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高容量、低成本锂离子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

合集下载

硅碳纳米负极材料

硅碳纳米负极材料

硅碳纳米负极材料简介硅碳纳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由硅、碳以及纳米级的颗粒组成。

它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等能源存储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硅碳纳米负极材料的特点、合成方法、性能评价以及应用前景。

特点1. 高容量硅碳纳米负极材料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高容量。

由于硅元素的特殊性质,硅碳纳米材料可实现比传统碳负极材料更高的容量。

这是因为硅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为4200mAh/g,远远超过了传统碳负极材料的372mAh/g。

因此,硅碳纳米负极材料成为提高电池储能密度的重要选择。

2. 优异的循环性能硅碳纳米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

由于硅碳材料结构特殊,通过纳米化技术可以使硅颗粒与碳基负极材料充分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结构。

该结构能够缓解硅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收缩,从而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抗容量衰减能力。

3. 优秀的电导率硅碳纳米负极材料的电导率较高。

硅和碳的复合结构使得电子在硅碳颗粒之间容易传导,同时硅碳颗粒之间的间隙有利于锂离子的传输。

因此,硅碳纳米材料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功率输出能力。

合成方法硅碳纳米负极材料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1. 溶液热解法溶液热解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

首先,将硅源和碳源溶解在适当的有机溶剂中,形成一个混合溶液。

然后,将混合溶液转移到高温炉中,在一定的反应温度下进行热解。

最后,通过洗涤、离心等方法获取硅碳纳米材料。

2. 气相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

该方法需要使用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在适当的反应温度和气氛条件下进行。

通常,硅源和碳源会以气体的形式输入反应器中,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

最终,硅碳纳米材料会在反应器壁上沉积形成。

性能评价硅碳纳米负极材料的性能评价主要包括容量、循环性能和电导率等方面。

1. 容量测试容量测试是评价硅碳纳米负极材料容量性能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恒流充放电测试和循环伏安法。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引言: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重要的储能设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部分,负极材料的性能对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因其出色的性能表现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重点探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应用前景。

一、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特点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是将硅材料与碳材料相结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相比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 高容量: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锂离子储存容量,可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2. 良好的循环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可以保持较长的循环寿命;3. 快速充放电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离子扩散速率,可以实现快速充放电;4. 抗体积膨胀:硅碳复合负极材料能够有效抑制硅材料在锂离子嵌入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机械混合法:将硅材料和碳材料进行机械混合,并利用高温热处理使其形成复合结构;2. 化学气相沉积法: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碳材料表面沉积硅材料,形成硅碳复合结构;3. 溶胶凝胶法: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将硅源和碳源溶解在溶液中,然后通过热处理使其形成硅碳复合材料;4. 碳热还原法: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碳材料对硅化合物进行还原,形成硅碳复合材料。

三、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电动汽车: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满足人们对电动汽车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的需求;2. 可再生能源储存: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储存效率和利用率;3. 移动电子设备: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可以提高移动电子设备的电池容量和使用时间,满足人们对移动设备长续航的需求。

硅炭负极材料 多孔炭 -回复

硅炭负极材料 多孔炭 -回复

硅炭负极材料多孔炭-回复何为硅炭负极材料?硅炭负极材料是一种炭材料,特点是含有硅元素并具有多孔结构。

由于其良好的电导率和高比表面积,硅炭负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储存装置中。

本文将以硅炭负极材料中的一种多孔炭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制备方法、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

第一部分:多孔炭制备方法多孔炭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模板法。

模板法利用有机或无机物作为模板,在高温下通过炭化制备多孔炭材料。

首先,选择合适的模板物质,可以选择聚苯乙烯、溶胀炭、纳米颗粒等作为模板。

这些模板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相对较好的溶解性。

然后,将模板物质与硅源(如硅烷、氢气硅烷等)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活化剂或助剂。

混合物经过搅拌均匀后,通过炭化反应将其加热至高温。

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模板物质将被炭化,形成多孔炭材料。

最后,通过去除模板物质,可以得到纯净的多孔炭材料。

去除模板物质的方法可以采用热解、酸洗、溶解等方式,具体取决于模板物质的性质。

这种模板法制备的多孔炭负极材料具有均匀且可控的孔隙结构,孔径可调,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分解反应。

