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海权论着作中文译作简介

合集下载

马汉的“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马汉的“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马汉的“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梁甲瑞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美西战争后,美国开始挺进太平洋.随着海军力量的增强,美国逐渐加强了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控制.由于美国一直把南大地区作为自己的“内湖”,所以它高度重视对该地区的海洋战略.在马汉确立了“海权论”的思想后,美国的注意力转向了海军建设.“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战略有很大的相关性,美国二战后、冷战时期以及冷战后在南太的海洋战略三个案例验证了这个假设.与此同时,美国的海洋战略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海军建设是培育、维持和发展国家海权的核心;第二,国家的大战略要特别重视海洋战略;第三,大力发展海运业.
【总页数】10页(P71-80)
【作者】梁甲瑞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5
【相关文献】
1.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对美国海外扩张政策的影响 [J], 杨玲;于艳红
2.浅析“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美国与南太岛国关系的新发展 [J], 宋秀琚;叶圣萱
3.美国海军崛起的助推剂——评马汉的海权论 [J], 贾珺
4.中国在南太的海洋战略原则 [J], 梁甲瑞;陈德正
5.海上战略通道视角下中国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J], 梁甲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汉及其《海权论》

马汉及其《海权论》

马汉及其《海权论》作者:童楚鹰来源:《资治文摘》2008年第06期马汉全名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年9月27日生于美国,1914年12月1日病逝。

马汉是海权论的鼻祖,他一生先后发表过20部重要论著以及137篇论文,其中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的海权论三部曲,系统建立了适应时代的海军理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对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和廓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和后世历史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汉作为海权论的创立者,他的思想不仅把美国海军从南北战争后的毁灭中振兴,为其提供专业基础和理论方向,从而有助于引导它在1898年、1918年和1945年走向胜利,并使美国海军成长为今天足以为世界任何地点的战争提供海上支援的世界海上霸主,而且他的思想还深刻地改变了几代人头脑中固有的大陆主义的观念,使世界战争的样式与格局发生了一场海上革命。

海权论的基本观点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地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08:59字号:小大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题材著作的兴趣。

他尤其喜欢阅读英国军官撰写的拿破仑军队海上作战的著作。

14岁那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

毕业后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

在20余年的海上生活中,马汉似乎无心于热闹的舰艇生活,唯独对军事、历史题材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

宁静的学院生活为他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890年,美国战略理论家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从而正式提出了"海权论" 思想。

首先,马汉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海权概念及深刻内涵。

1884年,马汉随舰至秘鲁,在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该书"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是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远路先占伊比里亚半岛,尔后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究下去,原来伽太基人缺少一只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

马汉不禁扼腕兴叹,一个曾经是历上盛极一时的民族,却因为缺乏制海权而昙花一现。

进而他又发现,在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盛极而衰。

他认识到,海洋控制是一个尚未为历史学家系统认识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

从另一方面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

"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Seapower错译成“海权”,造成了一个危险的误会

Seapower错译成“海权”,造成了一个危险的误会

Seapower错译成“海权”,造成了一个危险的误会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让系统增值,为创新添砖68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国际社会能否理解中国理念、了解中国文化、看懂中国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译外”的翻译水平。

其中,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关键词的翻译则尤为重要,不仅是决定对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也是衡量传播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以海权这一概念为例,介绍了当前中英文跨文化互译中的概念误读现状。

一百多年前的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被译为《海权论》,作者马汉也被誉为“海权论”鼻祖,此书更是被奉为“海权理论”圭臬。

而如今基于国际海洋安全局势紧张、国家海洋主权权益频遭挑战、“海洋强国”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大势需要,我国相关学界、知识界关于维护“海权”、强化“海权”的主张、呼吁声浪日高。

此“海权”是否是彼“海权”?作者认为,Sea Power的原文原义是海上军事力量、海洋军事霸权,而当今我国进行的“海洋强国”建设中的海权,指的是海洋权利,包括海洋主权和相关权益,这显然与Sea Power的原文原义南辕北辙。

