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仲舒为儒家思想发展作的贡献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在汉武帝之前,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中始终存在着儒道法的争论,中国从秦代到汉代在政治经济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的发展也从百家争鸣到一尊法术,再到崇尚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这其中董仲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作者:子夜飞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源远流长、蓄积深厚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粹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还依然久盛不衰。
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儒学就和当时的其他学说一起融入了思想文化的长河里。
在这期间,它磨砺过、沉没过、漂浮过,在经历了无数次沉浮之后最终成为这条长河的主流。
儒家思想历经千百位儒学大师的修正锤炼之后才得以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但是,这条河流的前进、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一、发展历程:明显的阶段性正如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样,一种思想文化能否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关键是看它是否能满足社会存在的发展需要。
思想文化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学说能否被统治者重视,关键是看它能否真实反映和保护经济基础。
正因为如此,不同的朝代对儒家思想持不同的态度,这决定了儒家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形成这是我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思想上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创立了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都蕴含了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其他学派中也有体现,比如说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内容本质作用特点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文化专制主流、正统外儒内法美德(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与民休养生息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和认识主张评价认识大一统,罢黜百家,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独尊儒术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迁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将会就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变迁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中国,由孔子创建。
在孔子看来,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而人的行为应该遵循最适合这些规律的方式。
因此,在儒家思想中,德行是最重要的东西,并且名声是追求德行的唯一目的。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四种行为模式:仁、义、礼、智。
这些行为模式被认为是道德行为模式,并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经典文化的代表,同时也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孔子的思想,创造出了一系列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这些经典在后来的历史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在儒家思想家中,还有一些重要人物,如荀子和董仲舒等,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宣扬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董仲舒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类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达到与天道合一的境界。
三、儒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而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汉朝政治、教育、文化的基石。
儒家学派在汉朝被称为“经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流,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信仰。
在汉代,大部分文化、道德、教育的权威都是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另外,在汉朝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家思想家,如赵岐、扬雄、董仲舒等,他们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四、南北朝儒家思想的多元化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动荡和分裂,这也影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变得多元化,并且趋向地方性和私人化。
许多儒家思想家认为“程朱理学”过度强调了理性,与儒家经典有所背离,因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批评和分歧。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和思想家,也是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董仲舒所处的西汉时期,特殊的社会条件对其教化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西汉初期伴随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快速恢复与发展,社会中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加之地方分裂势力日夜骚动,促使董仲舒积极探索能安定社会、稳固政权的方法;另一方面,西汉初期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董仲舒吸收融合先秦诸子学说,并丰富发展儒家学说创造了客观条件。
董仲舒在借鉴、吸收先秦诸子学说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改造了传统儒家的教化学说,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道德教化实践,在当时的西汉社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儒家思想学说随着董仲舒的继承、发展和教化推广过程,正式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跃迁。
而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确立,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教化体系的确立[1]。
新儒学在教化社会民众、稳固统治政权、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实际成效的突显,使儒学在汉代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逐步确立了其“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建国君民”的指导思想。
1 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内容1.1 有教无类、广施教化董仲舒认为道德教化的对象应当是社会中的一切人,主张在社会中广施教化,并将教化对象分为三类人群,即君王统治者、各级官吏和社会民众。
