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规范主要是指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调查工作所遵循的规范。
地质灾害的调查是为了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危害程度等,为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关于地质灾害调查规范的一份主要内容及要点:一、调查目的和任务:确定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例如明确调查范围、调查区域、调查内容等。
调查目的可能包括确定某一地区是否存在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危害、提供减灾建议等。
二、调查范围和内容:确定地质灾害的调查范围,包括调查的地域范围和调查的对象类型。
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情况、起因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等。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三、调查方法和技术:确定地质灾害调查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实验室测试等。
野外调查包括采样、测量、探测和绘制调查图件等。
室内分析包括文献研究、图像解译和数据分析等。
实验室测试包括岩土力学试验、地质环境监测等。
四、数据和信息收集:确定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来源,包括现场观察、问卷调查、遥感影像解译、统计数据分析等。
同时还要考虑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和信息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五、调查报告和成果:根据调查结果编写调查报告,报告要包括调查目的、范围、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减灾建议和措施。
报告要具备科学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六、调查的安全和保障措施:当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时,要考虑到相关的安全和保障措施。
首先要关注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工具,确保人员在高山、峡谷、陡坡等危险地形中的安全。
其次,要考虑到安全评估,比如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如滑坡触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的实施是为了保障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同时,规范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调查能力。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是一个基础性和重要性文件,对于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部分名词解释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部分名词解释1.软弱夹层:一般,软弱夹层的厚度比相邻岩层的小,力学强度和变形模量也较低,饱和抗压强度仅为干抗压强度的二分之一或更低。
有些遇水崩解。
按成因,软弱夹层可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两类。
前者如以石英砂岩为主的岩层夹有粘土质岩层或泥岩薄层;后者为风化、溶滤作用或层间剪切及断层错动而形成的软弱夹层。
在软硬相间的岩体内,往往由于岩层褶曲发生顺层错动,使软弱岩层的不同部位受破坏的程度不同而显示构造分带现象。
一般可分为节理带和泥化层。
泥化层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劈理揉褶带、泥化带和错动泥化面。
软弱夹层每一部分的结构、致密程度、天然含水量、孔隙度、塑性指数及力学强度等均有所不同。
2.易滑岩组:有利于滑坡形成发生的地层岩组称为易滑岩组。
如侏罗纪、白垩纪的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粉砂岩、煤系地层、三叠纪以前的砂板岩、千枚岩等。
3.马刀树、醉汉林:滑坡在滑动过程中,滑体上的树木向滑动方向倾斜,叫做醉汉林;此后滑坡非常缓慢,甚至数年,十多年停止滑动,倾斜树木上部向上直长,形成下部弯、上部直的树干称为马刀树。
醉汉林是新滑坡整体、慢速滑动的标志,如果滑坡滑速快了,滑体碎裂,滑体上的树林会发生东侧西歪,乱七八糟倒在一起,形成不了醉汉林。
直线型滑动面,醉汉林向滑动方向倾斜,圆弧型滑动面,由于转动滑移,使醉汉林向坡上(与滑坡方向相反)倾斜(仰斜)。
马刀树是老滑坡的识别标志,“马刀树”林所在的斜坡,说明此斜坡数年、数十年以前发生过滑动,滑动速度比较慢。
4.蠕滑:当轮对沿钢轨滚动并自正中位置横移或偏转时,轮轨间在纵向、横向和垂直于接触平面的回转方向产生相对位移。
这种相对位移称为蠕滑,属于弹性滑动,是介于纯滚动和纯滑动之间的一种中间形式5.临空面:岩体裸露在大气中的界面(如斜坡的坡面、洞室的边墙、坝基下游河床面等)。
6.片帮、冒顶:片帮,指矿井作业面、巷道侧壁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变形,破坏而脱落的现象。
冒顶是顶板失控而自行冒落的现象。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方案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方案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1)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作辰、茂省、万模、伦武、吴树仁、永双、开军、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媛、孟辉、旭东、侯春堂、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为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
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围、规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1∶50000)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地质调查步骤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地质调查步骤地质调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地质调查可以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识别潜在的泥石流风险,为灾害防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地质调查步骤。
地质调查的第一步是资料收集。
在进行实地调查之前,获取已有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等相关资料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资料可以包括地图、航空遥感图像、卫星图像、前人调查报告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地形特征、地质背景、潜在的泥石流发生区等信息。
第二步是现场勘查。
在现场勘查过程中,需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进行详细的观察与测量。
首先要进行地貌调查,包括测量地表高程、边坡坡度、沟谷地型等。
然后要进行地质构造调查,了解断裂、褶皱、节理等地质构造的分布情况。
接着要进行地层调查,探查地下各层地层的性质、厚度和分布。
最后要进行岩性调查,分析不同岩石的力学性质、耐侵蚀性等。
第三步是采样分析。
根据现场勘查的结果,选取不同位置和不同地层的岩土样本进行采样。
采样包括岩石、土壤、岩土体等样本。
采样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样本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避免人为损坏或污染。
采样完成后,需要对样本进行室内分析,包括岩石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渗透性等方面的测试。
通过采样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岩土体的特点和泥石流形成的机制。
第四步是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
通过对现场勘查和样本分析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评估工程所在地的泥石流风险。
这包括对潜在滑坡体积、滑坡运动特征、泥石流路径等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评估泥石流对工程的威胁程度,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一步是编制调查报告。
根据地质调查的结果和数据分析的结论,编制详细的地质调查报告。
报告应该准确地记录调查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包括地质调查的目的、地质背景、调查方法、数据分析、风险评估以及建议的工程措施等。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
实施主体
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
责任
负责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确保规范标准的贯彻执行。
监督机制与方式
要点一
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确保规 范标准的执行。
要点二
监督方式
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公众举报等多种方式进行监 督。
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修订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 要,对规范标准进行定期修订,确保其 科学性和实用性。
调查流程
应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包括准备工 作、野外调查、室内资料整理与分析 、成果编制等。
调查步骤
