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9《木兰诗》 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9课《木兰诗》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9课《木兰诗》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d5e3a7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f.png)
第9课《木兰诗》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1 熟读诗歌,理解大意,掌握文言字词。
2.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女英雄形象;3.了解文本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分析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花木兰与一般英雄形象的不同之处。
教学创新:尝试将孙绍振的文本分析方法介绍给学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初中学生,而初中与小学最大的区别就你们要开始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这表现在语文课上就是要求你们要能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美,欣赏文章的美,甚至能够点评文章的美丽之处。
我们已经弄懂了《木兰诗》的字面意思,今天我们要上一堂文学欣赏课,欣赏《木兰诗》为什么传唱了千年,它到底美在哪里,花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在我们民族中屹立千年,她又美在哪里。
同时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孙绍振先生的文本分析方法。
这个可能会高于一些同学现有的理解力、接受力,但是如果你跟着老师的步伐节奏一起思考,我相信你能够听懂。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2、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注意读准字音。
唧唧(jījī)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溅溅(jiān jiān)胡骑(jì)啾啾(jiūjiū)戎机(róng)朔气(shuò)金柝(tuò)阿姊(zǐ)霍霍(huò)著(zhuó)云鬓(bìn)4、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注意一下字词。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女叹息:惟:只问女何所忆忆:思念昨夜见军帖帖:文告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很多的意思愿为市鞍马:为:为了,市: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溅溅:水流声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赏赐百千强:强:有余木兰不用尚书郎:用:做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对镜帖花黄帖:通“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双兔傍地走走:跑三、看木兰的英雄气概1.接下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英雄?用词语概括这些英雄共同具有的特点。
《木兰诗》教案精选【三篇】
![《木兰诗》教案精选【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27f34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8.png)
《木兰诗》教案《木兰诗》教案「篇一」一、概述《木兰诗》这首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
《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理解这首诗详略分明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4、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字词还在积累之中。
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喜欢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
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歌,学生们乐读,易背,因此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上正在形成阶段,有待培养提高,因此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和讨论探究法等方法。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木兰从军”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024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2024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fa38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0.png)
2024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木兰诗》所描述的古代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掌握诗中的基本词汇和修辞手法,以及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木兰诗》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诗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修辞手法。
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木兰的形象、诗的主题、重要修辞手法。
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鉴赏其艺术价值。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用于展示《木兰诗》原文。
教学软件,如“云课堂”APP,用于互动教学。
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引出木兰这一特殊形象。
教学策略:结合讲解与示范,小组讨论与个人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木兰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朗诵、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诗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过程:导入:故事导入,简述木兰代父从军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逐段解析《木兰诗》,介绍诗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巩固练习:提供与诗中修辞手法相关的练习题,如仿写、选择填空等。
归纳小结:总结《木兰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口头反馈和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及时给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木兰诗》。
作业布置:背诵《木兰诗》全文。
写一篇关于你从《木兰诗》中学到的启示或感悟的小短文。
选择《木兰诗》中的一个修辞手法,模仿写一段短文。
教师自我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觉得成功的地方在于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文化背景时可能过于简略,未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细节补充。
同时,应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享,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木兰诗》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木兰诗》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ccc19c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e.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木兰诗》教学反思《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著名诗人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展现了女性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力。
这一精神为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启示,具有必看性和必读性的国学经典在我们的课程中间也有较高的位置。
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九课中,我们将学习《木兰诗》,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们注重国家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四个方面,分别是:知识目标:掌握《木兰诗》的基本内涵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感慨与深情,听懂朗诵获得美感的体验能力目标:通过领会《木兰诗》的情感内涵,运用语言组织思想,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提高听说读写人文素养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民族自豪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朗读《木兰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2. 明确《木兰诗》的主旨,让学生掌握女性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
3. 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木兰诗》中一些生疏的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4. 唱《千本桥》这首歌曲,让学生体验文化传承的魅力,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5. 分组讨论,探究佳节习俗的由来,并为班级创造出更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教学思路1. 围绕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木兰诗》生动描述了一个爱国女儿代替父亲参军打仗的感人故事,这和当代社会的女性崛起、女性权益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应该从现代女性面临的问题入手,增强学生们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职责和责任,树立积极向上的典范。
2.培养学生对国家文化的修养国家文化是每个人必须应对的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内涵而备受世界瞩目。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b5f95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2.png)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教案范文:教学内容: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学习诗歌的诵读和韵律;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木兰诗》的内容和意义;2.熟练诵读和表演《木兰诗》。
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木兰诗》的情感和艺术形式。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木兰诗》的课本原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首先,激发学生对《木兰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如《木兰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讲述的是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2.然后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木兰诗》?了解《木兰诗》的故事内容吗?Step 2:讲解诗歌的意义和韵律1.再给学生介绍一下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解释诗歌是一种用于表达情感和展现艺术形式的文学形式,它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2.诵读《木兰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表达方式和韵律。
