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
宁波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城乡之间未形成绿 色网络
原先保留的生态带和生 态公益林遭到建设用地 的蚕食
主要表现
乡土化的自然生境在城 市建设中被破坏
生态廊道没有形成足够的宽 度和长度,严重影响了能量 的流动和物种的迁移。
5 实施情况对比
5.1.2 绿地生态功能较弱,承载功能单一
《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在城市绿地结构、绿地指标、公园分布和树种选择等方面 ,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摸底调查和规划编制工作,但绿地规划内容多集中在空间布局层面,以生态功 能为主要考虑对象,对绿地的其他功能挖掘不足。目前,虽然宁波市区的绿地总量不低,但海曙区、江东 区等部分城区由于土地增量有限。
在市区范围内,传统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对规划管理实施机制的研究较少,没有建立明确的空间指 引和管理实施体系,特别是与相关部门的规划衔接不足,缺乏对下层次规划的控制和指导,造成规 划实施过程中部门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往往会出现规划公园绿地被侵占、难落地及品质低等问题。
4 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转变
4.2.2 “绿地管控”思维
2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2 规划布局
“保护优先、合理布局、控管结合、分级保护、相对稳定”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 区等区域划定11类生态红线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 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洪水调蓄区、重要自然 岸线和海洋保护区、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地质 遗迹保护区,使全市受保护地区面积占陆域面积的比例 达到40%以上。
,构筑城市内外一体的“大绿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 生态问题。
遵循“大绿地”思维的 统筹全市域的绿色开敞 空间,合理确定规划编 制层次,建立起科学的 规划控制体系和有效的 管理机制。
2021宁波市生态保护条例(草案)
2021宁波市生态保护条例(草案)宁波市生态保护条例(草案)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宁波市生态保护条例(草案),下面是草案的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宁波市生态保护条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生态保护和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指的生态保护对象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洪水调蓄区、重要自然岸线、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生态廊道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
第三条本市生态保护应当以改善生态质量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政府主导、陆海统筹、空间管控、分级管控、损害担责的原则,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生态保护常设机构,统一领导、协调、监督管理全市的生态保护工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处理生态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对象山港、三门湾、四明山和天台山等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市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负责区域生态保护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理机构是其行政区域内生态保护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生态保护工作,并负责组织协调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辖区内生态保护工作,并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制止生态保护违法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大对生态保护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生态保护常设机构对辖区内生态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的批复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
(市区)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机构
•【公布日期】2016.04.11
•【字号】甬政发〔2016〕45号
•【施行日期】2016.04.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
的批复
甬政发〔2016〕45号
市规划局:
你局《关于要求审批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的请示》(甬规字〔2016〕39号)收悉。
经市政府研究审议,决定批准《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以下简称《规划》)。
编制该规划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美丽宁波”建设、促进我市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划定了宁波市区生态保护红线,并提出了边界管控、分类管控、分级管控、现状用地管控等相关要求,编
制内容和深度达到了相关规划要求,可以作为下阶段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接文后,请按照批准的《规划》,严格依法监管,认真组织实施。
宁波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11日。
宁波3315计划
宁波3315计划宁波3315计划是指宁波市政府提出的“三三五”城市发展规划,旨在实现宁波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该计划包括三大重点领域、三项重点任务和五大发展目标,是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首先,宁波3315计划的三大重点领域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宁波将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宁波将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宁波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宁波3315计划的三项重点任务包括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
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宁波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空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宁波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宁波将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最后,宁波3315计划的五大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稳定、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改善。
在经济发展稳定方面,宁波将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城市功能完善方面,宁波将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服务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宁波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发展的高质量。
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宁波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
