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对比翻译欣赏与批评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精选文档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通过这篇文章,笔者对夏济安翻译的《瓦尔登湖》和网上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此译作中,夏济安翻译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描述大自然的原始、纯真,令现代人心驰神往。
译者也通过对汉语中词汇、语序、句子结构等的精妙把握,几乎成功译出了原作的精髓,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读者的精神享受。
一、语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汉语序比较固定,反映了中国人逻辑思维的过程及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
英语语序灵活,不一定按这一顺序排列:例1:原文:“the lost pig which is said to be in these woods, whose tracks I saw after the rain?”夏译文:“还是那头丢失了的小猪?据说它在这片树林里,雨后我见过它的脚迹?”网上译文:“还是一只据说迷了路的小猪跑到这森林里来了?下雨后,我还看见过它的脚印呢。
”例2:原文:“I pursued with a paddle and he dived,but when he came up I was nearer than before. He dived again”夏译文:“我划桨追去,它潜入水中,等它冒出来的时候,我和它愈加接近了。
”不难发现,例1这句原文中有明显表现时间前后顺序的词,如“is said”、“saw”、“after”。
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按照事件先后顺序来排列,而不是按原文的描述顺序。
“见过它的踪迹”这个事件发生在“下雨”之后,因此如果用汉语表达的话,应先译出“下雨”这个事件。
此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此例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意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而形合则是指词语和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也就是严格按语法规则组句。
例1中“is said”的连接用了被动语态的手段实现,译成中文则是简单的“据说”,“after”则是使用连词来表达时间上的逻辑关系。
中英文学对比鉴赏
Song to CeliaDrink to me only with thine eyes, And I will pledge with mine; 以眸子为吾举杯,吾以双眼回馈以报:Or leave a kiss but in the cup, And I'll not look for wine.或于杯口印一香吻,吾必不将美酒寻找The thirst that from the soul,doth rise Doth ask a drink divine; 渴求畅饮神酒仙酸,乃灵魂升华之愿望But might I of Jove's nectar sup, I would not change for thine. : 若以汝酒与之交换,吾宁不饮天酿琼浆,I sent thee late a rosy wreath, Not so much honouring thee吾曾赠汝玫瑰花环,并非对汝表示敬仰,As giving it a hope, that there It could not withered be.只为花环留汝身边,将水不凋谢常留芳。
But thou thereon didst only breathe,And sent'st it back to me; 而汝却将花环返还,并口呼兰香喷其上;Since when it grows , and I swear , not of itself ,but thee吾发誓花环生异变,花气不再但闻汝香。
静女其姝shū⑴,俟我于城隅yú⑵。
爱而不见⑶,搔首踟chí蹰chú。
贞静娴雅之女城角隐蔽处--城上角楼徘徊不定静女其娈luán⑸,贻我彤管⑹。
彤管有炜wěi⑺,说怿女美⑻。
面目姣好盛明貌自牧归荑⑼,洵美且异⑽。
匪女之为美⑾,美人之贻⑿野外实在,诚\异:特殊\匪:非\ 贻:赠与。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课件
荷塘月色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追求、对 人生的思考等,应在英译文中得到体 现,以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深度。
文化特色的再现
总结词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再现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详细描述
荷塘月色原文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色,如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审美观念等,应在英译文中得到再现 ,以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
CHAPTER 06
从对比赏析中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直译与意译的运用
直译
保留原文的句式和修辞,力求传达原文的表层意义。
意译
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意义,对原文句式和修辞进行适 当调整。
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的关系
功能对等
译文在读者中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响,达到相似的交 际目的。
形式对等
译文在形式和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更强调语言的自然流畅和地道性。
CHAPTER 04
文化差异在译文中的体现
文化意象的传递
总结词
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传递原文 的文化意象是至关重要的。
详细描述
荷塘月色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如 “莲花”、“月色”等,在英译 文中应得到准确的传达,以保留 原文的意境和美感。
文化内涵的保留
总结词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 文化内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 文。
句式结构对比
总结词
句式结构是影响语言流畅性和表达力的重要因素。
详细描述
在《荷塘月色》的英译文中,不同的译者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句式结构来传达原文的含义。通过对比不同译文的句 式结构,可以分析它们在句子节奏、语势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差异。例如,有些译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长句来营造 氛围,而另一些则可能更喜欢使用短句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英汉对比与翻译分析解析
▪ 原译:通过改变每天的食品和随意挑选衣服,我 们避免了形成一个固定的生活模式。
▪ 改译:欲避免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可改变每天 的饮食,随意选择不同的服装。
例14 ▪ 原句:已经拟定了一份新的课程纲要。 ▪ 译文:A new syllabu妇二人有了儿子,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就不 能再 卿卿我我了。
Conclusion:
▪ 9. 英语多复合长句;汉语多简单短句
▪ 从句可以充当除了谓语动词之外的所有句 子成分,使英语句容易出现结构复杂的长 句。而汉语词汇的粘合力较差,不宜拖带 过多的修饰成分,更多擅长使用流水句式。 英译汉时往往需要拆译从句或长句。
discord among his four daughters.
