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综述_余冬筠
关于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文件综述
F r i t s c h( 2 0 0 2 )使用改 进 的柯 布一 道格拉 斯生 产 函数测量 欧洲 1 1 个 国家的区域创新效率 ,发现 每个地 区的 R & D活动 的效率一定 程度上 受产业集群 的影响 ,技术集 中更有利 于提高 R & D活动 的效 率。Y o n g — T a e P a r k( 2 0 0 5 )运用两 阶段 D E A对各个 国家之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 比较研究 ,他发现新加坡在总效 率中排名第一 , 日本在专利 产出方面效 率 第 一 , 中国 以 及 韩 国效 率 相 对 无 效 。R e v i l l a D i e z( 2 0 0 9) 全 面 总 结 和 分析 了影响 区域创新的六大因素 。T o m B r o e k e l ( 2 0 1 0 )则研究 了德 国的 区域创新影响因素 ,在分析 了德 国 9 7个地 区的数据后 ,将 七 十多个影 响 因素综合为 1 2大类影 响因素 。 三 、国 内 学者 对 区域 技 术创 新 效 率 的 研 究 孙立新 ( 2 0 0 7 )通过运用 D E A和聚类 分析对黑龙 江省 的技术创新 效率进行 了实证分析 ,发现即使 投入和产 出的绝对值处 于处于优势 ,但 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值不一定有优势 ;曲永 义 ( 2 0 1 0 )用 了 2 0 0 1至 2 0 0 8 年 的苏浙鲁粤 四省的数据 ,使用不同的投人指标 和相 同的产出指标进行 三次 D E A的非参数分析 ,分别 评价 了综 合效率 ,人力投入 效率 以及财 力投入效率 ;用 M a l m q u l s t 指数方法 对苏浙鲁 粤的技术 创新效率进 行动 态评价。王瑞琪等 ( 2 0 1 0 )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进行 了评估 ,研究 发现 ,我 国的技术创新效 率呈上 升趋势 ;常远 ( 2 0 1 2 )运用 D E A分析 了我 国2 9个省份的人力 资本对其 区域技术 创新效率 的影响 ,将人 力投 入效率分为成了三个结果 ;任瑞 ( 2 0 1 2 )用 D E A非参数方 法对技 术创 新效率进行分析 ,用 Ma l mq u i s t 指数 分析模 型对高技 术产业技 术创新效 率进行 了动态的评价 ,结果发现 我国高新 技术产业 的效率呈上 升趋势 , 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大部分源于技术效 率的提 高,而技术 进化指数却 每年都在下降 ,说明高技术产业 技术进 步呈衰退趋 势。贾静雪 ( 2 0 1 2 ) 基于 2 5个省 2 0 0 1到 2 0 1 0年高新产业技术的数据 ,使用链 式 D E A模 型 , 分别测量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和成果传 化的效率 。袁潮清等 ( 2 0 1 3 )用 灰色相关度 的方法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 的成 熟度对我 国 3 1 个 各个省份 的 区域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 , 发现 区域 创新体 系越成 熟的地区 ,其投 人产 出的效率越高 。谢蕾蕾 ( 2 0 1 3 ) 用三层次 的分析办法分析 了我 国3 1 个省份的 区域创新能力 ,重点分析了河南 省的区域创新效率 与其它省市 的差距。 ( 作者单位 :苏州大 学) 参考文献 : 『 1 ] 曲永义.鲁 苏浙粤 区域技术创新 能力评 价与 比较.山东大学.博
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综述
关 注 , 识 生 产 函 数 ( n w e g rd cin fn — 知 k o ld e po u t u c o t n K F 的 研 究 应 运 而 生 。古 典 的 知 识 生 产 函 数 i ,P ) o 本 质 上 是 一 个 两 因 素 的 C D 函 数 , 把 创 新 投 入 和 — 是
模 型 、 量选 择 、 体测度 方法 展开 。 变 具
要 素 和 最 终 创 新 产 出 之 间 的 转 换 效 率 , 合 主 流 经 符
济 学 的经验研 究模 型 , 区域 创新 经 济 效 应研 究 的 是
强 有 力 工 具 。 因 此 , 文 主 要 围 绕 区 域 创 新 效 率 的 本
其 中 , 角 标 i 示 观 察 的 单 位 ; 表 示 新 的 知 下 表 P 识 , 专 利数来 代 表 ; 用 RD 为 R&D 的 支 出 或 人 力 资 本 ; 代 表 一 系 列 经 济 社 会 变 量 , 反 映 不 同 区域 的 Z 即
创新 产 出联 系起 来 , 以创 新 产 出 弹性 来 代表 创 新 效 率 。大量 实证研 究结 果显 示 , 为一个 经 验模型 , 作 知 识 生产 函数 确实存 在 , 而且 在 知 识 和创 新 的研究 中 知 识生 产 函数 已经 成 为分析 区域 知识 流动 ( 出) 溢 属 性 和检验 其对 区域 创新 经济效 应 的一个 强有力 的模
法 , 中包 括 统 计 学 的 方 法 、 学 方 法 和 社 会 学 方 法 其 数 等 。 综 观 这 些 研 究 和 具 体 采 用 的 方 法 , 有 研 究 无 现
外乎 是从 区域创 新能 力评 价和 区域创新 效率 评价 两 个角度 人手 。虽 然很 多学者 在研究 中将 这 两个概念 ( 能力 和绩效 ) 淆在 一 起 J 但 在 具体 分 析 时 , 混 , 所 采用 的方法 可 以归 为其 中 一类 , 不 影 响 最终 研 究 且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研究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研究
侯玉君
【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本文在建立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省份的科技创新投入基本上都合理地发挥了作用,但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据创新投入-创新效率矩阵,笔者把我国各地区的技术创新状况分为四种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提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侯玉君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经管院,甘肃,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4
【相关文献】
1.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的效率测度及动态比较 [J], 王家庭;单晓燕
2.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研究 [J], 朱伟珠;李春发
3.风险投资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促进效应的面板数据研究 [J], 宗峻麒;虞舒然;沈忠芹;
4.风险投资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促进效应的面板数据研究 [J], 宗峻麒;虞舒然;沈忠
芹
5.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演化与驱动差异研究 [J], 侯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新效率、产业特征与区域经济增长
( . olg f E o o c , h ja gUnvri 1 C l e cn mi Z ein ies y, n z o 10 7 C ia 2 C l g f e o s t Ha g h u3 0 2 , h n ; . ol e e o
Ec n mis n a a e n ,Zh j a g S itc i e st o o c d M n g me t a e i n c—e h Un v r i y,Ha gz o 1 0 8 h n ) n h u 3 0 1 ,C i a
V o . 0 。N o 5 14 .
S p.2 1 e 0 0
D :1 . 7 5 jis . 0 89 2 2 0 . 2 2 1 OI 0 3 8 /.sn 1 0 — 4 X. 0 9 1 . 3
创新效 率 、 产业特征 与区域 经济增长
金 祥 荣 余 冬 筠
( . 江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 0 2 ; . 江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1 ) 1浙 107 2浙 浙 1 0 8
ou pu s I e tChi a, t e m or np s o n v ton, t e e t ut . I s t t . n W s n h e i ut f i no a i he f w r ou p s n Ea tChi a, t n he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对 知 识 转 化 的 显 著 贡 献 , 益 于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的技 术 外 溢 以及 该 地 区 多 样 化 的 产业 类 型 带 受
