣的总结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第十一讲 易传:儒家对百家争鸣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803eb3e3c1ec5da50e27077.png)
第十一讲分五节谈《易传》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易传》其书; 第二节 儒家宇宙论的建立; 第三节 儒家辩证法的发展; 第四节 《易传》的人生哲学; 第五节 《易传》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易传》其书
本节介绍有关《易传》其书的三个问题:
1.《易传》的结构; 2.《易传》的成书; 3.《易传》对《易经》的解释。
《易传》十篇被称为“十翼”,是辅助《易 经》的意思。
原来“十翼”是独立成篇的。魏晋时玄学家 王弼注《周易》,把《彖》、《象》、《文言》 的内容分别编排进《易经》各卦之中,于是只剩 下《系辞》等五篇独立成篇,附于《易经》之后。 这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易传》的面貌。
2.《易传》的成书
《易传》相传为孔子所作,这并不可靠。从内 容上看,《易传》既非出于一人之手,也不是在同 时写成的,大体上是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的一些儒 家学者的著作。
第十一讲 《易传》:儒家对百家
争鸣的总结(2)
第二节 儒家宇宙论的建立
《易传》所建立的新的哲学体系,其中最核
心的内容是建立了儒家宇宙论。儒家宇宙论的 建立,超越了孟子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开辟和荀 子对人的外部世界的开辟,而追溯到宇宙发生 和宇宙构成,是对儒家形上理论的重大发展。
本节谈《易传》儒家宇宙论的三个问题:
《易传》的宇宙发生模型之二表明,宇宙万物 的发生发展在于其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关系表现 为不断的一分为二: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 上》)
这里由“两仪”(阴阳)而“四象”(太阴、 少阴、太阳、少阳)而“八卦”(乾即天、坤即地 、巽即风、震即雷、坎即水、离即火、艮即山、兑 即泽),呈现为一分为二的关系,阐发了一套抽象 的辩证法思想。
论先秦儒家的心灵哲学
![论先秦儒家的心灵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3bb21252af90242a895e5bb.png)
作 者 简 介 : 桂 丽 (92 , , 肃 天 水人 , 水 师 范 学 院 ( 肃 天 水 7 10 ) 史学 院 助教 。 王 18 一)女 甘 天 甘 401文
企 达这 一 目标 , 主体应 以“ ” “ 、礼 ” “ ” “ ” 仁 、义” “ 、智 、信
处理 好 与社 会 、 自身 的关 系 , 强 自身 的心灵 修 养 , 与 加 构建 和谐 的个 体 与社 会 、 体 与 自身 的关 系 。 个 孔 子 日 :为 仁 由 己 。 由人 哉 ? (论 语 ・ 渊》 “ 而 ”《 颜 )
恭 , 事上 也敬 , 其 其养 民也惠 , 其使 民也 义 ” 《 语 ・ (论 公
中国传 统 的儒家 哲 学有一 个 重要 的范 畴 “ ” 哲 心 . 学里 面 的 “ ” 仅仅 有 一层 含义 .心 ” 方 面看作 是 心 不 “ 一 对 人 自身主 观性 的界 定 . 另一 方 面可 以看 作是 上手 的
、
“ 欲仁 , 仁 至矣 。 ( 论 语 ・ 我 斯 ”《 里仁 》 孔 子认 为 ,仁 ” ) “
存 在 的 但孟 子学 说 的主要 贡献 在 于他提 高 了“ ” 义 在
儒 家 思 想 中 的地 位并 对 “ 义 ” 仁 二者 之 间 的关 系予 以
论 先 秦儒 家的 心 灵 哲 学
王 桂 丽
摘 要 : 秦 时期 的 儒 家 哲 学 , 先 通过 “ ” “ ” “ ” “ ” 一 系 列哲 学 范畴 体 现 了儒 家 思 想 对 主 体 心 灵 善 性 的 追 求 ; 仁 、义 、礼 、信 等 并 且提 出以 “ 己复 礼 ” “ 克 、 养浩 然之 气” 等修 养 方 式 达 到 “ ” 仁 的境 界 , 秦儒 家 哲 学是 一种 心灵 哲 学 。 先
先秦儒家人禽之辨的道德哲学意义
![先秦儒家人禽之辨的道德哲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c13cccf50e2524de5187e27.png)
的想法 和做 法从 根本 上就 是有 问题 的。
孑 L 子这一想法为孔门弟子所继承。《 大学》 云:
“ 《 诗》 云: ‘ 缗蛮黄 鸟, 止 于丘 隅 。 ’ 子 日: ‘ 于止 , 知
其所 止 , 可 以人 而 不 如 鸟 乎 ? ’ 《 诗》 云: ‘ 穆穆 文王 , 于 缉熙敬 止 ! ’ 为人君 , 止于仁 ; 为人 臣, 止于敬 ; 为 人子 , 止 于孝 ; 为人 父 , 止 于慈 ; 与 国人 交 , 止 于信 。 ” 朱 子认 为 , 这里的五条人伦道德乃 “ 人 当 知 所 当止 之处 ” 的“ 其 目之 大 者 ” , 也 就 是 说 人 伦 之 道 是 人 应 当达 到而 不 可改 易 的当然 理 则 。有 趣 的是 , 《 大学 》
一
、
孔子 及 ̄ L I ' - J 弟子 的人 禽之 辨
上, 彼此 结成 一种 社会 的联 系 ” 。 因此 , 人 就 应 当 按 照人 伦规 定来 生 活 , 任 何 试 图 逃 离人 伦 之 外 隐居
人 禽之 辨在 孔 子 这 里 尚非 核 心 问题 , 不过他 已
经开 始 有 了一 些 非 常 重 要 的讨 论 。孔 子 曾说 : “ 鸟
有 过深 刻 的思 考 和探 讨 。 而 对 比儒 家 对 这 一 问 题 的重 视 , 先 秦 其 他 诸 子 的 重 视 程 度 明 显 不 同。 那
当的 。应 当说 , 孑 L 子对 子路 的这个评价是接 受 的, 也 即在 孔子 看来 , 人 之 所 以不 能 离 开他 人 和鸟 兽 同
关键词 : 先秦儒家 ; 人禽之辨 ; 道德哲学 ; 类观念
中图 分 类 号 : B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8 6 9 1 ( 2 0 1 5 ) 0 2 —0 0 4 7 —O 5
先秦儒家哲学
![先秦儒家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bda336c192e45361166f549.png)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提纲:一、先秦哲学分类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一、先秦哲学分类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
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
为之大过,已之大循。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
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
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3)法家: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
先秦儒家知行观的内涵阐释
![先秦儒家知行观的内涵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8ffc059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a.png)
