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

合集下载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意义与路径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意义与路径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意义与路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各国经济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探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本文讨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路径以及可能的难点。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在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维持持续的发展。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和劳动力的扩张,这种增长方式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同时也会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造成社会不稳定。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了许多国家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于部分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这些国家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出口,经济增长依赖于原材料和能源的开采和出口。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会使这些国家对国际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且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对于这些国家的整个经济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此外,由于资源型经济和制造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并没有为这些国家创造很多就业机会,这对于这些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稳定也有影响。

因此,这些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够促进经济多元化,提高生产力和就业率,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因地制宜,因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异。

根据不同的经济结构,以下是几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可能路径:1. 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制造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制造业的劳动力密集型特性已经限制了其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

同时,制造业已经达到了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可行的选择。

服务业是一个比较灵活的产业,可以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变化,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是一种可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

2. 革新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城市化的过程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房价上涨等。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在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包括调整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以下将深入论述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和途径,并举例说明。

一、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1.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更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的问题。

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经济增长。

3.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发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这样可以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

4. 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更重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态风险。

同时,通过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二、推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1. 调整经济政策: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鼓励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

例如,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等。

2. 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和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动大规模的节能减排措施。

3. 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国家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经济从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转向依赖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精选文档】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精选文档】

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前言30余年高速增长波澜起伏,我国经济的增长也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便是其中最显著者。

如此等等,使得中国百姓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更难得到与GDP增长率同步的提升。

因此,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是刻不容缓。

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转变的必要性就产业结构而言,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劳动力和资源开始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

然而,据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

基于这样的差异,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之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下滑。

就生产要素而言,从劳动力来看,在过去30余年中,每年高达1000万人的劳动投入增长,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转移人口日趋下降,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将趋下降,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也将长期并存。

从资本投入来看,过去30余年,中国的资本投入增长率是逐年提高的,然而,近年来,无通货膨胀的资本投入亦呈逐渐下降之势。

技术进步的动态仍然令我们失望。

资本回报率低、技术进步缓慢,一直是我国经济的痼疾,至今没有显著变化。

总之,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下降,技术进步缓慢,这三个因素叠加,导致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趋于下降。

就投入产出而言,效率较低:从投入看,以GDP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为巨大。

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投资以及净出口支撑着的。

如果把生态环境等外部影响也视为“投入”,我们为增长付出的成本更高—---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产出看,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日趋严峻,传统产业的产能大面积过剩,就是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

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平均已低于80%,有些产业甚至低至70%。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及措施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及措施
0 年 6月 06
徐 州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I OF XUZ HOU NS TUTE OF ARCHI C I TI TE TURAL TE CHNOIOGY
V0 . № . 16 2
t e g a d tr e fb idn d r t l r s e o ss cey i l r s e t , we n e o a c lr t h n e h r n a g to u l ig a mo e aey p o p r u o it n al e p c s e d t c ee a ec a g o h a tr fe o o c g o h I iw f t e p o e x si g i h r c s f o r e o o c ft e p te n o c n mi r w . n ve o h r blms e itn n t e p o e s o u c n m t i g o h, s c s hgh iv s me t hgh e p n iu e h g f u nc d fiu tcr u a in a d lw fi r wt u h a i n e t n , i x e dt r , i h e f e e, ifc l ic lto n o ef— l ce c in y, we n e t x r meu g nc o e t b ih as ld b ssb y o r mo ig a v n e n s in e e d wih e t e r e y t s a ls o i a i y wa fp o tn d a c si ce c a e h o o a ta f r i g g v r me f n to s a d o nd tc n lgy nd r nso m n o e n nt u ci n n t ma s c s o s se ke a uc e f y tm a s r n e s ua cs t ou t u t r li n v to o a c mp ihng h n e f t e p te n f e o o c r w h An b hr gh s r cu a n o ai n f r c o l i c a g o h a t r o c n mi g o s t . d y me nso e eo ig vg r u l h u n r s u c s,r ii g t e q aiy o h a o r r , o e ig f r a fd v l pn io o sy t e h ma e o r e asn h u l ft e lb u e s t p nn u —

