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

合集下载

玉堂春教案[精彩]

玉堂春教案[精彩]

玉堂春教案[精彩]玉堂春原名《玉堂春落难逢夫》课堂导入:我想大家都应该听过京剧《苏三起解》,他是根据“三言”之一的《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玉堂春》便是这里的一段节选。

1.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2.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

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

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

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

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难逢夫。

话本小说集。

明末冯梦龙纂辑。

与冯氏的另二种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古今小说》)、《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梦龙纂辑“三言”,收录宋元话本与明代拟话本。

它们都是白话短篇小说。

《警世通言》所收40篇作品,宋元旧作占了将近一半。

《警世通言》中的优秀作品,描写了市民生活,表现了他们在封建黑暗势力统治下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爱情描写在《警世通言》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都能反映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妇女的不幸遭遇。

3. 冯梦龙(1574一1646),明朝人,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等。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

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

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

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玉堂春落难逢夫》。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词汇学习、故事情节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汇卡片、课文分析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同时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 生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词,解释生僻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4.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玉堂春落难逢夫2. 生词:落难、逢夫、才子、佳人等。

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思想:忠诚、爱情、命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词语造句。

(2)分析课文结构,阐述主题思想。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忠诚、爱情、命运的理解。

答案:(1)略(2)课文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讲述玉堂春与王十朋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忠诚、爱情、命运的主题思想。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1)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1)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元杂剧》第二节《王实甫与<西厢记>》,详细内容为《玉堂春落难逢夫》选段。

该选段为《西厢记》中的经典片段,描述了玉堂春对爱情的忠贞和坚持,展现了古代女性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玉堂春落难逢夫》选段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杂剧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玉堂春形象的理解,古代杂剧的鉴赏。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性格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西厢记》选段文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女性在爱情中的坚韧和忠贞,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玉堂春落难逢夫》。

2. 讲解:详细讲解选段的故事情节,分析玉堂春、张生等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选段中的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玉堂春落难逢夫》2. 内容:人物:玉堂春、张生、红娘等情节:落难、重逢、团圆性格特点:玉堂春的忠贞、张生的痴情、红娘的善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情节。

分析玉堂春的性格特点,谈谈你对她的认识。

2. 答案:故事情节:玉堂春与张生相爱,因家庭原因被迫分离。

玉堂春在困境中坚守爱情,最终与张生重逢并团圆。

性格特点:玉堂春忠贞、坚韧、善良,对爱情充满信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西厢记》全本,深入了解古代杂剧的艺术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古代女性地位的讨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5.《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5.《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冯梦龙《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冯梦龙及“三言”;2. 概括节选部分内容,把握主体情节,明确主题;3. 了解“三言”中青楼女子和普通市民成为文学作品对象的情况及其原因;4. 把握冯梦龙“三言”中对儒雅与情俗的调适及其原因,教学重点:了解“三言”中青楼女子及普通市民成为文学作品对象的情况及原因。

教学难点:把握冯梦龙“三言”中对儒雅与情俗的调适及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堂导入明清两代是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时期,《三国演艺》和《水浒传》形成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个传统,而《西游记》则开创了神魔小说的题材空间。

到了17世纪早期,《金瓶梅》的出现,又提供了另一种小说类型——世情小说。

世情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传奇的英雄,幻化的神魔,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故事的内容也不再是战争武功或神魔斗法,而是趋于平凡散漫的日常生活,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到了明代中后期,其中杰出的代表作品就是冯梦龙的“三言”。

二、作家作品1.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字犹龙,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等。

苏州府长洲县人。

出身名门世家,与兄(梦桂)弟(梦雄)被称为“吴下三冯”,代表作“三言”。

冯梦龙诗集今已不存。

但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如《东周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及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而以选编“三言”的影响最大最广。

2.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的编辑与修订,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

从名称“喻世”“警世”“醒世”可看出其警醒世人的编订主题。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三者殊名,其义一也。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探讨《玉堂春落难逢夫》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作者介绍;2.《玉堂春落难逢夫》的背景介绍;3.《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主要情节分析;4.《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人物形象分析;5.《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探究。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清朝扇面图,并引导学生回想课前所学的清朝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3.主要情节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并理解《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主要情节;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学生分析主要情节,理解故事的主线和分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让学生展示对《玉堂春落难逢夫》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展示和互动,全面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5.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探究(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玉堂春落难逢夫》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通过学生的观点汇总和归纳,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6.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并与学生共同归纳出《玉堂春落难逢夫》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资源:1.《玉堂春落难逢夫》的全文和课外阅读材料;2.清朝扇面图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评估: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情况;2.学生的教学笔记和思考问题的回答;3.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编写类似结束曲的诗句;2.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等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对比分析不同作品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3.鼓励学生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进行文学报告或创作。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玉堂春落难逢夫》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玉堂春》教案.doc

