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论文

合集下载

空间的行为心理分析——居住区

空间的行为心理分析——居住区

空间的行为心理分析——居住区空间是服务于人的。

建筑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场所,没有特定的环境与场所。

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同时,人的行为也影响着空间的设计。

过去,许多建筑师过多地强调建筑对于人的作用,形成“建筑决定论”。

要求人们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去使用和感受环境。

但是他们忽视了人是行为的主体,只有人才是活动和行为产生的真正动因。

空间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的空间没有任何意义。

反之,若没有空间和环境作为依靠,人的行为也就不会发生。

因此,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与行为、心理的关系,研究人的特定行为需要什么样的特定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究竟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才可能有依据,创造符合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空间环境。

空间的组织和设计实际上是充当行为导演的工作,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和心理的因素,根据人的需求、行为规律、活动特点、心理反应和变化等进行空间的构思,设计创造出人性的空间,以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

居住区作为居民依托的生存空间,既承担着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与服务的物质功能,又肩负着培养居民对基本生存空间共同情感体验的精神功能,因此,不仅要有完善的物质生活支持系统,更应有丰富多彩的供情感交流沟通的精神生活空间环境。

而现在很多已建成的居住区中,一方面居民找不到适合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许多空间没有被有效的利用,主要原因是设计师对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考虑不足,没有真正体现“设计为人”的思想。

要搞好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从分析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人手1、影响居民行为的心理因素领域感。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领域是人所共有并控制的空间,它不是简单的空间占有,而是一种排它性的占有空间。

领域感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需求,能加强居民的安全感,提高住宅的防卫能力,同时还可保证居民不同层次的私密性心理需求,具有吸引居民在其中进行活动的内聚力。

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社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及交往影响论文摘要:本文以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户外空间的交往需求着手,依托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提出适用于老年人户外空间的三种类型,将老年人与人之间、老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影响效果进行详细论述,提出适用的交往空间能够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

关键词:老年人;交往;户外空间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逐年递增,保证老年人的健康愉快是社会和家庭和美的前提之一。

为老年人在社区设计适合他们使用的交往空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交流与倾诉降低失落感和抑郁感,由此也许改变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更是对他们身体甚至精神的关怀。

以交往为前提的优质社区户外空间能够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1社区设立老年人户外交往空间的现实意义(1)老年人渴望户外的消遣活动、人与人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达到释放心情的目的。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老年人都非常喜欢户外运动和与人交往,甚至是他们的日常需求行为。

(2)调查显示,70%以上的老年人离家外出最大步行半径为0.8公里,一般在户外的活动时间多为1-2小时,9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休闲活动空间应靠近居住所在地域,因此,老年人是社区户外景观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之一。

(3)在户外交往时,老年人渴望具有符合他们使用要求的户外交往空间。

2老年人适用的户外空间类型和交往影响分析针对老年人的户外空间,不仅要景色优美令人心情愉悦,更要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

按照老年人的交往习惯和活动特点,将适用于老年人交往的社区户外空间分为三类:散步道、小型半封闭交往空间、群体交往活动空间。

如表1所示,这三种方式,通过景观营造,达到人和人交往的主要目的。

不同的户外空间类型队老年人的交往心理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交往人数、私密程度、交往方式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生理。

2.1散步道老年人的活动方式偏好于散步或慢跑。

浅谈建筑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

浅谈建筑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

开发与建设浅谈建筑环境与一、人的心理行为影响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塑造尽量适宜的建筑空间环境,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情感。

所谓建筑环境情感就是人们对建筑环境认识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建筑环境是否满足心理需求的表达。

人们的需求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单纯以生物生存的角度要求建筑环境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同时还有对美的选择性,对心理的舒适性。

就居住环境来看,不仅要有人工生态环境,还必须包括心理环境。

开窗见绿固然重要,但关键还要向人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交际的场所和氛围。

这方面,小区环境的设计要突出通透、自由和流动性,规划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取消防御式围墙的消极做法,采取绿!" 篱、植物来分割空间,使视线通而不透。

其次要注意扩大室内外活动场地面积。

大屏幕彩电的普及要求客厅的尺度加大;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要求对住宅层数、住宅户型、户型比例、配套设施、无障碍设计进行考虑;电脑的家庭化、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使本世纪的住宅不单有居住的内涵,还应有“居住# 工作# 购物# ”的智能化内涵,要求住宅在设计、施工、装修、设备安装方面有更多的考虑。