Step 3:学习和理解《木兰诗》的内容1.让学生朗读《木兰诗》,并用多媒体呈现《木兰诗》的课本原文。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感情和形象描写。
2.分析和解读《木兰诗》的内容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木兰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子,为了代父从军,她不怕艰辛,不怕困难,最终获得了众人的赞誉和崇高的地位。
Step 4:诗歌的表演和演练1.授予学生一些表演技巧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诵读和表演《木兰诗》。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表演。
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个主演,其他的学生可以扮演木兰的亲人和战友。
要求学生尽量体现《木兰诗》中的情感和形象。
Step 5:总结与评价1.总结《木兰诗》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表达对《木兰诗》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2.评价学生的表演,并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Step 6: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木兰诗》并录制音频;2.让学生写一篇简单的作文,讲述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744456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0.png)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涵泳诗歌,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诗意。
2.梳理故事情节,理解诗歌详略得当的构思匠心。
3.感知语言魅力,体会北朝民歌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4.分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学习其身上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反复涵泳诗歌,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诗意。
2.梳理故事情节,理解诗歌详略得当的构思匠心。
3.分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学习其身上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感知语言魅力,体会北朝民歌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演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今天,我们班收到一封来自出版社的征集令,内容如下: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花木兰的故事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记忆。
出版社准备将家喻户晓的《木兰诗》打造成集故事、文言知识、声音于一体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绘本,重新演绎木兰传奇。
现邀请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完成绘本的设计。
出版社策划部2024年X月绘本设计任务如下:任务一:选插画·明情节任务二:配声音·诵民歌任务三:定封面·悟形象任务四:推荐语·传精神二、预习检测1.查阅资料,积累文学常识(1)《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成的《乐府诗集》,是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
(2)“乐府双璧”: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
(3)乐府: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
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
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字词注音唧唧jī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jiān 辔头pèi鸣溅溅jiān 燕山yān 啾啾jiū 戎机rónɡ 朔气shuò 金柝tuò十二转zhuǎn 扶将jiāng 阿姊zǐ 著我旧时裳zhuó cháng 云鬓bìn3.字词释义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54633b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3.png)
《木兰诗》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事迹。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教授《木兰诗》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精神。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反思,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木兰诗》时,应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木兰精神的认识。
1.2 强化学生爱国情怀通过教学《木兰诗》,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爱和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1.3 培养学生勇敢精神通过木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勇敢精神,鼓励他们在面对难点时勇敢向前。
二、教学方法选择2.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木兰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木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2 互动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预讨论、表演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理解力。
2.3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参观展览等方式,拓展对木兰故事的认识,加深理解。
三、教学内容设计3.1 着重诗歌解读在教学《木兰诗》时,要注重对诗歌的解读,分析诗歌结构、意境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2 引导讨论思量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量,促进他们对木兰故事的思量和理解。
3.3 联系现实生活将木兰的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量如何在当今社会中体现木兰精神,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四、教学评价方法4.1 多元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包括笔试、口头表达、作品展示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鼓励学生表现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的表现,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3 及时反馈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总结经验在教学《木兰诗》后,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5.2 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总结的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第9课《木兰诗》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木兰诗》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e451ab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3.png)
- 对《木兰诗》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理解,特别是古今异义词的识别和解释。
- 分析《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 深入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把握其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举例解释:
- 针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难点,通过注解、翻译和实际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
在实践活动方面,朗读和背诵《木兰诗》对学生们的文言文语感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仍存在一些困难,如韵律、节奏把握不准确。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朗读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文的音韵美。
另一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木兰的形象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榜样,这让我深感欣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关注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五、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
在本次《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木兰的勇敢、孝顺等传统美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反思。
首先,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仍然是学生们的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细致地解释文言文中的词汇和句式,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诗中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采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和实际语境,帮助学生们克服这一难点。
4. 探讨《木兰诗》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忠诚、勇敢、孝顺等。
5. 了解古代边塞诗词的特点,拓展对边塞文化的认识。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木兰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木兰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0b911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9.png)
木兰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精彩人生》,第六课《木兰诗》,主要讲解《木兰诗》的内涵、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木兰诗》的诗歌体裁、文化和历史背景、文学价值,理解诗人写作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木兰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活动
1.教师播放《芈月传》中木兰与娇娥相遇、接受挑战的视频片段。
2.提问:你们喜欢木兰这个女孩吗?你们说木兰的本领是超人吗?