《玉堂春》教案.doc

1、了解话木小说的发展简史,重点了解“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

2、以所选课文为主,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人物刻画、语言特点和叙事方法。

3、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4、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教学重点】1、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

2、介绍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3、就课文节选部分所表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作一些赏析研讨。

4、进一步探讨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的特点。

【教学安排】本单元两篇文章,拟以《玉堂春》为讲授课,《情真意切释猜疑》为自学课。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K教学内容》介绍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择要介绍“三言”的内容及艺术成就,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

K教学过程1一、导语设计:人情世态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一种,又叫“人情小说”、“世情小说”,是指立足于人间社会, 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悄,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

鲁迅先生在《屮国小说史略》屮,谈到明代小说时,用了大约两章的篇幅讲了“人情小说”。

他说:“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二、话本小说与“三言”1、关于“话本”中国小说,经历了六朝的“志怪”“志人”,唐代的“传奇”,在内容和体裁上逐渐丰富成熟。

肇始于唐代,繁荣于宋代的“说话”艺术,使古代小说不可逆转地朝着白话的方向发展,遂成主流,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类型。

①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说话”艺术产生于唐代寺院的俗讲(讲经)和民间说唱。

寺院僧人在讲解佛教经典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通俗的佛经故事来吸引听众,而民间的说唱更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自己取之不尽的素材。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5.“三言”》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5.“三言”》
2.为了前后连贯交代了拟话本结局,限制学生的思维。




1、本篇拟话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文本中展现的人情世态(关于结局的探讨)




1、以“爱情”这一话题导入,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其关注特殊群体——妓女的爱情。
2、简单回顾选段前情,请学生概括文段情节,分角色朗读主要片段。
3、探讨主要人物性格特色。
4、联系选段结局探求人情世态。
主要
教学
方法
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捕捉自己的“动情点”。
从自身感悟出发,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想想、说说在自己知道的爱情故事。
梁祝,孔雀东南飞,白蛇传,等等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出本篇课文的关键点之一:对男女主人公“情”的把握。
二、入文:课文选段的“来龙”以及选段的故事梗概
1、玉堂春何许人也?与和人发生感情羁绊?
玉堂春本山西大同人士,被京城乐户苏淮和其妻一秤金买良为贱,妓院内排行三姐(故名苏三),号玉堂春。与他发生感情羁绊的是王景隆,原礼部尚书王琼的第三个儿子,小名三观,字顺卿。二人妓院内相识结白首誓言,但王三官钱财用尽被赶出妓院,沦落街头,一日关王庙前巧遇卖瓜子金哥,课文由此开始。
1.从两文主人公身份入手,回顾课文选段之前的主要内容。
2、提问形式概括故事梗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记忆。
三、
角色朗读并合作探究人物性格
1、老师选取重要的情景呈现在PPT上,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2、依据对话,合作探究本篇拟话本所涉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三个主要场景。
2、根据对话合作探究人物性格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戏剧欣赏与表演》,具体内容为《玉堂春落难逢夫》。

该章节详细讲述了《玉堂春》这出戏的情节、人物关系以及台词对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玉堂春》的故事背景,把握戏剧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通过对台词的分析,理解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激发他们对戏剧艺术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玉堂春》的剧情、人物关系和台词对白。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剧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玉堂春》的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玉堂春》的剧情、人物关系,分析戏剧语言的特点。

3. 例题讲解:选取一段台词对白,分析其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4.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朗读台词,相互评价,提高戏剧表演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玉堂春》剧情梗概2. 黑板右侧:戏剧语言特点、人物关系图3. 中间部分:例题解析、重点知识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玉堂春》中你最喜欢的一个角色,阐述理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戏剧艺术的兴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观看其他经典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组织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讲解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落实;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讲解深度在讲解《玉堂春落难逢夫》时,应深入挖掘戏剧的背景、情节、人物关系以及台词对白的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优秀课件(22张)(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优秀课件(22张)(共22张PPT)