在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宁波将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总之,宁波3315计划是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通过实施该计划,宁波将加快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心城总体规划图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舟山群岛,南依三门湾,西接绍兴市,北濒杭州湾。
下辖6区5县(市),市域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660.8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91.8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财政收入466.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标箱。
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城市空间由河口向滨海演进,形成了三江、镇海、北仑三片临江、滨海发展的空间格局。
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区位图2、宁波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要求“十五”时期是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和长三角区域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宁波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首先,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宁波提出了新的要求。
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市化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与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以强化我省在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
据此,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港优势,将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与集聚功能。
其次,《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对宁波都市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三个都市区的目标,其中宁波都市区由宁波市区、舟山市区、奉化市区组成,实现甬—舟港口整体开发。
由此,宁波城市将突破现有的城市格局框架和城市形态,城市规划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考虑设施的配置、交通的联系和产业的联动。
宁波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宁波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宁波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宁波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宁波市提出了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宁波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首先,宁波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
其中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资源利用区、生态修复区和旅游休闲区。
生态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自然资源利用区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区是为了修复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旅游休闲区是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宁波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不同的功能区进行了优化布局。
生态保护区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的山区、湖泊和河流等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
这些区域将得到严格的保护,不得发展工业或修建高层建筑。
自然资源利用区主要位于城市的河流、湖泊和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这些区域将合理利用资源,支持农业、渔业和水产养殖。
生态修复区主要位于城市的工业区和城市内部的污染源较多的地区。
这些区域将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水体治理等措施。
旅游休闲区主要位于城市的沿海地区和风景名胜区。
这些区域将发展旅游业,提供文化、休闲和娱乐设施。
再次,宁波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
通过建立和完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同时,加强对各功能区的管理,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和速度,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资源。
加强企业环境保护和排污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质。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习惯。
最后,宁波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同时,生态环境规划还将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前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宁波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把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机制。
2015年3月18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明确要求“加强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分级分区保护,构筑‘连山、串城、面海’网络化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列入禁建区,制定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加快建设“美丽宁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开展我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管控。
第一章总则第1条目的与意义(一)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自然资源保护的铁线,已经成为继耕地之后第二条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的红线,承担着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能。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以落实国家战略为基本要求。
(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强化市域空间管制要求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严格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与生态功能不符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落实“三区四线”的市域空间管制要求,建立空间开发的硬要求和底线屏障,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1.10•【文号】国函〔2024〕171号•【施行日期】2024.11.1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7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宁波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波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航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宁波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宁波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10.1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6.5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428.50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916.6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81.25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31%;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26.4亿立方米;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宁波市自然保护区规划
