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

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蔡方鹿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种伟大的、别具特色的文化,它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并将为新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继续作出贡献。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和合”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此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两者相辅相成,发展不仅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建立国际间日益紧密的经济文化合作关系,而且需要调动国内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稳定,政通人和,化解矛盾,解决冲突,造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服务于改革开放,保证现代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而作为中华人文精神精髓的和合文化则可为此提供一种卓越的思想和可供选择的价值评判标准。
可以说,研究、弘扬和推广中华和合文化,对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也可使中华和合文化在解决人类的冲突中,走向世界,并使世界认同于中华文化的和合精神一、中华和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
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连用。
《易经》和字凡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而合字则无见。
《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外理,合指相合、符合。
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连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
《国语。
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
《国语·郑语》并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
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
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1〕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优秀范文5篇)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夜泊枫桥,心怀感慨,挥就此诗,之后的千余年间,诗韵钟声绵延千载,寒山寺也因诗闻名中外。
现任住持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紧跟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寒山寺法务与佛教文化建设,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热心慈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中见到了秋爽法师。
诗韵寒山和合祖庭《中国社会科学报》:秋爽法师您好,寒山寺有1500多年历史、声名远播,也是苏州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千百年来,寒山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秋爽法师:寒山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建立。
1500多年来,她历经战火、屡次重建、不断新生,为佛教文化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
现存寒山寺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
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
1996年建成普明宝塔;2008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2010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和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
从1979年到2014年,寒山寺连续举办了36届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

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籍着丰赡内涵,累积着深厚底蕴,其中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和合”思想,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由。
“和合”思想是中国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质素,是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
“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其中“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
孔子的后人子思则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而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顺、和畅、和美等意义指数由人类推及整个宇宙自然。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总结前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理念,使“和合”思想由人伦自然范畴走向意识形态层面。
历宋代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理学家诠释,经明代王阳明、李贽等士大夫阐扬,至明末清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发挥,“和合”思想日臻成熟与完备。
随着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在实体和精神上的不断生成壮大,“和合”思想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中渐次展开,在价值体系中逐步攀升,成为中华文化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标尺,成为中华民族化解自然与社会、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歧异的重要理论资源。
“和合”思想追求基本含义主要体现在:和合意味着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状态,正如《易经》所言“乾道变化,各正其道”,具体开来就是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差异中的一致、矛盾中的统一。
和合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台州学院

