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草莓育种的成就及发展方向

草莓育种的成就及发展方向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草莓育种的成就及发展方向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草莓育种的成就及发展方向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草莓育种的成就及发展方向(大纲)一、草莓育种成就1.1品种改良历程1.2国内外主要品种介绍1.3育种技术突破二、草莓育种发展方向2.1高品质育种2.2抗病性育种2.3适应性育种2.4耐贮运育种2.5功能性育种三、草莓育种策略与途径3.1传统育种方法3.2分子辅助育种3.3生物技术育种四、草莓育种产业应用与前景4.1育种成果转化与推广4.2市场需求与产业布局4.3育种发展趋势与挑战一、草莓育种成就1.1品种改良历程草莓品种改良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初,草莓种植主要依赖自然变异和人工选择,品种改良进展缓慢。

随着20世纪50年代草莓遗传学研究的发展,育种技术逐渐提高,品种改良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草莓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努力,已成功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莓品种。

1.2国内外主要品种介绍国内外主要草莓品种繁多,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1)红颜:红颜是日本培育的草莓品种,果实红色,口感鲜美,糖分含量高,是我国市场上最常见的草莓品种之一。

(2)甜查理:甜查理是美国培育的草莓品种,果实较大,颜色鲜红,口感甜脆,适合鲜食和加工。

(3)香草莓:香草莓是我国自主培育的草莓品种,果实香气浓郁,口感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

草莓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草莓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草莓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草莓的脱毒技术主要包括物理脱毒、化学脱毒和生物脱毒三种。

物理脱毒技术主要是通过超声波、冷冻、蒸汽等方式进行草莓的脱毒。

超声波脱毒是
将草莓放入含有适量水的容器中,利用高频率的超声波振动将水中的气泡爆破,产生局部
高温和高压力,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冷冻脱毒是将草莓放在低温下,利用低温杀死
细菌。

蒸汽脱毒是将草莓放在蒸汽室中进行杀菌,这种方法不会污染水资源,所以比较受
欢迎。

化学脱毒技术是通过化学物质进行草莓的脱毒。

常用的化学脱毒剂包括过氧化氢、臭氧、次氯酸钠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杀死草莓表面的微生物以及在草莓表面形成保护层,
从而保证草莓的质量和安全性。

过氧化氢是最常用的化学脱毒剂之一,可以通过浸泡或喷
洒的方式进行脱毒。

生物脱毒技术是应用生物学原理进行草莓的脱毒。

常用的生物脱毒方法包括辐射杀菌、微波处理以及质子束辐射等。

辐射杀菌是将草莓暴露在一定的辐射剂量下杀死微生物。


波处理则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杀死细菌。

质子束辐射方法则是通过加速器将草莓暴露在质子
束中,达到杀菌的效果。

总之,草莓的脱毒技术已经在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其中,物理脱毒和
化学脱毒技术比较成熟和普遍,可以用于商业生产。

而生物脱毒技术目前还存在技术难度
较大和成本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无论采用哪种脱毒技术,都需要在不影
响草莓质量的情况下保证草莓的安全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草莓杂交总结

草莓杂交总结

草莓杂交总结引言草莓(学名:Fragaria × ananassa)是一种被广泛种植的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

为了改良草莓的产量、抗病性和品质,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草莓的杂交育种。

本文将总结草莓杂交育种的研究成果,探讨新品种的特点以及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草莓杂交育种的原理草莓杂交育种是利用草莓的花粉和子房进行交配,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交配将两个具有不同性状的杂交亲本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草莓杂交育种通常涉及选择优良的花粉亲本和子房亲本,然后进行人工授粉,将花粉亲本的花粉与子房亲本的子房进行交合。

通过这种杂交方式,可以获得具有新的性状组合的草莓品种。

草莓杂交育种的优势提高产量草莓杂交育种可以选择具有高产量的亲本进行交配,从而获得更高的草莓产量。

通过不同亲本的杂交,可以提高草莓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的成活率,进而增加草莓的产量。

增强抗病性草莓是易受病虫害侵扰的果实之一,杂交育种可以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亲本进行交配,从而获得具有更强抗病性的草莓品种。

这种抗病性可以提高草莓的抗病能力,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

改善品质通过草莓的杂交育种,可以改善草莓的口感、香气和色泽等品质特点。

例如,选择具有浓郁香气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香气更浓郁的草莓品种。

这种品质改良可以增加草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草莓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草莓杂交育种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进展:草莓叶片形态的遗传研究草莓叶片形态是草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性状。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草莓品种的叶片形态进行遗传分析,发现了一些与叶片形态相关的基因。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改良草莓的叶片形态提供了基础。

草莓香气成分的鉴定草莓的香气是其独特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草莓的香气成分,发现了多种与香气相关的化合物。

这些研究成果为培育更具香气的草莓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草莓品种的基因多样性研究

草莓品种的基因多样性研究

草莓品种的基因多样性研究草莓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水果,其香甜的风味和柔软的口感都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基因科学的逐渐发展,对草莓的基因多样性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综述草莓品种的基因多样性研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草莓基因的组成草莓是一种复杂的多倍体植物,其基因组组成包括8个染色体和35个Gbp的基因组大小。

与其他作物相比,草莓的基因组含有较为丰富的遗传信息,包括了大量的细胞壁合成与降解、色素生物合成、异戊烷代谢等关键代谢过程的基因序列,使其具备了丰富的生物学功能。

2. 草莓品种的基因多样性草莓被广泛栽培于全球各地,其品种也非常多样化。

在近年的研究中,已经发现草莓品种的基因多样性非常丰富。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草莓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3-1.3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7。