(Connectives)组成复句,形式上比较严谨,缺乏弹性; 汉语则重意合,即更多地依靠语序直接组合复句,由于其 句子成分用逻辑意义贯穿起来,结构灵活、简洁,不会引 起误解。掌握了上述差别,翻译工作者在构句上就有了基 础。
▪ 汉语句子之间的意思或句中的意思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关 联词来衔接,而意思仍然十分明确,因为汉语句子之间的 逻辑关系是暗含于句子结构之中或句子之间的,通过句子 的先后顺序一般就可以推断出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句子意 思。所以,与英语句子相比,汉语句子有时就显得结构松 散,句子短小,句式连接也不够严谨。汉语句子特征可描 述为“流水句法”,如汩汩“流水”,其间少用或不用连 接词,也不会影响其流畅与句意的准确性。英语句子可比 拟为“竹节句法”。
▪
associated with the shape of its body and
英汉汉英对比翻译欣赏与批评
在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上,他们主要强调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还没有考虑到翻译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
所以,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开始进入了翻译的文化论。
斯奈尔-霍恩比撰写文章,建议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们抛弃他们“唯科学主义”的态度,把文化而不是文本作为翻译的单位,把文化研究纳入翻译理论中来。此提法标志着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
进入20世纪90年代,翻译描写学派出现了文化专项,以1990年巴斯奈特与勒弗维尔编的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为标志。
03
描写学派的贡献
三、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文化学派 产生背景 佐哈尔和图里翻译研究有许多不足之处: 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语言学派的影响,埃文-佐哈尔的理论深受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而图里把他的理论称作“描写翻译学”,就更可看出他与结构主义的关系。 他们的观点虽然饶有新意,但文风不够鲜明强烈,稳重有余而激情不足,因而就译坛的冲击还不够有力。
图里主要翻译思想 描写性研究至关重要 在理论上分析了描写研究对翻译研究学科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以经验方法进行的描写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总结。 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图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从中得出在某一多元系统中主导控制翻译的系统规则。
03
人们开始认识到:翻译的概念应该大大拓宽,尤其是译入语文化的观点。
03
图里尝试运用此理论来探究希伯来文学的翻译,还正式提出了以译文为中心的翻译理论。
02
有人探讨文艺复兴时期英格兰和苏格兰以及16世纪西班牙的翻译文学怎样在国家文学中发挥功能。
01
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
勒弗维尔把所有直译、意译、改写、改变甚至假“翻译”(Pseudo-translation)等都视为翻译,成为考察对象,提出“翻译就是重写的一种形式”的论断也受该理论影响。
汉英语言比较及汉译英例句
一.中西文化、语言比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首先来比较中西思维方式的区别1.中国人在哲学上注重心理时空,在思维上尤其突出悟性,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了然;文化求全、求圆满,对称平衡。
不注重形式论证、强调整体性的、和谐的辩证法;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拥有悠久的历史,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过着孩子般的生活,所谓赤子之心)2.而西方人:思维以逻辑、分析、线性linear为特点,是直线形的,片面掘进break-through,single-minded, 崇尚个体思维、重形式论证、注重分析。
人为万物之尺度;(对比:音乐、文学、书法、绘画、医学、哲学、直觉)中国人的心态是一种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The serene and blessed mood: 富于想象力的理性;语言也是心灵的语言;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就像毛笔,难于掌握,但一旦掌握,能够得心应手,创造促美妙优雅的书画。
二.语言区别:汉语:意合(Parataxis),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联系结构:无主语及主语省略很多,主动语态多、连词少,不怕重复;汉语重质、质实结劲、词语内涵丰富,文句结构流洒自如,在词语和句法组织上重意合而非形合;英语: 形合(hypotaxis), 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
多用连词、介词构建句子,非人称主语多用,被动句,主语不省略;主干结构突出,主谓机制突出,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介词突出。
所以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因此:英语好比一棵大树;汉语好比一节节竹子;红楼梦:和尚;He bought six pens, which cost him 42 yuan.When he brought them home, he found they were all use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While the prospects are bright, the road ahead has twists and turns;has zigzags; tortous这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所有类似的工程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It is a gigantic project before which all similar projects pale significantly;典型的例子就是连词:so…. that 和when….1.What was 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like? It wasso interesting that I went several times.北京的紫禁城是个什么地方?它是如此有趣以至我去参观了好几次;When 也不是总译成当…..时候..甚至大部分时间不译成“当……时候”有时甚至出现:“当他转过身来看见我手里握着那根上面刻着亨利.史密斯的名字的旧鱼竿的时候….”这样的怪句子;2.汉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英语:When you look afar, the mountains are green and clear;But no sound of stream is heard when listening near.The flowers remain in full bloom when spring’s away,A human being’s approach the bird doesn’t fray.