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住宅的商品化,促进建筑设计与开发应以整体观念来考虑综合效益,包括住宅的高效性和灵活性、小区的绿化率、物业管理的安全性、服务设施的周到性、交通的便捷性等。

就办公建筑环境来看,美国著名的“罗·哈里斯”民意调查报告,依据工作人员的心理行为要求,提出了现代化办公室的十二条必备条件:(一)恰当的照明设备;(二)舒适的座椅;(三)空气流通良好;(四)室内温度适宜;(五)机件与各种参考资料靠近身边、伸手可及;(六)周围有足够的可够旋转的余地;(七)有一个可以集中思想的地方;(八)办公桌上有足够的空间地位;(九)安静;(十)有一扇窗;(十一)有一个在必要时可以稍事休息的地方;(十二)具备随时可把室内办公用具移动的条件。

在这种办公环境下,人的心情舒畅,工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发挥。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空间设计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心理;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行为心理;空间形态;健康住宅引言随着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居住区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重要的卖点之一。

因此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

设计师充分考虑人的各方面需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设计的目的,从而做出成功的环境设计。

本文通过对南京蓝山国际公寓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一、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及其有关理论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

居住区环境与人的行为研究

居住区环境与人的行为研究

居住区环境与人的行为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居住区环境包括了人们居住的地方周围的自然和人造环境,如建筑物、绿地、道路、交通等。

人们的行为是指人类在居住区中的行动和活动,如步行、骑车、购物等。

居住区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居住区环境的美观与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一个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居住区往往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有利于促进人们的积极行为。

相反,一个杂乱脏乱差的居住区则容易引发人们的负面情绪,甚至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

其次,居住区环境的安全性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安全的居住区能够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使人们能够安心居住,并且愿意在社区中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

相反,一个不安全的居住区则使人们感到恐惧和不安全,不敢在社区中流动,甚至不愿意在社区中长期居住,这将严重影响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

此外,居住区环境的便利程度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便利的居住区能够提供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生活配套设施,使人们能够方便地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

相反,一个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居住区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限制人们的行动,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居住区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良好的居住区环境能够促进人们的积极行为和社交活动,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一个糟糕的居住区环境则会限制人们的行动和发展,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规划者和居住区管理者应该重视居住区环境的建设,提供美观、安全、便利的居住条件,以满足人们对良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心理和尺度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心理和尺度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心理和尺度摘要: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的环境对居住区内的居民影响很大,为促进居民的交往,要考虑居民的心理和所适宜的尺度,使居民在居住区的公共空间中感到安全和舒适,这就要从整体的布局考虑,设计半私密性的公共空间,对设计的空间从各个细部入手,使空间的尺度小巧亲切。

小区室外空间的设计就是要为人们的户外活动打造引人入胜的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关键字:居住小区室外空间交往户外活动半私密性尺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程度的加大,生活节奏变快,人们之间变得生疏,交往也就变得迫切需要。

居住小区是人们的居住地,为人们提供了见面的机会,创造了交流的条件。

通过对于居住小区的空间设计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交往频率。

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交谈的也越多,所以增加户外活动的机会有助于人们的交往。

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活动。

户外活动属于低强度的接触,与别的接触形式比较,这些接触似乎微不足道,但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它们既是单独的一类接触形式,也是其他更为复杂的交往的前提。

户外活动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物质条件,所以在进行居住小区空间设计时不只要考虑建筑规范还要考虑居民的习惯、心理和需求。

人与人的交往是需要建立在安全感之上的,这反映在人们的安全场。

每个人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

对这一空间范围的侵犯或干扰将会引起被侵犯者的焦虑和不安,我们称这一空间范围为个人空间的“全场”,安场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它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个人在心理上需要占有的最小空间范围安全场起着分隔个人的作用,以便个人在空间中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安全场的大小和形状因个人的性格特点、环境状况不同而不同。

一般来说,全场前部较大,后部和两侧最小。

在室外空间中,由于空间形态和空间环境不同给使用它的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由于人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理感受也不同。

通过观察分析和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人在室外交往空间中,在着三种交往场所心理,即中心恐惧感、前尊心理和后防意识。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论文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空间设计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心理;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行为心理;空间形态;健康住宅引言随着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居住区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重要的卖点之一。

