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宏观经济形势回顾与2011年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宏观经济形势回顾与2011年展望
新闻作者: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分析课题组新闻来源:日期:2011-6-27 10:05:16 浏览次数:2640
摘要: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强劲,通胀虽超预期,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在全球复苏步履维艰之时,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总结2010年的宏观调控,在强调保增长的同时,对调结构的重视稍嫌不足。

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时机稍晚,力度也不太够。

展望2011年,我国经济将步入政策紧缩期,适当的政策排序应该是抑通胀、调结构、稳增长。

我们预测,2011年我国GDP实际增长9.6%,CPI上涨4.3%。

关键词:宏观经济,回顾,展望,政策建议
2007-2008年是我国经济周期的拐点。

在经历了长期的高位平稳运行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就在此时爆发。

金融危机和周期拐点叠加,使得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出现异常复杂的局面。

经过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低谷后,我国经济迅速复苏,并在2010年逐步走稳。

同时,通货膨胀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抬头,促使央行加快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

就国内外形势变化而言,2010年是相当复杂的一年。

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多重两难,这也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挑战。

但总体上,2010年经济增长强劲;通胀虽超预期,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在全球复苏仍然步履艰难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下面,我们先对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回顾,接着集中探讨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这两个热点问题,然后预测和展望2011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最后是政策建议。

一、2010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经济增长趋稳,通货膨胀有所抬头;三大需求全面复苏,增长平稳;股市低迷,楼市历经调控依然坚挺。

(一)增长与物价
如图1所示,2010年全年GDP同比增速高位回落至预期调控水平,GDP环比增速从三季度开始出现稳健回升态势。

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1.9%、10.3%、9.6%、9.2%(预计),预计全年增长10.2%。

对应的GDP环比年率分别为9.5%、7.9%、9.7%、9.8%(预计),环比增长率表明经济增速回落在2010年三季度已经显示企稳回升迹象。

一至四季度GDP同比经济增速从高位回落至潜在增长区间。

另外,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也说明当前经济已完全复苏,上升动力充足且运行平稳。

首先,在21个领先指标分量中轮胎产量、房地产在建面积、PMI新订单、沿海外贸货运量、房地产销售、汽车销售、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新开工项目数量、FDI等均有较大回升幅度,只有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上证指数、消费信心指数、工业产品产销率、钢铁产量等同比指标仍为下行。

其次,10月和11月,先行指数环比分别上升27%和50%,连续两个月上升;一致指数环比也在11月份增长12.4%。

最后,六个月领先扩散指数和一致扩散指数分别为85.7和91.7,均高于50(低于50表示下跌的指标数量超过上涨的指标数量)。

如图2所示,2010年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2.9%,呈缓慢攀升态势,四季度开始加速上涨,10月和11月同比分别上涨4.4%和5.1%。

如果12月CPI上涨4.7%,则第四季度物价上涨4.7%,全年物价涨幅为3.3%,突破年初3%的政策目标。

工业品出厂价格2010年上半年基本维持此前的上涨趋势,5月份PPI同比涨幅达到年内高点7.1%,6月份至9月份回落,但10月份又开始上涨,11月份已经达到6%,预计12月份会稍有回落,在5.4%左右,全年PPI涨幅大致为5.5%。

2010年底,PPI与CPI双双位于5%左右,未来通胀形势严峻。

从CPI构成看,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导致CPI上涨的主要原因。

PPI的结构差异较大,上游产品价格涨幅高于下游产品,但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已经传递到部分下游产品。

这也是通胀形势有所恶化的信号。

(二)三大需求
1.消费平稳增长。

2010年上半年消费品零售总体上保持回升态势,1至11月份累计增长18.4%,从3月至9月同比增速基本维持在18%左右。

2009年采取的刺激政策使得汽车与房地产销售在2009年第4季度大幅增长;但进入2010年上半年,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汽车和房地产销售增幅大幅下降。

汽车销售同比增幅从2010年1月的49.1%回落至8月份的26%,四季度汽车销售同比回升至30%以上。

同期新房销售同比增幅从41.7%骤降至7月份的-14.4%,但是9月份新房销售同比增幅回升至11%,而且4季度仍保持在高位。

汽车和房地产销售面积在2010年上半年下滑,四季度回升的态势有利于促进未来相关的家用消费品销售。


据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企业的统计数据计算,2010年1至9月石油及制品类、家用电器、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以及汽车销售合计占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56.2%,这些商品销售可能会受汽车和房地产销售面积增幅回升的影响。

