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初等教育1

合集下载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

一、德国的基本学制
与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相似,德国现行学制 仍带有双轨制性质,它大体包括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分轨的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 育。
小学一般为4年制 分轨的中等教育: 1.初级阶段(初中)学制:5-6年 学校类型:主要学校,实科中学,完全中 学,综合中学 2. 高级阶段(高中)学制:2-3年 学校类型: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综合中 学的高级阶段
三、教育管理
联邦制: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负责对教育 改革和教育发展提出规划,促进地区合作 。 各州设立三级教育行政机构: 1.州文化教育部:负责教育立法、代表国 家组织、领导学校 2. 专区:领导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 3. 市或县教育局:负责基础学校、主要学 校
四、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趋势
(六)教师教育
大学培养教师,传统的师范学院纷纷并入 大学。 入学资格: 完全中学的毕业生才有资格选 读教师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以学校类型为依据培养教师, 即分别培养基础学校教师、各类中学教师 ;此外按学校教育阶段培养教师,即分别 培养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中等教育初级 阶段教师和高级阶段教师。
学程:修业阶段(3年)和见习阶段(一年 半到2年) 修业阶段:教育学科课程、任教学科课程 和实践课程。 见习阶段 :教育教学实习、心理学与教学 法的理论学习
德国教育
杨秀玉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6万平方公里 。人口3.8亿,居民大多为德意志人,主要 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德语。
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就开 始了宗教教育,8世纪建立了古典学校,14 世纪开始设立大学。不仅如此,在世界教 育发展史上,德意志民族无论是在教育思 想方面,还是在教育制度方面,都对人类 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比如 ,近代西方的教育视导,公立教育、义务 教育制度、实科教育等,大多源于德国。

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

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

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陈晖40815005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足球,德国足球被世界人民称谓“日耳曼战车”,冠以执着和顽强的美誉,在今年世界杯上,表现抢眼,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对阵由梅西率领的阿根廷队的时候,表现出的顽强和坚定,征服了全世界亿万球迷那狂热的心。

德国的教育如同德国的足球一样,道路一样曲折,但是发展在世界前列。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起源和形成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方面来讲1、初等教育方面•16世纪以前,以教堂学校为主•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马丁·路德(如今圣母大教堂前屹立着马丁路德的雕像)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但主要力量放在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德国初等教育真正创始于1528年•17世纪中叶,强迫义务教育犯规颁布•18世纪教育变革,国民教育发展•1763年,普鲁士《乡村学校规程》•19世纪初,采用直观教学法,义务教育得到切实贯彻•2、中等教育方面•斯图谟首创了分级教学形式和固定课程•1708年的第一所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兴起标志着德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19世纪初,中等学校正规化、科学教育逐渐加强•威廉·冯·洪堡对中等学校进行改革,形成了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相互并存的局面•3、高等教育方面•根据路德的主张改造大学,同时建立新大学•威廉·冯·洪堡领导废除了骑士学校和武士学校等,形成双轨制(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我们了解的双轨制是现代学制的一种类型,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二轨是职业教育。

学术教育,其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即先有大学,后有中等教育的预备学校(文法学校),再后有初等教育性质的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

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职业教育,其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即先有小学,后有因工业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职业学校,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两轨之间互不贯通。

优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
19世纪德国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重视学前教育。

1840年,福禄贝尔将他自己在1837年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初等教育发展迅速。

在初等教育的发展上,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初等教育内容逐渐扩展。

19世纪初,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这些学科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视师范教育。

为了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师范教育在本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

由于19世纪以前,教师主要由不具备教师能力的手工业者和退伍军人担任,提高教师的素质遂成当务之急。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优质课件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优质课件
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基础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基础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学校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国语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一)人与教育
康德与卢梭教育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康德认为人性 中既有善也有恶。
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 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 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
(一)国立初等教育的肇始
德意志各国受路德思想的影响,从巩固自己小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从16世纪 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例如: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 女入学;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要求开列6~12岁的男女儿童入学上课。
18世纪以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了多项教育法令, 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具体 要求和措施。
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8世纪中期也颁布了多项法令,著名的1763年《普通学校规 章》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龄(5~13或14岁),适龄儿童不入学者,父母将被罚 款;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发给证书,作为就业的凭证;法令还具体规定了上课 时间。特别是在经费问题上详细列明专项来源和使用办法、收费标准,等等,进 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制度。到18世纪末,腓特烈·威廉二世更在1794年法令中宣 布了大、中、小学均由国家兴办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谈联邦德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

