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和保养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2 发动机的分类2. 汽车发动机的组成2.1 机体组2.2 曲柄连杆机构2.3 配气机构2.4 燃油系统2.5 冷却系统2.6 点火系统3.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1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3.2 两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4. 发动机性能指标4.1 功率4.2 扭矩4.3 燃油消耗率5.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5.1 维修注意事项5.2 保养周期及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2. 教学难点:发动机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展示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和功能。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发动机各部件的相互关系。
4.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方法。
五、教学课时本课程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汽车发动机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汽车发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发动机的重要性。
3.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机体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系统、冷却系统和点火系统,以及它们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在汽车运行中的作用和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动机各部件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 总结: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3.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的发动机术语和技术指标。
二、教学重点:1.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1.对汽车发动机的各个部件的功能进行理解和掌握;2.掌握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相关技术指标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段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知识介绍(20分钟)通过讲解相关发动机术语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2)四冲程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讲解;(3)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介绍。
3.实例分析(30分钟)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引导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1)自然吸气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比较;(2)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比较;(3)两冲程发动机和四冲程发动机的比较。
4.学生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其中一特定部件的功能,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5.师生互动(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
6.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课后阅读或实验课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原理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视频资料:展示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视频;2.PPT:教师用于讲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的幻灯片;3.实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实例资料;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并理解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3.掌握发动机燃烧过程和动力输出的基本原理;4.能够分析并解释各种发动机故障现象。
二、学习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a.发动机的分类及类型b.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及其功能2.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a.发动机的循环方式:四冲程循环与两冲程循环b.四冲程循环的各个工作过程: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过程c.两冲程循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3.发动机燃烧过程和性能a.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b.燃烧室的形状和设计对燃烧效率的影响c.发动机的性能参数及其影响因素4.发动机故障及排查方法a.常见的发动机故障类型及其原因b.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c.发动机维护和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三、教学过程:1.知识讲解a.通过展示汽车发动机的实物、剖面图和动画等方式,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c.详细讲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燃烧原理,重点解释燃烧室的形状和设计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2.实践操作a.利用发动机实物进行实验演示,模拟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能够观察和理解各个工作阶段的变化和关键部件的运动情况;b.分组进行发动机故障排查实践,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实际发动机故障现象,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尝试解决故障;c.进行小型模型发动机的装配和调试,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发动机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案例分析和解决a.分析和解释一些实际发动机故障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b.利用故障模拟设备进行发动机故障排查,模拟各种典型的发动机故障,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况下进行排查和解决。
4.学习总结和评价a.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b.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自我评价,分析自身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进一步学习的计划。