和合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台州学院1.在和合二仙的图像语言中,在一定程度上和合代表了文人的精神取向和情怀。
()答案:对2.钱钟书先生“南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表明东西方文化有着共同性。
()答案:对3.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暂难,对战争的看法是否定的。
()答案:错4.“相合歌”是集聚汉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
()答案:对5.《寒山诗集》汇集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是体现和合文化的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
()答案:对6.中医认为脏为阳、腑为阴,阴阳互为表里。
()答案:错7.“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天下大同”实现提出来的,它既是中国的治理之道,也是天下的治理之道。
()答案:对8.汉字以“指事”为基础,其他的象形、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一起形成完美的汉字造字的规则体系。
()答案:错9.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西方不存在和合文化。
()答案:错10.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生互存,一损俱损。
()答案:对11.中国人倡导一种和合、和谐、和顺、和美、和乐的行为方式和目标境界。
()答案:对12.阴阳相生意味着作为对立观念的二者,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
()答案:对13.汉代女子曲裾深衣,喇叭花样式。
()答案:对14.“形声”字形声在结构上和合的一个部分表示义类,另一个部分表示声音。
()答案:对15.“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 说得是“会意”造字法。
()答案:对16.阴阳之道包含三层含义:阴阳对立、阴阳相生及阴阳和合。
()答案:对17.和合神首要是主管男女情事的喜神,其次还有财神功能。
()答案:对18.《容膝斋图》中体现出造房子的思想,是造一个内有建筑、植物、山水融为一体的小世界。
()答案:对19.中国传统理论认为五行是世间万物基本物质的构成与相互作用。
()答案:对20.中医认为肾属木:具有生长、升发、舒畅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0001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夜泊枫桥,心怀感慨,挥就此诗,之后的千余年间,诗韵钟声绵延千载,寒山寺也因诗闻名中外。
现任住持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紧跟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寒山寺法务与佛教文化建设,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热心慈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中见到了秋爽法师。
诗韵寒山和合祖庭《中国社会科学报》:秋爽法师您好,寒山寺有1500 多年历史、声名远播,也是苏州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千百年来,寒山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秋爽法师:寒山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建立。
1500 多年来,她历经战火、屡次重建、不断新生,为佛教文化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
现存寒山寺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
1980 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
1996 年建成普明宝塔;2008 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2010 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和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
从1979年到2014 年,寒山寺连续举办了36 届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作为承担重要文化传承使命的文化机构,寒山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成立了寒山书院、文化研究院、禅意书画院、佛教图书馆、慈善中心、弘法部、青年佛学社、寒山寺佛学网、和合安养院、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等,培养僧才,弘法利生,济贫帮困,发展文化。
论和合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论和合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其要旨在于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融通与和谐,这种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对于调节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标签:和合文化;素质教育;理性与实践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价值理想之所以产生的精神源泉。
和合范畴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国语·郑语》中有:“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契”是人名,“五教”是指父教、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可见“和合”最初的意思是指协调人伦关系,是治理国家的方式,因为家庭伦理关系和谐就能使百姓安身立命。
两千多年来,和合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已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思想精粹,并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无论是民族外交、立身处世,还是宗教伦理、文学艺术,无一不以和合为指导原则和价值取向。
纵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从人际关系、人格塑造方面来看,和合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的要义。
(一)推崇自我身心的和谐人有贵贱贫富之差,物有美恶多少之别,在外界的种种诱惑与刺激之下,传统文化强调应保持内心世界的平衡,使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思和欲望有适当的限度,行为要合乎礼仪。
人皆有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能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那么要实现内心世界的和谐,就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即确立道德人格。
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是指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最高的人格标准在儒家为“圣人”,在道家为“真人”,无论是圣人还是真人都体现着道德上的完美无缺,这对一般人来讲是难以实现的。
于是儒家学派在指导人们进行人格修养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道德偶像——君子。
和合文化

一、子文化建设模板起草提炼框架●和合文化一、简要概述: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精神是我国人文精神的精髓。
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和合“;二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即“社会和合“;三指人身心的自我和谐,即“自我和合“。
企业和合文化是以人为本与合作理念出发,在企业追求利润的同时,要追求企业员工的利益目标与企业目标协同全面发展,追求与同行业竞争者实现良性公平竞争,要追求引导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时刻不忘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和合文化建立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和合愿景(目标):和谐发展、安全高效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实践,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体现职工根本利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安全有效和谐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合作多赢为支撑,将大方公司建成安全放心、质量优良、效益良好的现代化一流企业。
三、和合使命(宗旨):创造价值、建设贵州以文化引领企业发展,创造个人价值和企业社会价值,创造一流现代化企业,为建设贵州做出应有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填砖加瓦。
四、和合精神:相互尊重、敬业奉献、合作创新、诚信至上和合精神是我国人文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讲求和合,兼容的文化传统,铸就中国人理性宽容、和谐共存的精神品格。
五、和合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团结合作、和气生财、合作制胜和合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以人为本、团结合作、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等和合理念渗入企业制度文化、员工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在企业内培养和谐、诚信的企业精神,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企业。
1、核心理念:相互尊重、互相平等、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诚信至上、文明经营2、基本理念:(1)协作理念: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以和谋利(2)平衡理念:相异相补、相反相成、协调统一(3)包容理念: 求同存异、多元和合、互济双赢(4)民主理念: 共同决定、荣辱与共、共生共荣,(5)处事理念;以义为先、以礼为要、以信为重(6)生存理念:共生共存、和谐相处、无为而治(7)人才理念:留住人才、开发人才、善用人才(8)创新理念: 科学客观、述而有作、守正出新(9)学习理念: 勤学善学、学无止境、学以致用(10)社会理念: 惠人达己、和谐相处、勇于承担七、创建模式(1+3+5)1、总纲:以责任文化为建设总纲领。
和合文化的传承