我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6-29 22:59满意回答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经济发展路子.它曾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经济增长方式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早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党和国家工怍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要求各项经济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甓路子。

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现九五"和2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资源配置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造成粗放经营的主要原因,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必须转变经济体制,要通过企业改革,产权改革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构造台理的微观基础,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加速市场化进程,建立利于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激励机制,是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不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2.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但是,决不能把技术进步与产品技术,工艺技术这些狭义的技术概念完全划等号.目前,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投资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首先要处理好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问题.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或扩建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必要的新建项目,包括引进项目,也要尽量提高技术起点,注意经济规模同时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通30过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减少浪费,使效益明显提高要把研究开发建到企业中占.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促使企业把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当作商业话动看待.并使之与经济分析,市场营销管理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落到实处.技术引进要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光引进不创新不行.要通过技术引进形成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永远跨不出技术追赶陷阱,摆脱不=广引进一一落后——再引进的局面归根结底,要使企业具有主动追求效率和主动刨新的动力.3.经济结构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并充满活力,就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重要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兼并破产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兼并破产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减人增效机制4.宏观调控与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由企业来实现,4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合理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体系,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主要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佩节经济运行和保持总量平衡,通过财政手段,金融政策,技术进步政策和投资倾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要注重市场建没和行业管理,保证市场效率和公平引导企业走公平竞争的路子,形成市场对企业的刚性约束.要尽快建立台理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变要尽快解决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等不平等竞争问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主体.只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真正具有技术进步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激励机制,经济增长方式才能转变。

低碳经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一

低碳经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一

低碳经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一1、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 是指认知性、可行性和(BCD A、便利性B、可承受性C、可接受性D、可操作性2、公民要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提倡(ABCD、科学消费、节约型消费,使低碳消费方式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

A、健康消费B、安全消费C、绿色消费D、环保消费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之一,而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

这三大部门是指(ABD A、工业B、交通C旅游D建筑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包括以下方面(ABCD)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B、调整能源结构C、遏制奢侈浪费D、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全社会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ABCD的能力和水平。

A、能源管理B、能源服务C、能源监测D、能源监督6、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主要有技术创新和(ACD A、产业结构调整B、低碳共同体C、国际合作D、制度创新7、低碳经济的特征(ABC A、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资源节约的特征B、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环境保护的特征C、低碳经济具有低排放性,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征D、低碳经济具有公众性,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特征8、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ABCD。

A、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B、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C、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D、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9、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急剧上升。

当前的能源利用面临三个问题(BCD): A 、资源自给率不高,愈来愈依赖外部市场。

B 煤炭使用比重大,国内能源转化效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C清洁能源应用不足,环境污染严重D 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对外依存度增加10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ABCD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

