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 人口学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地理学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3. 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4. 经济学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南京继续教育-专业课答案6
使用方法:下载本文档,然后直接打开搜索相关关键字,就能得到相应的答案。
本文档保证答案最全,答案正确,祝你一次通过。
1、广州城市空间策略的基本取向是()。
正确答案:A、北抑南拓、东移西调2、根据本讲,新地理模式下,城市发展竞争力靠的是()。
正确答案:B、人才3、文化资源的挖掘途径包括直接挖掘和间接挖掘,在我国,间接挖掘的案例包括仿唐乐舞、丝路花雨、印象刘三姐等。
其中,()首创于1979年,被新闻媒介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并被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
正确答案:B、丝路花雨4、根据本讲,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
正确答案:D、城乡规划5、根据本讲,下列四个选项没有体现“经济挂帅”的是()正确答案:D、重环境6、2013年,中小城市数量占总城市数量的78.3%,()成为我国城市主要的生力军。
正确答案:A、二三线城市7、城市群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新的趋势,我国大致把城市群分为()个城市群。
正确答案:A、20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属于以下哪种法律体系()。
正确答案:C、行政法9、2016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专门强调了城市发展要(),要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作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正确答案:A、遵循规律10、二三线城市的发展需要以定位为引导,在我国,()的定位是: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正确答案:B、天津11、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工业发展型是基于一定的自然资源或工业基础,通过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路径,比如哈尔滨、济南、西安、长春都是我国传统的老牌制造业基地。
其中,()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正确答案:D、长春12、智慧城市的概念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智慧的树,其中树干指的是()。
正确答案:D、智慧新的技术13、本讲提到,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一个“政府+企业+个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城规
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我国所称的城市,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或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或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又称建筑控制线。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城市给水系统:城市给水的取水、水质处理、输水和配水等工程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总体。
城市排水系统: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等工程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总体。
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规模急剧扩张。
2、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的变化:用地类型增多,工业、商业、居住、仓储用地、公共建筑、金融机构、铁路、车站、码头。
我国城市群发展问题研究
纵观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 虽然几乎没有国家的 城市化战略以及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管理城市化及其空间结构的具体 框架, 但却有一系列复杂的、对城市化过程产生深刻影响的方针和立 法的指导路线。战略即方针后面的思想、乎段和目标的组织框架, 也 许由于适当的改造可以被借鉴应用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但是具体的 方针却不能够直接加以利用。
core)、 流 测 度 ( Data of flow )、 大 都 市 区 特 征
( Metropolitan character ) 和 基 本 地 理 单 元 (Geographic unit ) 四 个 方 面 进 行 。 近 年 来 , 美 表1
15-20% 的 人 口 ), 还 表 现 为 各 种 流 要 素 在 核 心
低、 强化流联系和弱化都市区特征等趋势。
1960 年 代 , 日 本 也 效 仿 美 国 的 做 法 , 提 出 了
“都 市 圈 ” 和 “通 勤 圈 ” 的 概 念 , 并 进 行 了 明 确的划定 ( 表 1 ); 在国内 , 都市区也偏重于功 能概念, 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 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 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 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 能 地 域 ( 史 育 龙 , 1996 )。 也 有 学 者 提 出 “ 经 济统计区” 星 , 1988 )。 ( Urban economic statistical areas) 的概念, 但并未制定相应的划分原 则 (周 一
规划研究动态Plann源自ng Research Progress
规划研究所 朱杰
栏目主持 :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有关都市统计区的划分出现核心城市门槛降
《市政学》题库及答案
《市政学》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从广义上讲,市政主体是指城市中的()。
A、政党组织B、各种国家机关C、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D、政党组织和各种非国家权力组织2.下列有关市政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及其发展规律B、市政及其活动规律C、城市政治及其发展D、城市管理及其发展3.在城市的特征中,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是()。
A、社会性B、高度聚集性C、开放性D、经济性4.()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1.27%,意味着已成为“城市化”国家。
A、1992B、2002C、2011D、20155.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是()。
A、共同功能B、主导功能C、特殊功能D、综合功能6.城市化的后续动力是()。
A、信息化B、工业化C、市场化D、第三产业的发展7.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最突出的特点是()。
A、市场性B、赢利性C、私营性D、强公共性8.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A、5年B、10年C、15年D、20年9.当前,我国城市保障房的重点是()。
A、限价商品住房B、廉租房C、公共租赁房D、经济适用房10.行政首长的口头指示属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
A、经济手段B、信息手段C、行政手段D、法律手段11.狭义的市政概念认为市政主体是指城市的()。
A、政党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C、国家行政机关D、市政部门12.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这样的城市化形态属于()。
A、积极型的城市化B、过渡城市化C、离心型城市化D、后滞型城市化13.()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1.27%,意味着已成为“城市化”国家。
A、1992B、2002C、2011D、201514.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确定和划分城市的主要标准是 ( )。
A、城市人口规模B、城市商业规模C、城市面积大小D、城市工业规模15.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是()。
A、共同功能B、主导功能C、特殊功能D、综合功能16.下列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讲座01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张辉)
(三)1992年以来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之后,我国政府正式确立了地区经济协调发 展的指导方针,先后对外开放了长江沿岸城市、内陆边境口岸城市 和省会城市,提出了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实施了国家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 崛起战略等。
(二)1979—1991年
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主要受不平衡发展思潮影响,国家投资布局和 区域政策强调效率目标,向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倾斜,同时对贫困 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一定补偿。