和合文化的传承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和积淀。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中华和合文化“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
已故文化巨匠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程思远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
“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证立场,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儒家和道家的和谐观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
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1.儒家的和谐观。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
《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中华先民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
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德。
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
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

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作者:陈秉公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01期〔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知识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包含世界“多样性统一”和“冲突与融合”基本存在方式,以及系统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和合”理念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时代使命和杰出人物等深层原因。
“和合”理念无论对新时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中国创造了继承和创新“和合”理念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和合”理念;多样性统一;冲突与融合;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人心和善〔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9)01-0001-07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要标识,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应深入研究和系统阐发。
一、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基本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指,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包含道家、墨家、佛家等诸家文化创造融合而生成的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知识系统。
“和合”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文明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和根脉,也是21世纪人类化解危机、走出生存困境的重要精神资源。
一般而言,在汉语中单字的“和”与“合”涵义相近相通。
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
“和”与“合”大体指世界的不同要素、要素的不同成分之间的相应、配合、联合、结合、融合、合作、调和、平和、和顺、和谐以及合力、合成、合生、合新、合超、合美、合久等。
“和合”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思想的构建的论文

“和合”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思想的构建的论文“和合”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思想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全方位的融入世界,在与不同国家、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之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化外交已与政治、经济外交并称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三大支柱。
中国历经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合”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思想的构建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一、中国“和合”文化的内涵“和合”之“和”意指不同元素可以共同存在,“和合”之“合”意指不同元素可以相容相通,二者合二为一,表示世间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仍然可以相互交融,达致和谐。
针对“和合文化”,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和合”学的倡导者张立文教授将“和合”文化定义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原理,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融突的文化,五大原理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五大中心价值①。
学者吴新文认为“和合既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文化演化的客观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②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称“和合”文化不是使中国的文化内涵更加明确了,而是更加模糊了,因为“和”与“合”是两个不同且相反的概念,将二者组合在一起并不恰当。
但是笔者认为:“和”主要是诉求和平的意思,并没有突出矛盾体之间的融合;而“合”则是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矛盾的化解,最终达至整体和平、和谐的状态;“和合”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有充分肯定世界多样性的融合,相信用“爱”可以融突,实现天下和谐的终极目标等基本特征。
二、“和合”文化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时代意义改革开放拉开了现代中国崛起的序幕,目前这一事实基本得到国际认同。
但另一种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声音——“中国威胁论”也愈演愈烈。
在全球化的今天,将“和合”文化融入中国外交,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成为一种时代需要。
(一)中国在世界的崛起,需要以文化为主要构成内容的软实力的支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迅速崛起。
和合文1

和合文化 理念阐释
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或者说,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和合文化的功绩,也不为过。
从春秋时期以来,先有孔孟学说,融合、承继了殷朝、周朝的礼乐文化,形成儒学;后有佛教融合、承继了老子、庄子以及魏晋时期的玄学,形成禅宗。
阅读先贤的著述,体会古圣的学说,诸子百家,分歧、争论很多,只有“和”“合”的理念,相通相融,不谋而合。
关于和合理念,儒家学说有: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君子能与众人相协调一致,然而观点与目的并不一定相同; 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
关于和合的理念,道家学说有: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体;天地阴阳交合则成万物之形体,天地阴阳散而复归虚静无为之道体,而为万物之本始;按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并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
关于和合的理念,佛教更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和”“合”而存在,来解释社会和人生。
从自然界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到人生发展的规律,古代的圣人贤者都认为“和”“合”是最好的理念,也都用是否“和”“合”来衡量事物的好坏。
今天,我们继承了前人的著述,融合了百家的学说,本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尊重生命、和平共处、共立共荣、共达共富、滋润心灵。
世事变迁不息,只有“和”“合”的思想、理念和太阳、月亮一样永远光辉,和天空大地一样共驻永存。
关于和合文化的资料

