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解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答案解析]1.【答案】“清明节”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整体把握。

【解析】材料一前面讲的是“清明节”在地理学上的“节气”,后面讲到它的节日内涵。

2.【答案】“清明”吸纳融合了寒食、上巳二节的习俗,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本中的引用的作用【解析】文本中引用文史资料是为了论证观点的。

这个观点就是上文(第4段)。

【易错警示】不要照抄原文,要概括性摘抄,否则无法得全分。

3.【答案】立春立夏秋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解析】要记住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4.【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把握。

【解析】A写的是夏天的暴雨;B写的是秋雨;D虽然写的是春雨,但没有“清明雨”的悲意。

5.【答案】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

第二问:①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

②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命题立意】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大意并筛选、整合信息。

【解析】第一问的答案在材料的第3段,第二问的答案在材料的第4段。

分点作答,结合文章结构很容易看出答案的对应位置。

6.【答案】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析】三个诗文片段都反映了清明时节人们“踏青”的情景。

7.【答案】要点: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

2014-2015海淀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2015海淀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海淀区2015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艺术表现上,《诗经》和“楚骚”多以“含蓄”见长,但并不独宗“含蓄”,而是依不同甲(情境/境况)采表情达意,呈现出或婉曲(qū)含蓄,或直捷明快的特点。

有评论者认为《诗经》多用“比兴”,婉转抒情,引人遐想。

其实《诗经》中一些运用比兴手法的篇章也有明快率直的特点,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灿烂的桃花乙(映照/映衬)着新娘的娇颜,营造出喜气洋洋的气氛(fèn),情感的抒发明朗直捷。

再来看“楚骚”。

以屈原来说,屈子常怀浪漫、愤懑(mèn)之情,多借绚烂神奇的环境、“香草美人”等意象丙(寄予/寄寓)怀抱,表现th沉郁蕴籍的特色。

但《国殇》等诗篇,却激昂慷慨,直抒胸臆,“读者深味之,真可为恸(tòng)哭而流涕也”。

l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婉曲(qū) 遐想B.气氛(fèn)蕴籍C.愤懑(mèn)绚烂D.恸哭( tong) 慷慨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境况映照寄寓B.情境映照寄予C.境况映衬寄予D.情境映衬寄寓3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的手法的一项是(3分)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屈原多用“香草”象征美好的情操,后代文人常以“梅兰竹菊”象征美好的品格。

下列诗句中的梅、兰、竹、菊不具有象征意义的一项是(3分)A.一树红梅傍镜台,含英次第晓风催。

深将锦幄重重护,为怕花残却怕开。

B.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C.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D.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答案语文2014.11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1.(2分)B2.(3分)D3.(3分)B4.(3分)A5.(3分)D6. ①(3分) B ②(2分)C ③(2分)C④(3分)甲:烟笼寒水月笼沙乙:别时茫茫江浸月丙: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求:书写工整,笔画不清按错别字算。

每句1分,错一字该句便不得分。

7. (5分)①再而衰②彼竭我盈③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④能谤讥于市朝⑤闻寡人之耳者要求:书写工整,笔画不清按错别字算。

每句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15分。

8.(3分)C9.(3分)D10.(3分)C11.(3分)D12.(3分)写对1个成语得1分,从不同角度写出3个意思恰当的成语即可得3分。

词义表达重复的只得1分。

例:临事处理的态度方面:临危不乱( 处变不惊)、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处之泰然) 、胸有成竹、举重若轻、智勇兼备……劝止邢隆的策略、才能方面:口齿伶俐(三寸之舌、对答如流、慧心妙舌、辩才无碍)……解郡县之厄的人格方面:敢作敢当、当仁不让……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

13.(5分)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画对2处得1分,可断可不断的不扣分,画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译文:画竹的方法,不必崇尚、拘泥于已有的格局,关键是领悟其精神,这就是梅道人(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元代嘉兴人)能够超越上品佳作的原因所在。

竹子的体态,瘦硬有力特立高耸,枝枝凌雪傲立,节节挺拔高入云霄,有如士人君子般豪气凌云、不被俗世所压服的品格。

所以我画竹,不只为竹子绘神,也为竹子注入生气。

瘦硬有力,这是它的神态;豪迈凌云,这是它的本性;依靠于石头,却又不受石头的限制,这是它的节操;竹子形貌衰败,然而不失刚直的气概,这是它的品性。

14.(6分)①(3分)D ②(3分)C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2015海淀高三一模语文

2015海淀高三一模语文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2015.4语文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清明节“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

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

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

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

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

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1天。

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

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

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

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俢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

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1. 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

