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与中国A股波动性_陈日清
《2024年信息不对称、过度自信与股价变动》范文
《信息不对称、过度自信与股价变动》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信息不对称和过度自信对股价变动的影响。
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文献,结合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这两大因素在股市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
文章不仅关注这两者如何独立作用于股价,更进一步探索了它们如何交互影响,对投资者行为及市场运行机制产生何种影响。
一、引言在金融市场中,股价的变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信息不对称和过度自信是两个重要的心理和行为因素。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中不同参与者获取信息的差异,而过度自信则是投资者在评估市场信息时表现出的过于乐观的心态。
随着现代金融学研究的深入,这两个因素在股市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讨这两者对股价变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二、信息不对称与股价变动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不同参与者获取信息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导致投资者对同一资产的价值产生不同的判断。
在股票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差异;二是不同投资者之间对公开信息的解读差异。
对于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差异,内部人(如公司高管)通常掌握更多关于公司实际运营状况的信息。
这种信息优势使得内部人能够在交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当内部人选择买卖股票时,往往会基于未公开的重要信息,从而影响市场对该股票的供需关系,导致股价发生变动。
不同投资者之间对公开信息的解读差异则表现为投资者的认知偏差。
不同投资者在接收同样的公开信息时,由于认知能力和经验的差异,往往会对这些信息的解读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种解读差异同样会导致投资者对股票的估价差异,进而影响股价的变动。
三、过度自信与股价变动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在评估市场信息时表现出的过于乐观的心态。
这种心态往往使投资者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低估风险。
在股票市场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如过度追涨或盲目杀跌。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投资决策能力,认为自己的分析比市场平均水平更加准确。
以行为金融学角度对A股市场投资行为分析
以行为金融学角度对A股市场投资行为分析A股市场是中国股市中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分析A股市场的投资行为,主要涉及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决策制定与执行以及市场反应的三个方面。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会出现多种行为偏差。
其中一个典型的行为偏差是过度自信。
投资者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并且忽视了市场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这种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高估投资回报率,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容易进行过度交易,进一步增加了交易成本。
另一个常见的行为偏差是代表性启发。
根据代表性启发,投资者倾向于根据过去的经验和观察,忽视真实的统计数据。
在A股市场中,投资者可能会根据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经验和感觉,认为某只股票具有较高的投资潜力,而忽视了实际的市场情况和投资价值。
反应过度也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行为偏差。
投资者常常在市场信息或者事件发生后过度反应,导致股票价格出现无序波动。
当一家公司发布盈利预警时,投资者可能会过度悲观,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过度。
反应过度的投资者容易被市场情绪所左右,导致不理性的交易决策。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制定和执行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投资者往往在决策制定时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
他们倾向于追求即时的获利,而忽视了长期投资价值。
这种短期主义的行为容易导致过度交易和频繁调整投资组合,进一步增加了投资风险。
投资者在决策执行时也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
他们在获得投资收益时会出现过度自信和冒险倾向,而在亏损时往往过于谨慎和厌恶风险。
这种情绪干扰会导致投资者做出不理性的买卖决策,从而影响投资组合的收益。
行为金融学还关注市场对投资者行为的反应。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投资者的行为偏差会引发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进而影响股票价格的形成。
在A股市场中,由于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代表性启发和反应过度等行为偏差,导致了股票价格的无序波动和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的投资行为主要表现为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决策制定与执行以及市场反应等方面。
《2024年信息不对称、过度自信与股价变动》范文
《信息不对称、过度自信与股价变动》篇一一、引言在金融市场中,股价的变动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这些变动不仅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公司业绩、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还与市场中的信息传递机制和投资者心理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信息不对称、过度自信心理对股价变动的影响,旨在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在市场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中买卖双方在获取信息上的不均衡。
通常,卖方(如公司内部人员)掌握的信息比买方(如普通投资者)更多。
这种信息差异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价值产生误判,进而影响股价。
例如,当公司内部人员了解即将发布的利好消息时,他们可能会利用这一信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导致股价提前上涨。
三、过度自信心理对股价变动的影响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在评估市场信息和做出投资决策时,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准确判断市场走势。
这种心理可能导致投资者忽视风险,过度追求高收益。
在股市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过于乐观地估计公司的业绩和股价的上涨空间,从而推高股价。
此外,当市场中出现大量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时,这种心理还可能加剧市场的波动性,进一步影响股价的变动。
四、信息不对称与过度自信的相互作用信息不对称和过度自信心理在股价变动中相互影响。
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他们能够利用不均衡的信息进行交易;另一方面,过度自信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投资者更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
此外,当这两种因素同时作用于市场时,可能会导致股价出现非理性波动,给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
五、实证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信息不对称和过度自信心理对股价变动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
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1. 在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的时期,股价往往出现异常波动。
这可能是因为内部人员利用不均衡的信息进行交易,导致普通投资者无法准确判断公司的真实价值。