这意味着草莓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相当显著,这些差异往往反映在果实的外观、口感、产量和抗病性等方面。

3. 草莓品种的基因多样性研究方法草莓品种的基因多样性研究方法涵盖了多种层次,从基因组水平到表型表达水平的研究方法都有所应用。

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和表型特征分析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主要通过DNA指纹图谱或简单重复序列信息开展多样性评估,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则通常是分析草莓基因组中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来研究草莓的基因多样性,表型特征分析技术则通过对草莓果实的形态、质地、口感等特征开展研究来评估其遗传多样性。

4. 草莓基因多样性研究在现代草莓育种中的应用草莓的品种非常多样化,但是在商业化上,只有部分品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

在现代草莓育种中,研究草莓品种的基因多样性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了解各品种的遗传距离和遗传性质,育种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草莓品种进行杂交,以产生具有较强抗病性、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口感的优良品种。

5. 草莓基因多样性研究的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草莓基因多样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将会不断进步。

种植区草莓实验报告(3篇)

种植区草莓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科学种植技术,研究草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探讨影响草莓生长的关键因素,为草莓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草莓品种:选用我国优良的四季草莓品种,如欧洲四季红、长虹2号、83-38等。

(2)种植容器:选用径口在20-30厘米的陶瓷盆。

(3)土壤:选用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4)肥料:采用兽蹄、鱼骨、家禽内脏、豆饼等有机肥,加水腐熟发酵后制成液态肥水或追施复合肥。

2. 实验方法:(1)种植时间:选择秋季进行园地起苗上盆。

(2)种植方法:选择健壮秧苗,起苗时多带土,摘除老残叶,将苗木根系剪留10厘米左右,让根系舒展栽入盆土中。

栽植深度以不露根、不埋心为原则,土要按实,固定苗位,使土面与盆口保持3-4厘米距离。

(3)肥水管理:四季草莓1年多次开花结果,营养消耗多,要加强养分补充。

一般每星期追肥一次。

室外盆栽,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

浇水时,应事先将水晒暖再用,切忌直接用井水或自来水浇灌。

(4)苗木管理:适时疏蕾、摘叶、摘除匍匐茎,去除老叶、残叶、病叶和多余匍匐茎,以减少养分消耗,提高果实质量。

架果造形,用铁丝或竹签做成不同形状的果架,放入花盆将果穗架起,促使果穗通风透光,果实着色均匀。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栽植时间对草莓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秋季栽植的草莓生长情况较好,果实成熟期较早,产量较高。

这与秋季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因素有关。

2. 土壤对草莓生长的影响实验中发现,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土壤有利于草莓的生长。

这是因为腐殖质土壤具有肥力高、保水性好、透气性佳等特点,有利于草莓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3. 肥水管理对草莓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合理的肥水管理对草莓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追肥可以补充草莓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养分,浇水则有利于草莓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

4. 苗木管理对草莓生长的影响适时疏蕾、摘叶、摘除匍匐茎,去除老叶、残叶、病叶和多余匍匐茎,有利于提高果实质量。

草莓的生长技术和管理实践

草莓的生长技术和管理实践

草莓的生长技术和管理实践一、草莓的生物学特性草莓属于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

草莓的根系分布较浅,主要在土壤表层20-30厘米范围内。

草莓的花期在4-5月,果期在5-6月。

草莓果实富含维生素C、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二、草莓种植技术1. 选地与整地草莓对土壤要求较高,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

在种植前,要对土地进行深翻,清除杂草和石块,然后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入有机肥3000-5000公斤。

2. 定植草莓的定植时间一般在春季气温回升后,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进行定植。

定植前,应将植株根部进行修剪,保留3-5个饱满的芽眼。

定植时,将植株栽入土中,覆土踏实,浇透水。

3. 浇水与施肥草莓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定期浇水。

浇水应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

施肥应根据草莓生长需求进行,一般在开花前、结果期和采收后进行追肥。

4. 支架与绑蔓草莓生长期间,为防止植株倒伏,应设立支架。

支架可采用竹竿、树枝等材料。

随着植株的生长,应及时将茎蔓绑在支架上。

5. 疏花疏果草莓植株开花后,应根据植株长势进行疏花疏果,保留发育良好的果实,提高果实品质。

三、草莓病虫害防治草莓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防治病虫害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1. 病害防治草莓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叶斑病、灰霉病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用药物喷洒防治。

2. 虫害防治草莓主要虫害有蚜虫、白粉虱、草莓叶蜂等。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昆虫天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四、草莓采收与储存草莓成熟后,应立即采摘。