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
收 稿 日期 :2 1 一 O — 2 O1 8 4
本 文 是 在 作 者 主持 的《 二 五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战 略重 点 与 实 施 路 径 》 题 主 报 告 基 础 上 删 节 修 改 而 成 , 题 组 成 十 课 课
员孙 学工、 曾铮 、 春 丽 、 伟 、 雪 燕 等 参 加 了修 改 讨 论 , 此 感谢 。 郭 相 刘 在
稀 缺 性 问 题 扩 展 成 为 具 有 刚性 的超 经 济 学 的稀 缺性 。
二 是 目标 体 系 拓 展 :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单 一 经 济 目标 不 同 , 济 发 展 方 式需 要 在传 统 的 经 济 增 长 目标 之 外 与 经 增 加 社 会 发 展 、 源 环 境 等 超 经 济 的广 泛 目标 , 而 形 成 多 元 目标 体 系 , 然 也 包 括 了其 他 的 目标 , 资 从 当 即追 求 经 济 社 会 协 调 发 展 、 与 自然 和谐 相 处 而非 单 纯 的 经 济增 长 。 人 ( ) 济 发 展 方 式 — —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与 发 展 机 制 视 角 的 理 解 二 经 在 一 定 意义 上也 可 以说 , 国 当前 使 用 的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概 念 与 发 展 ( 长 ) 济 学 理 论 中 的增 长模 式 、 展 我 增 经 发 模 式 或 战 略模 式 等 概 念 从 语 意 上 比较 接 近 , 在 经 济 学 的 实 质 上 并 不 等 同 , 有 比较 大 的 差 别 。发 展 模 式 通 但 具 常 主要 用 于 国别 经 济 比较 , 总 结 描述 一 个 国家 经 济 发 展 的 总 体 或 主 要 特 征 的 比较 概 念 ; 我 国 当前 使 用 的经 是 而 济 发 展 方 式 则 是 基 于 我 国 现 实 问 题 的 针 对 性 概 念 , 仅 包 含 表 征 总 体 性 外 在 特 征 的 内 容 , 涉 及 发 展 动 力 源 不 更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空演化格局,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在宏观层面,中国经济发展从计划经济时期走向市场经济时期,这种转变在时空上呈阶段性分布。

在微观层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式也有差异,呈现出细节化的时空特点。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并探讨了相关的形成机制。

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空演化格局1.阶段性分布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空演化格局,是呈阶段性分布的。

以全国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1980 年代至1990 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

然而由于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显得比较缓慢,对外贸易依然由政府规定。

在这个阶段,时空上表现为东部发展较快,而西部表现相对滞后。

第二个阶段,2000 年至2010 年初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格局也发生了调整。

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逐渐向着以市场为主导和以创新驱动转变,结果全国经济增长迅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环境迅速改善,表现为沿海城市集聚力较强,而内陆区域则发展较为缓慢。

第三个阶段,2010 年至今,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多变,经济增长新内涵和新动能在不断涌现。

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在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纷至沓来,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时空表现为东南部地区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改革发展动力比较弱,存在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2.细节化特征在微观层面,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空演化格局也有细节化特征。

首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以东部地区为例,其经济发展速度快,聚集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发达的产业链结构促进了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优化升级,取得了强劲的经济增长。

增长 转变

增长 转变

浅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这是一个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的话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经济学家和政府一直致力研究的话题。

通过总结分析,目前受到广泛认同的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全社会要树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理念一是要树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的理念。

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过程。

技术进步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技术的点滴进步可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点滴转变,技术的革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二是要树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人有责的理念。

一方面空气污染和海洋水体污染直接影响到全世界的每一个人。

另一方面,如果每一个人都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开始做起,全国加起来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每一个人的事。

三是要形成绿色GDP的理念。

它的核心价值理念就在于,在原来的基础上扣除掉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付出的代价等因素,其目的就是要求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和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创新活动。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力所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三、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以上是大家广泛认可的观点并经过各方面专家研究论证,已形成成熟系统的理论,所以我不再深入说明。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

(1)原因: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堪称奇迹。

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

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

据预计,对环境影响消耗了所创造GDP的7%。

二是经济增长效益低。

据有关专家计算,中国目前GDP总量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但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2)意义: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需要。

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现状: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本性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

1994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两重两轻”即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况依然严峻。

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代价。

目前,煤炭已属超能力开采,仍供不应求。

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压力很大。

今后如果不在增长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增长难以为继。

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一定要突破传统狭隘的发展思维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增长以新的含义。

因为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仅资源、环境约束相当严重,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而且推动新型工业与经济现代化、中国在未来新时期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也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下面我将就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进行论述。

首先,加强创新驱动。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引擎。

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经济由传统的资源驱动型向以创新为驱动的方式转变。

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工作。

同时,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

再次,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此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现代农业与城市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和农民生产力提升的投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进步。