因此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

设计师充分考虑人的各方面需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设计的目的,从而做出成功的环境设计。

本文通过对南京蓝山国际公寓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一、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及其有关理论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居住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研究》范文

《居住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研究》范文

《居住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旨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环境设计以及设施配置,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本文将对居住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未来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内涵人性化空间设计是指在居住区设计中,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关注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将人的生活需求与空间环境相融合,创造出一个舒适、便捷、宜居的空间环境。

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空间的实用性、舒适性和人文关怀。

三、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原则1. 功能性原则:居住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应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交通、休闲、娱乐、教育等。

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居民的需求差异。

2. 舒适性原则:空间设计应注重环境的舒适度,如绿化、照明、通风等,以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3. 人文关怀原则:设计应尊重人的情感需求,关注居民的交往需求和社交心理,创造有利于人际交往的空间环境。

4. 生态环保原则:设计应遵循生态环保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实践应用1. 交通空间设计:优化道路布局,确保交通流畅,减少交通拥堵。

设置人车分流系统,保障行人安全。

同时,考虑无障碍设计,方便特殊人群出行。

2.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设置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如公园、广场、运动场等,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同时,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 公共设施配置:完善公共设施配置,如学校、医院、超市等,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注重设施的便利性和可达性,方便居民使用。

4. 绿化环境设计: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

通过种植绿植、设置景观小品等手段,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

同时,注重绿地的多功能性,如设置儿童游乐区、老年人休闲区等。

五、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居住区为例,该居住区在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性化因素。

心理健康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心理健康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心理健康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生改变,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作为学生在校园户外活动的载体,高校外部空间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生理需求,也要保证心理需求,为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因此,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下的高校外部空间营造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空间对心理影响三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相关文献,发现其研究薄弱处,拟结合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实际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外部空间;心理健康;高校规划1前言校园空间的面貌随着每个时代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和渗透所改变,高校外部空间的发展总趋势强调独特性、自然性和人文性,以此熏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个性。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日益提高和多样化,心理健康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此,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也成为高校规划的重点之一。

2国内高校外部空间发展研究2.1国内外高校外部空间发展现状研究经历几个世纪的积累和演进,国外高校的建设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二战之后,世界各国开始大量新建和扩建高校校园,校园外部空间形态也呈多元化、多层次、多风格的局面,强调其功能性和灵活性。

在对高校外部空间规划设计时,除了注重本学科的知识运用,还与别的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

同时强调将历史、校园文脉和地域性特色引入校园规划设计中。

美国著名建筑理论专家理查德道贝尔的《校园规划》(CampusPlanning)、《校园建筑》(CampusArchitecture)、《校园景观》(CampusLandscape)三部校园规划著作,提炼了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各种矛盾,系统和详细地研究校园规划设计理论。

美国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查尔斯摩尔的《校园与社区》(CampusandCommunity)一书提出,校园规划不以追求严谨的院落式空间布局为目的,而是从人的需求角度进行规划设计。

对人群在不同空间中行为活动的研究

对人群在不同空间中行为活动的研究

对人群在不同空间中行为活动的研究摘要: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居住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人群在不同环境中所形成的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和探讨,来研究在不同环境中人的行为活动与物质环境的关系,为如何以人为本做好规划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共空间;居住空间;人的行为活动一、城市公共空间——人的行为特征和环境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集休息、娱乐、健身、餐饮、文化等为一体,是人们社会生活发生的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它不仅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1 人的行为活动特征城市公共空间应设计成环境怡人、充满趣味的地方,成为人们尽情追逐梦想的空间、享受快乐、也是丰富生活、净化心灵的场所。

人们丰富多彩的行为活动使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剧场,吸引着无数表演者与观众。

我们在观察中发现记录人的活动,分类如下:1.1 传统行为活动公共空间中人们的活动行为比较丰富,具体有晨练、观赏、聚会、游玩、休憩、艺术、买卖等。

这些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某一活动常常会引发连锁效应,产生更为丰富的活动。

如打牌引来观众,有人坐在旁边,虽不参与其中,但却体验着热闹的气氛。

1.2 非传统行为活动由于使用人群的兴趣和对闲暇生活的追求不同,像遛狗、骑脚踏车、滑旱冰以及玩遥控车等非传统行为活动也会出现。

说这些活动具有非传统性,是因为这些活动并不常见,一是不适宜大多数人,二是设计者忽略了这方面人群的需求,缺乏对此类活动产生条件的创造和满足。

1.3 不良行为活动公园里出现的不良行为活动中破坏公物行为表现尤为明显,主要有:改变用途(如横穿草地踩踏出一条新路、把树枝当单杠);拆卸、偷盗、毁坏公共物品(如打碎玻璃或照明灯罩);丑化形象(如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