采摘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碰伤果实。

采摘后的草莓应置于阴凉通风处,尽快销售或加工。

综上所述,要想获得高质量的草莓果实,需要掌握正确的种植技术和精细的管理方法。

希望本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技术在草莓健康种苗培育及种质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在草莓健康种苗培育及种质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
热带 作 物 学报 2 1 ,3 ( ) 5 4 1 8 0 2 8 :1 8 — 5 9 1
C i eeJ u a fT o ia o s hn s o r lo rpc lCrp n
生物技术在草莓健康种 苗培 育 及 种 质 改 良方 面 的研 究进 展
陆广欣 ,冯 利 ,毛碧增
c lu e u t r ,mu ai n b e i g o t t n c e i g r tp a t c l r ,g n t n fr t n a d 0 O .T e p p r tt r d n ,s mai mu t s r n n ,p o o l s u te o e c a e u e e r so mai n 8 N h a e a o
( oae e 草 莓 属 ( r ai) 年 生 常 绿 草本 植 物 。 R sc a ) Fa r 多 g a
是 世界 上 广泛栽 培 的重 要经 济作 物 .居世 界 聚合果 产 量 之 首 。 草 莓 果 实 柔 软 多 汁 . 可 食 部 分 高 达 9 % .其 营养成 分不 仅含 糖 、酸 和蛋 白质 ,还 含有 8
¥6 . 5 ¥ 6 . 68 3. 68 0 3 4 文献标识码 A
变 异 筛 选 、原 生 质 体 培 育 及 遗 传 转 化 等 多 个 方 面 。 探 讨 生 物 技 术 在 草 莓 育 种 中存 在 的问 题 及 今 后 的发 展 方 向 。 关键词
中国 分 类 号
P o r s n Viu - e e d n n r p a m r g e s o r s Fr e S e i g a d Ge m l s
较 高 的营 养 价 值 之外 。还 具 有 较 高 的药 用 价值 。 中国 自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来 开 始 逐 步 发 展 草 莓 产 业 。经过 近 3 0年 的 发展 。草 莓 种植 面 积 已从 1 8 95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草莓组织培养[摘要] 从草莓组织培养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花药培养、草莓叶片、叶柄组织培养)开始,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草莓组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七大水果之一,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

草莓果实色泽艳丽,芳香多汁,酸甜适度,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果实内含有蛋白质1g,脂肪0.6g,糖4~12g,酸0.8~2g,无机盐0.6g,粗纤维1.5g,Vc45~120mg,比苹果和葡萄高10多倍,并含有丰富的磷、钙、铁、锌等矿物质,其中锌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以上,比柑橘高6倍以上,比苹果高40倍以上。

另外食用草莓对肠胃病和贫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促进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草莓作为一种栽培周期短、结果早、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近15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2003年底,我国草莓总面积和总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在浆果中,草莓的总产量和总面积仅次于葡萄,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

随着草莓在国内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草莓的病毒病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

作为高级浆果的草莓,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栽培上多沿用无性繁殖种苗:主要方法是匍匐茎繁殖和分株繁殖,但这两种方法效率低、种苗易退化、易造成病毒蔓延。

王国平(1988)等调查,我国栽培草莓带病毒植株率过80%以上,戴子林(1995)等调查,我国长江流域感染大面积植株感染率在50%以上;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果子一年比一年小、畸形、品质差、生长缓慢,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草莓的长势、品质和产量,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防治。

通过草莓组织培养扩繁草莓脱毒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近年来在草莓种苗生产中,有关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备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草莓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作一综述。

一、常见草莓组织培养类型目前,国内外在草莓品种快速繁殖上已有不少报道:常用的外植体主要有:茎尖(Adam,1972;庆子孝,1972;谭兰英等,1981)、腋芽(Boxus,1974、1977;杨乃博,1981)、叶片、叶柄、茎段,花药(Quak,1977;大泽,1972)。

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引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草莓的健康高效种植,我国开始引进设施无土栽培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资源,减少土壤病原体传播风险,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在海南、福建等地,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成果。

目前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市场推广困难等。

对该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国设施草莓种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2 研究意义草莓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青睐。

而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无土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草莓的产量和质量,缓解传统土壤栽培对于土地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可以减少草莓生长过程中因土壤病虫害带来的危害,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

无土栽培技术还能够提高草莓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控制生长环境、有效管理水肥等资源,无土栽培可以提高草莓种植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减少人工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

开展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可以推动我国草莓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是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该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设施草莓生产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表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逐渐提升。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我国科研人员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动了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建立了多个示范基地,展示了无土栽培技术的优势和生产潜力。

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1. 引言1.1 现状分析目前,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各地区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相关研究。

通过现有的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可以发现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定的现状: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一些发达地区的研究机构在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研究水平较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些欠发达地区对这方面的研究投入不足,导致研究水平较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重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技术、水肥管理等方面,对于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整体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不平衡和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完善技术体系,推动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草莓无土栽培技术是当前设施农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节约土地资源:草莓无土栽培技术可以在没有土壤的情况下进行,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无土栽培技术为草莓种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 提高产量和质量:通过无土栽培技术,可以更好地控制水分、养分和温度等因素,从而提高草莓的产量和质量。

无土栽培还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草莓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3. 促进产业发展: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意义在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提高草莓产业的竞争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加强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提高栽培效率和品质,解决土地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莓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

草莓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

草莓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摘要:草莓是一种广泛种植的水果,其果实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美味口感。

本文综述了草莓的生态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包括草莓的起源、生长环境、生长发育、营养成分、生物防治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介绍了草莓的栽培技术、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草莓的种植和生产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草莓;生态学;生物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一、引言草莓是一种广泛种植的水果,其果实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美味口感,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草莓的种植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的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

然而,草莓的种植和生产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病虫害防治、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等方面。

因此,对草莓的生态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草莓的起源和分类草莓是属于蔷薇科草莓属(Fragaria)的一个复合杂交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和北美洲。

草莓的分类比较复杂,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20个物种和无数的品种和变种。

其中,广泛种植的草莓品种主要包括普通草莓(Fragaria × ananassa)和野生草莓(Fragaria vesca)等。

三、草莓的生态学研究1、生长环境草莓的生长环境非常重要,它对草莓的生长和发育具有直接的影响。

草莓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

草莓对光照的要求较高,适宜光照强度为10000-20000lx。

草莓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它喜欢酸性土壤,pH值在5.5-6.5之间,同时对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也有较高的要求。