(3分)2. 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3. 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3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解析2015.4东学堂语文高中组语文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72分1.【答案】“清明节”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解析】分析文章,文章大体上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清明在时间节点上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清明在节日上的意义。

能概括到这两方面内容的只有第一段,也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

需要注意的是,冒号前的内容在本题中属于无效信息,无效信息无需填写,多写反而可能扣分,筛选概括题不能仅仅照抄原文,必须体现出筛选、概括的过程。

2.【答案】“清明”吸纳融合了寒食、上巳二节的习俗,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

【解析】分析文章,文章是总分结构。

文章可以分成三层:1;2~3;4~6。

第一层也是第一段,概括文章主旨: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第二层:清明节作为节气的意义;第三层:清明节对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吸纳。

第三层内部同样是总分结构。

第4段是对文章第三层的总体概括。

第5段是说清明节的由来。

第6段是说上巳节和寒食、清明合在了一起。

所以第4段是概括文章第5、6两段的中心句,也就是文章5、6段想要证明的。

3.【答案】春:立春。

夏:立夏。

秋:秋分【解析】如图所示,季节变更应该是按照顺时针方向。

所以春季应该是立春点到立夏点之前;夏季应该是立夏点到立秋点之前;秋季是立秋点到立冬点之前;冬季是立冬点到立春点之前。

按照24节气歌,第一句第五字是“清”,和文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相吻合,因此可以推断出第一句开头的春字是春季的起始点,也就是立春。

以此类推,加点的夏是夏季的第一个点,也就是立夏。

加点的秋是秋季的第四个点,也就是秋分。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答案】C【解析】清明雨在本文中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在清明节前后所降的春雨,其次,作者认为清明雨带有凄厉、忧伤的意味。

11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11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海淀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阅读资料,达成1-7题。

同大师同样,经典也是一个被过分使用甚至任意乱用的看法。

某些东倒西歪的作品被封为经典,一些未经考验的作品也被供到了经典的神龛里。

仿佛走开“经典”二字,我们再也找不到适合的语言来评论作品了,仿佛不将拙劣的作品比作《红楼梦》,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赞叹一个作家了。

明显,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将“经典”俗气化了,已经把它降低为一个商品分类意义上的标签。

那么,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经典是文化金属中的铂金,是在人类文化组成中拥有中情意义的部分。

它往常被放在书架最重要的地点,就像一位尊贵的客人被礼为上宾;它是人们常常讨论的对象,人们讨论它,忧如讨论自己的朋友,有一种熟习而快乐的感觉。

作为经过时间考验并被广泛认同的著作,经典作品踊跃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人们提招供识世界和人生的知识。

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是伟大的经典,往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权衡,经典作品一定是自铸伟词、形式完满的;用精神尺度....来权衡,它又一定表现人文情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诚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论相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自己的价值和质量。

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

所以,经典的奥密和律则,只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仿佛都拥有这样的特色,都遵照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

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实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炼、清晰、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纯真朴素老是被看作真谛的标记,并且也是天才的象征。

”真实的文学作品,都有朴实、理解的特色,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喜悦味无量的。

比方唐诗、宋词、元曲,多数理解如话,清爽自然,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洁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获取最大的收获。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015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文科语文试卷(带解析)F

2015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文科语文试卷(带解析)F

1.默写古诗文并填写相应的作家、作品。

(1)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赤壁》(2)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

王湾《______________》(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_______。

苏轼《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白铁无辜铸佞臣。

(5)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舟求剑》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①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②,单于夜遁逃。

(《塞下曲》)③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④晓战随金鼓,。

(《塞下曲六首》其一)⑤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⑥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__,!(《陈涉世家》)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见欢》)⑧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4分)春之怀古张晓风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

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_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2014届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装帧出神入画应.(yīnɡ)届叱咤.(chà)风云B. 振撼美轮美奂混.(hǔn)淆卓.(zhuó)有成效C. 博弈如鲠在喉昵.(nì)称令人咋.(zé)舌D. 历炼纷至沓来偌.(nuò)大戛.(jiá)然而止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

②山南地区到处着邓芝福同志的感人事迹,他以边疆为家,为西藏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被当地百姓称为“人民的好儿子”。

③不久前,有关部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先天遗传方面还是在后天开发方面,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都要超过父亲。

A.压迫感传颂公布 B.紧迫感传颂颁布C.紧迫感赞颂公布 D.压迫感赞颂颁布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田园诗的创作非常兴盛,作者多为文人或仕宦,他们不吝笔墨,讴歌瓜田李下....、“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