来 的技 术 溢 出和 传 递 ; 与此 同时 , 地 区 发达 的 对 外 贸 易 和 企 业 规 模 大 小 并 未 对 创 新 效 率 的 提 高 产 生 显 该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摘要】本文对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进行了文献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分析了区域创新的概念和特点,区域创新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现状和问题。
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和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
在提出了研究结论、研究展望和政策建议,为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文综合了现有研究成果,对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文献研究、方法、指标体系、现状、问题、研究进展、结论、展望、政策建议、概念、特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创新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人们通过开展创新活动,运用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评价和指导区域创新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区域创新的发展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已有一定研究基础,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对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文献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部分就此展开探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区域创新的持续发展。
通过对区域创新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系统概括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评估一个地区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的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创新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专利申请等,反映了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密集度、人才培养等,反映了地区创新环境的优劣。
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中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已经商业化的创新;高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非常高且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创新,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国内研究中,浙江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合作等;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孵化等;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市场占有率等;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
此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还涉及到对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考量。
例如,杭州经济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综合评价杭州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评估其创新能力。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分析地区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在机制。
总之,国内外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估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层面。
产业集聚_创新集聚与城市经济动力_来自长三角的证据_余冬筠
2013年03月(第27卷第03期)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Mar.,2013(Vol.27,No.03)产业集聚、创新集聚与城市经济动力——来自长三角的证据余冬筠,郑莉峰(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的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1998-201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发现如下结论:在控制了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制度变迁因素后,产业集聚并不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增长;创新集聚的强弱成为产业集聚是否对一个城市的经济绩效产生显著作用的前提;高质量的创新集聚与城市的产业集聚相作用后,对经济产生持久正向促进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聚;创新集聚;城市经济动力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097(2013)03-0065-05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Innovation Agglomeration and City Economic Power——The Evidence from Yangtze River DeltaYU Dong-yun,ZHENG Li-fe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Abstract:By building an economic growth model includ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novation agglomer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power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1998to2010in16cities empirically.The result shows that with the control of labor input,capital investment,and institutional-change factor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urban economic growth.The power of innovation is the premise to produce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a city.The interaction of high-quality innovation agglomeration and unban industries agglomeration is helpful to create positive and lasting influence on economy.Key word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innovation agglomeration;city economic power一、引言中国的工业向沿海地区集中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一个特征事实[1-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通过对国内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的综述,得出了我国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为今后的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某一个地区运用区域内各科技要素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它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