先秦儒家知⾏观的内涵阐释先秦儒家知⾏观的内涵阐释摘要:知与⾏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对既相互区别⼜紧密联系的重要范畴,贯穿在本体论、认识论和⼈⽣论中。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围绕着知与⾏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问题来展开,形成了独特的知⾏观。
本⽂通过介绍先秦儒家代表⼈物孔⼦、孟⼦、荀⼦对知⾏关系的阐释,同时分析了当前社会中出现知⾏相悖的⼀系列问题,揭⽰了他们注重以⾏为本、知⾏统⼀的思想,并试以这些思想成就指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作。
关键词:先秦儒家;知;⾏;知⾏观知⾏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论争的重要理论问题。
由于历代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存的环境相异,实践的范围和程度不⼀样,关注的重点和认知路向有别,因此对知与⾏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为知⾏先后说、知⾏⾼低说、知⾏难易说,本⽂试分析先秦儒家代表⼈物对知⾏观的阐释,汲取“知⾏统⼀”的思想精华,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践⾏,使“知⾏合⼀”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们的⼼中,成为先进⽂化建设的厚实根基。
⼀、先秦儒家的知⾏观(⼀)“知”的内涵“知”的含义相当丰富,古代的哲学家们都有⾃⼰的理解。
从词源上看,《新华字典》把“知”解释为:“知识、晓得、学问。
”①在哲学领域中,“知”指客观现实、客观存在,在思维着的物质器官(⼈脑)中的反映,即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表明着⼈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张岱年先⽣在《中国哲学⼤纲》第三部分“致知论”中开头就说:“中国哲学,最注重⼈⽣。
然⽽思‘知⼈’便不可以不‘知天’,所以亦及于宇宙。
⾄于知识问题,则不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注重的。
但论⼈论天,都在知中;既求‘闻道’,便亦不能不研讨‘闻道之⽅’。
‘闻道之⽅’也即是‘致知之⽅’。
既论及致知之⽅,便亦必因⽽论及知之所缘以起,知之可能与否,以及真知表准等问题”;“现在我们便⽤‘致知’这⼀名词,来总括知识论及⽅法论两者。
中国先秦哲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先秦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f1cb6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6.png)
中国先秦哲学知识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之道,提倡忠恕之德,强调礼乐教化,倡导以人为本,追求人伦和睦。
儒家注重人的修身养性,强调君子之道,主张小国寡民,国家安定。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反对功利主义,追求自然、无为、无欲的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墨子等。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宽恕和包容,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兼爱万物。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和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商鞅、韩非、李斯等。
法家思想主张法治,主张重法律、严刑峻法,强调以威严的法律来管理社会,反对道德化的管理方式。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影响。
5. 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和运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宇宙自然和人体生命的阴阳五行思想等。
阴阳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医学和占卜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6. 六经中国先秦六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与《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班固等汇编整理而成的《春秋》外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和实践价值。
以上就是中国先秦哲学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所在,也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
![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8715c9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a.png)
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在儒家哲学的研究中,傅佩荣先生的讲义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为主题,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思想。
首先,傅佩荣先生在讲义中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
他指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
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论语》等经典文献的解读,深入剖析了仁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他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种对他人的真诚关怀和善意行动。
只有通过实践仁,才能实现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其次,傅佩荣先生在讲义中还探讨了儒家思想的政治理念。
他指出,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德行和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大学》等经典文献的解读,阐述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和引导民众。
