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及转型工作情况汇报
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总结
未雨绸缪奋力开拓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总结一、**市基本情况(一)自然情况**市地处***省北部,是***市管辖的县级市。
下辖3个建制镇,2个街道办事处,34个行政村,25个社区,全市区域面积263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其中城市人口18.8万,农村人口6.2万,城市化率为8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查明矿藏10余种。
其中,煤炭储量22.59亿吨,占***省总储量的1/3;煤层气储量293.9亿立方米;煤矸石存量4000万吨,年排放量400万吨以上;硅灰石可采储量160万吨;此外还有花岗岩、石英石等矿产资源。
(二)采掘业发展情况**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煤炭工业城市。
采掘业以煤炭开采为主,煤炭年产量占全省煤炭产量的1/3左右。
2010年,境内的**能源公司原煤产量完成2300万吨,实现煤炭主业收入75.6亿元、非煤产业收入64.6亿元,总收入达到140.2亿元,企业利润达到14亿元,上缴税金19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
在册职工总数4.4万人,离退休人员1.8万人,集体职工1.8万人。
综采机械化程度达99.4%以上。
2004年以来,****原煤产量一直稳定在2100万吨左右,但按今后能源需求,煤炭采量将逐年增加,可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煤炭需求的最长服务年限为20年左右。
二、**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情况**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加快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避免走国内外其它煤炭资源型城市由盛而衰的老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市在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会同省社科院共同完成了《**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市原名**市),制定了多项接续或替代产业战略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兴建了一批非煤资源开发项目,开始了自发的经济转型。
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c卷
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卷一、给定资料.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一种城市类型。
一般分为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和枯竭型城市三种类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通常是指自然资源开采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
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资源开采已处于后期或末期阶段、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以上的城市。
由于资源产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如何寻找新的出路,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难题。
经过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特别是一些城市和地区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例如前几年东北某市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地塌陷。
深陷区面积达多平方公里,区内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民房达万座,其中危房万座,涉及居民万户、万人。
又如西北某资源型城市几年来累计下岗职工人数达到了多万人,其中煤炭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下岗职工人数占总数的以上。
由于资源枯竭,关闭企业多、老企业多、困难企业多等综合因素影响,该市解决各种遗留问题的压力较大。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在年曾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并推动将辽宁阜新列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年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计生委向国务院报送的《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与发展问题》报告上批示: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贫困、失业和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任务。
年月日,《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同时,应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对资源型城市扶持力度,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2023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情况总结
2023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情况总结近年来,由于全球资源的严重枯竭问题日益突出,各国纷纷着手转型发展,以应对资源枯竭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威胁。
作为世界上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之一,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重大挑战,2023年,我国大力推动了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发展工作。
以下是对该工作情况的总结。
一、政策支持方面2023年,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
首先,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为资源枯竭城市提供了资金支持。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和创新机构参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包括减税和优惠政策、专项资金支持等。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2023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政府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绿色产业,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另一方面,政府鼓励资源枯竭城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举措使得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有效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2023年,政府加大了对资源枯竭城市的环境保护投入,对排放严重的企业进行了严格的治理和监管。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生态修复工作,在资源枯竭城市周边建设了大量的生态公园和绿化带,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2023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亟需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政府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资源枯竭城市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项目。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包括给予人才优厚的待遇和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资源枯竭城市参与转型发展工作。
五、社会参与和市场化机制方面2023年,政府还积极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与社会参与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
落实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总结及展望
落实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总结及展望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这些政策措施涵盖了环保、创新、减税降费、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对落实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政府在环保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生产。
各地开展了环保督察,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督促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政府还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给予奖励,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推动了企业加强环保意识,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府在创新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设立了创新基金,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
这些举措的实施,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还通过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连续多次降低企业税负,减轻了企业负担,提升了企业盈利能力。
同时,政府还对小微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创业者投身到创业创新中来。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另外,政府还注重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输送人才。
