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的措施
![促进民族团结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300af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6e.png)
促进民族团结的措施促进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实现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民族教育和宣传1. 制定和实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教育政策,保障各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2. 推进多语种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多语种教育,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多语种人才。
3. 加强民族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交流合作,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加强民族交流与合作1. 促进民族交往: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交流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民族体育比赛等,增加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2. 推进民族经济合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鼓励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3. 加强民族地区间的互利合作:利用资源禀赋差异,促进各民族地区间的互利合作,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三、加强民族地区发展1. 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 支持民族特色产业: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增加民众收入。
3. 加强民族自治: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权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自治政权,加强民族自治制度建设和实践。
四、加强少数民族权益保护1. 依法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权益。
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法律援助和救助工作。
2. 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力度:对于种族歧视和仇恨言论的行为,依法从严处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3. 加强民族团结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平等对待各民族,确保各民族享有公平公正的社会福利。
五、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1. 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培养公民道德,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文化认同为突破 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
![以文化认同为突破 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https://img.taocdn.com/s3/m/25aa50f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a.png)
以文化认同为突破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摘要】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背景下,以文化认同为突破,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认同不仅是每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加强文化传承教育,让民众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有助于弥合不同文化间的隔阂,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使民众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
文化认同是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保障。
唯有坚定文化认同,才能让多元文化共融,为社会和谐和国家繁荣注入持久动力。
【关键词】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团结、传承教育、文化交流、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多元文化、国家建设、发展、团结基础、发展保障。
1. 引言1.1 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文化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是构建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基础。
文化认同的形成和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认同有利于个体心理、精神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人们在文化认同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我价值和自尊心。
文化认同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通过文化认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维护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最重要的是,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有树立文化认同,才能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
加强文化认同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基石,它是国家稳定、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生是必然的趋势。
只有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社会。
民族团结不仅是各民族共同利益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民族团结的意义还体现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其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让这些文化传统发挥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
![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c4e0107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f.png)
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一、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应该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向全社会普及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历史事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而辉煌,我们应该认同和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历史。
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认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认同和践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
要加强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广大人民增强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
四、认同中华民族的国家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我们应该认同和热爱我们的祖国。
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认同,加强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认同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与共,我们应该认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民族团结和谐,反对民族分裂和仇恨。
要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打破区域和民族的壁垒,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上就是关于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的相关参考内容,我们应该深入贯彻这些理念和思想,积极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以文化认同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以文化认同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b6174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c.png)
文化07/2022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一心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宛如家庭共成一体,在最深层次上源自文化认同提供的精神感召、价值体认和意义追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涵,牢牢把握文化认同的重点方向,为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伟大祖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充分认识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各族人民之所以互鉴融通、守望相助、和睦团结,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独具特色、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之提供深层次的认同基础。
文化认同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
文化认同有助于传承精神血脉,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凝魂聚气。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源自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中华文化认同的凝魂聚气。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文化认同的道理,并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孕育并传承了以“天下”观和“大一统”为特色的精神文化基因,从而以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塑造出我国长期以来的多民族统一格局。
因此,融汇于中华文明精神血脉之中的文化认同,对各族人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精神源泉。
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战略定力,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强基固本。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暗流涌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上的致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上的致辞](https://img.taocdn.com/s3/m/d996853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2.png)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上的致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胞们:大家好!首先,我要对广大同胞们为共同体所展现出的团结进步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发表致辞,分享一些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想法和意见。
中华民族作为伟大的民族,历经千年风雨,走过了磨难与曙光,成为世界文明的璀璨明珠。
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追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们赢得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应该从自身文化的瑰宝中寻找共鸣,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的心灵彼此相通。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进行文化交流和碰撞,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