2.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交易行为往往与实际市场走势存在一定的偏差。
以行为金融学角度对A股市场投资行为分析
以行为金融学角度对A股市场投资行为分析A股市场是中国股市的主要交易市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参与。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行为的学科,试图解释投资者决策和行为的心理因素。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分析A股市场的投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市场的价格形成。
从心理偏差的角度来分析投资行为。
心理偏差指的是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受到情绪、认知和信息处理等因素的影响,以致于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在A股市场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包括情绪驱动、逆向思维、过度自信等。
情绪驱动是指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受市场情绪的影响而追涨杀跌。
逆向思维是指投资者倾向于追求逆向逻辑思考,这导致了一些热门概念股的投机行为。
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过分自信,导致了投资决策的过度自信。
从羊群行为的角度来分析投资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倾向于跟随市场的大趋势和主流观点,而不是独立决策。
在A股市场中,由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能力的差异,一些大资金投资者的行为往往会引导市场的行为,导致了市场价格出现明显的泡沫或崩盘。
从套利机会的角度来分析投资行为。
套利机会指的是在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买低卖高来获利。
在A股市场中,由于市场操纵、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套利机会往往被高频交易者等专业投资者占据。
这导致了普通投资者很难从中获利,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投资风险。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分析A股市场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到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心理偏差、羊群行为和套利机会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加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并在A股市场中获取更好的回报。
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300指数的实证分析
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300指数的
实证分析
冯稚瑶
【期刊名称】《老字号品牌营销》
【年(卷),期】2024()10
【摘要】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中,市场波动性的加剧已成为金融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特别是在信息快速流动与社交媒体影响日益扩大的今天,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愈发显著。
本文选取2003年1月至2023年8月适合我国投资者情绪的代理指标数据和沪深300指数每日收盘价,构建投资者情绪和股市波动率的VAR 模型。
研究发现:投资者的情绪与股市波动率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投资者情绪是股市波动率的格兰杰原因;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波动率在短期内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据此本文对投资者和监管者提出相关建议。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冯稚瑶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
【相关文献】
1.基于投资者情绪的沪深300指数期货现货波动性关系研究
2.投资者关注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现货收益率的影响——基于百度指数的实证分析
3.沪深300指数
波动率和VaR预测研究——基于投资者情绪的HAR-RV GAS模型4.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指数回报率影响的差异分析——基于沪深300指数的实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在公司财务管理活动中,企业投资是其长期安康开展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竞争力增长的重要根底,直接影响企业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并以此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利润增长以及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业绩和开展前景的评价。
现今关于投资理论的主流思想是由Tobin首先提出,并经Hayashi完善的著名Q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1〕,投资理论的开展极大提高了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然而,传统企业财务研究存在一个假设前提:投资者和管理者都是理性主体,他们都进行理性预期、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但是历次经济危机发生说明,现实经济中人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完全理性,人在认知和做出决策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偏差,并且这种偏差在资本市场中广泛和长期存在,有时可能会主导整个市场,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2〕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把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应用于企业财务研究中,特别关注行为主体心理变化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现代投资理论也从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过渡到前景理论。
然而,作为行为金融的热点研究话题,现有文献关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都是基于投资者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假设开展的,无视了现实市场中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共存这一事实。
〔3〕把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纳入同一框架考察是行为公司财务理论开展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也是进一步理解投资者和管理者行为、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探讨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影响的渠道和机制的前提。
那么,投资者情绪和管理者情绪是怎样共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管理者情绪又是怎样形成以及在整个影响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探讨。
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企业投资决策的选择机制,还有助于管窥投资者情绪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情绪的“塑造”,进一步深刻理解管理者过度自信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机制。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比较研究_陈日清