2.投资仍处于较高水平。

受二季度政府密集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缓。

2010年1至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累计增幅比上年同期低7.2个百分点,累计增幅逐月下降。

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增速稍低于2000年至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增幅均值(25.7%),但仍处于可接受的较高水平。

另外,政府承诺的4万亿投资计划将全部完成,现有财政1万亿盈余和赤字预算1万亿都要在第四季度投资,这将再次极大地刺激投资增速。

3.净出口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商品贸易顺差缩小。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商品出口和进口出现恢复性增长,贸易顺差出现较大幅度缩小。

2010年1月商品出口和进口(季节调整)增幅分别为1
4.4%和61.5%,9月份出口和进口增幅分别为29%和29.2%,9月份的出口和进口增速大致回落至2005年至2008年的平均水平。

1至11月,累积顺差下降4.6%。

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和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等因素,全年真实商品贸易顺差可能比上年略少或持平。

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发达经济体的低利率,可能导致了资本流入增加。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1-7月份货物贸易外汇收支顺差大于海关货物贸易顺差统计数达800多亿美元,反映国际资本流动有新动向。

考虑到部分投机性资本流入可能以虚假出口贸易形式增加四季度外汇收支顺差,因此全年的货物外汇收支顺差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三)资产市场
1.股市低迷,一、二级市场分化严重。

2010年我国股市异常惨淡。

截止12月28日收盘,上证综指全年下跌16.6%,在全球所有股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仅好于被债务危机折腾得焦头烂额的希腊,也是“金砖四国”中唯一下跌的市场。

然而,在二级市场低迷的同时,一级市场却空前繁荣,又是融资圈钱大丰收的一年。

除了IPO募集资金近5000亿元,超过之前最高的2007年,还创下了最多新股数、最大融资规模和最高首发市盈率等多项纪录。

这种竭泽而渔的融资方式已经引起各方关注。

2.房价历经调控依然坚挺。

2010年,政府针对高房价出台了多项措施,温家宝总理也公开承诺,要让房价回归合理水平。

然而,目前来看这些措施还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年
底,国内一线大城市楼市明显回暖。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甚至出现量价齐升的现象,地王频现。

在被监测的30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成交量环比上升。

二、宏观调控政策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拉锯战
保增长与调结构一直是中国宏观管理当局的两难。

在现实中,二者之间一直也是拉锯战。

2007年底的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两防”(防止过热与防止通胀),这是调整的开始。

但到2008年底,面对危机,政策重心就是保增长了。

一直到2010年一季度,增长都是最重要的主题,以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调结构似乎被淡忘了。

尽管名义上还在提,但实际操作中却有些顾不上了。

到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11.9%,经济显示过热迹象,并且有些指标(如能耗指标)也出了问题,政府才开始了密集的政策调整,这包括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实施房地产新政、强制节能减排、人民币汇改重启、调整出口退税以及提高地方最低工资水平等。

应该说,这些政策调整总体上都属于政策正常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但不期然的变化是,由于这些政策调整效应的叠加,再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使得二季度增长低于预期,于是政府又开始担心经济的二次探底。

这就使得二季度的政策收紧在三季度又有所放松,从而很多宏观指标在2010年8月份结束了4月份以来的回落情况,止跌回升。

进入四季度,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不断攀升,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等手段都用上了,显示出政府在抑制通胀方面的决心。

2010年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前的15.5%,上调至目前的18.5%;一年期存款利率由此前的2.25%提高到2.75%。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政策走向。

在政策回顾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中旬颁布的“新三十六条”以及后来的实施细则。

如果这些政策能落到实处,将是2010年的重要亮点。

因为新三十六条,既是保增长(现在提稳增长)又是调结构。

随着政策正常化,政府驱动型的投资将有所回落,这需要民营投资的及时跟进,新三十六条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这是保增长。

“新三十六条”旨在打破国有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
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这些都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和发展方式的转型。

总结2010年的宏观调控,更多考虑了保增长,在把握调结构这条主线方面还做得不够。

因此政策正常化的推进速度也较慢,这也导致了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

首先,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时机稍晚,力度也不够。

从历史上看,我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似乎总是慢半拍,不能未雨绸缪。

其次,此次货币紧缩出手偏慢,除了传统的增长偏好以外,还有外部冲击因素。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有两种扰动,一是对经济本身的冲击,二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冲击。

现在看来后者大于前者,也就是说,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没有想象得那么大,政府政策多少有些反应过度。