2 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心理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行为需求,而这些行为需求则是人们对环境要素在意识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的体现。

基于环境心理体验的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以天津市“格调春天”居住区为例

基于环境心理体验的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以天津市“格调春天”居住区为例

基于环境心理体验的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以天津市“格调春天”居住区为例许婷【摘要】城市居住区除了要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外,还要充分考虑住区的主体——人的需要.设计应从人的心理体验出发,创造更为舒适的空间品质,营造出新时代的理想家园.该文以天津市“格调春天”居住区项目为例,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对住区环境设计作出了一定的分析评价,并以此为据,来探讨什么样的住区环境才是真正适合我们需要的环境;指出应用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建设美观宜居环境的重要性及手法.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体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被使用者的价值,才是我们做设计的真正意义.%As an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it should not only satisfy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use, but also should consider the real need of people. On the basis of Ihe experience of people, the design is supposed to create more comfortable space quality and make an ideal homeland.With a case study on the Tianjin "Style Spring" residential district, this thesis conducts multi-perspective analyses in view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on this base to discuss wha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s fit for our demands in deed. It also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heory to guide and build livable habitats in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is the important requirement for human being'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s o designer, we should experience the lives more and also should payattention to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Satisfying user's requirements and heightening the value of space is the meaning of the design.【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城市居住区;景观空间;情感空间;休闲空间【作者】许婷【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2“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研究

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研究

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研究摘要:如何评价居住区外部空间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居住于此的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待它的态度。

通过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需求,找出真正适用性、具有滞留性的居住区外部空间。

并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找出其适用的空间特性,使居住区外部空间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心理需求行为需求年龄段居住区外部空间Abstract: how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more important is to see people live in this in use process treat it attitude. Through the user’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demands, find out the real applicability, have sex residential area external space stranded. And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age paragraph the group, and find out the suitable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really satisfy people’s needs.Key word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behavior demand outer space age residential area一、居住区外部空间现状分析人居环境是永恒的话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证明:人类的需求呈递增状态,永无止境。

当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对精神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反之,精神需求的递增,必然带来物质层面的递增。

居住区外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更多的追求其奢华度、品质感,利用大量的高档小品、名贵树种等来彰显小区的档次,而往往忽略其最重要的一点——满足居民的心理和行为需求。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篇一:试论建筑周围环境对建筑人的心理的影响《环境心理学论文》之试论公共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院(系)名称工学院建筑系 2021城市规划 100107023邢超环境心理学马晓洁专学学课指业班级号生姓名程导教师2021 年 12 月 20日摘要: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概述,从环境的不同层次对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的影响来探讨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结合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历史学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然后心理如何设计和营造符合人类从需求的建筑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是建筑环境与心理效应的启示。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人类心理需求;建筑环境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心理学等都有着直接联系诸多的联系。

首先, 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作为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部分, 它与环境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环境的暧昧关系。

在环境心理学中, 是将心理学的教育学观点引入环境, 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 探讨和消除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此处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的全部空间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同样要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又区别于外部环境心理学。

在建筑环境社会学中, 环境的范畴是指特定的建筑环境, 侧重于环境的基地特性, 如绿地、水面、建筑群等, 也就是广义上所的建筑空间, 它是利用建筑构件从大自然的原始空间中所界定出来的有限范围。

换句话说, 建筑环境心理学一方面的是居住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的是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 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相当程度的技术手段, 以获取所需要的使用功能, 同时达到在要求及经济条件制约下的建筑环境美。

而建筑环境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学术活动学术研究应用于建筑环境, 通过研究, 揭示建筑空间与人则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以解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具体问题, 从而以使建筑空间不仅在功能上, 同时在心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论文

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论文

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论文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论文摘要: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城市居住区人口密度随着逐年上涨的地域经济发展趋势而不断提高,但北京市居民在居住区的户外往活动却呈现下降趋势。

本文通过对北京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模式入手,对北京市居民的户外交往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利于北京市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居民交往活动需求1引言北京作为我国一线城市,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城市居住质量也取得了良好改善。