(一)投资组合构建方法及描述性统计 为了分析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认知偏差的差异,本文参照 Chuang 和 Susme(l 2011)的方 法通过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大小不同进行分组来分别刻画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其背 后的逻辑是,机构持有比例高的投资组合的市场特征更多地反映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而机构持有比 例低的投资组合的市场特征更多地反映出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体地,本文对不同季度 t 所有样本股 票构建不同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在 t 季度的构成由 t-1 季度末的相应变量确定,并在 t 季度中保持不 变。为了保证分析的稳健性,我们在分析中去除公司规模大小与股票换手率高低的影响,其方法是先根据 股票流通市值规模或日平均换手率高低分成 5 组,然后在上述分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每个组别按机构持 有比例高低分成 2 个投资组合,以代表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所以每一种分组方法都可以得到 10 个 投资组合。具体分组方式如下:其一,根据流通市值规模与机构持有比例分组,首先按上一个季度末流通 市值高低将所有股票分成规模大小不同的 5 组,然后再按上一个季度末机构持有比例大小将上述 5 个组合 分别等分成两个投资组合,如果某季度机构持有比例数据未报告,则用其上一个季度的数据替代,并且将 机构持有比例为 0 的股票归入机构持有比例低的投资组合①;其二,根据股票日平均换手率与机构持有比例 分组,首先按上一个季度的股票日平均换手率大小将所有股票分成 5 组,然后在前面所述方法进一步地按 机构持有比例大小将每个组合等分成 2 组。 我们用 Pij 表示上述不同的分组方式所构建的投资组合,Pij 中的 i 表示按流通市值规模大小或日平均 换手率高低分组,1 至 5 表示最小至最大流通市值规模投资组合或最低至最高日平均换手率组合,j 表示按 机构持有比例分组,1 表示机构持有比例低的投资组合,2 表示机构持有比例高的投资组合。每个组合的周 收益率、周换手率我们都按组内股票的流通市值加权计算。另外,为了比较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偏好
投资者非持续性过度自信与股市反转效应
投资者非持续性过度自信与股市反转效应投资者非持续性过度自信与股市反转效应概述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往往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情绪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其中,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偏差,当投资者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于自信时,往往会导致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然而,研究表明,投资者的非持续性过度自信与股市反转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1. 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于自信,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投资决策中,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以下情况:a) 高风险投资: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倾向于承担更高的风险,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准确预测市场的走势。
然而,高风险投资往往带来更大的损失。
b) 过度买入或卖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会过度买入或卖出股票,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然而,这种过度交易往往导致损失的增加。
2. 非持续性过度自信与市场反转效应市场反转效应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股票的收益率偏离其平均水平,然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趋于平均水平的现象。
研究表明,非持续性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增加市场反转效应的概率。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 高估市场走势: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高估市场的走势,他们相信当前的股票价格是被低估或高估的,因此会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
然而,这种高估导致了非持续性的市场反转效应。
b) 追涨杀跌: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在市场看涨时追涨,在市场看跌时卖出股票。
然而,当市场走势反转时,这种追涨杀跌的策略会导致投资者遭受损失。
c) 错误交易信号: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倾向于忽视市场的风险信号和重要的经济指标,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直觉。
然而,忽视这些重要信号可能导致非持续性的市场反转效应。
3. 降低过度自信的方法了解并认识到过度自信的问题是降低非持续性市场反转效应的第一步。
以下是几种降低过度自信的方法:a) 多元化投资:通过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和市场,可以降低个体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影响。
投资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基于2006~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基金 项 目 :中 央 高 校 基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资助 项 目 ( UT1 R 1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助 项 目( 1 0 0 5 。 D 0 W4 7 ; 7 0 1 1 ) 作者 简 介 :史 金 艳 (9 3一)女 , 龙 江 牡 丹 江 人 , 17 , 黑 大连 理 工 大 学 讲 师 , 理 学博 士 , 管 主要 从 事 行 为 金 融 学 与 金融 市 场 研 究 。
行 为金融 理论认 为 , 并非 是完 全理性 的 , 人 其
决 策会受 各种认 知 与行 为偏 差 的影 响。过 度 自信
是有 关个 体判 断心理 方面最 经得 起考 验 的心理特
征 _ 。所 谓过度 自信 , 指 人 们总 是 倾 向于 高估 1 J 是
自己的判断 能力 和 成 功 机会 _ 。在 金 融 市 场 中 , 2 J
司的长期 价值 。相关 的实 证研 究集 中于研 究股 票
资金 配置方 面 的显 著 特 征 是 : 资规 模 快 速增 长 投
和融通 资金 使用 效 率 低 下 , 严重 影 响 企 业 自身 在
价格 偏离 基 本 价 值 时对 公 司 实 际 投 资 行 为 的影
响 。Moc ,S li r& Vi n ¨ 的 实 证 研 究 表 rk he e f s y h
投 资 者 过 度 自信 与 企 业 投 资 行 为
— —
基 于 20 ̄20 0 6 0 8年 中 国上 市 公 司 的实 证研 究
史金 艳 ,孙 秀婷 ,刘芳 芳
( 连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系 ,辽 宁 大 连 1 6 8 ) 大 1 0 5
投资者信心对中国股市影响
投资者信心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摘要本文从行文金融学的角度去分析我国股市10多年的历程中,稳定并且是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伴随的却是跌宕起伏的中国股市。
不稳定的政策导向,不健全的体制法规,监管不严的媒体报道,最后导致了投资者没有一个稳定平和的心态投身股市,追涨杀跌现象十分严重,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投资者存在信心过度膨胀和信心不足的情况,并对其投资股市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数据来说明投资者信心与股市的关系。
本文通过A股流通市值,投资者开户数,市盈率这些数据指标较好的模拟了投资者信心这一心理学概念指标,然后由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证实了投资者信心与股市兴衰的关系。
最后提出稳定投资者预期,振奋投资者信心等建议来进一步完善中国股市。
关键词:投资者信心;行为金融,中国股市AbstractThis article rea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e of China's stock market to more than 10 years of history, is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t is accompanied by the ups and downs of China's stock market. Instability in the policy orientation, not a sound system and regulations, strictly control the media, leading to the investors without a stable peace of mind to join the stock market, pursues rises kills falls a very serious problem, this response from one side of the existing investors Confidence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expansion and a lack of confidence, and the conduct of its stock market investments have a certain impact.