加大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企业,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这些举措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政府将继续加大政策力度,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信在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2024年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资源型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城市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如煤炭、石油、铁矿等,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来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这些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2. 经济增长乏力: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3. 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面对上述问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转型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转型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转型,资源型城市可以发展新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可以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3. 改善生态环境:转型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与策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人力资源等因素,制定合适的路径和策略。
具体的转型路径和策略包括:1.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接续产业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2. 科技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 生态环保优先:在转型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
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当前保障能源资源供给、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现提出以下意见:一、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资源型城市发展空间。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
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林)区、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着眼于解决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抓紧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同时加快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解决好民生问题。
四是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公共政策评价问题及对策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公共政策评价问题及对策孔微巍,王铁坤(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热点问题,有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
目前,我国重点扶持的44座资源型城市已进入评价阶段。
通过研究发现:政策评价中存在着第三方评价的非独立性,评价指标非规范性等问题。
我国应推进以第三方为主的政策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规范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差异性问题,同时需要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更加注重公共政策实施的评价,以便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从而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进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评价;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470[文献标识码]AProblem s and Strategies on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in Econom ic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KONG Weiwei ,WANG Tiekun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becomes a hot topic in China's economic reform,so the related policy on it is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Now 44recourse-based cities aided by the government have stepped into the evaluation stage.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exist non-independence in the third-party evaluation and nonstandard in evaluation indicators.The government should advance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of recourse-based cities through promoting diversified policy evaluation subjects based on the third party,establishing standard indicator systems on policy evaluation,and focusing on the differences as well as evaluation on public policy to adjust it timely.Key words:resource-based city,economic transition,policy evaluation,problem,strategy[收稿日期]2011-11-07[作者简介]孔微巍(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042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042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8.31•【文号】•【施行日期】2021.08.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042号建议的答复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广西合山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收悉。
经商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合山市纳入全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范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政策文件。
2020年,国务院批准我委会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印发了专项规划。
文件和规划明确提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由煤矿企业和地方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国家对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给予适当支持。
“十四五”期间,我委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将对合山市给予统筹考虑。
同时,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合山市转型发展,合山市可统筹用于当地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
二、关于加大对合山市的转移支付力度(一)关于转移支付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要求,为增强资源枯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我委会同财政部密切关注包括合山市在内的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运行情况,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给予支持。
2008—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广西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约53亿元,其中合山市累计获得中央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约16亿元。
此外,中央财政还持续加大对广西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2021年安排940.8亿元,比上年增加63.5亿元,由广西自治区统筹用于支持合山市转型发展。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财政部统筹考虑资源枯竭城市的财政运行情况、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等因素,继续通过现有政策渠道,对合山市转型发展予以支持。
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大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的补充意见》的通知-市政发〔2015〕17号