• • • • 1979年7月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1980年8月,开始设立经济特区“深圳”,之后珠海、汕头、厦门,1983 年开发海南,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开发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沿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北海等14个 港口城市;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59个市县,1986-1988年多次调整开放区 范围,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调整范围,开放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以及 沈阳、南京等140个市县; 浦东新区和台商投资区,1990年开发浦东,1992年厦门集美台商投资区。
(一)1949—1978年
• • • • • 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区域发展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期间 全国一半以上工业投资投向东北地区; “一五”,东北占全国投资1/4,集中建设武汉、包头、兰州、西安、太 原、郑州、洛阳和成都等工业基地,内地占总投资68%; “二五”,投资进一步向内地倾斜,沿海和内地投资比由“一五”0.75:1 下降到0.69:1; 1963-1965年,充实加强了华东地区重工业,重心仍然向内地偏移; “三五”(西南—分散、靠山、隐蔽)和“四五”(三西--豫西、鄂西和 湘西),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三类地区,一线地处于战略前沿,三 线为全国的战略后方,在一、二线地区内,又依本地区情况,划出若干地 方作为区内的三线地区,习惯上前者称大三线,后者称小三线; “四五”后期到“五五”初期,国家投资开始向东部转移;
46.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肖菲摘要:区域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积累财富的重要平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差异化的制度供给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本研究运用尺度重构的理论,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尺度固化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以尺度下移为特征的改革开放初期(1979-2000年)和尺度上移与尺度下移并存的新时期(2001年至今)。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尺度重构对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推动作用,发现尺度下移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尺度上移有利于中央政府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
研究还从尺度重构的视角对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借鉴。
关键字:尺度重构,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动因1.引言随着通信技术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球要素的流动不断加速,区域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积累财富的重要平台[1]。
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通过差异化的制度供给实现特殊战略区域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应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基础各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不同的发展背景,以“公平”、“效率”为主题[2],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数次重大转变。
近年来,我国对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四大板块”战略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的角度不断丰富着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重塑。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以区域发展战略为基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梳理我国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对我国未来空间格局的构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尺度重构反映了不同等级的政府权力在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
因此,本文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从尺度重构的视角,尝试讨论尺度重构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的动力作用,并分析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走向。
2012-2013年期末考城市地理学重点
填空:1、城市地域的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2、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城市化的第一前提是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第二前提是剩余农业劳动力。
4、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B/N 比)。
5、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或宏观法)、正常城市法、最小需要量法。
6、把城市职能分类方法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5种,一般描述方法,统计描述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飞方法、多变量分析法。
7、一个完整的城市职能概念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
8、学术界一般习惯于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
9、海格特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10、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离散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
P227图11、城镇体系具有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
12、城市土地与其他经济物品的区别在于以下四个抽象的自然特征: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13、经济地租的量度:某种土地的生产力与最差土地的生产力之差。
P275图名词解释: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3、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张超【摘要】新中国城市化经过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1949-1978年)、城市体制改革拉动(1979-1990年)、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1991-1999年)3个阶段后,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生态环境、资源和城市发展均衡4个重大问题;未来城市化的新布局主要体现在深度城市化、低碳生态城市、组团城市群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方面.微观上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中观上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上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大带小,构建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群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期刊名称】《西部论坛》【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8页(P73-80)【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失地农民;低碳生态城市;城市群;小城镇【作者】张超【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改变着中国,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回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化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大量总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 Ray M.Northam(1975)[1]的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把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应当指出,S型城市化发展理论作为基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规律符合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正常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现实的城市化差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并不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市化任务艰巨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
我国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摘要:进入21世纪,城市群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大大小小的城市群相继建立,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相继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群的健康发展。