宁波市自然保护区规划
背景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消耗也日益严重。
为
了保护宁波市的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宁波市政府规划了自然
保护区,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并改善生态环境,促
进可持续发展。
目标
宁波市自然保护区的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恢复生态
系统的功能,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
宁波市规划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包括湿地保护区、森林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区各具特色,有着多样的生态系统和
生物种类,为宁波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设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控制开发和利用的强度,保障生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社会组织和企业应该尊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参与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爱护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结论
自然保护区是宁波市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宝贵生态环境和增强人民群众生存福祉的有效途径。
未来,宁波市将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美丽宁波、健康宁波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环境保护发展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环境保护发展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08.10.06•【字号】甬科社[2008]139号•【施行日期】2008.10.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科技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环境保护发展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甬科社〔2008〕139号)各县(市、区)科技局、环保局,市有关部门、相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两创”战略,加强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推进生态市建设,市科技局、环保局组织专家,经广泛调研,编制了《宁波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环境保护发展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月六日环境保护发展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08-201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宁波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将生态市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取得了良好成效。
然而,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给全市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剧,水、电、土地等要素供给压力持续上升,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日渐恶化。
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的面临形势更加严峻,难度在进一步加大。
主要表现为:一是水环境方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依然严峻,主要湖库、河流、河网的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质总体上逐年恶化,2006年甬江流域的水质达标率仅为80%,甚至还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现象;二是大气环境方面,尽管总体良好,但是各种常规污染物浓度水平仍在逐年上升,酸雨污染问题突出;三是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泥的处理还没有好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四是海洋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近海海域水质明显恶化,镇海、北仑港区的监港工业,以及象山港海域水产养殖对海洋水体的污染严重。
宁波生态建设规划知识竞赛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知识竞赛主办单位:宁波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前言《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于2005年1月13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2005年2月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
该规划贯彻“健康、安全、活力、发展”的理念,在全面分析宁波生态市建设面临的形势和艰巨任务的基础上,着眼宁波长远发展,构建了生态市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了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结合宁波实际,有针对性研究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使生态市建设有组织、有领导、有重点、有秩序地开展。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宁波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让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加大生态市建设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市建设工作,在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宁波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了此次知识竞赛,希望广大市民踊跃参与。
竞赛启事竞赛规则1、本次竞赛题全部为选择题,每道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中答案(如“A”或“B”或“C”)后,请在答题卡内相对应处打“√”,答题卡复印无效。
2、按照答题卡的要求,填写好您的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和联系方法等。
3、剪下答题卡,寄:宁波市柳汀街545号市环保局宣教信息中心收(邮编:315012),信封正面请写上“生态市建设规划知识竞赛”字样。
4、竞赛自即日起至2005年6月30日止(以邮戳为准)。
5、《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内容可在生态宁波网站()或宁波市环保局网站()内查阅。
竞赛设奖1、本次竞赛活动设一等奖一名,奖金2000元;二等奖三名,奖金分别为1000元;三等奖六名,奖金分别为500元;纪念奖二十名,精美礼品一份。
2、上述奖项若需交纳个人所得税,由获奖者自理。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知识竞赛题1、我市于(A)成立了宁波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现任组长为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常务副组长为市长毛光烈。