B.春节庙会上,历史悠久、陈陈相因....的民俗活动,如舞龙、扭秧歌、踩高跷、抖空竹等,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C.接到这个任务,团长董正山首先想到了胆大心细的部下高志平,于是当.仁不让...地把任务交给了高志平所带的九连。

D.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我这一辈子》公演后,深受业内好评,演员方旭的表演丝丝入扣....,生动传神。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著名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是“中国一线科学家总动员”的产物,被人们称为近十年来中国科普界之未见。

B.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喜欢以夜间骑行的方式来放松身心,但夜间能见度较低,所以骑行过程中要注意人身安全。

C.台风“菲特”带来的降雨总量大,造成三江口洪水叠加,又由于恰逢农历天文大潮,这些是导致余姚市水灾的直接原因。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2015.4语文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清明节“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

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

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

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

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

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1天。

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

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

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

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俢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

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1. 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

(3分)2. 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3. 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3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15北京海淀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北京海淀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2015.4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清明节“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

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

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

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

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

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

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

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

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修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二十四节气示意图1.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

(3分)2.材料一最后两段引用的文史资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3.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3分)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学期】北京海淀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纯版供参考

【学期】北京海淀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纯版供参考

【关键字】学期海淀区高三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15.11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阅读材料,完成1-7题。

同大师一样,典范也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甚至随意乱用的概念。

某些七颠八倒的作品被封为典范,一些未经考验的作品也被供到了典范的神龛里。

似乎离开“典范”二字,我们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评价作品了,似乎不将拙劣的作品比作《红楼梦》,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赞美一个作家了。

显然,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将“典范”庸俗化了,已经把它降低为一个商品分类意义上的标签。

那么,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典范?典范是文化金属中的铂金,是在人类文化构成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它通常被放在书架最重要的位置,就像一位尊贵的客人被礼为上宾;它是人们经常谈论的对象,人们谈论它,仿佛谈论自己的朋友,有一种熟悉而愉快的感觉。

作为经过时间考验并被普遍认可的著作,典范作品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人生的知识。

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典范,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衡量,典范作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

典范之所以成为典范,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换句话说,典范不是被说成是典范的,而是自己生成为典范的。

因此,典范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典范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

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试卷讲评)

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试卷讲评)
清明节 “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 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 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一年中, 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时 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臵相对应。 清明节在古人观测中得来的方法
知识链接 寒食城东即事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1.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 句。(3分)
(第一段)“清明节”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 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如全抄第一段或答“拥 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 得2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立夏 秋分(每点1分)
其实阅读题更关注的阅读能力。即从文章中获得 信息并形成判断的能力,所以学生不必一定熟知二十 四节气。只要能从文章中“分析、筛选、整合”,就 一定可以破解难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二】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 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 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 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 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 纷然丛集。”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清明 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而“清明 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 特物象。
知识链接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介子推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 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 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 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称介之推,之为虚词,子为 敬称)。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 (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 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 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 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 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国过去的春祭都在寒食 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 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新人教版_.11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新人教版_.11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海淀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15.11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阅读材料,完成1-7题。

同大师一样,经典也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甚至随意乱用的概念。

某些七颠八倒的作品被封为经典,一些未经考验的作品也被供到了经典的神龛里。

似乎离开“经典”二字,我们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评价作品了,似乎不将拙劣的作品比作《红楼梦》,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赞美一个作家了。

显然,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将“经典”庸俗化了,已经把它降低为一个商品分类意义上的标签。

那么,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经典是文化金属中的铂金,是在人类文化构成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它通常被放在书架最重要的位置,就像一位尊贵的客人被礼为上宾;它是人们经常谈论的对象,人们谈论它,仿佛谈论自己的朋友,有一种熟悉而愉快的感觉。

作为经过时间考验并被普遍认可的著作,经典作品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人生的知识。

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

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

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

北京市海淀区2015--2016年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15--2016年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练习2016.4语文答案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2.(4分)要点:⑴能发现生活中的“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⑵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

⑶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有讽刺意味。

意思对即可。

(答出1点2分,2点3分,3点4分)3.(4分)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1分)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解剖(1分),关注民族性格的健康(1分),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1分)。

意思对即可。

4.(3分)C5.(5分)要点:(1)结合《茶馆》人物对话(2分),(2)说出“老舍式幽默”的特点:自然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3分)。

(意思对即可)6.(4分)要点:(1)钱默吟平日专心于自己的喜好、向来不问国事,体现出北平市民随意自然的特点;(2)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不甘被奴役,体现出骨子里的刚毅自尊、高傲高贵;(3)老舍先生对钱默吟崇高悲壮的人生蕴含了赞美之情。

(答出1点2分,两点3分,3点4分)7.(4分)要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及据此总结的阅读老舍作品的方法。

