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56式太极拳
陈式56式太极拳陈式56式太极拳简介它以陈式传统太极拳为基础,同时吸取了陈式新架、老架中的特色动作与经典组合,从而形成舒展圆活,内容充实、气势奔放的拳路风格。
它动作古朴,技法独到,刚柔相济,编排流畅。
此拳观之优美,练之实用,是陈式太极一门中最经典的拳术套路之一。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引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其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平衡能力以及内力的培养。
在众多太极拳派系中,陈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内外结合、缓慢流畅的动作而著称。
其中,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被认为是陈氏太极拳中最经典、最基础的套路之一。
本文将介绍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练习方法。
一、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本内容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是一套由74个动作构成的长套路。
整个套路包括起势、落势、八卦、单鞭、云手、宿掌、金刚、倒卷肱等多个动作。
这些动作通过缓慢流畅的连贯动作串起来,要求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二、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特点1. 以内气功为核心: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注重内气功的培养与运用。
练习者通过调整呼吸、腹式呼吸,以及配合动作的练习,逐渐增强内气功的修炼,提高身体的内在能量。
2. 动作缓慢流畅:与其他太极拳套路相比,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动作节奏更为缓慢。
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呈现出一种连贯流畅的形态。
通过缓慢的动作,练习者能够更好地感觉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变化,使身体达到更高程度的协调性。
3. 动静结合: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强调动静结合,即在动作中又有许多静态的姿势。
这种动静结合的练习方式,可以帮助练习者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动静变化,培养身体的平衡感和自控力。
三、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练习方法1. 准备工作:练习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前,需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找到一个宽敞、平坦的场地进行练习。
其次,正确穿着舒适的太极拳服,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姿态。
2. 分段练习:由于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动作较多,初学者可以将整个套路分为几个段落进行练习,逐渐熟悉每个动作的细节和顺序。
随着练习的深入,可以逐渐将各段落串联起来,完成整个套路的练习。
3. 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在练习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时,注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
要保持正确的站姿、脚步移动和手臂的协调运动,通过身体的协调性来发挥出太极拳的内外结合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陈式太极拳五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五大特点介绍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的瑰宝,其中划分了很多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下面我们学习一下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特点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
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义大都是藏于内,一般不显示在外,这样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
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
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特点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
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这个动作就像是在使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其能将载中几顿的货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
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一般意义上,较之其他太极拳种,陈式太极拳更鲜明的特点有:一是强调缠丝,浑身上下无处不缠。
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实现一动无有不动,达到周身节节贯穿之目的。
二是练习过程讲究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相间。
三是练用上保留着腾挪闪战、蹿蹦跳跃之风。
从拳而论,严肃地讲,任何拳都讲缠丝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
只要有转关过角或翻掌转腰处,必然依靠螺旋运转,这也是太极“形状”之表现。
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本质就是劲走螺旋,以圆转迸退的方式实现生生不息。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
其核心就在于“自缠”。
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
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
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
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
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陈氏混元心意太极拳的特点