(A) 2004年1月17日(B) 2004年6月18日(C) 2004年10月18日2、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于(C)发布了《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
宁波市湿地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
宁波市湿地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宁波市湿地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1.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稳定;2. 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湿地的经济价值;3. 加强宁波市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提升湿地保护的法律保障;4. 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与意识,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湿地保护与综合利用策略1. 制定湿地保护纲要:明确宁波市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重点保护区域和保护措施;2. 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宁波市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执法机构;3. 加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科学研究:开展湿地资源调查与评估,推动科学决策;4. 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湿地生态服务的价值体现;5. 加强教育宣传: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与理解,推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6. 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湿地生态状况;7. 推动湿地旅游发展: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湿地科普教育等产业。
工作计划1. 制定湿地保护纲要:在20XX年X月前完成;2. 修改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在20XX年X月前完成;3. 开展湿地资源调查与评估:在20XX年X月前完成;4. 建立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20XX年X月前完成;5. 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持续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6. 建设湿地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在20XX年X月前完成;7. 推动湿地旅游发展:在20XX年X月前制定发展规划。
结论通过制定宁波市湿地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将能够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致力于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促进湿地科学研究与监测预警,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与意识,推动湿地旅游发展,共同努力打造宁波市湿地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的典范。
宁波东钱湖规划
宁波东钱湖规划宁波东钱湖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北部,是宁波市重要的水源和风景名胜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东钱湖资源,宁波市政府制定了一项全面规划,旨在提升东钱湖区的生态环境,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一、生态环境保护。
东钱湖是宁波市的重要水源地,必须加强对湖泊水质的监测和管理,采取措施减少水体污染和河道淤积。
同时,加强湖岸带的保护,保留和修复湿地,增加湖泊生物多样性。
二、旅游资源开发。
东钱湖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资源,可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可以规划建设一些景观观光点,如湖心岛游船码头、湖滨步行街等,提供更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
规划还应考虑东钱湖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可以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加强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推动乡村旅游,提供农家乐、民宿等农业旅游产品,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四、生活配套建设。
随着东钱湖区的规划建设,人口规模和生活水平也会提高。
因此,需要建设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
同时,增加公共交通和道路建设,方便居民出行。
五、产业发展。
东钱湖区可以发展一些以湖为基地的特色产业。
例如,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利用湖泊资源进行淡水鱼、虾、蟹等的养殖,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可以发展水环境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提供水质监测、水处理设备等服务。
总之,宁波东钱湖的规划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全面规划和利用东钱湖区的资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通过这一规划,东钱湖区将成为宁波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旅游目的地,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宁波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l i l rt t e e ,m r eubnf etadq at, r ie clg a oye akf ec y m it nt o— o c oe i l i po ra rsln u i po d o i l xgn n rh i , a a ecn g ap cv b t v o ly v e o c b ot t ni h
城 市规 划进 行 研究 。
15k 7 m,南 北长 12k 9 m,陆域 总 面积 93 5k 6 m ,海 域 总 面积 97 8k 。 5 m 。宁 波 市 辖 海 曙 、江 东 、江 北 、 镇 海 、北 仑 、鄞 州 6个 区 ,宁 海 、象 山 2个 县 ,慈
溪 、余姚 、奉化 3 个县 级市。20 0 8年 ,宁波市 区面
Ke o d :ubnfrs, atr l n g Nn b , hj n yw rs ra et m s a i , igo Z ei g o epn n a
近年来 ,宁波市委 、市政府高度重 视森林城 市 创建工作 ,提出 了 “ 建设低碳 和谐 宁波 ,打造滨 海
森林 城 市 ” 的创 森 核 心 理 念 ,在 加 快 城 市 拓展 和 建 设 的 同时 ,高 度 重 视 城 市 绿 化 和生 态 环 境 建 设 。 本 文 以此 为 契机 ,就 制 订 具 有 宁 波 市 地 方 特 色 的森 林
Me n i,Gu iu ,Ja gW e w i a rn iYaxa oHuh i in n e ,F nYi g o
S h o o a d c p rht t e Z e a gA r u ue& F rs yU ie i , i ’ a 0 hn c ol f n sa eA c i c r , hj n g c l r L eu i i t oet nv r t Ln n 3 0 ,C ia r sy 13 1
宁波十三五规划
宁波十三五规划宁波十三五规划是指宁波市制定的“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的发展规划。
该规划旨在进一步推动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宁波市作为浙江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
根据宁波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制定该规划,旨在推动宁波市实现经济现代化、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全面发展目标。
