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发展的契机

合集下载

三次工业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

中等发达国家收入陷阱在工业生产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核心竞争力弱。

目前,除了工业方面的问题,我国还在其他方面面临类似的可能导致滑入中等发达国家收入陷阱的问题,如何借鉴一些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成功越过该陷阱的国家的经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比如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从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看,最根本的是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

它们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制定了许多旨在振兴国家科技,培养科技人才的国家规划。

历史证明,颇有成效,尤其是造就了日本在制造业的强势地位。

所以,我国必须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淘汰低端产业,进军高端制造业。

当然,这一切必须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做支撑,因此,国家因加大对企业科研的扶持力度,把技术开发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加快科技从实验室到实用生产的流程。

同时,制定扶持高科技产业的政策,必须把我国在制造业上的竞争力提上去。

城镇化三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规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这个进程中当然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曾经给各国带来巨大考验,其中不乏有成功处理的国家,对这些问题的成功处理,也反作用的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现今我国的城镇化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的一些弊病,亟待解决。

城镇化对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解决了工业生产上的劳动力缺口。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自愿进城当工人,有的是在失去土地后被迫进城。

如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羊吃人”圈地运动,当然类似这种激进的运动是不可能采用于我国的,只是国家在城镇化进程应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至少在土地使用权上,不然,这将成为一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社会公平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十分悬殊,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明显,基尼系数早已超过0.5红线。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推荐:顾鸣来源《中欧商业评论》文•毛明江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普及,到21世纪初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再到超越单纯依赖工业制造获利的“去工业化”,构成了中国的“三次工业革命”。

企业的生生死死,原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如同人之生死一样。

但是,如果企业出现了群体性危机,甚或是倒闭潮,那就肯定是哪里出了不小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会诊,准确诊断,并开出行之有效的药方来。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了惊人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有约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这些企业大多是制造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苏浙粤一带。

实际上,危机早在去年就已经出现,2007年一年仅广东一省倒闭的企业就超过1万家。

今年以来,随着山东大批外资企业的撤离,浙江绍兴三成以上的纺织企业停产或关门,以及台州的飞跃集团、义乌的金乌集团等大型明星民营企业的相继倒下,使人感觉到企业倒闭潮已经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蔓延,企业危机已经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传染。

火热的7月和8月,继中央4位常委赴沿海各地调研企业之后,我们兵分三路,分赴制造业最发达的浙江、江苏和广东实地调研,了解问题,采撷案例。

“今年只要不亏就是万幸,希望熬到明年日子能好过点。

”东莞厚街镇辉博鞋材厂厂长陈龙很没有底气。

由于没有订单,这家70多人专做鞋底与鞋跟的工厂已经3个月没有正常开工了。

工人们象征性地每天上班一小时,虽然无事可做,但陈龙还是必须每人发放1 100元的基本工资。

陈龙不敢让工人放假,他害怕过几个月后如果订单来了到时招不到工人。

“每天都能听到同行倒闭的消息,也许明天关门的就是我。

”辉博鞋材厂的处境是当前从东莞到佛山、从台州到温州、从昆山到无锡成千上万家制造企业的缩影。

“目前企业遇到的困难之多和压力之大,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最突出的。

”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企业的共同感受。

我们都知道,本轮危机的爆发,有着诸多的国际国内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也有着中国企业自身的因素。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_0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_0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篇一: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以新能源之光照亮中国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张璐近日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慢慢回味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现的新世界,未来的宏伟蓝图逐渐在脑海中显现——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了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成为维系全球正常运转的核心动力,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产能装置,每座建筑都是一座小型发电机,除了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并通过四通八达的能源共享网络回收至国家电网,四处已不见冒着污浊烟气的汽车和工厂,也不必担心过量的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天蓝水清草绿,一派祥和的氛围??想象着这些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场景,惊叹于作者高瞻远瞩、大胆创新的思维。