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ors through the data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idence and the stock market.Through the circulation market value of A shares, investors to open an account number, price-earnings ratio of these indicators of good data to simulate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ors confidence in the concept of indicators, and then by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esting, confirmed the confidence of investors and the stock market rise and fall Relations.Finally, investors expected stability, boost the confidence of investors proposed to further improve China's stock market.Key words: the confidence of investors; behavioral finance,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目录一、引言 (6)二、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概述 (6)(一)传统金融学理论 (6)(二)行为金融学理论 (3)(三)行为金融学在股市的应用 (4)三、投资者信心对中国股市兴衰的实证研究 (6)(一)中国股市现状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6)(二)中国股市投资者信心的衡量 (8)(三)投资者信心对中国股市兴衰的实证研究 (9)四、结论和建议 (10)(一)树立稳定市场,不盲目杀跌的典范 (11)(二)稳定投资者对政策的预期 (11)(三)做好行为投资者教育,理性面对投资 (12)(四)规范市场舆论导向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7)一、引言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两个大的背景:其一是行为金融学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其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更接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由于行为金融学的直观,易于理解性,以及对金融市场上一些现象能做出更好的解释,目前已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其二是股票市场一直是现代金融学的研究核心,股票市场由于最接近于自由竞争市场的典范——完全竞争市场,一直就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
个人投资者交易行为及行为偏误研究综述
个人投资者交易行为及行为偏误研究综述在金融市场中,个人投资者所展现的交易行为常常受到学术界和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关注。
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他们的交易行为及行为偏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及行为偏误进行综述,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在市场中的行为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特点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常常表现出一些特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能够在交易数据中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常常呈现出短期性和波动性较大的特点。
由于个人投资者往往缺乏对于市场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他们的交易行为容易受到情绪和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因此往往表现出频繁交易和短期投机的特点。
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往往呈现出跟随市场热点的特点。
由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获取能力相对有限,他们往往容易受到市场热点和传言的影响,因此往往表现出跟风投资的特点。
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还常常表现出成交集中于特定时段和特定证券的特点。
由于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规模较小,他们往往更容易成交于低流通量的股票,并且更倾向于在市场开盘和收盘时段进行交易。
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往往出现一些行为偏误,这些偏误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交易效果和市场稳定。
个人投资者常常表现出过度自信的行为偏误。
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在做出交易决策时对于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更容易忽略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盲目交易和高风险投资。
个人投资者常常表现出风险规避和损失厌恶的行为偏误。
在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更倾向于规避大风险而选择小风险,但在面对损失时则更容易选择高风险以期望尽快弥补损失。
这种行为偏误导致了投资者在交易中不理性地对待风险和损失,往往使得他们的交易效果大打折扣。
个人投资者还常常表现出过度反应和跟随群体的行为偏误。
过度反应使得投资者往往在市场波动较大时做出过于激进或过于保守的决策,跟随群体则使得投资者对于市场热点盲目追逐,往往导致踩雷或者错失良机。
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
文章编号:1001-4098(2009)07-0001-06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陈其安,唐雅蓓,张力公(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摘 要: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在假设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的条件下,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好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影响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越高,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性和股票交易量越大,股票价格围绕其期末价值波动的幅度越小;当机构投资者过高估计其所掌握信息的精确性时,其期望收益将随着其过度自信程度的提高而减少。
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高换手率现象、暴涨暴跌现象以及机构投资者经营业绩不高的现象,是对传统金融市场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股票市场风险;交易量;投资收益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根据有效市场理论,股票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应该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发展情况。
然而,中国股票市场却频频发生与中国经济发展相背离的暴涨暴跌现象。
例如,在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10月16日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上证指数从998.23点串升至6124.04点,上涨5125. 81点,幅度达到513.5%;在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8月11日,上证指数又从6124.04点下跌到2470.07点,下跌3654.33点,跌幅达59.67%。
这远远背离了中国经济在此期间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
由于股票市场走势是众多投资者交易行为合力的结果,受到投资者心理偏好的影响,而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价格决定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从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心理偏好的视角去寻找中国股票市场“金融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有大量心理学研究文献表明,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总是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