每个流程应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如 制定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实地踏勘 、样品采集与分析等,确保调查工作 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03 地质灾害评估标准
评估内容与指标
评估内容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性、危险性、影响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等。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评估结果可以为城市和农村规划、基础设施 建设等提供参考。
资源开发利用
评估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 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地质灾害机理研 究、预测预报模型建立等。
04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防治原则与策略
预防为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 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
发生的风险。
分级管理
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影响范 围和危险程度,实行分级管理 ,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综合治理
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和技术手段 ,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提高防 治效果。
动态监测
对地质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 时发现和预警灾害发生,为防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尺度一、《县市地灾调查细则》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尺度: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尺度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尺度表8 地面塌陷分级尺度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尺度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取“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②险情分级——险情采取“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二、县市地灾调查分级尺度:地质灾害规模分级尺度表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尺度表2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表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四、《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地质灾害依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五、《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家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家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家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监督检查与验收规定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监督检查与验收规定泥石流是一种由暴雨、融雪和山体滑坡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由于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泥石流对人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建设和验收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工作应包括如下内容:1. 环境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区域内的地质、水文、气象等环境因素,对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便合理规划工程建设方案。
2. 工程测量:对勘查区域进行精确的地形测量和探测工作,获取地形、地貌、地质等相关数据,以便在后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进行合理布置。
3. 评估分级:根据泥石流的规模、频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对勘查区域进行分类评估,确定相应的防治要求和工程措施。
4. 工程选址:根据泥石流特性和防治要求,结合地质条件和土地利用状况,选择合适的工程建设地点,避免泥石流的进一步蔓延和损害。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督检查与验收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治效果的关键环节。
监督检查主要涉及工程建设的过程、质量和安全等方面,而验收则是对工程建设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估和认可。
在监督检查方面,需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对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
监督人员应对施工单位的资质、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施工材料的质量等进行全面检查和核实。
同时,监督人员还应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
在验收方面,需通过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文件、质量记录、监理报告等进行评估,判断工程的质量、完整性和功能性是否符合要求。
同时,还需组织现场验收,对工程建设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预防泥石流的能力是否满足等进行检查和评定。
此外,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督检查与验收工作中,还应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确保监督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合作,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水平和防灾能力。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技术标准与指南概述: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或山区发生的大规模滑坡或岩浆流动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常常是灾害性最严重的。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必不可少。
一、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定义与目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专业评估,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和依据。
其目的在于准确评估泥石流的潜在危害程度、确定泥石流防治工程的类型及其规模,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内容与方法1. 内容:1.1 控制区域划定:根据地质条件、降雨量和历史泥石流发生情况等数据,确定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控制区域范围;1.2 地质勘察:对控制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岩性、断裂、构造和地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1.3 水文勘察:分析控制区域的降雨情况、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等因素,并评估其对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4 地形勘察:测量控制区域的地形数据,包括坡度、坡向和高度等,以评估其对泥石流运动和破坏的影响;1.5 人工观测:通过设置监测点位,对泥石流活动进行实时观测,收集泥石流的流动速度、浓度、冲击力等数据;1.6 野外调查:考察附近的山沟沟谷以及上游地区是否存在泥石流迹象,了解可能的来源和通道。
2.方法:2.1 实地考察:勘察人员应深入控制区域,实地查看和测量各项数据,并详细记录;2.2 数据分析:勘察人员需收集和整理历史泥石流灾害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3 技术评估:通过现场勘查和数据分析,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和地形等因素,评估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危害程度;2.4 编制报告:根据勘查工作的结果,撰写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并明确工程建设和施工的技术标准与指南。
三、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技术标准与指南1. 技术标准:1.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范围与要求;1.2 泥石流控制区域的划定与等级;1.3 地质、水文和地形的勘查与评估方法;1.4 监测点位的设置及监测指标的选择;1.5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6 报告编制的内容与要求。