周月仙:颇有姿色,更通文墨
玉堂春:雅淡梳妆偏有韵,不施胭脂自多姿
杜十娘: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
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
似樱桃,何 减白家樊素
莘瑶琴:此女容颜娇丽,体态轻盈
品行:略有不同
苏三若再接别人,铁锁长枷永不出世——忠贞 莘瑶琴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更擅女工——有才
“三言”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者殊名,其义一 也” (《喻世明言序》)
玉堂春
• 选文内容: • 1.玉姐解救王景隆,激励他读书上进,并赠金助
其回家 • 2.玉姐用计逼迫苏淮为己写下赎身文书
主要人物: 玉堂春、王景隆 卖瓜子的金哥、王匠夫妇、街上众人等
“圆,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象 征”
• 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大团圆结局形成原因
• 从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角度看: • “乐天知命”的哲学观。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吾
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 曲小说,无往而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 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纯 良 )
渴望真挚 爱情
渴望从良
《单符郎全州佳偶》
杨玉蹙答道:“妾闻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虽不幸 风尘,实出无奈。夫家宦族,即使无恙,妾亦不作 团圆之望。若得嫁一小民,荆钗布裙,啜菽饮水, 亦是良人家媳妇,比在此中迎新送旧,胜却千万倍 矣。”
《玉堂春落难逢夫》
玉姐说:“哥哥!我本欲留你多住几日,只是留君 千日,终须一别。今番作急回家,再休惹闲花野草。 见了二亲,用意攻书。倘或成名,也争得这一口 气。”

赵春儿:真个花娇月艳,玉润珠明

玉堂春教案

玉堂春教案
第二课时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玉堂春最后的结局。(5—8位同学展示,每人限时3分钟,只用讲解故事梗概。)
二、教师讲解冯梦龙《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最后故事结尾,可以联系《窦娥冤》延伸出去,探讨中国人阅读的倾向——大团圆式结局,并谈到悲剧的价值。
三、分发资料
资料内容:1、冯梦龙及“三言”和话本的相关知识;
模块
《中国小说欣赏·人情与世态》
主备人
杨晗
第三章 第1节 第1—3课时 模块总第1—3课时
课题:《玉堂春》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定位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单元是“人情与世态”,文章是冯梦龙“三言”之《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难逢夫》一文的节选。《玉堂春落难逢夫》写的是因父死被哥哥卖到妓院的玉堂春与官员儿子李景隆的一段悲欢离合的感情故事。玉堂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苏三。节选的文章部分讲述妓院老鸨把钱财使尽的李景隆赶出济源后的故事,苏三暗中救助李景隆,告诫他还乡苦读,自己用计谋让街上的百姓作证,赎回自己自由之身,住在李景隆为她买的百花楼上。本段故事展现了虽为妓女这样的低贱身份,但是依旧拥有过人智谋和勇敢的苏三形象,同时也展示了社会的人情冷暖。
2、比较两篇课文的结局,一为喜剧,一为悲剧,哪篇价值更高,进行自己的辩论。
3、关于“三言”的价值。
笔者认为“三言”作为流传广,影响大,读者多的白话短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冯梦龙凭借着“三言”故事的通俗性向广大的读者宣传自己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三言”其实就是穿着一件市民的外衣,走进市民的生活中,向市民宣传自己认为是正确价值观的导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具有市民针对性质的系列教科书,它运用市民自己的故事,教育市民,所以大可把“三言”看作是市民的文学“正衣镜”,而这面“正衣镜”至今对人民生活的和谐、家庭生活的和睦以及个人处事的方式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冯梦龙本身也是平民阶级中的一员,他所受到的教育和广大人民一样,是由统治阶级所主导的,用以控制人民的教育内容。所以我们既可以看到作家的本身局限,也可以看到时代的局限。虽然之前提到了冯梦龙价值观中展现出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对人民“良民化”教育的冲突。说到底,作者其实把自己定位成平民中的高等人,运用统治阶级针对被统治者而制定的那一套思想,二次教化人民,现今后世的我们看到,不乏有讽刺感和悲哀之情。(《民众的文学正衣镜——浅论<三言>中故事的世俗化与积极思想》)