汉语是婴儿语言;(1)隐含条件从句的意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2)隐含结果从句的意合;He spoke so rapidly that we could not clearly understand him.他说得太快,我们不能理解他的意思;It was so cold that the river froze.天气寒冷,河水都结冰了;It couldn’t make out who he was as I only saw his back;我只见到他的背影,认不清是谁;(3)隐含转折的意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It is easy to change rivers and mountains but hard to change a person’s nature.三.英汉两种语言句型具体区别及翻译中的应用:核心区别:汉语:并列型coordination, 表面上是没有主次之分的;英语:从属型subordination,一定是有主次之分的;Eg.7 将国有企业提供社会保障待遇与雇佣关系脱钩,这将有助于使国企经理在作出商业决策时不用考虑政府对社会问题的顾虑,同时还可使员工在调动工作不用担心失去社会福利待遇,这就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英汉翻译评析(附参考译文)
英汉翻译讲解(1)I.英汉之间的差别:“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吕叔湘国内学者的共识是:汉语是综合性的,描写性的,而英语是分析性的,逻辑性的。
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英语重形合(形式上的融合),汉语重意合(意思或意境的融合)。
在句法方面,有学者形象地把英汉比喻为以下几种:1.雄孔雀/雄狮-----即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地线性链,象头小尾大地雄孔雀。
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地局式。
例如: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
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又如: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
(完整word版)《江雪》英译文对比赏析-文档资料
《江雪》英译文对比赏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一:River 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river-snow.(Translated by Witter Bynner, 摘自文殊选注《诗词英译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译文二:The Snowbound River。
O’v 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吴钧陶编译《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文白对照)》,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1 原作分析及序言在对比这篇五言绝句的英译本之前,笔者对这首诗的意境及作者柳宗元写这首诗词时的心境及时令做了充分了解。
这有助于笔者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更好地对诗词的英译本进行较有把握的评析。
整个诗句总共只有二十二个字(含标题),它主要的大意是: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柳宗元在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
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
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标签:《望庐山瀑布》诗歌可译性汉英语言差异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隽永,意境深远,与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相比文字简练,内容含蓄,有人称赞其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基于此,各种语言版本的李白诗歌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英译本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
但是,要从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把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意境英译出来,难度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译者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植”,即用另一种语言把诗歌的神韵翻译出来,让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
本文以著名学者许渊冲、王守义&John Knoepfle(以下简称为王诺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原诗和译诗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内容差异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
而内容即指作品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文字的叙述,在说明和描写之中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等。
译诗应首先忠于原作,译出作品的内容应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
在翻译诗歌作品时,刘重德认为我们应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信达切)。
”[1]刘认为在这三者中,“信于内容”应排在第一位。
著名学者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2]分别由许渊冲与王诺合译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内容。
英汉汉英对比翻译欣赏与批评课件共68页文档
以色列学者图里和赫曼斯又对“常规”( norms)和 “翻译常规”(translation norms)进行了深入研究, 拓宽和深化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
(4)他认为,以上两种情况是一个很有趣的矛盾现象: 翻译这个可以引进崭新的意念、项目、特色的媒介,竟 然成为保守传统口味的工具。
(5)他还指出,翻译文学在多系统中占主要或次要位置 ,不一定等于说整个翻译文学都处于同一个位置。
(6)翻译文学所处的位置也成为影响译者采取何种翻译 规范或方法的重要因素。
4、埃文-佐哈尔理论的价值
(1)他基本确定了翻译文学跟译入语文化文学在不同 情况下的不同关系。
(2)翻译活动实际上是由译入语文化里的各个系统所 决定。他认为,翻译不再是个其性质和界限一经确定 就不再变化的东西,而是依赖于一定文化系统中各种 关系的一种活动。他对翻译性质的新认识导致了一系 列新见解:a)把翻译看作只不过是系统间传递的一种 特殊形式,人们能以更广泛的范围来看待翻译问题。 b)人们可以把译本看作是存在在目标系统中的一个实 体,来研究它的性质,而不再纠缠于原文和译文间的 等值问题。c)人们可以从更广泛的系统间传递的角度 来认识翻译。
