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浪淘沙令》教案

合集下载

李煜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学设计引言:《浪淘沙令》是北宋文学家、李煜(宋徽宗)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以其鲜明的意境和精细的描写引人注目。

本文旨在设计一堂以《浪淘沙令》为主题的文学课,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

一、课堂目标:1. 了解《浪淘沙令》的背景和文学特点;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3. 能够正确理解和欣赏《浪淘沙令》的意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简述李煜的生平及其作品创作背景,特别是《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2. 诗歌解读:深入剖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3. 诗歌韵律分析:通过比对不同的韵律,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浪淘沙令》中的修辞手法;4. 诗歌朗诵:学生轮流朗诵诗歌,分析朗诵中的感受和理解;5.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浪淘沙令》,比较不同版本间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些壁画和古代风景图,并引导他们联想和描绘出其中的江南风光;-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江南风景的情感和意象。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 介绍李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释他为什么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家;- 简要介绍《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如李煜被囚禁的时期及其心境等。

3. 诗歌解读(15分钟):- 分段解读《浪淘沙令》,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韵律分析(10分钟):- 解释什么是韵律,以及在诗歌中起到的作用;- 分析《浪淘沙令》中的韵律,并让学生观察不同韵律的表达带来的感受和意境上的差异。

5. 诗歌朗诵(15分钟):- 学生轮流朗诵《浪淘沙令》,并与其他学生及老师一同分析其朗诵中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用个人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6. 诗歌欣赏(15分钟):- 播放其他版本的《浪淘沙令》,比较不同版本间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版本在意境上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李煜浪淘沙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教案设计“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景象呢?你想要深入的去了解一下吗?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李煜《浪淘沙》教案设计,欢迎阅读!李煜《浪淘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读理解、鉴赏词的能力。

2.能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提高欣赏评价词的能力。

3.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 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 诵读本诗,体味词人悲凉的家国兴亡感。

背诵全词。

素质(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 体会词人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品味诗歌的内蕴2. 诗歌中的白描手法教学方法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能力训练任务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2.学生介绍李煜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 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诗歌选》2.《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探微》二、教学设计第一阶段:导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今天就来看看这位薄命君王的绝代词——《浪淘沙》第二阶段: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1、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2、请阅读【题解】3、补充介绍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别号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

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儿子。

】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

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

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
四、体味词境,走进李煜
请结合《虞美人》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感受李煜的内心世界,然后,以“李煜,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浪淘沙令》,感受李煜的悲情世界,自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教后记
2、昔日锦衣帝王,今日笼中囚徒,强烈的反差让李煜无所适从,于是他试图从梦中抓住失去的天堂。因此,他常常写梦。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中写梦的句子——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注1]客,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此处是指身为俘虏,远离故国。[注2]晌,音同赏,时间短。
3、想想他都梦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这首《望江南》(投影出示)展开具体想象,描绘他的梦境。梦里,李煜又回到了金陵,坐在金銮殿上,接受百官的朝拜,听着百官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梦里,李煜携后宫妃嫔,佳丽美人在御花园里赏花品酒,笙歌艳舞;梦里,他凭栏远眺,看到的是南唐的大好河山,尽在脚下……
二、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1、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人论世”。
2、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这首词(投影《虞美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复备人:备课时间:2011-11-4
单元章节
《唐诗宋词选读》
课题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课 时
1课时
教法学法
诵读法,情景感悟法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2、分析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作的意境;
3、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走进词人的悲情世界
重点难点
借助反复诵读,把握词境,领会情感。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设计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设计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

2.鉴赏诗歌比喻、虚实、对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知诗歌抒发的惨痛欲绝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惨痛欲绝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赏读-背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评价的哪个人物?一千多年前。

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一个词人,一个绝代的词人。

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煜凄楚绝望神情。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李煜介绍:所谓知人论世,请同学结合学过的《虞美人》给大家介绍李煜其人。

教师适当补充:A.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

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

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B.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

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

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

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

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三、朗读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教师指导诵读:由学生读评,教师相机点拨。

读词要注意什么呢?(语气、速度、节奏、感情。

)四、诵读进入品味诗歌。

根据提出的问题,品味诗:1.读这首词,找出词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细细品读,并说出它打动你的原因。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煜以及词的起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复习相关的诗歌知识和技巧。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诗歌《浪淘沙令》以及作者李煜的背景知识。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帮助他们记忆和积累。

