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动起来
通过了一年的数学教学改革,认识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被动的接受。代替它的让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总的来说,就是让学生行动起来了。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收获知识的主人。课堂增添了许多的生机与活力,老师看到了学生的无穷潜力。
让学生动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出现:
一、收集资料,发现知识。如:七年级下册中第八章第一课——瓷砖的铺设,充分的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瓷砖铺设图案,并收集,寻找怎样的正多边形可以铺成无缝隙的地面。学生纷纷动手,收集了很多种地板砖、墙砖铺设的图案,可谓是多种多样:有规则图形的、有不规则的、有由正多边形铺成的、有由非正多边形铺成的。观察全班同学收集到的图案去探索怎样的瓷砖可以铺成无缝隙的地面,进而探索怎样的正多边形瓷砖可以铺成无缝隙的地面。学生活动非常踊跃,资料非常丰富。从活动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远远胜过老师直接的将结论告之学生。
二、动手制作,发现知识。通过动手制作课堂相应的学习模具,从中去发现知识。如:在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时,动手折出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与顶角的角平分线,然后观察它们三者有什么关系?同时,折出一腰上的高、中线与底角的角平分线,观察它们是否也有一样的结论?通过动手制作及折叠很容易地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并且理解也很到位。远远胜过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解。又如:在观察立体图形,画出它的三视图时,让学生制作出一些立体图形,用眼观察,变抽象为具体,代替老师收效甚微的空洞教学。诸如类似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仔细的观察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我们老师只要认真思考,去研究,一定会发现很多地方可以采用,特别是图
形教学。
三、热烈讨论,发现知识。很多问题的解决、结论的推出,如果让老师直接地灌输,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对于有些知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时间一长,便什么也不知晓了,这就出现老师经常说的所有的知识我都讲到了,但是学生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我想效果一定会不一样。有些问题的解决,结论的推出,我们可以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去伪存真,结论在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印象极为深刻,加上老师的指点,知识的掌握就非常牢固了。如: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容易出现哪些错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对吗?等等,如果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再作出回答,就会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
四、动手实验,发现知识。如:一枚均匀的硬币抛出后,正面出现的机会有多大?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拿出硬币,做实验。先小组做实验观察、分析,再将几个组的实验结果拿来分析,最后把全班的实验结果拿来分析,看看有什么奇异的发现没有?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有了初步的结论,这时,老师就可以对实验进行延伸,利用机器人抛掷硬币9999次的结果来得出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又如:利用七巧板拼图,可以拼出哪些图案,你能拼出多少中?学生纷纷动手实验,拼出了许许多多的美丽图案,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起来,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也是对我们课堂的一个要求,更是我们学生所渴望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切实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收获知识。老师们,让我们也行动起来吧,去掉包办,去掉一味的灌输,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