作者强调,古今中外跨文化翻译传播中诸如此类的误译很可能影响一国决策甚至于国际格局,学界尤其是译介者、传播者应该保持高度警醒,一方面力避误译的出现,一方面及时纠正误译的存在。

中国亟须在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使用自己的话语,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编发此文,供读者思考。

文章原刊于《读书》,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跨文化互译中的概念误读——以海权为例文|曲畅、任东来源|《读书》▲ 马汉与《海权论》。

图源:互联网1 马汉所说的“sea power”=“海权”吗?近二三十年来,基于国际海洋安全局势紧张、国家海洋主权权益频遭挑战、“海洋强国”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大势需要,我国相关学界、知识界关于维护“海权”、强化“海权”的主张、呼吁声浪日高。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作者:杨惋邱侯雄文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27期摘要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他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

他提出的海权论盛行世界百余年而经久不衰。

鉴于此,本文将对马汉海权论对我国翻译史的影响进行初探。

关键词海权论翻译史中国是一个海岸线总长合计超过3.4万公里的国家。

从公元前3世纪至15世纪,在世界航海领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从15世纪末至16世纪,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力量对比开始发生逆转,从明朝立国到晚清鸦片战争爆发前600年的海禁历史来看,近世中国社会之海权意识极度匮乏,在上述600年内,偶有短暂开放,但朝廷的政策基调始终是严厉的封关禁海举措。

直至20世纪初马汉海权论相关思想传入,真正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海权思想才得以逐步确立。

2008年12月,中国应联合国要求,首次派海军舰艇编队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继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走向远海的一次重大实践,是新时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担负国际义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值此中国海军力量重返深蓝之际,笔者有意对百年来马汉海权论的翻译研究进行一番梳理,以求教于大家。

1海权论的提出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年-1914年),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两度出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院长,讲授海军史及海军战略。

马汉于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又译《海上权力史论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在这三部书中,马汉提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除了贸易和商业利益外,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海权论读后感

海权论读后感

海权论读后感《以海权论》是英国海军史学家马汉所著的一部关于海军力量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马汉详细分析了海军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海军力量对国家的影响。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马汉指出了海军力量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以及海权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海权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对海军力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汉在《以海权论》中指出了海军力量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世界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海军力量发展和对比分析,得出了海军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指出,海军力量不仅可以保护国家的海上利益,还可以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海军力量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地位和命运。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海军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海权对国家的影响。

其次,马汉在书中详细分析了海军力量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他指出,海军力量的强大可以保护国家的海上利益,保障国家的贸易和航运安全,也可以在国际上树立国家的威望和地位。

海军力量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的贸易和海洋资源的开发。

此外,海军力量的强大也可以对国家的文化产生影响,塑造国家的形象和价值观。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海军力量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也让我对海权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马汉在《以海权论》中提出了海权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海权不仅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海权的强大可以保护国家的海上利益,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也可以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海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海军力量的发展,它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发展。

这些观点让我对海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海权对国家的影响。

总之,《以海权论》是一部关于海军力量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海军力量的发展和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马汉指出了海军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海权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国际战略复习题

国际战略复习题

国际战略一、名词解释1、均势balance of power均势指的是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或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状态,是与霸权相对而言的一种国际体系,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又称势力均衡,而努力建立和维持这样一种状态的战略或政策即为均势理论或均势政策。

均势体系自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起一直成为欧洲国际秩序的代名词,直至一战后威尔逊总统首次否认秘密结盟与均势原则而代之以法治与自决原则,均势观念才有所动摇。

在国际体系层次,均势作为国际秩序的一种基本形态;在国家层次,均势作为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的一条长期指导原则;在国际体系和国家的中间层次,均势作为一项基本的国际机制。

均势旨在防止一国控制并威胁别国的安全。

均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弱小国家独立自主的生存状态和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更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大国的地位。

2、软实力(SOFT POWER)“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内容: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软实力与硬实力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

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

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3、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源于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目标,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海权论

海权论

《海权论》中的理论是一种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

也有人译作“海上实力论”。

马汉的海权论,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海权的概念逐渐为中国人所熟知。

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争取强大的海权,是中国从地域强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要因素。

