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马克思辨析和材料分析

马克思辨析和材料分析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思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6.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4.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5.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8.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本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生产者没有好处。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1. 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有阶段性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劳动者只能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将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4.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力的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6.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通过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可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国际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认为只有推翻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8.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个人的自由解放也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9.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1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辨析

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辨析

南昌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J OU RNAL OF NA NCHANG UN I VE RS I TY
Vo 1 . 44 No. 2 Ma r . 2 01 3
马 克 思 的五 种 社 会 形 态 理 论 辨 析
洪 光 东
(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 义学院, 江 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正实证 的科 学开始 的地方 。 ” [ 2 ] ( P 3 0 - 3 1 ) 经 过艰苦 探
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马克思人类发展 总趋势理论及其 当代价值研究” ( 1 2 C K S 0 0 5 ) ; 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规划项 目“ 马 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当代启示研 究” ( 1 2 Y J C 7 1 0 0 1 9 ) ; 江苏省 社会科学规 划项 目“ 马克思社 会形态理论 的演进 逻 研究 ” ( 1 1 M L C 0 0 6 ) 。 光东 ( 1 9 7 5 一) , 男, 安徽庐江人 , 讲师 , 法学博士 , 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 理论研究 。
对 人类 历史 作 出 正 确 的解 释 。 正是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马克 思 指 出 : “ 思 辨 终 止 的地 方 , 即在 现 实 生 活 面 前, 正是 描 述人们 的实 践 活 动 和 实 际发 展 过 程 的真
此,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创立 、 这一理论发展的逻辑
1 2一O 9 —0 3
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辨析索特别是通过经济学的研究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马克思在批判中超越了对人的抽象议论发现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才是历史的现实基础即探讨历史既不能求之于神上帝也不能从人的头脑中去寻求根源而必须展开对人类物质生产以及这些实践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从社会存在中探依 次经 历原 始 社会 , 奴隶 社 会 、 封建社会 、 资本 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辨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辨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辨析在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应用于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中。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倡导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世界历史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学说也相继涌现,并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辨析。

本文旨在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对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进行辨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学说体系。

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的,上层建筑随之而来。

这一原理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历史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决定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批判剥削制度,呼吁消除阶级差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瓶颈。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来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发展。

4.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财富的产生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中,剥削阶级通过剥夺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劳动者的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辨析1. 资本主义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相反,资本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经济和私有财产的重要性。

资本主义经济学认为,通过市场竞争和私人企业的自由活动,经济效益可以最大化。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2. 自由主义政治学:自由主义政治学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它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个人权利,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政府权力。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权力是经济阶级控制的工具,对个人权利的保护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

马原辨析

马原辨析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阶级性。

1、错2、对3、错1、正确的意识来自于物质世界,而错误的意识则源自于人的头脑。

2、在宇宙的运动中,“同时”是不存在的。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4、“世界统一于存在”。

5、“意识是大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6、系统的观点是自然科学问题,联系的观点是哲学问题,二者是毫无关系的。

7、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8、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4,错1、生产力是判断一个社会性质和面貌的客观依据。

2、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

3、国家的实质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

4、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存在变化了,旧的社会意识同时随之发生变化1-4错。

1、人的本质在于人有理性。

2、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3、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4、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5、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1——5 错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科学理论。

2、实践出真如,一个人要想获得科学知识就必须事事经过实践。

3、被社会公认的思想就是真理。

4、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的即真理。

5、人们愈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受到的约束就愈大,行动也就愈不自由。

6、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8、认识是有限的,因而世界是不可知的。

9、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1——9 错1、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

2、由于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此,个别企业只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降低商品的价值量。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基本主义第三章