谈联邦德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

谈联邦德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联邦德国的教育体制比较复杂,它分为初步教育领域(幼儿园),初等教育领域(小学),中等教育领域第一阶段(初级中学,实科中学,初级和中级阶段的完全中学,一体化综合学校),中等教育领域第二阶段(高级阶段的完全中学,职业教育学校,第二教育途径的学校),第三教育领域(大学,高等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第四教育领域(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此外,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第二阶段都设置特殊学校(即残疾人学校)。

本文着重介绍联邦德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

一、初等教育领域德国的初等教育领域(小学)是所有孩子都能就读的唯一学校,学制一般为四年(在柏林为6年制)。

小学是为孩子升入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教育,在认知、艺术、创造性、主动性、体力及交际等方面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

小学的一、二年级课程不多,除了宗教课、劳作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外,大部分时间安排基础课。

阅读和写字的基础课在一年级学完。

三、四年级的基础课有德语课、算术课、乡土知识课、常识课和艺术教育课。

班主任应尽可能教本班的所有课程。

每周上课时数从一年级的24课时增加到四年级的27课时。

每个班的平均人数约20多一点,师生人数比例约为1∶20多一点。

学生在第四学年结束时就准备进入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即初级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或一体化综合学校继续学习。

孩子进入哪一类学校,一般除了家长的意愿外,学校按学生的平均分数和教育鉴定提出一个建议,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进入完全中学。

1.初级中学大多开始于第五学年(和小学四学年连续计算),在柏林则从第七学年开始。

初级中学学习一般到第九学年结束。

此外,在德国大多数联邦州里还有可以自愿就读的第十年级,这个年级在柏林和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甚至规定是必读的。

初级中学有许多课程,各门课程都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讲授完毕。

在德国的几个州,初级中学学生在念完第六年级后,若成绩好的可以转入实科中学,这种转学在以后几年还有可能。

学生在读完第九年级后(即完成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可获得初级中学的毕业证书。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学要中求等教育的发展
实科中学 18世纪后,德国出现了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的 一种新型学校--实科中学,有经济,建筑,采矿, 林业,技术,农业等传播近代实科知识的学校先后 建立,这些实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数学、物 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同时 辅以绘画、制图为主 • 这些实科中学的出现适应了德国社会工农业生产的 需要,推动了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教二学、要德求国学校教育制度
• (一)初等教育的发展
• 路德派的义务教育 • 1517年的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派提出了义务教
育的主张。提出强迫义务教育的观点,他认为 儿童受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 任,他主张,应当由国家和城市当局负责建立 学校并加以管理,应该把教育作为国家事务。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洪堡德教育改革:
18世纪德国出现了新人文主义思潮,企图 以文化的发展来振兴德国,引起了德国社 会各方面的改革,1808年,洪堡德任德国 公共教育部长,开始了对各类教育进行全 面的改革。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在初等教育方面:(初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补习教 育)洪堡德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 改进培训工作,在这一期间,一些教师(如 赫尔巴特 、第斯多惠、福禄培尔)被派往瑞士学习回国后或对德 国教育进行改革,或开办师范学校,推动了德国师范教 育的发展,当时德国师范教育的学习科目范围较广,主 要有德语及文学、数学、地理、自然、历史、物理、教 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神学等。
•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 早从教会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初等教育)
教一学、要教求育行政制度
• 1878年设立最高学务委员会,作为中央教育机 关,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后改名为教育部; 中央以下的省(具体教育事物)、县(查学员 )都设立教育局,同时,每所独立学校都设董 事会,负责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这样,从上 到下形成了一个相当健全的教育管理系统,它 大大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摘要:一、德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二、德国初等教育的特点和核心理念三、德国初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四、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正文:一、德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德国初等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受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康德的影响,初等教育开始在德国得到重视。