而说到海权,最经典的著作莫过于美国人马汉所著的《海权论》,可以说,是马汉提出了海权这一概念,并将之发扬光大。

一、要读懂《海权论》首先要了解的是该书的时代背景。

《海权论》讲述的是木帆船时代的故事,马汉出生在这个时代。

在他的后半生,海军经历了一场技术革命:军舰普遍装备了爆破弹和有来复线的大炮;煤炭取代风力成为军舰动力;钢材取代木材成为军舰制造材料。

军舰的攻击能力、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都大大提高。

马汉看到了这个时代。

在《海权论》中,他用了不少篇幅讨论帆船和钢铁战舰在战术应用上的区别。

海权论体现了美国人马汉的视角。

海权不是孤立的,它在与陆权的对抗中存在。

美国位于北美大陆,却是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岛国,远离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

美国仅有的两个陆地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太弱,不会对它的安全构成威胁,况且它们的关系还不错。

在马汉写作《海权论》的时候,美国人已从东海岸杀到西海岸,完成了大陆扩张。

为美国大陆扩张做总结的是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在189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中,特纳提出“边疆理论”。

他指出,不断向西的陆地扩张塑造了美国的国家性格。

这样性格的国家肯定不会满足于守成。

位于两大洋之间的美国需要新的扩张目标,马汉站出来,引导它把目光转向海洋。

二、本书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论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具体提出了海权的几大要素。

一是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马汉海权论)

马汉海权论)

海权成为德国日本海外 扩张的重要工具
❖ 侵占胶州湾 ❖ 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 英德造舰竞赛及日德兰海战
海权成为日本海外扩张 的重要工具
❖ 德国选择挑战英国的海权战略及其扩张海军的 实践,是使英德矛盾成为欧洲核心矛盾的重要原因 之一。 ❖ 德国海权崛起并非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天使从海神手中接过王冠,将要把它戴在象征英国的手持 三叉、身着黄袍红裙子的少女头上,海神骑在三匹白色骏 马背上,将永远离开英国的海岸,放弃不列颠海洋控制权
马汉的海权论是对海上战争历 史经验总结的必然产物。
“美国不能容许任何国家的海军力量对它有 所超越而占有优势。”
——马汉 (1911年10月)
摘自《海军战略·海军战略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运用》
中国处于的问题
南沙群岛 西沙群岛 钓鱼岛
中国前向的路
对比中国的咄咄逼人与美国的亚洲回归的可能性, 差距还是明显的。
谢 谢!
2020/3/25
三类海权要素间的关系
自然条件:基础性条件 民族性格、政府特征:中心的一环
总结: 一、强调民族的海洋意识,要有称霸海洋 的决心 二、强调政府应采取果断的行动
海军战略原则
消灭敌人舰队(首要任务) 有利的交通线实行控制(主要目标) 建立一支由战列舰组成的舰队(实质) 集中制与中心理论
理 论 之 于 实 践
海牙和平会议
1.裁军不是和平的保证。
2.战争是治病的妙方,它比仲裁更公正、 更有效。
3.立足于海军对海洋的统治,而不是海 洋的自由。
4.荷兰人的剑,使讲英语的人们获得了宗 教和政治自由。英国人之剑,为正义和道 德锻造,给印度和埃及带来自由、法制和 秩序。美国人的剑,带着对古巴和菲律宾 同样的祝福。

海权论读后感

海权论读后感

海权论读后感《海权论》是由美国战略学家马汉·金德勒撰写的一本关于国际政治和军事战略的著作。

全书以探讨海权的定位和影响力为主题,分析了世界海权的历史和现状,对国际关系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本书让我对海权这一概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海权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在《海权论》中,金德勒首先对海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他指出,海权是指在海上拥有军事力量和影响力的能力,包括海军力量、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等方面。

海权的积累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繁荣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金德勒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和现状,论证了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海权国家,同时也探讨了其他国家的海权发展情况。

金德勒认为,美国在世界海权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他指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它的海权。