二、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从幼儿园到高中,从大学到社会,始终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使他们树立对民族团结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和谐共处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应该是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社会。
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倡导平等和谐的相处之道。
同时,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加强民族间、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各项工作的进展。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共同体责任感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维护共同体利益的保障。
我们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治的环境下平等地享受各项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树立共同体责任感,共同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每个人都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团结。
六、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证和推动力量。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促进民族团结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促进民族团结](https://img.taocdn.com/s3/m/04a206028bd63186bdebbc2b.png)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摘要:各个民族在交流中不断的互动、变迁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
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强大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关键词: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多元一体”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多元的。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夏、商、周三个朝代传承下来的中原文化,是族际间互相交流、彼此吸收融合的产物。
从周族文化的形成看,先周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汇聚的结果。
根据考古资料,先周文化渊源于二里头文化和客省庄文化,还受到以辛店文化、四洼文化和刘家文化为代表的姜(羌)炎文化影响。
周族文化的起源就已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相当一部分蛮夷戎狄融合也加入到华夏的族体之中。
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原文化吸收了不少戎狄的先进文化因素,到了秦汉统一多民族中国时期,各族文化汇聚,丰富了多元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地域分布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于它的区域性。
以原始文化源头、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的不同,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秦陇文化、三晋文化和邹鲁文化;在长江流域出现了巴蜀文化、晋楚文化和吴越文化。
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星光夺目的多源多头。
(三)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
中华文化早期的发展和后期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
中华文化经春秋战国到汉代,形成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多派的思想争鸣;后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不同中华各民族乃至西方不同的文化,最终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9e83472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c.png)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内核
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键在行 动;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搭建多样宣传
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增强中华文 化认同感的价值基础。不同的发展历史 使各民族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价 值取向。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让 各民族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共同 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凝聚共识,增进民族 认同情感、增强身份认同情感。社会主
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 要抓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 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为解决 中国民族问题,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 基本民族制度,是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 重要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 势,能够使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文化认同,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差 融合,其基础即是农业生产方式与游牧
异与共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要在繁 生产方式的相互融合。丝绸之路、茶马
荣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人们对 古道等不仅是经济的相互交流,济基础。
二是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 各民族通过对共同经济利益的追求,聚
需求,使优秀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永远保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形成广
持活力,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 泛的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
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化 发展格局,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合作与
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交流,才能为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
在处理好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繁 经济基础。
BUSINESS CULTURE 商业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征文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征文](https://img.taocdn.com/s3/m/0eba6d889b6648d7c0c74653.png)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征文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征文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征文篇【一】刘基有言道:“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团结在一起,我们才是最强的。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泱泱华夏一直都是多民族团结在一起,我们一起开心,一起欢笑。
虽然也有过泪水,也有过分合离乱,但,民族团结的意识,它一直根植于中华大地,它是我们心中不老的传奇之花。
我们相信,民族团结之花将在我们华夏的每一寸土地上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芳香!回眸当世,团结之气犹如一股冲天而上的浩然正气,震慑乾坤。
金淑萍,她是雪域高原上的一名检查官,她是爱岗敬业的“拼命三郎”,她更是那于各民族兄弟姐妹情同手足的团结之花。
为了民族的和好,她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多次被评为“反分---裂斗争先进个人”。
艾则孜,他是新疆西北部的一名干部,他把“加强民族团结,责任重于泰山”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他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发扬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
民族团结如一支颂歌,优美的旋律传遍我华夏大地。
世事百态,万物自有两面,在民族团结这首曲子上也是出现了点不和谐的音符。
台--独闹分--裂,新疆7·五事件,西藏3·一四事件,这些破坏民族团结的事件,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这些势力,纵然他们有通天的本事,我们也要把将其湮灭在我华夏的星空之下。
任何势力任何人,休想分裂我泱泱华夏!一部厚重的华夏史,就是一部华夏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
在华夏的历史上,我们有“以和为贵”的宽厚仁爱,我们也有“化干戈为玉帛”的风度。
刻苦铭心般的民族团结之情,矢志不渝般的民族团结之志,生死不移般的民族团结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五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各民族团结是我华夏的生命。
也是我华夏力量,更是我华夏的希望。
维护民族的团结应从你我做起。
孟子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我们应当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
增进民族团结建议
![增进民族团结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4ea129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7.png)
增进民族团结建议在现代社会,民族团结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始终秉持着促进民族团结的原则。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些仍然存在的问题对民族团结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我有以下建议。
一、加强教育宣传,增强民族认同感教育是影响人们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让学生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同时,要加强对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事迹的宣传,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民族认同感。
此外,可以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二、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各民族平等权益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应加强法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
同时,要加强民族地区的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建设,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运行监督,确保各民族利益得到充分的代表和维护。
