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析

摘要: 长期以来,在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五形态说”其实是后人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一种误读,不具备充分的文本依据。“五形态说”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既缺乏足够的经验事实的支持,更给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造成了矛盾和冲突。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分期理论比较明确的是“三形态说”,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五形态说;三形态说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所划定的“五形态说”被视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图式,在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领域占有至尊地位。但是,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五形态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文试图由此入手,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五形态说”缘起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确定的文字表明人类的发展要经历五种社会形态。“五形态说”是后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阐释,发轫于前苏联。1919年,列宁在《论国家》中勾勒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脉络[ 1 ] ( P28) 。在这里,列宁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农奴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再加上当时苏联已经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共五种社会形态,同时强调了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明确化了。他说:“随着社会生产力在历史上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也相应地变化和发展。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2 ] ( P446) ,“原始公社制度恰恰被奴隶占有制度所代替,奴隶占有制度被封建制度所代替,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 而不是被其他某种制度所代替。”[ 2 ] ( P441)在这里,斯大林将五种生产关系看作是依次递进的,“前一个”是“后一个”的条件,而“后一个”是“前一个”的结果。1939年,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把斯大林所说的五种生产关系引申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又把社会经济形态解释为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指出,这是人类社会必经的五个社会经济形态,“五形态说”遂成为统治前苏联社会历史观的权威论断。

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本身就带有浓重的苏俄色彩。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至高威望,也决定了他们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具有不容质疑的权威性,以《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联共(布)党史》更一度被认为“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 3 ] ( P803) ,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材料,而“五形态说”作为理论界阐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演进规律的基本法则就是很自然的了。以此为先导,中国历史被框架在“五形态”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证明,在具备学术权威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统治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五形态说”的束缚,从更广阔的视角、用更深入的思考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人们发现,长期以来被奉为经典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也许只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种误读,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相去甚远。

二、“五形态说”文本依据质疑

坚持“五形态”论者的文本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了

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式,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这是马克思“五形态”论的雏形。二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4 ] ( P33) 。“五形态”论者认为,这段文字所表述的四种生产方式再加上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正好是五种生产方式,而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在这里被理解为原始社会生产方式

的代名词,这句话也被界定为“五形态说”的经典表述。但是,如果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会发现,马克思在这里所表述的并非人们所认为的五种社会形态的构想,更无意将其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社会发展图式。

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部落所有制”并非“五形态论”者所理解的原始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人类真正的历史始于“异化劳动”, 后在《共产党宣言》中又讲:“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5 ] ( P272) 对此,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中加了一段说明:“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 5 ] ( P272) 可见,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尚未将人类的原始状态列入历史发展序列,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关于人类早期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这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储备还不具备提出“五形态论”的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部落所有制,只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社会结构只局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酋长、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隐蔽地存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只是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同外界往来(表现为战争或交易)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6 ] ( P25)

第二,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简单地解读为原始社会生产方式,是“五形态论”者对马克思原意的又一重大误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源于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后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当时,他所依据的材料包括贝尔尼埃的《大莫卧儿等国旅行记》、哈克斯特豪森的《对俄国的内部关系、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村设施的考察》、乔治·坎伯尔的《现代印度》等著作,以及大量有关印度问题的官方材料。通过研究这些资料,马克思概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不存在土地私有[ 7 ] ( P256) ;君主是土地的惟一所有者[ 8 ] ( P473) ;村社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9 ] ( P148) 。可见,在马克思眼中,亚细亚生产方式已经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形式,这显然与无私有制、无阶级和国家的原始社会大相径庭。事实上,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而不是历史发展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第三,将五种社会形态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必经的循序递进的普遍规律,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一句“大体说来”已经从文字上表明,马克思并无意将他的结论作为世界发展的惟一图式,而只将其看作基于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得出的大概认识。把这一概说上升为不容质疑的权威“规律”实在是后人和马克思开的一个玩笑。马克思本人从不认同这一点。1877年,他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对俄国的米海诺夫斯基把一种类似于五形态说的历史分期模式强加到自己名下表示了明确的反对:“他(指米海洛夫斯基———引者注)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 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10 ] ( P130)1881年,他在给查苏利奇就俄国农村社会可能的命运和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是否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

阶段的理论请他发表看法的复信草稿中指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时,我说过,它的基础是‘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并且说过,这整个发展的基础就是对农民的剥夺。这种剥夺只是在英国才彻底完成了”[ 10 ] ( P430) 。总之,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极为相似的事情,

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