美国海军的存在和实力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同时也维护了国际秩序和稳定。

金德勒还指出,美国经济和贸易的繁荣也依赖于海权,海运是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的海军力量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相互促进,使美国能够在国际政治中发挥重要影响力。

此外,《海权论》还对中国的海权发展进行了讨论。

金德勒认为,中国是海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它正努力建立强大的海军力量和拓展海上贸易。

中国海权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担忧,因为中国成为超级海权国家的潜力是巨大的。

金德勒警示道,中国的海权崛起可能导致与美国的冲突和竞争,这对于世界的稳定和和平是不利的。

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密切关注中国的海权发展,推动建立合理的海权秩序。

通过阅读《海权论》,我深刻认识到了海权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海权对一个国家的安全、经济和国际地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金德勒对世界海权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了解国际关系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海权这一话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和战略,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海权论

海权论

海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所以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回顾历史,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荷兰“海上马车夫”的败北,英国“日不落帝国”海上霸权和殖民道路。

是众所周知的大规模海上霸权之战。

英国由一个仅有数万人口的岛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并在以后好几个世纪中逐步走向并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强国”和“海上霸主”的地位。

历史告诉我们海上通道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些没有海上通道的国家、民族为了生存与发展很早以前就在竭力争取获得良好的海上通道,把谋求海权视为确保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海权的国家,就没有稳定的“外向型经济”。

19世纪末,进入工业时代的美国飞速发展,国力迅速膨胀,“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马汉的惊世之言震撼了世界,惊醒了美国,美国在他指引的道路上:获得海权,美国用事实告诉世界:海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为什么海权如此重要?这是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具体如下政治方面:实际上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而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的《海权论》一百多年前,一个美国人道出了一句惊人的预见:“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他就是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他首次在他的著作《海权论》中提到了“海权"概念,并成功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海权理论,成为了二战前后美国发展海军、进行海外扩张的战略蓝图。

马汉所处的时代,是美国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并进入垄断阶段的时代。

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而当时的世界已基本被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在此背景下,马汉的《海权论》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迎合了美国急欲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愿望和政治需要,成为了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罗斯福总统致力于海军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海权论》也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标志。

在《海权论》中,马汉主要从海权引论、海权之要素、相关案例分析以及美国的利益来阐述其理论的。

首先,引论中说到,海权的历史是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马汉认为这种暴力起源于早期的海上商业活动,因为早在多年以前,人们就意识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

一方面,对立双方都试图瓜分到更大的商业好处,这种利益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必然导致一场血战;另一方面,他谈到无论是什么原因挑起的战火,是否掌握了海洋霸权都成为一个决定胜负的关键,海上力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军事史。

此外,马汉运用从大帆船时代到蒸汽舰时代这一示例阐述了外在条件的变化并不影响作战所遵循的原则,这一系列的原则很可能成为海上战略实施的关键,也可成为掌握海上霸权的基础。

在引论中,马汉从经济利益和海军历史两个角度诠释了海军战略研究和海权掌握的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所以,把握海权成为了《海权论》讨论的主要话题。

对于如何掌握海权,马汉认为,海洋对人类依旧很陌生,潜藏着许多危险,这些危险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些危险时刻威胁着一个国家的海上利益,所以必须拥有一支健全的海上力量。