第二部分:多孔炭性能特点多孔炭材料的性能特点决定了其在能源储存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多孔炭材料的主要性能特点。

首先,多孔炭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

多孔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导电路径,促进了锂离子在电极中的迅速传输,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充放电速率。

其次,多孔炭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

高比表面积意味着更多的活性位点,有利于锂离子的吸附和嵌入,提高了电池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第三,多孔炭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多孔结构提供了较大的表面积和较好的结构稳定性,使得电池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不易变形或损坏。

第四,多孔炭材料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多孔炭材料的化学稳定性使其能够耐受高温和极端环境,适用于各种能源储存系统。

第三部分:多孔炭应用前景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特点,多孔炭负极材料在能源储存装置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轻型、高能量密度的储能装置,日益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电动车辆等领域。

然而,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的性能仍然限制了其长期使用。

硅材料作为一种有望替代传统石墨材料的负极材料,其高电容量和较负石墨的更高充放电速率,使其成为研究的热点。

然而,硅的容量膨胀和体积变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制备硅/碳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1.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1 化学还原法1.2 电化学沉积法1.3 气相沉积法1.4 溶胶-凝胶法2. 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2.1 硅纳米颗粒尺寸和形貌2.2 碳包覆层的厚度和均匀性2.3 硅/碳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3. 硅/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3.1 提高电容量3.2 改善循环稳定性3.3 提高倍率性能3.4 减少体积膨胀4.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4.1 硅/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性能优化4.2 硅/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展望总结:硅/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负极材料,具有高电容量、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以及减少体积膨胀的优势。

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不同结构特性的硅/碳复合材料。

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进一步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容量和稳定性,提高其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以实现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更广泛应用硅/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负极材料,在解决硅的容量膨胀和体积变化问题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不同制备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不同结构特性的硅/碳复合材料,这些特性包括硅纳米颗粒尺寸和形貌、碳包覆层的厚度和均匀性以及硅/碳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等。

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中,硅/碳复合材料能够提高电容量并改善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以及减少体积膨胀。

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进一步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容量和稳定性,提高其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以实现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更广泛应用。

功能介孔碳 硅负极

功能介孔碳 硅负极

功能介孔碳硅负极
功能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它结合了介孔碳和硅的优点,具有高容量、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

介孔碳是一种具有有序介孔结构的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容和良好的电导性等优点。

硅是一种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其循环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体积膨胀。

将硅与介孔碳复合,可以发挥两者的优点,制备出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功能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模板法等。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介孔碳和硅的形貌、结构和组成,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功能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同时,该材料还可以与其他高容量负极材料如钛酸锂等复合,制备出更具有优势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总的来说,功能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硅负极与碳负极的机理

硅负极与碳负极的机理

硅负极和碳负极是电池的两种常见负极材料,它们的机理如下:
硅负极:
硅负极是一种高容量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

在锂离子电池中,硅负极材料可以嵌入和脱嵌锂离子,从而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硅负极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锂离子嵌入: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电解液中嵌入硅负极材料的晶格中,形成锂硅合金。

这个过程会导致硅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

体积膨胀:锂离子嵌入硅负极材料会引起材料的体积膨胀,这会导致硅负极材料的颗粒破裂和电极结构的破坏。

SEI膜形成:硅负极材料与电解液中的一些成分反应,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

这个膜可以保护硅负极材料,防止进一步的电解质分解和电极结构破坏。

碳负极:
碳负极是一种稳定和可靠的负极材料,具有较低的体积变化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碳负极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锂离子吸附: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会通过吸附的方式嵌入到碳负极材料的孔隙结构中,形成锂离子的碳化物。

体积变化:相对于硅负极,碳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较小,因此不会引起电极结构的破坏。

电导性:碳负极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可以有效地传导电子和离子,提高电池的性能。

总的来说,硅负极和碳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机理有所不同。

硅负极具有高容量和较大的体积变化,而碳负极具有较低的体积变化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选择合适的负极材料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硅碳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高循环稳定性
和良好的电导率等优异特性,被广泛认为是未来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