但因为发展的过于迅速和供需关系的紊乱,在居住区的设计与规划中过于盲从,在规划中主要以物质性的需求为主旨,导致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居住区内感情冷漠,缺少精神生活。

其次,由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发生了改变,距离不再阻碍人类的交往活动,互联网社交成为当下的主流交往方式,这也使得居住区户外交往活动需求减少。

交往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户外交往活动可以简化的分为三种:必要性交往活动、自发性交往活动和社会交往性活动。

①必要性活动因为其不可选择性,很少会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所以与空间环境没有较大的关系。

②自发性活动的发生完全从属于人类的个人意愿,只有在外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也使得这类交往活动对户外交往空间有极为强烈的依赖性。

③社会性活动,其发生多属于必要性活动与自发性活动连锁反映下而产生的交往活动,是具有综合性的交往活动,虽然,物质环境对于此类交往活动的影响不大,但是,良好的交往空间可以提高社会性交往活动的机遇与质量。

因此,如何引导居民的自发性社会活动是现代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的关键。

2北京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概况北京传统的生活居住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族群式规模的四合院为主。

院子外侧由胡同相连,其居住空间环境上由于相对的封闭与交融特性,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户外交往条件,胡同也成为了传统居住模式中相对成功的户外交往空间。

居住地流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居住地流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居住地流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选择在不同的城市或国家进行居住地流动。

这种居住地的变动不仅仅是对于生活环境的改变,更是对于个人心理健康的挑战。

居住地流动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居住地流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居住地流动对大学生来说,可能要面临一个陌生的环境。

新的生活环境包括新宿舍、新同学、新邻居、新城市、新社会环境等,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

在新环境中,大学生需要重新适应并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以及生活习惯,这个过程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2. 学业和生活压力居住地流动对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也会带来许多不同的压力。

在新的城市,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课程,同时还要独立面对种种生活问题。

这种双重压力会使一部分大学生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3. 孤独感和自我认同问题在新的环境中,大学生往往会感到孤独和失落,特别是在刚到达新城市的时候。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与原来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有所脱离,这种感觉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产生影响。

4. 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大学生适应居住地的流动并保持心理健康:-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适应新环境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大学生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 加强社交支持系统。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社交活动和社团组织,帮助大学生快速地融入新的社交环境。

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建立起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

- 增加生活技能培训。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生活技能课程,帮助大学生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这些生活技能包括住宿、饮食、理财等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 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心理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心理
家居 生 活更 加丰 富 多彩 。
小 区既能满足居 民居住 、 工作 、 生活 、 学习等物质性需求 , 同 时 又 能满 足居 民的舒 适 、 亲切 、 具 有认 同感 、 地域 感 的 心理 情
结 。( 2 ) 创 造宜 人 的景 观尺 。尺度 是设 计 的主要 元 素之 一 , 不 再 强 调 大尺 度 的城 市 景观 , 而 是 主 张创 造 宜人 、 有 情 趣 的城
1 . 3 人 的行 为 以及 行 为特 性所 产 生的 活动 类型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 口增长、 现代多种文化交流以及 社会 科 学 的发展 而 注入 景观 规划设 计 的现 代 内容 。 主要 是从 人类 的心 理精 神感 受 需求 出发 , 根据 人 类 在环境 中的 行 为心
理 乃至 精 神 活动 的规 律 , 利 用 心理 、 文 化 的 引导 , 研 究 如何 创 造使 人 赏心 悦 目、 浮想 联翩 、 积 极上 进 的精神 环境 。“ 人 性化 ” 能否与景观设计相融合 的一个主观因素就是设计师 的 自身 修养 与 观念 。 设计 师 要亲 自到现场 对 当地环 境 、 风 俗 习惯 、 文 化氛 围等 因素 进行 学 习 、 了解 , 对不 妥 之处 , 设计 者要 置 身 现 场进 行调 整 。 只 有这 样才 能将 “ 人 性化 ” 的设计 理 念真 正融 会
觉 器 官接受 外界 刺激 ,并在 神经 系统 的协 调下 作 出的反应 动 作 ,称 为行 为 。这 种观 点认 为行 为不 以意 志为转 移且 无法 预 料, 更 无从 把握 , 其 片 面性是 显而 易见 的 。行 为 的社会 学定 义 是 人类 为 了满足 一定 目标 和欲望 而采 取 的活动 状态 ,在行 为 过 程 中 占据 统治 地位 的是人 的 意念 , 因此 , 社 会科 学家 强调 行 为 是文化 影响 的结 晶。 这2 种关 于行为 的定义 , 从人 的 自 然 属 性 和社会 属性 2 个 方 面对行为 进行 表述 。2 种 角度 的表 述 , 从 某种 程度 上反 映 了人类 行为 与外 面环境 的相互关 系 。