第二步:学习活动
1.阅读并分析《木兰诗》的诗歌体裁、文化、历史背景、文学价值等课文要点,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对人物本质的描写,强化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训练。
3.播放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让学生比较电影和课文中对于主人公形象的表现方式。
第三步:拓展活动
1.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在课外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感悟。
2.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和散文,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案采用了导入活动、学习活动和拓展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得到知识的积累,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表达和讨论,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材料,加深对文学鉴赏的理解和认识。
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e39713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7.png)
8 《木兰诗》【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课文,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2.掌握文中各类修辞手法,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过程】一、视频引入二、知识补充背景介绍:这首诗与北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
柔然,四世纪中,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407年到493年的80多年间,双方发生的大战役就有15次之多。
北魏因此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
后来又灭夏国,灭“北燕”,灭“北凉”,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大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
这次战争是进步的,符合人民的愿望。
诗中的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
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传颂和赞扬。
乐府诗:《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乐府汉武帝时,采集各地歌谣和制作乐谱的音乐机关。
后来,人们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双璧”:南朝《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创作的民歌,这些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北朝民歌的特点是质朴粗犷、豪迈雄壮,反映了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生活习俗以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这些民歌的内容丰富,包括战争、徭役、人民流离失所的描绘,以及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婚姻爱情生活等。
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包括《敕勒歌》和《木兰诗》。
三、课文梳理(一)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初一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6篇)
![《木兰诗》初一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bcc12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5.png)
《木兰诗》初一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6篇)木兰诗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恰当详略表达和胜利运用排比、对偶、夸大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气,培育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力量。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参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进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大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
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进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气,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表达详略得当。
对此单独进展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留意朗读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展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木兰代父参军的缘由,预备出征的急迫,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它表达木兰代父参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解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
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óng,军事。
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一样。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
梆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1537a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b.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其主题和意义。
2.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木兰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中木兰的英雄事迹和家国情怀,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关于花木兰的电影或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花木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初步阅读: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提高阅读效率。
3. 讲解和分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通过举例、图表等方式辅助讲解,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
例如,可以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木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课文展开讨论。
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互相交流意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可以让学生讨论木兰的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5.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或写一篇读后感等。
6. 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通过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填空练习或选择题等。
7. 作业布置与评价方式: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评分、评语等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849651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3.png)
1.老师板书题目:木兰诗(“诗”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诗”的含义是什么?(乐府诗)
(2)交流资料,说说花木兰的故事。
3.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诗”字上重读;讲花木兰的故事,了解 花木兰奇人奇事。
(2)教师补充: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 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 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PPT显示):
(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四)、个人朗读,读出节奏
1.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已经比较准确了,但是缺少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 处理? 出示任务: (1)请大家听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注意他在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的优点。 (2)在书本上用单斜线标出节奏,理解体会,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 2.反馈指导(PPT显示): (1)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自由练习读准课文节奏,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反馈指导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 面。
(五)、概括诗歌,体会详略安排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概括成四字小标题,批注在每段诗的空白处。(个人发言)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好在哪里?(小组讨论) 2.反馈指导: (1)学生归纳:停机叹息、从军缘由、征途思亲、征战沙场、凯旋辞官、团聚改装、设喻回答 (2)小组讨论:停机叹息——略写;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准备——略写;征途思亲——详写,详 写女儿情态;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团聚改装——详写;设喻回 答——略写。 (3)归纳好处(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 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3.总结:详略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突出中心——详写;有关中心——略写;无关中心—— 不写。本文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热爱家园、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
《木兰诗》教学反思3篇
![《木兰诗》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e5c13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7.png)