浅析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浅析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
于 当代 仍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
关 键 词 : 阿 尔 弗雷 德 ・ 塞耶 ・ 马 汉 ;海权 ; 海权 论 中图分 类号 :E l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 5 8 6 1 ( 2 0 1 5 ) 1 3 . 0 2 6 6 — 0 1
l海权 的三个环 节 在资本主义帝国阶段,各资本主义帝国列强开始转变侵
略 方 式 ,由直 接 占领 实 体 性 的 殖 民地 转 变 为 资 本 商 品 的 输 出 地 ,所 以各 资本主义 国家加强生产商 品来抢 占海外市场 。马 汉 根 据 海 上 争 霸 的 需要 ,提 出 “ 海 权 论 ”的三 个 重 要 环 节 。 首 先 , 是 海 军体 系 。 马 汉认 为海 军在 各 种 国家 力 量 中是 排 在 第 一 位 的 ,强势 的统治者要致力于加 大国家财政 的支持建立强大 的海军 ,并 实施一系列积极的国家政 策来保 障海军 的优先发展 。其次 , 商船运输体 系。商船运输可 以使本国剩余 产品及 时的销往其 他资本 国家 以及 有效的实现对殖 民地 的商品倾销 ,以避 免生 产 过 剩 带 来 的 经 济 危 机 。再 次 ,驻 泊 体 系 。完 善 的 驻 泊 体 系 体 现本国有优 良的港 湾,以及优越的 自然条件 以避 免频 繁的 台风等气象灾害对海军军舰和 商船 的破坏 ,如果本国驻泊体 系不够完善那么不利于本国海 权的发展 。这三者是紧密联系 缺 一 不 可 的 ,强 大 的 海 军 体 系 可 以有 效 的 保 障 本 国 的 商 船 运 输安全和驻泊港 口获得地缘优势,完善的商船运输体系可 以
为海军 的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条件优越 的驻泊体系可 以促进 海军的持续发展 以及为商船提供充足的补给 。这三者共同构

海权论

海权论

海权论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

海权论 Sea Power Theory马汉(Alfred Thayer Marhan 1840-1914 ),为海权论的创立者,美国卓越的海洋历史学家,一八五九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一生从军,最初担任新港海军学院历史学与战略学的讲师;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三年两度出任该校校长;一八九八年担任美西战争的指挥官;一八九九年代表美国出席海牙裁军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一九0二年至一九0三年被推为美国历史学会会长。

一生致力于美国海权的建立而奉献。

马氏著作甚多,有关海权的理论散见于其著作中,并未有专书。

其中以一八九0年出版的『海权对一六六0--一七八三年历史之影响』;一九一一年出版的『海军战略论』较著名。

要素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

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地形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

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海权论(英汉双语)》读书笔记模板

《海权论(英汉双语)》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1
第1章
2
第2章
3
第3章
4
第4章
5
第5章
0 1
第6章
0 2
第7章
0 3
第8章
0 4
第9章
0 6
第11章
0 5
第10章
第12章
第13章
精彩摘录
这是《海权论(英汉双语)》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海权
海洋
战略
双语
国家
发展
海权
内容摘要
《海权论》是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关于海战史及海权理论的作品,马汉在本书中划时代地提出了“海 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战略层面。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 的强大至关重要,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发展商船队、发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本书从地理位置、 自然结构、国家疆域、人口数量、民族特性、政府性质等六大视角解读了“海权至上”的观点。作为一部海权名 著的同时,本书也不乏文学性,客观而生动地再现了历次海战的过程,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那些卓越海军将领的 赞美,详细阐述了海权在历史,尤其是1660年地理大发现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世界史的发展中起到的作 用,同时论述了制海权的一些必要因素。该书一出版即引起,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 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自马汉去世以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 观点。
读书笔记
《海权论》是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关于海战史及海权理论的作品,马汉在本书中划时代地提出了“海 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战略层面。自马汉去世以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 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

马汉和他的“海权论”

马汉和他的“海权论”

马汉和他的“海权论”
陈海宏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56)005
【摘要】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在其代表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中,奠定了“海权论”的基础:1.海权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2.海权体系由各机构、设施、商船和海军舰队所组成;3.在国家各种力量中,海军是最重要的力量;4.海军的战略目标是在一场决战中打垮敢方舰队,夺取“制海权”;5.海军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基础.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陈海宏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712
【相关文献】
1.马汉“海权论”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J], 戚文闯
2.马汉的“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J], 梁甲瑞
3.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J], 杨惋邱;侯雄文
4.马汉海权论对中国远洋商业贸易的启示 [J], 李蓉
5.1900年以来马汉海权论在中国的译介述评 [J], 史春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海权