四、教学工具:1.发动机实物和剖面图2.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动画或视频3.小型模型发动机4.发动机故障模拟设备五、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积极参与,能够理解和运用发动机原理进行故障排查和解决。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各个部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汽油机)、点火线圈(柴油机)、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
2.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循环、燃烧过程、排放处理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各个部件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发动机内部工作过程的动态理解,以及各个部件相互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各个部件的作用。
2. 利用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汽车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逐一介绍气缸、活塞、曲轴等主要部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3. 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详细讲解四冲程循环、燃烧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4. 分析各个部件的相互关系:阐述气缸、活塞、曲轴等部件如何协同工作,完成发动机的工作任务。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发表对汽车发动机的认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发动机的组成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各个部件的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发动机组成示意图的绘制及其部件作用的说明,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知识测试:通过简答题或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发动机原理的理解,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汽车维修技师或工程师来校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发动机维修和保养经验,增加学生的实践认识。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提高εc 同时增 大定压加热部分的热量有利。 2.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1)进气过程 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此时进气
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因为气流受到发动机高温零 件及残余废气的加热,进气终点的温度 Tde 也总是高于大气温度 T0 或增压器出 口温度 Tk。
1
热循环。 (2)循环热效率 ①随着压缩比的增大,三种循环的ηt 提高。因为可以提高循环平均吸热温
度,降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扩大循环温差,增大膨胀比。 ②等熵指数 k 对ηt 的影响如图所示。随 k 值增大,ηt 将提高。K 值取决
于工质的性质,双原子气体 k=1.4,多原子气体 k=1.33。 (3)循环压力 Pt Pt 随进气终点压力 Pde、压缩比εc、压力升高比λp、初始膨胀比ρ0、熵
0
授课章节:第 1 章 发动机的性能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的:
1.掌握发动机的 3 种基本理论循环及热效率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比较; 2.掌握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和有效性能指标; 3.了解发动机的其它性能;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损失的 4 种测定方法、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了解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能的途径,了解发动机热 平衡的分析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的: 1.能结合四冲程发动机的示功图分析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对发动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分析,发动机指示性能指标和有效性能指 标,汽车发 动机机械效率的测定方法与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指示性能指标和有效性能指标的分析与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技术 措施,汽车 发动机机械效率的测定方法,影响汽车发动机机械效率的因素。 三、授课学时 4 课时 四、授课方式 讲授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听说某某车发动机动力强劲,马力大,加速性能好,是如何评价出 来的呢及如何界定的呢,这就是我们本章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发动机理论循环 (1)三种循环 发动机有三种基本空气标准循环,即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2. 课时安排:100分钟3.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学生4.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使学生掌握汽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介绍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3.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分析发动机的曲轴连杆机构。
讲解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和燃油系统。
4. 汽车理论讲解汽车的动力学原理。
介绍汽车的运动控制和操控性能。
5. 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和保养知识。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运动原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安排发动机拆装和汽车操控实验,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物模型:展示发动机和汽车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理和结构。
4.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六、教案设计与实施1.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方向为导向,结合行业标准和最新技术发展。
采用案例导入、理论讲解、互动讨论和实操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导入: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兴趣。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学生讨论归纳板书多媒体播放讲述残存有上一循环未排净的废气,因此,气缸内的压力稍高于大气压力。
随着活塞下移,气缸内容积增大,压力减小,当压力低于大气压时,在气缸内产生真空吸力,空气经空气滤清器并与化油器供给的汽油混合成可燃混合气,通过进气门被吸入气缸,直至活塞向下运动到下止点。
在进气过程中,受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管道、进气门等阻力影响,进气终了时,气缸内气体压力略低于大气压,约为0.075~0.09MPa,同时受到残余废气和高温机件加热的影响,温度达到370~400K。