2、生长发育过程草莓的生长发育包括花芽分化、花期、果期等阶段。

草莓的花芽分化期一般在8月-9月之间,花期一般在3月-5月之间,果期一般在5月-6月之间。

草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因素,以保证草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营养成分草莓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其果实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钾、钙、镁等营养成分。

同时,草莓还含有大量的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草莓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及进展

草莓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及进展

仅2 %。所以花 药培养 脱毒 苗有较 大的生 产价值 。但 从培 0
养时 间和增殖率 来看 ,花药培 养均不 及茎 尖培养 ,若 以增 殖快繁为 目的仍 以茎尖培 养较 好。
何欢 乐等恻 现草莓 茎尖的成 活率与 剥取 的茎尖大 小有 关 , 发 在 相同的 培养基上 ,剥 取茎尖越 大 ,成 活率越 高 ,通 常茎
对丰 富和 繁荣水 果 市场 、发展 食 品工业 均 有深 远 的意 义 。
近 年来 ,现代生物 技术广 泛应用 在草莓 育种 研究 中。如 已 开展 了茎尖脱毒培 养 、花 药脱毒 培养 、离体 胚培 养 、原 生 质体培 养与融合等 方面 的研究 ,在生物 育种 方面 的研究 及 分 子水平方面研究也取得 了突破性 进展。
中国园艺文摘 2 年第1期 01 1 0
草莓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及进展
韦持 章 王文林 邱文武
( 广西南亚热 带农业科 学研 究所 ,广西 龙 州 521) 545
摘 要 :综述草莓 茎尖脱毒 培 养、花药脱毒培 养、快速繁殖等 方 面的脱毒快繁培 养研 究,生物 育种 方 面的单倍体
行这方面的研究 。侯喜林 究不 同品种和激素对草莓花药培 研
养的影响,发现不同品种草莓花药培养可经愈伤组织直接形成 不定芽 ,所获得的再 生植株有9 %脱 除草莓病毒。杨振英等目 4 以 ‘ 美香莎 ’ ‘ 、 鬼怒甘 ’ ‘ 、 五丰二号 ’ ‘ 、 幸香 ’ ‘ 、 西班牙 1号 ’ ‘ 1 、 吐德拉 ’6 - 4 草莓品种采用花药大规模培养无菌病毒
尖 取材在0 5 mm以上成 活率可达 9 %。覃兰 英[ . 8 4 1 认为 用于 快繁可 取较大茎尖 ,若用于脱毒苗则应 小于0 5 In 。苟桂 . n l

草莓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草莓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草莓脱毒技术研究进展草莓是一种人们非常喜爱的水果,其甜美可口的口感让人无法抗拒。

随着环境污染和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草莓的质量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由于草莓表面常常沾有各种农药残留和细菌,这些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物质需要被有效去除。

草莓脱毒技术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草莓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的草莓脱毒方法传统的草莓脱毒方法主要包括水洗、漂洗和化学脱毒等方法。

水洗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但是草莓的表面往往有许多微小的凹陷,水洗很难将其中的农药残留和细菌去除干净。

漂洗则是利用漂白水或其他化学药剂对草莓进行处理,虽然可以去除一部分农药残留和细菌,但是漂洗剂残留和对草莓口感的影响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化学脱毒则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草莓进行浸泡或喷洒,虽然可以去除大部分的农药残留和细菌,但是化学药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成为了一个隐患。

传统的草莓脱毒方法存在各种问题,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二、生物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生物脱毒技术成为了草莓脱毒的研究热点。

生物脱毒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或酶类对草莓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农药残留和细菌。

与传统的化学脱毒方法相比,生物脱毒技术具有环保、安全、无残留物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1. 微生物脱毒技术利用微生物对草莓进行腐解和降解是一种有效的生物脱毒技术。

研究表明,某些细菌和真菌具有分解农药的能力,可以将草莓中的农药降解成无毒物质。

青霉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草莓脱毒领域。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草莓中的农药残留,同时对草莓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2. 酶类脱毒技术除了微生物之外,酶类也被广泛应用于草莓脱毒领域。

酶类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催化剂,可以高效地降解草莓中的农药残留和细菌。

目前,已经有许多酶类被发现具有脱毒作用,如过氧化物酶、脱氢酶等。

这些酶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高效地去除草莓中的有害物质,而且对草莓本身没有明显的影响。

草莓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草莓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草莓脱毒技术研究进展草莓是一种广泛受欢迎的水果。

由于草莓本身富含营养且口感鲜美,因此它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采摘、运输、销售等环节存在质量问题,草莓中常常存在有毒农药残留和微生物污染等问题。

因此,开发和研究草莓脱毒技术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草莓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1. 光照脱毒技术光照脱毒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草莓脱毒方法。

该方法利用紫外线照射或聚光灯照射草莓,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并分解草莓中的农药残留。

多项研究表明,草莓经过光照处理后,菌落总数明显降低,残留农药量也减少了很多。

热处理脱毒技术是一种传统的脱毒方法,也是一种最为简单和易行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高温烘烤或加热的方式来杀灭草莓中的微生物和降解农药残留。

研究表明,经过热处理的草莓在颜色和风味等方面与正常草莓无明显差异。

但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同的草莓品种和生长环境对处理温度和时间的要求不同。

3. 化学方法脱毒技术化学方法脱毒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草莓脱毒技术。

该方法通过化学物质的应用来除去草莓中的有害物质,以达到脱毒效果。

研究表明,一些化学物质能够有效去除草莓别嘌呤残留、一氧化二氮等有害物质,并保持草莓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性质。