首先,宁波市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培育创新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宁波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提升宁波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宁波市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进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宁波市的交通便捷度。
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宁波市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美丽宁波。
宁波市将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水、土壤、大气等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加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发展,提升宁波市的生态效益。
第四,宁波市将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宁波市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改革步伐。
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外资,扩大出口贸易,推动宁波市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
最后,宁波市将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福祉。
宁波市将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总的来说,宁波市的十三五规划旨在全面推动宁波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等措施,宁波市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9.23•【字号】甬政发[2004]85号•【施行日期】2004.09.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甬政发[2004]8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现将《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一、重要意义“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时期。
“十一五”规划,是我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
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宁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综观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国际政治总体格局依然趋向缓和,世界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大转移逐步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知识经济的发展孕育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大调整。
放眼国内,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将率先发展成为全球加工基地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当前的国际国内和区域环境,为宁波今后五年的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特别是“十五”以来的发展,宁波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为我市“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宁波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
宁波生态保护红线规划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文本)宁波市环保局宁波市规划局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目录目录 (1)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红线划定 (8)第一节市域划线 (8)第二节市区划线 (9)第三章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12)第一节边界管控 (12)第二节分类管控 (12)第三节分级管控 (17)第四节现状用地管控建议 (18)第四章实施保障与建议 (21)前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宁波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把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机制。
2015年3月18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明确要求“加强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分级分区保护,构筑‘连山、串城、面海’网络化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列入禁建区,制定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加快建设“美丽宁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开展我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管控。
第一章总则第1条目的与意义(一)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自然资源保护的铁线,已经成为继耕地之后第二条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的红线,承担着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能。
建设生态宁波的构想
城市空间形态及布局结构
生态城市强调的是人与自 然环境的和谐, 首先是城市与自然 地理环境的融合,宁波地处浙东沿海平原,宁波平原是宁波大都 市发展的空间。位于天台山余脉与四明山脉南东、西北两翼钳夹 的北部沿海平原,濒临东海,海岸曲折,港湾纵深、河网发达, 奉化江、余姚江、甬 江流经整个平原,平原边远山区与平原交界 处山地海拔不高,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因此宁波城市空间形态与 布局应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背山面海, 在现有基础上宁波平原东部发展中心城,西部形成余慈副中心, 主次两核,并紧紧与山脉河流水系自 然环境相结合,形成点状城 镇。大都市形成双核与众星拱月形的城镇群格局。应该充分认识 城市布局形态与空间结构对地域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力, 不能任 其自然发展形成密排连片的城市带。
20 ・ ■■ 02 9
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平衡与资源的承载力,资源承载力主要是 土地承载力与水资源承载力。而环境承载力又是与资源承载力联 系在一起的。 要保证宁波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从环境承载力出发, 首先得从总量上控制建设用地 ( 包括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 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合适的比例得通过科学测定城市对环境的 影响程度并进行科学分析测算来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建设用地占 总用地的比例应是少数。从目前国内一些城市数据分析,一般市 区与郊区面积之比为 l 6 l 7 : 或 : 或更小的城市, 其环境构成、 农 村对城市的支撑都比较合理。可以预见,生态城市其城市占区域 总面积之比要求将更高,比 例应更小。 环境的人口承载力除了控制合理的建设用地总量, 还必须控 制单位用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反映人类生活 条件、资源利用和环境压力的重要变量。人群过于集中,正如动 物植物群落种群密度过大,会产生反常一样,人本身也是小污染 源。因此,必须维持适度的人口密度使城市发展和环境容量相一 致。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西柏林、华沙、维也纳 3 市人口密度 平均值是 37 人/ 国内城市相对比较高, 53 k 。 m 北京建成区为 1 8 49 0 人/ 2 k 、上海 377 k 2 m 07 人/ 、广洲 118 k : m 62 人/ ,宁波目前中心城 m 人口密度为90 人/n 其中三江片为 1 2 人/n 宁波的人口 80 k I, 2 0 k2 8 I, 密度远远高于国际上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城市。要建设生态城 市就要把远景规划的人口密度降下来。当然合适的人口 容量与人 口密度的确定要在能保持良 好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符合我国国 情 与宁波的实际情况。但是,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与人口密度条件 下,可以肯定,宁波无论都市区还是城市规划区内人口规模的扩 大将是有限的。 适度的人口规 Nhomakorabea与人口密度