当今社会,石油和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

高企的油价、遍及大海和陆地的对石油资源的角力追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

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让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地球正在凋零。

而这,就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社会。

而前两次工业革命还告诉我们,只有高瞻远瞩、抢占先机,才能引领世界变革,实现大国崛起。

英国在18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完成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率先推动重工业变革,开创了电气时代,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当前的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

20XX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元,不稳定因素增加,能源安全堪忧;20XX 年初,我国遭遇雾霾袭击,多城市pm2.5含量“爆表”。

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第3次工业革命事件_第3次工业革命介绍

第3次工业革命事件_第3次工业革命介绍

第3次工业革命事件_第3次工业革命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最近几年中出现极为频繁,特别是在经济以及科技还有社会生活等行业研究中。

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第3次工业革命,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3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3次工业革命革命经过重大发明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

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

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但1959年苏联就取得了一项新成就: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

正在美国人瞠目结舌之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

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3] 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

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等3种特性,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3] 1970年以来,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我国未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性选择
首先,可再生能源革命或绿色技术革命应该成 为我国未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性选择。
在过去的十年中,虽然我国工业的信息化水平 不断提高,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 但是能源消耗总量仍然不断上升,能源自给率 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 今年1月在我国中东部地区130万平方公里发 生的长时期雾霾天气警告我国:可再生能源革 命已刻不容缓!
能源的新格局
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将实现 在家庭、办公区域以及工厂中自助生产绿色能 源的梦想。
此外,正如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任意创建属于 个人的信息并分享一样,任何一个能源生产者 都能够将所生产的能源通过一种外部网格式的 智能型分布式电力系统与他人分享。
原有的纵向权力等级结构正向扁平化 方向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
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
能源; 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
存储间歇式能源; 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
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能够 就地生产出少量的能源,这些能源多余的部分既可以被电网回收, 也可以被各大洲之间通过联网而共享); 5、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 需要的电可以通过洲与洲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
中国的能源潜力应用方向
中国蕴藏了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这一诱 惑使中国倾向于更加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
然而,煤炭和天然气固然令人兴奋,但是相比 于巨量的可再生能源而言,却是如此的苍白无 力。
可以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 特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中国每平方米的 可再生能源潜力要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 家。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本质及其推进路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本质及其推进路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本质及其推进路径作者:刘芸,朱瑞博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刘芸1,朱瑞博2(1.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运管理系,上海200120;2.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上海200204)摘要: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既是第五次技术革命从导入期到拓展期的关键转折点,又是第六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孕育期。

目前中国正处在比较优势的转换期,经济发展驱动力的换挡期,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向,为中国形成高端要素的比较优势提供了契机。

基于内需培育领先市场是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路径。

架构创新能力是培育领先市场进而抢占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经济范式;推进路径里夫金、马什等人对于工业革命的划分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由于划分标准不同所造成的。

里夫金是从通信和能源相结合的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了阶段划分;[1] 2012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负责科技和创新领域编辑保罗·麦基里主笔的一组文章《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则根据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来划分阶段;马什主要从技术研发、制造业价值链、工业生产方式演进的科学史、工业史角度来区分四次工业革命的。

[2] 为了深刻把握当前新工业革命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将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站在全球产业技术革命背景下来审视当前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中国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研究中国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核心路径。

一、全球科技革命与技术经济范式视野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技术革命的本质是技术经济范式的演进。

技术经济范式是在熊彼特的创新范式和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长波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由技术创新经济学家佩雷斯和弗里曼为主提出并逐步完善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解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

世界各国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然后才出现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观点及其影响作者: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第01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必将成为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观点和判断(一)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的背景和环境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主要经济体增速明显下滑,国际贸易保护抬头,全球治理结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第二,支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正日渐枯竭,那些靠化石燃料驱动的技术已陈旧落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整个产业结构也运转乏力。