关于和合文化的资料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思想性格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和合文化的定义、特征、历史渊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一、定义和合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协调、融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即通过彼此间的调和、平衡和融合来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一般认为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二、特征和合文化具有多元性、容忍性、包容性、互惠性和平衡性等特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多元性和平衡性。
多元性是指和合文化可以包容多种文化元素,融合不同的思想、信仰、民族等,从而构建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
平衡性则表现在和合文化中对于阴阳、天地、人伦等方面的追求上,强调物极必反、正中有邪、顺天应时等理念,体现出一种平衡、妥协、微妙而又复杂的状态。
三、历史渊源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周代的《周易》中,就有“和为贵”这一思想,认为处世之道在于和谐平衡。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合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儒、道、释三教的学说中。
比如儒学中提出的“仁爱容物”、“明辨是非”等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还有佛教所倡导的“舍己为人”、“求同存异”等思想,都体现了和合文化的内涵。
四、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非同寻常的困难和挑战正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新型的思想方式和文化取向。
在这个背景下,和合文化的现代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
和合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和包容,更能够与人类的平衡、和谐和精神富足产生共鸣,成为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这个意义上,和合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的共同宝藏。
总之,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元性、平衡性等特征,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意义。
中华文化的精髓适合和文化 天人合一 亚文化 中原文化

中华文化的精髓适合和文化天人合一亚文化中原文化中华文明能持续发展5000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亲和力。
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合文化。
和平、和谐等概念并非中国所独创,其他国家也是有的,合作、联合等概念也是如此。
但将“和”与“合”两个单独的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却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所独创,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
中华文明能持续发展5000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亲和力。
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合文化。
和平、和谐等概念并非中国所独创,其他国家也是有的,合作、联合等概念也是如此。
但将“和”与“合”两个单独的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却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所独创,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
在中国文字中,和合两字是两个单独的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出现了。
一,和“和”,原义是声音相应的意思,后来演化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等。
“合”,原义是指上下嘴唇合拢的意思,后来演化为汇合、结合、合作、凝聚等。
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合两字开始连用,“和合”就成为一个整体概念。
就是说,在承认事物各不相同,有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中,取长补短、存优去劣,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生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由此可见,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比如阴阳、天人、男女、父子、上下等,相互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五行和合,等等。
和合范畴显然比一般性地提和平、和谐或合作、联合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泛,层次也更深入。
中国思想传统中,讲“和”多于讲“和合”。
“和”是“合”的前提,条件或基础,不“和”则难“合”。
“和”是“和合”形成与维系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说重视“和”也就是重视“和合”。
和,也不是没有原则的。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和合文化的案例