2021年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欧阳光明(2021.03.07)一、《县市地灾调查细则》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表8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二、县市地灾调查分级标准:地质灾害规模分级标准表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2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表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四、《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五、《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是指在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
工程勘查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以下是一份
详细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一、勘查范围和目标
1. 确定勘查范围:根据泥石流灾害的历史记录和地质条件,确定勘查范围,包括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和潜在的泥石
流源区。
2. 确定勘查目标:明确勘查的目标,包括泥石流形成机理、泥石流运动特性、泥石流危害程度等。
二、勘查方法和技术
1. 野外调查:进行野外调查,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地质构
造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获取泥石流灾害相关的基本信息。
2. 采样和试验:采集泥石流样品进行室内试验,包括颗粒
分析、含水率测试、剪切试验等,获取泥石流物质的物理
力学性质。
3. 监测和测量:设置监测点和测量点,进行泥石流灾害的
实时监测和测量,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表位移监测、降
雨量监测等。
三、勘查内容和报告
1. 勘查内容:勘查报告应包括泥石流的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泥石流物质性质、泥石流运动特性、泥石流危害程度
等内容。
2. 勘查报告:根据勘查结果,编制详细的勘查报告,包括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监测方案等。
四、勘查人员和设备
1. 勘查人员:勘查人员应具备地质、水文、工程等相关专
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勘查经验。
2. 勘查设备:勘查设备应包括地质勘查仪器、水文勘查仪器、测量仪器等,以确保勘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一份详细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勘查工
作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确保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
计和施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地质灾害治理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规范地质灾害是指地质过程或人类活动引发的各种危害性地质现象,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治理规范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分别探讨其治理规范。
一、山体滑坡治理规范山体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石物质在受到重力和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不稳定破坏现象。
为了有效减少山体滑坡的危害,应制定以下治理规范:1. 专业调查评估:在滑坡发生的地区进行专业调查评估,包括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土壤工程性质等因素的分析,以及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评估。
2. 监测与预警:建立滑坡监测系统,包括测量地下水位、土体变形、地表位移等指标,实时监测山体滑坡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附近居民和相关单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3. 巩固措施:根据滑坡的类型和规模,采取相应的巩固措施,如灌浆加固、预应力锚索、植被覆盖等,以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和抗滑能力。
4. 救援与移民:对于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需要及时组织救援工作,并考虑移民安置问题,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泥石流治理规范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沟谷内形成的一种由水和土石团聚物组成的高粘度流体,对山区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区造成巨大危害。
为了有效治理泥石流,应制定以下规范:1. 沟道治理:对于泥石流发生的沟道进行清淤加固,尤其是在容易堵塞的沟道段落设置拦石墙和挡土墙,以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和堵塞物的堆积。
2. 预警与避险: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及时监测降雨量和地质灾害迹象,一旦发现泥石流可能发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
3. 消除诱发因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例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易发泥石流区域建设居民点和重要基础设施。
4. 防治工程:在泥石流发生的沟道和滑坡区域设置引流渠道和导流堰,以减少泥石流的流量和速度。
同时,可以采取护坡措施和植被覆盖,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
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主要内容解析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主要内容解析泥石流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经常发生泥石流灾害,给当地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需要对勘查区域的地质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
这包括地质构造、岩性、断裂带、岩石强度等地质信息的调查与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勘查区域的地质背景,才能对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
其次,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需要进行泥石流活动性的研究。
这包括泥石流历史、频率、规模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泥石流活动性的研究,可以对勘查区域内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并为有效的防治工程提供依据。
再次,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需要进行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和地质工程特征的调查。
这包括对地表形态特征、岩体稳定性、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的调查,可以评估勘查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并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此外,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还需要对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防治工程的技术方案、成本效益、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与评估。
通过对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评估,可以确定最合适的防治工程方案,并保证工程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需要进行勘查区域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这包括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安装与运行、泥石流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等。
通过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设,可以及时发现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灾害发生。
综上所述,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勘查区域的地质背景的了解、泥石流活动性的研究、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的调查、防治工程方案的可行性评估以及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设。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技术标准与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因此,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而为了有效地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需要进行全面的勘查工作,以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和工程设计。