首先,董仲舒认为“故君之御下民,奢侈者则应之以俭,骄淫者则统之以理。
未有上仁而下贼,上义而下争者也”[2],君王在国家中处于首要地位,只有君王自身具备良好的德行品质才有可能施行王道教化。
董仲舒通过构建天道哲学的方式引导、规劝统治者将儒家的伦理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因为只有君王通过内化儒家经典以成圣成善,才能教化臣子万民修身成善,否则将会“臣投他国、子奔他乡”。
其次,对于承担“施教者”角色的各级官吏,董仲舒主张要通过儒家政治伦理提升官员的道德水平,即在严格管理选官制度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中的君臣之道教化文武百官,使之自觉用伦理道德约束言行。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学院0610220028 李璐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 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
论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他在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一度遭受重创成为打击对象之后,直至汉朝面对西汉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建立了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吸收各家思想,前所未有、兼容并包的新儒学体系,对儒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和巩固了汉朝的政治和思想的统一,使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影响中国政治文明两千年。
关键字:董仲舒新儒学贡献影响评价一、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呢?因为董仲舒对于新儒学的理论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墨并称为两大显学,但是儒家的理论思想一直受到诸子百家的挑战。
春秋战国的统治者虽然对儒生礼遇有加,但是一直不曾真正采纳过儒家的理论,诸侯多数是为了招纳人才而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而已。
即在政治实践上,春秋战国诸侯大都是法家学说的信徒,而秦最终统一六国,依靠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
好在秦朝的统治不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
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的击败了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开创了一个儒学的新时代。
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要求,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义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
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行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讲政治儒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也正是这些突出的贡献使董仲舒成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位里程碑的人物,他的新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总结董仲舒是中国汉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教育思想的贡献深远。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养性、治国安邦,以及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董仲舒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养性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修身是指修养心性,培养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
养性是指修炼身体,培养稳定平和的情绪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董仲舒强调,只有在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目标。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董仲舒主张根据自然的规律生活和发展,倡导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不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的升华。
董仲舒注重政治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政治智慧和能力的人才,使其能够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董仲舒强调君主的德行和明智决策对国家的重要性,主张将德治放在第一位。
他提出了“明主”、“道德状元”等概念,强调德行对于领导者和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他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君主和官员的才能和智慧,使其能够正确地处理国家事务,建设良好的政治体制。
董仲舒重视教育的实践性。
他认为,书本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变成有用的智慧。
他提出了“实学”、“实道”等概念,强调要将知识贯彻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运用知识。
他认为,只有将道德真正应用于行为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真正作用。
董仲舒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他认为,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要通过学习经典来理解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他提出了“三经新义”的观点,即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解释和理解,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他还提倡将经典的思想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推动经典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与自然和谐相处、政治智慧和德治、实践和经典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干,自孔子确立以来,迄今两千多年,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
从先秦到清代,儒学先后形成四种理论形态。
第一个理论形态是先秦时期的古典儒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展开儒家的思想体系。
这些儒学的奠基人提出儒学的思想框架,确立基本的理论原则,使儒学初具规模。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使人人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规定了基本的致思路向。
孔子没后,“早期儒家”人物把“仁学”与天道、性命贯通起来,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形上学建构。
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和引申,使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孟子注重主体自身的道德构造,在思想上偏重“德行”一面。
纵观孟子的主要思想,他从心性角度为儒家思想构筑了人性论的基础,从“仁心”的“内圣”角度来挖掘;荀子重视外在社会的礼仪之治。
荀子的思想在“外王”思路上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有所推进,为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个理论形态是从西汉到唐代的经学。