7、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 (1)有人探讨文艺复兴时期英格兰和苏格兰以及16世 纪西班牙的翻译文学怎样在国家文学中发挥功能。
(2)图里尝试运用此理论来探究希伯来文学的翻译, 还正式提出了以译文为中心的翻译理论。
(3)人们开始认识到:翻译的概念应该大大拓宽,尤 其是译入语文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4)勒弗维尔把所有直译、意译、改写、改变甚至假 “翻译”(Pseudo-translation)等都视为翻译,成 为考察对象,提出“翻译就是重写的一种形式”的论 断也受该理论影响。
英汉翻译教程--汉英语言对比【精品-doc】
英汉翻译教程--汉英语言对比第一部分汉英语言对比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基础上。
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
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按照人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不同语言的对比转换,也离不开对比分析。
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因此,对比、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
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
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亚更值得翻译”,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
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
他在与莎士比亚的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
对他在翻译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描述了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法。
他说:“莎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范文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范文第一篇:《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范文摘要:散文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需通过译文向外国读者展现语言独特的魅力,国家的传统和文化,翻译界对散文翻译越来越重视。
在翻译优美的散文时,译者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画卷,脑中应浮现的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一幅图画,该图画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设置的情境,读者应通过阅读译文对作者的感受和心境感同身受。
但如何既能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情景,表达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同时又能展现出作者的文采和语言美是对译员翻译功底的考验。
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读者反映论”为指导理论,通过鉴赏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翻译的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荷塘月色》,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希望能够给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国散文;散文翻译;翻译技巧散文既可寓情于景,又可托物言志,既可寄情于事,也可有感而发,分享哲理和感悟。
通过散文,读者可尽观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体会人间真情。
形散神聚赋予了散文独树一帜的魅力。
奈达认为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
阅读译文的人是读者,因此译者本人的主观感觉不可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
如果译人语的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基本相同,这样的译文才是合格的。
如《荷塘月色》一文,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应感到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已随作者漫步在荷塘边,沐浴月光,欣赏月下荷塘,体会作者当时为国家现状的忧心,一腔爱国热血却为担心家人安危所牵绊的无奈与烦乱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鉴赏和分析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两个译本,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
一、《荷塘月色》译本比较之词汇翻译1.形容词在抒情美文中,形容词是点睛之笔,形容词翻译得贴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文能否将读者带入作者所设的情景中。
英汉句子比较与翻译解析
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 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萧红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When I was twenty, I fled home. Since then I have been wandering around like hobo. (刘士聪 译)
奈达 《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 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英语注重显性衔接(overt cohesion),汉语 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
I worked very hard on this book. 这本书我花了很多心血。 He isn’t interested in things like watching TV, listening to songs, or dancing. 看电视、唱歌、跳舞这类活动他都不感兴趣。
5 出于礼貌,使措辞得当,语气委婉 Visitors are requested to show their tickets. 来宾请出示入场券。 Passengers are requested to fill in the customs declaration form here. 请旅客在此填写报关表。
2 无被动助词 看似主动,但在主谓关系上却有被动含义,这 种语言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 例句: 那里讲什么语言? What language is spoken there? 这个任务必须按时完成。 This task must be fulfilled in time.