之所以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能够从定量上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和状况,为政府制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区域中各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信息,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科技竞争力。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评价方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
对于多指标问题的评价,按照权重选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主观经验或专家评判,事先设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即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由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存在,所以采用模糊数学建立综合评价的模式,将复杂的评价问题演变为一个较为简单的模糊变换。
但是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具有模糊性,难以用一个确定的数值来评价,这时可采用语意变量的概念描述主观评估值。
语意变量(Linguistic variable)是以自然词语为值来表达评估者对评估值好坏程度的感受,用于处理不明确或模糊的信息。
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存在,所以考虑到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评价方法。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一、研究背景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特定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对于发挥区域创新的优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意义1. 促进区域创新发展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可以发现各个区域的创新优势和短板,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2. 提高经济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各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3. 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可发现科技创新的不足之处,推动科技进步。
4.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评价内容1. 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核心动力,该项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出、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等指标。
2. 产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增长速度、产业技术水平等指标。
3. 人才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重要支撑,包括高端人才数量、科研人员比例、人才集聚效应等指标。
4. 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创新是保障创新发展的重要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指标。
5. 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率等指标。
四、评价方法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权重确定的层次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对多个指标进行定量评价,为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
2.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综合指标评价方法,通过将多个指标合成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降低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更有利于评价和比较。
3. 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可以用来探究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可以找出影响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和其影响程度。
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
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揭示中国各地区在创新活动中的效率表现及其背后的空间分布特征。
创新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因此,了解并研究中国各区域的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对于制定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创新效率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区域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揭示中国各区域在创新活动中的效率差异及其变化趋势。
本文还将深入探讨影响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空间差异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创新资源投入、政策支持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合作、完善政策支持等措施,促进中国各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和协调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文献综述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地理学和创新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区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创新效率的空间差异也逐渐显现。
因此,对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方面,区域创新效率的研究主要围绕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展开。
学者们普遍认为,创新系统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创新效率的提升。
一些学者还从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创新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数据集和研究方法,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浙江省杭甬温三地区域创新效率的比较分析
浙江省杭甬温三地区域创新效率的比较分析作者:余冬筠何力挺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16期[摘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区域创新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对浙江省内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地的区域创新资源和环境作了比较分析。
同时,采用C-D生产函数,将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联,以创新投入的产出弹性作为衡量区域创新效率的指标,进而比较杭甬温三地的创新绩效差异。