陈氏混元心意太极拳的特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陈氏混元心意太极拳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拳师冯志强结合毕生所学创立,你知道心意混元太极有哪些特点么?下面跟随我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理精法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主要...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拳师冯志强结合毕生所学创立,你知道心意混元太极有哪些特点么?下面跟随我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理精法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主要由"心意混元太极内功"、"心意混元太极拳械"和"心意混元太极推手"等三部分构成。
其体系简示如下:这三部分虽各有修炼内容和特点,但又互为一体密不可分。
拳以功为本,功以拳为用,拳功一体,体用兼备,真正体现了太极拳的内涵真义和原本练法。
第一,心意混元太极功法是习练心意混元太极拳械和推手的基础功法,是修炼太极内气,培养太极内劲,增强太极内功的主要途径,也是使太极拳通向大成高深境界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环节。
其主要任务有两方面:首先是培养先天混元气,即以心意作为炼气之法,以丹田作为炼气之门,通过渐采渐收,渐修渐进,使后天的精气神返还为先天之元精元气元神,使三元合一,混融相抱,炼成一粒先天混元气。
其次是培养混元一体的功夫,由先天混元气鼓荡发于丹田,通于经络,充于肌肤,贯于骨髓,达于四梢,缠绕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最终形成一个充满内气,旋转自如,"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大太极球,并在周身内外形成混元护体气膜,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大至刚,至虚至灵,内邪不存,外邪不侵,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穿之而透骨,攻之无不摧,则混元功成矣。
第二,心意混元太极拳械是习练心意混元太极拳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培养、巩固和增强丹田混元内气的必修之课,又是习练和掌握八门五步十三势等太极拳所特有的劲法和技法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进一步习练、提高推手和技击功夫必不可缺的方法和道路。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
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1、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即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行动。
2、练太极拳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
3、练太极拳要“以气运身”,但是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的如何运行,而要意注于动作之中。
4、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
5、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与另外七大特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特点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1、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做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的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放长。
2、太极拳的�蚓⑸�于弹性,而弹性生于身肢的放长。
3、含胸要求胸部即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部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
不可误认驼背为拔背,因为背驼就会前胸凹进,这样就会失去前胸的支柱作用。
4、沉肩的主要作用是使臂部与肩部因下塌而接牢,臂与肩接牢才能使臂生根。
5、坠肘可使肘部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手臂的螺旋缠丝运动就是以坠肘做中心的。
6、坠肘与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
7、开胯,屈膝的旋转,就是使腿部放长,用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
当腿部外旋时,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
八门劲别与弹性的.�蚓�1、太极拳要求用意而不用拙力,并不是说用意不用劲。
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
2、八门劲的实质就是一个“�颉本�,其它七种劲别只不过是因为方位和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谓。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陈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一般意义上,较之其他太极拳种,陈式太极拳更鲜明的特点有:一是强调缠丝,浑身上下无处不缠。
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实现一动无有不动,达到周身节节贯穿之目的。
二是练习过程讲究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相间。
三是练用上保留着腾挪闪战、蹿蹦跳跃之风。
从拳而论,严肃地讲,任何拳都讲缠丝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
只要有转关过角或翻掌转腰处,必然依靠螺旋运转,这也是太极“形状”之表现。
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本质就是劲走螺旋,以圆转迸退的方式实现生生不息。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
其核心就在于“自缠”。
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
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
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
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
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完整版)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拳谱
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拳谱(北京陈飞鸿太极拳培训中心)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是以柔为主,动作比较柔和缓慢,二路拳则主刚,刚多柔少,动作窜蹦跳跃,快速威猛,松活弹抖,意气风发,是意、气、力、形在瞬间的高度统一表现,更具武术的本质特点,是建立在一路拳基础上而进行的高一级技术提高训练。
因其节奏鲜明、爆发力强、速度快、刚脆迅猛的风格淋漓尽致,故又称“炮拳”或“炮捶”。
练习时要求动作开合有序、蓄发相变、刚猛而不失其松沉,步灵跟稳,快而不乱,以手带身,劲整气足。
是提高身体耐力、爆发力以及灵敏性和心肺功能的有效训练方法,故适合一路拳基础扎实者练习,是太极拳中最具武术外在特征的一套拳法。