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大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的补充意见》的通知正文:---------------------------------------------------------------------------------------------------------------------------------------------------- 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大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的补充意见》的通知市政发〔2015〕1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白银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部门:为加大我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力度,确保全市各项转型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现将《关于加大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的补充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白银市人民政府2015年1月27日关于加大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的补充意见自2007年启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按照《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方案》和《甘肃省白银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认真落实《中共白银市委关于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工作的指导意见》(市委发〔2008〕19号)和《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推进经济转型工作的意见》(市政发〔2008〕46号)(以下简称:两个《意见》),全市经济转型发展与民生改善工作成效明显。
但是,在2012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统计局四部委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中,我市转型工作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转型目标责任考核不完善,对部门和单位的转型工作未纳入年度目标责任管理考核体系,个别部门和单位从思想上淡化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
二是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不够科学,工矿企业和城市下岗职工民生保障以及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支出比重偏小。
三是土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进度缓慢,全市土地重金污染面积约7870亩,截至目前治理了2580亩,仅占总面积的3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走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走作者:周匀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第02期编者按: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
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当前保障能源资源供给、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国务院于去年年底提出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了审时度势的指导。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目标《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公布,提出在2010年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在201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这是我国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第一次列出了问题解决的时间表。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基本原则1.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资源型城市发展空间。
大武口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汇报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全面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占全区人口的85%。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目标,强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城市化“两大”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我区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也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企业改制的实施,带来矿区居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等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
历届区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抓住石嘴山市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宁夏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等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突破,经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步伐加快。
坚持以优质增量调存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由“十五”末的1.5:65.4:33.1调整为2011年的0.7∶64.3∶35。
一是做强新型工业。
工业经济实现了以传统涉煤产业为主向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的转变,新型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6%上升为2011年的30%,预计“十二五”末达50%以上;涉煤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0%下降为2011年的55%,预计“十二五”末下降到50%以下。
工业经济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对GDP贡献率达70%。
二是做大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地产开发、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产业,第三产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2亿元上升为2011年的46亿元,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30%,预计“十二五”末达36%以上。
三是做优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依托2000栋日光温室,扩大瓜果、蔬菜、花卉、蕃茄育苗等种植规模;依托湖泊湿地资源,加大“适水”产业开发,扩大螃蟹、渔类养殖,拓宽增收渠道。
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措施
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措施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首次将资源型城市转型纳入战略位置。
2007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分别确定了两批、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是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
国家、省、市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城市转型政策,特别是2009年底,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形成了《会议纪要》,对枣庄市城市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一,《意见》明确提出了枣庄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培植壮大接续替代产业。
发展以煤化工为龙头的玻璃、造纸、啤酒、新型建材等工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积极打造文化旅游、运河物流和专业市场群,提升为生产服务的能力。
二是推动城市功能转型。
围绕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合理分区、组团发展,推动传统工矿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转变,提升枣庄作为鲁南“门户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抓好环保和节能减排。
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创新和节能产品应用,努力实现减排目标。
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落实对枣庄市就业、医疗、养老等相关扶持政策,加快棚户区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切实改善生活条件。
五是促进人才结构转变。
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向人才资源转变。
第二,《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枣庄市实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政策措施山东省政府提出,积极帮助枣庄市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山东省有关部门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等方面,对枣庄市给予重点支持。
一是产业发展方面。
优先把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接续替代产业列入全省产业振兴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帮助枣庄市将台儿庄古城重建项目、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将枣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2024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情况总结(2篇)
2024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情况总结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显现。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城市开始进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
本文将对2024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源枯竭城市现状分析:在过去几十年间,许多城市大量依赖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等有限资源的开发,使得这些资源逐渐耗尽。
随着资源的减少,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面临巨大压力。