投资者对市场预期的过度自信风险避免盲目自信带来的风险
投资者对市场预期的过度自信风险避免盲目自信带来的风险投资者对市场预期的过度自信风险及避免盲目自信带来的风险在金融投资领域,市场预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然而,投资者对市场预期过度自信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包括错误决策、波动加剧、损失扩大等。
本文将探讨投资者对市场预期的过度自信风险,并提出相关的风险避免策略。
1. 过度自信风险的表现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预测或判断给予过高的自信程度,忽视市场变化、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等风险因素。
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市场的风险程度,盲目自信地进行投资决策。
过度自信风险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高度确信市场预期:投资者过度自信时,会过分确信自己对市场的预期是准确无误的。
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准确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势,从而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1.2 忽视风险因素: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忽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对潜在的风险因素缺乏足够的关注。
他们往往低估市场的风险程度,盲目地进行投资,进而导致投资损失。
1.3 高风险投资决策: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倾向于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决策,以为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和预判获取高额的回报。
然而,高风险投资带来的潜在损失同样巨大。
2. 避免过度自信风险的策略为了避免过度自信风险,投资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2.1 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投资是分散风险的一种有效策略。
投资者可以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金融产品、行业和地区,以降低整体风险。
通过分散投资,即使某个投资出现损失,也能通过其他投资的盈利弥补。
2.2 设定止损位:设定止损位是投资者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应设定一个合理的止损位,即在资金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及时止损离场。
这样可以避免持续的损失扩大,并保护投资者的本金。
2.3 平衡心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保持相对平衡的心态。
遇到市场变化和波动时,不要盲目乐观或悲观,要冷静理性地进行判断和决策。
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行为的影响研究
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行为的影响研究引言:过度自信是人类行为中常见的心理倾向,在金融市场中也经常出现。
过度自信行为是指投资者或交易员在做出决策时对自己能力和信息的过高评估,从而导致判断失误和投资风险的增加。
本文将探讨过度自信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方法。
影响一:市场波动加剧过度自信行为往往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
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乐观地预测市场走势,导致集体行为出现失衡。
当市场行情不如预期时,这种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出现大量抛售行为,从而引发价格暴跌。
而当市场行情好于预期时,这些投资者会积极买入,使得价格过度膨胀。
这种极端的行为会使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影响二:市场流动性降低过度自信行为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的降低。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判断自己的资产定价时倾向于高估其价值,从而减少了市场的交易活跃度。
当投资者过于自信,不愿以低于其估值的价格出售资产,市场上的交易量就会减少。
这不仅使得市场的交易效率下降,也增加了投资者之间进行有效套利的难度。
因此,过度自信行为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减弱,影响资金的有效配置。
影响三:市场价格泡沫过度自信主导的金融市场可能出现价格泡沫。
自信的投资者往往对资产价值进行过度乐观的估计,使得市场上的资产价格被推高到超过其基本面价值的水平。
这种过度自信的投资行为导致了资产泡沫的形成。
随着泡沫的不断膨胀,投资者开始怀疑这种超过价值的价格,纷纷抛售,从而引发了泡沫的破灭。
这种突然的价格崩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例如股市崩盘和房地产市场崩溃等。
应对方法一:监管与法律约束为了防止过度自信行为对金融市场的不良影响,监管机构和法律约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设立限制规则来约束投资者的行为,例如限制杠杆资金、规范股权激励计划等。
同时,法律约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金融市场行为,阻止潜在的违规行为。
监管与法律约束的有效实施可以减少过度自信行为的出现,从而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
以行为金融学角度对A股市场投资行为分析
以行为金融学角度对A股市场投资行为分析A股市场是中国股票市场的核心,它扮演着重要的融资、投资和监管角色。
在金融学的角度上,投资行为是决定个人与机构业绩表现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对A股市场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
1. 投资者心理因素行为金融学研究了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发掘了情绪与决策反应的关系。
在A股市场中,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产生着巨大影响。
例如,过度自信是导致投资决策失误的常见心理因素之一,通常会导致投资者对风险的低估,或从事过度交易等。
此外,投资者的恐惧、贪婪和焦虑等情绪也应予以重视。
2.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传递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上信息的分布不平等,使得某些投资者可能持有比其他投资者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在A股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导致投资者难以有效获取信息,并且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判断进行投资决策。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投资者遭受亏损,而且也有可能导致市场崩盘。
3. 投资者行为倾向投资者的行为倾向可能会对A股市场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投资者会追涨杀跌,盲目跟从市场热点,从而造成市场走向的突变。
同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也可能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也就是因为其他人已经投资了某种股票而选择跟随。
4. 投资者预期的影响投资者的预期通常会影响其投资决策。
在A股市场中,市场上涨或下跌的潜在风险也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如果投资者认为市场将在未来上涨,他们可能会选择把钱投入市场,反之亦然。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投资者的预期可能并不准确,从而错误地预测市场的走向。
总之,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A股市场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的心理、信息不对称、行为倾向以及预期等因素都需同时纳入考虑。
通过了解这些因素,投资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并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中国股市的投资者行为分析
中国股市的投资者行为分析股市作为经济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引导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然而,中国股市的波动性较大,投资者的行为对股市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市场情绪、投资决策、风险偏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特点。