根据经济学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届时其价格升高将不适于大众化普及应用。

第三,由前两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也使得全球气候变化日渐明显,生态灾难增多,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第四,世界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以绿色、低碳、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已经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

基于此,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于1994年首次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并于2011年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著,迅速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2007年5月,欧盟议会发布了一份正式文件,宣布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欧盟的长期经济愿景和路线图。

2011年5月,里夫金教授在巴黎第50届OECD会议上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报告,有34个成员国的首脑参加。

至此,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

(二)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观点当前,国内外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内涵及影响的主要观点和判断有以下几种:1、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新能源+互联网”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学者里夫金最早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的观点,他的主要判断如下:第一,新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新通信革命和能源革命的结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

史占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如果说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走向世界,1998年中国经济则已经影响了世界,到2018年中国经济将有可能引领世界。

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使“中国制造”面临新的发展“拐点”,“中国制造”能否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能否从如今的“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带来“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回溯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经济史,几乎每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强盛,都与“产业革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相伴生。

18世纪60年代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使整个19世纪成为“英国的世纪”;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美国和德国逐步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人类社会也从“蒸汽时代”和“纺织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一大批新兴国家的崛起,如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曾利用这次契机“弯道超车”超越了英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先从美国开始,紧接着德国抓住机遇在1900-1910年间不仅实现了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传统工业部门的重大技术革新,而且加快推进电器、化工和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迅速改变了德国工业的面貌,以致在很短时间内赶超了英国。

日本也紧随其后,逐步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经济实力也日渐雄厚。

众所周知,美国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国。

南北战争后,美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利用大量移民和资本流入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鼓励创新,成功把握了这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推动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增长。

1850年美国工业生产只占世界的15%,而英国占了39%;但到了1913年,英国却只有14%,美国工业生产则占了世界的36%,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已经超过英、法、德三国份额的总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从此而改变。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在这场革命中,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和电气化技术的发展成为了主要推动者,驱动了产业结构的深度重组和升级。

这篇文章将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就整个产业链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1.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信息技术和电气化行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中国企业一直以来都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这限制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但是,在新的时代中,数字化和电气化技术的开发在改变着这种局面。

现在,数字化和电气化技术的应用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也为中国科技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2. 产业结构的变革数字化和电气化技术的出现也带来了全新的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升级和完善。

随着物联网、5G网络、数字化宏观经济等新技术的趋势性发展,整个互联网产业正在进行巨大变革。

除了互联网产业,电子制造、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行业也在加速发展。

如果我们将整个产业链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那么数字化和电气化技术的变革就成为了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现在,一种产业形态正在形成,这种形态以周围的智能设备为核心,通过大量的数字化技术来完成整个生态系统的衔接,构建更加紧密、更加稳定的产业结构。

3. 市场机遇和机制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市场机遇和机制创新。

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市场机遇不断增加。

如果说前两次工业革命打开了大规模制造产业,那么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将极大地推动生产和制造方式的变革。

此外,自主创新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过去,中国的科学研究和自主研发能力一直非常弱,导致产业的缺乏其他竞争力。

但在数字化和电气化时代,自主研发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也在积极寻求自主创新的道路。

4. 挑战与机遇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主要发明:瓦特蒸汽机、火车、轮船。

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2.中国社会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的扩张。

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变化:(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受到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清王朝的中国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极力排斥。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很快强大起来,中国经济却未因此发生变化。

中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从而一落千丈,最终成为列强的猎物。

(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随着世界主动进入中国,中国也被迫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国。

(3)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内外交困,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态度由排斥到引进。

思想上出现了变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自强”,创办了军事工业;“求富”,创办了民用工业。

意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总结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新思想萌发。

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发明:汽车、飞机、电器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工业创造新机会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会导致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的制造系统和生产设备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还会带动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

最重要的是,新的制造方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既有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而且使得传统生产方式下无法生产的产品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成为可能。