最后,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

要加强对制度创新的研究和推动,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高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更加便利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总之,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包括加强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等。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表现在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效率不高、效益相对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且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现实的国情不允许人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发展道路,否则能源、资源将加速枯竭,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健康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是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
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因而完善市场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市场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竞争的效果。只有在合理的市场结构下,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可见,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注意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努力提高“要素生产率”,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时,在中国要继续开辟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便更多地吸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
3.注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
4.协调要素在部门、地区间的配置,以便取得优化产业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宏观效益。
从各国的经验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而这关键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改进产品、工程的设计,可以更新机器、设备,降低能耗,提高物资利用率,从而节约物化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同时,科技进步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或者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活劳动含量,节约活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科技进步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值,提高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因此,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前提。当今业已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都具有了较高的科技水平,并且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1956年,日本政府的《经济白皮书》提出了把发展科技作为经济集约化增长的重要战略方针。1959—1979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达33854项,居世界第一位。日本在引进西方技术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充分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这正是日本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后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也迅速提高。1955—1966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近10%,其中,56%源于设备更新、改造所实现的效率增长,44%则是由于采用新工艺、新产品所致。

浅谈转变经济发展

浅谈转变经济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我们在经济取得伟大成就时,一些问题、矛盾也随之爆发。

例如: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

较严重的问题当属环境问题,我们取得伟大成就时,对自然毫无节制的攫取,违背自然演化规律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罔顾自然承载能力进行城市扩张与经济建设。

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主要根源就是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当,不适应当前社会。

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即坚持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从投资、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 推动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2 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3 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二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面。

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集体层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
编辑本段转变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维护中国经济安全、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经济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对原油 经济增长方式
需求大幅增加,世界石油价格大幅攀升并持续保持高位,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也使中国经济面临不稳定的发展环境。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的进口明显增多,中国经济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程度也在增大。面对不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要实现中国经济安全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等的进口依赖。近年来,中国出口增幅迅速提升,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对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容易造成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国际分工位置和产品附加值,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表现在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耗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效率不高、效益相对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且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பைடு நூலகம்实的国情不允许人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发展道路,否则能源、资源将加速枯竭,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健康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是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生产要素配置、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等基础环节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第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科技进步可以改进产品、工程的设计,更新机器、设备,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还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第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1年,GDP就会增加9%。从业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看,他们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第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只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金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金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下, 出于增加本地财政收入的考虑 , 地方政府会容忍甚至鼓
励一些高耗能 、 高污染企业发展。比如, 我国钢铁生产能力 严重过剩 ,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难度和阻力很大 , 但 因为这
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 的 , 资源问题逐步成 为制约经济发
展的瓶 颈。 从资源配置来看 , 生产要 素市 场还不健 全 , 市场
项 目, 助推了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 环境 污染严重, 二) 资源价格扭 曲。目前我国产业结构
稳 回升势头 ,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 实现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
长, 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 19 年 , 9 5 中央就提出要转 变 经济增长方式 。l年来 , 5 在这方面取得了一 定成绩 ,0 0 2 1 年
( ) 源过度 消耗 , 一 能 资金 成本较 低。从 近几年来 的统
计数据 来看 ,我 国经济平 均保持 着每年 两位数 的速度增 长, 与此 同时, 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瓶 颈制约也 日益明显 。 从 资源拥有方 面来看 , 单从水 资源指标 分析 , 0 9 至20 年年末 ,
全年水 资源 总量2 7 3 立方米 , 36亿 比上年减 少1 . 人均 34 %; 水资源 18 .立方米 , 少1 . 749 减 38 %。从资源 消耗方面来 看 ,
稀 缺程度 和供求关 系。在我 国 目前 的矿产 资源 开采体 制 下 , 采矿产 的成本很低 也导致 矿产资源 价格偏低 , 开 不能
期 存在 的诸 多结 构 体 制 、 构 不 合 理 、 构 性 矛 盾 、 强 经 结 结 增 济 发展 内生 动 力 、 进 经 济 长期 平 稳 较 快 发 展 的 必 然 要 求 促
会影响地方政府 的政绩 和税收。资源税费不合理 , 也导致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和主要举措是什么?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构筑完善、高效的实现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技术创新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