适合人心理行为的人居环境设计

适合人心理行为的人居环境设计

适合人心理行为的人居环境设计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迅猛提升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居住水平不断得到改善。

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开始追求更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而我国的很多环境设计并没有真正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人居环境的设计建设出现了种种问题。

本文简单说明了心理行为和环境认知等理论,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城市居住区居民行为心理的设计策略,包括满足居民安全感、舒适感、私密性、领域性设计策略。

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环境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具体影响,从而更意识到居住环境的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环境。

关键词:心理行为人居环境环境设计序言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将心理学引入环境中,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一方面研究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任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人们所处环境的质量。

一、心理、行为与人居环境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而居住心理则是研究对住宅空间及其周围环境的满意感、安全感、舒适感、领域感、私密性等心理感受。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人们的心理活动总是由一定客观刺激引起的,而人居环境是人的感觉反映的客观实现。

它属于客观刺激物,以适应其变化而创造人的生存的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不仅要满足人们关于物质的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对心理方面的精神追求。

在我国,目前有许多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在很多方面都忽视了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没有从环境心理这一角度真正把握好人的心理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而居住环境设计作为环境设计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涵盖很多方面因素,应该充分考虑人对自然的需求以及人的文化心态和审美需求,营造比自然更雅致舒适的人性化空间,从而建立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浅析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浅析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浅析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部分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更侧重于景观环境的观赏性,而忽略了外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

【关键词】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一、前言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越重视,但是大部分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更侧重于景观环境的观赏性,对于人性化设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现状问题分析1、居住区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在这一类旧居住区中,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规划设计水平相对较低,经过多年的发展,居住区总体环境景观布局不合理性逐渐显现,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不足以满足居民日常各种休闲活动的需要。

2、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缺乏景观绿地。

在这一类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为了满足居民的基本居住需要、安全需要,主要考虑住宅楼相互的排布和室内户型的设计,而忽略了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绿地景观的设计,主要问题有: a.居住区外部空间景观环境中仅布置一些简单的宅间绿地,既不美观,也不实用,毫无设计可言。

b.绿化植物配置不合理,常绿植物数量过多,形式单一,植物生长习性与种植位置不符,造成绿化景观色彩单调,造型呆板,季相无明显变化。

c.经过多年的居住生活,旧居住区植物生长过高过密,许多高大树木已紧靠居民住宅,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的采光、通风及居住安全。

还有一些植物由于长期无人维护,已经老化、偏长,严重影响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面貌。

3、道路交通不畅。

由于这些旧居住区建设于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初,依据当时的城市状况的局限,总体规划设计中对于机动车交通考虑明显不足,造成现在缺少停车空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

车辆的随意停放,损坏小区绿地,占用了居住区内原本就狭窄的道路,堵塞交通,影响居民的日常出行,同时也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

4、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挤占空间。

旧居住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一套完整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体系,教育设施一应俱全,一些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饭店、便利店、银行等配套完善。