玉堂春落难逢夫 教案教学设计

玉堂春落难逢夫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课时课时:两课时教法设计:点拨疏通文意、速读概述情节、讨论分析形象、时序: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言二拍”及作者冯梦龙,疏通文意,理清情节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渎把握情节,教师点拨写出故事梗概,品味语言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第一课时课堂导入: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㈠知识积累1. 正子音,见第二教材第第30页2. 辨字形 见第二教材第第30页3. 解释词义 同上4. 识记文化、文体常识① 文体常识 :话本拟话本② 文化常识“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三言二拍”的艺术技巧“三言二拍”的文化价值㈡问题探究⒈诵读《玉堂春落难逢夫》开篇词《鹧鸪天》初步了解小说情节公子初年⒉速读全文梳理情节,用树枝图画出文章结构⒊摘读问中的精彩情节,就小说中表现的“情”、“智”、“义”、说出你的个人见解。

㈢.课堂反馈练习见第二教材第35页。

第二课时明确三维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感悟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⒉过程与方法:讨论辨析,归纳总结,研读探究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背景,试从美学角度分析:苏三之美㈠回顾小说中的关键情节感受苏三这一人物形象玉姐救助落难的景隆:善良,纯洁春院内有情人山盟海誓:多情,专一,坚贞巧与鸨儿智周旋:机智,泼辣㈡小说中对立着的一组人物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

㈢.品味艺术特色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风流才子与青楼美女的爱情⒉小说结构上的特点环环相扣,单线发展,依次递进。

⒊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方法⑴美的形象:初会时“鬓挽乌云,眉弯新月⑵美的内质:救公子,发誓愿,立契约,守节义⑶起伏跌宕的故事⑷典型化的手法㈣试就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玉堂春》教案

《玉堂春》教案

《玉堂春》教案教法设计:点拨疏通文意、速读概述情节、讨论分析形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言二拍”及作者冯梦龙,疏通文意,理清情节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把握情节,教师点拨写出故事梗概,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一、课堂导入: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补充材料:剧《苏三起解》是根据《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

故事梗概为:明朝时,名妓女苏三和吏部尚书子王景隆结识,改名玉堂春、誓偕白首。

王景隆在妓院被老鸨钱财诈尽,被轰出,苏三私赠银两使回南京。

王景隆走后,老鸨把苏三骗卖给山西商人沈洪作妾。

沈妻与人私通,毒死沈洪,反诬告苏三。

县官受贿,判苏三死罪。

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去太原复审。

途中苏三诉说自身的遭遇,崇公道加以劝慰并当亲人对待,由此苏三推翻了曾在受刑之时说出的“洪洞县中无好人”的说法。

后王景隆考取官员,回山西巡视,反了苏三冤案,喜结成亲。

二、作家与作品冯梦龙,字犹龙,别号龙子犹,江苏吴县人,明末文学家,生卒年代不详。

诗集有《七乐斋稿》,散曲集有《龙子犹散曲》,创作和改订的剧本有《双雄记》《万事足》《酒家佣》《量江记》等多种。

他编选过民间歌曲《山歌》和《挂枝儿》,编辑过故事集《智囊》和小品文集《古今谭概》。

在小说方面,他增补鉴定过《三遂平妖传》《新列国志》《两汉演义》等书,而更重要的是他编写了《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

这三部书,后人简称为“三言”。

“三言”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

“话本”原指“说话人”所用的底本。

后来有一些底本经过“说话人”不断地丰富,经过文人加工,逐渐成为供人阅读的短篇小说。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5.“三言”(6)-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5.“三言”(6)-人教版

《玉堂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悟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讨论辨析,归纳总结,研读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背景。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1.概括情节2.“骂街”情节的作用(1)突转增加小说的波澜;(2)升华和深化作品的主题;(3)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三、回顾小说中的关键情节,探究玉堂春这一人物形象。

玉姐救助落难公子:善良多情春院内有情人盟誓:多情专一坚贞巧与鸨儿周旋:机智泼辣三、品味艺术特色1、贯穿全文的主线主线是风流才子与青楼女子的爱情。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呈现了多样化,这是对中国小说的一大贡献。