在加强行政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民族矛盾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妥善解决涉及民族关系的各类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推动经济发展,缩小民族差距经济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要推动经济发展,注重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缩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优先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民族地区的民生条件,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鼓励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确保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四、加强社会和谐建设,促进互助互爱社会和谐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社会建设,倡导和弘扬互助互爱的精神。
加大对帮助弱势民族群体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让每个民族都能平等参与社会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引导,确保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通过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综上所述,增进民族团结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法治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我们能够进一步推动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修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修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https://img.taocdn.com/s3/m/2257627131b765ce0508144b.png)
(1)“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想对“福娃”说:_____________。
“北京欢迎你”,你蕴涵着深厚的中华民 族情结,你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化。你欢迎世界各国、各民族朋友来到中国, 到北京来,加强友谊、增强了解,共建和谐 世界,共盼世界和平 。
目前有些人用外来语替代汉语,如 不说“再见”说“拜拜”,不说“电 子信箱”说“伊妹儿”。请谈谈对这 些现象的看法。
探究
(1)(判断)这种做法不妥,我们应持否定态度。 (2)(说明理由)用外来语替代汉语的做法是崇洋媚外 的表现,不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3)(怎么做)对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有分析、有选 择、有批判地借鉴、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 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收世 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方对在该岛海域作业的中
国渔船适用日本国内法是荒唐、非法和无效的,中方
决不接受。
当民族、国家幸逢盛世,喜讯 连连时, 我们则会精神愉悦,共贺同庆。
当民族、国家利益遭到侵犯,身受危亡时,一切有
良知的中国人同仇敌忾,奋起抗争。 当民族、国家幸逢盛世,喜讯连连时,我们则会精 神愉悦,共贺同庆。
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 定都是错误的。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 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 的消极、落后成分,同时积极吸收世界 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
谈谈增强民族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谈谈增强民族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df073ac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b.png)
谈谈增强民族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各族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既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史增添了灿烂的色彩,也使得中华民族在多元文化的撞击和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韧性和包容性。
然而,作为一个大国,我们的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只有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推动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增强民族五个认同,达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一、种族认同种族认同是指对自己民族所属的身份、土地、传统、文化的认同。
我们要强化中华民族的种族认同,在学校、社会里普及民族复兴教育,利用校史宣传红色文化,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相结合,让中华民族文化在更广泛的空间里传播,让人们从心底里爱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状。
在深度挖掘历史上中国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推崇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让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了解、尊重、平等,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
二、地域认同地域认同包括对祖国地理位置、地面特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之爱慕和依恋情感。
我们应该弘扬地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推动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承,同时,将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融入一体,增强人们对祖国的认同感,让祖国各地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可以成为一个大家庭,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对共同价值观、思想、知识、审美、生活方式习惯等的认可和认同。
我们可以加强多元化文化的传递,推广地方文化、民间艺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这可以增进广大人民对自己民族之间的之友好、理解和尊重。
文化认同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习各省市之间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优秀文化,充分认识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必要性,增加自我文化素养,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复兴与繁荣,筑牢全国各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四、历史认同历史认同是指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民族优点和汗青使命的认同。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https://img.taocdn.com/s3/m/f07ae60290c69ec3d5bb75cb.png)
城东初级中学教研活动公开课专用备课纸科目思品班级三(4)课型新授课课题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备课时间2012.9.17执教者许朋俊教研组长罗玉祥开课时间2012.9.18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难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导入新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欣赏阅读:引导学生欣赏文本P23中的中国结图案,阅读相关文字。
设疑导思:为什么中国结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交流畅谈: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考自由讨论后在班级交流。
交流畅谈: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考自由讨论后在班级交流。
归结导入:认识一个民族,需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只有文化上的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同时板书课题)展示目标:教师可借助媒体等教具展示或语言直接陈述教学目标。
二、【感悟交流】——你我共织中国结设疑导思:除了中国结之外,还有哪些体现认同感的民族文化?交流畅谈:自主思考,自由讨论,自由畅谈。
引导归结:如2008年奥运会会微”、“福娃”等。
启发感悟:2008年奥运会会微“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含义。
讨论归结:分组讨论,并择优交流,点拨归结。
心灵折射:◆我想对“福娃”说——感悟畅谈:自主感悟,自由畅谈,点评激励。
赏析名言:欣赏阅读文本P23邓小平的爱国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思考感悟:◆邓小平这句名言所体现的内在情感是什么?◆名言所体现情感特征的历史根源又是什么?◆增强这种情感的总体要求是什么?畅谈感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并感悟分析。
归结强调:依据学生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和补充——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情感都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这种情感可从民族文化里找到历史根源。
如何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建设2篇
![如何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建设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0c191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e.png)
如何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建设2篇篇一: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建设民族文化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建设呢?首先,在教育上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增加民族文化课程,使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文化习俗。
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增进民族团结。
其次,加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是本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地方文化保护法律和政策,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制定地方文化发展规划。
再次,加强民族团结建设需要强调文化多元性。
民族团结建设不是在某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的,而是在尊重所有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建设的。
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所有民族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标准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总之,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
我们应该坚持文化多元性、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和地方文化保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推动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篇二: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建设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一直强调加强民族团结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其中,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加强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建设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首先,文化自信。