和合文化的案例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平稳定和个人的内心平静。
下面将列举一些和合文化的案例,以展示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1. 传统婚礼:和合文化在传统婚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新郎新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家庭和睦,亲友和睦相处,展示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婚礼中的各个环节,如拜堂、敬茶、交杯酒等,都强调了亲戚朋友之间的和睦相处。
2. 学校教育:和合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3. 企业管理:和合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企业注重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强调团队的和谐发展。
企业还注重员工的福利和关怀,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
4. 政府治理:和合文化在政府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注重民生福祉,关注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府还积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5. 社会公德:和合文化倡导公德心和道德修养。
人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在公共场所,人们遵守秩序,互相帮助,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6. 家庭教育:和合文化对于家庭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和道德,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
7. 环境保护:和合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行为,人们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8. 艺术表现:和合文化在传统艺术中有着重要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追求和谐的美感,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9. 文学作品:和合文化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亦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
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和合。
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合两字都见于甲骨、金文。
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唇与下唇的合拢。
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
《易经》和字2 见,合字无见,有和谐、和善之意。
《尚书》和字44见,合字4见。
是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
合,作相合、符合讲。
春秋时,和合概念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种冲突现象和谐的认知的提升,也是对自然、社会现象后面是什么状态的探索。
《国语·郑语》较早提出“和合”范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五教”,韦昭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的和合,会使百姓安身立命。
从西周到春秋,和同之辨是当时思想界一个普遍关注的论题。
《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论和同,他批评周幽王排弃明智有德之臣和贤明之相,而宠爱奸邪昏庸、不识德义的人。
这是“去和而取同”。
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
”和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日常生活、社会政治、养生卫体等矛盾多样性的统一与和谐在思维形式中的反映,是对矛盾对立的多种统一形式的认识,是对于周幽王搞“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的弃和而tuán@①同的抨击。
孔子基本上继承《左传》、《国语》的和同思想。
他认为,为政应和。
所谓和,是宽和猛两极的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
单纯的猛,猛政酷于虎;单纯的宽,宽政慢而无序。
新时代“和合文化”的价值体现

新时代“和合文化”的价值体现作者:由婧涵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02期[摘要]“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
新时代“和合文化”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以和平、协调、包容、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文化价值观念。
这一理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互利共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倡导多边主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
在这个背景下,“和合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和合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现[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2-0049-05[收稿日期]2023-11-2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規划重点课题“本科高校微文化安全教育建设研究”(GJB1422359);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融媒体时代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研究”(YWK10236210301);绥化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J1XJ2310032)[作者简介]由婧涵,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时代倡导“和合文化”的背景与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结合,为解决人类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了“和合”理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和发挥“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和合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探微