一、市场情绪的影响市场情绪是指投资者对股市整体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情绪因素在股市中起到重要作用,可引发市场的买入或卖出行为。
在中国股市中,投资者的情绪波动较大,尤其是在市场行情起伏较大时更为明显。
例如,在一个多头市场中,投资者普遍情绪高涨,乐观情绪导致增加买入行为,推动股市进一步上涨。
相反,在一个空头市场中,投资者普遍情绪低迷,悲观情绪导致增加卖出行为,拉低股市价格。
二、投资决策的驱动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多重因素驱动,其中包括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和市场热点等。
基本面分析是指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行业前景等因素来做出投资决策。
技术面分析则是通过研究股票价格和交易量等指标来预测市场的走势。
此外,市场热点也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股市中,市场热点频繁出现,投资者常常追逐热点股票,导致市场波动剧烈。
同时,投资者在决策时也容易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跟风投资。
三、风险偏好的体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指其对风险的接受程度和应对方式。
在中国股市中,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表现出明显特点。
一方面,中国股市普遍存在高风险偏好现象,许多投资者追求高收益,愿意承担高风险,导致市场波动剧烈。
另一方面,投资者对风险的应对方式多为短期投机,追求快速的盈利。
这种投资行为容易导致市场短期波动加大,并增加投资者的风险敞口。
四、行为心理的影响行为心理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股市中,投资者的行为心理表现出多种特点。
首先,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
其次,投资者存在损失厌恶心理,避免承认损失,往往持有亏损股票过久,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
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
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影响。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对象。
在首先定义了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及其特点,然后分析了其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接着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种影响,探讨了其影响机制,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启示,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对股市市场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投资指导。
【关键词】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股市市场波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影响机制、应对策略、总结、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不同的个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可能会受到情绪、行为偏差等因素影响,导致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出现。
这些非理性投资行为可能会对股市市场波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股市的稳定和发展。
在当前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投资工具多样化的背景下,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的波动性和影响力更加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投资者参与股市的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交易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影响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了解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实际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股市的稳定性,降低市场风险,为个人投资者和整个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深入研究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是股市市场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对股市市场波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研究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深入研究个人非理性投资行为对股市市场波动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
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往往导致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和不合理定价,而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运动规律,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对证券市场引发的新年效应
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对证券市场引发的新年效应提要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发现由于中国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导致了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行为偏差——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该种心理偏差最终引起了我国小盘股的新年效应。
关键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新年效应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行为金融学在国外虽然发展了很多年,但是我国对其的研究还很有限,在国内有关行为金融学的文献主要还是以综述性文章为主,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基本一片空白。
毫无疑问,行为金融理论在中国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个体投资者的教育,还是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无论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还是证券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都需要符合中国实际的行为金融理论的指导。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较大。
此外,由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中国投资者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行为金融理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需要更多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和研究成果。
所以,我国行为金融理论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学习国外行为金融学的最新研究成果;2、发掘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特征;3、把研究成果运用到中国证券市场,指导投资者决策,完善证券监管和制度的制定。
本文也正是希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了解投资者怎样理解风险,如何评估风险,投资者之间的心理、情绪是如何相互影响并相互反馈。
2002年李心丹等人针对1998~2001年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对我国投资者的心态进行了较为综合的分析。
证实了中国投资者确实存在心理偏差现象,那么心理偏差现象会给风险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知道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在风险市场上的表现就是反应偏差,即反应过度(overreaction)与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反应偏差是指某一重大事件引起的股价剧烈变动超过了预期的理论水平,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到其应有的价位上来的现象。