实际汽油机的进气门是在活塞到达上止点之前打开,并且延迟到下止点之后关闭,以便吸入更多的可燃混合气。
工作特征:进气门开、排气门关、活塞下行。
(2)压缩行程(图2)曲轴继续旋转,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这时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气缸内成为封闭容积,可燃混合气受到压缩,压力和温度不断升高,当活塞到达上止点时压缩行程结束。
此时气体的压力和温度主要随压缩比的大小而定,可燃混合气压力可达0.6~1.2MPa,温度可达600~700K。
压缩比越大,压缩终了时气缸内的压力和温度越高,则燃烧速度越快,发动机功率也越大。
学生讨论归纳板书多媒体播放讲述但压缩比太高,容易引起爆燃。
所谓爆燃就是由于气体压力和温度过高,可燃混合气在没有点燃的情况下自行燃烧,且火焰以高于正常燃烧数倍的速度向外传播,造成尖锐的敲缸声。
会使发动机过热,功率下降,汽油消耗量增加以及机件损坏。
轻微爆燃是允许的,但强烈爆燃对发动机是很有害的,汽油机的压缩比一般为ε=6~10。
工作特征:进、排气门均关闭,活塞上行,缸内压力、温度升高。
(3)作功行程(图3)作功行程包括燃烧过程和膨胀过程,在这一行程中,进气门和排气门仍然保持关闭。
当活塞位于压缩行程接近上止点(即点火提前角)位置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可燃混合气燃烧后放出大量的热使气缸内气体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最高压力可达3~5MPa,最高温度可达2200~2800K,高温高压气体膨胀,推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通过连杆使曲轴旋转并输出机械功,除了用于维持发动机本身继续运转外,其余用于对外作功。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四版教学设计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四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汽车发动机原理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以及对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应用进行了解。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能够准确阐释汽车发动机的运作原理和结构构成;2.学生具备对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应用进行初步判断的能力;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故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旨在深入探讨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和结构组成,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全面认识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各种操作方式和结构组成等方面的知识。
理论课第一章总论1.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1.2 汽车发动机在整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燃烧与传动系统2.1 汽车燃油系统2.2 汽车供气系统2.3 汽车排放系统第三章发动机的工作过程3.1 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3.2 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过程3.3 两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第四章发动机的设计与结构4.1 发动机的设计要求4.2 发动机的结构分析4.3 发动机的润滑系统4.4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实验课1.汽车发动机原理展示2.发动机的基本构成3.发动机运转图演示4.发动机的故障排除三、教学方法1.理论课教学采取一套自主研发的PPT教学课件,配以多媒体辅助讲解,注重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结合,以及学生思考与讨论的互动模式。
2.实验课教学采用模拟故障排除、操作演示与问题导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通过实操操作,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动态表现和应用,深化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并能够分析排除基本故障。
四、教学效果评估1.合格考试:理论课成绩最高不得低于80分,实验课成绩最高不得低于70分;2.期中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3.学生反馈:通过暗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改进学习教学方式。
五、教材选择教材:“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四版,鞠信忠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出版。
六、教学资源教学课件:自主设计的PPT教学课件。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掌握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作用;(3)熟悉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及评价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感性认识;(2)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发动机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汽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使学生认识到汽车发动机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及分类(1)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异同;(2)发动机的四大组成部分:机体、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供给系统。
2.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1)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下行;(2)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均关闭,活塞上行;(3)做功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均关闭,活塞下行;(4)排气冲程:排气门打开,进气门关闭,活塞上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配气机构和燃油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2)内燃机各冲程的判断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实物观察:观察汽车发动机实物和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 多媒体演示:利用动画演示发动机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发动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评价,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汽车发动机实物或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五)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重点阐述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作用。
3.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演示内燃机四个冲程,教师点评。