《木兰诗》教学反思《木兰诗》教学反思3篇篇一:《木兰诗》教学反思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朗读诗歌——了解情节——疏通文意——揣摩语言——体会主题——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组织教学当中,效果却不够理想。
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也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关系,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仍然使用了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通过这堂公开课,我的这个缺点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计划用二个课时来完成,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字词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上。
第二课时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完成对全文的正音、字词翻译、音节停顿,进而将课文熟读成诵的教学任务,以便第二课时展开对花木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思想的解析。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第一课时并未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影响到了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二是也影响到完成自己备课时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而我也没有根据第一课时的授课情况对第二课时内容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这一点暴露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我在教学准备上存在不足。
篇二:《木兰诗》教学反思《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
另外我设计了多组竞赛题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
一、抓住情节,了解课文文言文语言精练,让学生觉得没有现代文的容易理解,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所以上课之初,我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d9922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7.png)
《木兰诗》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被誉为中国传统女性的典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深入挖掘这首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其中的价值观念和情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木兰诗》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学生的认知目标: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学习《木兰诗》时应该达到的认知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不同层次的认知目标。
1.2 设定情感目标:除了认知目标,教师还应该设定学生在学习《木兰诗》时应该培养的情感目标,如尊重、勇气、责任感等。
1.3 确定行为目标: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学习《木兰诗》时应该表现出的具体行为目标,如诵读、理解、分析、讨论等。
二、教学内容设计:2.1 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确定《木兰诗》的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结构、意义等。
2.2 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诵读比赛、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3 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时间,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木兰诗》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选择:3.1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实践等方式主动探索《木兰诗》的内涵和意义。
3.2 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分析、讨论和解读《木兰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3 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等,呈现《木兰诗》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四、教学评价方法:4.1 定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了解学生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2 定量评价: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测验和考试,对学生的诗歌诵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5f8b7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e.png)
5.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战争观念。
6.通过课堂讨论与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7.掌握课文后的Biblioteka 题,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二、核心素养目标
《木兰诗》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木兰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兰诗》中木兰女儿的精神品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木兰女儿精神品质的价值,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践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6.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分享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木兰诗》的内容及主旨,把握木兰女儿的英勇形象和家国情怀。
举例:《木兰诗》中“十二年归来不知雁字家书,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描绘了木兰归来时家人的喜悦,突显了木兰为家国付出的伟大。
(3)领悟木兰女儿代父从军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难点解析:如何让学生从故事中深入理解木兰女儿的精神品质,需要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
(4)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创作和表达。
难点解析:学生在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创作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或运用不当的情况,教师需提供示例、指导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示例解析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确保教学效果。
《木兰诗》教案和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案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6f5945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7.png)
《木兰诗》教案和教学反思《木兰诗》教案和教学反思《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木兰诗》教案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北朝民歌,描写了一位活泼可爱而又充满英雄之气的传奇人物。
学生会对情节很感兴趣,教师要借用这个兴趣,引导学生,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同时组织探讨,深入人物内心,真切感受人物的人性之美,从而生发出热爱之情,得到情感的教育。
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译出诗句意思,积累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能背诵全诗。
3、品析人物内心活动,感受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1、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2、说说你说知道的花木兰。
3、引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投影相关资料:《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投影出需要注意的字音:投影出要注意的停顿: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评析中要说出语速语调和情感的把握是否准确,说出理由。
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理解难句,复述故事情节。
②在复述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木兰诗》教案及反思
![《木兰诗》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08cca5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63.png)
《木兰诗》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木兰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花木兰的勇敢、善良、孝顺和爱国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分析《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领悟花木兰的勇敢、善良、孝顺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花木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木兰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木兰诗》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深入剖析花木兰的勇敢、善良、孝顺和爱国精神。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赏析《木兰诗》中的精彩诗句。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花木兰精神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3. 进行小组内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木兰诗》的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赏析诗歌中的精彩语句。
(3)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2. 教学改进:(1)在讲解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时,可以结合更多实例进行分析。
(2)在课后作业中,可以增加对花木兰精神运用的实践环节。