居住区的环境心理研究

居住区的环境心理研究

实例二:
围墙的设置。设置一段围墙,是领域 的界限,维护领域内的利益,也给一帮退 休老人找到了一个冬天晒太阳、下棋打牌 的场所。因为围墙南段向北封闭,挡住了 北风,向南开敞,迎来了充足的阳光。如 果设计师掌握了人使用环境的特点,想为 老人们开辟一个更舒适宜人的休息环境, 就可以在南段围墙南边设置桌椅,种些花 草;如果不想在此地开辟休息场所,植灌 木丛就可控制休憩的行为不在此地发生。
实例一:
某建筑学学生在调查中碰到这样一种 情境:一广场长台阶上坐着四个人,左边 一对情侣,右边一老人带着小孩,他去坐 在中间,感到很自在。一会儿,老人带着 孩子离开,他顿时不自在了,原因是他与 一对情侣的空间距离,因右边的空出而显 得太近了。
例子说明,人的日常行为不是固定在某 一空间地点的,不能静态地描述人的行为 规律,行为心理,而实际上人的行为心理 一直在不停地变化发展。随人际、时间而 变化的心理行为太微妙了!难道还需要建筑 师这么细致地观察吗?况且,建筑师只是处 理空间问题,不涉及空间地点变化的情境; 似乎与建筑师无关,其实不然,建筑师给 定的空间环境是方便还是束缚人的空间使 用方式,却是一个纯粹的建筑设计问题。
(4)加强交往活动与功能设置:邻里交往活动不 仅限于交谈,配建适当的服务设施,引入健身、 棋牌、茶室、儿童游戏、集会等功能,将闲暇居 民聚在一起,促进他们相互交往和沟通,更利于 产生社区感。
六、结语
面对城市居住生活区的设计,我们不能只停留 在创造通常的物质空间,要提升到营造良好的环 境心理的高度,人们置身其中能体会到“生命价 值”和空间“使用价值”。居住环境作为一个多 层次的大系统,同时也是开放和动态的。随着社 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有着不断拓展的丰富内涵,并且永无止境,这将 不断赋予居住区规划新的理念。但无论怎样,从 系统的内化层次出发,分析变化着的因素,营造 适合于人们心理需求的居住环境,始终都能达到 一种新的平衡。这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 全面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研究摘要:如何评价居住区外部空间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居住于此
的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待它的态度。

通过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需求,找出真正适用性、具有滞留性的居住区外部空间。

并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找出其适用的空间特性,使居住区外部空间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心理需求行为需求年龄段居住区外部空间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how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more important is to see people live in this in use process treat it attitude. through the user’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demands, find out the real applicability, have sex residential area external space stranded. and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age paragraph the group, and find out the suitable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really satisfy people’s needs.
key word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behavior demand outer space age residential area
一、居住区外部空间现状分析
人居环境是永恒的话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证明:人类的需求
呈递增状态,永无止境。

当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对精神
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反之,精神需求的递增,必然带来物质层面的递增。

居住区外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更多的追求其奢华度、品质感,利用大量的高档小品、名贵树种等来彰显小区的档次,而往往忽略其最重要的一点——满足居民的心理和行为需求。

富有文化气息的小品雕塑和多元素多层次的水景设计是近年来居住区
外部空间设计的主流,而往往这些大型的雕塑和喷泉,以及剪裁优美的绿化,让人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小孩子喜欢的场所?老年人又喜欢怎样的环境?年轻人需要什么?中年人要在小区内的休闲方式?在此试图对居住区外部空间适用性存在的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

二、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者心理行为研究
1.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者心理需求
1.1安全感
人们对环境最基本也是最本能的需要就是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即使在美的环境也不能够满足人的需求。

安全感不光体现在防护设施上,还应该有良好的环境围和来满足人的私密性活动。

人们在公共场合往往希望能够隐蔽自己而能够看到大众,这样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

1.2舒适性
舒适性是空间评价中最主要的综合性因素。

是否舒适通常体现在人对空间的静态和动态体验中,其中包括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和
环境心理学。

环境空间的舒适性主要体现在设施的设置方面。

1.3社会交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的居住模式已经彻底颠覆以前的邻里交往模式,人们被高层建筑分散到不同的平面,而人们的平面距离又被街区的划分急剧拉开,人们的日常接触逐渐减少,在城市的各类公共绿地中,随处可见各类交往的人群。

2街旁绿地使用者行为需求
2.1活动类型
主要指发生在居住区外部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

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丹麦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扬盖尔中将人们的日常户外活动分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在城市公共绿地使用者的活动类型中,这三类活动交汇发生,而街旁绿地作为市民游憩空间,最多发生的多是自发性活动。

2.2活动方式
(1)个体活动
个体活动指一个人的活动,单个的人一般成游离状态。

这种活动主要随时空条件和心情变化,无固定内容、目的和路线。

可能是来此休憩片刻,或者是在此等人、或者是心情烦躁时候散心,或者是饭后锻炼身体等,由于一个人在此停留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可能是几分钟,原地等人或者在街旁绿地中绕一圈;也可能在街旁绿地中的各种服务设施旁发呆或者驻足观赏休闲,但时间一般不会过长。