汽车发动机原理PPT课件PPT课件PPT学习教案

四、课程的特点、要求、学时分配、 考核
特点:本课程理论性较强,无多少实物供参照,课堂上 的讲授以理论分析和推导为主。
要求:要求课上集中精力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复
习。对重点章节要熟练掌握。
学时分配:总学时96
参考书:1.《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二版)陈培陵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车辆内燃机第原3页理/共4》5页(第一版)秦有方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第一章 发动机性能
本章要求:
了解:热力系统、工质、 功、热量、内能和熵等 概念,理想气体和卡诺 循环等。
理解:热力学第一和第 二定律,P-V图和P -S图,理想气体的热 力过程和发动机的理想 循环。
第4页/共45页
第一节 发动机理论循环
为便于分析内燃机的实际工作过程,将内燃机的某个 循环的各个实际过程全部抽象的概括为若干个可逆过 程,这样得到的一个闭合循环,称为理想循环。 理想化的原则及方法: 1、工质所经历的状态变化为一闭合循环; 2、假设工质是理想气体; 3、组成各循环的过程都是可逆的; 4、假设外界无数高温热源等容或等压向工质加热; 5、假设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
第5页/共45页
要求掌握:
1、车用发动机的理想循环各是什么; 2、理想循环各由哪些过程组成; 3、影响理想循环热效率的因素; 4、车用发动机理想循环的比较。
第6页/共45页
一、三种基本循环
1、实际循环及理想化
实际工作过程:
进气、压缩、 燃烧、 膨胀、 排气
汽油机的理想循环: 等容加热循环
低速柴油机的理想循环: 等压加热循环
Pi=Wci/Vh (kpa)
2)单位:Wci(J),Vh(L),Pi (kpa)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燃烧过程、气缸工作循环等;2.掌握发动机的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3.能够解释发动机的性能参数以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a.发动机是指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b.根据使用的燃料不同,可以将发动机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2.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a.空气、燃料和火花是汽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三个要素;b.燃烧过程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阶段;c.汽油发动机的循环方式为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燃烧冲程和排气冲程。
3.发动机的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a.发动机的主要构造包括气缸、活塞、连杆、曲轴、气门等;b.气缸:提供容积用于气体的运动;c.活塞:通过连杆与曲轴连接,实现气缸容积的改变;d.连杆: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e.曲轴:将连杆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f.气门:控制气体的进出。
4.发动机的性能参数和影响因素a.发动机性能参数包括最大功率、最大扭矩、最大转速等;b.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因素有多种,包括气缸数目、气缸直径、行程、气门的设计和调整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辆汽车或汽车发动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知识。
3.实例分析:选择一个常见的汽车发动机型号,对其进行分析。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4.练习题目: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例如:a.发动机的主要构造有哪些?分别描述其功能。
b.什么是汽油发动机的四冲程循环?各个冲程分别是如何进行的?c.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因素有哪些?请解释一下气缸数目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汽车发动机作为重要的机械装置,对汽车的运行至关重要。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2 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2. 发动机的基本结构2.1 气缸2.2 活塞2.3 曲轴2.4 配气机构2.5 燃油系统2.6 冷却系统2.7 点火系统3.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1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3.2 两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4. 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4.1 功率4.2 扭矩4.3 燃油消耗率4.4 排放指标5.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5.1 维修注意事项5.2 保养周期及内容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模型或实物展示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加深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发动机的了解和看法。
4. 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观察自家车辆的发动机,并记录其结构特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后实践报告:观察并描述自家车辆发动机的结构特点,了解其工作原理。
2. 小组讨论报告:分析发动机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3. 课堂问答:检验学生对发动机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发动机工作原理视频资料。
2. 发动机模型或实物。
3. 课后实践任务指南。
4. 小组讨论报告模板。
5. 课堂问答题目及答案。
六、发动机的类型与性能1. 汽油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的差异6.1 构造和工作原理的区别6.2 性能特点的比较2. 涡轮增压发动机6.3 涡轮增压的工作原理6.4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优势3. 混合动力发动机6.5 混合动力发动机的构成6.6 混合动力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七、发动机的关键技术1. 燃油喷射技术7.1 燃油喷射系统的作用7.2 燃油喷射技术的种类2. 电子控制单元(ECU)7.3 ECU的功能和重要性7.4 ECU的工作原理3. 高压共轨技术7.5 高压共轨技术的概念7.6 高压共轨技术的优势八、发动机的环保与节能1. 排放控制技术8.1 排放污染物的来源8.2 排放控制技术的作用2. 节能技术8.3 节能技术的重要性8.4 节能技术的应用九、发动机的维修与故障诊断1. 维修工具与方法9.1 维修工具的使用9.2 维修方法的操作步骤2. 故障诊断与排除9.3 故障诊断的基本原则9.4 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十、发动机的保养与维护1. 保养周期与内容10.1 保养周期的制定10.2 保养内容的列举2. 维护技巧与注意事项10.3 维护技巧的分享10.4 注意事项的提醒十一、发动机的改装与升级1. 改装与升级的意义11.1 改装与升级的目的11.2 改装与升级的潜在风险2. 改装与升级的项目11.3 常见的改装项目11.4 升级部件的选择3. 改装与升级的注意事项11.5 改装与升级的安全性11.6 改装与升级的合法性十二、发动机的创新与发展1. 新能源发动机12.1 新能源发动机的类型12.2 新能源发动机的优势与挑战2. 发动机技术的未来趋势12.3 智能化的发展12.4 环保性的提升3. 