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动作名称:1、预备式2、金刚捣碓3、懒扎衣4、六封四闭5、单鞭6、搬拦捶7、护心拳8、斜行拗步9、煞腰压肘拳 10、井栏直入 11、风扫梅花 12、金刚捣碓 13、披身捶 14、撇身捶 15、斩手 16、翻花舞袖 17、掩手肱拳 18、飞步腰拦肘 19、前运手 20、高探马 21、后运手 22、高探马 23、连珠炮 24、连珠炮25、连珠炮 26、倒骑龙 27、白蛇吐信 28、白蛇吐信 29、白蛇吐信 30、海底翻花 31、掩手肱拳 32、转身六合 33、左裹鞭炮 34、左裹鞭炮 35、右裹鞭炮 36、右裹鞭炮 37、兽头势 38、披架子 39、翻花舞袖 40、掩手肱拳 41、伏虎 42、抹眉肱 43、右黄龙三搅水 44左黄龙三搅水45、左冲 46、右冲 47、海底翻花 48、掩手肱拳 19、转胫炮 50、掩手肱拳 51、左全炮捶 52、右全炮捶 53、倒插花 54、海底翻花 55、掩手肱拳 56、夺二肱 57、夺二肱 58、连环炮 59、玉女穿梭 60、回头当门炮 61、玉女穿梭 62、回头当门炮 63、撇身捶 64、腰拦肘 65、顺拦肘 66、穿心肘 67、窝底炮 68、井栏直入 69、风扫梅花 70、金刚捣碓 71、收势。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是什么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是什么太极拳是一种对立的独特的形式,陈式太极拳中也有很多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
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
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
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
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
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
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
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
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陈式太极拳的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
太极拳主要门派大全
太极拳主要门派大全1.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
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
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陈式第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
第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
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
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
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
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及学习方法
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及学习方法陈式太极拳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拳法将呼吸和吐纳结合到一起的拳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独有五大特点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陈式太极拳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拳法将呼吸和吐纳结合到一起的拳法。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
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什么是经络呢?它其实就是遍布在我们的人体内的气血的通路。
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
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
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什么是推手呢?推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使用的技击手法。
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
陈氏混元心意太极拳的特点
陈氏混元心意太极拳的特点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拳师冯志强结合毕生所学创立,你知道心意混元太极有哪些特点么?下面跟随店铺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陈氏混元心意太极拳的特点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理精法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主要由“心意混元太极内功”、“心意混元太极拳械”和“心意混元太极推手”等三部分构成。
其体系简示如下:这三部分虽各有修炼内容和特点,但又互为一体密不可分。
拳以功为本,功以拳为用,拳功一体,体用兼备,真正体现了太极拳的内涵真义和原本练法。
第一,心意混元太极功法是习练心意混元太极拳械和推手的基础功法,是修炼太极内气,培养太极内劲,增强太极内功的主要途径,也是使太极拳通向大成高深境界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环节。
其主要任务有两方面:首先是培养先天混元气,即以心意作为炼气之法,以丹田作为炼气之门,通过渐采渐收,渐修渐进,使后天的精气神返还为先天之元精元气元神,使三元合一,混融相抱,炼成一粒先天混元气。
其次是培养混元一体的功夫,由先天混元气鼓荡发于丹田,通于经络,充于肌肤,贯于骨髓,达于四梢,缠绕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最终形成一个充满内气,旋转自如,“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大太极球,并在周身内外形成混元护体气膜,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大至刚,至虚至灵,内邪不存,外邪不侵,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穿之而透骨,攻之无不摧,则混元功成矣。
第二,心意混元太极拳械是习练心意混元太极拳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培养、巩固和增强丹田混元内气的必修之课,又是习练和掌握八门五步十三势等太极拳所特有的劲法和技法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进一步习练、提高推手和技击功夫必不可缺的方法和道路。
其主要任务是在一定的混元内功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拳械套路架子的反复盘练,熟练掌握和领悟各种缠丝混元圈和以“掤”为基础的八门五步劲法。