同时,傅佩荣先生还强调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认为君主应尊重臣民的权利和利益,与臣民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此外,傅佩荣先生还对儒家思想的教育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关键。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中庸》等经典文献的解读,探讨了儒家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他认为,儒家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和实践仁义道德,使学生成为有德有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傅佩荣先生在讲义中还对儒家思想的宇宙观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儒家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易经》等经典文献的解读,阐述了儒家宇宙观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综上所述,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经典之作。
山东大学周易课课件第十一讲:先秦儒家
![山东大学周易课课件第十一讲:先秦儒家](https://img.taocdn.com/s3/m/f3c1532acfc789eb172dc8c7.png)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揭示礼的实质并且赋予礼 以道德含义的第一位思想家。在孔子看来, 礼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其最大 的功能和作用,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之和谐有序,即“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特别注意仁与礼的关系,认为只有用 “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才符合“仁” 的要求。 礼以仁为内在本质。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整理和修订六经。 第二,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把古代文献和传统 学术思想,从原来官方独揽转为民间普及,从而为 中国历史上士阶层的出现及教育的推广创造了重要 的条件。 第三,孔子以六艺为宗,敬鬼神而远之,对社会现 实、道德理想等充满了热忱和关切,从而奠定了儒 家学派重视人文、关心现实的传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颜渊》) 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学而》)
礼
在孔子之前,礼只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维护 君主统治的一种典章制度,因此它常常与敬 天、祭祖等各种宗教仪式融合在一起,并不 具有道德价值判断的含义。 《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丰,丰亦声。”
隆礼与重法
荀子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同时吸收了 先秦法家重法的思想,提出礼法兼治、王霸 并用的主张。他讲的礼,已经不完全是孔子 所讲的“礼”,而是经过改造,有了新的内 容的封建等级制度,它适应了当时中国历史 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 身》)
荀子认为法为治国之具,不可缺少。因此只 有完善法制,才能与隆礼相配合。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把礼和法结合起来,国家才能富强。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9885e5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c.png)
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社会儒学要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应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政治生活领域,融儒家政治哲学或政治儒学所蕴含的德治论和法治论于一身,以进一步开拓社会儒学的政治向度和政治儒学的法治向度。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一、先秦儒家的法治思想“法”古字为“灋”或“廌”,相传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其基本义是刑法、法律和法度,引申义为标准、方法、规章、制度、模式、道理、仿效等。
韩德民认为《荀子》文本中的“法”具有四类含义:一是效法、遵循、模仿;二是规范制度;三是政治性国家具体制定的法律规章;四是与其它字促成的合成词。
[8]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呈现三种意涵:一为刑法,法与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汤刑、周朝之吕刑。
魏相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改刑为法。
他视法刑一体:“法,刑也。
”“刑,常也,法也。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云:“法者,刑罚也,所以禁暴止奸也。
”二为法律。
法往往与律通用,据史籍记载,商鞅变法改法为律。
中国古代法典大都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律、晋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称刑统,元朝称典章。
管仲最早把“法”“律”联用:“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然而,作为一个组合词,“法律”直到清末民初才被世人普遍使用。
三为礼法。
中国古代,“礼”作为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一种社会规范,有时与“法”相通,礼即法,法即礼,违礼即违法,譬如周礼即蕴含着某种刑法条文;[9]但一些习俗性的、仪式性的“礼”并不是“法”,因而,“礼”不一定非要诉诸刑罚。
[10] 礼治主义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又具有“礼体法用”的治道特征。
先秦时期,礼与法经历了合一、分离和重新合一的三个阶段。
如果说夏商周三代礼与法浑然一体,法的观念较为淡薄,礼外无法,法与刑从属于礼,那么,春秋战国早中期不但出现了儒家与法家的礼治与法治的分离和对立,而到了战国后期礼法则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11]儒家关于礼治与法治关系的治道思想大致体现为三种情形:(一)礼法分治所谓礼法分治,大体有三层意思:一则是儒家将礼与法看作两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治国手段;二则是儒家认为礼与法具有不同治理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三则是儒家把礼与法作为两个单独的范畴加以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課程由傅佩榮老師授權使用,您如需利用本作品