论海权

论海权lj159212时间:2012-11-25 18:49:00海权乃海洋权益,是主权延伸至海洋而不断运动的产物。

在当今世界,殖民时代已经衰退,而代之以“和而不同”的新时代。

就海权来说,是海洋权利与海洋霸权之争,是海洋主权与侵犯主权之争,是发展“和而不同”的世界与顽固坚守“同而不和”的世界之争。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关于殖民式的海权论将渐趋消亡,代之以尊重主权、尊重国际海洋法的真正的海权观将逐渐兴起,从而必将成为世界海权论的主流观点。

钓鱼岛之争唤醒了所有华人的海权意识。

中国是世界海权意识发端最早的国家。

史实证实,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源于大约三万年前中国大陆的百越民族;远古中国人就乘浮浮于海,源于福建莆田的妈祖信仰传播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并成为一具跨国界的国际性的海神信仰;600多年前中国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宏大的舰队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和达·伽马后来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要早将近一个世纪。

但是,由于明、清封建王朝的极度衰朽和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明、清实行海禁达600余年,使中国的传统国人海洋意识彻底瓦解。

衰朽的满清时代,中日甲午海战败于日本,使中国人受制于日人和列强;如今两个甲子年过去了,中国人早已站起来了。

日本还以强盗行径把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国有化”,欲想捏住中国突破西太洋第一岛链的咽喉,激起了中国180多地的理性的强烈抗议,环球舆情与台湾旺旺中时民调中心同步调查显示,两岸多数民众支持联合保钓,钓鱼岛之争已经并将继续唤醒世界上所有华人的海洋和海权意识,并开始真正领会到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警世箴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危险宜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取南洋,华夏危矣。

”(郑和为说服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的一段话)海权非霸权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被视为西方海洋战略的鼻祖,他的“海权论”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受到西方特别是美国要员的追捧,而我国一些学者未从扬弃的方法论去看待马汉的海权观,对争洋霸海不加批判反而追捧,一定程度的扭曲了海洋观,这显然与当今主权国家时代取代过去已衰朽的殖民地时代相悖的。

海权论鼻祖马汉

海权论鼻祖马汉
鉴于马汉对美国海军战略的重要影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说: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直至今天,强大的海权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基础,马汉的海权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美国和世界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大国用于海军建设的开支占国防开支的比例很大,美国为30%,英国、日本23%,法国14%,意大利13%,德国12%。海军如此被重视,归根结底,不得不归功于马汉海权论的开山之功。
马汉的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其代表作为“海权论三部曲”——1889年完成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2年出版的《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1905年完成的《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马汉认为,不可能再有哪一个国家能像过去那样独霸海洋,美国应与有共同血缘关系的英国合作,确立同一种族对海洋的支配。马汉明确表示,他的海权论是要为美国的外交和军事战略提供基础,并公开称“强权即公理”。马汉曾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顾问,他的理论成了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根据。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法案》,美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海军。19世纪最后10年,美国的海军实力由世界第12位跃升为第3位,仅次于英、法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海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完全控制了太平洋,把太平洋当作自己的“内湖”。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海外仍有700多个军事基地,4个作战舰队,1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各型舰艇468艘。
1: 海权论鼻祖马汉 பைடு நூலகம்
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汉海权论著作中文译作简介一、对《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的中文译作马汉有关海权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

代表作为“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年出版)、《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892年出版)、《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更是马汉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深刻影响了其后百余年的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直至今天,本书还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的16本书之一。

从总体结构上看,除绪论外,该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占全书六分之一篇幅的第一章,题为“海上力量诸因素”;第二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五,内容为1660年至1783年期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海上强国在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及其评述。

第一部分虽然仅有一章,但理论上却相对独立,是全书最精采、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马汉思想光芒的内容。