为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制定和应用,对于提高勘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工程设计的科学性至关重要。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地质勘查:地质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地形特征、岩石结构和地层特征的详细调查和分析,能够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发生概率,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地质勘查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地质构造调查、地层岩性调查等内容。
二、水文气象勘查: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受降水、地下水位、地表径流等因素的影响。
水文气象勘查主要是对研究区域的降雨情况、地下水位、河流水位、土壤水分含量等进行综合调查,以了解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和预测可能的灾害范围。
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和工程设计。
三、地下水勘查:地下水在泥石流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地下水勘查,可以了解研究区域的地下水埋深、水位变化规律、水文地质条件等,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地下水勘查内容包括地下水位测量、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观测等。
四、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勘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需要了解泥石流流动过程中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岩土力学性质。
通过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勘察,可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和稳定性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边坡稳定性分析等。
五、泥石流风险评估:通过对泥石流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确定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泥石流风险评估需要考虑泥石流发生频率、流量、速度、规模等因素。
六、监测预警体系:泥石流发生后,及时的预警和监测是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建立完善的泥石流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对泥石流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23—2004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为了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建设,制定本规程。
1 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崩塌、滑坡(含崩滑危岩体,统称崩滑体,下同)变形和泥石流活动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等技术要求,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
1.2 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崩滑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监测,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
2引用标准ZBD l4001—89 《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万~1∶100万)ZBD 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ZBDl4003—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0060—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50万)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3 术语3.1 崩塌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向下(多数悬空)崩落的块体运动。
规模大的称山崩。
有可能崩落的岩体称危岩体。
3.2 滑坡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沿斜坡内部一定的软弱面(带,一个或多个)发生剪切而产生的整体下滑破坏。
滑坡的下滑速度,一般较慢,但有的为高速。
3.3 泥石流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沟谷中或斜坡上,饱含大量泥土和大小石块等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
泥石流形成、爆发的主要条件是:有利的地形,丰富的土石固体物质,大量且集中的水源。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之间,都有一些过渡类型,详见附录。
它们往往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强。
3.4 地质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组成的体系,主体由岩石圈及其风化产物—土壤两大部分组成。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D2008-2
DD2008- 02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 (1∶50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 年 10 月
目次
前言.................................................................................................................................................................... III 引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总则..................................................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泥石流是一种水文地质灾害,常常在山区发生,并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建立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是至关重要的。
而为了保证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合理的勘查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勘查、水文水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和沟道治理设计。
这些勘查内容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础,在勘查阶段需要进行详细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地质地貌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地貌勘查的目的是了解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地貌环境条件,包括山体地貌、地层特征、构造状况等。
在地质地貌勘查中,需要对地层进行详细的岩性鉴定、构造解析和断裂破碎带划分,以了解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水文水资源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水文水资源勘查的目的是了解山区水文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包括降雨量、径流量、地下水位等。
在水文水资源勘查中,需要对保护区域的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定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
工程地质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关键环节。
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是了解泥石流防治工程建设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包括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地层稳定性等。
在工程地质勘查中,需要进行地下水位测量、地质钻探和地质岩芯采集等工作,以获取勘探点位的地质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依据。
沟道治理设计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沟道治理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工程手段改变沟道的地貌特征和水文条件,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在沟道治理设计中,需要进行沟道的地形测量和剖面测量,了解沟道的深度、宽度和形状,以确定沟道治理的方案和措施。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要求主要包括勘查方法、勘查范围和勘查精度三个方面。
勘查方法要求选择合适的勘查手段和仪器设备,采取现场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勘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uiyuhuanjing/2007/0 711/content_1076_9.html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