3. 诗歌内容理解:(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 诗歌背景知识拓展:(1)介绍作者李煜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2)讲解词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感知的情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及词的意境。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浪淘沙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煜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哲理,引导学生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浪淘沙令》的字词释义和词牌特点。

2. 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2. 词人情感的细腻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浪淘沙令》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牌样式、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学习素材:相关古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教学氛围。

(2)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浪淘沙令》,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词牌特点,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

(2)解读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阐述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推荐相关的古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强调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7. 课后作业(1)背诵《浪淘沙令》。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浪淘沙令》为例,讲解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李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煜的生活背景及他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

2、反复诵读,抓住倒叙、比喻等手法,理解李煜词的抒情特色。

3、抓住诗词的意象,领会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征。

4、品味鉴赏词中语言,感知作者亡国后惨痛欲绝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词兴趣,在诵读学习中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对诗词的审美体验和感悟,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

2、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教学课型:新授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让学生朗读这首词,理解词中“潺潺、阑珊、罗衾、一饷”的意思。

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互相讨论,老师巡回指导启发点拨。

最后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领会词中的意象,品读诗词的语言,掌握本词的各种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者亡国惨痛欲绝的情感,同时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涵咏、赏读、讨论、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过程:(上课前,播放《虞美人》的音乐)一、导语: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什么?会唱吗?大家能不能齐背一下这首词?作者是谁?(学生回答,然后齐背李煜的《虞美人》。

此时,调动起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煜的诗词,走进他的悲情世界。

(板书:“浪淘沙令”)二、出示目标:见多媒体幻灯片2三、作者及背景:师:哪个同学能介绍一下李煜?生:南唐后主,亡国之君。

师:请看幻灯片3、4、5的作者简介及其成就:李煜(937~978) 五代词人。

南唐国君。

字重光,初名从嘉。

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

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

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

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诗歌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2. 诗歌中使用的特殊修辞手法和词句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解释诗歌中的特殊词句和修辞手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讲解: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相关的拓展讲解,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题目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符合预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八、课后作业:1. 背诵《浪淘沙令》。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阅读其他李煜的词作,了解其词风的特色。

九、拓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浪淘沙令》的背景及李煜的生平,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浪淘沙令》,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2.1 诗词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2.2 诗词字词解析2.3 诗词意境分析2.4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难点3.1 诗词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与运用3.2 诗词意境的感悟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及《浪淘沙令》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诗词朗诵让学生齐声朗诵《浪淘沙令》,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5.3 诗词字词解析解释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5.4 诗词意境分析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背景,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美。

5.5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等鉴赏方法,帮助学生自主鉴赏诗词。

5.6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合作精神。

5.7 总结反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

六、课后作业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及相关资料准备《浪淘沙令》的文本,以及李煜的其他作品和相关评论资料。

6.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词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教学过程设计7.1 课堂活动安排设计课堂活动流程,包括诗词朗诵、字词解析、意境分析、鉴赏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和总结反馈等环节。

7.2 教学时间分配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课堂活动的高效进行。

八、教学策略8.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8.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李煜的其他作品,分析《浪淘沙令》的独特之处。

浪淘沙令 李煜 教案

浪淘沙令 李煜 教案

浪淘沙令李煜教案教案标题:浪淘沙令李煜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家李煜及其代表作《浪淘沙令》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浪淘沙令》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 李煜的《浪淘沙令》诗歌文本。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李煜的画像和简要介绍其背景,引起学生对李煜及其作品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浪淘沙令》的背景,包括该诗歌的创作时期、李煜的身份和创作动机。

2. 分析《浪淘沙令》的诗歌结构,包括诗歌的韵律和押韵方式。

3. 分析《浪淘沙令》的语言特点,包括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教师朗读《浪淘沙令》,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主阅读《浪淘沙令》,并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分组讨论《浪淘沙令》的主题和意义,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四、文学批评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浪淘沙令》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分析,并与《浪淘沙令》进行比较,探究不同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课后拓展1. 学生继续阅读李煜的其他作品,如《相见欢》等,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位现代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探究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浪淘沙令》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并与同学分享和交流。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研究,了解其他唐代文学家和其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两说都可通。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三、诗歌美读
四、佳作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五篇)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五篇)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五篇)第一篇:李煜《浪淘沙令》教案李煜《浪淘沙令》教案一、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令》,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2、通过自读,鉴赏《乌夜啼》,体会词人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通过对比、探讨李煜前后期词的不同点及其在中国词坛的承前启后重要地位。