但该方法对草莓自身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安全性和卫生性评价。

电子束脱毒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草莓脱毒方法。

该方法利用高能电子束照射草莓,能够杀死草莓中的各种微生物,并能分解草莓中的残留农药、激素等有害物质。

由于能直接照射到草莓表面内部,电子束脱毒技术脱毒效果很好,但需要适当控制辐射剂量,避免过度辐照导致草莓品质下降,同时加强安全和卫生监管。

综上所述,草莓脱毒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

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合的脱毒方法需要综合考虑生长条件、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消费者健康安全等因素。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草莓脱毒技术的研究,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方法,推动草莓产业持续发展。

草莓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草莓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to i n.
Ke wo d S rw e r , i- c n q e n h rc l r ,Se a e u tr ,L a d e l c l y rs t b r B ot h i u ,A t e u t e t a y e u m p x c l e e f n di u a u— t r , mn o m t n u e T  ̄ r ai o
目前, 已建立了草莓茎尖培养繁殖技术 ; 花药培养无毒苗程序 ; 不同外植体再生植株实验 体系; 草莓 的遗 传转化 已获 得 了转 基 因植 株 。
1 花药培 养
草 莓花药 培养 是获得无 毒苗 的途径 之一 , 利用 植物 花 药 或未 传粉 子 房培 养 单倍 体 植 株 , 经染色体 加倍 形成纯 台二倍 体 , 用生 物技术进 行新 品种 选育 的一种方 法 。草莓 再 是应
的花药培养通常先诱导出愈伤组织, 再转入分化培养, 形成分化植株。西 ・ 大泽(92 由 17 ) 花药愈 伤组织 分化 出不定 芽形成 植株 , 发现 了育成单倍 体植 株 的过 程 , 所得到 的植 株为 但
0 山 西省 财 政 厅 资 助 项 目。 作 者简介} 程林梅 . , 女 尉研究且 主要从事作翱生物技术研究工作 ,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木论文 l 篇 。 6 收稿 日期: 0-1 6 2 1 . 接受 日 : 0 4 - 责任编辑 : 0 0 2 期 2 1) 2 0 57 姜联合
( 口 - -1 g嘶 , { 。 ・ 岛曲矗 , , a u 03) Ti a 0 01 y n ̄ i n
A h d O l i l d a 。 s w r ma e i h i-eh rsa c fs 【I = ,w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h b nyl t t e丑 v I e ee 1 d nt e B o t ee r h o 劬 w捌 I c y hc e

中国草莓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草莓育种研究进展

落叶果树 2022,54(2):28-30Deciduous Fruits ·综合评议· DOI : 10.13855/ki.lygs.2022.02.008 中国草莓育种研究进展武冲,姜莉莉,宗晓娟,王晓芳,田中一久(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省现代设施果树技术创新中心,山东泰安271000) 摘 要:对中国草莓品种选育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培育方式、发展历程和育成谱系等。

在通过审定的104个草莓品种中,有98个通过杂交选育获得,占比94.2%。

追溯杂交亲本关系发现,引进品种的遗传贡献值高达95.7%。

总结了目前草莓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后续的育种研究工作。

关键词:草莓;品种选育;杂交育种;育种目标 中图分类号: S6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910(2022)02-0028-03Advances in strawberry breeding in ChinaWU Chong,JIANG Lili,ZONG Xiaojuan,WANG Xiaofang,TANAKA Kazuhisa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 /Shando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ofModern Protected Fruit ,Tai ’an ,Shandong 271000,China )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awberry breeding in China was reviewed,including breeding methods,development history and breeding pedigree.Among the 104certified strawberry varieties,98were obtained through cross breeding,accounting for 94.2%.It was found that the ge⁃netic contribution value of the introduced varieties was up to 95.7%.The main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strawberry breeding were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breeding research. Key words :strawberry;variety breeding;cross breeding;breeding goals收稿日期:2022-02-24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YDZX202110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引进海外人才项目(CXGC2021B04)。

草莓研究文献报告

草莓研究文献报告

防治原则:预防 为主,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选用 抗病品种,合理 轮作,加强田间 管理
生物防治:利用 天敌和生物农药 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针对 不同病虫害选用 合适的农药进行 防治
草莓的应用价 值
草莓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草莓汁:草莓榨汁后可制成 草莓果汁,具有丰富的营养 成分,如维生素C、膳食纤 维等,是健康饮品之一。
草莓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草莓栽培技术的 历史回顾
草莓栽培技术的 现状分析
草莓栽培技术的 研究热点与难点
草莓栽培技术的 研究趋势与展望
草莓加工利用的研究进展
草莓加工技术:研究如何通过加工 技术提高草莓的附加值和口感,例 如草莓酱、草莓干等。
草莓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如何 将草莓采摘后的茎叶、果皮等副产 物进行再利用,例如制作有机肥料、 生物质能等。
果实:草莓的果实呈圆锥形或 长圆形,表面有凹凸不平的小 颗粒,颜色多为鲜红色。
根系:草莓的根系较浅,主要 分布在土壤表层,由多数须根 组成。
草莓的生长发育过程
萌芽生长期:从种子萌发到第一片真叶出 现,需7-10天。
花芽分化期:从大量匍匐茎和根系出现到 花芽分化完成,需90-100天。
幼苗生长期:从第一片真叶出现到长出35片真叶,需20-30天。
组织培养:利用草莓的茎尖、叶片等组织进行离体培养,繁殖速度快,可以保持原品种的 优良性状。
扦插繁殖:将草莓苗的匍匐茎剪切成小段,插入土壤中,生根后成为新植株,操作简单, 但繁殖速度较慢。
草莓的品种分 类
野生草莓品种
森林草莓
沼地草莓
山草莓
东北草莓
早春品种:如早春红玉、特级红玉 等,果实较大,品质优良,产量高
栽培草莓品种