董仲舒等经学大师,借助阴阳五行的思维框架和准神学的形式,论证儒家的基本原则,形成政治、伦理、宗教三位一体的儒学思想体系,使儒家从一家之言上升到意识形态主体的高度,获得前所未有的思想权威性。
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从天命观、政治思想、人性论等多个角度为其“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张目,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影响,使得儒家地位从政治地位上战胜了其他诸子。
但是,向神学发展的另一个倾向是导致入学向谶纬之学跌落,从而背离先秦儒家的理想那个主义。
第三个理论形态是宋明理学。
两汉后,北宋前,由于战争、五胡乱华及佛教大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士人精神受到严重的挑战。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评述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
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浅论董仲舒对孔孟荀臣道思想的继承发展
第34卷第3期2018年6月德州学院学报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犇犲狕犺狅狌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犞狅犾.34,犖狅.3Jun.,2018 浅论董仲舒对孔孟荀臣道思想的继承发展张宁璐(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济南 250014) 摘 要:早期儒家的几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臣道思想,一脉相承却又各自区别。
董仲舒在继承借鉴先秦儒家代表人物臣道思想的基础上,阐发其君尊臣卑、君道无为、臣应为儒的臣道思想。
关键词:君臣;臣道;董仲舒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18)03010105收稿日期:20170912作者简介:张宁璐(1993),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儒学研究。
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
这种思想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从先秦到西汉四百多年的历史。
从一开始的先秦诸子创立经典,百家争鸣,秦朝的焚书坑儒,到西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发展到了董仲舒,和之前发生了很多变化,他建立了以天为最高权威的哲学体系。
其中臣道作为其核心政治哲学观念之一,董仲舒有很重要的论述。
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诸子臣道思想的梳理讨论,更好研究董仲舒之臣道思想。
在国家治理的伦理道路的选择上,儒家一直很重视臣道。
但君臣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形成发展而来的。
君主是从原始社会的氏族族长、部落联盟的军事、政治、宗教首领的世袭化逐渐演变而来。
[1]自周武王推翻殷商,分封建国之后,天子、诸侯、大夫的君臣等级制度才正式确定下来。
从西周到春秋初期,君臣关系在《国语·晋语四》中有记载:“事君不贰是谓臣,好恶不易是谓君。
君君臣臣是谓明训。
”[2]这种臣不事二君的君臣关系思想到了孔子的时期就有所变化了。
一、先秦诸子之臣道思想(一)孔子之臣道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时逢“礼崩乐坏”之时。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周礼借鉴了夏礼和殷礼,文采华美又“能征之矣”(《八佾》),是孔子欲从之礼,也是孔子欲复之礼。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董仲舒对儒学发展影响的简单介绍:
1. 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在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提出的“三纲五常”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
他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也为后来的儒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3. 促进了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融合:董仲舒在吸收其他学派思想的同时,也积极与道家、法家等学派进行交流融合。
这种交流融合不仅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也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 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董仲舒之后的历代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学说也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总之,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促进了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融合,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
作文素材————董仲舒、于谦
董仲舒”:勤学+传道+德政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董仲舒吸取秦灭亡教训,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的弊政,进行"更化",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系烈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兑,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汉书》: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仲舒把儒学发展到个新阶段,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发展儒学做出巨大贡皮锡瑞:“董子传《公羊》,《春秋繁露》所载,皆言经义,且皆与《公羊传》合。
是董子之于经学,尤为专门名家。
勤学什么人: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儒学大家。
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全面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274200春秋末期,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后,儒家学说一直到西汉初年,都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是以法家为指导思想;从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中可以看出,秦朝统治者崇法抑儒;而西汉初年,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
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才开始成为封建的统治学说。
下面我们就对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做一全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儒家学说为什么能够代替黄老学说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
第一、黄老之学使命的完成。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需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适应了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需要。
它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国力强盛,黄老之学做为统治思想,其恢复经济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统治者需要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做为其统治的依据。
第二、黄老之学本身的局限性。
黄老之学虽能对恢复与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侯王的权力都很大,使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