[关键词]杭甬温区域创新创新效率作者简介:余冬筠(1980-),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何力挺(1986-),男,浙江富阳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对创新的研究始于熊彼特对经济增长的解释,他首次强调了创新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之后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创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得出了不同的观点。
然而,这些观点大多忽略区域(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理论基础的空间经济理论弥补了内生增长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对创新集聚,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解释。
同时,新近流行的创新经济理论围绕创新是什么,也对创新的经济效应提出了不同见解。
但是,该理论尚未形成一套正式的、完备的体系,很多观点缺乏实证检验。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现有理论的实证检验上,并主要以国家地理区块或各省份之间的比较研究为主,而深入到某一省份内部各地市的实证分析还不多见,因此,本文通过选取浙江省内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地为比较对象,以区域创新理论为依据,从三地的创新现状以及环境入手,运用计量模型对其创新效率进行判断和比较。
这对剖析浙江省整理经济发展水平和动力,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区块和发展模式,促进全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缩小不同地市间的发展差距大有裨益。
二、浙江省杭甬温三地区域创新现状分析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2006-2007》显示,近几年来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一直呈上升趋势,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01年的全国第7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6位,区域创新能力位于全国上游水平,属于创新能力强的地区。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
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是指对一个特定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和指导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该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
1. 刘久洪,詹玉洁,《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估一个地区的创新高质量发展水平。
该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和创新影响等四个维度,通过量化的指标和模型,对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4. 张光瑞,《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综述》。
这篇综述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
文章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并探讨了评价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未来研究的热点和挑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主要涉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指导,促进创新高质量发展。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评价分析
ABSTRACT
innovative. The achievement effect valuation being innovative about that area is innovative systematically already has not stopping studying, but index system working out returns a defect back to existence broadly since effect valuation relates to a factor to this achievement; The unitary model looks like being not enough to go deep into when analysing problem, unable sufficient explanation area FOAK system have problem; How select and use model and their combination to satisfy practice needing to remain to be broke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complied with mainly going deep into the valuation problem having discussed the area FOAK system FOAK achievement effect on theory and the methodology. The thesis main part studies content and achievement induction as follows: On system document basis first, being innovative in having analysed home and abroad area, aspect being innovative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country reasoning with two modern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y, the go along having carried out thorough analysis, system connotation, theory research results such as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 and their operating mechanism being innovative at the same time to area on the rationale studying area is innovative systematically sums up. Secondly, be based on principle such as policy guiding and scientificalness, set off from to throwing into and outputing an angle, the energy having designed thought, having structured the same stuff according to innovative outstanding index is fairly good reflect area being
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评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评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庄花
【期刊名称】《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0)4
【摘要】绿色创新效率是区域在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中关注的热点研究话题。
文章旨在对2010—2019年我国大陆30个省域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其差异及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我国全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呈现波动升降趋势,东部地区的效率值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区域内部差异是造成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东部地区贡献最大;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规制等因素均对全区域的绿色创新效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
