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28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2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a9993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0.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28篇)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28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之声观后感篇1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
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
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
";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不是艺术!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
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5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66121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b.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5篇)音乐之声观后感1《音乐之声》是继《三傻》之后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影片,它传达了一种在任何生活环境中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慈善博爱的生活态度,不愧于一顿丰盛的精神宴,其间穿插的爱情故事更是少有的干净与纯洁。
整个影片犹如一部完美的童话剧般把我们带入了唯美的艺术殿堂。
难怪它会受到全世界亿万观众的追捧,也被评为人类艺术上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我感觉一点不夸张,它带给我的感动变是如此之深,这也是《三傻》后让儿子观看的又一部电影。
主人公玛丽亚是萨尔茨堡修道院的一个志愿修女,片中通过众多修女对于玛丽亚的评价反映了玛丽亚的“与众不同”,她不会中规中矩,而是思想辽阔、活泼好动、酷爱自然、歌声不断,不断给修道院“惹麻烦”,慈爱有思想的院长认为玛丽亚不属于“禁锢”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冯·特拉普家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故事自此拉开序幕……在玛丽亚怀揣忐忑之心赶到冯·特拉普家时的路上,她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用近乎疯狂的夸张动作和歌声吸引着观众的心,太棒了!多么有魅力的女人!当玛丽亚初到冯·特拉普家见到失去妻子上校的军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亲的七个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和爱而捉弄家庭教师的行为,她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她从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违背上校用口哨声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动孩子们到自作主张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及带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教他们爬山、上树、游荡、娱乐)、教他们敞开心大声歌唱、用独特有韵味的音乐教育法、用归还孩子童真美好拥抱自然的趣事改变着冯·特拉普的死静与判逆不得不提得便是整个影片音乐贯穿始终,而音乐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话世界般的美妙为题材,给人以惬意向往的美的享受。
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奥地利、维也纳,整个民族都在歌唱、音乐的普及创作程度也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也就是难怪奥地利的维也纳会成为音乐之巅,他们多少年的音乐底蕴和灵活高远的灵魂渗入让我们汗颜和崇敬!而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现了他们的音乐功力!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恐怕要算玛丽亚因困惑离开冯·特拉普家,孩子们好像失去了“爱”般的失魂落魄,她们已经无法离开玛丽亚,已经习惯了如此幸福快乐的生活。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eeac78f7ec4afe04a1df5b.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音乐之声观后感(一):《音乐之声》观后感《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个性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理解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样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
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期望,感受到了生活的完美。
这是一个老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
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
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
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老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
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
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
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能够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潜力,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潜力。
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
《音乐之声》观后感(14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8fd30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f.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14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音乐之声》观后感1今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在迈视网上观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
故事讲述了修女玛瑞亚性格开朗,活泼,赋有爱心,被修道院院长派到一个有着七个孩子的家庭去当家庭教师。
孩子们的妈妈去世了,他们非常调皮,在玛瑞亚之前,他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了。
玛瑞亚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让他们的爸爸懂得如何去爱他们。
最终玛瑞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成了他们的妈妈,过着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部分特别好玩:在玛瑞亚来的第一个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
突然一声雷响,最小的女儿跑进玛瑞亚的房间,她对玛瑞亚说:“姐姐哥哥们都不怕。
”刚说完,又一声雷响,4个大点的女儿同时跑了进来,她们对玛瑞亚说:“男孩子们不会害怕!”雷声再次响了,2个男孩也跑了进来,“怎么你们也害怕吗?”男孩说:“我们过来看看她们怎么样了!”玛瑞亚为了缓解他们的情绪,教他们唱起了歌。
可怕的夜晚就这样愉快的度过了。
《音乐之声》是以歌舞为主题的一部电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这样的电影,用心去感受爱,让爱留在每个人的心中!《音乐之声》观后感2前不久,老师在音乐课上为我们播放了音乐之片——《音乐之声》。
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
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我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9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27a10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8.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9篇)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9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之声观后感篇1前不久,老师在音乐课上为我们播放了音乐之片——《音乐之声》。