从宏观层面分析,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根源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土地制度和城镇管理体制。
从这些方面入手,寻找破解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难题,将成为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城市群;非协调发展问题;政策选择中国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与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历经30年的发展历程。
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城市群”这一发展战略,开始于“十一五”期间。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城市群作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主导推动力量;并且这一时期,我国已形成三个梯次的城市群空间体系格局。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将逐步建设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两横三纵”的空间网络体系;同时提出“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以及“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1]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这些政策都充分表明,在未来几十年,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也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题形态。
从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问题相继出现,如“行政区经济”问题、土地开发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城市群的产业协调问题和空间体系问题等等。
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群协调发展能否实现,更进一步地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能否有效推进。
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将会对我国现阶段城市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宏观层面存在的城市群非协调发展问题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式,其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_特征与开发模式
中心( 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 群[5]。张京祥认为城市群空间的形 发展和完善之中;⑤中心城市由小
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 成和扩展,经历了多中心孤立城镇 到大,职能由综合向管理演变。
和相互竞争关系) 。美国学者弗里 膨胀阶段、城市空间定向蔓生阶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
德曼认为[3],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可 段、城市间的向心与离心扩展阶段 阶段的划分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
特征是指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
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
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
向发展。联系性是由城市群的中心
性派生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
意义的城市群与地理学意义的城市
群的重要区别。
城市群除了具有共同特征外,
不同地域类型的城市群也具有各自
的特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
群还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本文从
同。选择合乎城市群发展现状的开 长极)扩散的首选路线,在交通干 发。网络开发将大大提高城市群区
发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城市群资 线上进而形成一批新的城镇增长极 域内节点与域面间生产要素流的流
源,优化资源组合,促进城市群的 点。这种对城市群开发具有促进作 量,最终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
快速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群不同发 用,形成区域开发纽带和经济运行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带动更大范围
研
究
2009(2)
79
指标阶段 城市化率
城镇体系
空间结构
空间作用
城市分工 增长路径
雏形发育阶段 30%左右 增长速度较慢 不完善 城镇密度低 松散 基础设施不完善 集聚作用 占绝对优势 分工体系还未形成 外延式增长
表1 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快速发育阶段
2020年内蒙专技继续教育考试答案-生态文明建设
1.()报告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共党章并作出阐述,成为执政纲领。
(1.0分)A.十五大B.十六大C.十七大D.十八大我的答案:D√答对2.在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部署中,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内容不包括()。
(1.0分)A.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B.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C.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D.杜绝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我的答案:D√答对3.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型社会。
(1.0分)A.节水排污B.节能减排C.环境友好D.人口协调我的答案:C√答对4.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额最大的国家是()。
(1.0分)A.中国B.美国C.日本D.印度我的答案:A√答对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未来人类还有约()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
(1.0分)A.5000亿吨B.6000亿吨C.7000亿吨D.8000亿吨我的答案:C√答对6.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对GDP与气温变化关系的分析结论是,气温处于约()时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温度”。
(1.0分)A.13℃B.15℃C.17℃D.21℃我的答案:A√答对7.在生态文明社会,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应该是()。
(1.0分)A.敬畏自然B.征服自然C.改造自然D.顺应自然我的答案:D√答对8.2018年12月,中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正式落户()。
(1.0分)A.四川成都B.重庆璧山C.新疆喀什D.内蒙古呼和浩特我的答案:B√答对9.关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0分)A.对象一般是多个项目B.涉及面较小C.评价范围较小D.工作较为简单我的答案:A√答对10.2012年,中国北极科考船()穿越了5个北冰洋边缘海,成功首航东北航道。
(1.0分)A.“雪龙”号B.“永盛”轮C.“天恩”号D.“白濑”号我的答案:A√答对11.工业文明以()为第一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以现代交通工具、现代通讯技术、人造卫星、互联网、物联网、万能翻译机器等将人类及地球表层网络成地球村。
电大 城市管理学 题库
第一章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文化, 政治, 社会, 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选择一项或多项:2、实质上,现代城市主要从(行政管辖, 人口数量和密度, 产业结构)区别于农村地区。
选择一项或多项: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这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4、古代城市主要是指(原始社会后期,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
5、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政治, 军事)功能为主。
6、城市化,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居住方式, 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7、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的流动, 总人口的增长,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8、城市管理主要进入以下(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 弥补市场不完全的缺陷, 克服市场制度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问题, 稳定城市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市场失灵的领域。