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基础。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我们应该尊重、传承并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我们的文化魅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才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团结。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8675628d856a561252d36fb2.png)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巫洋(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各民族社会、制度、心理、文化、政治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的集中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和发展我国民族理论,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前进的方向。
基于文化认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39 (2018) 08-0097-04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
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进一步要求,指明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方向。
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各民族要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2]。
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国民族团结工作要在文化层面加大力度,不断深化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巩固国家精神层面的统一。
笔者认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以文化认同为突破 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
![以文化认同为突破 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https://img.taocdn.com/s3/m/69d8465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4.png)
以文化认同为突破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摘要】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建设共同价值观念和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可以有效塑造人们对文化的认同,进而促进民族团结。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只有确立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成为不同文化传承的沟通桥梁,促进文化多元共存与交流。
巩固民族团结意识,加强跨族群的合作和互助,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筑牢民族团结的价值根基,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使文化认同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实现民族和谐发展。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团结、价值根基、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交流、共同价值观念、民族团结意识。
1. 引言1.1 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文化认同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于自身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和认可。
文化认同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是形成个体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
文化认同不仅仅是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更是对自己所在社群、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文化认同的建立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归属感,激发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文化认同对于个体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拥有文化认同的个体会更加自信和自尊,他们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价值观念。
文化认同也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加强文化认同教育,提升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民族团结的价值意义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民族团结可以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团结的民族可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民族团结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减少冲突和分裂,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通过加强民族团结,不同民族可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现共赢局面。
年度总结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年度总结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促进民族团结进步](https://img.taocdn.com/s3/m/719fc40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7.png)
年度总结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年度总结: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这既是对民族历史与传统的尊重,也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与团结,推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和实践经验。
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首先需要依靠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普及和传授。
学校可以开设特色课程,加强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
同时,家庭也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家长和长辈应该向孩子传授家族传统和重要价值观,举办族谱宗祠活动等,以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力量。
二、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限于口头传统,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加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关注。
此外,各族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通过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和传承,使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三、开展多样性文化交流活动多样性文化交流活动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文化节庆、艺术展览、舞台演出等方式,展示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优秀作品。
此外,组织文化交流访问团、文化艺术交流赛事等,促使各民族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各族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和团结。
四、加强民族文化创新传承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创新则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加强传承的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各族群众进行民族文化创新。
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政策支持和创作平台等方式,鼓励民族艺术家、作家、音乐家等进行创作,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传承,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五、建立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为了更好地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促进民族团结,建立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是必不可少的。
增强文化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增强文化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https://img.taocdn.com/s3/m/ae72d804d5bbfd0a7856737e.png)
增强文化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摘要:文化认同是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而“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是需要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去进行的,正确理解文化认同,充分发挥文化认同的力量,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四个认同;文化认同;民族凝聚力一、“文化认同”的内涵(一)“四个认同”的内涵“四个认同”就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2010年,中央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全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于“四个认同”的全新认识和解读,是在充分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和我们民族未来发展的展望,饱含了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
“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四个认同”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将“文化认同”上升到国家政策决策的层面,提高全国人民对于“文化认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文化认同”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中华文化辞典把文化认同的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
崔新建认为“认同就是要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增加确定性、建设性的因素,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认同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确定‘同’或‘异’的,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目的是为了使自我的身份趋向中心。
文化交流如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文化交流如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https://img.taocdn.com/s3/m/ead62bd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a.png)
文化交流如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中,文化交流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尊重,还能够打破隔阂,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
文化交流能够消除误解和偏见。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由于缺乏了解,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误解为对立和冲突的根源。
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能够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验,让其他民族更好地理解自己。
比如,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独特的音乐舞蹈、特色的美食制作等,都能生动地展现其文化魅力。
