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平台形成的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6 在 t3 时间段以后,VGD=VF 且不再变化,此时的 CGD 的电容值也就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值,并 且容值比之前大了很多甚至接近于 CGS。因此,在 t3 之后的 VGS 上升的斜率不如在 t1 内的那 般陡峭,而是平缓了很多如图 3 所示。
很多人在测试 VGS 波形的时候,观测到的并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坑,既在平台之前有 一个电压尖峰。借用网友荨麻草的图来说明情况,
在 0-t1 的时间内上升到 MOSFET 的阈值电压。 漏极电流 IDS 从 t1 结束时到 t3 开始时从 0 上升 到稳定负载电流,VGS 继续上升到米勒平台电压 VGP。在 t3 时间内,VGS 一直处于平台电压, VDS 开始下降至正向导通电压 VF。在 t3 时间后,VGS 继续上升。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 波形会是这个样子。
米勒平台的形成原理
Written By NOT2MUCH, Inspired By Greendot, 一花一天堂,荨麻草
在描述米勒平台(miller plateau)之前,首先来看看“罪魁祸首”米勒效应(miller effect) 。 假设一个增益为-Av 的理想反向电压放大器如图 1 所示,在放大器的输出和输入端之间连接 一个阻值为 Z 的阻抗。定义输入电流为 Ii(假设放大器的输入电流为 0) ,输入阻抗为 Zin, 那么有如下的等式关系,
电压尖峰Hale Waihona Puke Baidu于米勒平台之前。
图 9
若负载为阻性时,其波形过程为:IDS 从 0 开始上升时,VDS=Vcc-(IDS*Load) ,所以 VDS 同时开 始下降,MOSFET 即刻形成一个放大电路,VGS 进入米勒平台。由于 IDS 的上升过程和 VGS 进入 米勒平台为同一时间, 在杂散电感上形成的感应电压便叠加在了米勒平台区间。 仿真结果如 图 10(下图中的 Vds 应为 Vgs) ,
如果把阻抗 Z 替换为容值为 C 的电容,
Z in
图1
1 sC (1 Av )
由此可见,反向电压放大器增加了电路的输入电容,并且放大系数为(1+Av) 。这个效应最 早是由 John Milton Miller 发现的并发表在他 1920 的著作中,所以称之为米勒效应。 再联系到我们的 MOSFET ,加入寄生电容的原理图可以由下左图来表示。假设想象图 2 (1)的的 MOSFET 是一个共源电路(common source) :Drain 为输出端,Source 接地,Gate 为输入端。根据 MOSFET 的小信号模型,MOSFET 形成了一个反向电压放大器,其等效电 路可以由图 2(2)来表示。
CGS _ tran CGD _ tran
d (CGS VGS ) (1) dt d (CGD VGD ) ( 2) dt
接合 MOSFET 的图 3 来看,在 t3 时间之前,由于 CGS 远大于 CGD ,所以在此时间段内 VGS 的上升斜率主要有 CGS 决定。当 t3 开始时,参照式(2, )VGD 的变化使得给 CGD 在这个时间 段内的电容值增加,同样使得充电电流迅速增加。所以在 t3 时间内,VGS 的斜率主要由 CGD 的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VGS 在 t3 阶段内的斜率往往都很小甚至为 0,这是因为 VGD 在这 段时间的电压变化非常大, 使得门极中的大部分电流都用来给 CGD 充电, 从而只有很少或者 没有电流流向 CGS。再次使用 IRF540 为例, 在 DATASHEET 上的有这么一组数据, Qgs=11nC, Qgd=32nC. 从前面可以看出,MOSFET 关断状态下的 CGD 远远小于 CGS,但是却需要更 多的充电电荷。仔细看 Qgd 的注释中,标明了是受到了“Miller”米勒效果的放大。
图8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图 3 只是一个近似的画法,大家普遍认同 IDS 的拐点与 VGS 进入米勒平台 发生在同一时刻。这样杂散电感产生的尖峰就出现在了米勒平台之前。但是 VGS 进入米勒平 台的时间是由 CGD 与 VGD 的乘积(CGD*VGD)的斜率决定的。当漏极电流很小且输出阻抗很大的 时候,VGS 进入米勒平台的时间要早于 IDS 的拐点。这时,源极的杂散电感形成的电压尖峰就 出现在了米勒平台之间。 由于上面那段话过于生涩,经 greendot 老师的指点,这里可以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或者 说是经验来判断杂散电感的尖峰所处的位置。若 MOSFET 连接的负载为感性(连接于 MOSFET 的漏极) ,则产生的波形如图 3 所示,产生的尖峰处于平台之前。其作用原理:假设用一个 电流源来模拟感性负载,并在其两端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用于模拟 MOSFET 关断期间的电流 回路,如图 9 所示。当 Vgs 上升至 Vth 时,IDS 从 0 开始上升,并由式(3)在 VGS 上产生感应电 压。在 IDS 上升至拐点既 IDS 等于电流源电流之前,会有一部分的电流通过二极管返回至电流 源。此时,由于二极管嵌位的作用,VDS 两端的电压为供电电压 Vcc(忽略二极管正向导通电 压) 。联系本文关于米勒效应的描述,VDS 电压不变的时候,MOSFET 的放大增益为 0,所以此 时的 VGS 曲线还没有受到米勒效应的影响。当 IDS 上升至拐点后,二极管关断,VDS 的电压再开 始下降,如图 3 所示。此时 MOSFET 形成了一个放大电路,CGD 受到米勒效应的影响,使得 VGS 进入米勒平台。但 IDS 已不再变化,此刻的式(3)为 0,所以形成的电压尖峰处于米勒平台 之前。 再次感谢一花一天堂的仿真图。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感性负载是的杂散电感在 VGS 上生成的
图 10
参考资料: 1.Wikipedia, Miller Effect, Common Source. 2.Vishay APP NOTE AN605, AN608 3.IRF540 Datasheet
图7 尖峰的主要形成原因与米勒效应并无太大关系, 主要是由于源极附近的杂散电感所致。 在图 3 的 t1-t3 时刻之间,骤然增加的源极极电流在杂散电感上感应生成了电压尖峰。
V L
di (3) dt
以下是网友一花一天堂的仿真对比试验, 通过在 MOSFET 的源级处加入 nH 级的电感来模拟杂 散电感。对比上下两幅图可知,源级附近的杂散电感为米勒平台间电压尖峰的主要原因。
( 1) 图2
( 2)
MOSFET 形成的电压放大器的增益需要根据其输出和输入电阻来判断,不同的 MOSFET 会 有不同的结构,所以增益很难量化,某些情况下其放大系数可以达到数百倍。CGD 则形成了 一条反馈回路(连接输出端口 Drain 和输入端口 Gate) ,于是在 MOSFET 中的米勒效应就形 成了。 接下来就是万众瞩目的米勒平台了,MOSFET 开启时的电压和电流曲线如图 3 所示。VGS
图5 IRF540 的 Ciss=CGS+CGD=1700pF, Crss=CGD=120PF, 那么 CGS=Ciss-CGD=1580pF. 需要指出的 是两者的值都与电容两端的电压相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 DATASHEET 中会标明测试的条 件。因此,相应的瞬态电容值与乘积(CGS*VGS)和(CGD*VGD)的斜率有关,既
图3 首先,我们需要先要了解一下 MOSFET 寄生电容的大体情况。在 MOSFET 的 DATASHEET 中,采用的定义方法如图 4 所示。需要注意的是,Crss 就是我们所说的 CGD。
图4 一般而言,在 MOSFET 关闭的状态下,CGS 比 CGD 要大很多。以大家熟知的 IRF540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