八门五步十三势是各种太极拳行拳走架和推手的基本要领和法则,是太极拳的灵魂和核心。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继承和发展了太极拳传统的原本练法,将八门五步劲法融汇于各种缠丝混元圈中,从而形成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缠无有不缠的混元圈螺旋缠绕运动。
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
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一、引言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的拳术之一,早在明朝末期就已经形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各种流派和套路。
其中,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是一套思想严密、构思完整的太极拳拳法。
二、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1. 概述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的一个分支,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和科学理论,进行革新和创新的产物。
这套拳法结构严谨,动作优美,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2. 套路特点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的套路注重以“中定静中”为主要特点,追求身心合一,动静结合。
在套路中,注重以圆劲为主,形意兼备,动作流畅自然,有助于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
三、王来卿09基本套路1. 套路介绍王来卿是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之一,他的09基本套路是这一流派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套基本套路以推手和散手为主,动作简练明了,动静结合,极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2. 套路分解(1)起势起势时,身体重心下沉,呼吸自然,保持平和。
(2)分式套路中的分式动作灵活多变,注重身体转动和手臂的融合,有助于锻炼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
(3)合势合势时,身体重心再次下沉,保持呼吸平稳,保持动作的连贯和自然。
四、个人理解与观点在我看来,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是一套非常优秀的太极拳套路。
它不仅注重身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注重思想意识和内心的平衡。
通过练习这套套路,我深切体会到太极拳的内涵和魅力,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了解和练习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这套套路不仅让我身心得到了锻炼,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和道理。
我愿意不断地练习这套套路,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身心境界,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太极拳的行列中来,一同感受太极拳的魅力与深邃。
新编陈式26式太极拳王来卿09基本套路是一套注重内外兼修的太极拳套路,它融合了传统太极拳的精髓和现代科学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实用的功效。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内外兼修、意与气的统一、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太极拳逐渐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支脉,每个流派和支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最早的流派之一,以其实用性和内功强大而闻名。
陈式太极拳注重舒展、圆滑、连贯的动作,以柔克刚、以曲治直为主要特点。
其拳势缓慢稳健,刚柔相济,力量运用紧凑而刚劲。
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陈王廷、陈小旺等。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少有的外家拳的流派,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大开大合,强调身体的自然状态和舒展肌肉。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相对较大,旋转度较大,动作幅度较大,注重松柔和舒展。
其拳势稳健、刚柔相济,动静相结合。
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杨露禅、杨班侠等。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和、流畅、轻灵为特点,动作相对慢,动作范围相对小。
吴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连贯和流畅,动作偏向于曲线运动,注重意念引导和呼吸调控。
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吴全旺、吴昌华等。
4.刘家太极拳:刘家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少见的一个,其特点是动作柔和、轻灵,融入了较多舞蹈和气功元素。
刘家太极拳的动作简洁、圆滑,注重气功的练习和调节。
其动作以轻灵、舒展为主,体现了中和的理念。
刘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刘瑞松、刘志勇等。
5.齐鲁太极拳:齐鲁太极拳是以山东为中心地区流传的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动作简洁、利落、刚劲。
齐鲁太极拳注重意念的引导和身体的协调,身体动作以直线为主,力量运用较为直接。
齐鲁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于老泉、曹秀清等。
总的来说,太极拳几大派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秉持着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即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意驭气。
无论是陈式、杨式、吴式、刘家还是齐鲁太极拳,都强调内功、意识和呼吸的统一,注重身体的柔软性和力量的调配,追求内外一体、刚柔相济的境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太极拳是武当内家拳之一,为“练身”、“练意”、“练气”三结合的整体运动。
其要领是以意念引导动作,意动身随,刚柔并济,以不变应万变。
在中国,太极拳又被人们叫做“哲拳”。
“太极”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易经》。
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论,认为太极是最原初的实体,它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和宇宙的万事万物。
太极拳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韵味,以太极图的阴阳鱼为符号,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互抱不离,相互转化,是对立的统一体。
