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食物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食物结构
中国式食物结构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经过《黄帝内经》论述、在贵族知识阶层实行、反映中国人饮食理想的食物搭配模式,是一种合理的食物搭配模式。中国式食物结构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概念。
1、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哲学的物质观是气一元论,气的基本属性分阴阳,阴阳和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原理。中华文化具有一贯性,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奉行阴阳和平。<中庸>将儒家文化定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就是阴阳和平。
2、经过《黄帝内经》论述。一般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这种定位似乎有点狭窄,准确地说,《黄帝内经》是中华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的经典著作,阴阳和平是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基本规律。人的生命与健康依赖于食物和药物,《黄帝内经》将食物和药物对人体的阴阳和平作用表述为“五味调和”。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五味调和既是对药物的功能要求,也是对食物的功能要求,《黄帝内经》论述了食物和药物功能强度,食物是用其所利,是利导性的,药物是以毒为能,是强制性的,所以,药物食物的五味调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容易混淆,但决不能混淆。而怎样做到五味调和,《黄帝内经》提出了食物结构模型和药物药物结构模型,结构模型是五味调和进而是阴阳和平的实现方式、操作方式。这样,《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的理论体系,以阴阳和平为理论基础,以五味调和为理论核心,以结构模型为实现方式。食物的五味调和及食物结构,形成了饮食养生学的分支;药物的五味调和及药物结构,形成了中医药学的分支。
《黄帝内经》直接论述了两个食物结构模型,一个是养充益助食物结构模型,即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另一个是君臣佐使食物结构模型,即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另外,《黄帝内经》建立了天、地、人的认识结构,并认为这是关于人体健康的一种最重要的认识方法,从而论述了五时(天)、五方(地)、五态(人)对食物选择与搭配的影响,尽管没有直接论述为食物结构,但可以推论出态方时食物结构。这三个食物结构,囊括了食物选择与搭配的各个方面。
3、在贵族知识阶层实行。有人把《黄帝内经》论述的食物结构,简单地表述为中国人的食物结构,这是很不准确的。另有些人,抓住这个不准确,考察平民大众的日常食物结构,
从而否定《黄帝内经》食物结构的客观存在。这是《黄帝内经》食物结构理论长期不受重视
的原因。
《黄帝内经》的食物结构理论,有两个实现条件,一是物质条件,不存在选择食物的经
济障碍;二是文化条件,不存在选择食物的认识障碍,魏文帝曹丕认为历代书香门弟才能达
到知食的水平。在历史上,只有上层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才达到了条件,上层社会中的暴
发户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社会成员,不具备合理搭配食物的条件,所以,中国式食物结
构理论,并没有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大众化的饮食实践,只是少数社会精英阶层的饮食实践。
4、反映中国人的饮食理想。全面分析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一种是平民大众的饭菜结构
及瓜菜代结构,其特点是缺乏肉食,营养不足;二是权贵的厚甘肥腻食物结构,其特点是肉
食量大,营养过剩。这两种都是不理想的饮食状态,是偏离理想的两个极端。三是《黄帝内
经》食物结构,特别是养充益助食物结构,其特点是肉食适量,营养均衡。只有这个食物结
构,才反映了中华民族对食物选择与搭配的卓越见识,反映了中华先祖的一种生活理想。
5、合理的食物结构模型。正确的行动,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所谓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大众性、民族性的特点。合理食物结构理论是一种先进的饮食文化,应综合体现先进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式食物结构,以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为基础,核心是养充益助食物结构和君臣佐使食物结构,符合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大众性、民族性的特点,是合理的食物结构。
一是从民族性来看。一个国家的食物结构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和农业资源、人民消费能力、人体营养需要和民族传统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制约,由于国情不同,食物结构也不尽相同。我们所说的合理食物结构,是对中国人的合理性,首先要以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为基础。
中国传统食物结构,既包括养充益助式食物结构,也包括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因其分别适用于日常生活与食补、食疗,这样,中国传统食物结构,既包括日常食物结构,也包括食补结构、食疗结构。
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产生于农业文明早期,人类处于以种植养殖为基础、有基本食物范围的第二次食物结构期,这个食物结构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动物性食物资源被上层社会垄断,平民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例很小甚至没有。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中五畜即动物性食物占有一定比例,这显然是上层社会食物结构,而平民食物结构中缺乏五畜、五果,主要是谷菜结构,又称饭菜结构,甚至是瓜菜代结构。这样,中国传统食物结构,既包括上层社会食物结构,也包括平民食物结构。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上层社会知识分子,同时占有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的优势,与单纯拥有经济实力的人不同,他们还有理性认识,反对五畜比重过高,反对厚甘肥腻,主张饮食有节,视养充益助式与君臣佐使式食物结构为理想的食物结构,极力倡导,在上层社会知识分子即精英阶层中实行,而厚甘肥腻食物结构与饭菜结构及瓜菜代结构,都是不理想的食物结构,是偏离理想的两个极端。
第三次食物结构变迁的特点,是打破上层社会对动物性食物的垄断,平民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例增大,过去只有上层社会少数精英才能实行的理想食物结构,现在有条件变成大众的食物结构,这种选择,意味着对饭菜结构及瓜菜代结构的放弃,也意味着对厚甘肥腻食物结构的摈弃。
中国传统食物结构,并不是说都是合理的,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结构并不合理,只有经过知识分子理性提炼、在精英阶层实行的理想的食物结构,才是合理食物结构。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而要去粗取精,选择性地继承精华部分。这样,中国传统食物结构,赋予特定内涵,特指以养充益助食物结构和君臣佐使食物结构为核心的那一部分传统,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食物结构的卓越见识,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先祖的一种生活理想,这是传统的精华,也是民族的精华。
合理食物结构以中国传统食物结构为理论基础,是从中华民族的生活基础、认识基础出发,是对理想食物结构的追求,这种理想食物结构对大众来说,过去是一种奢望,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现在要使它变成事实,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将民族的传统的理想变为现实,这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方式。
二是从大众性来看。研究合理食物结构,根本目标是为大众健康服务,正确的理论只有被大众所掌握,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因此,研究成果怎样被大众所知晓、所接受、所运用,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民大众的食物结构知识,并非是一片空白,等着我们去平地建立。在民间,即便是一个不识字的老人,也能就合理食物结构脱口说出许多谚语、警句。他们的食物结构知识或许似是而非,或许零星散乱,或许正误参差,但已然成为他们生活的指导。他们的食物结构知识来自祖辈的口口相传,来自生活认识的积累,也并不排斥书本知识的口头传播。在中国,关于生命、健康、长寿、养生、治病这一类知识的源头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许多重要观点,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调和,这些思想早已被中国老百姓知晓和接受,有的甚至变成了乡村俚语。
在中国普及食物结构知识,可以是最省心的,因为我们炎黄子孙自古就注重食物结构,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