宁波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布局
随着 国家 可持续 发展 战略 的 确立 ,林业 的定 位
也发 生 了重大转 变 ,由过 去只 注重 生产 木材 、追求 经济 效益 为主 ,转变 为注 重生 态环 境建 设 、追求生
态效 益为 主 。为实 现这一 战略 转变 ,尽 快建 立起 比
台州 的三 门 、天 台 2县 接壤 ,东 与舟 山群 岛 隔海 相 望 。土地 总 面 积 9 . 15万 hn,其 中林 业 用 地 面 积 r 2
维普资讯
林业调查规划
2O 。p 。1 () 3—7 06A r3 2 :7 6
CN 3一 l 7 / I s 1 7 5 l 2S s N 6 1—3 6 18
F rs Iv no y a d P a  ̄ g oet n e tr n ln
中段 ,长江 三角 洲 的东南 隅 ,宁绍平 原 的东端 。地
2个县 ,余姚 、慈 溪 、奉 化 3个 县 级 市 。全 市 总 人
2 Fr t ueuo i b i ,Nnb 100Z eag h a ) .o syB ra f n oCt er Ng y i o350 hjn ,C i 、 g i n
Ab ta t sr c :Ac o dn o te a t a c c msa c f ig o C t h i p p rma e u e la i g to g t a i c r ig t cu l i u tn e o n b i h r N y,t s a e k ss r e d n u h ,b sc h
c mme ca frs e eo me t n d su is e o— fn t n la e d k y fr s y p o r ms d v lp n s o o ri oe td v l l p n ,a td e v u ci a ra a e oe t rg a e eo me t f o n r No n—c m ri o e t n d a ay ie e b n f so o o me ca fr s ,a l s st e e t f n—c m ri o e t e eo me ti i g o C t . l n s h i N o me ca fr s d v lp n n N n b i l y Ke r s y wo d :Ov rl l o t N n— c mmeca fr s ; N n b i eal a u ; o — o y ril o et igo Ct y
宁波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布局
宁波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布局
陈火春;沈定夫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06(31)2
【摘要】根据宁波市的实际情况,确定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内容,提出了宁波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布局方案,并就功能分区和重点工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陈火春;沈定夫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浙江,金华,321001;浙江省宁波市林业局,浙江,宁波,3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27.2
【相关文献】
1.剖析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体系 [J], 郭云霞;马志杰;谢贞贞;张东平
2.关于宁波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构想 [J], 陆根尧;叶文涛
3.福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布局与实施重点的研究 [J], 张顺恒
4.生态公益林建设创新机制的探讨——以三明市三元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例 [J], 黄金荣;梁庆松;黄昌春
5.宁波市民政局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宁波市人民检察院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公安局宁波市司法局宁波市财政局宁波市医疗保障局共青团宁波市委宁波市妇女联合会宁波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规划背景 (1)1.2规划目的 (2)1.3规划理念 (2)1.4规划依据 (3)1.5规划范围 (4)1.6规划期限 (4)1.7规划定位 (5)第二章生态市建设的现实基础 (6)2.1基本概况 (6)2.1.1自然环境概况 (6)2.1.2自然资源概况 (7)2.1.2.1水资源 (7)2.1.2.2土地资源 (7)2.1.2.3森林资源 (7)2.1.2.4港口资源 (8)2.1.2.5海洋资源 (8)2.1.2.6生物资源 (8)2.1.2.7旅游资源 (9)2.1.3社会经济概况 (9)2.1.3.1经济发展现状 (9)2.1.3.2科教文化 (10)2.1.3.3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11)2.1.4生态环境状况 (11)2.1.4.1环境质量现状 (11)2.1.4.2外部区域污染影响 (12)2.2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12)2.2.1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13)2.2.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3)2.2.3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 (14)2.2.4自然区位条件优越 (14)2.2.5工作基础较为扎实 (15)2.3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15)2.3.1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循环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 (15)2.3.2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16)2.3.3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16)2.3.4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16)2.3.5科技教育基础薄弱,高素质人才仍然紧缺 (17)2.3.6生态意识比较淡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7)第三章生态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18)3.1指导思想 (18)3.2基本原则 (18)3.2.1注重协调,持续发展原则 (18)3.2.2科技支撑,体制创新原则 (18)3.2.3统筹规划,法制保障原则 (19)3.2.4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 (19)3.2.5以人为本,民为主体原则 (19)3.2.6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原则 (19)3.3总体目标 (20)3.4建设步骤 (20)3.4.1启动期(2003-2007年) (20)3.4.2发展期(2008-2012年) (22)3.4.3深化期(2013-2020年) (23)第四章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25)4.1指标体系 (25)4.2指标可达性分析 (26)4.2.1达标指标分析 (26)4.2.2未达标指标可达性分析 (27)第五章生态市建设的功能分区 (32)5.1区划原则 (32)5.2生态功能分区 (33)5.2.1西部、南部山地生态管护区 (35)5.2.1.1区域特征概况 (35)5.2.1.2保护和建设方向 (35)5.2.1.3重点保护区域 (36)5.2.2北部平原、南部丘陵农林生态控制区 (37)5.2.2.1区域特征概况 (37)5.2.2.2保护和建设方向 (37)5.2.3城镇及城郊发展生态重建区 (38)5.2.3.1区域特征概况 (38)5.2.3.2保护和建设方向 (38)5.2.4近海海岸带生态区 (39)5.2.4.1区域特征概况 (39)5.2.4.2保护和建设方向 (40)5.2.4.3重点保护海域 (41)5.3生态功能区与城市化、产业化的关系 (42)5.3.1发挥区间优势,优化中心城各区间功能 (42)5.3.2系统整合工业园区,推进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 (42)5.3.3合理确定海洋环境功能分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43)第六章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44)6.1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 (44)6.1.1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44)6.1.1.