4、能拟写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在,感慨遂深。

”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1、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虞美人》2、同学交流:谈谈你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

3、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4、教师多媒体: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

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

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背景知识,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字词解释。

2. 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隐喻。

2. 感受并分析词人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词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音韵美。

简要介绍李煜的背景,引导学生对这首词产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让学生朗读这首词,注意指导字的发音和停顿。

给出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难点。

接着给出译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词的意思。

3. 分析词的意境: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隐喻,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词的意境美。

4. 分析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情感表达,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等,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词人的情感。

5. 总结:通过提问或讨论,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总结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和魅力所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这首词,并选择一首类似的词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短文,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离愁别绪、江南景色的诗词,如苏轼的《江南春》、柳永的《雨霖铃》等,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与《浪淘沙令》的异同。

2. 艺术鉴赏:欣赏《浪淘沙令》的朗读视频,分析朗诵者的情感处理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情感表达。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背景及意义。

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创作背景及历史背景。

2.2 诗词结构分析: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押韵。

诗词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3 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等。

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诗词朗诵或相关音乐,引起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背景。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感悟和思考。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语文教材,如《高中语文必修》等。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诗词、文章、资料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5.3 技术支持:使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播放相关音频、视频等资源。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诗词,了解作者背景和诗词背景。

让学生准备自己的朗读和分享。

6.2 课后活动: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作文或读后感。

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教学
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相结合。
预习
作业
反复诵读。
教学过程预设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课前播放[音频]:《虞美人》
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听到了李煜那孤寂又惆怅的哀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煜的诗词,走入他的悲情世界。
勾画,交流
梦到往日帝王的荣华富贵。
[PPT]展示《望江南》
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苑时的欢乐情景。那种豪华景象仍是帝王家的气派,乘载国主国后、王公大臣、嫔妾宫女的华辇像流水一样,骏马连成一条龙,是何等的煊赫;当时又值春风微拂、花好月圆之时,又是何等的惬意。
交流:
“独自莫凭栏”“别时”“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从至尊的帝王到阶下囚,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煜的代表作《浪淘沙》。
破阵子[南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前期:李煜多写宫廷淫欲生活,注重写艳情和写闲愁,格调较高,缠绵、婉转和悱恻。
翎毛墨竹挥洒一幅幅清爽不凡的神韵,
在笙鹤瑶天般的吟哦中,
用才情创造的终极里,
你,找到了真正的永恒。
交流、展示
七、总

这节课主要是带着大家通过意象的解读手法分析,用诗词来解读诗词,慢慢地走进李煜的悲情世界。同时我们每个人也俨然化身成了诗人,因此,我们的课堂也充满了诗意的芬芳。语文抚平了古今,拉近了远与近。我想这就是学习语文的最大的乐趣吧。

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李煜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 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

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 ,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李煜的另一首词, 再次走入他的悲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李煜 (公元 937-978 , 字重光, 是末位帝王, 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24岁即位南唐国君 , 当时南唐形势已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

公元 975年,在他 39岁时,南唐被灭,李煜被俘虏、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的词现存约 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

他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 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 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

二、目标展示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 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三、自学指导(一(齐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表现,即找出词眼。

为什么而“寒”?为了体现这种寒,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明确:1、原因: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罗衾不耐五更寒——身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心寒——这些原因归根究底是作为亡国之君而产生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2、意象: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浪淘沙令》 教学设计

《浪淘沙令》 教学设计

才子词人,绝命帝王从《浪淘沙令》走近悲情李煜【学习目标】1.抓意象,反复朗读中品味李煜词。

2.在诗词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3.借李煜词作了解其怀抱“赤子之心”作“天真之词”的特色,深刻体会其亡国之恨, 故国之思。

【课前链接】.作者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于洛阳。

1.有关词作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 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前期:艳情闲愁、风格柔美缠绵;后期:怀故伤今、风格沉郁凄怆。

思考:这首词创作于词人的哪一个人生阶段?【教学过程】活动一:初读诗歌,体会词境1.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