许多城市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经济困境等问题。
2.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策略:为应对资源枯竭问题,许多城市制定了转型发展策略。
首先,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
城市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加大对环境治理的力度,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积极引进科技创新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另外,城市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3.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案例分析:以某资源枯竭城市为例,该城市在2024年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工作。
首先,该城市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建立了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城市的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推动了环境治理工作的透明化和标准化。
其次,该城市注重科技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
另外,该城市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4.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其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组和产业的转型,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另外,一些传统产业和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困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提案
关于支持永城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资源型城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更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帮助,永城市作为河南省和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为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永城市处在资源开采处于成熟期,但是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民生矛盾十分突出,为了确保永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防止走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老路,提前做好转型工作既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更要争取省政府的支持。
为此,我们提议,请省政府在以下几方面支持永城的转型工作:
一、为实现永城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省政府积极支持永城市申报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二、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的要求,请省政府加
大永城转型工作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解决永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问题;
三、请省政府在永城转型发展期间,调整永城市一般预算收入超基数体制上缴比例,以此作为省政府对永城转型工作的支持配套资金;
四、请省政府加大项目和资金向资源型城市倾斜政策,并在项目建设中增加用地指标,实行项目建设用地备案后先开工,再完善用地手续的特殊政策;
五、省政府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税收方面,要求调整征收标准,有关税费的征收要多倾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总之,尽管永城推进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面临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国家、省政府关心和支持,加上永城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尽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4.15•【字号】皖政[2008]35号•【施行日期】2008.04.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2008〕3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现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我省是资源大省,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市是全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
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安徽跨越式发展、加快奋力崛起进程的重要举措。
各有关市、省有关部门和有关资源型企业要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将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到位。
各资源型城市要抓紧做好转型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转型试点市要提出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省有关部门要积极跟踪衔接《若干意见》政策措施的落实,帮助资源型城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省发展改革委要配合有关市做好与国家有关部委的衔接,争取将我省更多的资源型城市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省财政厅要跟踪衔接财政部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方案,并会同省地税局跟踪衔接国家资源税调整方案;省国土资源厅要跟踪衔接国土资源部有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灾害治理等方面的政策配套措施;省环保局要跟踪衔接国家有关完善资源开发环评机制方面的政策动态。
各有关市和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共同推进我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二○○八年四月十五日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略)。
国发〔2007〕38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
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当前保障能源资源供给、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现提出以下意见:一、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资源型城市发展空间。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
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林)区、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着眼于解决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抓紧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同时加快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解决好民生问题。
四是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万盛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万盛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6.07•【字号】渝府发[2010]60号•【施行日期】2010.06.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万盛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0〕60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万盛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万盛区作为煤炭资源供应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积累了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所共有的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万盛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为此,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要求,结合万盛区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314”总体部署、国发〔2007〕38号和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抓住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和全市“五个重庆”建设等重大机遇,围绕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建设宜居城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等转型发展目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万盛区转型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努力把万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西南地区煤电化产业重要集聚区、渝黔区域合作先导区和重庆市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资源型城市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扶持机制基本建立,旅游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煤电化、材料、机械制造等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基本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2024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情况总结