(2)成组活动
若干人成组在绿地中活动。

这个时候人的活动类型往往是由双方或者多方共同参与下达成的,而非个人意愿可以达成的。

这类活动多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且样式丰富。

一般为聊天、遛鸟、游戏、唱戏、打牌等。

由于在绿地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场地环境方面要求也比较高。

不仅要求绿地内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及优美的人文景观,最重要的是能提供相应的空间场所和活动设施。

(3)群体活动
众多人有组织地开展具有同一目的的活动。

这类活动的特点为人数众多,且目的性和秩序性都较强,由于人数较多,往往成为街头绿地的焦点,且易引人围观,并对周围人起着吸引与感染的作用。

具有一定的时段性,如绿地中早晚的健身活动,在南阳的街头绿地中这种群体互动多体现在跳舞或是唱戏等。

三、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理行为活动特征分析
景观设计中应考虑从不同年龄层面入手,找出其对外部空间的
不同要求及设计导向。

因此,在此节里将使用人群分为以下五个年龄段进行分析。

3.1儿童
儿童活动场地属于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作为儿童的一个主要活动空问,外部空间能够很好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同时为儿童交往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儿童活动场地中,游乐设施容易使儿童进行积极的、自发的、具有创造力的各项活动,
从而对其身心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街头绿地内以小型、噪音小的游乐设施为宜。

游乐设施的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设施的尺度、色彩、形象、材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此外游乐设施的个体造型、整体摆放方式应考虑使之成为一组雕塑性的艺术品,为环境增添亮丽的色彩。

3.2少年
一般被分为小学期和中学起,这个时期的少年,通常开始具有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能够判断外界环境的好坏,也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小学期的少年,正处于独立意识萌发时期,开始有选择性结交朋友,具有一定的思想。

他们结交三五好友一起玩耍,由于自身活动能力的逐步完善,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富于挑战的项目,例如跳跃性、攀爬性等活动项目比较感兴趣。

户外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放学后和周末。

3.3青年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除少部分已经参加工作外,多数在学校中学习。

年轻人是有冲、有理想并且具有独特看法的群体。

青年人更多的会关注街旁绿地的整体效果,整体的品位享受,注重追求其生活情趣。

在功能上不仅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既有趣味性又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

而在街旁绿地的使用中多数可能是等候,偶尔的散步。

要求有较多的休息设施。

3.4中年人
主要是指结婚成家到退休这一段时期的人群。

中年人可以说是对街头绿地利用相对最少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外部空间更多的看重其人文气息,整注重其内涵、文化文脉、品质的内容,他们都为工作和家务忙碌,户外休闲大部分时间安排在晚饭后或周末,而晚饭后相对多一点。

3.5老年人
老年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是感到孤独和乏味,对他们来说,走出家门,在绿地空间中散步,是最佳休息方式。

老年人一般退休在家,他们又大量的时间享受生活,老年人一般重视养生,大部分的时候他们会打太极、唱戏、遛鸟、散步等,多会选择在早上或晚上,比较安静空气比较清新的时间段,白天,根据不同兴趣爱好老年人经常有自己的小群体,一些老人喜欢聚集在一起下棋、打牌,一些老人则喜欢三三两两的聊天,还有一些老年人喜欢独自坐着回忆过去或散步,一些老人则喜欢和结伴一起唱歌、健身、打太极、跳舞。

由于活动能力有限,在场所安排上要有近距离的休息场所。

四、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居住区外部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在居住区外部空间中形成两大类主导休闲群体,白天,一般为退休老年人和一些看护小孩的女性人群为主,而青少年和中年人多在上学或上班,因此在居住区外部空间中一定不能只注重平面效果,而应当讲究对实体空间的亲身感受以及适用性。

小结:
把使用人群的心理行为活动,作为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使居住区环境变成滞留性极高的场所,充分分析居住区外部空间的活动人员以及主要活动类型,结合人们的生活、休闲特点,设计人性化、具有针对性的高品质居住区外部空间。

参考文献:
[1] 崔宇皙. 城市街头绿地的设计艺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 但迪. 街旁绿地的场所人性化设计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 高晓杰. 浅谈公共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山西建筑, 2011.
[4] 王敏. 现代生活方式与城市街旁绿地系统演变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7. 7
[5] 吴永婷. 对城市居住区老人与儿童户外空间环境的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7
[6] 陈运桥. 西安城市住区老年人户外休闲空间发展变迁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