文帝时的淮南王刘长的骄淫逾制,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图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从某种意义上就产实行黄老无为政治的消极后果。
另外,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北方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虽能维护双方边境暂时的稳定,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屈辱的外交,最终致使匈奴的势力越来越猖獗,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也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弊端。
第三、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看,汉武帝时期,虽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边患问题严重。
我眼中的儒家
我眼中的儒家和法家儒家思想的整个体系到董仲舒达成了完全的发展。
有人说从董子开始可以称为儒教,也不无道理。
董子比孔子晚了约400年,比孟荀晚200年,是当时儒家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
他博学多闻,自幼勤习儒家经典,尤其以研究“春秋公羊”而著名。
董子治学极其勤奋,据说曾经专心读书,三年不到家中花园里游玩。
和孔子一样,董子也广收门徒,一生从教数十年,培养过很多学生,对西汉儒家的盛兴有重要影响。
董子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的学说。
他继承和发展了孟子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建立了一个以阴阳和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
四季方位等各种自然现象,都是阴阳和五行运行的结果。
董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日月星辰、雨露风霜等,都是天的情感和意识的体现。
天和人会互相感应,如果国家有失道之败,天就会出灾异以谴告之。
他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提出了有趣的“天人相类”概念,认为人与天在形体与性质上类似。
比如一年有360天,人身上360块骨头等等。
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董子提出了他的人性理论。
他认为人在身心两方面都是天的复制品,所以高于世上万物。
人的性情禀受于天,天有阴阳,所以人生来也就具有性和情两个方面。
性属阳,是善的;情属阴,是恶的。
天道尚阳不尚阴,人也应该发展善性而抑止恶情。
他又认为不同人的天性是不一样的,有天性纯善的“圣人”,也有天性纯恶的“斗筲”。
但是大部分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民”,需要君王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他们的教化。
董子进一步将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社会道德领域。
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从而得出了著名的“三纲”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董子之后的汉代儒家,还把五行和五常联系起来,将“仁义理智信”的道德规范也比附在“天道”上。
三纲和五常联立,成了儒家思想在应用层面上的主体。
董子的学说,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是胡说八道。
但是他将儒家思想归结于人所不可触犯的天道的表现,为其实际推行创造了信仰上的基础。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会百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约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约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其生率年月一说约前194年至前114年。
西汉著名儒家学者,哲学家、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大师。
董仲舒少治《春秋》,其师承不明。
精心钻研,“三年不窥园”。
弟子众多,下帷讲诵,弟子相传,甚至有不能见其面者。
以“公羊学”闻名,汉景帝时立为博士。
汉武帝即位后,试图改变统治思想,措施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一开始却遭到其祖母、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的阻挠,主张更张政治的主要人物王臧、赵绾被下狱处死,权臣田蚣和窦婴被罢免。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这就为“罢黜百家”扫除了障碍。
翌年,即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即后世所谓的“天人三策”,对“罢黜百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在对策中,董仲舒还提出了“兴太学”的重要建议,认为“养士之大者,莫大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上,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以后在公孙弘等人的具体计划下逐步得到实施。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精选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儒学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论文独尊儒术论文:试论“独尊儒术”的文化价值
董仲舒论文独尊儒术论文:试论“独尊儒术”的文化价值摘要:“独尊儒术”是在儒学思想不断发展,而黄老道家思想已经不能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所提出的大一统思想。
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对各种文化资源有效的整合,重创新型儒学体系,还与当时的政治相互融合并互动,使得儒学理想化的政治指向往实践化的政治指向转变,最终贯通社会系统的上下,形成以政治为选择的价值观,重构一种完整的范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
关键词:董仲舒独尊儒术文化价值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所倡导的一件影响中国文化深远的大事。
他的提出的思想是在对现有社会文化的深刻解构后所重构的文化体系,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1.文化整合:重创新型儒学体系汉武帝继位时年仅16岁,这样一位年轻的皇帝在各诸侯王眼中仍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但依据礼治诸侯王都要进朝朝拜皇帝,这给各诸侯王心里一个不小的冲击,因为许多分封王对于汉武帝来说都是长辈,年龄也长很多,面对这样的情况,诸侯国中都有所异动,汉武帝也深知其中的危机,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治国方略来解决问题,而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正好为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找到了出路,能够很好的解决社会矛盾。
为什么选择儒术作为主流思想而不选择道家或者法家,是有其深层原因。
1.1对于道家思想。
在汉初的时候确实带给社会许多益处,但是其“清静无为”、“养民休息”的思想抑制了人们奋斗的动力,不能很好的调动全社会进行改革,妨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郑师渠对其分析很透彻,他说:“一是在制度建设上缺乏必要措施,没能把新生大一统政权建设得更为完备,实际上没有完成时代赋予大汉政权的历史使命。
二是在社会的上层,诸侯王势力膨胀,产生离心倾向,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下层,豪强并兼之徒武断于乡曲,造成对民众的危害,形成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干扰。
三是对少数民族或地方政权的侵扰,缺乏有力的对抗措施,既不能保证边境地区民众的正常生活和政府机构正常履行职能,更不能把大一统政权的规模扩大到更广阔的地区。
董仲舒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儒家教育思想摘要: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注意“中品之人”的教化作用,选用“德育之官”兴办太学。