马克思基本主义第三章

第三章二、多项选择题1 .社会存在包括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 .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 .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 .它属于上层建筑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0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 .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 .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11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12 .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13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14 .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15 .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 .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 .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16 .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17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18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 .古为今用方针B .历史分析方法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 .阶级分析方法多项选择题答案〕1 . ABC2 . ABCD3 . CD4 . ABCD5 . ABCD6 . ACD7 . AD8 . AB9 . ABC 10 . AB 11 . CD 12 . AB 13 . BC 14 . AB 15 . ACD 16 . ACD17 . CD 18 . BD三、辨析题1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2 .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答案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3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4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5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6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7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8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四、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材料 l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l ,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 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材料 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人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括,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材料 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请回答: ,1 根据材料 1 一 4 ,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2 根据材料 2 ,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3 根据材料 3 ,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答案要点〕l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栓桔.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梗桔,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3 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2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材料 l 〕孟柯说:“民为贵,社根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材料 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 “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材料 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请回答:1 材料 1 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 分别指出材料 2 和材料3 的思想倾向.3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共同点.「答案要点」l 材料 1 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 材料 2 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 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3 材料 2 和材料 3 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 .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 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材料 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 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 ……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 材料 1 和材料2 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2 材料3 与材料 1 、材料 2 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 材料 2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答案要点〕1 材料 1 和材料2 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2 材料3 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3 在马克思的这段着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4 .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材料 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材料 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请回答:l 材料 2 与材料 3 在本质上是否相同2 材料 1 与材料 2 、材料3 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 比较材料卜 2 、 3 ,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答案要点〕l 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2 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3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实际活动,包括生产、劳动、经济交往等。

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认识,包括社会观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人类劳动能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社会形态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且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发生着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拥有的不同财产状况而产生的社会分化现象。

阶级斗争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利益争夺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历史的主要矛盾。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六、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宗教、哲学、科学等思想体系。

政治权力是人们在社会中所掌握的统治权力。

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意识形态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而政治权力则通过掌握意识形态来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生活是人们在社会中所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包括物质财富的获取和利用。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辨析题1.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P29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

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统一于物质。

P28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P26对观念即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依赖物质4.凡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

一、辨析题:对下列观点的对错进行辨别,并加以分析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每小题5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答:正确。

(1分)(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2分)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2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不正确。

(1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分)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历史观则相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1分)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答:正确。

(1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需要而诞生的。

(2分)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走向胜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离开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作用。

(2分)二、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层次清楚,观点简明。

(每小题10分,共40分)2、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有: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辨析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辨析

思 在生前并 没有 创作 过 系统 阐述 社会 形态 理 论 的专 著, 他 的一些相 对 比较集 中论 述这一 理论 的著作 由于
多种原因长期未能出版 问世, 并不为人所知。其 中,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7— 2 4
展 的主体在一定意义上却被忽视 了。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1 2 C K S 0 0 5) ; 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 规划项 目( 1 2 Y J C 7 1 0 0 1 9) ; 江苏 省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1 1 M L C O 0 6 )
整体理 解 , 表现 为人们 在理 解 时易于 出现偏 差 , 只看
到或者 强 调社会 历 史 发展 中物 质 层 面 的东 西 , 甚 至
纵 观马克思 思想发展史 可知 , 马克思 的很 多思想 都是 在批判 中提 出的 , 社会 形态理论 也是 如此 。马克
夸 大 了经 济 因素 的作 用 , 从 而 片 面地 将 马 克 思视 野 中 的人 类社 会历 史简 单地理 解 为只是 生产 力与 生产 关系 、 经济 基础 与上层 建筑 之 间矛盾 运动史 , 历 史发
后存 在 的无产 阶级 政 党 在 建立 之 初 , 他 们 的首 要任 务就 是在 政治 上夺 取政权 , 以建立无 产 阶级专 政 , 在 经济 上废 除私 有制 , 以完 成 无 产 阶级 政 权 经 济基 础
出场 及其 内涵 出发 , 在 详 细论 述 三 大 社 会形 态 理论 发展 脉络 的基 础上 , 实 现对 三 大 社 会 形 态 理论 的正 确理 解 与全 面把握 。
社会 形态 社会 形态 理论 是 唯物 主义历 史观 的基 石 。运用社 会 形态 理 论 , 马克 思 揭 示 了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一般规 律 和宏 观 进 程 , 第 一 次 将 人类 社 会 历 史

马克思从未提出过_五种社会形态理论_答赵家祥教授

马克思从未提出过_五种社会形态理论_答赵家祥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 IV ERSIT Y OF CHINANo 15 2006[收稿日期] 2006207210[作者简介] 段忠桥(1951—),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唯物主义、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