2.词境基调:(联系写作背景)活动二:细读诗歌,品味词意(小组合作讨论,任选5句当中的1句进行赏析)(提示:抓意象,析手法,比意境,生联想)活动三:回读诗歌,感悟词人A.亡国之前: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夜月。

亡国之后:(一)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设计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设计

《浪淘沙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词人身世及写作背景,了解李煜词作的特点。

2.反复诵读,理解词作内容,分析词作意象、手法,体会词人情感,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李煜内心的痛楚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歌曲《虞美人》。

相信大家对这首歌曲的歌词相当熟悉,这首《虞美人》是由邓丽君演唱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李煜的这首《虞美人》。

(强调读诗一定要读出感情)2.一千多年前。

秋风中的西楼。

一个帝皇,一个亡了国的帝皇。

在漫天萧瑟的落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

清代诗人郭麟对李煜的为文和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李煜的另一首词作《浪淘沙令》,我们将通过这首词,再次走进李煜,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用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目标展示三、知人论世我们知道,要想深入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知其人,论其世。

请大家谈谈你们所了解的李煜。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投影补充)李煜(公元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世称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消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被押到宋都汴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于洛阳。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前期: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题材较窄。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令》、《乌夜啼》皆成于此时。

后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

浪淘沙教案设计浪淘沙令李煜教案

浪淘沙教案设计浪淘沙令李煜教案

《浪淘沙教案设计:浪淘沙令李煜教案》摘要:教学目标通品、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理、鉴赏词能力,当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即《相见欢》皆成,《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往事是指欢乐往事教学目标通品、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理、鉴赏词能力能写出对词作审美体验和感悟提高欣赏评价词能力3通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集体协作精神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了诗人生平以及创作背景通李煜词鉴赏初步了南唐词艺术特色3 诵诗体味词人悲凉国兴亡感背诵全词素质(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诗歌浓厚兴趣体会词人亡国凄凉心境懂得珍惜美光追真善美教学重与难诵品味诗歌蕴诗歌白描手法教学方法朗诵法品鉴想法陶冶法探究法能力训练任朗诵诗歌熟成诵学生介绍李煜生平及作品了创作背景3根据诗歌容演绎诗概括诗歌艺术特色教学参考《国古代诗歌选》《李煜期词艺术魅力探微》二、教学设计阶段导入王国维《人词话》说尼采谓切学余爱以血者也主词真所谓以血者也今天就看看这位薄命君王绝代词《浪淘沙》二阶段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请学谈谈你印象李煜(要关其生活两阶段)、请【题】3、补充介绍李煜(公元937978)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主或李主【别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是主李璟六位儿子】他父亲李璟被世称主李煜5岁即位南唐国君当他即位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他39岁南唐终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押到宋都汴京了两年多囚徒生活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宋建隆二年(96)李璟世李煜嗣位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年四十二史称南唐主】李煜生帝王濡染了世界种种骄奢糜华使他人生得青春年华发出了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感慨是他坐拥佳人疏治国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宋朝铁骑终踏破了他美梦归臣虏朝夕以泪洗面曾俊雅飘逸风流倜傥南唐主进入了人生暗淡光从代帝王沦臣虏李煜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聪颖人多才多艺工画精音律;著有集三十卷杂说各项成就以词成就高李煜词现存约3首体上以南唐亡国分界线分前两期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类降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缠绵】二类降宋李煜因亡国深痛对往事追忆富以身感情而作期作品成就远远超前期【期由国破亡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当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即《相见欢》皆成期词作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无限留恋李煜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影响亦他继承了晚唐以花派词人传统但又通具体可感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般义某种境尤是将词创作向前推进了步扩了词表现领域李煜、词及、画创作丰其词主要收集《南唐二主词》李煜词不但语言然精炼概括性强且扩了词题材围使词得到进步发展可以说从至尊帝王到阶下囚这人生起落成就了李煜【那首《虞美人》(二)是主被宋太祖毒害导火线宋太祖了词有楼昨夜又东风恰似江春水向东流二句疑心他暗图谋报复准备异动已存心要杀他了到了这年七月七正是主生日开了纪念会作其乐声震云霄太宗觉得他太放肆了立刻令楚王元佐用牵机药将他毒死】赵匡胤封他违命侯还说李词虽写得只能算翰林学士哪能当国主?