草莓的育种研究进展

草莓的育种研究进展

草莓的育种研究进展作者:马超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11期马超(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园林系,江西南昌330032)摘要:本文综述了草莓的品种特点、遗传特点、国内外草莓育种研究进展,探讨了草莓组培快繁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了草莓育种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草莓;育种;进展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0421078)资助。

1我国草莓种质资源分布在我国的草莓属约11个种,我国野生草莓种质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1]。

天山山脉、长自山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秦岭山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是天然的野生草莓基因库。

蕴藏着资源丰富的野生草莓,存在较多的种、变种和类型,其中许多为珍贵、珍稀的种质资源。

2草莓繁殖方法及栽培技术草莓露地栽植观赏时,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忌板结粘土、碱性土(以红花草莓为例)。

红花草莓匍匐茎抽生能力强,繁殖容易。

定植前翻耕整地,施以有机肥为主的底肥。

母株宜春季3~4月份定植,按50 cm株距定植于畦中央,栽植时做到“上不埋心,下不露根”。

栽后立即灌透水。

为保证匍匐茎苗生长健壮,一般1株母株可以繁殖50~60株壮苗,过多的匍匐茎及后期发生的匍匐茎应及时摘除。

及时摘除老叶、病叶。

红花草莓根浅、叶多,蒸腾强,因此,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不耐涝,忌长时间渍水,遇雨要及时排水。

3国内外草莓育种成果3.1 国外草莓研究进展英国的Ellis于1989年育成红花草莓品种粉红熊猫后,他又以粉红熊猫为父本、草莓栽培品种为母本育成另一个红花草莓品种“小夜曲”(Serenata)。

目前国外市场上销售的常见红花草莓品种有粉红熊猫、口红和小夜曲等。

为了提高这些红花草莓品种的果实品质或某方面的观赏特性,日本、美国、德国、法国、中国等国家的一些草莓育种单位培育了一批颜色从浅红、粉红、红到深红等不同程度的红花草莓品种。

3.2 国内草莓研究进展3.2.1引种。

草莓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_高清华

草莓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_高清华

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第4卷,第3(S)期,第123-129页MolecularPlantBreeding,2006,Vol.4,No.3(S),123-129专题介绍Review草莓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高清华叶正文*张学英郑宏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木果树研究所,上海市设施园艺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201106*通讯作者,yezhengwen1300@yahoo.com.cn摘要应用生物技术是草莓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手段。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生物技术在草莓育种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进展,内容包括草莓的遗传转化、草莓的细胞悬浮培养、草莓的原生质体培养、草莓的花药培养、草莓的离体胚培养、草莓突变体的筛选等方面的研究。

最后根据草莓生物技术育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草莓育种工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草莓,生物技术,育种AdvancesinResearchonBiotechnologyBreedingofStrawberryGaoQinghuaYeZhengwen*ZhangXueyingZhengHongqingForestryandFruitResearchInstituteofShangha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ShanghaiKeyLaboratoryofProtectedHorticulturalTechnology,Shanghai,201106*Correspondingauthor,yezhengwen1300@yahoo.com.cnAbstractApplyingbiotechnologywasanimportantmeansinimprovingstrawberryvarietiesandcontrivingnewgermplasm.Thispapersummarizedtheadvancesinresearchonbiotechnologybreedingforstrawberryathomeandabroad,includinggenetransformation,cellsuspensionculture,protoplastculture,antherculture,invitroem-bryoculture,mutantscreening,andsoon.Thepaperalsobringforwardresearchtrendsonbiotechnologybreedingforstrawberrybasedonsomeexistingproblems.KeywordsStrawberry(FragariaananassaDuch.),Biotechnology,Breeding草莓(FragariaananassaDuch.)是蔷薇科(Rosac-ca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草莓品种2000多个。

草莓基因组的研究现状

草莓基因组的研究现状

草莓基因组的研究现状草莓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果实味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草莓的基因组研究。

本文将介绍草莓基因组研究的现状,从基因组测序到基因功能和基因调控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测序是草莓基因组研究的入口。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提高,草莓基因组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变得更加容易和快速。

目前,草莓的基因组大小约为240M,含有7对染色体。

研究者们使用Illumina和PacBio等技术对草莓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并生成了一张高质量的草莓基因组图谱。

基因定位和功能鉴定基因定位和功能鉴定是草莓基因组研究的重要环节。

草莓基因组测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去揭示草莓基因的组成和功能,从而更好地理解草莓的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

为了定位草莓中的基因并解释其功能,研究者正在开发各种新的计算和技术工具。

例如,他们使用重测序方法来在草莓基因组中鉴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缺陷等点突变,从而确定关键的基因,并用适当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证实其下游的功能。

基因调控与表达基因表达调控是构建草莓基因组启动子、转录因子、RNA沉默、RNA编辑和翻译等机制的核心问题。

研究草莓基因调控机制可以帮助理解其不同的形态和性状,包括果实的颜色、味道和卫生状态。

研究者近年来开发了多个分析基因表达和调控的新技术,例如:全转录组测序技术、甲基化测序、RNA沉默、蛋白质相互作用等,从而对草莓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和细胞信号传递网络进行研究。

果实品质和遗传改良基因组研究还为草莓遗传改良提供了诸多的潜在机会。

研究人员广泛探索草莓的不同品种,以了解其叶片、茎和果实的多态性。

然后,他们通过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与不同性状相关的基因,以便对草莓的果实品质和生产方面进行改良。

