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启蒙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2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3,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February. 2013, 048~049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启蒙作用

朱 敏

(保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战乱不断的情况下,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家仍积极投身到了乡村教育的实验中,并提出了发展乡村教育、建设农村的方案,推动了乡村教育发展走向高潮。在国家疲敝的状态下,乡村教育的发展给农村带来深刻影响,对农村青年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也为我们今后的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关键词] 民国;乡村教育;启蒙

[中图分类号] G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3)02-0048-02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陷入了先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这些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政治运动依次迭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这些以兴邦济民为目的的救国思潮先后出现。在经历了多次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循环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入到了广大的农村,希望从改变落后的中国乡村开始,进而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即使到了民国初年,“农民要居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1],所以,梁漱溟说“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嫣”[2]。在这种背景之下,乡村教育思潮开始发轫,王拱璧等乡村教育的先行者开始了对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20世纪30年代,乡村教育思潮进一步发展,兴起了乡村教育实验的高潮。陶行知、晏阳初等乡村教育者分别开展了各自的乡村教育实践,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大批的教育家先后投入到了乡村教育中去,如王拱璧、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雷沛洪、俞庆棠等,都开展了丰富的乡村教育探索实践。

这一时期的乡村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是由乡村教育家推动的,以爱国救亡为主旋律,借鉴了西方国家教育的经验,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乡村教育被看做是农村整体改造的关键,是当时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少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政治支持,乡村教育的成果有限,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仍然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时期,它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乡村教育新的时期,而且在能力所及之处,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起到了乡村启蒙的作用。

一、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促使现代国家民族观念在农村扎根

几千年的封建皇权专制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生成,在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国人依然处在“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的状态中。国人精神上的冷漠促使鲁迅弃

医从文,希望可以用文字治疗国人的心病。但鲁迅犀利的杂文只能刺激到城市中的识字者,当时的农村不仅封建意识浓厚,而且农村教育已陷入了全面破产的边缘。教育启迪广大农民的任务要依靠乡村教育的发展。

乡村教育的倡导者们都是教育救国的实践者。无论是王拱璧、陶行知,还是晏阳初,他们都是秉持着教育救国的理念,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和国家民族观念。王拱璧留日时期就多次组织留日学生游行示威;陶行知17岁考入教会学校,因为学校对中国人的歧视愤而弃学;晏阳初为中国教育募款千万,却不染一文。他们乡村教育的方法和观点各不相同,但是都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期望用教育来改变中国的命运。如陶行知所言,“站在监狱的立场上,我们应当把教育的力量来建设新中国,我们的使命是要唤醒民众,是民众团结起来”。“要用教育的力量来建设新中华”,“要用教育的力量叫日本人回去日本去改造日本”[3]。晏阳初认为,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中国才有办法,中国人才能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和鄙视”[4]。他们在论述自己教育理念时,经常会发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关头”的呼声,“寓忧患意识于课堂教学之中”[5],将他们的民族国家观念传递给学生。乡村教育者非常重视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新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念于是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雷沛洪提出了国民教育的理念,即创造新国民的教育。“保生”保种,造成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中的伟大地位[6]。爱国教育是其重要方面。

二、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推动了科技知识在农村的普及和运用

民国初年,中国的乡村依然处在封闭落后的状态下,大部分的农民不识字,更不知科技为何物。传统中国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大部分士子举人都出身农村,他们却天然地与农民相互隔绝。“君子远庖厨”,读书只是脱离农业生产的手段,并非是发展生产的手段。近代中国,虽然科举入仕的途径断绝了,但是读书人与农民之间的隔阂并未消失,农村教育用陶行知的话来说,依然“走错路了”,

[收稿日期]2012-12-10

作者系保山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第2期朱敏: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启蒙作用49

“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7]。在封建王朝倒塌之后,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日益恶化。