这意味着,先进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拓展既有产业部门迂回生产的链条,而且可以创造新的产业部门,为中国在全球进入新一轮经济衰退期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方向和机会。

2:中国庞大的制造基础中国庞大的制造基础为先进制造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应用场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积累的技术能力,逐渐确立了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但一劳永逸的先进设备投资并不能保证先进制造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最大的技术经济效益,不同于产品技术,制造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往往是伴随着实践应用的持续改进过程。

3: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4: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随着国家间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也必将随之改变。

其一,当发达国家重新获得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重新回流至发达国家,制造业重心向发达国家偏移。

其二,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资本和市场等先发优势,将更有可能成为新型装备、新材料的主要提供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进一步增强。

其三,由于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度更高,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内的领先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5: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生产关系、从而分配方式的革新。

其一,生产制造环节低附加值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改变。

生产制造环节由更多、更高效、更智能的资本品和装备产品参与,不仅完成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还完成更为灵活、更为精密的任务,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更高,这也是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的重要驱动因素。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分享到:更多3D打印机改变了制造业的游戏规则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如何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就成为全球性的争论,为此也引发了国外诸多学者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于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纺织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诞生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数字化制造及新型材料应用为代表,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也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个性化制造的崭新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是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已经发生突破但仍处于演进中的工业系统变革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能简单理解为由3D打印、计算机模拟等个别新的制造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引起的整个工业系统的突变,其实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已经发生突破但仍处于演进中的工业系统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突破性表现在已形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新生产制造技术体系及技术经济范式。

这个体系的底层是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激光粘结、新材料等“通用技术”,中层是以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制造技术和工具,高层是应用了前述新的通用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大规模生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生产系统。

这个体系的有效运行形成了全球化生产、个性化制造、社会化制造等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演进性表现在这场变革还处于“梯度、渐次”推进过程中。

例如,高效能运算、虚拟设计与制造是近期跨国公司加速推进、应用的先进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发展处于由传统日用消费品、医疗器械向汽车、航空等新领域快速渗透的阶段,而可重构生产系统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工业国家为迎接全球制造和个性制造、为解决大规模定制系统无法很好地解决产品成本和产品多样性、产品性能之间冲突所做的战略性技术准备,目前仍然处于科学研究和概念设计的阶段。

国外的科学家、未来学家和媒体之所以在今天大肆宣扬“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并不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基础制造技术刚刚出现,事实上,这些基础制造技术的发明和工业应用大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而是由于经过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和技术积累,这些基础技术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成本已经达到了使其在制造领域进行较大规模应用和推广的水平。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指的是从1970年代到现在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被称为“数字化革命”或“智能化革命”。

它涉及了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多重变革,被认为是对21世纪经济发展最重要
的支柱。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突破,使受其影响的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是在经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界最显著变化之一。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信息技术、精细化生产、全球化。

从信息技术方面来讲,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量的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开发,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数据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其次,精细化生产的普及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实体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管理、精准销售、精细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来提高效率,以抢占市场份额。

因此,企业可以不断改进其各项管理活动,以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精益生产。

最后是全球化,全球化主要指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市场进程,意味着企业可以实现跨国界的经营,经济从国内向国际范围扩散,企业可以更好的运用资源,更加有效的经营。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能够更快的利用网络实现跨国贸易、消费、资金流等,实现快速增长。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工业发展变得更加快速,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对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将信息技术、精细化生产和全球化相结合,不断开发更加高效的生产工艺,把握机遇,运用技术的优势,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次工此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使西方列强开始了瓜分世界的进程,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工业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各国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而使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崛起。

这期间中国的近代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也相当迅速,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重化工业为主。

1900年之后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创办工厂近万家、工厂和煤矿约有一万家。

到20世纪初,英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工业国。

这三次工业革命也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并使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转变为一个独立的现代国家。

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进步,但也带来了新矛盾、新问题:一是由于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导致人口大量増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二是由于资源和能源曰益匮乏而引发新矛盾;三是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引发新矛盾;四是由于国际竞争曰益激烈、国际环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_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因应之道_陈抗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_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因应之道_陈抗