在此基础上,德国初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公立学校为主、私立学校为辅的体系。

在德国,初等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为6至10岁儿童提供教育。

二、德国初等教育的特点和核心理念1.全面发展:德国初等教育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素质。

2.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强调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责任,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合作。

4.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尊重国家象征的品质。

三、德国初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德国初等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城乡教育差距较大;教师队伍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存在教育水平下降的现象。

四、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提高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3.改革教育体制: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鼓励创新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促进家校共育,共同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5.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初等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对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德国的初等教育

19世纪德国的初等教育
19世纪德国的初等教育
学号:10171240116 姓名ຫໍສະໝຸດ 庞璐二战期间德国采用的新式武器
• 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 • 世界上第一款喷气轰炸机(容克 JUEF132); • 世界上第一款空空导弹Hs298; • 世界上第一款用于实战的空空导弹x-4; • 世界上第一款巡航导弹v1; • 世界上第一款地弹道导弹A4; • 世界上第一款地空导弹EMWwasserfall.
德国的教育行政
•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各州 在文化教育领域享有自治和自主权; • 教育的行政管理权主要由各州通过各自的 教育部实施; • 由此导致德国各州的学校教育各具特色.
初等教育发展
一.产生 德国的初等教育产生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 时期; ( 宗教改革以后,一些新教派在德国站住 了脚跟。为扩大新教派的势力,各教派都 把初等教育视为传播新教教义的工具,因 而,初等教育得到了发展。)
二.重视 17至18世纪的德国总的来说比较重视初等 教育,但教育质量并不高,宗教教育占据 主导地位,教师水平比较低下,教学设备 简陋。
三.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泛爱主义和新人文 主义的影响,德国的初等教育有了较大的 发展。许多邦国都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 成为世界上最早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初等学校改为国民学校,旨在培养忠君爱 国的臣民。
初等教育速度加快的表现
• 1.国家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为初等 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 2.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提高; • 3初等学校数量增加; • 4初等学校的内容增加,除4R外,另外增加 了数学、博物学、自然、几何、地理等学 科;
谢谢观赏
O(∩_∩)O~

德国初等教育

德国初等教育

家长
社会
评定学生的成绩采 用6级记分制(优秀、 良好、中等、及格、不 及格、差等),成绩由 口试、笔试和平时成绩 构成。学校每年学生发 两次成绩单(期中成绩 和期末成绩)。
德国小学生的成绩单
学习成绩较差、动 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综 合 中 学 学习成绩中等、操 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学习成师的培训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 的主要引导者和陪伴者,教 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 和成长影响巨大,加强对小 学教师的培训,提高小学教 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小学 教学质量的关键。
3.健全小学管理网络,完善小学管理体制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民 族的未来,社会的依赖,对 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学校和家 国家 庭的事,也是国家和社会义 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国家 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学校的 监督管理,以保障孩子们接 小学管理 受良好的教育。
国民学校
实科学校
完全中学
录用条件:高校毕业
实习7个星期
录 用 程 序
通过国国家考试
教学技能培训
教学技能培训中 正在试讲的教师
校长负责
教师协助
小学管理 家长顾问
心理咨询
社会监督
1.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力度
小学是学生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 键时期,小学的知识能力和学 习习惯将奠定学生一生学习的 基础,因而小学时应加强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知 识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基础。
高校毕业实习7个星期通过国国家考试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技能培训中正在试讲的教师小学管理校长负责家长顾问心理咨询教师协助社会监督小学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的知识能力和学习习惯将奠定学生一生学习的基础因而小学时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知识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外国初等教育起源形式

外国初等教育起源形式

外国初等教育起源形式
外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和形式因不同国家而异。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外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和形式:
1. 英国:英国的初等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的教堂学校。

这些学校由教堂和修道院管理,主要为贵族和教士子女提供教育。

到19世纪初,英国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开始建立
了公立学校系统,提供义务教育,直到15岁。

这些学校以传
统的学科为基础,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历史等。

2. 德国:德国的初等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宗教改革时期。

马丁·路德强调普通民众的教育重要性,鼓励设立教育机构。

随后,在普鲁士王国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统治时期,普鲁士
开始实施全面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中学。