开始使用 , 如《 国语》 中提及“ 商契能和合五教 , 以保 于百 姓者 也 ” 。此外 , 管子 、 墨 子 及荀 子 等 人 的 著述
中也 曾提 到 。和合 表 明 和谐 与协 调 , 尤 其 是 多样 性 的统 一 , 甚 至是 差异 性 的统一 。在历 史长 河 中 , 和合 观在 社会 伦理 道德 、 心理 结构 、 价值 观念 、 行 为方式 、
( 黄 冈师 范学 院 , 湖北 黄 冈 4 3 8 0 0 0 )
摘
要: 和合文化是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 髓, 也是各 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所普遍认 同的概念 , 和合概 念系中华文化的独创 . 反
映其仁爱、 人伦 的人 文精神。在 当今 , 和合观又有超越 即创新 , 对社会 的发展和 进步 , 尤其是 实现 中国梦具有相 当重要 的现 实意
文化 的精髓 和普 遍认 同 的人 文精 神 。
二、 传 统和 合观 的体现 及 实质
化解 和 匡正任命 的矛盾 和危机 , 它最 初与 音乐 、 音韵 有关 ; “ 合” 即为 融合 、 合好 、 合作、 联合 , 意诸 多要 素
的汇 合 , 合 最初 也 与音乐 演奏有 关 。和 、 合 两 字早在 甲骨 文时代 就 已单 独 出现 ; 而 在 春秋 时 , 和、 合两 字
“ 既是 宇 宙 精 神 , 又是道德精神 , 是 天道与人道 , 即
物” 和“ 和 而不 同” 命 题 的 提 出 。秦 汉 以来 , 和 合 观 念被普 遍运 用 , 既有各 家特 色 , 又有相互 渗透 融合 的 趋势 , 甚至宗 教 文化 与世 俗 文 化之 间也 讲 和合 。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姑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天宝年间,诗人继途经,夜泊枫桥,心怀感慨,挥就此诗,之后的千余年间,诗韵钟声绵延千载,寒山寺也因诗闻名中外。
现任住持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紧跟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寒山寺法务与佛教文化建设,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热心慈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中见到了秋爽法师。
诗韵寒山和合祖庭《中国社会科学报》:秋爽法师您好,寒山寺有1500多年历史、声名远播,也是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千百年来,寒山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秋爽法师:寒山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建立。
1500多年来,她历经战火、屡次重建、不断新生,为佛教文化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
现存寒山寺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继诗碑最为著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
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
1996年建成普明宝塔;2008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2010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和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
从1979年到2014年,寒山寺连续举办了36届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作为承担重要文化传承使命的文化机构,寒山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成立了寒山书院、文化研究院、禅意书画院、佛教图书馆、慈善中心、弘法部、青年佛学社、寒山寺佛学网、和合安养院、和合文化基金会等,培养僧才,弘法利生,济贫帮困,发展文化。
2010年,寒山寺在科技学院设立“寒山教育奖”,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和优秀青年教师;2011年,寒山艺术会社移址寒山寺,与寒山寺禅意书画院合署办公;2012年又发行了《和合祖庭》报,这些都对寒山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在,寒山寺已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重要文化符号。
您也特别注重寒山寺的文化建设和弘扬,注重“文化建寺、文化兴寺”,推动建立了一系列文化研究和传播机构。
在您看来,寒山寺传承了怎样的文化?秋爽法师:作为历史文化名寺,寒山寺的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其主体文化是佛教文化,核心则是和合文化,寒山、拾得“和合二圣”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千百年来守护和供奉寒山、拾得的寒山寺已成为和合祖庭。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易额“寒山寺”源于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
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中记载:“寒山子者,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多行甚勤。
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自此,寒山被尊为寺院祖师。
寒山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与拾得被民间称为“和合之神”、“和合二仙”,被雍正敕封为“和合二圣”。
“和合二圣”发祥于天台山,却成就于寒山寺。
在寒山寺大雄宝殿后有一座“寒拾殿”,其建筑体量与大雄宝殿相近,这是全国独有的,殿中供奉着寒山、拾得木雕金身塑像,雕塑后壁镶嵌有石刻千手观音菩萨像,显示了寒山、拾得在寒山寺的崇高地位。
寒山子无名无姓,正统的经传史籍均没有其身世和经历记载,除了留存的三百多首诗外,现存的资料都带有传说性和神秘性。
一些学者认为,寒山子生活于唐代,是人。
在他身上,儒释道文化融于一体,其经历大致是先学儒,约六十多岁时由儒入道,最后由道归佛时已七十多岁。
寒山的诗作中不仅常有经史子集的典故,又有《涅槃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经》和《楞严经》中的许多佛经典故,还涉及《庄子》、《列子》等容。
静修弘道忠于本职《中国社会科学报》:佛教讲求“因缘和合”,寒山寺也特别注重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这是为什么?秋爽法师:作为公认的“和合祖庭”,寒山寺是人们向往的和合圣地。
和合精神在寒山寺有深厚的基础,寒山寺文化也具有和合文化鲜明的特征,可以说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代表。
寒山寺还成功举办了八届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寒山寺文化论坛,在国外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您如何看待和合文化及其涵?秋爽法师:和合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从文化起源上看,和合文化起源很早,从甲骨文、金文就可见其发端。