通过利用草莓基因组序列与其他植物基因组序列的比较,研究者可以确定与生长、开花、结果、营养吸收和其他相关物质代谢功能相关的基因,从而推进草莓产业多方面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学通报
(#) : %!!%,89 "& T 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草莓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程林梅 张一萍 孙 毅 杜建中
(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太原 !"!!"#)
摘要 关键词
草莓的生物技术研究始于 $! 年代, 但进展缓慢, 进入 %! 世纪 &! 年代,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草莓的 草莓, 生物技术, 花药培养, 茎尖培养, 叶片和匍匐茎培养, 遗传转化
!5(-3$&- @.AB A-CCA1 ;DE;.F1G H1I1 J;D1 -. C<1 K-=/C1F< I1G1;IF< =L GCI;HM1IIB,H<-F< M16?. -. C<1 G-NC-1G,M?C -C =MC;-.1D 6I1;C D1E1A=OJ1.C D?I-.6 C<1 .-.C-1G P ><1 M-=/C1F< I1G1;IF< =L GCI;HM1IIB H;G L=F?G1D =. ;.C<1I F?AC?I1,GC1J ;O1N F?AC?I1,A1;L ;.D G11DA-.6 F?AC?I1 ;.D 61.1C-F CI;.GL=IJ;/ C-=. P 7’6 4+3"( 7CI;HM1IIB, K-=/C1F<.-Q?1,3.C<1I F?AC?I1,7C1J ;O1N F?AC?I1,,1;L ;.D G11DA-.6 F?A/ >I;.GL=IJ;C-=. C?I1, 由于该技术可 %! 世纪 R! 年代兴起的植物生物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破生物之间的界限来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因而可以按照人类预先的设计来改造 生物, 使之符合人类的需要, 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近年来, 我国的农业生 物技术研究进展迅速, 各种转基因作物相继问世, 已显示出巨大的生产潜力。 草莓是一种蔷薇科草莓属 ( 7.3+3."3 ) 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世界上温带地区的一种重要 水果。近 #! 年来, 我国草莓生产发展迅速, 陆续培养出一批新品种, 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优良品种满足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严重的病毒病影响草莓的产量 和品质。因此, 利用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对其进行遗传改良意义重大。草莓的生 物技术研究与其它作物相比, 进展较慢, 但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 有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 已建立了草莓茎尖培养繁殖技术; 花药培养无毒苗程序; 不同外植体再生植株实验 体系; 草莓的遗传转化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 叶片及匍匐茎的培养
叶片和匍匐茎的培养大多数是以两种方式形成再生芽, 一部分是由愈伤组织形成层 细胞局部快速分裂形成的; 一部分不经过愈伤组织直接经表皮细胞脱分化形成的。鉴于 组培苗叶片和匍匐茎外植体具有取材方便, 便于保存和携带等诸多优点, 范云六和张春义 (!&&&) 认为建立规模化、 成熟、 高效的草莓遗传转化的再生体系, 保证转基因植物大量群 体获得, 从而有利于转基因性状与其它农艺性状的组合筛选。柯善强等 (!&44) 以 ;)0<=>2 幼嫩的叶片为材料离体培养, 发现 ?@ A .; ! + " (# $ % 9 3 + " (# $ % A B;; ’ + ! (# $ % 培养基 上可以直接诱导不定芽, 同样可继代培养丛生芽。 C<D<7> (!&&!) 首先建立了叶片再生植株 的实验体系, 筛选草莓抗真菌 ( EFG>2HF( <I#GJ<2F(K + GJ=2>#>JH>/) 枯萎病抗病突变体的研究, 从 !33" 株再生植株中得到两个抗病体细胞无性系。姜国勇 (!&&*) 以无菌实生苗的芽、 叶 片、 叶柄分别接种在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上, 比较了 6 种培养基所诱导的愈伤组织对不 定芽分化的影响, 结果由 ?@ A *.; !(# $ % A L;; ’ + !(# $ % 所诱导的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 基上不定芽分化率最高, 达 4! + &- 。, 种外植体由实生芽所形成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 率最高, 叶柄次之, 叶片最低, 分别为 6’ + ’- 、 "" + 6- 和 8& + &- 。再生苗在 ?@ A L.; ! + ’ 生 根培养基上生根率为 48 + &- , (!&4&) 认为根的形成要在强光和有蔗糖的条件下才能 @>2M>2 完成。 邓馨和胡文玉 (3’’’) 选用栽培草莓长虹、 哈尼、 明磊、 研究了 N* 和 ?!8 等 " 个品种, 不同激素培养基对叶片再生芽的影响, 认为: ?!8 叶片在 ?@ A ." A COP 3 + "(# $ % A L;; 分别为 !’’- 和 !’ + ’ 个, 且十分稳 ’ + ! (# $ % 培养基上再生频率与单叶盘再生芽数最高, 定, 因此认为 ?!8 叶片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是较理想的系统。程林梅等 (待发表) 以草 莓叶片和匍匐茎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再生植株, 选用 ‘星都’ 、 ‘ 静香’ 、 ‘ 马利亚’ 和 ‘宝交’ 早生品种, 结果表明: ‘星都’ 茎段在 ?@ A ." A COP 3 (# $ % A L;; ’ + !(# $ % 可高频率诱导再 生芽, 再生频率达 !’’- , 每个茎段再生芽 !’ 9 !" 个。叶片再生频率仅 6’- 。 ‘星都’ 品种 匍匐茎再生遗传转化系统已形成, 并可用于转基因研究。