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
先秦儒家哲學
第十一講
《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授課教師:傅佩榮教授
第十一講《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指定閱讀: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
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
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
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
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
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
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凶。
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
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
所志於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於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於四時者,已其見數之可以事者矣;所志於陰陽者,已其見和之可以治者矣。
官人守天,而自為守道也。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厤,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
時邪?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
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
《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謂也。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計其功。
《詩》曰:「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楚王後車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
若夫志意脩,德行厚,知慮明,生於今而志乎古,則是其在我者也。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故君子之所以日進,與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食,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闇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
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祅則可畏也。
楛耕傷稼,耘耨失薉,政險失民;田薉稼惡,糴貴民飢,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謂人祅。
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祅。
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祅,禮義不脩,內外無別,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並至:夫是之謂人祅。
祅是生於亂。
三者錯,無安國。
其說甚爾,其菑甚慘。
可怪也,而亦可畏也。
傳曰:「萬物之怪書不說。
」無用之辯,不急之察,棄而不治。
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則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無佗也,猶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
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
故日月不高,則光輝不赫;水火不積,則煇潤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禮義不加於國家,則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盡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
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
不知貫,不知應變。
貫之大體未嘗亡也。
亂生其差,治盡其詳。
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
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
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則亂。
禮者,表也。
非禮,昏世也;昏世,大亂也。
故道無不明,外內異表,隱顯有常,民陷乃去。
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
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
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
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
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
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
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
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
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
《書》曰:「無有作好,遵
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此之謂也。
------
討論題目:請說明荀子天論的要點,並評論其天論對其道德理論的影響。
延伸閱讀:《儒道天論發微》第七章:荀子
第十二講《周易‧文言》解讀:以誠修身
指定閱讀:《周易.文言》
討論題目:《乾‧文言》「以誠修身」的主張,是否有助於連繫人性的事實與人生的價值?為什麼?延伸閱讀:(1)《儒道天論發微》第八章:《易傳》
(2)〈論《易經》「居安思危」的觀點〉
版權聲明
《荀子.天論》
……
「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