最后,在增长趋稳通胀抬头,经济步入新一轮扩张期的新形势下,反周期的宏观政策也必将逐渐进入紧缩期。

如何掌握紧缩的力度和频度,抵御外部冲击造成的政策压力,避免经济出现较大震荡,是决策层未来面临的主要任务。

三、两个热点问题的探讨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经济热点问题也在不断转换。

目前来看,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热点,需要重点分析和讨论。

(一)未来通货膨胀形势的判断
从需求面看,经济同比增速逐季放缓趋稳,并有轻微回升迹象,总需求仍是比较旺盛的;尤其是2010年货币供给速度没有降低至期望目标,预计2010年M2的指标突破预定目标17%,达到19%,为2011年增加了需求面的通胀压力。

从供给面看,(1)CPI上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食品价格。

由于农产品价格受全球气候影响较大,美元贬值等货币金融等不确定因素,国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尽管中国粮食大丰收,但粮食结构性因素依然推动粮食、生猪等物价的上涨,2011年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因素依然很多,很可能推动通胀。

(2)国际石油、有色等大宗商品虽然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影响,但救市投入的货币和美元贬值一直在推高价格,输入性通胀压力仍很大。

(3)公共产品定价机制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公共品价格上涨也影响了通货膨胀。

(4)值得关注的是土地价格上涨的连带效应、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以及资源能源价格改革给通胀带来的中长期成本推动的压力。

从技术层面看,(1)2010年物价上涨对2011年的翘尾影响较大。

由于2010年第四季度价格我们估计依然有4.7%的增幅,这会直接影响到2011年上半年价格的走势,2011年上半年翘尾因素平均达到2.4%,2011年第一季度物价会在4%,全年物价预计达到4.3%。

(2)CPI统计如果调整,可能会推高通货膨胀率。

我国CPI统计中住房费用低估。

一方面是住房费用的权重还较低,另一方面是住房费用统计不是按市场等值房租而是按贷款利息和物业费计算,这导致住房费用与房价、房租相关度低(国际上基本按市场等值租金进行估算,住房费用63%来自租金,而我国住房费用中家装和水电煤气费占69%),导致低估现象。

(3)在正确认识通胀压力的前提下,如果及时采取控制通胀的措施,可能会进入CPI涨幅略高于PPI涨幅的一段时期。

(二)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两方面因素
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问题非常复杂。

1.从增量看,房地产市场中商品房供求缺口依然存在。

2010年1至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开发贷款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31.2%和25%,单月涨幅回落,但仍处于相对高位。

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高于金融危机前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的平均水平。

然而,从增量看,房地产市场仍然供应紧张。

从1998年至今,经季节调整的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之比长期下降,而且从2006年至2010年5月间的大部分时间这一比值小于1,只有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份出现过竣工面积大于销售面积的情况。

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之比有所上升,但5月份上升至0.90后又开始连续下降,8月份微降至0.84,11月份大降至0.66,竣工面积小于销售面积的状况依然持续。

显然,商品房住宅的供求缺口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坚挺的房价。

2.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前所未有。

2010年计划完成保障性住房580万套,实际完成370万套,按照每套60平米面积计算,保障性住房完工面积为2.22亿平方米。

2010年1至11月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累计
3.93亿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完工面积占全年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大约30%左右。

2011年计划完成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如果全部完成,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将达到6亿平方米,占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比例可能提高到75%左右。

这么大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会缓解部分住房供应紧张的情况,有利于房价的稳定。

但我们也有一些担心:(1)根据过去的经验,地方政府未必能完全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任务。

与出让土地相比,地方对于建保障性住房缺乏动力。

(2)约束过多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急剧扩张,可能造成一定的资源错配,存在呆坏账的可能
性。

四、2011年预测和展望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政府都在积极部署“十二五”规划的投资,热情很高,但由于2010年底通货膨胀抬头,资产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激励因素会减少,积极扩张政策更趋于正常化,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是主调,2011年经济增长比2010年应略有回落。

从2010年下半年部分国际机构公布的经济增长预测来看,普遍认为2011年增长速度低于2010年,发达国家的增速低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表1)。

观察潜在增长率(图1),我们认为2011年至2013年是潜在增长率下降期,这三年潜在增长率平均为8%,2011年潜在增长率在8.3%左右。

因此如果保持实际增长率在9%至10%,即高于潜在增长率一至二个百分
点,物价有较大上涨压力。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的基准预测结果如表2。