反应过度是指投机性资产价格会对同一方向的信息变化有过度的反应,即E(P-Py=y=…=y=y)-E(P-Py=y=…=y=-y)0。
过度自信、模糊厌恶和A股市场的截面期望回报
投资者的个人特征,如教育背景、经 验、年龄等,可能影响其过度自信的 程度。
过度自信与A股市场回报的关联
负相关
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A 股市场中的回报往往较低,因为 过度交易可能导致更高的交易成 本和错误决策。
波动性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追 逐市场热点,导致投资组合的波动 性增加,从而降低回报。
投资者情绪
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如过 度自信、模糊厌恶等,也 会对A股市场截面期望回 报产生影响。
过度自信、模糊厌恶与A股市场截面期望回报的关联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A股市场投资时,可能会忽略市场和公司因素,过度投资于 自己认为有潜力的股票,导致投资风险增加,从而影响A股市场截面期望回报。
模糊厌恶的投资者在A股市场投资时,会避免投资于模糊的信息,从而减少投资 风险,对A股市场截面期望回报产生积极影响。
这种关联可能是由于投资者对市恶与A 股市场的截面期望回报
过度自信与模糊厌恶的相互作用
01
过度自信
投资者对自身判断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的决策能够带来更高的回报。
02
模糊厌恶
投资者对于不确定性的风险存在厌恶,对于模糊的信息会感到不安。
03
相互作用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面对模糊信息时,由于对自身判断的过度自信,会
研究内容与方法
•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过度自信和模糊厌恶对A股市场截面期望回报的影响。通过采集A股市场的历史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 法,对市场截面期望回报与投资者心理偏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其他影响因素,我们还引 入了一系列市场和投资者特征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02
过度自信与A股市场
选择忽略模糊信息,从而增加投资风险。而模糊厌恶的投资者则会避免
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投资者情绪与高管过度自信的调节作用
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投资者情绪与高管过度自信的调节作用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投资者情绪与高管过度自信的调节作用引言近年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简称ESG)因素在投资界越来越受到关注。
ESG表现被认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股价的发展。
然而,与ESG表现相对应的股价崩盘风险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以投资者情绪和高管过度自信为重点,研究它们在ESG 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调节作用。
一、ESG表现对股价的影响ESG表现强调了公司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质量。
良好的ESG表现通常被视为良好的公司管理和未来发展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进而影响股价。
研究表明,ESG领域的领先公司在股价上表现更好,并拥有更稳定的市场表现。
因此,ESG表现被广泛认为是投资者在股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二、股价崩盘风险的定义股价崩盘风险是指公司股价在短期内大幅下跌的可能性。
股价崩盘的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因为它会对投资组合的价值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在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中,高风险公司的股价更容易受到波动的影响,因此投资者需要对股价崩盘风险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投资者情绪的调节作用投资者情绪被认为是股市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投资者的情绪会影响他们对股票的决策和预期,进而影响股价。
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可以将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调节。
当投资者情绪较为乐观时,良好的ESG表现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并产生积极的市场反应。
然而,当投资者情绪较为悲观时,ESG表现可能无法有效影响股价,相关股票可能面临更高的股价崩盘风险。
四、高管过度自信的调节作用高管过度自信指高管对公司业绩过于乐观和自负的心态。
研究表明,高管过度自信与投资者情绪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乐观情绪下,高管过度自信的公司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ESG表现也更有可能对股价产生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2期总第360期第33卷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与中国A股波动性*陈日清摘要:本文探讨了投资者过度自信假说能否解释我国A股市场波动性与个股波动性。
结果显示:(1)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所产生的市场超额交易量能够解释市场波动性;(2)大部分个股其超额交易量能够由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解释,其中又有38.2%的个股其波动性可由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解释,并且这些个股具有小市值、低换手率、低机构持股比特征;(3)过度自信投资者承担了过多的风险,但是与理性投资者一样充分理解了市场上公开的财务信息。
关键词:投资者过度自信;市场波动性;个股波动性JEL分类号:D03;G11;G20一、引言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是人们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是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知识和信息精确度的一种认知偏差,其通常具有校准偏差(miscalibration)、高于平均效应(the better than average effect)、控制幻觉(illusion of control)和盲目乐观(unrealistic optimism)等表现形式。
近来,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假说①的许多行为金融学模型能够解释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作者简介陈日清: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行为金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
*本文感谢国家自然基金(70871019,71171036,71203022)、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W2013218)的资助。
另特别感谢匿名评审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当然文责自负。
①过度自信认知偏差不仅仅广泛出现在投资者群体中,还广泛存在于公司的管理层,相关研究请详见Ben-David等(2007)、瞿旭等(2013)。
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与中国A股波动性释的一些金融市场异象,如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现象、交易量之谜与波动性之谜等①(Odean,1998;Daniel 等,1998;Gervais和Odean,2001;Ko和Huang,2007)。
相关理论研究中,一般将投资者过度自信定义为高估其私人信息精确度的行为(Odean,1998;Daniel等,1998;Ko和Huang,2007)或自我归因偏差②(Daniel等,1998;Gervais和Odean,2001)。
其中,Daniel等(1998)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假说在理论上证实了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对公共信息反应不足,从而使资产价格产生短期动量与长期反转现象。
Odean(1998)和Gervais与Odean(2001)的理论模型则发现风险资产的期望交易量和波动性将随着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的上升而增加,即投资者过度自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市场出现的风险资产超额交易量和超额波动性现象。