9、(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10(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11、(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12、(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13、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14、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30%~7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15、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第二章1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组织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 组织领导)。
2(市人大)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3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是具有地方(任免权, 监督权, 决定权, 立法权)。
4城市管理参与性主体具有(发言权, 监督权, 参与权),这对于政治性主体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约和必要的补充。
5中国城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其组成部分主要有(市党代表大会, 市委员会, 市委常委会, 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地理区位及国土
(四)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
贫富差距巨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 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甚至没有人身自由。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沿海殖民地的现代工业场景与广大内陆地 区原始经济场景并存。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的大城市,如重工 业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南部;上海以轻工业为主;天津、青岛轻 重工业皆有;广州的丝织与手工业工艺制造。内地工业基本集 中于武汉、重庆、太原、昆明等少数城市。农业东部以种植业
(二)农业结构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 展转变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变了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农业种植技术提升,使农业生产
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粮食供给短缺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从 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开始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变。 中国农业向优质、高效、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结构模式转变。农业生产 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具体表现为:种植业在大农业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种植业、林业、畜禽水产养殖业内部结 构调整进展明显;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 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也在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目 前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 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
环太平洋经济圈——亚太
第一节 中国地理区位及国土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民族经济异常落后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很小,农业占绝对重
要地位。种植业中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不发达;工业主要是 采掘业与原材料初步加工业。
(三)产业经济的高度对外依赖性
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操纵了中国的财政 和经济命脉。外资几乎垄断了旧中国的所有工业部门;帝国主 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成为了帝国 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期摘要: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
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
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开发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不断向各级规模的城镇集聚,许多小城镇升格为城市,中小城市演化为大城市,大城市演化为特大城市,城镇的规模与数量和城镇的空间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城市群体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城市群,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同时有关城市群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只有对所要研究或要规划建设的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或对策与措施。
1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研究起步较早。
以戈特曼的研究为例,他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对区域人口、产业、空间及城市生活方式等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把纽约都市圈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分散阶段(1870年以前)、城市间弱联系阶段(1870—1920年),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年)和大都市带的成熟阶段(1950年以后)。
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工业化以前的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成熟期、工业化后期等四个阶段。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刘荣增将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发展、过渡发展和相对成熟三个阶段;王成新、姚士谋综观国外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区域差异,将城市群发展大体划分为初始、发育、稳定和成熟四个阶段。
方创琳等将城市群按发育程度把我国城市群分为发育雏形阶段城市群,如呼包鄂城市群;快速发育阶段城市群,如武汉城市群;发育成熟阶段城市群,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趋于鼎盛阶段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育鼎盛阶段城市群。
张京祥认为城市群空间的形成和扩展,经历了多中心孤立城镇膨胀阶段、城市空间定向蔓生阶段、城市间的向心与离心扩展阶段和城市连绵区内的复合式扩展阶段等四个阶段。
官卫华、姚士谋将城市群按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区域阶段、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大都市带阶段。
还有将城市群按发展水平分为四个等级:高级发展阶段、中等发展阶段、初级发展阶段、发展前期阶段。
以上可见,虽然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划分视角,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包含着以下几个共同点:①城市群的发展必然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过程;②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关系由松散的关联发展到紧密的联系;③城市群内部城镇之间的分工合作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最终形成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④城市群的结构和功能趋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⑤中心城市由小到大,职能由综合向管理演变。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本文把城市群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图1):雏形发育阶段、快速发育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
城市群雏形发育阶段之前是城市离型发展阶段,即城市群胚胎期,因该阶段各城市处于相对封闭式发展,还不能称为城市群,所以本文不将此阶段划入城市群的发展阶段。
雏形发育阶段:是城市群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有城市群的雏形,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外延式增长占优势。
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聚集作用,城市群规模比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体系发育极不完善,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较弱,分工体系很不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仍相当不完善。
处于这一阶段的城市群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但发展速度又相对较慢的地区,如呼包鄂城市群、长春城市群、徐州城市群、泛长株潭城市群等。