我国发动机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12.5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2.6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十三、实际操作训练1. 发动机的拆卸与组装13.1 拆卸与组装的基本步骤13.2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 发动机的性能测试13.3 性能测试的目的与方法13.4 测试数据的解读与分析3. 发动机的故障模拟与排除13.5 故障模拟的设置13.6 故障排除的实践操作十四、案例分析1. 典型发动机故障案例14.1 故障现象的描述14.2 故障原因的分析14.3 故障排除的过程2. 发动机事故案例分析14.4 事故发生的经过14.5 事故原因的调查14.6 事故预防的措施十五、总结与展望1. 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15.1 发动机在汽车中的地位15.2 发动机对汽车性能的影响2. 发动机技术的进步15.3 技术发展的趋势15.4 技术进步的意义3. 学生学习收获与建议15.5 学习收获的总结15.6 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类型与性能、关键技术、环保与节能措施、维修与故障诊断、保养与维护、改装与升级、创新与发展、实际操作训练、案例分析以及总结与展望。
教案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授课班级课型授课授课日期教具、资料第 7-8 课时课题学问与技能教学过程目标与要求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教材分析难点关键其次节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1.能描述发动机根本术语2.了解发动机的根本工作原理1.通过教师引导,吸引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理论与实例结合讲授学问点讲授与学生学习相结合1.学生通过学习发动机的根本构造等相关学问,提高对发动机的整体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观性。
发动机的根本术语发动机的根本工作原理通过图片讲解使学生更易理解。
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本节学问点。
其次节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一、发动机根本术语板1、上止点TDC2、下止点BDC3、活塞行程S4、曲柄半径R5、气缸工作容积Vh6、燃烧室容积Vc7、气缸总容积Va8、发动机排量VL9、压缩比ε10、工作循环书二、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设1、进气行程2、压缩行程计3、作功行程4、排气行程课后小结教学过程教学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环节1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导入课回忆汽车文化相关学问,曲柄连杆机构中,活塞是怎样运动2的?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那么发动机是如何运转的呢,它是怎么实现动力输出的呢?其次节发动机的的工作原理一、发动机根本术语1、上止点TDC上止点是指活塞顶位于其运动的顶部时的位置,即活塞学生学习、操作〔主体〕活动使学生留意力集中预备上课播放发动机工作原理动图,学生直观了解工作状况。
时间安排2min5min3的最高位置。
2、下止点BDC下止点是指活塞顶位于其运动的底部时的位置,即活塞的最低位置。
3、活塞行程S 学生依据多媒体动态展现了解发动机活塞行程是指上、下止点间的距离,用 S 表示,单位:mm 根本术语概念。
〔毫米〕。
活塞由一个止点运动到另一个止点一次的过程,称为一个冲程。
4、曲柄半径R曲柄半径是指与连杆大头相连接的曲柄销的中心线到曲轴回转中心线的距离,用R 表示,单位:mm〔毫米〕。
明显,曲轴每转一周,活塞移动两个冲程,即:5、气缸工作容积Vh气缸工作容积是指活塞从一个止点移动到另一个止点所扫过的容积,用Vh 表示,单位:L〔升〕。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1. 引言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它负责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车辆运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四冲程循环、燃烧过程、气缸排列和工作循环等基本原理。
2. 四冲程循环大部分现代汽车采用的是四冲程循环发动机,也称为“奥托循环”。
这种循环包括四个冲程: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燃烧冲程和排气冲程。
2.1 进气冲程进气冲程是指活塞从上止点向下运动,通过进气门将混合气(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吸入气缸。
进气冲程中,曲轴转一圈,活塞下行一次。
2.2 压缩冲程压缩冲程是指活塞从下止点向上运动,将进气冲程吸入的混合气压缩至高压状态。
压缩冲程中,曲轴转一圈,活塞上行一次。
2.3 燃烧冲程燃烧冲程是指混合气在高压状态下被点燃,产生爆炸力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燃烧冲程中,曲轴转一圈,活塞下行一次。
2.4 排气冲程排气冲程是指活塞从下止点向上运动,将燃烧冲程产生的废气排出气缸。
排气冲程中,曲轴转一圈,活塞上行一次。
3. 燃烧过程燃烧过程是发动机工作的核心,它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3.1 点火系统燃烧过程的开始是通过点火系统点燃混合气。
点火系统包括点火线圈、火花塞和点火控制单元。
点火线圈将低电压转换为高电压,火花塞通过高电压产生火花点燃混合气。
3.2 燃烧室燃烧室是燃烧过程发生的地方,它位于活塞顶部。
燃烧室的形状和大小对燃烧效率有很大影响。
3.3 燃烧过程燃烧过程是指混合气被点燃后的化学反应。
燃烧过程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4. 气缸排列汽车发动机的气缸排列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直列式、V型和W型。
4.1 直列式直列式气缸排列是指气缸依次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排列方式结构简单、体积小,适用于小型车辆。
4.2 V型V型气缸排列是指气缸呈V字形排列,其中一组气缸在曲轴上的角度与另一组气缸呈一定夹角。
V型排列可以提供更大的功率输出,适用于中型和大型车辆。
4.3 W型W型气缸排列是指气缸呈W字形排列,它是V型排列的延伸。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与作用讲解发动机的定义和它在汽车中的作用。
强调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泉。
1.2 发动机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如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
解释各种发动机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发动机的基本组成2.1 气缸与活塞讲解气缸和活塞的作用和结构。
解释气体在气缸中的压缩和膨胀过程。
2.2 曲轴与连杆介绍曲轴和连杆的作用和结构。
解释曲轴的旋转和连杆的往复运动。
第三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1 进气与压缩讲解进气和压缩的过程。
解释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
3.2 燃烧与动力输出介绍燃烧过程和动力输出的原理。
解释燃油的喷射和点火过程。
3.3 排气与冷却讲解排气过程和冷却系统的原理。
解释排气门的开闭和冷却液的作用。
第四章:发动机的性能参数4.1 功率与扭矩介绍功率和扭矩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解释功率和扭矩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4.2 发动机的效率讲解发动机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解释提高发动机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第五章: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5.1 发动机的常规维护介绍发动机常规维护的内容和重要性。
解释更换机油、空气滤清器等的基本操作。
5.2 发动机的保养技巧讲解发动机保养技巧和方法。
解释定期保养对发动机寿命的影响。