当其他民族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元素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时,就能打破对该民族的刻板印象,消除误解和偏见。
这种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文化交流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许多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和被同化的风险。
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能够意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珍贵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去传承和保护。
同时,文化交流也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能够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使民族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仅受到本民族人民的喜爱,也吸引了其他民族的关注和喜爱。
文化交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为民族团结提供物质基础。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民族通过展示和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如特色手工艺品、文化旅游项目等,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消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各民族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文化交流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
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如文学、电影、戏剧等,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
7.1《促进民族团结》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7.1《促进民族团结》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2abcb5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8.png)
《促进民族团结》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对国家民族政策的认同感。
2.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立场。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包容心态,促进学生形成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品质。
2.通过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和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责任意识:1.使学生明确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青少年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难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在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
2.如何引导学生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提问学生从歌曲中能感受到什么?歌曲中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民族构成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2.展示一些各民族特色服饰、舞蹈或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分别属于哪些民族,并提问学生对这些民族的了解有多少?激发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促进民族团结。
(二)讲授新课1.我国民族大家庭概况(1)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讲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如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等,同时强调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发表时间:2018-07-23T18:14:26.8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作者:苟芳年[导读] 各个民族在交流中不断的互动、变迁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
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强大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各个民族在交流中不断的互动、变迁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
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强大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关键词: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多元一体”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多元的。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夏、商、周三个朝代传承下来的中原文化,是族际间互相交流、彼此吸收融合的产物。
从周族文化的形成看,先周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汇聚的结果。
根据考古资料,先周文化渊源于二里头文化和客省庄文化,还受到以辛店文化、四洼文化和刘家文化为代表的姜(羌)炎文化影响。
周族文化的起源就已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相当一部分蛮夷戎狄融合也加入到华夏的族体之中。
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原文化吸收了不少戎狄的先进文化因素,到了秦汉统一多民族中国时期,各族文化汇聚,丰富了多元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地域分布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于它的区域性。
以原始文化源头、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的不同,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秦陇文化、三晋文化和邹鲁文化;在长江流域出现了巴蜀文化、晋楚文化和吴越文化。
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星光夺目的多源多头。
(三)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
中华文化早期的发展和后期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
中华文化经春秋战国到汉代,形成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多派的思想争鸣;后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不同中华各民族乃至西方不同的文化,最终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
不同时期盛行的文化各学派以多元的形式共存于中华文化结构中。
二、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意义(一)文化认同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需要。
一个民族的形成、存在与文化认同是不可分的。
民族血缘、血统的认同,确定了人们同属于一个民族的相互关系及义务。
随着民族的发展,文化在联系民族中所起的作用已超过了事实上的血统关系。
文化是民族构成的一个重要要素,是民族存在的前提,能在民族中起到内聚的作用。
(二)文化认同是国家及政权稳定的需要。
一个国家必须有维系民族的纽带及民众思维与行为的基准,这就是认同,最终使民众的思想及行为与国家的利益目标一致。
认同属于文化深层次的内容,能导致一种最高价值的形成,因此能导致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使民众对国家产生感情,热爱国家、捍卫国家,因此,文化认同是国家的灵魂,是爱国主义的基础。
(三)加强文化认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的需要。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学者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在现代国际竞争中除了以军事和经济有形力量起支配作用外,软实力以文化之源作为载体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软实力摒弃了用传统的强制性力量,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方式,采用吸引合作的感召力、凝聚力来提高自己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因素,文化实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四)文化认同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经验、精神、情感的寄托及社会秩序,离不开对于某些文化——民族的、国家的、人类共识文化的共识。
而人的文化认同正好概括了这一切。
在人们的认识体系之下,人们有一致的对于自然界及社会的认知,对于生产劳动、生活的经验,对于健康的认识及治疗疾病的方式,等等,这一切存在于文化中,为这一文化下的人们所拥有,从而形成了一种认同。
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现阶段的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要不断加强民族理论教育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部队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公开讲座和课堂教育、文艺节庆等不同形式,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二)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文化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等具体政策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关键,也是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
要将共同富裕牢记心中,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牢固树立各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充分保障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
(三)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
要将文化认同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国民教育培养民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把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和内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风和气节;社会教育是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大课堂,使广大人民群众既有面向世界的气魄和包容全球的胸怀,又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民族本色,不断增强民族成员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四)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化异。
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不断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蓬勃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文化认同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维系国家、民族长治久安,民主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有赖于我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弘扬。
民族凝聚力与认同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4]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人学出版社,1999版.
[5][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盖玉云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苟芳年(1979年3月—),女,汉族,甘肃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