11汉英修辞对比与翻译(1)
一阵响亮的鼓掌 声
河上的溅水声
水壶沸腾的声音
远处传来的火车 汽笛声
A peal of applause
The splash on the river
The bubble of a kettle
1.他虽然带着五分酒意,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 后偃,东倒西歪。【施耐庵:《水浒》】
He was not really drunk, but pretended he was intoxicated and staggered along.
2.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 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鲁 迅:《社戏》】
melodious whoop, at intervals, followed by a
deep-toned ding-dong-dong, ding-dong-dong,
for he was personating a steamboat.
--M.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We Chinese hold that one should be as tolerant/encompassing as the vast ocean which admits hundreds of rivers and should draw upon other’s strengths. 《中国翻译》,2007,(2)
高跟皮鞋声阁阁地传了过来。
Presently there came the click of highheeled leather shoes.
(2) 句法功能的转换
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官渠岸的小巷里 爆发了,惊动了梁三老汉。
Popping firecrackers in a lane in Guan Qu’an startled Old Liang out of his contemplation.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剖析翻译
►在语篇中,涉及比较关系的两个事物或事态 可以完全相同或者在总体上具有相似性,也 可以是不同的。
►一般比较由某一种类的形容词或副词表示, 如表示“相同”的same,equal,identical, identically等,表示“相似”的such,similar, so,similarly,likewise等,表示“不同”的 other,different,else,differently,otherwise 等。
►在汉语中,“这”则要高于“那”,汉语 近指词“这”的绝对使用频率是远指词 “那”的两倍以上。在英语语篇中,that一 般用来指称别人说的话或提到的事,而在 相同的情况下,汉语一般用“这”。在汉 英语篇中,当发话者指称上文的陈述时, 汉语一般用“这”而英语一般用that。
►This trend bega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n several governments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pecific demands that a government wants to make of its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cannot generally be foreseen in detail.
►2.2指示指称
►指示指称是指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 以及冠词等所表示的指称关系。在指示指 称中,发话者是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或空 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的。英语中的 指示指称词为:指示代词 this/these, that/those;定冠词the;指示副词 here/there, now/then。这些指示代词在语篇衔接方面起 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回指功能。
英汉汉英对比翻译欣赏与批评PPT学习教案
第18页/共29页
一、形式标记 着眼于音、行变异的形式标记(form markers) (一)音系标记(phonological Markers) 汉语的音系特征:元音——音乐感、实质感;声调系统——节奏感;平仄分
类——抑扬感;汉语为单音节——语音流纯净清晰,优美悦耳。 1、第一回: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第二回:贾雨村看到智通寺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思回头。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dream”就可以算是浅化。
第8页/共29页
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Free and at peace. 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
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Even the candle, feeling our sadness,
Weeps, so we do, all night long.