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延长电池寿命、改善电池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硅碳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硅碳负
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更高,可以实现更多的锂离子嵌入和脱嵌,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这为电池的续航能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其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次,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由于硅碳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较高,能够有效抑制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降低电极材料的断裂和脱落,从而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这对于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少电池更换频率,降低成本,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导率。

硅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导电性能和
离子传输性能,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降低电池内阻,提高电池的功率性能。

这对于满足电动汽车等领域对于快速充电和高功率放电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综上所述,硅碳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和良好的电导率等优异特性,对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延长电池寿命、改善电池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材料工程的不断发展,相信硅碳负极材料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电池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和机遇。

硅碳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硅碳负极材料主要由硅和碳组成,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赋予了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硅具有较高的锂容量和较低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因此可以实现高能量密度的储存。

而碳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可以增加材料的电导率,提高电池的性能稳定性。

硅碳负极材料的结合体系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实现高容量和稳定性的平衡。

硅碳负极材料具有以下优势:1. 高能量密度: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锂容量,可以在相同体积或质量的情况下储存更多的锂离子,因此能够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提高电池的工作时间和续航能力。

2. 长循环寿命: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可以抑制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减少材料的受损和损失,从而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3. 快速充放电性能: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导率和离子扩散性能,可以实现快速的充放电过程,提高电池的快速充电和固态力率。

4. 良好的安全性:硅碳负极材料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成和生长,减少了锂枝晶短路和电池过热的风险,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然而,硅碳负极材料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材料的结构破坏和剥离,降低了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

其次,在大规模应用中,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成本相对较高,生产工艺和设备也较为复杂。

总结起来,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快速充放电性能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势。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解决硅材料的体积膨胀和制备工艺等问题,以进一步推动硅碳负极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硅碳负极容量

硅碳负极容量

硅碳负极容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硅碳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其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很高的容量和循环寿命,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硅碳负极材料由硅和碳两种材料组成,硅具有较高的比容量,碳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两者结合后使得硅碳负极材料兼具高容量和良好的电导性。

硅碳复合材料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硅碳复合材料的高容量主要来源于硅的高比容量。

硅的理论比容量可以达到4200 mAh/g,远高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的372 mAh/g。

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膨胀和收缩现象,导致很快失去结构稳定性,从而影响其循环寿命。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发出硅碳复合材料,将碳作为硅的包裹材料,有效地缓解了硅颗粒的体积变化对电极结构的破坏。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溶胶-凝胶法、热还原法、物理混合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较常见且较成熟的一种方法。

在硅的前体溶胶中加入碳前体,形成硅碳的共价键,然后通过热处理过程形成硅碳复合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的硅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均匀性,有利于提高电化学性能。

硅碳复合材料在电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由于硅碳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使电池具有更长的使用时间。

碳的导电性能可以提高电池的放电速率,使电池具有更好的功率性能。

碳还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减少硅的膨胀和收缩对电极结构的破坏,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近年来,硅碳复合材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许多研究表明,硅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可以作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优质负极材料。

在电动汽车领域,硅碳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电池系统中,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

在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领域,硅碳复合材料可以提高电池的功率性能和循环寿命,使设备更加耐用和高效。

硅碳负极分散剂

硅碳负极分散剂

硅碳负极分散剂引言:硅碳负极分散剂是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材料,其作用是将硅碳复合材料均匀地分散在电池负极材料中,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本文将介绍硅碳负极分散剂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其在电池制造中的重要作用。

一、硅碳负极分散剂的特点硅碳负极分散剂是一种具有良好分散性和稳定性的材料,能够有效地将硅碳复合材料均匀地分散在电池负极材料中。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高分散性硅碳负极分散剂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够将硅碳复合材料均匀地分散在电池负极材料中,避免了硅碳颗粒的团聚现象,提高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1.2 良好的稳定性硅碳负极分散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能够在电池制造过程中保持其分散性和稳定性,不会对电池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1.3 优异的导电性能硅碳负极分散剂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能够提高电池的电导率,减小电池内阻,提高电池的功率输出能力。