先时期,《国语·语》中有西周史伯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之说;《论语·子路》中有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老子》中有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说;《孟子·公丑下》中有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荀子·天论》中有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之说。
之后,经两汉经学、晋玄学、唐代佛学至宋明理学,再到近代思想的反思和革新,和合文化绵延不断,形成了一系列的和合文化理念。
“和合”的概念还可以从中华民族形成的视角审视。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由多个部族“和合”而成,炎帝、黄帝、西夏、东夷、姬、等众多的部族在互动、磨合的过程中,领悟到部族间的和合、联姻、融合是本部族发展与壮大的根本,于是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和合为一,炎黄二帝亦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也从此有了炎黄子之称。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其他民族,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共一家的大家庭。
因此,不管从文化上还是从民族的形成过程看,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和合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在中国应当具有比较好的大众基础,现实中是否是这样?秋爽法师:和合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特别是在中国,已经被大众广为接受。
在江南地区,老百姓将“寒山、拾得”视作喜神、爱神。
每当结婚、过节都要在厅堂挂上“和合二圣”的画像,顶礼膜拜,祈祷夫妻百年好合,家庭和睦,国泰民安。
作为和合圣地,和合文化更是随处可见,例如火车站前就有一条“和合街”,远近闻名的观前街附近也有一个和合小区,就连会议中心、太湖论坛等也都新设了“和合厅”。
据初步调查,全国有和合村、和合镇、和合乡等地名30多处,分布在、、、、、、广西、、、、等地。
这些地名,大多由来已久,有美好的传说。
比如,新密市大隗镇有一个村叫和合村,传说炎黄二帝由于父母分配疆土不公,经常出现矛盾,这时蚩尤乘机挑起战乱,后经过“和合二仙”在和合村议和寨调解,兄弟言和,团结一致,共同打败了蚩尤,和合村因此得名。
和合文化可谓是炎黄子的根、炎黄子的家园。
近年来,一些企业以“和合”作为企业文化,通过开展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和合文化有什么特征?秋爽法师:和合文化是动态包容的文化。
我特别赞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立文在《和合与对话》中的说法:“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因此,和合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拔济众生离苦得乐《中国社会科学报》:佛教自产生以来,关于其教义是主“出世”还是“入世”的观点就众说纷纭。
不少人往往觉得“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
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秋爽法师:《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云:“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
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
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也就是说,佛不是天使、天神,而是在人间成就的。
我认同这样的观点,所以“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这一说法不完全恰当,因为某种程度上,二者都是出世的;某种程度上,二者又都是入世的。
以佛法中“慈悲”观念为例,“慈悲”偏重思想和理念,出世成分多一些,而人们常说的“慈善”则多指向行动,入世成分多一些,所以我们应当既心怀慈悲,又致力于慈善。
《中国社会科学报》:慈悲是佛教最基本的观念。
细究这一概念,是否应当是“慈”与“悲”二重含义的融合统一?秋爽法师:慈悲是佛教的重要教义,是佛教的基本精神。
慈是带来利益与安乐,悲是除去不利与苦难。
《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
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
”卷二十七又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十地经论》卷二云:“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
”所以慈是关爱护念众生,给他们以快乐和幸福;悲是免除众生的痛苦,随时愿意救其离苦;简曰:“慈为与乐,悲为拔苦”,慈悲是救济众生,离苦得乐。
慈,以与乐故,要关爱护念众生,常求乐事以利益众生,以种种方便令其快乐,如《解脱道论》卷八言:“如父母唯有一子,情所爱念,见子起慈,起饶益心。
如是于一切众生,慈心饶益心,此谓慈。
”悲,以拔苦为主,见众生于六道中受种种身心之苦,而心生怜悯,视众生之苦如同己受,而积极地给予救助,免除其痛苦。
当然,也有不同的解说认为慈是拔苦,悲是与乐,如《大般涅槃经》云:“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大慈乃是除去不利众生之事,拔除其痛苦,大悲则是为对众生有利之事,令其快乐。
净土宗昙鸾法师持此观念,说“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
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总之,慈悲以“拔济众生,离苦得乐”为本质,见有情众生受苦,而心起怜悯,拔众生之苦,令得安乐,从而保护众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是您心怀慈悲、也是您多年来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原因吗?据了解,寒山寺目前也与多个社会福利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还在高校设立了奖学金。
秋爽法师:慈善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是“爱”。
孔颖达疏《左传》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慈为爱之深也”。
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道:“慈,爱也”。
“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说文解字》解释为“善,吉”,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
所以说,慈善就是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而在佛教里主要表现为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