于是,形成了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等动作拳路。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人体也是由阴阳构成,身体好就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太极拳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体,人本身也是对立的统一体。
练太极拳首先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太极拳认为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
人体,一是形,即由筋、骨、皮、肉组成;二是神,即由精神和意识组成。
练太极拳就是既要练筋、骨、皮,又要练精、气、神,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合一,达到人体的平衡发育,和谐成长。
练太极拳,如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会收到多种功效。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传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
就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来说,主要有陈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为河南陈家沟陈王庭所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自陈王庭以后,练拳之风盛行,历代相传,名手辈出。
由陈氏支派先后繁衍成武式、杨式、吴式、孙式等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种。
在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中,陈式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儿子陈照奎起了积极的作用。
1928年陈发科由陈照丕的推荐来北京教拳,对北京陈式太极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陈发科在京教拳近30年,为人忠厚,平时少言寡语。
他在原有太极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与提高,增加了螺旋缠绕动作,创造了新的拳式,如三换拳、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动作,从而丰富了陈式太极拳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瑰宝——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和文化财产,是一项非常养生的运动。
它,随动由静。
因而既不求速,也不可因静而一味求慢,总要绵绵不断,往来无间,神到意到,贯穿如一,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
太极拳的动作,讲求的是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松胯,膝不过脚尖,重心落在涌泉,重点就是不使任一脊椎椎骨或四肢关节负荷重力,以免关节慢性受伤。
而且,太极拳强调一动无有不动,全身性协调的运动,上下前后,左旋右转,每日持续性的舒展筋骨,缓和均匀的运动,对于骨胳肌肉的保健,有很大的功效。
一般的拳术运动,多半是将肌肉紧绷,成等长收缩,组织血管被压扁,阻力增大,而且运动中,血流量增加,心脏收缩的作功更形增加。
太极拳则不然,轻灵松软,肌肉成自然放松状态,血管通畅性更好,运动时,心脏反而作功减少。
夏威夷大学的临床研究,显示太极拳是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性运动。
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太极张三丰》,就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一探其中奥妙。
所以尽管现在已经大三,还是抽出时间选修了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不同于其他门类的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陈式太极拳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其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
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陈式太极拳要求软似棉花硬似铁,外如处女内如金刚;慢而不散,快而不乱,故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⑷松活弹抖,震脚跳跃。
陈式太极拳素有“腾挪乘虚任意入,弹抖发力一瞬间”的独到之处。
⑸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陈式太极拳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不用僵力,着重于下盘锻炼,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⑹实战性的技击运动。
陈式太极拳运用缠丝劲,创新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和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以及八杆对练基本练法,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练习太极拳我总结了一些技巧。
首先打太极时一定要双腿微曲,并且从起式开始一直到结尾视平线就应当是这一个高度,腿就不应该直了;其次打太极时注重圆润,抱球或者出击时都应当打出一个园来,是的动作看起来更加优美而不僵硬;再次动作打出来要有力道,不能只有柔,看起来就有些花拳绣腿的感觉了,那就不是太极拳的本质所在啦,只有达到刚柔
相济,才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在练习时,要根据自己的体质,保持自然呼吸,使呼吸保持从容不迫,舒适自然,顺序渐进,吸起呼落,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
打拳时全身肌肉要放松,要含胸拔背,不能挺胸,要沉肩坠肘,骨骼肌放松,正脊松腰,提肛虚步,虚实分清、重心稳地,气沉丹田。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首先,感到了全身心的放松。
我们每天坐在教室上课,整天保持一种姿势,肌肉神经骨骼都僵硬了,放松是一种最好的治疗。
在学了一套太极拳后,每天晚上总会抽时间打一遍来放松全身心,促进睡眠。
其次,在学完太极后,感觉自身的平衡能力加强了。
再次,练习太极也帮我锻炼了我的专注力。
学习太极,先学形,也就是动作,在学动作的时候,无暇想其他的;一旦学会动作,就要注意自己的呼吸、以及意念。
这样就会让自己集中精力。
最后,学习太极能帮我强身健体,终身受益。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太极拳学习,让我收获了不少。
既让自己身心得到了放松,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可以更好的利用学习时间,不在犹豫,做事有调理,不循规蹈矩,这可能就是太极拳的内在精神,更体会到了同学间的互相关爱,更加了解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太极的学习,不会因为课程的结束而结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