2011年全年GDP实际增长9.6%,CPI 上涨4.3%。

从假设条件来看,基准情形相对乐观。

五、政策建议
(一)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复苏不同步所带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发达经济体仍未完全走出危机阴影,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复苏强劲,有些甚至出现过热迹象,这种复苏的不同步对宏观调控提出新的挑战。

1.发达经济体的趋冷导致新兴经济体趋热。

这是复苏的不同步所带来的新问题。

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美联储只得维持低利率。

这时候,如果新兴市场经济体也维持低利率,那么可能直接催生国内的资产泡沫,不利于抑制国内通胀;如果新兴市场经济体采取加息行为,则可能导致大量热钱涌入,间接推动国内的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

显然,对我国而言,应坚持政策正常化的方向,加强流动性管理,同时防止外部金融冲击,特别是严格资本管制。

为了防止热钱流入,要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查,避免经常项目下不合规的外汇流入,并弱化外汇指定商业银行违规结售汇交易的利益机制;资本项目的开放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不必急于求成。

2.为了摆脱困境,发达经济体的保护主义政策抬头。

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增加。

世界最大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贬值的可能性增加,发达国家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提高,外部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外部冲击不仅来自贸易,而且来自金融,因此稳定币值成为了降低冲击风险的重要举措,这包括稳步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特别是适当增加货币篮子中的货币币种数量,避免盯住单一货币的风险,形成自我稳定币值的作用。

汇率机制改革既是应对外部压力,也要利用汇率改革机制推进国内调结构。

中国作为大国,必须有独立的宏观政策,因此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国内稳定币值的需要进行操作。

(二)宏观调控须从需求激励转向稳定需求、增强供给激励
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总量扩张与需求管理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法宝。

客观地说,这在短期内对于救市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面对缓慢的复苏以及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单纯依赖需求管理已经捉襟见肘了。

特别是,考虑到结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申之重,宏观调控应从需求激励转向稳定需求,加大供给激励的政策取向上。

政府必须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
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供给管理政策的选择可包括以下内容:
1.从供给面看,调结构应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

投资结构是抓手,它会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

优化投资结构包括:(1)投资目标的优化:即强调就业优先与城市化导向。

(2)投资空间的优化,即强调产业的区域梯度转移。

(3)投资行业的优化,这是指优化投资的行业结构,特别是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诸如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领域投资的高速增长,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

(4)投资主体的优化,激励更多民间投资的跟进。

(5)投资资金的股权和债务的结构优化,主要是考虑到目前股权类资金供应不足,根本解决方案是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6)提高投资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

特别是一些公用事业,要改革价格收费水平及定价机制,使之有利可图。

2.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

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

这里特别应提到的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逐步增加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上不会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

3.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

当前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

因此,要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这样才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

“新非公三十六条”旨在打破行政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其政策意旨是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

(三)在政策着力点上,应考虑的排序是抑通胀、调结构、稳增长
通货膨胀在未来一段时间压力非常大。

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带来全球流动性膨胀,美国真正复苏之时,恐怕是全球通货膨胀来临之日。

有人说,全球复苏乏力,未来总需求会有所回落,因此不会有通胀,而是通缩。

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局部分析,并且没有考虑到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处在不同的周期。

美国可以还是通缩,但不意味着我们不会通胀。

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仍然强劲,并且我们的货币投放远远超过既定目标。

还有,未来城市化推进与要素价格改革,都会带来价格上涨压力。

综上所述,稳定物件要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是当务之急。

调结构是主线,而且也刻不容缓。

因为现在不调,机会就会丧失;现在不调,矛盾逐
步积累,风险越来越大,到时候难以收拾。

稳增长放在最后,不表明增长不重要,而是考虑到:一方面,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换届,以及建党九十周年,地方有很强的扩张冲动;另一方面,过去两年接近20万亿的货币投放所产生的累积影响,中国经济明显面临着上行风险。

因此我国的增长近期不会有太大问题,尽管外部仍有不确定性。

(四)汲取日本扩大内需的教训,注意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财政,是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同时也是为了扩大内需和调结构;稳健的货币政策,则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以及资产价格泡沫。

这样一种配合在当前形势下是恰如其分的。

这里面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当年的教训。

日本在1985年著名的“广场协议”后,为了配合汇率升值,于1986年提出《前川报告》,意在扩大内需,转换经济结构。

《前川报告》与我们的十二五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妙。

想法很好,但在政策上有失误,特别是同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而且过度倚重货币政策,这导致了后来的泡沫经济。

有鉴于此,中国在扩大内需的时候,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定要辅之以稳健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否则,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的压力就会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