(3)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ec890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b.png)
9《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背诵全诗。
(重点)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难点)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新课教学(一)简介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借此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1.掌握生字机杼.(zhù)可汗..(ān jiān)..(kèhán)鞍鞯辔.头(pèi)燕.山(yān)啾.啾(jiū)戎.机(róng)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傍.地(bàng)2.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语调及节奏,具体明确如下:(1)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柔,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2)第2段问答句,可深沉些。
“昨夜见军帖”起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3)第3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相关语句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气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4)第4段每两句一起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木兰诗漂市一中钱少锋长郡中学史李东上大附中何小龙上信中学陈道锋镇海中学陈志海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多角度、立体地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3.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对偶、互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离真实的花木兰仍然有着差距,动画片中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
如果大家想认识原汁原味的花木兰,那么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走进花木兰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品,了解人物向学生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代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木兰的身世、籍贯、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
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
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目标导学二:诵读诗歌,疏通文义1.诵读诗歌。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疏通文义。
(1)字音字形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hán) 鞍鞯.(jiān)辔.头(pèi) 溅.溅(jiān) 燕.山(yān) 金柝.(tuò)赏赐.(cì) 云鬓.(bìn)(2)积累文言词语①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②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a.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人家、门第)b.阿爷.无大儿(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d.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e.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离开)③请解释下列加点词意义。
a.将将.百战死(统帅军队人)出郭相扶将.扶持)b.市愿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c.帖昨夜见军帖. (文告)对镜帖.花黄(同“贴”)④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⑤解释出自本课的成语。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分析形象1.感知内容。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父从军第二部(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辞官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2.人物赏析。
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明确: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军百战死,壮十年归。
——敢坚强④木不用尚书郎,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思念亲人⑤出门看火伴,火皆惊忙:同十二年,不木兰是女郎——机智、慎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三、板书设计木兰诗应征从军交代身份,揭示忧虑说明原因,决心应征积极准备,踏上征途出征参战历尽艰辛,转战沙场辞官还乡辞谢厚赏,功成身退喜归故里,着旧裳兔为喻,美木勇、刚智、劳善、纯朴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分析了本诗的内容,分析了木兰的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析叙事方法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详写;出中的亲心——写(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概);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换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是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其他的就略写。
目标导学二:感受语言特点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1.第3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战事紧迫。
②表现出木兰的精明干练。
③表明木兰对从军的重视。
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明确: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明木兰出征的路线,突出了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以及宿营地点的荒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的夜间环境的烘托中,揭示出木兰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的女儿情怀,刻画了一位鲜活的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明确:夸张,对偶,互文、对偶。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4.第5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种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具有怎样的情操?明确:运用夸张。
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木兰辞官不就,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明确:排比。
突出了木兰回乡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目标导学三:复述情节,体会情感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明确:这首叙事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2.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3.试想你就是木兰,请你说说替父从军前后的心理活动。
或者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提示:合理想象,自由发挥。
目标导学四:总结积累,拓展延伸课外探究:①北方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谓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三、板书设计详写从军缘由征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会见亲人女儿性情略写战场生活征战生涯英雄气概可取之处1.紧扣诗歌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以朗读和语言赏析为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为避免一味进行枯燥的说教,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足之处1.教学过程中,由于诗文赏析能力薄弱的学生很难跟得上,课堂学习效果一般。
2.在课堂表演环节中,老师没有及时点评并给予适当的赞扬和鼓励,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材积累】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
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土地上,湿湿的,软软的。
【素材积累】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息!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用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的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让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
【素材积累】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创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中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杜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2、早上,晴空万里,云雾满天。
太阳公公把一切都搞得有一层薄薄的金黄色。
一群小鸟,摘老松树的枝头上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歌,这些小淘气们一跳上去,那些晶莹的小露珠旧滴一声,跳到了地上,继续进行它们的旅行。
空气摘早上也是非常的清新,你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烦事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旧是我家乡的早晨。
【素材积累】1、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不知道将来会去何处但我知道我已经摘路上。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摘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2、为了做有效的生命潜能管理,从消极变为积极,你必须了解人生的最终目的。
你到底想要什么?一生中哪些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你一生当中最想完成的事?或许,你从来没有认真思量过生命潜能管理旧是以有系统的方法管理自我及周边资源,达成。
【素材积累】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