学生举例说明:(1)语言描写十分生动,如流浪街头的三官提到玉姐时,又羞又怯,叫金哥“看风色”。

玉姐的语言也十分个性化,遇到重逢的三官,便娇滴滴的叫哥哥,称老鸨则为淫妇。

强化了她率真、泼辣的性格。

鸨子则是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神情毕现。

(2)动作和细节描写:落魄中的公子是“双手掩面坐于门限侧边”,将见玉姐,却“躲在东廊下相等”,见时,他“羞面通红”。

老鸨怕王三走了,于是“老着脸”,“一把扯住马头”。

(3)心理描写更是精彩纷呈。

①金哥见到王金隆,当别人面叫他三叔,而在心里则叫他王三,笔触细腻至此。

而且也表现了对王三的同情和调侃诙谐的性格特点。

②老鸨听说王三满载金银回来,“半晌不言:这等事这等事怎么处?……好不惶恐人也!”这一段心理描写把鸨子的疑惑、后悔、利欲熏心的丑态活灵活现揭示出来。

③在鸨子上了钩,“一发不肯放手”时,写王三官“恐怕掣脱了,将计就计,进到院门坐下”,这表现出王三官不露声色的机敏,把假戏演的恰到好处。

④在鸨子呼玉姐出来见三官时,玉姐不语也不答应。

作者这时点染出鸨子的复杂心理:“这一时待要骂,又用着他。

”只好“扯一把椅子来拿过来,一直坐下,长吁一口气。

2024年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第七章《红楼梦》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王熙凤治理宁国府,贾琏借机私会尤二姐;宝玉误入梨香院,黛玉深夜弹琴寄情;王熙凤设计陷害尤二姐,导致尤二姐落难;贾琏无奈求助玉堂春,玉堂春巧妙化解危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红楼梦》中“玉堂春落难逢夫”一节的情节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分析王熙凤、贾琏、尤二姐、玉堂春等人物形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理解玉堂春的智谋。

2. 教学重点:掌握《红楼梦》中“玉堂春落难逢夫”一节的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红楼梦》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红楼梦》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典文学名著的世界。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王熙凤、贾琏、尤二姐、玉堂春等人物。

3.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玉堂春落难逢夫”一节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4.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王熙凤、贾琏、尤二姐、玉堂春等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

5.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红楼梦·玉堂春落难逢夫》2. 主要人物:王熙凤、贾琏、尤二姐、玉堂春3. 情节概括:王熙凤治理宁国府,贾琏私会尤二姐;宝玉误入梨香院,黛玉弹琴寄情;王熙凤陷害尤二姐,玉堂春化解危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红楼梦》中“玉堂春落难逢夫”一节中的人物形象,结合情节谈谈你对玉堂春的看法。

玉堂春聪明伶俐,机智过人。

她善于观察人心,懂得把握时机。

在尤二姐落难时,她挺身而出,巧妙化解危机。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

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第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详细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玉堂春与王景隆的爱情故事。

玉堂春因家庭变故流落他乡,历经磨难,在南京城遇见了王景隆,两人终成眷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观。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把握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

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戏曲《玉堂春》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讲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人物分析:让学生分析玉堂春和王景隆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品质和性格特点。

5. 故事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探讨故事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课文的问题,让学生即时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玉堂春落难逢夫落难——流落他乡,历经磨难逢夫——南京城遇见王景隆,两人终成眷属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成语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答案:略2.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玉堂春和王景隆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真善美的理解。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但在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讲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观看更多关于《玉堂春》的戏曲表演,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5.《“三言”:玉堂春》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5.《“三言”:玉堂春》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三言:玉堂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玉堂春》这篇小说是“三言”当中的名篇,是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第三单元的作品,小说内容重在表现人情与世态,人情小说的世界,是一个描摹着芸芸众生的特殊空间。

《玉堂春》中描写的“玉姐”,虽说是一个风尘女子,但却讲情讲义,而且充满智慧,最值得我们去分析这个人物,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另外,小说语言是半文半白性质的,但人物形象非常鲜活,归功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所以教学本课除了研讨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以外,还要注重对语言描写这个专题的讲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故事情节2、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2、在建立档案的基础上品评玉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塑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语言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的关键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应当依据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教学难点应当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

为此,本节课确定重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并且要学会鉴赏的技巧。

2、教学难点:谈论大团圆结局和语言描写的专题介绍。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应当着眼于科学理念,着力于时代要求,着重于学生发展,不仅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为此,本节课选用高效化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运用四种教学策略,一是点拨法,主要用于启发学生和激发思维;二是讨论法,主要用于合作交流和深入探究;三是讲授法,主要用于传授讲解和归纳总结;四是练习法,主要用于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言:玉堂春》教案

《三言:玉堂春》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三言:玉堂春》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话本小说形成的历史及其体制形式。