德国的初等教育强调提供学科知识和基础技能,如阅读、写作、数学和科学。

3. 美国:美国的初等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

最早的学校是由教会或私人开办,主要是为男孩子提供教育。

在19
世纪,美国开始建立公立学校系统,提供全面的义务教育。

美国的初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等。

4. 日本:日本的初等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时期。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初等教育在日本被认为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从小学开始,包括六年级。

日本的初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

德国数学的评分标准

德国数学的评分标准

德国数学的评分标准
德国共有两种评分制度,最常见的是1-6分制,主要见于初等教育1-10年级和高等教育。

sehr gut是优秀,在六级计分制中,1分表示优秀。

1是最高分(在德国小学得1分的爱因斯坦,其实拿的是最高分),不一定是满分,但是是最高级别。

满分也是1。

gut是良好,在六级计分制中,2分表示良好。

befriedigend是及格,在六级计分制中,3分表示及格。

ausreichend是及格,在六级计分制中,4分表示及格。

mangelhaft 是不及格,在六级计分制中,5分表示不及格。

ungen ügend 是不及格,在六级计分制中,6分表示不及格。

虽然3分、4分都为及格,5分、6分都为不及格,但在德国,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另外一种是0-15分制,常见于高中11-13年级。

15分为besser als sehr gut非常非常优秀,5分为及格,5分以下为不及格。

德国教育史

德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德国教育的发展第一节二战前(17C~20C)背景:17C德国封建格局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欧洲国家。

普鲁士经济恢复较快,势力最强,成为德意志各邦的表率和欧美各国的榜样。

一、17C~18C(以普鲁士教育为主)目的:巩固王朝统治特点:由国家兴办,由世俗政权掌握教育事业(一)初等教育(学前)学校类型:泛爱学校教学方式:适应自然,注重直观、寓教育于游戏,注重实用性与儿童兴趣教学内容:读、写、算、与宗教教育(4R)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重要地位,外语、体育、音乐、舞蹈等代表作品:《初级读本》(巴西多),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二)中等教育1、文科中学(前身是分级式拉丁学校)特点:尤重古典任务:升学预备教育、培养上层职业者2、科学学校、文科中学教育内容:实科内容教育对象:贫家子弟教学方法:直观3、骑士学院教育对象:上层贵族子弟教育目的:培养文武高官、巩固统治学校类型:文科中学、科学学校教学方法:直观(三)、高等教育1、哈勒大学教学内容: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占首要地位,不学拉丁文、希腊文教学方式:教自由、学自由2、哥廷根大学教学方式:讨论、实验观察二、19C(世界性的影响)(一)学前1840年,福禄培尔将自己创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二)初等教育特点:政府控制、速度加快学校类型:初等学校教学内容:4R,数学、自然、几何、等(三)师范教育特点:政府控制教学方法:理性主义教学内容:4R、宗教(四)中等教育1、文科中学一系列改革:首先,将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并规定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有进入大学学习或充任国家官吏的资格。

其次,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教资格,牧师不能进入中学任教。

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文科中学希望实行一种全面教育。

2、实科中学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标志着实科中学受到政府认可。

近代德国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近代德国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近代德国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育对象:第一阶段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的幼儿教育。

幼儿园是德国首创的设施,已为许多国家采用。

它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

教育的中心内容是社会教育,目的在于发展能合群的个性。

儿童主要以游戏方式学习。

有的儿童只是上午来幼儿园,下午就在家里;有的儿童整天在幼儿园,下午很晚回家。

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是合法的要求,从1996年起,这个权利已运用于整个国家。

然而,上幼儿园仍然是自愿的,现在3岁至6岁的儿童大约80%.上幼儿园。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从6周岁开始到18周岁,共12年。

在此.期间,必须有9年(有的联邦州为10年).上全日制学校,然后上非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或者继续上全日制学校。

此阶段,所有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教学用具,主要是教科书,-部分也免费使用。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成绩跟不上,便何-级-级往下降,不会出现”- 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现象。