他若能以写词功夫治理国怎会成我俘虏啊!、《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创作背景《浪淘沙》这首词是李煜降宋被掳到汴京软禁所作表达了对故国、和往日美生活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国君沦阶下囚凄凉心境缪塞说美丽诗歌是绝望诗歌有些不朽是纯粹眼泪下面我们就聆听这位词帝充满哀怨浅唱低吟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作品三阶段朗诗词体会情感、听录音节奏、语气、学生反复诵作品(教师作朗指导)理句体会作品所蕴含情感【译悲哀往事实难以排遣苔藓长满秋风庭院任它朱帘不卷反正没有人已是国破亡了从前做皇帝切都埋没蒿莱晚凉天静满天月色想见远方金陵那些属我宫殿影子还照秦淮河清波里只是人殿空!】四阶段赏析 (思想容)词亡国伤感、沉痛作(表达了亡国君难遣悲哀和寂寞)分上下两片、朗上片思考透上片哪些语句你知道了词人整日处种什么样环境?具有怎样心绪呢?交流、明确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往事主被俘入宋总是难忘故国往事《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往事是指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往事更倍增伤感开流露是幸福失落感接下表现是沉重孤独感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极荒凉冷清室也是死气沉沉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室消磨光可长期龟缩幽闭室心孤独还是不能排他期盼人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也无人敢据宋人王铚《默记》记主汴京开封住处每天都有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李煜汴京实质是被软禁囚徒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看望也没有人敢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他是失望期盼期盼绝望这就是李主心态【上片着眼白天景和情句前半句写回忆往事不觉悲又心生所有往事化满腔愁怨堪只只能剩下实际是只留下半句对景难排所对景并非乐景所排也不就是哀身囚犯日如年触景生情悲情无法消秋风庭院藓侵阶动静交织对景作秋风阵阵凉渐浓归思顿生而身锁庭院因少人探访至藓侵台阶门帘终日无人卷起写景寥寥几句话抒情隐所绘景但人物悲喜情表露无遗】渡词人白天面对着冷清、萧环境孤独寂寞、愁苦不堪那么夜他又会是怎样副情态呢?、朗下片说说词人夜难堪表现说说词句深层含义交流、明确极孤独日李煜打发光、排遣苦闷方式是回忆往事金剑沉埋废墟壮气消沉荒草复国机会与可能是儿也没有了只任命吧!就这样天算天吧!上片写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境界闪出丝亮色主人公心情也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月就像建安期王粲《登楼赋》所说虽信美而非吾土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秦淮河畔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故国成了他不开情结故国情结是他期词作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光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脱心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打发光可是旦从往事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开心理怪圈【下片落笔夜感受先前也曾腰悬宝剑豪气冲天而现己国离身囚犯宝剑早已不知失落何方;英雄气概也早已随衰草无处寻踪夜晚凉人满天无云轮明月高悬碧空月华笼罩下金陵旧宫阙已是人楼空秦淮河水仍然无语流淌着】句深层含义暗伤亡国月华笼罩下金陵旧宫阙已是人楼空秦淮河水仍然无语流淌着3、【赏析】容加深理、结(思想容和艺术特色)这首词主要写亡国伤感和沉痛层次、线很清晰以白天生活难堪和晚生活难堪统括被俘艰难岁月和悲愁心情五阶段总结艺术特色()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起句辟空而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悲哀心情作者词直泻胸臆各有侧重有哀愁往事堪哀对景难排有哀怨终日谁;有哀叹金锁沈埋壮气蒿莱全词感情深沉哀绪不断()具有较高概括性生动如画形象鲜明(3)白描手法语言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而遣词准确、洗练秋风庭院藓侵阶秋凉天净月华开【景有寄寓庭院藓侵阶;珠帘闲不卷比喻生活凄凉寂寞天净月华开玉棂瑶殿影空照秦淮表示怀愁脉脉难断景有对照住处是玉楼瑶殿现住得是院藓阶;通宵寻乐秦淮现整日珠帘不卷】六阶段诵;背诵七阶段作业、这首词表现了怎样思想感情?对其应怎样评价?、词句深层含义是什么?板浪淘沙哀愁对景难排沉郁悲凉白天哀怨终日谁荒凉冷清夜晚哀叹空照秦淮教学记。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想要了解诗人李煜.在浪淘沙令里所要表达的情感吗下面请欣赏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浪淘沙令》)(李煜)教案设计,希望你能够喜欢!李煜. 浪淘沙令原文欣赏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令》)(李煜)教案设计一.背景: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据《乐府纪闻》云:(后主)第怀故国,词调愈工。