关键技术领域的差距。 正如彼得 · 马什所指出 的, 新工业革命时代, 中国制造固有的低成本、 政 府扶持、 巨额外资参与等优势将逐渐削弱 , 而研发 ⑧为 能力不足将使中国企业停留在价值链低端。 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 高端环节,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领先优势, 发达国家 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强对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和 技术垄断, 这势必影响我国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 。 中国若不能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并将其产业化, 不仅无法占据此次超级产业革命制高点, 更有可 能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财富版图切割中被 ⑨ 四是理念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不 边缘化。 相适应的地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分散决 策, 包括生产的分散化和决策的分散化 , 第三次工 业革命对中国最大的挑战还是体制、 机制的改革 ⑩ 我国企业对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 问题 。当前, 开发, 特别是提供个性化、 定制化产品等方面重视 同时部分地方政府习惯于粗放的经济增长 不足, 模式, 热衷于片面追求经济规模, 这与定制化、 柔 性化、 个体化、 开放化和融合化的新工业革命特征 科技与经济脱节、 创业投资不发达、 相悖。此外, 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 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等, 都将导致我国许多新兴产 业起步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 但到了产业化阶 段之后差距迅速拉大。 认识危机的同时我们更要看清机遇 。 在过去 中国与历次工业 两百多年的全球工业化进程中, 革命失之交臂, 此次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初现端倪 的时刻, 中国首次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 这就为中国后来居上、 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 具体呈现五大机 的重大机遇。对中国制造而言, 遇: 一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为中国再造“黄金发 展期” 提供新引擎。 发达国家经验显示, 工业化 后期阶段, 由于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的 储蓄率和投资率逐步下降, 资本和劳动力增 约束, 速放缓, 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将出现下降。 中国经 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 工业增加值 比重( 2012 年为 38. 5% ) 达到主要国家的历史高 点( 如德国峰值为 39. 1% 、 美国为 29. 3% 、 日本为 38. 8% 、 韩国为 34. 5% ) 。 事实上, 近年来中国经 93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作者:胡少甫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2年第12期胡少甫武汉纺织大学“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说法,目前正在世界各国迅速传播,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刚刚袭来还是早就到了,也有不同的观点。

当前,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最具代表的是杰里米·里夫金与《经济学人》的主笔保罗·麦基里。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杰里米·里夫金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如朝阳喷薄欲出。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会产生什么影响?建立在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对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深远影响(一)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新近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即将爆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他认为改变未来社会有两样东西:一是能源,如同人的血液;二是互联网技术,如同人的中枢系统。

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体系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或者说能源互联网将是未来社会新经济系统的发展基石。

所谓能源互联网,就是在现有能源供给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和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互联起来的,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能源对等交换和共享网络。

杰里米·里夫金先生还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技术支柱:第一大支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第二大支柱,分布泛在的可再生能源采集,将每栋建筑物作为微型发电站;第三大支柱,本地化的分布式储能技术;第四大支柱,能源互联,形成能源生产和共享的网络;第五大支柱,实现车辆与分布式能源的泛在能量交换。

英国《经济学人》的主笔保罗·麦基里在今年四月份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宣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聪明软体、新奇材料、智能机器、三D印制、网络软体服务等等,使工厂逐渐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

也就是说,从设计到开模生产,只要在电脑上设计,就可三D“打印”出物件。

这就彻底改变了简单重复性操作的格式,使制造业和信息高科技等智能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发明和制造过程充分整合。

这就经常要求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保持零距离的互动,并贴近客户即时回应其需求。

当然,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合一,也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更为重要。

要想把生产过程外包出去、把核心设计秘密留在自己手里,也越来越难办到。

凡此种种,都将促使企业舍弃把制造过程“外包“到低工资国家的战略,而把核心生产部门搬回国内。

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使得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在许多行业,体现个性化服务会变得更加重要。

