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3.欣赏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欣赏山水之美。

2.难点: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山水画卷或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山水之美的感受和理解。

2.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介绍陶弘景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背景介绍:讲解《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3.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疏通文意。

2.分析山水之美,从山、水、林、竹等方面入手。

3.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等。

4.理解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4.主题探讨: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3.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2.开展“山水之美”摄影比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山水之美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山水之美的短文,要求运用文言文的写作手
法。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b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1分钟小结本文奇景之奇在“景中含意,事中瞰景”。

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tuī)B.与.其奇者(yù)C.藻、荇.交横(xìng)D.何处无竹柏.(bǎi)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相与..步于中庭()(3)沉鳞..竞跃()(4)四时俱.备()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B.夕日欲颓.C.但.少闲人D.猿鸟乱鸣.4.填空。

(1)《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5~7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之仙都。

自康乐..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实是欲界..之仙都()(3)庭下如积水空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7.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中蕴含了“美无处不在”的哲理的句子是:?(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案设计目标:1. 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和情节;3. 学习中文古代书信的写作特点和礼节;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答谢中书书》的内容;2. 理解并分析书信的写作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2. 学习古代书信的写作规范和礼节。

四、教学准备:1. 《答谢中书书》的原文及翻译材料;2. 中式书信的写作规范介绍。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答谢中书书》的内容,并提问导入新课:“你们还记得《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吗?谁可以给大家简要概括一下?”第二步:阅读与理解(2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位同学朗读《答谢中书书》的原文,其他同学可以边听边跟读翻译材料。

2. 学生自行思考和标记生词,并与同桌讨论理解疑惑之处。

3.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梳理故事情节并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第三步:分析书信的写作特点(20分钟)1. 教师介绍古代书信的写作特点,包括称呼、开篇、正文、落款等。

2. 学生分析《答谢中书书》书信的开篇、正文以及落款部分,强调其中的感恩之情和对官员的称赞。

3. 学生小组讨论,结合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答谢中书书》书信体现的尊重、谦虚和礼仪。

第四步:文学鉴赏(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答谢中书书》中的章法和韵律感,并与学生共同寻找相关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搭配具体的文本,分析《答谢中书书》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进一步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色彩。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并进行互动和讨论。

第五步:拓展延伸(20分钟)1. 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自行寻找并介绍古代书信中的经典之作,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从中学习古代书信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领略古人高尚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知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理解。

3. 课文的翻译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答课文中的疑问,深入解读课文。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领略作者的高尚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整理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制作学习卡片。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好和追求真理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验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熟悉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引导: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中书”、“答谢”、“山水”、“奇景”等。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答谢中书书》,提问:“中书”指的是谁?为什么作者要答谢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水美景。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山水美景的作文。

7.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文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丽意境,体会的思想感情。

2.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写景的奇妙。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语设计: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爱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美丽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日,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要求大家通过研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漂亮风光,理解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娴熟的背诵课文。

3)、解题,介绍及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终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爽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冲突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

说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本文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机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 歇(xiē) 鳞(ln) 与(y)(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b.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

(教师做适当点评)五、小组活动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⑴重点字词:四时(四季);歇(消散);鳞(鱼);自(从);复(再);与(参加,这里是观赏)。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1.2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1.3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3.2学习作者坚持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

1.2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2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陶弘景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

4.精讲细读4.1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5.比较阅读5.1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7.课后作业7.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精讲细读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深入分析了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课堂讨论效果。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言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教学目标篇一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山:青、高水:清、秀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山:青、高水:清、秀2、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总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翻译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感受自然美景。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志趣,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意境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自然情境,感受自然之美。

简要介绍作者陶弘景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与情感。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学生分组朗读,相互纠正发音与语调,提高朗读水平。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教师逐一讲解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分组讨论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与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志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翻译实践,巩固所学(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文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纠正翻译中的错误。

小组代表分享翻译成果,全班共同讨论,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总结翻译技巧,强调翻译的准确性与流畅性。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如此热爱自然?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感受。

教师总结:自然之美是永恒的,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家园。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回顾本课所学,强调文言词汇与句式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育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翻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答谢中书书》的内容与意境。

《答谢中书书》教案_843

《答谢中书书》教案_843

《答谢中书书》教案_843《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材把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教案1 一、课文分析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

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

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

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材把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如同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气,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表达了宠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制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尝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存秀丽的写景词句。

5、培育学生宠爱大自然的奇特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秀丽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消灭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教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也看出你们对奇特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奇异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⑴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生疏的字词。

⑵教师范读,订正字音,留意节奏。

学生依据教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⑶学生大声朗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

⑷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⑸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比照解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够熟练背诵课文。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词语的意思,并能够熟练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问题预设:
1、学生对作者陶弘景的生平可能不太了解。

2、学生可能对“俱、歇、颓、沉鳞”等字的意思不是特别清楚。

3、在“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与”字的读音学生极有可能读错。

知识铺垫:
1、陶弘景:字,号。

朝人,家、家、家。

著作有。

2、什么叫“书”?
3、查找本文的写作背景。

操作:阅读理解——交换批改——展示答案——学生补充——引领解答
教材解读: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了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

操作: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2、(1)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学生齐读课文。

过渡语:我们已熟读了课文,接下来,我们将理解文意。

三、理解分析
(一)你理解本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吗?
引领:文言字词的理解一直是我们学习古文的重要内容,本文也不例外。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重点字词:四时俱备:俱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操作:
1.阅读理解: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从文中划出重点字词,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自己组织答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互助解决各自的疑难。

3.展示答案: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其他组员补充。

4.点评引领:教师对展示的答案进行补充。

过渡语:在理解了字词意思之后,我们将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二)你理解本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吗?
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操作: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3)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句意。

过渡语:在理解了单个句子意思之后,我们将来联句成篇,翻译全文的意思。

(三)你能流利地翻译全文的意思吗?老师要看是男生强还是女生强!
明确: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
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操作:
(1)男女生就近分组,口头翻译课文。

(2)小组之间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小组代表展示翻译成果。

(4)教师对各组表现进行评价,并展示结果。

过渡语:我们已经理解了本文的意思,那么,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文中有没有哪些语句给我们以提示呢?
四、主旨归纳
1、作者以感慨句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引领:“实是欲界之仙都”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感情倾向,是自豪、喜悦之情呢,还是凄凉、哀伤之意呢?我们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

2、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引领:任何作者写文章,都会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倾向。

你能概括出作者写本文的感情吗?
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操作:
1.阅读理解: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课文,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自己组织答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互助解决各自的疑难。

3.展示答案: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其他组员适当补充。

4.点评引领:教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延伸或补充。

过渡语:本节课的新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那么,大家的掌握情况如何呢?五、课堂练习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

2.“书”的意思是______ 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操作:阅读理解——交换批改——展示答案——学生补充——引领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