快速发育阶段:是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阶段,这时城市群形成势头较猛,外延式发展仍占主导地位,开始注重内涵式增长。
中心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都比较明显,城市群规模快速扩大,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体系发育加快但还不完善,分工体系开始形成,区域基础设施处于快速建设期。
我国大部分省域城市群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如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
趋于成熟阶段:是城市群的较高发展阶段,这时城市群的作用显著,由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
中心城市聚集与扩散作用明显,城市群规模比较大,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体系发育已趋于完善,分工体系较为合理,区域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处于这一阶段的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
成熟发展阶段:是城市群的高级发展阶段,这时城市群的作用相当显著,内涵式发展为主,发展主要表现为质的提高。
中心城市聚集与扩散作用明显,城市群规模大,城市化水平很高,城镇体系发育相当完善,已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区域基础设施相当完善。
成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城市群在地域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大都市带、大都市圈或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态特征。
我国的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两大城市群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初期,其他的高度成熟的城市群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
2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城市群的发展特征与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及区域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前面对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划分过程中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有所阐述,但仍然不太系统和具体。
城市群是一个同时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地域综合体,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城市群的共同基本特征是其地域性、群聚性、中心性和联系性。
各特征的基本含义分别是:(1)地域性。
城市群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具有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而且也只有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条件优越的特定地域才能产生城市群。
(2)群聚性。
城市群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体,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城市,或者说城市分布达到较高的密度。
(3)中心性。
城市群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为核心,这些城市成为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和扩散源,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
中心城市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因而城市群既可以是单中心型,也可以是多中心型。
城市群的中心性不仅指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体中处于经济活动的核心,而且也意味着中心城市在整个城市群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
(4)联系性。
城市群的联系性特征是指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联系性是由城市群的中心性派生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意义的城市群与地理学意义的城市群的重要区别。
城市群除了具有共同特征外,不同地域类型的城市群也具有各自的特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还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
本文从城市化率、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空间、城市分工、增长路径和城乡关系等七个指标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如下(表1)。
城市群正是通过这些指标特征的量变与质变逐步由低级发展阶段向高级发展阶段演进。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改变着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世界经济正朝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经济活动主体在更广范围内的聚集与扩散,也促进了城市群的发育成长,城市群已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居住区的主流形态。
因为,其一,便捷的信息传输与交流进一步降低了工业经济要求的聚集程度,经济主体可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生产区位选择,便于城市功能的扩散;其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刺激了物流和人流的增加,而交通和通信成本尽管低但毕竟存在,而且许多直面的交流是数字化信息无法取代的,因此,仍然保持了生产活动的相对聚集性。
可以说,尽管半个世纪前城市群是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出现的,但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城市群真正走向了有机一体化。
更确切地说,如果把交通条件比作城市群机体的供血系统,那么信息技术则是城市群机体的神经系统,正是有了信息技术,城市群才有了活的灵魂,才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自组织系统。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给城市群的发展烙上了信息化的特征,城市群发展的阶段越高级其相应的信息化水平也越高。
3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模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其面临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经济腹地的整体发展水平等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也不同,因此,其宜选择的开发模式也不同。
选择合乎城市群发展现状的开发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城市群资源,优化资源组合,促进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综合考虑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状况,处于雏形发育阶段的城市群宜采取增长极开发模式,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的城市群宜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处于趋于成熟阶段的城市群宜采取点轴群开发模式,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宜采取网络开发模式(图2)。
增长级开发模式:处于雏形发育阶段的城市群,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体系发育很不完善,城市化水平很低,因此,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发展潜力大、投资效益明显的区域中心城市,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这几个区域中心城市聚集,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非常必要。
通过增长极的培育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可以加快整个城市群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空间极化,为后期通过扩散效应推动整个城市群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点轴开发模式: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具备了向周围城镇扩散的能力。
中心城市的功能扩散遵循成本最低原则,而连接各中心城市的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方便了人口和物资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成为中心城市(增长极)扩散的首选路线,在交通干线上进而形成一批新的城镇增长极点。
这种对城市群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形成区域开发纽带和经济运行通道功能的交通干线被称为生长轴。
因此,点轴开发模式适宜于快速发育阶段的城市群。
点轴群开发模式:趋于成熟阶段的城市群,城镇体系发育已经较好,城市密度已经很高,区域开发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城市群内开发条件最好的一级轴线开发程度已经饱和,向二级开发轴线和三级开发轴线开发的需求越来越强,而二级轴线和三级轴线的开发必然在城市群的局部地域又形成相对密集的城镇群,形成了群内有群的空间形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