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
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我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正是因为这一曲曲艺术佳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
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音乐之声观后感篇2今天晚自习,我们带领十一十二班的学生观看了《音乐之声》。
看完后我的感触很大。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实习修女玛利亚因为性格问题被送到冯·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师。
后来与上校相爱并结婚,可当他们度蜜月回来时奥地利却被德国入侵,第三帝国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国任职。
上校为了拒绝而打算连夜带家人一起逃出奥地利。
可行动却被德军发现,最后他们在修女们的帮助下终于逃离了奥地利。
这部电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难忘。
我难忘的是冯·特拉普上校上,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
当他唱完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
《音乐之声》观后感5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26ef4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8.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5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之声》观后感1《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实习修女玛利亚因为性格问题被送到冯·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师。
后来与上校相爱并结婚,可当他们度蜜月回来时奥地利却被德国入侵,第三帝国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国任职。
上校为了拒绝而打算连夜带家人一起逃出奥地利。
可行动却被德军发现,最后他们在修女们的帮助下终于逃离了奥地利。
这部电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难忘。
最令我难忘的是冯·特拉普上校上,他的爱国之情令我难忘。
当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
”时看到期望祖国美好的希望破灭,不禁哽咽得无法继续唱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上校高尚的爱国情怀。
冯·特拉普一家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抛下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地位以及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奥地利的行动让我非常的感动。
在现实中也有许多爱国的例子,如: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xx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毅然决定抛开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参加建设。
虽然美方百般阻挠,但这并没有让钱学森放弃。
当他回到祖国,他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佩服钱学森爷爷的爱国之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民族,为了祖国,为了国家的尊严。
爱国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不能因为被压迫而放弃自己的祖国,放弃这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德。
正所谓“威武不能屈”,我们绝不能因为威胁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国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要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道理,这个道理绝对能使我受益一生。
《音乐之声》观后感2在学校的音乐课上我们观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
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国语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双重评价,后来她被院长派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军舰队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
《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7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47156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10.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优秀7篇)音乐之声观后感篇一《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老实说,我并不喜欢音乐剧这种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来的模式,因此在电影的开始,我并不怎么关注。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音乐渐渐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最为感慨的是玛丽亚从最初的受孩子们刁难、排挤到最后的获得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
其实在玛丽亚之前有十二个家庭教师被孩子们排挤而呆不下去,那么为什么玛丽亚却能够成功?在分析这个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奥地利的英雄,但心爱的妻子却去世的很早。
在妻子死后,上校怕音乐勾起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伤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现音乐。
并且对七个孩子像训练水兵一样军事化管理。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权利主义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想法和概念,他们毫不犹豫地制定规矩和条例,告诉孩子该做什么。
他们强调控制和顺从。
”当然这种父母模式很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爱的给予和良好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的两大特点,而在上校的家庭中,这两大特点都缺失了。
上校只是对孩子们进行着控制,并没有给孩子适当而应该的关爱。
像他的大女儿,已经十六岁了,她有了自己喜欢的人,也快要变得成熟了,但上校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女儿的这种变化;他的大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真真正正的“man”了,他想要独立,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显然上校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还有上校对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标准,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而且上校根本就没有试图去了解他的孩子们,不去跟他玫通,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控制。
孩子们很渴望得到来之父亲的关爱和沟通,但作为父亲的上校并没有满足他们。
孩子们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玛丽亚充分地理解和关爱这七个孩子,给予他们爱和情感的支持,跟他玫通,了解他们,这样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
在玛丽亚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两种关键因素:音乐和游戏。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ceb49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f.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5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之声观后感1我看了《音乐之声》这本书,深受感动。