Tr. Witter Bynner, 1929
The candle has a heart, it pities our separation,
第20页/共29页
(二)语域标记 (Register Markers) 按语体分,可有口语、书面语;按地域分,可有方言、标准语;按专业分,
可有种种技术用语、非技术用语;按性别分,可有女性用语、男性用语 词语的特定语域,是对常规语域的变异,行文由此显现出与核心语汇的色彩
差异。
第21页/共29页
英汉词语对比与翻译【打印版】
英汉词语对比与翻译 --- 系统、语义及其他词类在英汉语中使用的频率有差异1.我成功了。
I was in success.2. The old man cast impatient glances at the clock. 这位老师不耐烦地看了看钟。
3.他初出茅庐,没有什么经验。
He is a green hand4. On entering the door I remembered the doll I had broken. I felt my way to the hearth and picked up the pieces. I tried vainly to put them together.一进门,我就想起来了被我摔碎的娃娃。
我摸索着走到壁炉跟前,捡起了碎片。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 英汉语对比研究人到齐就开会。
The meeting will begin when all are here. 不要人云亦云。
Don’t say what others have said.帐单撕碎了。
The bill was torn to pieces.问题解决了。
The problem was solved.你再说一个字,我马上走。
If you should say one more word, I would go at once.你死了,我去当和尚。
If you should die, I would go and be a monk.1.人在阵地在。
The position will not be given up so long as we are still living.(Condition 条件)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If one has no long-term considerations, he will find trouble at his doorstep.(Condition 条件) 3.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汉英文化对比下汉语中重复的英译——《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分析
汉英文化对比下汉语中重复的英译——《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段传媒历史,源于东汉时期名士邹忌(前305-前240)对齐景公(前328-前301)的总结经历。
该故事叙述了邹忌以大胆无畏的态度讽刺齐景公,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勇于挑战强权,受到齐景公的表彰,从而树立起当时新的政治主张的生动的传统。
邹忌的讽刺邹忌的讽刺是其文学论述的重要特点之一,尤其是其反对齐景公统治的讽刺。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他指出齐景公“走向了虚伪和无谓的政治”,“统治上采取了无用的政策”,“百姓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他还举出齐景公政治表现的具体例子,如“以排除有害人的心理情绪,耍弄在宫里”,以及“禁止百姓以怨恨的心理情绪,供养不在宫里的人”、“以采取奸诈的行动,使宫里的人痛苦”等等。
他通过这样的讽刺以及其他如“不敢言”的暗示,严厉批评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政治行为,受到众人的称赞。
汉英文化对比汉英文化是一种文化差异,它把汉语与英语放在一起比较,比较两者在语言、习俗、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汉英文化对比,有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两种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互相影响。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译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汉英文化的差异。
邹忌以重复的语句讽刺齐景公,其语气并不是非常直接,但在英文中,他的意思很清楚。
他使用的一些表达,例如“以排除有害人的心理情绪,耍弄在宫里”,在汉语中会用一句话表达,而在英语中则要用上好几句话来表达,但无论如何,译者都未依据文学上的文体,层层拆解,来感受到邹忌的讽刺之意。
总结《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作品,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当时的政治形势,也可以看到汉英文化的差异。
译文分析中,可以深入地了解文学上的文体,以及汉英文化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总之,通过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e candle has a heart, it pities our separation, • For our sake it sheds tears until the sky is light. • Tr. Hans Frankel, 1976 • The candle grieves to see us part: • It melts in tears with burntout heart. • Tr. X. Y. Z.
英汉/汉英对比翻译欣赏与批评
中国翻译批评(二)
• 许 渊 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 • • • 三似:形似、意似、神似; 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三化:深化、等化、浅化; 三之:知之、好之、乐之。
• 三似: “似”是译文的必需条件,最低要求,一般说来,不 似就不称其为翻译; • 形似:一般是指译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相似; • 意似:是指译文和原文在内容上(有时还在形式上)相似 ; • 神似:却指译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不一样,但在内 容上或精神上却非常相似。
• 三化 • “深化”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用形象、具体 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 • 如“人间桂花落”中,有人加“看”,有人加“听”,有人加“让 ”;“分译”林语堂把辛弃疾《采桑子》中的“愁滋味”,分开 译成“bitter and sour”。 • Idly I watch the cassia petals fall; (Yang Xianyi) •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 Free and at peace. 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 (Weng Xianliang)
• “形似”是“三似”的最低层次,如果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即 字面,下同)一致,那“形似”就等于“意似”;如果原文的 内容和形似有矛盾,那“形似”就成了“貌合神离”。“意似” 是“三似”的中间层次,一般说来,要在原文和译文内容和 形式上都一致的条件下才能做到。如果内容和形式有矛盾, 那就要得“意”忘“形”,得其精而忘其粗,那就成了“神似”, 也就是“三似”的最高层次。
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与翻译批评
• 风格的符号体系: • 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
• • • •
• • • • • •
一、形式标记 着眼于音、行变异的形式标记(form markers) (一)音系标记(phonological Markers) 汉语的音系特征:元音——音乐感、实质感;声调系统— —节奏感;平仄分类——抑扬感;汉语为单音节——语音 流纯净清晰,优美悦耳。 1、第一回: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第二回:贾雨村看到智通寺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思回头。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 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Free and at peace. 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 • 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 When the moon rises and the birds are roused, their desultory chirping only accents the deep hush of the dales. • (Weng)