基于研究结果,要因地制宜,采取重视清洁技术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等措施来改善效率。
【总页数】8页(P30-37)
【作者】庄花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4
【相关文献】
1.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2.中国各省区绿色创新效率评价及其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
3.绿色经济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
究——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例4.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5.分析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评价区域创新的质量和作用,对于指导各地区加强创新能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进行探讨。
一、评价指标1.科技创新水平。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成败的重要指标。
通常以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产业为发展标志,科技创新指标包括:发明专利、发明专利的有效性、发明专利的授权率、发明专利的引用等。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主要指标包括GDP、GDP增长率、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等。
3.商业氛围和创新环境。
商业氛围和创新环境是影响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创新产业的发展对创业环境要求严格,商业环境的好坏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主要指标有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业务成本和生产成本、人才、政策支持等。
4.创新创业者和创新团队的素质、能力和结果。
评价区域创新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角度是创新企业和团队自身的创新素质、能力和创新结果。
创新企业和团队的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实战能力、研发水平等都是创新创业者或创新团队的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发展潜力。
二、评价方法1.主观评价法。
主观评价法是指根据专家个人的经验,对创新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的方法。
它具有直观、可靠、可操作和科学性等优点。
然而,主观评价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专家的经验和观点受限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存在评价结果的误差和主观性等问题。
客观评价法是指通过数据、指标和算法等客观手段对创新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它具有全面、准确、可比较和科学等优点,是评价创新的主要方法。
客观评价法包括相关度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等。
三、评价工具1.综合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模型是对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工具。
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综述
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综述胡良善【摘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研究区域创新效率问题也日益普遍.主要统计了近十年来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相关文献,然后阐述了这些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就这个问题提出了总结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区域创新;效率;综述【作者】胡良善【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7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区域创新效率”进行篇名路径搜索,时间设定为2007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共搜索到326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255篇,博硕士学位论文59篇,国内会议12篇,这些文献的年度发表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4年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在2014年发文量达到峰值.而从2014到2016年,可能是由于研究问题的瓶颈性以及趋于完整性,发文数量有所下降,但每年发文量仍然在50篇左右.总的来说,关于区域创新效率的问题一直都有学者在研究,特别是2011到2016这六年间,每年的发文量均超过30篇.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推动了区域创新效率问题的相关研究.在搜索到的326篇文献中,有255篇是发表在期刊上的.我们就期刊论文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按照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详见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各位学者所发论文分布比较广泛,涉及多个领域,255篇文献分布在134种期刊上.其中,主要分布在经济类、社会科学类、文化科学类期刊.在文化科学类期刊发表论文达到89篇,占比34.9%.在经济类期刊上发表论文66篇,占比达到25.88%.在社会科学类期刊发表论文40篇,占比15.69%.针对这255篇期刊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表2.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创新效率这一问题的绝大多数都是高校,占比达到92.55%.其次是科研机构,占比6.67%.然而企业却没有从事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后,希望企业也可以加入到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队伍中来,积极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加速区域创新进程,构建创新型社会.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出现之后,英国的库克教授受此启迪,在其基础之上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RSI)的概念,并在1992年发表了文章《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1],从此区域创新系统这个概念开始受到学术界的研究和重视.Doloreux and Parto[2]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种个人与公众利益、正式机构和其他组织之间的互动,是根据组织和机构的安排和关系所形成的,这有助于生产、使用和知识传播.黄鲁成[3]在文献中,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的机构和组织以及外在物质条件,在某个区域内所形成的一个关系网络.戚汝庆[4]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制度和作用以及创新组织在这个系统里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概括.郁鹏和路征[5]首先考察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然后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一般特征进行了概括,最后提出了在未来的发展中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方法.Michael Fritsch和Viktor Slavtchev[6]主要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效率之间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来自私营部门以及大学和其他公共研究机构的溢出效应对私营部门研发的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提高了研发效率,还发现由大型企业主导的区域往往不如具有较低平均规模大小的区域有效.