第六章: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6.1 进气系统讲解进气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空气滤清器、进气歧管、节气门体等。
解释进气系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6.2 排气系统介绍排气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排气歧管、催化转化器、排气尾管等。
解释排气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七章:发动机的燃油系统7.1 燃油供应系统讲解燃油供应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包括燃油箱、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喷射器等。
解释燃油压力和燃油喷射对发动机燃烧效率的影响。
7.2 点火系统介绍点火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点火塞、点火线圈、点火模块等。
解释点火系统的原理和点火时机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第八章:发动机的冷却系统8.1 冷却系统的作用和组成讲解冷却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水泵、散热器、冷却液、发动机风扇等。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2 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2. 发动机的组成部件2.1 曲柄连杆机构2.1.1 活塞、连杆、曲轴的作用和结构2.2 配气机构2.2.1 气门、凸轮轴、摇臂的作用和结构2.3 燃料供给系统2.3.1 燃油喷射、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的作用和结构2.4 冷却系统2.4.1 散热器、水泵、冷却液的作用和结构2.5 润滑系统2.5.1 机油、机油泵、油底壳的作用和结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各部件的作用和结构,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 教学难点:发动机内部压力和力学的应用,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设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课时:本节课共需45分钟,其中讲解30分钟,讨论和练习15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汽车发动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发动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介绍各个部件的作用和结构。
3. 分析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解释发动机内部的压力和力学原理。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发动机技术的理解和看法。
5.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演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各个部件的运作过程。
6. 设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发动机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用于讲解和演示发动机的原理和结构。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引言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工作原理对于理解汽车运行机制和维修保养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发动机的构造和运转原理。
二、背景知识1. 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发动机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以内燃机形式转化为机械能输出的装置,用于驱动汽车行驶和实现各种功能。
2. 发动机的分类按照燃烧方式分类: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按照循环方式分类:分为四冲程发动机和两冲程发动机;按照气缸数分类:分为单缸发动机、多缸发动机。
3. 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发动机由气缸、活塞、曲轴、汽缸盖、气门机构、点火系统、供油系统等部件组成。
三、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四个工作过程描述汽车发动机的四个工作过程:(1)进气过程:气缸内空气燃料混合物进入;(2)压缩过程:气缸内空气燃料混合物被压缩;(3)燃烧过程:混合物被点火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4)排气过程:废气排出气缸。
2. 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解释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1)进气冲程:活塞下行,气门开启,混合气进入气缸;(2)压缩冲程:活塞上行,气门关闭,混合气被压缩;(3)燃烧冲程:点火系统点火,混合气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4)排气冲程:活塞再次下行,废气通过排气门排出。
3. 汽车发动机的热循环介绍汽车发动机的热循环:(1)正气循环:进气冲程和排气冲程;(2)反气循环:压缩冲程和燃烧冲程。
4. 发动机的启动方式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启动方式:(1)起动电机启动方式:利用起动电机转动发动机曲轴;(2)气动启动方式:利用压缩空气将活塞推动。
5. 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和冷却系统简要说明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和冷却系统:(1)排气系统:包括排气门、排气管、催化器等;(2)冷却系统:通过水循环冷却发动机。
四、实践活动1. 观察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带领学生参观汽车发动机零部件,了解发动机的构造和组成。
2. 模拟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利用模型或动画演示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模拟理解发动机的四个工作过程。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2
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 难点
作业布置
主要参 考资料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1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 次课
课目、课题 课目:第 1 章 发动机的性能 课题:发动机实际循环的评价指标与机械损失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具有评价发动机实际循环的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发动机实际循环的评价角度与方法; 掌握发动机实际循环的过程、指示性能指标、机械损失; 理解发动机指示性能指标获取方法。 重点:发动机指示功与指示功率、指示燃油消耗率 难点:发动机指示性能指标获取方法 教学内容: 1、发动机实际循环与各组成过程,各组成过程的起终点,20min; 2、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动力性能与经济性能指标,20min; 3、发动机实际循环示功图的获取,10min; 4、机械损失概念,指示性能指标与有效性能指标的关系,机械损失的 构成与评价指标,10min; 5、发动机机械损失的试验测量与影响因素,20min。 教学手段: 1、PPT 演示和课堂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课堂提问与讨论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板书时机:实际循环示功图的获取方法和指示性能指标与有效性能指 标的关系。板书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 部分上一次板书。 1、布置思考题: (1)如何对发动机实际循环进行评价?评价前提条件是什么? (2)如何获得发动机实际循环评价指标? 2、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2