每一方法2分,答出任意两种方法即可得满分。

示例1:老舍的创作折射他自己的生活、精神、情感,读老舍作品要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

示例2:老舍的创作根植于他生活的时代,读老舍作品要了解他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

示例3:老舍的创作京味十足,读老舍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

示例4:老舍的创作剖析了我们的民族特性,读老舍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8.(3分)D9.(4分)作为优秀的书家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师法古人,学问渊博,见识丰富,善于感悟。

(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10.(2分)笔砚墨纸11.(6分)(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力;(3)从学写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心手相协,意在笔先;⑹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

【恒心】北京市海淀区2014-2015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纯Word版)【首发版】

【恒心】北京市海淀区2014-2015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纯Word版)【首发版】

2014-2015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1-5题。

①我总是在父亲上班的时候,坐在面向花园的楼下回廊里,放心地阅读。

②家里的中国书好象就只有《红楼梦》、《封神演义》和一部《聊斋志异》。

③中午父亲回来吃饭,远远就能望见,这时只要随手把书向卷起的帘子里一塞,就__甲__,不露.马脚,没有出过一次纰.漏。

④不过除了《聊斋》以外,一律被父亲宣布为“禁书”,不许小孩接触。

⑤但禁令收效甚微,我总是有办法一一取出翻看。

《聊斋志异》是第一部使我获得阅读古文本领的最好的课本。

我没有读过《古书疑义举例》、《助字辨略》,古文的语法、句法,差不多都是从《聊斋》里__乙__出来的,而且以后读更古些的书困难也不多。

抗战开始,我在第一次全国统一招考中考进了交通大学。

交大是重点大学,按我的数理成绩本是考不取的,__丙__意外地沾了熟读《聊斋》的光,国文试卷中有一段无头无尾、无标点象“天书”一样的古文,给我读通、点断了。

而当时唐文治先生正是交大有很高威望的领导人,他主张语文一科不及格的不得录取;相反,其他各科差一点却可以__丁__。

取材于《黄裳自选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乙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不露(lòu)马脚纰(pí)漏想B.不露(lù)马脚纰(pí)漏想C.不露(lòu)马脚纰(pī)漏猜D.不露(lù)马脚纰(pī)漏猜2.依次填入文中丙、丁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但谅解 B. 还谅解C. 还原谅D. 但原谅3. 填入文中甲处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安无事 B. 安然无恙C. 太平无事D. 万无一失4.下列关于书籍第一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淀区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15.11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阅读材料,完成1-7题。

同大师一样,经典也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甚至随意乱用的概念。

某些七颠八倒的作品被封为经典,一些未经考验的作品也被供到了经典的神龛里。

似乎离开“经典”二字,我们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评价作品了,似乎不将拙劣的作品比作《红楼梦》,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赞美一个作家了。

显然,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将“经典”庸俗化了,已经把它降低为一个商品分类意义上的标签。

那么,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经典是文化金属中的铂金,是在人类文化构成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它通常被放在书架最重要的位置,就像一位尊贵的客人被礼为上宾;它是人们经常谈论的对象,人们谈论它,仿佛谈论自己的朋友,有一种熟悉而愉快的感觉。

作为经过时间考验并被普遍认可的著作,经典作品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人生的知识。

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

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

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疑”和“思”),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像月光一样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

其中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晦涩的意象,谁读了都明白,谁看了都觉得好。

一部好的作品当然也应该具有新鲜、别致甚至出人意料的特点,但是,这不等于说它可以是怪异的、晦涩的、令人费解的。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药之登上品者,其味必不苦:人参、枸杞是也。

凡诗之称绝调者,其词必不拗:国风、盛唐是也。

”但现在的作品,似乎偏偏喜欢以求“苦”为高,枯燥乏味,让人难以卒读,勉强读了,却如堕五里云烟,虽苦思焦虑,终不得要领。

这种作品以高深晦涩骄人,装模作样,遑论“经典”和“不朽”。

第二,。

经典作品不是“私人写作”的产物,表达的也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

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

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无分老幼,无分种族,无分信仰,无分贤愚。

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歌德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

”经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断回味和回忆的伟大作品,它总是吸引、召唤许许多多的人去阅读、去品味。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第三,永恒性。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追求不朽,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人类的生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从空间上说,人总是向往着别处的生活;从时间上说,人总是充满一种未来感,总是渴望在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精神可以延伸下去,从而获得不朽。