白俊红等[7]利用Tobit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这五个区域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余泳泽[8]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创新要素集中、政府支持、制度因素和人力资本这四个要素对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影响.曹霞和于娟[9]在研究中发现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资助、教育重视程度、产权保护意识以及信息化水平均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对创新效率产生影响.张斌和刘蔚然[10]认为持续的创新投入、制度环境、地理区位和信息基础设施等因素主要影响区域创新效率.DI Angelis[11]采用DEA方法对荷兰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赵峥和姜欣[12]以2000-2009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模型对我国各省区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解鑫和刘芳芳[13]把区域科技创新过程分为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以此构建了两阶段DEA网络结构模型,得出了我国各省的科技创新效率.柳瑞禹和何志明[14]则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别测算了2001-2013年中部六省的创新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刘思明和赵彦云[15]利用我国各省2000-2010年的数据,用SFA方法研究了我国各省域的创新效率.蔡之兵和周俭初[16]根据1994-2010年的数据,用SFA方法研究了我国四省一市的技术创新效率.曹阳和周晓夏[17]在文章中把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SFA方法分别计算得出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 陈红梅和宁云才[18]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提取,在此基础之上再采用DEA方法对我国各省域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韩晶[19]把层次分析法与DEA方法相结合,研究了我国各区域2005-2010年间的绿色创新效率.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量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效率影响因素、测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前期主要集中于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中后期主要集中于对创新效率的测度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测算效率的方法也逐渐增多,把其他领域的方法与DEA、SFA相结合所研究得到的结果,相对来说更加准确和切合实际.前人的这些研究为人们了解区域创新效率相关问题提拱了良好的视角,是相关政策制定、政策评价的有力依据.不过上述研究也存在以下两点不足:第一,没有将创新过程进行分段并计算不同阶段的创新效率.创新过程至少可以划分为研发投入产出过程与科技向经济转化过程这两个阶段,不同地区的创新过程在这两个阶段的效率可能存在差异,并最终赢响到整体的创新效率.因此区分不同阶段的创新效率有助于我们识别导致无效率的原因,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第二,没有进一步测算单因素效率.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整体评价,忽略了对其进行单因素效率测度,从而无法体现不同的创新要素之间的效率差异.【相关文献】[1]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 Geoforum,1992,23(3):365-382.[2]DAVID 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urrent discourse and unresolvedissues[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5(27):133-153.[3]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1):43-48.[4]戚汝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J].理论建设,2008(1):24-27.[5]郁鹏,路征.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政策[J].特区经济,2012(10):209-211.[6]MICHAEL F, VIKTOR S. Determinants of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Regional Studies the Journal of the Regional StudiesAssociation,2008,45(7):905-918.[7]白俊红,江可申.区域创新效率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实证检验[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2):96-102.[8]余泳泽.创新要素集聚、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效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经济评论,2011(2):93-101.[9]曹霞,于娟.创新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研发创新效率研究—基于投影寻踪和随机前沿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5(4):124-132.[10]张斌,刘蔚然.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基于DEA交叉效率模型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5):148-151.[11]DI Angelis. An option model for R&D valu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2, 24(1):44-56.[12]赵峥,姜欣.中国省际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61-66.[13]解鑫,刘芳芳. 以企业为主体视角下的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基于30个省域面板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49-53.[14]柳瑞禹,何志明.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3):277-283.[15]刘思明,赵彦云.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效率——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12):9-17.[16]蔡之兵,周俭初.江浙沪鲁粤四省一市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5):90-96.[17]曹阳,周晓夏.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创新效率研究[J].中国药房,2016,27(4):433-436.[18]陈红梅,宁云才.中国省域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8):66-70.[19]韩晶.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1):130-137.。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张经强;夏恩君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09(000)015