第二部分则是马汉全部理论的基础,是对欧洲战争史,特别是海战史的全面评述和总结。

此外,第二部分中还包括了通过对以往海上作战经验的历史总结而得出的海上作战原则。

这一内容实际上是马汉海军战略理论的原形,后来马汉以此为基础,在1911年写成了《海军战略》。

可以认为,马汉的海权论学说由两个理论层次不同的分体系组成,其一是海上力量理论;其二是海军战略理论。

目前国内能检索到的本书中文译作共9部(篇),分别是:1、1900年3月,上海《亚东时报》月刊《海上权力要素论》2、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海上权力之要素》3、1928年12月,《海军期刊》第l卷第6期《海上权力之要素》4、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海上权力之要素》及全文翻译5、1997年,中国言实出版社《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6、1998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7、2006年,解放军出版社《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8、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海权论》9、201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大国海权》以下逐一介绍:1、第一次翻译成中文:1900年3月,由日本乙未会主办、在上海出版发行的汉文月刊《亚东时报》开始连载《海上权力要素论》,即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第一章,它集中反映了海权论的基本观点。

但《亚东时报》因停刊仅连载两期,包括该章的绪言和第一节。

《亚东时报》所载是根据日文版本翻译成汉文的,翻译者为日本人剑潭钓徒,译文错漏很多且为难读的文言文,但它毕竟是第一次把马汉海权理论用译文的形式带到中国,“为中国封闭的海洋观念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因而具有开创意义。

与此同时或早于此时,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如朋友圈子的言论和书信、或在其它主题的文章提及马汉海权理论)也对海权论进行了引进和传播,但传播范围和效果有限,不如在公开刊物刊登译作的方式影响力大。

2、第一次由中国人翻译成中文:1910年,中国留日海军学生创办的《海军》杂志再次刊载马汉该书该章的汉文译文,改题为《海上权力之要素》,译者齐熙。

此次翻译,同样是从日文转译的,但译者是中国人,译文质量也有进步。

可惜《海军》杂志存在时间不长,对马汉著作的翻译和刊载再次半途而废。

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前四期《海军》杂志看,只刊到该章第二节“地形的构成”(通译“自然环境”)的前半部分,比《亚东时报》所载内容多出有限。

《海军》杂志创立于1909年6月。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感慨中国之贫弱,在东京创办《海军》季刊,以“讨论振兴海军的方法、普及国民海上知识为宗旨”。

现在能够见到的《海军》杂志只有前四期,这四期杂志对海权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

如肖举规在《海军》第二期上撰《海军论》一文,文章指出:“所谓海上权力云者,约分五端(原注云:欲详知其说者,请观美国海军大佐马项所著《海上权力史》):一曰商业地位之保全;二曰交通线之保全;三曰航业之保全;四曰侨民之保全;五曰海产物之保全。

”在这个广义的海权概念里,商业、交通、海航、侨民和物产等都是海权的重要内容,要能够做到“保全”二字,就必须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这五个方面的安全。

又如沈鸿烈在《海军发刊意见书》中说:“我国有史以来,素持农本商末主义……使人民醉死梦生于小天地中,直接为活跃取进、商务振兴之妨,间接为贸迁有无、航业发展之碍者,固为我民族受病之源”。

沈鸿烈非常赞同马汉的“国民商业之性质,为海上权力发达之原素”的说法,他用此论来分析中国情况,认为中国的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海权思想的发生,他是中国最早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农经济是使中国海权观念淡漠的重要原因的人。

再如笛帆在《海上主管权之争夺》一文中对海权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观察各国势力,即以其海上权力之大小定之。

何以故?海军强大,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即能主管世界之富源。

”《海军》杂志对于海权的讨论已相当全面,理解也相当深刻,说明在这之前,海权论已得到较大范围传播,对海权论的学习、解读已有相当基础。

3、第一次将第一章完整翻译:1928年,《海军期刊》从第l卷第6期(1928年12月出版)开始,先后分8次刊登唐宝镐翻译的《海上权力之要素》,将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一著名著作的核心部分第一次完整地介绍给中国人。

这篇译文的水平较高,对宣传马汉的海权论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海军期刊》的背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学术界对于振兴中国海权仍抱有较大的希望。

1912年8月,《海军杂志》在北京创刊,成为中国学术界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海军专门杂志。

该刊犹如清末在日本创办的《海军》一样,以海军建设问题为其学术主题。

但是,民国建立后不久,海军便被卷入国内政治斗争和军阀棍乱的旋涡之中,海军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海权理论研究也受到严重影响。