① 赵家祥教授说的《手稿》指的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我在论文中说的《草稿》指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

前者包含后者,后者是前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从未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答赵家祥教授段忠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赵家祥教授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存在很多依据,但他给出的依据却没有一个能够成立,从而证明不了这一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提出来的。

赵家祥教授的“两个概念混同”和“三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些说法缺少文本依据并且与他赞同的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

[关键词]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文本依据[中图分类号] B03;K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420(2006)0520039209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在我国流行并被不少人视为不能有半点怀疑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正因为如此,在我的论文《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在《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以后,我国两位著名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奚兆永和北京大学哲学教授赵家祥不久就作出了回应。

奚兆永教授在《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兼评〈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一文,批评我的论文想“从源头上来否定‘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认为我“不仅对有关文献缺乏整体的准确的把握,而且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理解也存在明显的错误”,并宣称“‘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建立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并经受了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简答题和材料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简答题和材料题

(一)辨析题(页1—页9)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错误。

①这一论断是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而不是对所有哲学的规定。

②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不能成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错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3、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错误。

①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两大派别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回答的是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它们不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这个命题掩盖了唯物主义何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从而也掩盖了二元论的不彻底性的唯心主义实质。

因而,该命题是错误的4、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

错误。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2)从认识论大范围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和物质互相联系。

6、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三形态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三形态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三形态理论及现实意义简介马克思三形态理论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按照一定规律依次经历的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形态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和封建制被称为“古代三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被称为“现代两形态”。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形态也在不断演进和变化。

不同的社会形态带来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也不同。

因此,理解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三形态原始共产主义原始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形态,这个社会形态时期人类生产力较低,生产和消费是公有制的,个体之间几乎没有经济差异。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属于全体成员,没有私有制度;生活方式较为自然,没有明显的阶层差异,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公有制,因而社会中仍有诸多缺陷。

奴隶制奴隶制是原始共产主义转变而来,奴隶制社会主要以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为代表。

在这个社会形态下,奴隶是社会中唯一的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层。

奴隶制度下,生产力和社会经济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铁器的使用、行业的分工等,社会分工也进一步细化。

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生产劳动的产品,都被占有与支配人的阶级统治者手中。

封建制封建制是奴隶制度进一步演化和复杂化的产物,以中国和欧洲等地为代表。

在这个社会形态下,土地所有权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化、等级秩序、封建级别等特征比较典型。

封建制度下,统治集团是由封建贵族与聚落所有者组成的。

非农民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但由于封建制的弊端,在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冲击下,最终使其走向灭亡。

现代两形态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雇佣工人方式展开生产的社会形态;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市场机制总是起主导作用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一切为货币的时代,成了“货币成王”的时代。

资本主义是一个带有极大矛盾和危机的社会。

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思想研究述评

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思想研究述评

年间, 中国期 刊全文 数据 库共有 以“ 会形 态 ” 接命 力 是 区分社会 发展 的根 本标 准 , 产关 系是 区分社会 社 直 生
名 的相 关论 文 9 0篇 。这 9 0篇论 文 涉及 社 会 形态 性 质 的根本标 准 , 1 1 只有 生产力 和生 产关 系相统 一 而构 思想 体 系的方 方面 面 以及 整 个 人类 社会 或 者 不 同 民 成 的生产 方 式 , 是 区分 社 会 形 态 的根 本 标 准 。 l 才 ” 4
族、 国家在 不 同的发 展 阶 段 上 的社 会 形 态 面 貌特 征 。 宋 全成 等更加 强调 生 产 力在 判 断 社 会性 质 中的 地 位
现将 相关 内容 分为 四个专 项来 逐一介 绍 : 和 作用 , 为 “ 认 物质 资料 生产方 式 、 特别是 社会 生产 力 发展 的性 质 和 水 平 , 判 断 社 会 形 态 性 质 的 根 本 标 是
忠为代 表 的学者把 生产 关 系确立 为唯一 标准 ; 以单 而 在 中 国知 网( NKI上 以“ C ) 社会 形态 ” 为题名 进 用 塘 、 武生 为代 表 的学者则 主 张把生 产力 和生产 关 作 刘 行检 索而 得 到 的 结果 是 : 1 7 从 9 9年 到 2 1 0 1年 这 3 系 的有 机统一 体 即生 产 方式 确 立 为 划分 标 准 , 生 产 2 “
‘ ‘ 是作 为社会 基 础的经 济结 构形 态和作 为上 层建 筑 的 律 。8 _ 王伟 光 、 丹林 、 麾 等 认 为 马 克 思 的 社 会 主 J 江 孙
政 治法 律 形 态 、 家形 态 以及 意 识 形 态 的总 称 ” … 义发 展 的非 资本 主义 道 路理 论 以及 各个 民族 国家 在 国 。 在 关 于社会 形态 的概 念界定 上 , 主流观 点是 把社 会形 社会 发展 具体 道路 上 的特殊性 , 只有在 承认社 会形 态