【摘要】文章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入手,综述了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阐述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并对今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要着重研究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总页数】2页(P189-190)
【作者】张经强;夏恩君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44;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及地域差异研究--兼议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J], 肖序;周志方
2.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J], 胡天娇;甄翠敏;
3.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J], 胡天娇;甄翠敏
4.O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全国及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 [J], 吴建军;
黄飞霞;仇怡
5.我国高技术产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差异化研究 [J], 王凯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测算-2019年文档资料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测算-2019年文档资料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测算创新效率;三阶段DEA;规模效率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3.0008科学技术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内部科技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该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区域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持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基础,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或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区域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与否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发展的内在质量。
因此,科学、客观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国家或地区在一定范围内科学地定位自身发展优势,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高效配置技术资源,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基于一个客观、科学的效率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测算,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使有关部门及时调整相应的投入,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国内研究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文献在研究方向、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后,我国不同省份的科技创新具有什么样的效率,以及存在哪些问题,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寻求合适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研究方法,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求能够发现不同省份之间科技创新效率?a生差别的原因,为各省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相关文献综述国外对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较早,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第10期2010年 10月 技 术 经 济Technolo gy Eco nomics V o l .29,N o .10Oct .,2010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综述余冬筠1,2,魏伟忠3(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杭州310027;2.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杭州310018;3.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杭州310012)摘 要: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研究,从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模型、指标选择和具体评价方法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评论。
关键词:区域创新;创新效率;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80X (2010)10-0044-05收稿日期:2010-01-15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Y200806119)作者简介:余冬筠(1980—),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魏伟忠(1978—),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规划。
随着对区域创新的关注,以及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区域创新的评价与测度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国外对区域创新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 &D 投资密度和回报率、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对知识经济的测度等方面。
国内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区域创新能力、创新模式、科技资源配置效果、运行机制及扩散机理等方面。
不同侧重点的评价研究又采用了多种测度方法,其中包括统计学的方法、数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等。
综观这些研究和具体采用的方法,现有研究无外乎是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和区域创新效率评价两个角度入手。
虽然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将这两个概念(能力和绩效)混淆在一起[1-2],但在具体分析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归为其中一类,且不影响最终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3],对其评价一般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之间的排名。
运用的具体方法,多为管理学、社会学的方法。
区域创新效率源于经济学中的“效率”概念,是抽象了所有干扰因子,考察创新投入要素和最终创新产出之间的转换效率,符合主流经济学的经验研究模型,是区域创新经济效应研究的强有力工具。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区域创新效率的模型、变量选择、具体测度方法展开。
1 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模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生产的效率、知识溢出的范围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问题备受学者们关注,知识生产函数(know ledge pro duction func -tion ,KPF )的研究应运而生。
古典的知识生产函数本质上是一个两因素的C -D 函数,是把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联系起来,以创新产出弹性来代表创新效率。