“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 ” 这十个字是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理论翻译观。 《文学与翻译》前言 2003年12月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最高形式。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两种 文化的统一,而统应该是提高。 • 词汇是语言文化的基因,两种语文的词汇有时相等,有时 不等;相等时,两种语文处于均势,那自然好;如果一优 一劣,那就要争取优势,…… 译文应该改变译语的劣势, 争取均势,最好能发挥译语的优势。争取均势可以用等化 的方法;改变劣势,可以用浅化的方法;发挥优势,可以 用深化的方法。浅化可以使人知之,等化可以使人好之, 深化可以使人乐之。
• A Red, Red Rose
• • • • • • • • by Robert Burns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a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啊,我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 它在六月里初开; 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 它美妙地演奏起来。
• 再创作与翻译风格 • 文学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犹如原作者在用 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翻译风格有“形似”与“神似”之 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的内容有矛盾时,翻译只能“ 神似”,也就是再创作。…… 再创作要发挥译语优势,和 原文竞赛,才能建立新的世界文化。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 再谈优势竞赛论 • 忠实并不等于保留原语表达方式,文学翻译更要保存原作 的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 便更好传达原作内容。译者要有敏锐的感觉才能鉴赏,要 有独到的表现力才能创造。独创并不是生造新词,而是巧 妙利用旧词。 • (《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
• • • •
• • • • • • • •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ut would we wish the Farthest verge to see, There still is left to mount One Story more. Tr. W. J. B. Fletcher, 1918 Wish you an endless view to cheer your eyes, Then on more story mount and higher rise. Tr. Tsai Tingkan.1930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Tr. X. Y.Z, 1985
• 三之 • 知之、好之、乐之 :译者与读者的关系 • “三之 ”论来源于孔子在《论语 》中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所谓“知之”,就是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就是喜 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感到乐趣。 • “意似”相当于“知之”;“意美”相当于“好之”;“神似”或“三 美”才相当于“乐之”。要使人“乐之”,必须先“自得其乐”, 这是译诗的成败关键。
• An elegant handwriting, like the elegant hand that wrote it. I pushed it to one side and had another drink, I began to feel a little less savage. I pushed things around the desk. My hands felt thick and hot and awkward. I ran a finger across the corner of the desk and looked at the streak made by the wiping off of the dust. I looked at the dust on my finger and wiped that off. I looked at my watch. I looked at the wall. I looked at nothing.
• • • • • •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Even the candle, feeling our sadness, • Weeps, so we do, all night long. • Tr. Witter Bynner, 1929
• 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是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 的本体论;优势、均势、劣势(三势论)是两种语言关系 的认识论;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 法论;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总起说来,艺术论是文学翻译的认识论;简单说来,文 学翻译就是“美化之艺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 •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 ,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总起来说,文学译论 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 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 化之艺术”加起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 竞赛。
• “浅化”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抽象、一般性 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译”等。如翁显良把“夜静青 山空”中的“静”字和“青”字都省略了;“合译”如同句中的“ 静”和“空”融化为一,译成“融化在一片空寂之中”。 • 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 又如“黄粱梦”不必说明小米没煮熟,一场好梦就惊醒了, 只译成“a golden dream”就可以算是浅化。
• (二)语域标记 (Register Markers) • 按语体分,可有口语、书面语;按地域分,可有方言、标 准语;按专业分,可有种种技术用语、非技术用语;按性 别分,可有女性用语、男性用语 • 词语的特定语域,是对常规语域的变异,行文由此显现出 与核心语汇的色彩差异。
• (三)句法标记(Syntactic Markers)(有特色的句法形式) • 如:并列、复合、平行、对仗、省略、重复等 • 在行文中以反复使用某种句法结构求得某种语言特征的风 格手段,都表现为风格的句法标记,如破折号、疑问句、 祈使句、绝对式结构以及不合语法句、俚俗句及歧义句的 法,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 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 性语言的,译文也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 、“反译”等方法(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容上却 倒相同),如 • “恨君不似江楼月” (《采桑子》) • 译成“我但愿你能像江上的明月”,把“恨”说成“愿”,把“不 似”说成“像”,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容上却倒 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