论社会形态的划分

论社会形态的划分

论社会形态的划分
余斌
【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5)1
【摘要】马克思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后人错误地理解了他的意思提出了三种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剩余劳动的占有和使用方式。

据此,可以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单独划为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形成六种社会形态即原始共同体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时代演进序列。

社会形态的跨越问题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发展,是要在新的实践中而不是回到旧的实践中去发展,补课论发展不了马克思主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在根本上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总页数】9页(P1-9)
【作者】余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社会形态的不同划分及其演替过程辨析
3.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
4.社会形态
的基本规律、划分标准和演替过程关系辨析5.划分社会形态和同一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析摘要: 长期以来,在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五形态说”其实是后人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一种误读,不具备充分的文本依据。

“五形态说”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既缺乏足够的经验事实的支持,更给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造成了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分期理论比较明确的是“三形态说”,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五形态说;三形态说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所划定的“五形态说”被视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图式,在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领域占有至尊地位。

但是,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五形态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本文试图由此入手,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五形态说”缘起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确定的文字表明人类的发展要经历五种社会形态。

“五形态说”是后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阐释,发轫于前苏联。

1919年,列宁在《论国家》中勾勒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脉络[ 1 ] ( P28) 。

在这里,列宁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农奴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再加上当时苏联已经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共五种社会形态,同时强调了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

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明确化了。

他说:“随着社会生产力在历史上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也相应地变化和发展。

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2 ] ( P446) ,“原始公社制度恰恰被奴隶占有制度所代替,奴隶占有制度被封建制度所代替,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 而不是被其他某种制度所代替。

”[ 2 ] ( P441)在这里,斯大林将五种生产关系看作是依次递进的,“前一个”是“后一个”的条件,而“后一个”是“前一个”的结果。

1939年,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把斯大林所说的五种生产关系引申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又把社会经济形态解释为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指出,这是人类社会必经的五个社会经济形态,“五形态说”遂成为统治前苏联社会历史观的权威论断。

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本身就带有浓重的苏俄色彩。

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至高威望,也决定了他们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具有不容质疑的权威性,以《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联共(布)党史》更一度被认为“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 3 ] ( P803) ,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材料,而“五形态说”作为理论界阐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演进规律的基本法则就是很自然的了。

以此为先导,中国历史被框架在“五形态”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证明,在具备学术权威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统治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五形态说”的束缚,从更广阔的视角、用更深入的思考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人们发现,长期以来被奉为经典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也许只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种误读,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相去甚远。

二、“五形态说”文本依据质疑坚持“五形态”论者的文本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式,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这是马克思“五形态”论的雏形。

二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4 ] ( P33) 。

“五形态”论者认为,这段文字所表述的四种生产方式再加上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正好是五种生产方式,而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在这里被理解为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代名词,这句话也被界定为“五形态说”的经典表述。

但是,如果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会发现,马克思在这里所表述的并非人们所认为的五种社会形态的构想,更无意将其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社会发展图式。

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部落所有制”并非“五形态论”者所理解的原始社会。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人类真正的历史始于“异化劳动”, 后在《共产党宣言》中又讲:“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5 ] ( P272) 对此,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中加了一段说明:“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