大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个经验模型,知识生产函数确实存在,而且在知识和创新的研究中知识生产函数已经成为分析区域知识流动(溢出)属性和检验其对区域创新经济效应的一个强有力的模型工具。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利用知识生产函数研究知识溢出、创新和区域增长的文献。
其中,研究技术创新的主流理论模型是Grili -ches 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
模型保持C -D 生产函数的主体形式,Y =DC αL βK γe λt +μ。
其中,Y 是宏观或微观水平的产出,C 、L 代表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投入,并在要素投入中增加了重要的变量———技术知识水平K ,K 由现在的和过去的研发费用决定[4]。
Jaffe 修正了Griliches 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并引进了空间维度和大学研究,他所观测的单元不仅仅限于企业,而且扩展到了空间区域[5]。
此模型被很多文献称之为G riliches -Jaffe 知识生产函数,函数的对数形式可表示为:ln P i =ln A i +δ1ln RD i +δ2ln Z i +ε。
其中,下角标i 表示观察的单位;P 表示新的知识,用专利数来代表;RD 为R &D 的支出或人力资本;Z 代表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量,即反映不同区域的属性。
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生产函数进行进一步改进是将空间计量模型应用到KPF 中。
模型的构造更为精细。
A nselin 提出了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44lag m odel),也称混合回归(mixed reg ressive mo d-el)或空间自回归模型(spatial auto reg ressive mo d-el,SA R)[6]。
Fischer提出的精练知识生产函数,将区域内与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完全分离,并且考虑到了知识生产的时滞[7]。
Greunz提出混合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将区域的地理媒介与技术媒介溢出相结合,在考虑地理溢出的同时融入了技术溢出因素[8]。
无论是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还是随后多位学者对其的改进,知识生产函数作为区域创新研究的重要经验模型,关键在于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联系在一起,以创新投入的产出弹性作为创新活动的效率。
在G 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中,δ1即为创新产出弹性,它反映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质量。
该弹性随着创新投入的强度、质量以及其他地区创新参与者研发行为的溢出效应的提高而增加。
区域间创新产出弹性的不同,显示了在经验模型中没有被明确解释的研发过程中效率的区位条件效应。
如果将区域知识溢出或与其他企业、机构合作的变量纳入模型,则产出弹性度量了那些具有影响而没有被这些变量所解释的变量的影响。
因而,不同的区域间产出弹性意味着差异化的研发区位条件和研发转化效果。
另外,创新产出弹性是无量纲的,因此,在区际比较时,不会受到区域创新系统间价格水平差异或汇率差异的影响。
在知识生产函数中,另一个需要解释的是常数项ln A i,它虽然不能代表创新效率,但代表的了创新产出在纵轴上的截距,是知识生产过程中效率的影响因素。
如果将创新的数量作为研发活动绩效的指标,则该常数项表示在研发投入测算期间没有相应研发投入的情况下产生了多少创新。
假定创新需要某些研发投入,那么对正的常数项的存在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种是,这些创新产出完全是其他产业或地区知识溢出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产出成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另一种解释是,创新产出并非基于当前的研发投入,而是依赖于不可度量的现有知识存量。
在这种情况下,KPF的常数项可能代表了一种创新投入变量的错误定义[9]。
而一个较低的甚至为负的常数项可能是由创新行为的路径依赖以及相对初级的技术范式造成的。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以下的国家或地区之中:一是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很多沿着与创新路径相关的已有知识存量的国家或地区;二是在技术路径上发生不久的国家或地区。
2 区域创新效率的指标选择2.1 创新投入指标在评价区域创新效率的文献中,对创新投入的界定经历着从单一投入要素到多投入要素,从当期投入要素到考虑滞后结构,再到测算其存量的发展变化过程。
R&D支出和R&D人数是常被选中的投入变量。
但在具体研究中,受到数据收集的限制,绝大部分学者仅仅选择R&D支出或者R&D人数中的一个来探讨其对R&D产出的影响。
虽然各自的研究都得出创新投入对创新效率有正向关系。
但R&D 支出和R&D人数作为两种要素投入,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是相互交织不可割裂的。
于是,有学者开始在研究中同时考虑多个生产要素。
Zhang等[10]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R&D人员和R&D支出两部分。
吴延兵[11]也将R&D人员和R&D支出同时放入设置的生产函数中,考察两者的产出弹性,并发现,R&D资本和劳动对新产品产出均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国内学者还探讨了在具体确定变量数值时,需选取的统计条目。
刘顺忠、官建成[12]、何颖[13]将区域R&D支出作为区域创新投入。
罗亚非、李敦响[14]将R&D支出和科技活动支出同时视为投入指标。
袁鹏、陈圻、胡荣[15]则认为R&D投入只是科技活动投入的一部分,仅选择R&D支出会使创新活动投入偏少,而同时选择R&D支出和科技活动支出又会造成重复计算。
因此,在研究中以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作为区域创新的投入指标。
与此同时,另一条变化线路是,在研究中是否考虑过去的创新投入对现在产出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大多忽略R&D投入与产出间的时滞关系。
然而,由于创新产出不仅依赖于当期的R&D投入,而且还取决于过去时期中的R&D投入状况,因而如果仅运用当期R&D投入来测度创新将会存在较大的偏差。
Pakes和Griliches[16]首先注意到了R&D投入与专利数量之间存在的时滞效应。
他们运用1968—1975年121家企业的数据,以专利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当期R&D支出以及分别滞后5期的R&D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在控制了时间效应和产业效应后,发现当期R&D支出和滞后5期的R&D支出对专利数量均有显著的正效应,而滞后1期至4期的R&D支出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
H ausman、H all和Griliches[17]首先利用泊松分布模型研究了专利数量与R&D支出之间的关系,以当期R&D支出及其滞后值作为解释变量,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和不同的R&D滞后结构发现,专利数量对R&D支出的弹性在0.29~0.6之间。
上述研究虽然已考虑到过去的创新投入对现在创新产出的影响,但在具体选择变量时,仍然用45 余冬筠等: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综述 R&D流量代替R&D存量。
Crépon和Dugue t[18]运用法国1984—1989年698家制造企业的数据,测算了R&D资本存量。
另外,Blundell、G riffith和Van Reenen[19]运用英国1972—1982年的企业面板数据,用累积的专利数量来表示创新知识存量,并运用动态泊松分布模型发现其对专利数量有显著正影响。
吴延兵[11]参照G riliches、Go to和Suzuki的方法,认为t期的R&D资本存量可以用过去所有时期的R&D支出现值与t-1期的R&D资本存量现值之和来表示。
然而,在绝大多数文献中仍然以R&D流量代替R&D存量,这一方面是因为计算R&D存量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计算R&D存量需要做出许多假定,这事实上已经对最终研究结论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因而使用R&D流量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特别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推导出R&D流量的对数值约等于R&D存量的对数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