8 花药培养
草莓花药培养是获得无毒苗的途径之一, 利用植物花药或未传粉子房培养单倍体植 株, 再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二倍体, 是应用生物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的一种方法。草莓 的花药培养通常先诱导出愈伤组织, 再转入分化培养, 形成分化植株。西 ・ 大泽 (#&R%) 由 花药愈伤组织分化出不定芽形成植株, 发现了育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 但所得到的植株为
!期
程林梅等:草莓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8!
素的培养基, 糖的用量可减低到 !" # $ %, 可用砂糖代替蔗糖, 亦可省去琼脂以液体培养, 均 不影响生长, 可以降低育苗成本。董淑英等 (!&&&) 草莓茎尖培养试验中发现使用 "’’ () 罐头瓶作培养容器, 延长培养时间, 试管苗可以产生匍匐茎。产生的匍匐茎与生产过程匍 匐茎发生相似, 所不同的是生产过程的匍匐茎的发生通常在果实采收结束后, 而离体培养 中发生的匍匐茎未经过生殖生长, 这对生产利用有一定的价值。 草莓通过茎尖培养可以脱去植物病毒, 下村等 (!&*’) 研究指出, 热处理和生长点培养 并用的脱毒效果较好, 如培养 ’ + , (( 生长点, 则可达到 !’’- 的无病毒苗。./)0/1#2/1 等 (!&*3) 用茎尖培养获得草莓脱毒苗。覃兰英等 (!&44) 将草莓在 ," 5 下热处理 6 7 后,逐 渐升温到 ,4 5 , 在相对湿度为 8’- 9 *4- , 光照 8’’’ 9 "’’’ %: 条件下热处理 ," 7 后, 将 长出的新茎尖再进行组培, 可获得 !’’- 脱毒苗, 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较长时间的高温高 湿, 很容易受红蜘蛛的危害, 且热处理后材料在接种组培时, 表面消毒不易彻底, 应加以注 意。一般认为茎尖脱毒取材可在 ’ + " (( 以下, 茎尖越小, 感染病毒的机会越少。
!
山西省财政厅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程林梅, 女,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作物生物技术研究工作,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 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责任编辑: 姜联合 %!!#/!#/%$ %!!#/!S/%R
+/
植物学通报
’( 卷
二倍体。!"#$%& 等 (’()*) 得到了由风梨草莓等 + 个品种花药形成的植株, 但染色体仍为 (’()-) 重复西 ・ 大泽的花药培养过程, 所得到的植株仍非单倍体, 直到 ./ 世纪 *,。庄子孝 (’(-’) 以东方草莓 (0 ・ 单核期花药接种 -/ 年代仍未获得突破。薛光荣等 "1&23%$4: # .3 5 .-) 培养, 成功地获得染色体数为 ’+ 的单倍体植株。侯喜林 (’((.) 以草莓女峰、 宝交早生等 栽培品种 (.3 5 -6 5 *,) 的花药培养中获得单倍体植株, 其染色体数为 .-。虽然花药培养 已获得一些品种的单倍体植株, 但仍存在着分化率较低的问题。蒋迪军等 (’((-) 研究了 生长调节物质对诱导花药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影响, 筛选出了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适宜比值 和最佳培养基配方, 是 78 9 :; ’<= > ? 9 @;; .<= > ?, 筛选出了表面灭菌的最佳方法为 酒精处理 , 升汞处理 , 从而提高了分化率。赵秀梅 (’((() 认为诱导花 )*A + # / B ’A ’/ <&3 药愈伤组织和植株分化的适宜培养基为: 用此 78 9 :; ’<= > ? 9 ., +CD ’<= > ? 9 EF .<= > ?, 培养基不仅出愈率高, 而且分化绿苗多。增殖培养基在 78 9 :; / B * G ’ B / <= > ? 即可获得 理想效果, 在 ’ > . 78 培养基上试管苗的生根率达 ’//A 。 花药培养获得脱毒苗大泽胜次 (’(-.) 是在花药培养单倍体植株时获得的副产品, 在 进行花药培养时未得到单倍体植株, 但发现所得到的再生植株比母株生育更旺盛, 后经鉴 定证明, 花培植株均为脱毒苗植株, 脱毒率达 ’//A 。他认为花药培养无毒苗可以省略病 毒检测手续, 从而建立了花药培养进行草莓无毒苗培育程序。覃兰英等 (’(--) 用花药培 养再生植株成功, 获得 ‘宝交早生’ ‘ 春香’ 、 、 ‘ 达娜’ 等品种的脱毒苗。薛光荣等 (’((/) 以 花药培养诱导愈伤组织直接分化出植株, 共获得 - 个品种的花培植株, 其中 * 个品种经脱 毒鉴定得 ’//A 脱毒苗。草莓脱毒苗培养以花药最好, 脱毒率几乎达 ’//A , 可免去病毒 调查发现, 脱毒草莓产量比对照提高 .’ B .A 检测,具有很广泛的实用性。薛光荣 (’((/) 并整齐一致, 生长优势明显增强。因此, 利用花药培养, 可实现草莓无病毒栽 G ++ B (A , 培, 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利用花药培养获得愈伤组织易变异的特性, 可以通过愈伤组织途径筛选再生植株变 异品种。覃兰英等 (’((.) 从草莓花药和叶片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植株中选育出 H 个有希望 的草莓新品种, 即 ‘宝花’ ‘春选’ 、 和 ‘组培 ’ 号’ 。日本茨城县园艺试验场利用草莓愈伤组 织培养, 培育出早熟变异株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