二是集群式创新。

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

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全面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

知识经济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础性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二经济的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效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通常表现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即CDP的增加,它是对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反映。

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

中国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既与底子薄、科技落后等基础国情有关,也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制度安排有关。

这种粗放式增长导致的资源、环境、国内市场需求、弱势产业、区域和行业差距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是要把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和社会结合统一起来,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与理论阐释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

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中,两种增长途径往往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并存,而主导地位会有所不同。

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这个内在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演变反映出来,并展现出不同的特征(波特,2002)。

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前景

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前景

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前景胡毓娟/鲁启峰/叶松青【专题名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号】F13【复印期号】2008年03期【原文出处】《环渤海经济瞭望》(津)2007年12期第12~15页【作者简介】胡毓娟,上海科技投资公司;鲁启峰,北京中外培训中心主任;叶松青,上海经纬建筑规划院院长【内容提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也是我国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和保证。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前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取得了令世人注目和国人振奋的辉煌成就。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在逐步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着力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整个句子的内涵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强调经济发展更注重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新型转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和实质性的进展。

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行动指南,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步骤。

真正要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必须辨证认识21世纪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类的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必须加快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强化我国的国际化和复合化的人才高地建设,在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我国的节能环保水平,从而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特征,对以“两型社会”为核心的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障碍、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两型社会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34-02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多年了,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提高,再到结构升级的跨越,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

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提出两个转变。

这一时期的转变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发展转变。

这一时期的转变是已经开始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消费需求导向与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发展导向。

“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旨是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这一时期的发展转变是培育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的转变,经济发展从依靠自然要素转向开始利用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最鲜明的标志是强调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以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方针。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开始在不同地区探索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

中西部地区发展改革进行“专题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渝综改试验区重点落脚在“统筹城乡”,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展开新一轮改革探索。

二、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核是动力与机制的转变“两型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它并不仅仅限于产业发展上的“节能减排治污”,而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应该进行怎样的转变?1.动力机制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对经济增长动力的理论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动力的取向发生了转变,表现出“要素积累——集约管理——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演化路径。

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新古典经济学派从生产角度对提高效率的途径给予说明,认为资源的集约使用、企业家的管理才能、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都能带来效率的提高。

此后,新制度经济学家则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制度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认为,健全有效的制度供给形成对利益主体有效的激励,减少经济增长中的交易成本,是提高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新经济增长学派提出知识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认为知识的可复制性、知识创新的溢出效应具有强的正外部性,对社会进步有巨大贡献。

从增长的角度看,“两型社会”建设的落脚点在节约型经济。

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机制如何呢?笔者认为,集约管理、制度创新和知识自主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首先,集约化经营是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实现资源节约,提高质量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次,节约型经济增长必须解决资源约束与要素替代的问题。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财富的积累,经济发展制约由资金约束向自然资源约束转移。

因此,要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应当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培养具有再生性、复制性的知识、技术、管理资源,发展知识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再次,节约型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有效的制度保障。

节约有两个层次,一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

节约型社会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综合最优。

随着社会进步,交易成本的节约比生产成本的节约更为重要。

交易成本的最小化需要最有效的组织制度安排,交易成本最小化组织自动选择生产成本最小化。

社会发展形态越高,分工越细,交易和协作的量就越大,无序会带来大量的浪费。

当经济进入一体化和模块化的阶段以后,对市场规则的建立提出更高要求。

2.资源配置机制的转变。

效率的实质是选择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经历了资源配置机制由政府计划向市场机制转变的过程。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资源的配置者,这一配置方式产生两个结果:资源的集中使用与生产效率的相对低下。