2024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情况总结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紧缺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资源密集型城市,资源枯竭的问题愈加严重。
____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旨在通过转型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2024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一、政策推动2024年,中国政府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首先,通过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引导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并扶持新兴产业企业在资源枯竭城市投资和发展。
另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了环境监管和治理,通过出台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推动资源枯竭城市实施绿色发展。
二、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资源枯竭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加大了对传统资源产业的淘汰和转型力度,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的优势产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其次,通过引进外资、对接国际高端技术,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绿色发展2024年,资源枯竭城市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首先,加强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推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加强了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和培训,提升了资源枯竭城市的环境质量。
另外,通过加大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力度,推动资源枯竭城市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城市规划与建设2024年,资源枯竭城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整。
首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合理规划,优化了土地使用结构,推动城市用地的增效利用。
其次,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建设,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另外,通过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市容环境的改造和提升,提高了资源枯竭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4
国务 院文件
国务 院 关 于 促 进 资 源 型 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若 干 意 见
国发 [0 7 3 2 0 ]8号 20 0 7年 l 2月 1 8日
抓 同时 各省 、 自治 区 、 辖 市人 民政 府 , 直 国务 院各 部 委 、 各 问题 和深层 次 矛盾 , 紧构 建 长 效 发展 机制 , 直 属机 构 :
促进 资源 型 城 市 可持 续 发 展 的 指导 思想 、 补偿 、 生态 环境 保 护 与 修 复 等方 面 的责 任 和义 务 。
、
基 本原 则和 工作 目标
要 按 照 “ 开发 、 保 护 , 受 益 、 补偿 , 污 染 、 谁 谁 谁 谁 谁
指导 思想 : 以邓 小 平 理 论 和 “ 个 代 表 ” 要 谁治 理 , 破坏 、 修 复 ” 原则 , 三 重 谁 谁 的 明确 企 业 是 资源 思 想 为指导 , 面贯 彻 落实科 学发 展观 和构 建社 会 补偿 、 全 生态 环境 保 护与修 复 的责任 主体 。对 资源 已 主义 和谐 社会 的战略思 想 , 以增加 就业 、 除贫 困 、 经或 濒 临枯 竭 的城 市 和 原 中央 所 属 矿 业 、 工 企 消 森
续 替 代产业 发展 乏 力 、 态 环境 破 坏 严 重 、 护 社 全 国范 围 内普 遍建 立 健 全 资 源 开发 补 偿 机 制 和衰 生 维
会 稳定 压力较 大 等 。加 大 对 资 源 型城 市 尤 其 是 资 退 产 业援 助机 制 , 资源 型城 市经 济社会 步人 可持 使 源枯竭 城市 可持续 发展 的支 持力度 , 快建 立有 利 续 发 展轨 道 。 尽 于资 源型城 市可持续 发 展 的体 制 机制 , 是贯 彻落 实 科 学发 展观 、 构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要求 , 是 也 调 发展 的重 要举措 。为此 , 提 出 以下 意见 : 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862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862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8.18•【文号】•【施行日期】2021.08.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862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支持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的建议收悉。
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延续促进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政策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要求,经国务院批准,2008年以来,我委会同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其中葫芦岛市南票区被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为增强资源枯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我委会同财政部密切关注资源枯竭城市的财政运行情况,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积极予以支持。
2007—2021年,辽宁省累计获得中央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210多亿元,年均增速达20%,其中葫芦岛市南票区累计获得中央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约22亿元。
对资源枯竭城市给予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是一项阶段性政策,国务院批准的支持期限为9年。
为合理引导地方预期、体现政策公平、避免阶段性政策长期化,经国务院批准,政策到期后对补助资金实行“退坡”。
为强化转移支付资金“退坡”后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保障,我委会同财政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提高地方转型发展能力,促进地方财政平稳运行。
一是将“退坡”腾退资金切块下达到省。
自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因素法测算分配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切块到省,由省级财政结合地方转型情况统筹安排“退坡”后的资金分配。
2021年,中央财政下达辽宁省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18.5亿元,规模居全国第2位,由辽宁省统筹用于支持省内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二是自2019年起对部分地区暂缓“退坡”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会议地方交流材料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及转型工作情况汇报葫芦岛市南票区人民政府(2009年7月23日)2009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我区位列其中。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工作,促进南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南票区委、区政府认真开展调研工作,并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南票实际确定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召开转型工作动员会,起步推进转型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及转型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南票区基本情况(一)自然情况南票区位于辽西走廊中段,地处葫芦岛、锦州、朝阳三市交界,为葫芦岛市三个市辖区之一。
南票区总面积513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万人,农业人口8.2万人。
全区辖4个乡镇、61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16个社区。
(二)资源枯竭情况南票区属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境内蕴藏各类资源30余种,其中以煤炭资源为主,南票煤田面积约80平方公里,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约为2亿吨,经济可采量约为1.3亿吨。
煤炭产业是南票地区长期以来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区地方税收80%来源于煤炭,60%以上居民生活来源于煤炭生产和煤炭企业辅助性生产。
1958年国家成立南票煤矿开发筹建处,1960年成立省直属国有煤炭企业原南票矿务局,成立之初共建煤矿8个,年核定生产能力205万吨,1980年后,国有井田中部分残余煤田要由地方乡镇煤矿进行残采,高峰时地方乡镇煤矿达到308家。
五十余年来,南票矿区作为辽宁省重点产煤县区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从1960年到2008年,南票地区累计产煤1.2亿吨,上缴利税12亿元。
可是,经过五十余年的规模采掘,南票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由于资源萎缩和长期负债经营,2006年11月,原南票矿务局正式启动实施破产转制,于2007年5月组建南票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原有的8座矿井中已有三座因资源枯竭而关闭。
据专家分析,南票煤田所属大中型矿井服务年限仅为6-8年。
在原南票矿务局破产转制的同时,随着国家对地方小煤矿政策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全区小煤矿的数量从最多时的308个减少到现在的59个,而且多数小煤矿处于停产整顿状态。
受资源枯竭影响,南票地区煤炭生产大幅萎缩,产量大幅下降,2008年全地区煤炭产量276万吨,比鼎盛时产量锐减232万吨,采掘业产值比鼎盛时期下降30%左右。