”[ 5 ] ( P272) 可见,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尚未将人类的原始状态列入历史发展序列,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关于人类早期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这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储备还不具备提出“五形态论”的条件。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部落所有制,只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社会结构只局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酋长、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

隐蔽地存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只是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同外界往来(表现为战争或交易)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 6 ] ( P25)第二,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简单地解读为原始社会生产方式,是“五形态论”者对马克思原意的又一重大误解。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源于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后对东方社会的关注。

当时,他所依据的材料包括贝尔尼埃的《大莫卧儿等国旅行记》、哈克斯特豪森的《对俄国的内部关系、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村设施的考察》、乔治·坎伯尔的《现代印度》等著作,以及大量有关印度问题的官方材料。

通过研究这些资料,马克思概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不存在土地私有[ 7 ] ( P256) ;君主是土地的惟一所有者[ 8 ] ( P473) ;村社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9 ] ( P148) 。

可见,在马克思眼中,亚细亚生产方式已经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形式,这显然与无私有制、无阶级和国家的原始社会大相径庭。

事实上,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而不是历史发展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第三,将五种社会形态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必经的循序递进的普遍规律,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一句“大体说来”已经从文字上表明,马克思并无意将他的结论作为世界发展的惟一图式,而只将其看作基于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得出的大概认识。

把这一概说上升为不容质疑的权威“规律”实在是后人和马克思开的一个玩笑。

马克思本人从不认同这一点。

1877年,他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对俄国的米海诺夫斯基把一种类似于五形态说的历史分期模式强加到自己名下表示了明确的反对:“他(指米海洛夫斯基———引者注)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 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但是我要请他原谅。

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 10 ] ( P130)1881年,他在给查苏利奇就俄国农村社会可能的命运和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是否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请他发表看法的复信草稿中指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时,我说过,它的基础是‘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并且说过,这整个发展的基础就是对农民的剥夺。

这种剥夺只是在英国才彻底完成了”[ 10 ] ( P430) 。

总之,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

”[ 10 ] ( P131) 社会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沿袭着任何固定的单一模式而行进,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存在着不同的内部结构、文化传统,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外部联系,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之中,他们的社会进程必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发展图式。

三、“五形态说”的理论缺陷“五形态说”不但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文本解读中存在着错误,就是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五形态说”自身也存在着无可回避的缺陷。

第一,将“五形态”作为人类社会普遍经历的历史图式,缺乏必备的事实依据。

“五形态”论者认为,“五形态”理论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整体而提出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对多数国家都经历过的发展阶段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

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众所周知,科学的理论必须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如果将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递进作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起码要从世界各国的历史进程中找到充分的事实依据,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顺序发展这一条件,“五形态说”才有其立论的先行依据。

然而,通观世界历史进程,包括欧洲在内,大多数国家并没有经过所谓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历史。

单就学界争论最为激烈的“奴隶制社会”问题而言,多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对大量历史事实的详细考证,得出了古代中国并没有经过奴隶制社会阶段的结论。

还有学者指出,虽然许多民族在走出原始状态之后,都有过蓄奴现象,有奴隶制的存在,但这并不等于就是奴隶制社会。

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奴隶制社会,关键要看奴隶制经济是否在该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奴隶制现象是否稳定或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过。

若以此为标准,不仅古代中国,包括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都没有经历奴隶制社会[ 11 ] ( P140) 。

其实,对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指出,由于原始的公社所有制的形式不同,它解体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即从原始社会所有制的不同形式中,产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私有制形式。

在他的晚年,马克思更加坚定地反对对单一社会发展模式的随意套用,认为自己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不是关于“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马克思还反对将印度、阿尔及利亚等地的“公职承包制”、“荫庇制”简单等同于西欧的封建制。

农奴制是西欧封建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而亚洲一些国家根本就不存在具有人身依附身份的农奴,至于其他封建主义因素,也一样无法套用于亚洲社会。

可见,“五形态说”抹杀不同国家、民族的具体特点,否认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可能采取的多种选择,用历史单线发展模式规范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是与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相背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