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1)“新遏制战略” (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 (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

主义”,针对印度支那局势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支持法国侵略越南。1959年,艾森豪威尔邀请鼓鲁晓夫访美,在戴维营举行美苏首脑会晤,出现了美苏由对抗走向解冻的迹象。

3.缓和战略

1969年1月尼克松(1969—1974)就任之际,面对的是严峻的内外局势:西欧、日本的复兴和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的成长使世界出现新的力量中心,对手苏联拥有了与美国大体相当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美元陷入危机,越战久拖不决诱导了国内经济、政治与社会危机。尼克松面对现实,明确承认美国力量有限。1969年9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表示美国对亚洲友邦将格守“条约义务”,同时也希望友邦国家对自身的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卫负起主要责任。关岛讲话的精神即战略收缩,随即成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美国对外战略的核心。尼克松主张用“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处理美国的对外事务,即以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别要利用日本和西欧来分摊防卫任务;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建立一支强大的“现实威慑力量”,继续为盟国提供“核保护”;以对话和谈判为重要手段,从实力地位出发进行明智的谈判,并从“五大力量”和“三角关系”出发搞均势外交,以实现力量平衡,削弱自己的主要对手,确保美国在不利的形势下争取有利地位。根据这些原则,尼克松政府实行“欧洲年”政策,提升并加强欧美关系;确立“现实威慑战略”(即“一个半战争战略”),在此基础上与苏联进行军事谈判,追求双方的同等安全,从1969年10月至1972年5月,美苏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举行了123次会谈,最终签署了《反导条约》;主动改善对华关系,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中心是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缓和战略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和力量不足的矛盾的产物,这一战略富含现实主义和均势外交的理念。它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守。

4.“以实力求和平”战略

1981年初,里根(198l一1988)上台执政。里根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和“外援”负担的加重导致苏联的扩张势头减弱,这种形势对美国乘机反攻十分有利,因此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反击战略。里根反击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在军事领域,大规模扩充军备,提出开支总额达1.5万亿美元的五年防务计划和耗资1800亿美元的增强战略核力量的六年计划,推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军事优势,也有意借此拖垮苏联的经济;把第三世界作为与苏联争夺的主战场,具体是,加强支持亲苏国家内部的反政府武装;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援助支持亲美国家;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扩大美国的势力和影响,阻止苏联的扩张和渗透;在经济和外交等其他领域对苏联采取进攻性的措施,如恢复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以打击苏联的阿富汗政策和波兰政策,加强北约组织,协调盟国关系,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总战略,对中国推行务实外交,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里根的反击战略在相当的程度上扭转了前一时期美国与苏联全球争夺中的守势局面。

5.超越遏制战略和世界新秩序战略

布什(1989—1992)在1989年1月上台之时,正值苏联陷入内外交因之际。苏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调整内外政策,寻求与西方关系的根本缓和,放弃与美国的全球争夺,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整个苏东处于剧变之中。在此背景下,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东正在从事改革的有利时机,运用美国与西方国家的优势,采取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促使苏东逐步向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最终将其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系之中。超越遏制战略实质上是遏制政策的继续,但追求比遏制更大的目标:在外交上,要求苏联尊重东欧国家的自主权,抛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支持东欧改革,以便为东欧的和平演变扫清道路:在军事上,要求苏联将军事力量削减到对西方无威胁的程度,以便美苏双方保持尽可能低水平上的军事力量均势;在政治上,要求苏联向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如民主、民族自决、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靠拢,实行持久的政治多元化;在经济上,要求苏联在美国的帮助下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推波助澜。

东欧国家相继剧变,苏联也从国内改革的失败走向瓦解,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加之海湾战争的胜利,美国主宰世界的野心大大膨胀。但随着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面对这种形势,布什政府提出又一新的全球战略一一世界新秩序。世界新秩序战略是“超越遏制”战略的发展,其主要设想是:确立冷战后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力求发挥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带头作用”,在西方世界的“核心作用”,对盟国安全的保护作用;凭借美国的军事实力,建立新的“国际安全结构”,其着眼点由消除苏联威胁转向消除冷战后的地区安全威胁;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世界新秩序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新秩序的重点是美国领导的“自由统一的欧洲”,美国主导的“太平洋共同体”,美国安排的“中东新秩序”。

(二)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冷战结束后,美国失去了战赂敌手,国际和地区局势出现了许多新热点和新问题,一度导致美国的外交目标出现迷乱,也引起了一场外交思想的大辩论,美国国会和公众舆论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势力的“内向”思潮。克林顿政府顶住了国内“新孤立主义”的压力,在新形势下,坚持维护美国“领导地位”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总目标。“领导”方针也深深嵌入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