煤炭资源日益枯竭,产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南票区的财政收入,对长期以来南票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提出了挑战。
(三)经济社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票区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社会事业有了显著进步,城区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6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88.6%、154.6%和53.7%。
可是,由于煤炭资源枯竭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南票区的各项经济指标仍然偏低,南票区的经济社会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1.产业结构失调,三产水平偏低。
2008年,南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1:44:35 ,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相比,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一、三产业比重小的特点显著,其中第二产业中资源型工业地位突出,经济发展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受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居民消费水平低,使南票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十分缓慢,第三产业在全区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偏低。
2008年,全区三产增加值40738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6%,形成财政收入710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72%。
2.区位条件差,区域建制畸形。
南票区距市区较远,无法得到市级对城区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时又不能有效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从体制上看,南票作为区的建制,不但享受不到国家对县的优惠政策,而且财政始终属于上解体制。
从人口比例上看,南票区的4个乡镇和九龙街道均以农业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56%,但农民的土地却很少;城镇人口又多为原南票矿务局的职工及其家属,随着原南票矿务局破产转制为南票煤电有限公司,其附属的教育、生活服务等事业单位及数万名下岗职工都由南票区接收,使南票区的财政不堪重负。
3.工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薄弱。
受资源因素的制约,多年来,南票区的工业经济始终局限于煤炭采掘业,工业结构非常单一。
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286万元,仅占全市的 1.3%。
同时,由于耕地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南票区的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作物以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比重不到15%。
4.财政运行困难,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较少,加上原矿务局破产转制后社会职能移交地方,使南票区的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运行异常困难。
2008年,全区财政总收入18295万元,财力18150万元,地方财政可支配财力8914万元,财政总支出1932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823万元,当年超支挂账2142万元。
支出构成中,公教人员工资、社保支出、上级专项支出合计占一般预算支出的92%。
二、落实《若干意见》及转型工作情况(一)准备工作1.外出考察,学习经验。
为做好转型工作,我区组成由区委书记和区长带队的考察组先后到江西萍乡和甘肃白银考察学习经济转型工作,听取了两市相关领导的情况介绍,查看了有关资料,从而增强了对转型工作的认识。
2.深入调研,掌握实情。
为使转型工作更有针对性,区委、区政府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对南票区的基本区情、资源枯竭的具体情况、主要资源的分布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为制定转型思路提供可靠依据。
3.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为加强对转型工作的领导,我区成立了经济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经济转型工作。
同时,经济转型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项目办、采沉综合防治办、采沉治理办、棚改办、新农办等相关机构。
4.统筹安排,合理分工。
我区召开了全区经济转型工作动员大会,对经济转型的有关政策进行学习、宣传,对制定转型规划等具体工作进行明确部署,对各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在转型工作中的任务进行明确分工,使各单位、各部门明确了自己在经济转型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尽快投入到经济转型工作中去。
5.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由宣传、发改部门迁头制定了《南票区经济转型工作宣传方案》,对经济转型的宣传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区电视台是宣传经济转型工作的主阵地,各单位、各部门都利用不同形式宣传经济转型工作,区委还结合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我为南票经济转型做点什么”的大讨论活动,使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形成“南票经济不转型就没有出路”的共识。
(二)确定转型思路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南票区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南票实际,制定了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落实国发[2007]38号文件精神为动力,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为主攻方向,以稳定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培育新型替代产业为目标,着力拓展延伸产业链,努力推进经济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解决广大群众教育、就业、居住、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南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一是多元化发展原则。
以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在稳定原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重组,实现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
二是辐射周边原则。
立足区内,放眼域外,结合葫芦岛、锦州、朝阳三市和葫芦岛、锦州两港之间的区位特点,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产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发展定位逐步将南票区打造成煤炭、电力、建材和煤化工一体化工业基地,皮革、制鞋、陶瓷等轻工业基地,大枣、棚菜、葡萄、畜牧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基地,物流、仓储、旅游等服务业基地,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一个载体和工农业集中区,成为转型经济的成功典型。
4.发展思路实现南票经济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实施项目支撑、城区扩容、品牌包装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城区中心工商业区、沙锅屯循环经济园区和下凌线两翼综合产业园区三大产业平台;巩固发展电力、煤炭、建材三个工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大枣、棚菜、畜牧、葡萄四个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以轻工、煤化工、旅游、仓储、物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接续替代产业。
5.发展目标南票区总体发展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年一倍增”的总体要求,分两个阶段实施,前3年着力培育自身发展能力,为全面实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后3年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大大加强,就业供需基本平衡。
第一阶段:2009年到2011年。
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促使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得到基本缓解,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初见成效,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发展,多元产业共同支撑经济发展的框架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年倍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第二阶段:2012年到2014年。
到2014年底,全区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镇人口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形成现代工业、农业、商贸、旅游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社会保障水平充分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真正进入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年倍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
6.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按照分工有序、结构优化、整体发展的原则,完善城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城区中心枢纽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构筑“一核、三带、五区”一核即建设城区经济核心区: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区功能,对现有城区进行扩容,建设区域性商贸、金融、科教、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