假如私立学校想替代公立学校,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

承力者创建的私立学校,在财政上得到州的资助。

小学毕业后,一部分儿童升入普通中学,通常包括5年级至9年级的5个年级。

在普通中学毕业后,大多数学生开始职业培训(与此同时,至少要上一所职业学校至18岁为止);一部分儿升入实科中学,实科中学介于普通中学和更高的学校之间,以中等教育程度结束,賂上职业专科学校或高级专科学校资格;一般为9年制的文理中学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取得文理中学毕业证书就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另-种类型是综合了3种传统的学校类型的综合学校。

第五阶段教育主要是大学教育和职业培训。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具有特色的高等学府(如柏林大学)只着眼于少数学生,这越来越不符合现代工业社会的要求。

近年,德国教育政策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向各阶层人士开放。

初次入学不收学费,如果大学生或其家长无力负担学生的生活费用,则可根据教育促进法得到助学金,助学金的一半作为奖学金,另-半作为无息贷款,通常须在资助最长期限到期后5年归还。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

2.实科学校(Realschulen) 2.实科学校(Realschulen) 实科学校
含5-10年级.课程重实践培养中等技术人员和 管理人员. 北威州重新启用实科学校校名课程除了主要学 校的以外7-10年级开工艺课第2外语——法语 在7,8年级开;学生还到工商企业参观,参加 职业实践7,8年级加3门选修课.在法语和社 会学科中选一门(在边境地区,可以是德语).9, 10年级学生可选一个兴趣领域.
1871 毛奇元帅将战争的胜利归功于小学 教师 19世纪末,德国的文盲不到1% 1919 魏玛宪法规定统一学校制度,8年 义务教育和18岁以下职业义务教育,以 及师范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实行统一的高 等教育等.此时,德国文盲已不到1‰. 1933 希特勒废除13年学制,使德国学 制缩为8年,办起乡村生活年,14岁以上 毕业生全下乡
"职业教育是德国经 职业教育是德国经 济起飞的秘密武器. 济起飞的秘密武器." ——德国前总理科尔 德国前总理科尔 Kohl,1982(Helmut Kohl,19821998年在任 年在任) 1998年在任)
(二)德国教育问题
大学生普遍滞留学校2年不毕业 约1%的教师失业
思考题
德国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6.专业文理中学(Fachgymnasien) 6.专业文理中学(Fachgymnasien) 专业文理中学
毕业生主要就业.可升大学.有11-13年级 课程:经济,技术家事科学与营养,农业,艺 术,教育,纺织等 1970 得到德国教育委员会的推举而发展
7.专科学校(Fachschulen) 7.专科学校(Fachschulen) 专科学校
强调教学科研并重,学术自由 教师自由教,学生自由学 学生只要有相应的证书就可入学 学什么,怎样学,在哪里学,何时毕业等均由学 生自己决定 教学多用小组研究讨论形式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一)初等学校16世纪末17世纪初,各封建邦国开始把初等学校由新教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

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

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

初等学校在17世纪中期以后发展成为德意志学校,在18世纪它成为全德国初等学校的主要形式。

1774年奥地利国王不但以法律形式规定在其境内广办平民学校,而且在城市设立中心学校。

(二) 中学和大学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

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

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

骑士学院是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

它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能够担任文武官职和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因而它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

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德国的大学也产生于中世纪。

17世纪和18世纪初,德国创立了哈勒和哥丁根等一些新的大学。

德国大学在宗教改革以后就开始按照新教的思想和要求进行改革,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性质逐渐有所削弱,人文主义精神占有一定地位,增加了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内容。

到18世纪,德国大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酝酿着新的改革。

二、18世纪末至普法战争(1870)的德国教育(一)18世纪末德国的泛爱主义运动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他的创始人是巴斯多(J.Basedow)。

1774年,巴斯多在德梭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贯彻他的教育观点,得到康德的声援。

泛爱主义教育家们通过他们的著作广泛宣传泛爱主义。

在他们的影响下,泛爱学校在当时的德国不断涌现,竟形成一种运动。

德国初等学校的管理制度

德国初等学校的管理制度

德国初等学校的管理制度1. 教育背景德国的初等教育分为小学和续学中学。

小学通常为四年,学生入学年龄通常为六岁。

在小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需要通过一次考试,然后可以继续升入续学中学。

2. 学校管理团队德国的小学通常有一个校长和一支管理团队来管理学校的日常运作。

校长通常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领导,同时他们也与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协调。