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DZ 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DZ 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19—2004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3总则3.1目的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在开展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提高调查精度,开展地质灾害严重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及不稳定斜坡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3.2任务3.2.1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查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
3.2.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3.2.3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3.2.4结合防灾规划,推荐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初步评估。
3.2.5收集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降水等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影响,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3.2.6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3.2.7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开展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4基本规定4.1 调查灾种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根据现场实际,可以增加调查其它灾种。
对危及人员及财产的潜在灾害点,如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流通区、采空区等也须进行调查。
4.2 调查方式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
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须进行现场调查,不得“漏查”地质灾害。
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的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核查。
线: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
面:采用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条件进行修测,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活动较弱地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了解中、远程滑坡致灾的可能性。
4.3 调查技术路线应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
运用遥感和地面网格控制调查方式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和分布的地质条件与岩(土)体结构特征。
4.4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以及规模大且稳定性较差的灾害体应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测绘,可辅以必要的钻探、山地工程、物探等验证,提供必要的物理力学参数。
4.5 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注:①灾情分级,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②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4.6 应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4.7 调查工作项目应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部署,野外调查工作应以1∶5万或精度更高比例尺地形图为单元开展。
4.8 调查中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隐患点时,应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协助地方政府制定防灾预案,完善防灾预警系统。
4.9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5调查区分级5.1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5.1.1应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有县城、村镇、主要居民点、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等。
5.1.2应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按表2划分危害等级。
表2危害对象等级划分5.2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可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种地区类型,见表3。
表3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5.3调查区分级按危害对象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重点和一般调查区,见表4。
表4调查区分级5.4调查基本工作量5.4.1重点调查区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遥感和野外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查点数应控制在0.2—1点/km2,观测路线间距1—5km。
对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大比例尺地面和剖面测绘,辅以必要的物探、钻探、山地工程等验证。
5.4.2一般调查区可采用遥感调查和线路核实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野外线路核实调查点数应控制在遥感解译总数的60%—100%,核查路线间距宜为5~10km。
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须全部核查,并进行大比例尺剖面测绘。
5.4.3调查基本工作量见表5。
为使用物探工作量的应相应地增加钻探或坑探工作量。
表5每千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表6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6.1一般规定6.1.1应对调查区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做好沿途观察与描述。
6.1.2在调查中,应按规定要求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点,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野外调查记录可按附录B.1地质环境野外调查记录表填写。
6.2地形地貌6.2.1以资料收集为主,并结合遥感影像,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
6.2.2调查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6.2.3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和大坝、堤防、弃渣堆等。
6.3地质构造6.3.1以收集资料为主,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
6.3.2应收集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区域地应力资料,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6.3.3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6.3.4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6.4岩(土)体工程地质6.4.1区域地层以资料收集为主,收集调查区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
6.4.2区域工程岩组以调查为主,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调查统计结构面产状、密度、规模,确定结构面分布与组合特征及其与滑坡崩塌灾害的关系,并进行岩土结构分类,见附录C.1和附录C.2。
6.4.3对于典型斜坡,应对其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进行调查与测量,每个图幅须实测具代表性综合剖面。
6.4.4应对岩体风化特征应进行调查,调查风化层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及其与岩性、地形、地质构造、水、植被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调查斜坡不同地段差异风化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6.4.5应对土体工程地质应进行调查,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分、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
6.5地表水和地下水6.5.1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
6.5.2应结合遥感解译等资料,核实调查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分布、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况。
6.5.3对威胁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泥石流沟应进行小流域面积、流量、泥位核实评估,分析可能形成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