2.能力目标:了解《玉堂春》这篇小说情节与人物的互动关系。

3.情感目标:研讨《玉堂春》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知识归纳写作背景名妓玉堂春(小名玉姐)与吏部尚书之子王景隆(小名三官)结识,誓偕白首。

但是王三官钱财用尽,被鸨儿轰出妓院,又遭人抢劫,贫困交加,沦落到讨饭度日。

这日王三官到关王庙烧香,不想碰到一个熟人……识记字音磕(kē)头应(yīnɡ)允拭(shì)泪咳(kã)嗽老鸨(bǎo)城隍(huánɡ)钗钏(chuàn)模(mú)样衲(nà)帛丝绦(tāo)半晌(shǎnɡ)掣(châ)脱作揖(yī)器皿(mǐn)收讫(qì)识记字形磕头溘然拭泪试图老鸨衲帛接纳洗涤半晌响应掣脱引擎作揖编辑缉拿算账营帐收讫迄今词语解释应允:答应,允许。

奉承:逢迎,谀媚,用好听的话恭维人。

温存:真情安慰,温顺体贴,休养。

哄诱:诱骗。

收讫:货、款等收清。

重点难点1.这篇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好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明确:①金哥去见玉姐。

当人面叫“三叔”,在心里叫“王三”。

达到细腻传神的程度。

②老鸨听说王三官“满载金银”回来,“半晌不言……”把老鸨的疑惑、后悔、尴尬、利欲熏心的丑态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

③在老鸨呼唤玉姐出来见王三官时,玉姐不语也不答应。

老鸨在这里隐忍不发,不是她有涵养,而是怕失去财神。

与她此前此后开口便骂的行为对比,更见出她扭曲的贪婪而丑陋的人格心理。

2.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小说通过鸨母与亡八逼良为娼,见利忘义,卑鄙无情的情节,真实地反映了社会黑暗势力的丑陋与罪恶。

语文备课大师。

《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

《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

《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连江尚德中学陈燕秋课时:两课时教法设计:点拨疏通文意、速读概述情节、讨论分析形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言二拍”及作者冯梦龙,疏通文意,理清情节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把握情节,教师点拨写出故事梗概,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第一课时课堂导入: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补充材料:剧《苏三起解》是根据《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

故事梗概为:明朝时,名妓女苏三和吏部尚书子王金龙结识,改名玉堂春、誓偕白首。

王在妓院被老鸨钱财诈尽,被轰出,苏私赠银两使回南京。

王走后,老鸨把苏骗卖给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

沈妻与人私通,毒死沈,反诬告苏。

县官受贿,判苏死罪。

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去太原复审。

途中苏诉说自身的遭遇,崇加以劝慰并当亲人对待,由此苏三推翻了曾在受幸之时说出的“洪洞县中无好人”的说法。

后王考取官员,回山西巡视,反了苏三冤案,喜结成亲。

经典唱词: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一、知识积累1.正子音,见第二教材第第30页2.辨字形见第二教材第第30页3.解释词义同上4.识记文化、文体常识① 文体常识:话本拟话本② 文化常识“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三言二拍”的艺术技巧“三言二拍”的文化价值一、作者介绍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

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

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世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教案
课时:两课时
教法设计:点拨疏通文意、速读概述情节、讨论分析形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言二拍”及冯梦龙,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把握情节,教师点拨写出故事梗概,品味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
补充材料:剧《苏三起解》是根据《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

故事梗概为:
明朝时,名妓女苏三和吏部尚书子王金龙结识,改名玉堂春、誓偕白首。

王在妓院被老鸨钱财诈尽,被轰出,苏私赠银两使回南京。

王走后,老鸨把苏骗卖给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

沈妻与人私通,毒死沈,反诬告苏。

县官受贿,判苏死罪。

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去太原复审。

途中苏诉说自身的遭遇,崇加以劝慰并当亲人对待,由此苏三推翻了曾在受幸之时说出的“洪洞县中无好人”的说法。

后王考取官员,回山西巡视,反了苏三冤案,喜结成亲。

经典唱词:
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一、知识积累
1.正子音,见第二教材第第30页
2.辨字形见第二教材第第30页
3.解释词义同上
4.识记文化、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话本
拟话本
文化常识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三言二拍”的艺术技巧
“三言二拍”的文化价值
一、介绍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茂苑野史、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

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

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世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
“三言”。