这种个性化服务带来一个新问题,对市场快速反应将影响到制造设施的空间布局。

工厂放在市场附近,对市场需求能做出快速及时反应的地方成为重要因素,而不是放在劳动力成本低,但是距离市场比较远的地方。

这将大大影响产业的空间布局,市场因素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

能否把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快速反应到产品的设计当中来满足多样化需求,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如果说第三次革命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更大的话,那么对我国的挑战尤为明显。

其他发展中国家想走中国当初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走过的道路,即吸引全球制造业到某一个国家的机会已经不多。

由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主要受益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发展产生的四方面影响,对中国来讲冲击还是很大的。

当然中国相对于其它一些国家还具有一些综合性优势,低成本和超大规模市场的结合是许多国家无可比拟的。

虽然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对市场的快速灵活反应,个性化需求,但是中国市场的规模,再加上多层次性,实际上中国还是有很多机会。

调整周期比较长,政府要适应这些趋势性的变化,企业也要捕捉发展和调整的机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也将在2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提供第三次工业革命国家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国家1:美国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美国正借“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的契机试图引领全球产业分工新的布局,重塑美国新的竞争优势。

(一)国家战略近年来美国經济陷入低谷,美国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为刺激經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联邦政府对当前实体經济发展趋势进行了细致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发展计划。

(二)主要领域的发展现状新能源。

主要体现在太阳能发电产业、风电产业、清洁燃料和高效发动机行业等。

美国的新能源产业已进入相对大规模的应用阶段,相关生产企业致力于降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设备的生产成本,并积极研究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伴随智能电网(SmartGrid)的设计和建造,太阳能发电厂和风力发电厂正在加紧布局和建设。

新能源汽车。

美国汽车制造商倾向于加强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较慢。

2012年3月,美国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总销量为5.2万辆。

美国汽车制造商已在传统汽车节能技术上取得一定进展,提高了燃油經济性,减轻了材料重量,发动机也进入涡轮增压的直喷时代。

新材料。

美国的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早,在特种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近年来,新材料不断与生物产业相结合,催生出新的发展方向。

以美国为主导的“材料基因组”计划目前进展顺利。

2011年6月白宫发布的“材料基因组计划”白皮书,有可能把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速度缩短为5~10年。

生物产业。

美国的生物产业起步较早,目前发展迅速。

联邦政府制订了“分子生命过程研究计划”,还大力扶植人类胚胎干细胞基础研究。

另外,美国还积极设立生物技术产业园,在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聚集的地区设立了5大生物产业园;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于采用生物技术方法生产出来的药品与传统药品给予平等待遇。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次工业革命,使中国经历了一个由落后到腾飞的艰难历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在落后中踽踽独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中国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促使西方列强的侵略范围急剧扩张,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促进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1)推动了中国政局的转变。

外界的压力促使腐朽的清政府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

这期间产生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些民间自发组织的运动对于中国政治和思想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们唤醒启迪了民众,在民间埋下了救亡图存的种子,间接的为民主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

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二、惊醒后的奋起直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中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有:(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再一次发生质的提升,所以欧洲各国之间为了不断争夺原料,资源,竞争世界霸主地位,掀起了新的一波殖民扩张,对中国也进行了更加残酷的商品倾销和战争掠夺。

比如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2)中国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清政府的督促下,洋务运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西方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这也间接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发展的契机一种建立在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为构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全球规模的金融危机风险正在大大增加,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压力也在加大,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开始由释放市场力量,迅速向保护主义这一对自由贸易政策有着巨大冲击的方向转变。

从历次大规模经济危机的演化历程分析,经济最困难时期也正是技术与产业革命酝酿的关键时期,而且一个普遍的发展路径是,每一次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除了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之外,都不外乎科技创新革命引致的新兴产业革命启动。