此外,还有一些主管教务或学生事务的助理校长。

管理团队也包括一支辅导教师团队,他们负责学校的学术指导。

3. 教师管理小学的教师通常由学校的管理团队招聘,他们需要具有相关的教育背景和专业资质。

在教师团队中,通常也有一些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 学生管理小学通常有一名专门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他们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辅导工作。

学校也通常设立了学生管理委员会,由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来共同管理学生事务,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

5. 家长管理学校也通常设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学校管理团队和家长代表组成,来共同协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学校活动。

学校也定期举办家长会议,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6. 课程管理小学的课程通常由学校的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共同制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

学校通常也会选定一些核心课程,来确保学生们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7. 教学管理小学的教学通常由学校的教师团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并通过一些教学评估和反馈来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教师们也定期参加一些教学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8. 学校活动管理小学通常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这些活动通常由学校的管理团队和学生管理委员会共同策划和组织,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9. 班级管理小学的班级通常由专门负责班级管理的班主任老师来管理。

班主任负责每天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辅导,同时也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班主任也需要对班级的学习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评估。

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德国教育体系德国教育体系享有盛誉,被全球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

这个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思维,以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幼儿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一阶段。

德国的幼儿教育强调社会性和观察力的培养。

孩子们从小就接受非正式的教育,通过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和参与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初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二阶段。

通常在6岁左右的年龄开始,持续4-6年。

初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教育工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阅读、写作、数学和科学。

中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三个阶段,通常在10岁左右的年龄开始,持续5-7年。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选择一个适合他们职业规划的路径。

德国有三种类型的中等教育学校:综合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级中学。

综合学校提供广泛的学科,为学生提供继续高等教育的机会;职业学校则提供与职业实践相关的技能培训;高级中学则专注于学术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入大学做准备。

高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最后一个阶段。

德国拥有世界闻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其卓越的科研和教学质量而闻名。

学生可以选择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

许多德国大学提供免费的教育,学生只需支付一些注册和管理费用。

除了传统的教育形式,德国还高度重视实践教育。

学徒制度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部分。

学徒制度使学生能够在工作场所中接受实际的职业培训,并且获得工资。

这种实践经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德国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被鼓励独立思考、质疑和参与课堂讨论。

这种教育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个人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德国教育体系以其注重学术能力和全面发展,以及实践教育的特点而闻名。

这个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职业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

(二)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制度
四、二战后德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1964年的《联邦共和国关于实行教 育统一的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1.所有学校统一学年,即从每年的8月1日开 始,于次年的7月31日结束。 2.普通义务教育统一为9年。
3.统一学校名称。
4.所有学生统一从第五年级开始必修一门外 语。 5.设立达第十二年级的两年制专科高中。
2.联邦德国特点 (1)当其他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一体 化时,德国仍然保留了三类不同的中学。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独具特色,为世界
各国所称道和模仿。
(3)文化教育管理上的联邦主义导致全国教
育管理的多中心。
(4)联邦德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是
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数量上是很次要 的。
(5)在德国,国家与教会之间没有冲 突,国家允许教会在公立学校中有 一定的影响。 (6)联邦德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半日 制的,全日制的学校极少,公立住 宿学校几乎没有。 (7)与中小学相反,联邦德国各地区的 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同。
6.完全中学的毕业生要进入一般大学必须符合 下列条件,即从第五学年开始接受第一外语 的教学,从第七学年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从 第九学年开始学习第三外语。
(二)1970年的《教育结构计划》
1.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称为“初步 教育领域”。 2.改组普通中学,让儿童提前一年入学,即儿 童5周岁开始义务教育,这个阶段称为“初 等 教育领域”。 3.把中等教育称为“中等教育领域”,分为两 个 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五到第十年级,毕业 生可获得“中学毕业证书I”;第二阶段包 括第
(一)泛爱主义教育思潮
反对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院主 义和古典主义的教育,强调教育的目 的在于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 握实际知识和健康乐观的人 。

19世纪德国学制

19世纪德国学制

德国19世纪的学制是在欧洲传统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逐步发展起来的。

以下是对该学制的详细介绍:1. 初等教育: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推行初等教育,以宗教和教育团体为依托,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注重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2. 中等教育:德国中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