在连年内战之中,海军力量四分五裂,学术界原有的理想和热情受到了严酷现实的嘲弄,对中国海权的振兴事业丧失信心。

他们感到,在如此恶劣的国内政治条件下再谈发展海权,既不会得到政府的响应,也不能引起平民百姓的关心。

许多人不再研究学术,特别是不再就中国的海权建设问题发表议论。

《海军杂志》在1913年停刊,前后仅出版了5期。

直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为适应海权建设的需要,于1928年5月创办了《海军期刊》。

该刊初由海军总司令部下属之海军编译委员会负责编辑,1929年6月改由海军部下属之海军编译处继续编辑,改版后每月1期,12期合为1卷,至1932年8月共出4卷。

它自己规定的办刊宗旨为“搜辑新科学材料,并各种有益海军学说”。

开设的栏目有论述、海军科学、海军历史、专件、杂著、图画、小说等。

在体例上迫求“实事求是”,“文字以显浅为主,不务高深,亦不载浮嚣偏激论调。

”1932年9月,《海军期刊》更名为《海军杂志》,其卷期序号上承《海军期刊》连续计算(即从第5卷第1期起算)。

在办刊宗旨方面表现了更强的学术性,增加了海军学术、世界海军要闻、特载、别刊论文转载等栏目。

《海军杂志》约于1945年底停刊,包括《海军期刊》在内,至此总共出版了210期。

《海军期刊》和《海军杂志》成为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海军学术刊物。

4、第一次全文翻译:1940年,《海军整建》杂志第1卷第6至8期,又一次登载淳于质彬翻译的《海上权力之要素》。

同时,《海军整建》还就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其他部分分别予以译刊,译者为蔡临冰,这是第一次将该书全文翻译成中文。

《海军整建》,月刊由该刊编辑委员会于1940年4月在湖南辰黯创刊发行,并经国民党海军特别党部备案。

这是一本海军综合性杂志,“以增进国人对海军与国防之认识,研讨建设中国新海军之理论,教育海军干部为宗旨。

”内容侧重海军之研究与介绍,包括对中国海军建设理论的探讨,对各国海军军备强弱的分析与比较,对海军作战理论和专门技术的研究等,同时也兼及其它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理论间题。

该刊后改名为《海军建设》,由海军建设促进会组织编辑和发行,社址迁往广西桂林,但仍保持着《海军整建》的办刊宗旨和内容特色。

《海军建设》的停刊时间不祥,现存该刊的最后一期是1942年3月出版的第2卷第12期。

5、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译作:《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8月本书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马汉海权理论译作。

该书编选自马汉的四部重要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欧洲的冲突》、《亚洲的问题》和《美国的利益》。

其中《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仅译有三章,分别为“第一章:引论”、“第二章:海权之要素”、“第三章: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

本书译者萧伟中、梅然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梁守德为本书作序,在序言中写到:“有关马汉海上权益论的思想精华,本书应该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集大成者。

”“马汉有关海洋的理论,包含着浓厚的大国强国的强权色彩与逻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还透射了对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溢美之词,公开宣扬‘强权即公理’的丛林规则,这都是我们在认真研读过程中,必须加以唾弃的思想。

尽管如此,马汉的海洋权益论思想不仅对于我国现行的国家政策,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尤其在扩展国家主权与权益的内涵方面都存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从该序言背后,我们可以体会到两点:一是马汉海权理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被打上了“帝国主义思想”的标签,进而由于“政治错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至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后才逐步恢复其应有地位。

二是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导致理解偏差,直接将海权论解读为“海洋权益论”。

6、改革开放后最早翻译完成的译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2月本书全文翻译了《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

杨志本为本书作序,他在“中译本序”中写道:“《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一书的中文译本,首次问世,这是译者安常容和成忠勤同志的辛勤劳动与解放军出版社鼎力合作的成果。

这一成果,对于海军军事学术研究乃至全国的军事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海权,是一个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

海权,是在古代随着海上武装力量在海上战场的武装斗争的发生、发展而萌生并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一个战略概念,是海上战争实践的产物,而不是任何人的头脑的天赋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