这些都必将使得支撑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出现重大变化。

在21世纪的上半叶,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传统的集中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

对于全球化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欧美为主的经济体如何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必须进行的一次影响全球的新工业革命;对于中国来说,30多年的改革战略取得的伟大成就重塑了全球经济和全球政治,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新兴经济体日渐强大的技术、制度、产业和市场追赶力量,欧美的成功并非注定。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不会缺席百年以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发展契机在这场关乎主要经济体国际竞争力的竞赛中,美国至少到目前为止依然握有较大的领先优势。

一向重视全球趋势变迁的美国尽管面临资金与资源投入的相对约束,但美国不可能大幅削减对前瞻性技术研发的投入。

目前,在全球10个主要技术领域每年新增专利比较中,中国仅仅在化学领域领先于美国,美国不仅在传统技术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新兴技术领域也保持着对中国的压倒性优势。

美国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专业服务优势,合理的税收和移民政策,加上超强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使得美国有可能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自新经济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重新切割全球产业版图,进而在将美国从目前的经济困局中解脱出来的同时,重新切割全球分工与财富版图。

1929年至1933年的那场大萧条尽管使美国经济倒退了30年,但依靠汽车、石化、通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美国经济仅用了8年的时间即得到恢复,进入重化工业时代,在一跃成为世界首席经济强国的同时,也带动欧洲从衰退泥淖中上岸。

同样,30余年前的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美欧日本等经济体的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遭受严重打击,但已有丰富应对危机经验的美国大力发展计算机、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一批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兴产业,顺利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转型。

差不多与此同时,欧洲在计算机、机器人、通信网、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先后取得了一大批超前技术成果,为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同样在汽车、电子等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进而缔造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从历史经验来看,汽车和信息技术曾经扮演过这样的角色,而今,以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超级技术变革正在美国酝酿并初见端倪。

新能源产业尽管也有可能发育成新的产业群,但其产业链还不够长,而有可能成为此轮技术革命应用的重要载体。

可以预计,假如以上述三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能够掀起新一轮跨产业革命,加上以苹果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加速延伸市场边界,全球有可能在未来10年里打造出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超级产业体系,在帮助世界走出危机的同时,开启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周期。

工业革命对于一个国家历史的影响具有决定意义。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尚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当时中国经济的大约10%GNP来源于近代工业,也就是机器工业化生产,70%来源于传统农业,剩下20%是手工业和服务业,90%人口还处于中世纪的农村状态,只有少量的沿海城市具有少量的近代工业。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本上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阶段,以纺织和粮食加工为主,少量的机械工业如军工和造船大体上处于世界上19世纪末期水平。

所以当新中国建立伊始,就不得不决定自己的发展路径是承接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采取超越战略,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

赶超战略时代对应的是第二次世界工业革命的后期,及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萌芽期,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底子还基本是洋务运动的成果。

经过30年的工业赶超,基本上完善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而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方面保持着与世界同步,多项技术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

比如在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这个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领域中国都处于世界前列。

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打赢了一场战争,而且建立起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由一农业国发展成为从喷气式飞机、运载火箭、核潜艇到工业成套设备和所有农业机械,无所不能造的工业大国。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

目前,中国在资本、市场及新能源方面仍然有着优势地位。

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出口国和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新的能源革命首先是能源勘探和开采技术革命。

目前,世界人口的增加及全球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大量消耗掉的传统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矿等不可再生,本世纪将面临枯竭,且环境污染大、隐形成本高。

而“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丰富、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太阳能光伏作为零排放、零消耗、清洁、安全的能源,具有极大的发展前途。

正因为看到光伏产业对中国能源供应、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将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国家非常重视这一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出台的“十二五”能源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光伏应用。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快速开拓市场应用,尤其是国内市场的应用,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欧、美、日弯道超车的历史经验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尚处于过渡形态,充分认识到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中国目前的产业革命必须抓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未能释放的潜能,粮食、钢铁、能源、基建、汽车等工业化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以及城市化等方面建设尚处于发展状态。