二、硅碳负极分散剂的应用硅碳负极分散剂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特别是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更为突出。

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提高电池容量硅碳负极分散剂能够将硅碳复合材料均匀地分散在电池负极材料中,有效提高电池的负极容量,从而提高整个电池的容量。

2.2 延长电池寿命硅碳负极分散剂能够减少硅碳复合材料的团聚现象,有效防止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出现容量衰减和循环寿命下降的问题,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2.3 提高电池性能硅碳负极分散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能够提高电池的电导率,提高电池的功率输出能力和快速充放电性能。

三、硅碳负极分散剂在电池制造中的重要作用硅碳负极分散剂在电池制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保证电池性能稳定硅碳负极分散剂能够保证硅碳复合材料均匀地分散在负极材料中,避免硅碳颗粒的团聚现象,从而保证电池的性能稳定。

3.2 提高电池循环寿命硅碳负极分散剂能够减少硅碳复合材料的团聚现象,延缓电池容量衰减的速度,有效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石墨烯硅碳负极材料

石墨烯硅碳负极材料

石墨烯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由石墨烯、硅和碳组成。

这种材料结合了石墨烯的高导电性、大比表面积和优异机械性能,以及硅的高理论比容量和碳的稳定结构等优点,展现出了较高的电化学性能和应用潜力。

在石墨烯硅碳负极材料中,石墨烯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导电网络和结构骨架,提高电极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

同时,石墨烯的大比表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物质附着位点,增加电极的容量。

硅作为高容量活性物质,可以显著提高电极的能量密度。

而碳则起到稳定结构和缓冲体积变化的作用,防止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粉化和短路。

此外,石墨烯硅碳负极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经过多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仍然较高,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同时,该材料在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高的容量,适合用于需要快速充电和放电的应用场景。

然而,石墨烯硅碳负极材料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电极结构的不稳定。

同时,石墨烯的制备成本较高,也限制了该材料的实际应用。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材料结构和制备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性能,以推动石墨烯硅碳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广泛应用。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徐凯琪;苏伟;钟国彬;魏增福;王超【摘要】Lithium ion battery is the cor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nd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energy density electrode materials is crucial to develop next-generation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y.Silicon-carbon composit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one among all 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s, but its cycle life is still to be improved, especially for high capacity composites.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 has very high theoretical specific capacity, but in actual application its capacity decays rapidly,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large-scale commercialization.Therefo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s from aspects of its mechanism, major problems in commercialization, improving methods for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so on.It also looks forward future developing trend of silicon-based anode materials.%锂离子电池是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技术的核心,而开发高能量密度的正负极电池材料是发展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在所有硅基负极材料中,硅碳复合材料被认为最具发展前景,但其循环寿命仍有待提高,特别是高容量的硅碳复合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比容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量衰减较快,这严重影响了其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对此,从硅基负极材料的机理、商业化应用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以及其电化学性能的改善方法等几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期刊名称】《广东电力》【年(卷),期】2017(030)008【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硅负极;储能;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作者】徐凯琪;苏伟;钟国彬;魏增福;王超【作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80;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21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但可再生能源一般具有明显的间歇性,其产生的电能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直接大量接入电网将对整个电网系统产生强烈冲击。

硅碳负极材料电池能量密度

硅碳负极材料电池能量密度

硅碳负极材料电池能量密度
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它通
常由硅和碳组成,其中硅具有高容量的优点,而碳可以提高材料的
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

这种材料的电池能量密度取决于多个因素,
包括硅和碳的比例、材料的结构设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等。

从硅碳负极材料的角度来看,其高容量是其能够实现较高能量
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硅的理论比容量是4200 mAh/g,远高于目前
商业化的石墨负极材料的372 mAh/g。

然而,由于硅在充放电过程
中容量膨胀会导致材料的结构破坏,因此设计合理的结构以及与碳
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从而影响能量密度。

另外,硅碳负极材料的电池能量密度还受到电解质、正极材料
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电解质的选择和正极材料的性能都会影响整个
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