乡村教育工作者不仅看到了中国农村农民思想上的落后,也看到了他们知识上的落后。因此晏阳初说“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这种人“第一要有生产力”[8]。陶行知在回答“村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时,说到“一、扫除文盲;二、普及农业科学”。而清末民初东北的乡村教育中,广泛设立各种职业学校,“相继设立农科、蚕科、工科、制革科”等。在“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知识界广泛信仰的前提下,农村的教育中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是必然的。他们不仅强调科技知识的学习,还强调知识的运用。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将“做”提升到与“教”、“学”同一高度;晏阳初则将乡村教育放在了乡村建设的大前提下实施。在他们的努力下,农村的科技知识普及有了很大提高,科学意识逐渐确立,打破了原本农村一片蒙昧的状态。

我们民族要想起死回生,进行普遍的“科学训练”

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推动了民主平等观念在农村的传播

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在农村。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方式是封建思想存续的深厚根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五四运动冲击了封建文化,但是作为封建根基的农村依然处在浓厚的封建气息中。西方的经济入侵和战争的破坏虽然已经严重打击了封建生产关系,但在农村缺少新的生产关系生成的基础,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各种观念和制度也自然难以孕育。而乡村教育的广泛开展则将新的民主观念带到了农村,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晏阳初被成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在国内着力倡导平民教育,这里的平民即“个人平等”、“教育机会平等”[9]。他说,“如果社会主义是平等主义——机会和权益的平等,我也可以算是一个社会主义者”[10]。陶行知作为平民教育家,也有关于平民教育的经典论述。他认为,为了应对当前的民族危机,中国需要进行“普遍的民权训练”[11]。在他办的晓庄学校中,老师和学生没有严格的区分,以“能教人”为标准。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说到“厉行乡村教育政策,为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12]。乡村教育者们都曾留学西方,深受西方民主平等文化的熏陶,他们将西方的民主平等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相结合,作为自己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础。这种对民主平等的强调,客观上促进了民主观念在农村知识分子中的传播。

四、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为公民意识在农村的觉醒做了准备

公民意识指的是的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地位中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出现要具备两个条件:国家观念的形成和政治参与度的提高。对于广大农民而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极少有直接参与政治的机会,而且形成了远离政治的心态。陶行知和晏阳初等人也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因此在他们的主张中都强调要“培植公民资格”[13],使他们具备公民的能力素质和要求。早在王拱璧时期,就已经进行了相关的工作。王拱璧在他的新农村建设计划中就有改组村事务所、组织组织会、妇女放脚等主张。陶行知认为,“如果是现代的国家,如果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国家,那么他的教育,便不能不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随伴着竞进”[14]。“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15]。

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必须培育现代的公民资格。他们在进行知识教育、爱国教育的同时,还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并在实验学校内采取切实的行动,鼓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移风易俗。在乡村教育的促进下,农村青年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直接体现在婚俗的改变上,出现了自由结合、抵制包办的情况。在进行实验的同时,他们都提出了宏伟的计划,要“谋中国三万万四千万中国农民之解放”[16],展现出了乡村教育家宏大的气魄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独特的意义。它显示出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对农村和农民的重视,符合中国的实际。在战乱频仍的时代,他们依然积极参与到乡村教育的伟大事业中,并为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他们在推进乡村教育发展时存在各种问题,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宝贵的,为当时的农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为我们国家的乡村教育发展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3][7][12][13] 徐莹晖,徐志辉.陶行知论乡村教育[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 马秋帆. 梁漱溟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8][10] 宋恩荣. 晏阳初文集[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

[5] 杨晓军. 区域视野中的乡村、学校与社会[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6][9][11][16] 苗春德. 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4]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 长沙:长沙教育出版社,1984.

[1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教育文选[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1.

The Enlightenment Effect of Rural Educa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ZHU Min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ur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imes of this period with inadequate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brings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rural area and a very good enlightenment to rural youth, and also provides scientific reference to our future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rur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