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1)强调文学应表现真情。

《山歌》、《挂枝儿》:“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认为民歌是《诗经》的嫡传,在文人创作走向僵化的当今,大力提倡民歌及民间创作才是“惟时所适”之举。

2)与“礼教”对立的“情教”观。

《情史类略》:“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六经皆以情教也”.“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必勉强,从至情上做必真切.”
3)提倡通俗。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古今小说序》)相反,那些“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辞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

认为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者汗下。

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

”(《喻世明言序》)
“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警世通言序》)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者,取其可以道(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喻世明言序》)
2、“三言”:
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

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补充:
凌濛初与“二拍”
1、凌濛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

科举不利,而著述。

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

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

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独创的长篇白话小说——《金瓶梅》。

也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独创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二拍”。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
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二、问题探究
诵读《玉堂春落难逢夫》开篇词《鹧鸪天》初步了解小说情节
公子初年
速读全文梳理情节,
用树枝图画出文章结构
摘读问中的精彩情节,就小说中表现的“情”、“智”、“义”、说出你的个人见解。

三.课堂反馈练习
见第二教材第35页。

第二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悟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讨论辨析,归纳总结,研读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背景,试从美学角度分析:苏三之美
一、回顾小说中的关键情节感受苏三这一人物形象
玉姐救助落难的景隆:善良,纯洁
春院内有情人山盟海誓:多情,专一,坚贞
巧与鸨儿智周旋:机智,泼辣
二、小说中对立着的一组人物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

三.品味艺术特色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风流才子与青楼美女的爱情
小说结构上的特点
环环相扣,单线发展,依次递进。

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方法
美的形象:
初会时“鬓挽乌云,眉弯新月
美的内质:
救公子,发誓愿,立契约,守节义
起伏跌宕的故事
典型化的手法
四、试就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故事梗概
吏部尚书王大人革职返乡前,把少公子王景隆留在京城完成未完的学业,顺便督促管家王定把多年前借出去的几万两银子收回来。

爹娘起程回南京后,平日里受爹娘管教甚严的景隆第二天就在胭脂胡同的宜春院里看中了颇有几分姿色的苏三小姐。

苏三小姐虽沦落风尘,但心地善良的她决非见利忘义、水性扬花之辈。

正因为如此,景隆不顾管家王定的再三劝阻,执意与苏三小姐私定终身,并定做一块刻有“玉堂春”的金牌送给苏三。

见景隆身系官家大少爷,且身带万贯银两,宜春院的鸨妈妈干脆把景隆连同他的行李都接到宜春院。

鸨妈妈看中的是景隆手上的钱,而为了苏三,景隆也是出手大方,结果
没多长时间,王定收回来的三万两银子被花销一空。

没有了银子,鸨妈妈就开始设法赶景隆走人。

幸亏苏三情义厚,百般阻拦,但尽管如此景隆还是受尽鸨妈妈的欺凌,为此还牵连上苏三。

见赶不走景隆,鸨妈妈又心生一计。

在谎称去吕祖庙上香的路上,把景隆甩弃于闹市之中。

此时,王定已被景隆赶回了南京,可怜孤苦伶仃的景隆由一个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的少年公子,沦落为一个栖身于关公庙的更夫,其中人生凄凉的味道算是有了一次切身的体会。

在景隆落魄关王庙的日子里,是酒楼卖瓜子的小金哥和宜春院的门童小厮帮景隆得以再次见到日夜思念的苏三。

后来,景隆用苏三送来的几两碎银,重新打扮一新,并用满满两箱石头当作银两,骗回了鸨妈妈的笑脸相迎。

岂知这是苏三和景隆合演的一出戏。

在苏三的帮助下,景隆趁夜席卷了原本就是自己置办的贵重物品,返回南京发奋读书,从举人到进士,直取金榜二甲第八名,留在刑部听命,不日将择官上任。

景隆离开宜春院后,苏三被鸨妈妈卖给了山西一个叫沈洪的富商。

沈洪被妻子皮氏和奸夫合谋害死后,苏三成了替罪羊,被打入死牢。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三的案子被山西报给刑部后落在景隆的手里。

在景隆的直接过问下,苏三很快得到昭雪。

然而,景隆把苏三带回南京后却遭到爹娘的一致反对。

就在苏三看破红尘,为景隆前程大计而决定削发为尼时,景隆毅然弃官不做,与心爱的人儿苏三厮守终身。

”(《醒世恒言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