这本书主要讲:修女玛利亚受修道院委派,当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师。
上校把他的七个孩子像士兵一样训练,家中没有一丝生活气息,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唱歌,用音乐感动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这本书时,有很多地方让人看了忍不住会发笑,却在笑的同时悟出很多道理。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家庭的这种状况,不禁感叹道:“多么可怕的家庭!”我觉得这家庭已经无可救药了。
我看着这些孩子一次次搞恶作剧捉弄玛利亚,却想不到玛利亚竟会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们与她融洽相处!正是这么一个可怕的家庭,被玛利亚彻底改变了,这是什么力量?是爱!玛利亚的爱感化了他们全家,使人的心灵得到>温暖与快乐,并使人主动地渴望这种快乐!每当优美的歌声响起,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
玛利亚的歌声,如甘泉滋润心田,如清风拂过心扉,如温暖的阳光融化冰雪,如闪亮的灯烛带来光明。
美妙的歌声,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灵,使人沉浸其中。
玛利亚用最动听的声音,消除了一切距离,音乐之声使人与人之间永远没有代沟。
音乐之声观后感2从物学的角度来说,冷,是因为缺少了热,黑暗是因为缺少了光。
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世间的丑恶都是因为缺少了爱的存在……作为一部音乐剧,它的中间当然是蕴含了许多音乐元素,但真正打动观众的,却是其中浓浓的爱……当一个教堂的修女去做家庭教师时,与她的雇主一位舰长却发生了争执。
在雇主的眼中,他把孩子们当成士兵一样对待。
在外人眼中看来可笑的事情,一件件的发生在他的身上。
孩子们得不到一点爱,为了让父亲更多的关注他们,而去捉弄一任任的家庭教师,而热情活泼的修女玛利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趁舰长外出时,私自用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孩子们四处玩耍,教孩子们唱歌。
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0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2f2f6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6.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0篇)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0篇)1从物学的角度来说,冷,是因为缺少了热,黑暗是因为缺少了光。
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世间的丑恶都是因为缺少了爱的存在……作为一部音乐剧,它的中间当然是蕴含了许多音乐元素,但真正打动观众的,却是其中浓浓的爱……当一个教堂的修女去做家庭教师时,与她的雇主一位舰长却发生了争执。
在雇主的眼中,他把孩子们当成士兵一样对待。
在外人眼中看来可笑的事情,一件件的发生在他的身上。
孩子们得不到一点爱,为了让父亲更多的关注他们,而去捉弄一任任的家庭教师,而热情活泼的修女玛利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趁舰长外出时,私自用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孩子们四处玩耍,教孩子们唱歌。
玛利亚用心中的爱感染了他们,击碎了他们的孤独与怯懦。
当舰长回来,他听到了只有他妻子在世时才有的满屋歌声。
他的严肃,冷硬包裹的孤独,无助,对生活的恐惧被挤掉了,然后唱出了整部电影的高潮——《雪绒花》作为一名父亲,舰长当的确实不好,可是,作为一个原本在美满家庭中生活后又失去妻子的他来说,在高冷的背后是对生活残酷的恐惧,他的恐惧令孩子们不知所措,他管理孩子如同管理士兵,甚至可笑到他虽然知道却从不叫孩子们的名字,而是用吹口哨的音调来作为他们的名字。
而玛利亚的出现,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之后点燃了舰长的爱,这也就是最好的结局。
所以,给别人一个爱的源头,用心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中的爱,让爱充满世界,令丑恶无所遁形吧!音乐之声观后感(通用10篇)2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
《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
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音乐之声》观后感7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b6bfc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7.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7篇《音乐之声》观后感1昨天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美国电影,感觉这是一顿非常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影片的主人公的是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她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受到其他修女在的排挤,后来被院长派到一位名叫范崔普的海军舰长家做家庭教师。
影片主要介绍的是她在范崔普舰长家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范崔普舰长家有七个孩子,舰长告诉玛莉亚自从七个孩子的母亲去世到玛莉亚接任家教,孩子们已经换了11位家庭教师,玛莉亚已经是第12位了。
面临这样的巨大压力,玛莉亚非常自信,欣然接受了家教这项工作。
第一次见面,孩子们就开始搞恶作剧来捉弄这位新老师,小家伙们偷偷在玛莉亚的口袋里装了一只青蛙,玛利亚发现后,尽管吓的魂飞魄散,‘哇哇’大叫,但听到女管家说上次孩子们见到新老师的‘见面礼’是一条蛇,她开始若无其事了,一点都没有责备孩子们的意思。
第一次在范舰长家进晚餐孩子们在她的座位下面偷放了一个松果,她一坐就被松果扎了一下,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玛利亚哈哈大笑,舰长说她的行为举止很独特,她依然拍了拍腰,说是自己患了风湿,有点腰痛,坐下就餐前,她首先对孩子们说要感谢他们放到自己口袋里的那件珍贵的礼物。
接着又对孩子们说,她了解一个陌生人到一个新的家庭里是多么紧张和不安,了解能被接受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与孩子们接触后孩子们的举动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快乐和欢悦……。
”听了她的话,有几个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孩子们听到玛莉亚的话以后,被玛莉亚的宽容和理解动容,感到太惭愧了,也或许是他们认为自己做得太过分了。
从那时起孩子们开始对玛莉亚产生了好感。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
当孩子们的母亲去世后,舰长管理孩子们都是军事化的,像是管理海上的卫兵一样,吹哨子当口令让孩子们集合,理由是房子大,不愿意在家里大喊大叫发出声音,孩子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想方设法搞恶作剧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_2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_2](https://img.taocdn.com/s3/m/ac60e53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6.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音乐之声观后感1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十分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
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就应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
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
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
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忙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
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
音乐不仅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
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
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
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感动。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22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2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6ca87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7.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22篇)《音乐之声》观后感篇1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暖的人类情感和天真的笑话是最吸引音乐的地方。