他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董仲舒,中国西汉思想家、教育家。
汗景帝时为博士,采用老学生带新学生的方式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十,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教学理论。
班固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之”。
董仲舒适应当时政治统一的需要,把战国以来的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公羊春秋》的名义下融会起来,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从“天人相与”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兴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材孝廉”。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文化教育政策,并加以实施。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
他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
帝王“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但他指出,政令的统一必须以思想学术的统一为前提。
因为儒家最重视正名定分,最适合于封建中央政体的需要,所以董仲舒主张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二、强调“中品之人”的教育董仲舒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提出“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他认为圣人之性为上品,这种人生来就是善的,他们制定的标准和内容,且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
斗筲之性为下品,没有善资,只能采用刑法对待他们,不必进行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年论文科目:中国政治思想史题目:论董仲舒为儒家思想发展作的贡献指导教师:***学院:法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08级汉班学号:****************论董仲舒为儒家思想发展作的贡献法政学院08思想政治教育汉班20081108067 赵宇指导教师:李贵忠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
他在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一度遭受重创成为打击对象之后,直至汉朝面对西汉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建立了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吸收各家思想,前所未有、兼容并包的新儒学体系,对儒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和巩固了汉朝的政治和思想的统一,使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影响中国政治文明两千年。
关键字:董仲舒新儒学贡献影响评价正文:一、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呢?因为董仲舒对于新儒学的理论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墨并称为两大显学,但是儒家的理论思想一直受到诸子百家的挑战。
春秋战国的统治者虽然对儒生礼遇有加,但是一直不曾真正采纳过儒家的理论,诸侯多数是为了招纳人才而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而已。
即在政治实践上,春秋战国诸侯大都是法家学说的信徒,而秦最终统一六国,依靠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
好在秦朝的统治不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
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的击败了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开创了一个儒学的新时代。
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要求,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义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
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行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讲政治儒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也正是这些突出的贡献使董仲舒成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位里程碑的人物,他的新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
具体分析如下:(一)、立学之基:春秋公羊学的儒家义理体系。
(二)、实质:大一统的王道政治。
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实质、中心、核心内容,其“大一统”的思想包括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
董仲舒的全部政治思想都是为了汉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而创立理论上的根据的。
董仲舒说:“《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①。
董仲舒认为为了适应当时已经形成的封建一统的政治局面,“一统”是古今社会共同的追求,为了巩固“一统”,在政治上就必须推行君主的专制统治,即“尊君”。
他认为要巩固封建一统的专制统治,就必须“尊君”,即要建立起君主的权威,他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②。
即他的政治思想核心:“屈民伸君,屈君伸天”,发展了儒家思想又对法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继承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有助于汉朝的“大一统”,形成新儒学体系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思想上的统一。
董仲舒为了适应当时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要求,他在向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统一思想的重要性,要求封建统治者“摆出百家,独尊儒术”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从董仲舒开始,将孔子神化,孔子被推为素王,在封建社会中具有教主的意义。
从此以后孔子被封建社会奉为圣人,具有绝对的权威。
儒家思想也取得了意识形态中主流的正统地位。
所以,这成为董仲舒之所以是儒家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代表人物的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
(三)、四项精要:1、政治理想:正而天下和美董仲舒说:“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正朝迁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
这个的“正”正的是“名”,名师决定是非的标准,是非应该由“名”来决定,这就是董仲舒的“正名”思想。
董仲舒的“正名”思想这里同孔子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制的。
即他所说的“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
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孰其礼仪,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此也。
士者,事也。
民者,暝也。
”③他要求封建制各个等级都根据“名”来确定其地位,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无非是为着封建等级制的巩固而已。
2、政治哲学:“天人感应”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制说成是“天道”、“天意”的体现。