这对于西方等发达国家来说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必须与抢占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兴产业的先机相结合,准确判断和掌握其发展的趋势,要实现弯道超车。

回溯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有一批新兴国家崛起,像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曾利用这次契机“弯道超车”超过了英国。

19世纪8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最先从美国开始,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到30%以上。

紧接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又在1900—1910年间深入德国的各个部门,改变了德国工业的面貌,使之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英国而居于世界第二位。

日本也紧随其后,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作用,美国、德国都超过了英国,世界的格局也就此改变。

美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最大受益国。

南北战争后,美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利用大量移民和外资进入美国的有利条件,通过发展教育、鼓励创新,及时抓住了这次产业革命的有利机遇,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185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9%,而美国只占15%;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只占世界的14%,而美国却占36%,1913年美国在世界生产中所占份额已经超过英、法、德三国份额的总和。

通过第二次产业革命,德国不仅实现了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传统工业部门的重大技术革新,而且迅速建立起电器、化学和汽车等新兴产业。

德国之所以能够借助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是六大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是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二是政府的积极扶持和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三是企业将科学技术视为生命源泉和发动机;四是银行的巨大后援作用;五是善于引进、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六是良好的教育培养了优秀人才。

对于日本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事实上日本工业化几乎是混合两次产业革命成果同时进行,即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在日本形成了交叉进行的局面,从而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

日本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三大明显特征:一是工业革命比起欧美诸强明显要晚,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在欧美发生,在世界经济已初步联成一体的情况下其成就效应迅速向外扩散,致使工业化刚起步的日本恰好抓住这一机遇。

二是工业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极其重视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在借鉴欧美工业文明中掌握了主动性,进口欧美技术和机械设备上十分注意有选择地引进高水平并且适应本国实际需要的技术。

三是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具有浓厚军事封建色彩的统治集团为解决资本主义大工业对原料、市场和资金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注重发展国际贸易、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将推进工业化与对外侵略扩张紧密结合,很快走上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

由于以上三大因素,日本工业化虽然是西方诸强中最晚开始的,但却完成速度最快。

到20世纪初,日本已跨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美、德、日三国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今日之中国更有必要利用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弯道停车”的难得机会,在新能源、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生物工程,以及航天、海洋等新兴技术和产业化各方面超越过去。

中国既需要在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全面突破,更应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产业革命的企业。

实现中国的弯道超车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政府调控能力强而市场创新能力弱。

科技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资本”的孵化与支持、“产业”的培育与扩张和“市场”的占领与稳固三大驱动力要素的紧密配合。

而就中国的金融行业而言,当下最紧要的就是更加去行政化、立足于市场,不能将金融视为政府的附属品,要给予资本市场和开发性金融以更大的空间,使后者从商业银行业中独立出来。

一些在目前被其他商业银行视作不作为的领域,让开发性金融机构来做,并让其处于基础和骨干地位。

比如,电动车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普及,首先要解决的是诸如加电站这类基础设施的产业化,这种超前的和铺底的新兴产业项目的培育就需要开发性金融来做。

当然,这种投入具有很大的风险,必须有强有力的智囊机制的智力支持。

另外,我们要在技术上研究和在金融上支持颠覆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美国有专门的公司对未来产业进行深入研究,以发现、注册高新技术的专利先期占领其未来的产业发展。

对于前瞻性的、颠覆性的新兴技术,我们要进行保护性占领和投资,并由国家开发银行承担起这一重要任务,建立专门团队着眼于人类技术的未来。

基于此,中国必须牢牢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期,以全新的姿态把握和应对全球战略性产业可能重新定义的机遇与挑战。

要实现中国的弯道超车,必须在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政策配套以及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实行深入的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使其在未来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产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并形成产业化,在各行业打造一批能够支撑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且具国际竞争优势的跨产业集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