这也是一部年轻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最受好评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我相信那些看过它的人不会轻易忘记它。
我想我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精心制作的线条,充满了艺术美,音乐内涵,更重要的是,爱情的主题,它真正打动了每个人心中的纯洁的爱情。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了解真相、寻求善与美的故事。
女主人公玛丽亚天生活泼坦率。
她走出修道院,投身于世俗生活。
她大胆追求真爱。
带着童心和爱,她照顾了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展现了生活的真谛。
在故事《人际宽容与家庭和谐》中,冯·特里普上校的家人,不顾纳粹爪牙的高压正义,宁愿流亡也不愿被征服人民的爱国情操,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人类善良的意志。
故事的背景是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湖光山色、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音乐之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美妙歌曲(由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创作)。
近半个世纪后,这些歌曲仍然流行,使人们充分体验艺术和自然之美。
电影开始时,无辜的玛丽亚总是不遵守院子里的时间表,偷偷跑到山顶玩耍和唱歌。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玛丽亚的“美”、大自然的美、歌唱的美和积极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
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地方。
只有当他或她能让他或她的心自由时,他或她才能真正快乐。
在这部电影的开始,他或她已经为向观众表达他或她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玛丽亚也会问自己“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会唱一首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觉得这是真的,并感到温暖。
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
我对自己有信心。
”她用她快乐善良的心感染了其他人,改变了其他人,甚至是七个性格奇怪的孩子,他们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和严肃的上校父亲...你不喜欢这样的人吗?你不会被这样的人感动吗?头脑简单,对生活态度积极,这难道不是艺术吗?上校的性格很自然。
作为一名主管,我们不能忘记对我们国家的仇恨。
音乐之声观后感4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06281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1.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4篇音乐之声观后感1《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超多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
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超多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
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
听者可在简单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
罗杰斯(曲)和奥斯卡。
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
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
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
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
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
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
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
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
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出自1965年,被誉为有电影以来最成功的一部音乐歌舞片。
影片里美妙的音乐至今仍被全世界传唱,影片也被翻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上映。
影片曾获得1966年奥斯卡8项提名5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
女主角朱莉叶安德鲁斯曾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该片被好莱坞的电影评论家、《时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
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算是部很陈旧的电影了。
但当我欣赏完这部电影时,再次证实经典是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
玛丽亚,本是一个天真、活泼开朗、自然、大方、喜欢音乐、爱唱歌、有爱心、充满快乐与欢笑、爱孩子的女孩,却呆在一个与尘世隔绝的修道院里做修女。
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她,带给了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快乐,即使迟到了,好像上帝都不忍责备她。
后来她离开了修道院,因为院长认为她应该到社会中去感受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到一家上校家做家庭教师。
上校在妻子去世以后,一直以军队的生活方式管理孩子们,因而缺少了笑声、缺少了快乐,有的只是一种规则式的生活方式。
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气氛,带给了这个家庭快乐,歌声、笑声不断,也彻底地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
后来,奥地利沦陷,希特勒统治下政府要求上校为新政服务,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上校没有答应新政府的强求,以一首一直流传到现在都经久不衰的歌曲《雪绒花》作为向祖国、向人民的诀别。
最终,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帮助下,离开了那个沦陷的国度。
我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
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别人,而别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
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影片是一部音乐剧,亮点在于天籁之声。
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
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
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
整个影片始终洋溢着音乐,以那优美的歌声带给人们快乐。
却也让我们不得不思索: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就像玛丽亚没有到来以前的上校家那样?还是拥有地位、拥有财富,就像男爵夫人与上校的“爱情”?还是玛丽亚带来的这种快乐和笑声呢?其实,生活真的很简单,那就是快乐!离开快乐,家缠万贯又有什么用呢?拥有快乐,就算身无分文也是幸福的!
《雪绒花》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还是在音乐节上。
看似最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
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
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我非常喜欢影片里的一段富有哲理的台词:
When the Lord closes a door, somewhere he opens a window. 经常是这样的,只是我们没有感觉到。
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另一扇窗为我们打开了。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我很喜欢里面那些经典的音乐: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我的观后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来结束吧。
EDELWISS: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