他继承了西周以来关于“天道”、“天命”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吸收了春秋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家的神秘主义思想,通过解释发挥《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将天命、天道、阴阳、五行思想结合为一个紧密联系互相感应的统一体,建立“天人感应”论。
降“天”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赋予道德属性,成为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为“君权天授”和“君权神圣”立论。
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为“灾变谴告”和“民权天制”立论。
3、政治伦理:“三纲五常”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伦理道德关系的重视。
而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同时,又对先秦儒家所提出的伦理准则进行系统核对和修正,进而提出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伦理学说。
他认为“天地之常理一阴一阳,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阳主生,阴主杀;阳贵而阴溅,天之制定”。
儒家认为,在人的诸多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最为基本。
而按照董仲舒的阴阳论,在这三队关系中就是君为阳,臣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父为阳,子为阴。
必须一方服从另一方为前提,这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就是“三纲”。
具体言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并且,董仲舒用天意来说明三纲的合理性,“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④即王道的三纲又与“阴阳”同处一理。
而所谓的“五常,是指人在处理人伦关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尊则,具体包括仁、义、礼、知、信。
”董仲舒说:“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专修饰也,王者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业。
”由此看来,“五常”不仅有道德意义,而且还有政治意义,是统治者能够永享天命的根本保证。
“三纲五常”的思想史中国社会政治的伦理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社会之所以长期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4、政治主张和对策:“天人三策”对策一:承天更化。
汉继秦兴应进行“更化”,承天意行王道,“任德教而不任刑”,“去其陈迹而崇教化”,修饰“五常之道”。
“五德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⑤对策二:养士求贤“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之士”;要求百官“贡贤”,“尽心于求贤”。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
”对策三:尊儒一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以持一统……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经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四)、四大特点:1、经学化,保持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和义理内核,坚守根基,不变风骨。
2、伦理化,形成了儒学的“五常”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实践性、生活性、经世效用性。
3、神学化,大胆吸收时代影响较大的阴阳、五行、宗教、天命等思想,为我所用,实现了忧强联合,体现其开放的学术胸怀。
4、权威化,适应汉初“大一统”的时代政治思想需要,取得独尊地位,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
通过“四化”形式推动儒学理论革新,深入政治实践。
以上是对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建构的贡献。
除此之外,董仲舒还有许多与传统儒学大不相同的地方,体现了其对儒家思想的延伸,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
比如说他的“性三品”论,他不再像孟子,荀子那样把人性分为“善”或“恶”的单性论,而是把人性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是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肖之性。
圣人之性事最高级很难达到的境界;中人之性事中等的是可以被改造也是可以通过教化上升为圣人之性的;而斗肖之性则是最低级的是顽固不化改不了的。
董仲舒的人性三品学说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不再是先秦时的“单性论”,对新儒学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董仲舒之所以成为儒家思想史上里程碑人物,就是因为他对儒学的贡献使前所未有的,开创了一个新儒学的时代。
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大拜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他的“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他的“人性三品说”不同于孟子、荀子,主张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得教化。
他提出的重教化,“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二、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董仲舒第一次将儒家思想思想成功地运用于中国的政治实践,推动汉王朝建立“大一统”的基本政治格局和礼乐行政制度,影响中国中国政治文明近两千年。
(一)、为汉初的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成功地解决了时代面临的政治合法性的问题,维护了封建政权统一和稳固,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
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的形而上学根据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君权天授”、“君权神圣”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上和神学上的有力论证。
同时,将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和“仁义礼知信”五德与天地、阴、阳、五行联姻,为“三纲五常”找到了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哲学和神学依据,使其具有神秘性、神圣性,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三纲”由于强调主体对于从属体的绝对权威,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巩固了封建王朝政权,促进了国家长治久安,避免国家分裂引发战乱带给人民得生存之威胁,生活之痛苦,在宏观上保障了民生。
(二)、对抑制王权、官僚特权,保障民权,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一方面皇帝至高无上,顺心所欲施展王权;另一方面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掠夺兼并土地,明争暗抢社会资源,阶级矛盾日益剧烈。
针对这些情况,董仲舒政治儒学一方面讲王权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又以“灾变谴告”和“君权天制”论,对王权进行限制,用圣人和天意把自己的政见神圣化。
对不仁道的王权进行抨击和讲谏。
五常之道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推行,兴学养士贤之策的实施,正直仁义士大夫的涌现,以及在董仲舒政治儒学主张框架下提出的“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节约民力,保证农时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