其赋[浪淘沙]有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其赋[虞美人]有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旧臣闻这,有泣下者。

七夕在赐第作乐。

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

(《历代讨余》卷一百十三引)该词和[虞美人]一词,成为他致死之因。

感怀故国之情可见。

二.词文赏析:1.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说说它所传达出来的神韵。

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

2.梦境与现实: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说明:有的同学认为梦欢是主,现实是宾,这种理解与全词的主旨不能较好的契合,故为不妥。

3.倒叙的手法: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作用如何。

为了突出现实的孤寂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

4.莫与暮的选用(品读与探讨第3题)学生自由阐发。

莫好:A词人正在凭阑,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家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了,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昔日锦衣帝王,今日笼中囚徒,强烈的反差让李煜无所适从,于是他试图从梦中抓住失去的天堂。因此,他常常写梦。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中写梦的句子——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注1]客,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此处是指身为俘虏,远离故国。[注2]晌,音同赏,时间短。
3、想想他都梦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这首《望江南》(投影出示)展开具体想象,描绘他的梦境。梦里,李煜又回到了金陵,坐在金銮殿上,接受百官的朝拜,听着百官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梦里,李煜携后宫妃嫔,佳丽美人在御花园里赏花品酒,笙歌艳舞;梦里,他凭栏远眺,看到的是南唐的大好河山,尽在脚下……
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复备人:备课时间:2011-11-4
单元章节
《唐诗宋词选读》
课题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课 时
1课时
教法学法
诵读法,情景感悟法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2、分析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作的意境;
3、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走进词人的悲情世界
重点难点
借助反复诵读,把握词境,领会情感。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段时间一起学习过的李煜的《虞美人》吗?(全班一起背诵《虞美人》)
2、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皇,一个亡了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落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煜的诗词,走进他的悲情世界。
4、这是李煜的美梦,那词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写的梦境呢?(不是)那写的是什么?开篇两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潺潺,是细雨滴落的声音。阑珊是衰残、凋落的意思。这两句写的是景,是醒来时所听所见凄清之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凄清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阑珊”二字,既是写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生命亦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
四、体味词境,走进李煜
请结合《虞美人》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感受李煜的内心世界,然后,以“李煜,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浪淘沙令》,感受李煜的悲情世界,自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天上人间。”“春去也”和上片中“春意阑珊”相照应,落花啊,虽流水而去。“去”除了指自然之景逝去之外,还有故国已亡,还有自己的命不久矣,和“阑珊”一样饱含深意。“天上人间”,便寻天上与人间,也难以再见故国。同时,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这从天上跌落人间的巨大反差。昔日的锦衣帝王,今日的阶下之囚,对李煜个人来说,是个悲剧,但也正是这样的特殊经历,给李煜的创作带来了活力。
7、下片首句“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独自,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凭阑远眺是为了看什么呢?无限江山。是为了看昔日的宫阙楼阁,来满足故国之思。然而关山阻隔,见不到啊。更何况,这“无限江山”已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的属地,如此情况下再凭阑岂不是徒增心中的悲痛吗?
8、“别时容易见时难。”与谁分别?和谁相见?“别时”又是何时?与故国相别,“别时”是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想回到故国,只是已不是“难”,而是不可能了。
3、有人对李煜的为文和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博命做君王”!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用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三、反复朗读《浪淘沙令》体会情感
1、学生反复朗读作品,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5、他是怎样从梦里醒来,回到现实中的?是“雨潺潺”,是“五更寒”。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这“寒”不仅是因为下雨,因为五更时的寒冷天气,更是因为“心寒”。
6、词的上片,先写梦后,再写梦中,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帘外雨,春意阑珊,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词人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一虚一实。(投影“故国梦重游,觉来双泪垂。”——李煜《菩萨蛮》)《菩萨蛮》所写与此词相近,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写得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具典型性。再读词的上片。
二、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1、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人论世”。
2、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这首词(投影《虞美人》),给大家介绍李煜其人。(教师投影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