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点 难点
作业布置
主要参 考资料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3
教案(课时备课)
第 4 次课
课目、课题 课目:第 2 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课题: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教学目的:使学生建立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清晰概念 教学要求:掌握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各阶段的特点; 掌握气门重叠角和配气相位概念; 理解换气过程的流动现象。 重点: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气门重叠角和配气相位概念 难点:换气过程的流动现象 教学内容: 1、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进行过程和特点,15min; 2、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和过程参数,10min; 3、发动机换气过程的流动现象,20min; 4、气门重叠角和配气相位,15min; 5、换气过程的要求、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20min。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1、PPT 演示和课堂讲授 2、校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利用 3、课堂提问与讨论分析 4、作业与练习 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包括预先假设提问和启发提问,全部用时为 10min 板书设计: 1、板书时机: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流动现象和配气相位说明。 2、板书布置:从上向下书写;擦除顺序与书写相同;每次擦除保留部 分上一次板书。 1、布置思考题: (1)引起工质进气终了温度 Ta 高于进气状态温度 Ts 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发动机进、排气门提前开启和迟后关闭的原因与效果。 2、作业范围由学生根据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自由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简介课程说明:发动机原理是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以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合理组织工作过程,提高整机性能作为中心内容,系统阐明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试验方法,并深入到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影响性能指标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提高发动机性能指标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措施;也为更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发动机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汽车拖拉机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发动机的排放控制、发动机特性、发动机的排气涡轮增压等。
先修课程:发动机构造、机械原理等。
参考教材:《内燃机原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刘永长《内燃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8 蒋德明《汽车发动机原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陈培陵《汽车拖拉机发动机》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董敬《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刘峥、王建《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燃烧》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年蒋德明《汽车新能源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年边耀璋授课章节:第1章发动机的性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知识目的:1.掌握发动机的3种基本理论循环及热效率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比较;2.掌握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和有效性能指标;3.了解发动机的其它性能;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损失的4种测定方法、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了解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能的途径,了解发动机热平衡的分析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的:1.能结合四冲程发动机的示功图分析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发动机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分析,发动机指示性能指标和有效性能指标,汽车发动机机械效率的测定方法与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指示性能指标和有效性能指标的分析与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技术措施,汽车发动机机械效率的测定方法,影响汽车发动机机械效率的因素。
三、授课学时4课时四、授课方式讲授五、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一)导入新课我们经常听说某某车发动机动力强劲,马力大,加速性能好,是如何评价出来的呢及如何界定的呢,这就是我们本章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1.发动机理论循环(1)三种循环发动机有三种基本空气标准循环,即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
(2)循环热效率①随着压缩比的增大,三种循环的ηt提高。
因为可以提高循环平均吸热温度,降低循环平均放热温度,扩大循环温差,增大膨胀比。
②等熵指数k对ηt的影响如图所示。
随k值增大,ηt将提高。
K值取决于工质的性质,双原子气体k=1.4,多原子气体k=1.33。
(3)循环压力P tP t随进气终点压力P de、压缩比εc、压力升高比λp、初始膨胀比ρ0、等熵指数k和循环热效率ηt的增加而增加。
(4)三种基本循环的比较对发动机增压这类受机件强度限制,其循环最高燃烧压力不得过大的情况,提高εc 同时增大定压加热部分的热量有利。
2.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
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
因为气流受到发动机高温零件及残余废气的加热,进气终点的温度Tde也总是高于大气温度T0或增压器出口温度Tk。
(2)压缩过程发动机进行压缩过程时,进排气门均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到压缩,温度、压力不断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εc表示。
(3)燃烧过程发动机进行压缩过程时,进、排气门均关闭,活塞处是上止点前后。
燃烧过程的是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温度升高。