并且,由于存在自我归因偏差,投资者常常将从证券市场上获得的收益归功于自身能力,因而在牛市中可能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认知偏差,因此牛市中投资者更易于表现出过度自信行为。
另外,投资者过度自信模型还证实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高估了私人信息的精确度,对风险资产的风险实行了错误定价,从而倾向于持有较高风险的证券③(Gervais和Odean,2001)。
上述基于投资过度自信假说的理论模型也具有丰富的经验含义,并吸引了许多学者在不同的证券市场进行经验研究,许多关于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研究也证实证券市场存在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如Odean(1999)、Statman等(2006)、Chuang和Lee(2006)发现在美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而其它证券市场如台湾证券市场(Lin,2005;Chuang和Susmel,2011)、中国大陆证券市场(李心丹等,2002;谭松涛和王亚平,2006;王郧和欧阳红兵,2009;王春峰等,2010;陈日清,2011a,2011b;徐浩峰和侯宇,2012;廖理等,2013)也同样发现了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行为。
不过当前国内研究还未探讨以下问题:一是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行为能否解释我国A股的市场波动性和个股波动性;二是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能够解释其超额交易量和超额波动性的股票具有何种特征。
本文在借鉴与改进Statman等(2006)、Chuang和Lee(2006)、Lin(2005)经验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EGARCH模型与投资者过度自信假说分析了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能否解释我国A股市场波动性与个股波动性。
具体地,本文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由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所产生的超额交易量能否解释我国A 股市场上的市场波动性与个股波动性;(2)如果个股超额交易量和超额波动性能由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解释,那么这些股票具有何种特征,即过度自信投资者倾向于投资何种股票。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及相关描述性统计;第三部分探讨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是否会导致市场波动性;第四部分分析个股波动性是否能够由投资者过度自信假说解释,并分析超额交易量和超额波动性能由投资者过度自信假说解释的个股特征;第五部分为稳健性分析;最后为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①短期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Jegadeesh和Titman,1993)是指股票收益显示出短期的持续性,即在短期看来,表现好(差)的股票在之后继续表现好(差)。
长期反转效应(reversal effect,De Bondt和Thaler,1985)指的是股票收益在长期看来,表现好的股票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很有可能出现差的表现,而表现差的股票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很有可能出现好的表现。
交易量之谜(波动性之谜)是指现实证券市场中风险资产的交易量(价格波动性)相对于经典金融经济学理论的预测而言,存在交易过度(波动过大)的现象,由经典金融经济学理论,股票交易的产生一是由于信息变化所导致的,所以许多研究如Lamor⁃eux和Lastrapes(1990)、Lin(2005)将交易量视作信息流动或扩散的代理变量,二是由噪声交易者所产生的。
而现实中所观察到的股票巨大交易量(波动性)是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的。
其不能由经典金融学所能解释的风险资产交易量(价格波动性)通常也被称之为超额交易量(超额波动性)。
②自我归因偏差(self-attribution bias)是指人们常常将自身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罪于其他客观因素的心理倾向。
③许多心理学实验研究也表明具有过度自信认知偏差的被试倾向于承担更多的风险,如Alpert和Raiffa(1982)。
二、数据及描述性统计由于周度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噪声交易的影响并不至于损失太多信息,我们采用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1991年至2010年A股市场的周度数据来进行分析,为了避免上市时间较短股票波动性过大,我们选取1662只上市时间至少100周的A股上市公司股票行情数据①来作为分析样本。
另外,我们采用相对指标换手率来度量股票交易量,其定义为某一段时期内的股票成交量与流通股总股数之比。
并且本文采用流通市值加权方法来获得市场组合换手率(mv t)。
即mv t=∑i=1N t witv it,其中,v it是股票i在t期的换手率,w it是股票i在t期按流通市值计算的权重,N t是所选1662只股票在t期上市交易的股票数。
①此处并未删去曾经ST的股票和退市的股票,因为删去曾经ST的股票和退市的股票,则会失去大量样本信息,我们的统计表明,自我国股市成立至2010年,从未ST的A股股票仅354只(不包括B股、创业板股票)。
基于此,我们只根据是否上市交易100周(不包含停牌周数)来划分,经该标准选取的样本可能更具全面性和代表性。
另外,由于创业板创立时间较短,此处也不包含创业板上市股票。
Investors'Overconfidence and Chinese A Share V olatility对于股票收益率数据,我们采用国泰安数据库(CSMAR )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周个股回报率(r it ),并通过流通市值加权来获取市场组合收益率(mr t ),即mr t =∑i =1N tw it r it 。
描述性统计表明(表1),1991年至2010年,我国A 股市场平均的周换手率为9.77%,其标准差为8.44%。
其中,1991年至1997年,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有4年的周市场换手率均值在14%以上。
而2001年至2005年,我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较长的熊市,该时期每年周市场换手率的均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都在7%以下,并且换手率的标准差也基本上低于3%。
随着2006年股市开始进入牛市,市场换手率的周平均值达到了12.68%。
由此可以看出,换手率与市场状态密切相关,当市场状态处于牛市时,市场交易活跃,换手率较高,而市场状态处于熊市时,市场交易则较少,换手率较低。
另外,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周换手率的波动性呈现逐渐减少并稳定的趋势。
并且,由市场周收益率及其平方的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①,其具有一定的波动率集聚现象。
三、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与市场波动性(一)计量分析方法由于现有研究表明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市场的超额波动性(Odean ,1998;Gervais 和Odean ,2001)。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检验方法就是看过度自信投资者产生的交易量能否解释市场收益率的条件方差(Chuang 和Lee ,2006;Lin ,2005)。
关于波动性与交易量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比较多,如早期Lamoreux 和Lastrapes (1990)运用GARCH 模型估计了美国证券市场上20支个股交易量与其收益波动性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个股的日交易量能够较好地解释日收益的条件方差,即一旦同期交易量被包括进去后,波动率的持续性便显著降低了。
之后对美国、日本、英国、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关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结果(Lee 和Rui ,2002;王军波和邓述慧,1999;王承炜和吴冲锋,2001;孔东民和毕秋侠,2006;潘越和吴世农,2004)。
但是上述国内外研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将交易量当作信息流的代理变量并没有让我们能够区分到底是哪种因素在影响波动性,因而需要对交易量进行进一步分解并区分交易量的内在形成因素;二是未进一步分析存在交易量与收益波动性之间的正反馈关系个股的特征,因而并不能够得出更为深入的分析结果。
本文则基于Statman 等(2006)、Chuang 和Lee (2006)的经验框架,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
与Odean (1999)、李心丹等(2002)、谭松涛和王亚平(2006)、廖理等(2013)等研究利用个人帐户信息来分析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相比,如何从行情数据中将由投资过度自信行为所产生的交易量分离出来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