此外,电池的设计和制备工艺也会对最终的
能量密度产生影响。

因此,要全面评估硅碳负极材料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考虑材
料本身的特性、电池系统的整体设计以及制备工艺等多个方面。


实际应用中,科研人员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通过不断优化材料和电池结构,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的硅碳负极材料电池。

锂离子电池用高容量合金类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用高容量合金类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用高容量合金类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沈龙;董爱想;乔永民;吴敏昌
【期刊名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锡、硅负极材料由于具有高的比容量等优点,成为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首选负极材料。

首先介绍了目前产业界开发锡、硅负极材料的进展,并从商业化的角度比较了这两类材料在开发工艺及实际使用电性能方面的区别。

进一步从基础研发角度重点阐述了不同结构的硅基材料(单质硅、硅氧化物、硅碳复合物及硅合金)的电性能改性研究进展,指出了具有工业化前景的工艺方法。

【总页数】7页(P191-197)
【作者】沈龙;董爱想;乔永民;吴敏昌
【作者单位】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上海201209;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上海201209;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上海201209;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上海2012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12.9
【相关文献】
1.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J], 徐凯琪;苏伟;钟国彬;魏增福;王超
2.高容量型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 [J], 胡社军;张苗;侯贤华;王洁;李敏;刘

3.锂离子蓄电池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J], 樊丽萍;王成扬;时志强;郭红宇;刘秀凤
4.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合金基含锂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J], 毛尔洋;王莉;孙永明
5.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发明专利]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董骄,曹勇,苏峰,马仁良
申请号:CN202111279748.6
申请日:20211029
公开号:CN114023948A
公开日:
2022020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二氧化硅凝胶在碳源、锂源、还原剂形成的第一混合溶液中浸泡,然后将经过浸泡的二氧化硅凝胶在保护气氛中热处理,得到预锂化凝胶;将预锂化凝胶、PVDF和导电剂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第二混合溶液,搅拌、过滤,得到所述硅碳负极;其中,锂源包括氧化锂纳米颗粒,所述还原剂包括纳米硅。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碳硅负极材料、以及采用该碳硅负极材料制备的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提供的硅碳负极材料可以同时避免硅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应用中的体积效应弊端以及ICE损失问题,并且预锂过程较传统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申请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地址:230012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岱河路59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硅碳负极 硅负极 碳负极 锂负极

硅碳负极 硅负极 碳负极 锂负极

硅碳负极指的是由硅和碳组成的负极材料,它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较低的膨胀性等优点。

本文将对硅碳负极、硅负极、碳负极和锂负极进行详细介绍和比较。

1. 硅碳负极硅碳负极是由硅和碳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容量密度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

硅碳复合材料能够充分利用硅和碳的优点,克服了硅负极材料容量密度低、容量衰减快和膨胀率大的缺点。

硅碳负极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明显优于传统的硅负极材料。

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硅碳负极材料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2. 硅负极硅负极是以纯硅或硅合金为主要成分的负极材料。

硅具有较高的比容量,理论比容量是碳的10倍以上,是目前各种负极材料中比容量最高的材料之一。

然而,硅的体积膨胀率较大,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破裂、电极失效等问题。

硅负极材料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3. 碳负极碳负极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负极材料之一,常见的碳负极材料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非晶碳、颗粒状碳等。

碳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但其比容量较低,难以满足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需求。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将碳与其他高容量材料结合,以提高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4. 锂负极锂负极多采用石墨材料,由于石墨的层状结构具有较好的锂嵌入/脱嵌性能,使其成为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但是,石墨材料的比容量约为372mAh/g,较低的比容量成为了限制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高的瓶颈。

硅碳负极材料作为新型的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硅碳负极材料目前仍面临着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解决相关技术难题,以推动硅碳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硅碳负极材料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重要材料之一。

硅碳负极作为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在逐渐受到研究人员和产业界的关注。

相比传统的硅负极和碳负极,硅碳负极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更好的循环稳定性,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新型硅碳负极

新型硅碳负极

新型硅碳负极
简介
硅碳负极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它的特点是高比容量、长寿命和低放电速率。

