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仲舒为儒家思想发展作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年论文
科目:中国政治思想史
题目:论董仲舒为儒家思想发展作的贡献指导教师:***
学院:法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08级汉班
学号:***********
*****
论董仲舒为儒家思想发展作的贡献
法政学院08思想政治教育汉班20081108067 赵宇指导教师:李贵忠
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在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一度遭受重创成为打击对象之后,直至汉朝面对西汉大一统的
政治要求,建立了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吸收各家思想,前所未有、兼容并包的新
儒学体系,对儒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和巩固
了汉朝的政治和思想的统一,使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
位,影响中国政治文明两千年。
关键字:董仲舒新儒学贡献影响评价
正文:
一、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呢?
因为董仲舒对于新儒学的理论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墨并称为两大显学,但是儒家的理论思想一直受到诸子百家的挑战。春秋战国的统治者虽然对儒生礼遇有加,但是一直不曾真正采纳过儒家的理论,诸侯多数是为了招纳人才而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而已。即在政治实践上,春秋战国诸侯大都是法家学说的信徒,而秦最终统一六国,依靠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好在秦朝的统治不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的击败了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董仲舒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开创了一个儒学的新时代。
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要求,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义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行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讲政治儒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也正是这些突出的贡献使董仲舒成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位里程碑的人物,他的新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具体分析如下:(一)、立学之基:春秋公羊学的儒家义理体系。
(二)、实质:大一统的王道政治。
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实质、中心、核心内容,其“大一统”的思想包括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
董仲舒的全部政治思想都是为了汉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而创立理论上的根据的。董仲舒说:“《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①。董仲舒认为为了适应当时已经形成的封建一统的政治局面,“一统”是古今社会共同的追求,为了巩固“一统”,在政治上就必须推行君主的专制统治,即“尊君”。他认为要巩固封建一统的专制统治,就必须“尊君”,即要建立起君主的权威,他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②。即他的政治思想核心:“屈民伸君,屈君伸天”,发展了儒家思想又对法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继承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有助于汉朝的“大一统”,形成新儒学体系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为了适应当时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要求,他在向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统一思想的重要性,要求封建统治者“摆出百家,独尊儒术”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从董仲舒开始,将孔子神化,孔子被推为素王,在封建社会中具有教主的意义。从此
以后孔子被封建社会奉为圣人,具有绝对的权威。儒家思想也取得了意识形态中主流的正统地位。所以,这成为董仲舒之所以是儒家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代表人物的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
(三)、四项精要:
1、政治理想:正而天下和美
董仲舒说:“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正朝迁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这个的“正”正的是“名”,名师决定是非的标准,是非应该由“名”来决定,这就是董仲舒的“正名”思想。
董仲舒的“正名”思想这里同孔子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制的。即他所说的“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孰其礼仪,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此也。士者,事也。民者,暝也。”③他要求封建制各个等级都根据“名”来确定其地位,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无非是为着封建等级制的巩固而已。
2、政治哲学:“天人感应”
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制说成是“天道”、“天意”的体现。他继承了西周以来关于“天道”、“天命”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吸收了春秋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家的神秘主义思想,通过解释发挥《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将天命、天道、阴阳、五行思想结合为一个紧密联系互相感应的统一体,建立“天人感应”论。
降“天”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赋予道德属性,成为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为“君权天授”和“君权神圣”立论。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为“灾变谴告”和“民权天制”立论。3、政治伦理:“三纲五常”
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伦理道德关系的重视。而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同时,又对先秦儒家所提出的伦理准则进行系统核对和修正,进而提出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伦理学说。
他认为“天地之常理一阴一阳,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阳主生,阴主杀;阳贵而阴溅,天之制定”。儒家认为,在人的诸多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最为基本。而按照董仲舒的阴阳论,在这三队关系中就是君为阳,臣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必须一方服从另一方为前提,这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就是“三纲”。具体言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且,董仲舒用天意来说明三纲的合理性,“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④即王道的三纲又与“阴阳”同处一理。
而所谓的“五常,是指人在处理人伦关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尊则,具体包括仁、义、礼、知、信。”董仲舒说:“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专修饰也,王者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业。”由此看来,“五常”不仅有道德意义,而且还有政治意义,是统治者能够永享天命的根本保证。
“三纲五常”的思想史中国社会政治的伦理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社会之所以长期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4、政治主张和对策:“天人三策”
对策一:承天更化。汉继秦兴应进行“更化”,承天意行王道,“任德教而不任刑”,“去其陈迹而崇教化”,修饰“五常之道”。“五德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⑤
对策二:养士求贤“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之士”;要求百官“贡贤”,“尽心于求贤”。“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