放出的热量越多,放热时越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
(4)膨胀过程进排气门均关闭,高温、高压的工作介质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而膨胀做功,气体的压力、温度也随即迅速降低。
(5)排气过程膨胀接近终了,排气门打开,废气开始靠自身压力自由排气,膨胀过程结束时,活塞由下止点返回上止点移动,将气缸内的废气排除。
3.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1)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Wi。
反映气缸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所获得的有用功的数量,它除了和循环中热功转换的有效程度有关外,还和气缸容积的大小有关。
(2)指示功率(3)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4.发动机有效性能指标(1)动力性指标①有效功和有效功率。
Pe②有效转矩。
Ttq③平均有效压力。
Pme(Mpa)④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Cm。
(2)经济性指标①有效热效率。
②有效燃油消耗率。
(3)发动机强化指标①升功率PL②比质量Me③强化系数PmeCm5.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1)机械效率=有效功率/只是功率。
(2)机械损失的测定①示功图法。
在真实工况下进行的,只测录一个缸作为代表。
②倒拖法。
在测功试验台上进行。
③灭缸法。
只停止一刚的燃烧不致引起进排系统的异常变化。
④油耗线法。
在低负荷附近,油耗线为直线相当可靠。
6.热平衡(1)发动机所耗燃油的热量。
Q T=BH。
(2)转化为有效功的热量Q E=3.6*103Pe。
(3)传递给冷却介质的热量Qs=GsCs(t2-t1)。
(4)废气带走的热量QR=(B+Gk)(Cpr t2- Cpk t1)(5)燃烧不完全燃烧热损失Q B。
(6)其他热量损坏Q L。
六、总结1.发动机有三种基本空气标准循环,即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
2.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进气过程、压缩过程、燃烧过程、膨胀过程、排气过程。
3. 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包含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三个指标。
4. 发动机有效性能指标包含动力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发动机强化指标。
5.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含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Cm。
6.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含有效热效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
七、作业布置1.发动机有三种基本空气标准循环是?2.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包含哪几个过程?3.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包含哪几个指标?4.发动机有效性能指标包含哪几个指标?5.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含哪几个指标?6.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含哪几个指标?八、教学答疑、记录九、教学反思授课章节:第2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知识目的:1.掌握四冲程内燃机换气过程特点。
2.熟悉影响充量系数的因素。
3.了解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能力目的:1.能够分析换气损失、泵气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汽油与柴油燃料的特性,汽油柴油燃料特性对发动机的影响,理论空气量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汽油与柴油燃料的特性,汽油柴油燃料特性对发动机的影响。
三、授课学时4课时四、授课方式讲授2课时,实操2课时五、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一)导入新课汽车发动机和人一样,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的吸入新鲜空气,排除废气,那么它是怎么工作的呢?(二)新课教学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换气过程①自由排气阶段。
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排气管压力的时期。
②强制排气阶段。
通过活塞的上行强制推出。
③进气过程。
进气门开启面积足够大,新鲜空气顺利流入气缸。
④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
排气门迟闭和进气门提前开启,存在进排气门同时打开。
(2)排气损失排气门提前打开直至进气行程开始,缸内压力到达大气压力前循环功的损失称为排气损失。
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损失。
(3)进气损失由于进气系统阻力,进气过程的气缸压力低于进气管压力,损失的功称为进气损失。
2.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1)充量系数衡量不同发动机动力性能和进气过程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充量效率或容积效率。
(2)影响充量系数的因素。
①进气门关闭时缸内压力。
负荷变化时,柴油机汽油机进气门关闭时缸内压力变化不同。
柴油机基本不发生变化,汽油机变化显著。
②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温度。
温度越高,充量系数越低。
③残余废气系数。
废气增多会使燃烧恶化,充量系数下降。
④进排气相位角。
进气门延迟关闭,充量系数减小,但是缸内压力有所增加,会提高充量系数,应选择合适的相位角。
⑤压缩比。
压缩比增加,废气量少,充量系数增加。
⑥进气状态。
进气温度和进气压力对充量系数有影响。
3.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1)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
①减少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增加进气门数量,增多进气门直径。
②减少进气道、进气管和空气滤清器的阻力。
提高进气道加工精度,改善进气道。
(2)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
(3)降低排气系统流通阻力。
(4)合理选择进排气相位角。
(5)谐振进气与可变进气歧管。
六、总结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包含自由排气阶段、强制排气阶段、进气过程和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
2.排气损失包含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损失。
3.影响发动机充量系数的因素有①进气门关闭时缸内压力。
②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温度。
③残余废气系数。
④进排气相位角。
⑤压缩比。
⑥进气状态。
4.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有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降低排气系统流通阻力、合理选择进排气相位角和谐振进气与可变进气歧管。
七、作业布置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2.充量系数的定义是?3.影响发动机充量系数的因素有哪些?4.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有哪些?5.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的方法有哪些?八、教学答疑、记录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