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45)6.1.1.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45)6.1.1.3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46)6.1.1.4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47)6.1.1.5完善农业安全生产和认证体系 (48)6.1.1.6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48)6.1.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49)6.1.2.1优化工业结构 (49)6.1.2.2严格产业准入 (50)6.1.2.3调整工业布局 (51)6.1.2.4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53)6.1.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57)6.1.3.1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 (58)6.1.3.2完善提升商贸流通业 (59)6.1.3.3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60)6.1.3.4全面发展科教文化信息服务业 (61)6.2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63)6.2.1构建生态环境安全格局 (63)6.2.1.1一条贯穿南北的生态大通道 (63)6.2.1.2五条沟通海陆的绿色生态走廊 (63)6.2.1.3各组团间的多组生态隔离带 (64)6.2.1.4环三江片防护带及沿江绿带 (64)6.2.2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65)6.2.2.1全面推进水环境整治 (65)6.2.2.2继续强化大气环境整治 (67)6.2.2.3深入开展城镇环境整治 (68)6.2.2.4着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70)6.2.3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71)6.2.3.1修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环境质量 (71)6.2.3.2严格管理开山采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72)6.2.3.3注重抓好生态林建设,完善林业生态体系 (73)6.2.3.4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物生存空间 (74)6.2.3.5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75)6.3建设优美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 (76)6.3.1推进生态住区建设 (76)6.3.1.1合理规划布局 (76)6.3.1.2形成适宜规模 (77)6.3.1.3建设生态住宅 (77)6.3.2优化生态交通网络 (78)6.3.2.1保障步行交通 (78)6.3.2.2自行车合理运行 (78)6.3.2.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78)6.3.2.4合理有序发展小汽车 (79)6.3.3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79)6.3.3.1文化娱乐设施 (79)6.3.3.2医疗卫生设施 (80)6.3.3.3商业金融设施 (80)6.3.3.4水电基础设施 (81)6.3.4推进城乡生态建设 (81)6.3.4.1完善公共绿地系统 (81)6.3.4.2美化城镇生态景观 (82)6.3.4.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83)6.4建设文明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 (85)6.4.1积极培育生态理念 (85)6.4.1.1加强全民生态教育 (86)6.4.1.2普及生态保护知识 (86)6.4.1.3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87)6.4.2大力倡导绿色消费 (88)6.4.2.1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88)6.4.2.2规范绿色消费行为 (89)6.4.2.3加强绿色消费保障 (89)6.4.3着力创建基层生态文化 (90)6.4.3.1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90)6.4.3.2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91)6.4.3.3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91)6.4.3.4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92)6.4.4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城 (92)6.4.4.1建设独具特色的藏书文化 (93)6.4.4.2弘扬根基深厚的儒商文化 (93)6.4.4.3发展潜力广大的海洋文化 (93)6.4.4.4传承优秀灿烂的古建文化 (94)6.5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 (94)6.5.1建立社会发展支撑体系 (94)6.5.1.1加强人口综合管理 (94)6.5.1.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95)6.5.1.3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96)6.5.2建立自然资源支撑体系 (96)6.5.2.1优化配置水资源,创建节水型城市 (96)6.5.2.2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99)6.5.2.3加紧调整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100)6.5.3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机制 (101)6.5.3.1建立生态安全评估机制 (101)6.5.3.2建立生态安全监测系统 (101)6.5.3.3建立生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 (102)第七章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工程 (103)7.1重点工程建设 (103)7.2规划方案绩效分析 (109)7.2.1规划方案投资分析 (109)7.2.2规划方案绩效分析 (109)7.2.2.1经济效益分析 (110)7.2.2.2生态效益分析 (110)7.2.2.3社会效益分析 (111)第八章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112)8.1切实加强生态市建设的领导 (112)8.1.1加强领导,周密协调 (112)8.1.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112)8.2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113)8.2.1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113)8.2.2制定完善法律和规章 (113)8.2.3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114)8.3加快管理体制创新 (114)8.3.1转变政府职能 (114)8.3.2探索绿色GDP考核体系 (114)8.3.3统筹运用政府专项资金 (115)8.4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115)8.4.1加大财政投入 (115)8.4.2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 (115)8.4.3推进生态建设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116)8.5积极推进环境科技创新 (116)8.5.1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116)8.5.2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 (116)8.5.3推进环境科技创新 (117)8.6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117)8.6.1提供良好的合作软环境 (117)8.6.2开展全方位的对外交流合作 (118)第一章总论1.1规划背景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谋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
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方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003年9月,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