与传统的石墨负极相比,硅碳负极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可以满足电动汽车和可穿戴设备等高能量密度应用的需求。

制备方法
硅碳负极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和湿化学法。

CVD 法是将硅和碳的气体混合物在高温下分解,形成硅碳薄膜。

湿化学法是将硅和碳的前驱体溶液混合,经过水解、缩聚等步骤,形成硅碳纳米颗粒。

应用领域
由于硅碳负极具有高比容量和长寿命等优点,它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硅碳负极可以用于制造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低自放电的锂离子电池,适用于电动汽车、可穿戴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

此外,硅碳负极还可以用于制造储能设备,如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发展前景
随着电动汽车和可穿戴设备等高能量密度应用的需求不断增加,硅碳负极的研究和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随着硅碳负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它将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硅碳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优
异的循环稳定性,因此备受关注。

硅碳负极材料由于其高容量、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

首先,硅碳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

硅碳合金作为一种典型的锂离子
电池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 mAh/g,远高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


意味着在相同体积下,硅碳负极材料能够存储更多的锂离子,从而使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可以实现更长的续航时间。

其次,硅碳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传统的硅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
中会发生严重的体积膨胀,导致电极材料破裂、失活等问题,从而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

而硅碳负极材料通过硅和碳的复合结构,能够有效缓解体积膨胀带来的问题,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可以实现更多次的充放电循环,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此外,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较低的成本。

硅和碳作为常见的元素,具有丰富的资
源和低廉的价格,因此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整个电池的生产成本,推动电池行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硅碳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

然而,硅碳负极材料目前仍面
临一些挑战,如体积膨胀引起的结构破坏、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硅碳负极材料必将在未来的锂离子电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硅碳负极 硅膨胀

硅碳负极 硅膨胀

硅碳负极硅膨胀
硅碳负极是指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硅和碳
元素。

硅碳负极具有高容量、长寿命、低成本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
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硅膨胀是指在充放电过程中,硅碳负极中的硅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
负极材料膨胀和收缩。

这种膨胀和收缩会导致电池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电池性能和寿命。

为了解决硅膨胀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法。

其中一种方法是将
纳米级的二氧化钛纤维添加到硅碳负极材料中。

这种纤维可以形成一
个稳定的网络结构,防止硅粒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大规模聚集和膨胀。

另一种方法是将多孔石墨烯添加到硅碳负极材料中。

多孔石墨烯具有
高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电性能,在充放电过程中可以吸收和释放锂离子,从而缓解硅膨胀问题。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设计硅碳负极材料的微观结构来控制硅膨胀。

例如,可以将硅粒子包裹在碳纳米管中,形成一种核壳结构。


种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硅粒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膨胀和聚集。

总之,硅碳负极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面临着硅膨胀等问题。

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科学家们正在开发出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为电池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高容量、低成本锂离子电
池用硅-碳负极材料
项目简介
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为动力电池产业提供了万亿级的市场容量,到2020年底,城市公交、出租车及城市配送等领域新能源车保有量达60万辆。

目前使用的石墨类伏击材料容量低,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该项目通过为动力电池厂商提供高性能硅碳负极及其他负极材料,以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2倍以上。

硅负极材料具有极高的理论容量(约4200mAh/g),其容量是现有商业化石墨负极的10多倍。

但其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大体积膨胀(约400%)会严重影响循环寿命。

我们团队经过数年研究,提出“清矽硅碳”,对普通微米硅粉进行包覆“均匀+可控”功能层的工艺过程实现“性能+成本”的最优产业升级。

美国能源部高度评价了该项研究成果(2015年仅有2项研究成果受此殊荣)。

市场前景及应用
该产品在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和消费型电子产品中均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极其发展潜力。

2018年3月,已于多氟多公司开展合作。

该项目还可利用多晶硅太阳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如加工多晶硅过程中切割产生的微米硅粉,硅块)为初始原料来制备高附加值硅-碳负极材料,为多晶硅产业的升级转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性能指标(同类产品对比)
技术成熟度工程化阶段
实验室月产量约1吨。

合作方式合作开发
要求:电池领域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