市场机制是一种通过竞争性价格来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的机制。

然而,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市场机制的弊端在于市场机制鼓励分散型经济,通过资源分散使用和竞争的方式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通过刺激需求实现经济增长。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市场机制并非有利于形成生态经济,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上看,西方大国崛起的过程伴随着通过战争对不发达国家资源的残酷掠夺。

此外,垄断、失信、知识经济等导致交易成本过高使得市场有效性下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资源配置机制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形成了企业与市场共同配置资源的中间层组织。

以跨国公司为代表,通过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共同配置资源,获得最大利益。

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分工不再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协调,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分工日益重要的协调者和组织者。

跨国公司利用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不断地寻求和实现全球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

第二,跨国公司的兴盛是组织制度安排与资源使用相适应的结果。

产业一体化以价值链的形式构筑了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配置,从而改变了生产要素分布的结构。

跨国公司实现了内部计划经济与外部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通过内部化和外包的两种方式,实现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综合成本的降低,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对于后起的开放的国家,市场与政府的互补作用是明显的。

政府可通过各种宏观政策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政府的调控目标是以上所讲的这些内容,同时这些内容对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有诸多启示。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需要重视区域规划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产业集约、社会和谐的发展格局。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与突破口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日益融入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来。

但是,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带给大中小企业大量丰富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

由于网络交往缺少诚信道德机制的约束,部分大中小企业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发布虚假信息,侮辱和诽谤他人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都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危害,没有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正能量。

同时,对诚信缺失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也导致部分企业在转型中出现诚信道德行为的缺憾。

有部分企业为了包装自己,在转型的过程中注水掺假,在总结和上交企业材料时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夸大其词,甚至擅自改动成绩。

个别员工伪造资料,为了突出自身的优势,为自己增加各种莫须有的头衔,擅改资料,以次充好,令相关的单位真假难辨。

企业诚信道德缺失行为不是单个孤立的事件,它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和其它的越轨行为一样偏离了社会规范,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经济社会健康的发展。

这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变的瓶颈。

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

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不到位的金融监管和信贷消费支撑的增长模式导致虚拟经济的严重膨胀,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失衡,资产价格泡沫化,并导致虚拟经济累积的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

受国际金融环境动荡和全球经济低迷现状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领域遭受了极大的冲击。

美国2012年1—8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9.8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2856.54亿美元,实现同比增加430.4%,占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17.8%,较上年同期比重12.14个百分点。

其中,我国对美出口总值为下降0.79亿美元,同比2055.55%;进口总值为增长15.1亿美元,同比800.99%。

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2年1—8月份中欧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为减少111.7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进出口总值3721.38亿美元,实现同比增加663.26%,占同期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21.8%,较上年同期比重15.82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至欧盟地区贸易总值为下降0.49亿美元,累计出口总值同比2337.07%;进口总值为增长18.5亿美元,累计进口总值同比1384.32%。

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目前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经济结构转型更是迫在眉睫。

金融危机促使我国的三大产业中的287个门类已经形成。

这三个产业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加强对三农的补贴,加强土地的流转速度和农民的国民待遇,以及制造业平衡发展。

统计数据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活动载体的运用并没有因此主动改变,表现得很不“给力”。

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认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过于单调,无法引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需要革新和补充。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新的变化,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精心设计、创新企业教育活动载体,以提高活动载体运用的质量及其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同时还必须不断更新活动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载体的教育作用,切实提高活动载体的实效性,就业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找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这种宏观调控政策仍会继续,政府应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特别是在劳动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策等方面。

在货币政策方面可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同时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为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除了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外,我国应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传统和现代两个因素同时并存着,这样一来,一些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制度安排等异质性因素必然在同一时空内得到磨合和统一。

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

调整企业的结构,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走品牌战略,积极开拓拉美、东南亚等亚洲新兴市场,坚持多元化的市场战略来分散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