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但是,只有经典作品才会征服时间。

伟大的经典仿佛一种特殊的宝器,只有时间之手的拂拭,才能使它越来越明亮,才能使它历久弥新。

一部作品倘若只在自己的时代获得了无上的尊荣,那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可见,在评价自己时代的作品时,当代人须非常小心谨慎才是。

他可以热情地欣赏,慷慨地赞美,但是,一定不要妄下“大放光芒”的判断。

否则,虽然现时得到了作者的感谢,将来却难逃后人无情的耻笑。

第四,正极性。

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

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

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的确,一部真正的表现正极情感和正极思想的经典,必然具有升华性,必然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歌德在著名的《莎士比亚命名日》(1771年)中说:“他的著作我读了第一页,就被他终身折服;读完他的第一个剧本,我仿佛一个天生的盲人,瞬息间有一只神奇的手给我送来了光明。

我认识到,并且强烈地感觉到,我的生存向无限扩展;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前所未闻,而那异乎寻常的光亮把我的眼睛刺得疼痛难忍。

我渐渐学会了观看,我要感谢给我智慧的神灵,至今我能清楚地感觉到我当时获得的东西。

”是的,光明,这就是伟大的经典作品通常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换句话说,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五,给予性。

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在中国伟大的经典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

例如,即使对无知的动物和无情的草木,杜甫的诗也表现出博大而温柔的情感:或者对忍辱负重的老马充满感激之情,“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或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美一棵桃树,“高秋每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最感人的,是对飞鸟的具体而微的关怀,“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

而在《后游》里,杜甫写出了如此美好的诗句:“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然而,无私的与其说是花柳,不如说是子美:只有无私的人,才能看见无私的花柳;只有内心充满爱意的人,才能用有情的眼睛看无情的世界,才能给世界带来爱的光明和温暖。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

海涅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歌德称作最伟大的作家,因为他们的作品里有着永久不灭的仁慈和不自矜炫的谦德。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借朱丽叶之口说:“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淼,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

”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1.下面的喻体不是作者用以表现“经典”特点的一项是(2分)A.标签 B.铂金 C.上宾 D.朋友2.阅读文中有关经典作品“易感性”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⑴作者引用叔本华、袁枚的话,说明了经典作品的特点。

(2分)⑵作者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直接证明的观点是。

(2分)3.请在文中横线处写出经典作品所遵从的第二个律则。

(2分)4.下列对经典作品的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高尔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能体现经典的永恒性。

C.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桑丘模仿骑士的冒险行为,看似可笑,实则因他嫉恶如仇的个性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能体现经典的给予性。

5. 根据文意,分析下面这首诗歌所体现的“给予性的精神境界”。

(5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6.用“精神尺度”衡量,经典作品必须表现哪些“人文情怀”?请概括说明。

(6分)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7分)真正的经典不以高深晦涩骄人,就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真正的经典表达的也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比如荀子在《劝学》中总结出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真正的经典更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的呐喊:“,!”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刘公平倭冢记[明]童蒙吉①自辽阳守将刘江败倭寇于樱桃园之后,不敢犯顺者,几二百年矣。

嘉靖壬子,东南又受荼.毒.,而淮扬尤甚。

天子轸念畿辅重地,特简白川刘公以浙江副使拜命兹地。

运筹布策,井井有条。

迨己未夏,倭连艘数千余入寇,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遂薄.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

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

一捷于丁堰,再捷于东门。

贼乘夜循海而趋庙湾,军门李公遂大破之。

②日前,《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已成为不少80后、90后的心声。

他们喜欢卖萌扮嫩,热衷看动画片,不愿意结婚生子……他们被称为“不想长大族”。

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不想长大?理解的人说“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批评的人说“缺乏责任感就会拒绝成长”……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刘公平倭冢记自从辽阳守将刘江在樱桃园击败倭寇之后,他们不敢侵犯大概有二百年了。

嘉靖壬子年(1552年),我东南沿海再次遭受荼毒,淮扬一带特别严重。

天子痛感京畿重地,特地选拔白川刘公(刘景韶)以浙江副使的身份受命来到此地。

(刘公一到任)一切运筹划策,井井有条。

等到己未年(1559年)夏天,倭寇千余艘海船入侵,在水上攻破了通州副总兵,于是逼近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

刘公向将领发出誓言,奋不顾身,亲自排兵布阵,因而在丁堰一获大捷,在如皋县城东门再获捷报。

倭寇乘夜沿海逃窜到庙湾。

军门李公于是给予他们极大打击。

这大概是最初到来的贼人吧。

不多久,江南逃逸倭贼再次侵犯通州,刘公就挑选了数百战车,扼守雉皋(今属如东)的岔河,来断绝贼人向西逃亡,带领自己的士兵同边将邱公在西场静待贼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