公立中学主要面向工商业家庭的子女,提供普通中学和技术中学两种类型的教育,旨在培养未来的劳动者和企业家。

私立中学则主要面向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加精英化的教育。

3. 高等教育:德国高等教育在19世纪得到了迅速发展。

柏林大学在19世纪初崛起,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中心。

随后,其他城市也纷纷建立大学,形成了以柏林大学为核心的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的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性,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和教师。

4. 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得到了高度重视。

政府和学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此外,许多职业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5. 留学制度:随着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留学制度也逐渐形成。

德国大学以其高质量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留学生制度为德国大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德国19世纪的学制注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学术素养的人才。

同时,留学制度的引入也为德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然而,该学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得到充分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初等教育
经济篇
德国的基本国情
位于欧洲中部 ,德国是欧洲经济 实力最强的国家 类型属于典型的 出口大国 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机械 加工 精密仪器制造 汽车工业 大 型工业设备这方面
政治篇
德国是议会制共和制国家,国 家元首(总统)是虚位,没有实权, 政府首脑(总理)掌握着实 权. 德国总统任期5年,总理 任期4年。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历史沿革 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初等教育历史沿革
1.产生 德国的初等教育产生于16世纪的宗教 改革时期。
宗教改革以后,一些新教派在德国站住了 脚根。为扩大新教派的势力,各教派都 把初等教育视为传播新教教义的工具,因 而,初等教育得到了发展。
2.重视
17至18世纪的德国总的来说比较重视初等教 育,但教育质量并不高,宗教教育占据主导 地位,教师水平低下,教学设备简陋。
3.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泛爱主义和新人文主 义的影响,德国的初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许多邦国都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成为世 界上最早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初等学 校改为国民学校,旨在培养忠君爱国的臣民。
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1.小学管理
小学教育包括义务教育的第一年到第四年,即69岁。在这四年中,儿童进入居住学区普通学校。 学区边界由来自责小学教育的地方政府部门划定。
4.课程内容
(小学是为孩子升入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教育, 在认知、艺术、创造性、主动性、体力及交 际等方面促进孩子 的个性发展。)
小学的一、二年级课程不多,除了宗教课、劳 作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外,大部分时间安排基础 课。阅读和写字的基础课在一年级学完。
三、四年级的基础课有德语课、算术课、乡土 知识课 、常识课和艺术教育课。
文化篇
德语是德国的语言,德国的哲学 在近代享有崇高的地位,最著名的 有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尼采 和马克思,当然费希特,费尔巴哈, 谢林也很有声望。另外,马克思的 理论就太有名了,不说了 音乐界 也很有名,像古典主义的巴赫,浪 漫主义的贝多芬,还有莫扎特,海 顿等等
这里我们主要讲东德的初等教育
3.双向分流
学生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读3年,初中毕业 后,开始分流:
1 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再学习4年,一 直读到13年级(其中最后一年不是义务教育, 需要交费),以后再升入大学学习。
2学业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再读3年 后就业(也有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 习)。
这种双向分流有时也会出现交叉情况,如有学生读了一阶段的普通高中后, 常见得学业跟不上,也可转到职业学校就读。
德国的教育行政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由十六个州组成,各州在文化 教育领域享有自治和自主权.
教育的行政管理权主要有各州通过各自的教育 部实施.
(各州在<<基本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及发展学校教育事业,颁布 专门的法规。)
由此导致德国各州的学校教育各具特色.
(为保证全国教育的统一性,各州文化部长组成文教部长联席会议, 共同商议各州以及与联邦在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方面的合作.)
(班主任应尽可能教本班的所有课程。)
5.课时安排
每周上课时数从一年级的24课时增加到四年 级的27课时。每个班的平均人数约20多一点, 师生人数比例约 为1∶20多一点。
不分班 改革早进行
2.实行12年义务教育
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邦、州 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体制复杂, 各种情况并存,但都实行12年义务教育。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不但免去学费,连书费也不要交。
学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学校发的。一套教材, 上一届学生用完后,学校收回,再发给下一届学生用, 依次类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