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句读

合集下载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是指按照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韵律,正确地呈现文言文的语调和
节奏。

以下是一些句读的技巧。

1.重音抑扬:文言文的句子多采用抑扬格的韵律,即在一个句子中,
重读的音节和轻读的音节交替出现。

在朗读时要注意抓住重读音节,使其
音量和音调上升,轻读音节则音量较小,音调平稳。

2.押韵抱腰: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押韵和抱腰的修辞手法,即在一个句
子中,相邻的两个字音节押韵或抱腰。

朗读时要注意抓住这些押韵和抱腰
的规律,使其音节清晰、韵律流畅。

3.歇带停顿: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歇带和停顿的手法,即在一个句子中
有明显的停顿和断句。

朗读时要注意根据语法和意义的需要,在适当的位
置停顿,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

4.弯折进扬: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弯折进扬的语调,即在一个句子中,
声调上下起伏。

朗读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这种语调,使句子的节奏感更强。

5.报数铿锵:文言文中的数词往往要读得铿锵有力,突出其数量的重
要性。

朗读时要注意提高音量,使数词读得明确有力。

以上是一些句读的技巧,通过练习和熟悉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可以
更好地朗读文言文,将其特点和美感展现出来。

古代汉语句读课件

古代汉语句读课件
和章节的划分。) “ 、”在《说文》中作为一个字收入, 古音读为“逗”,今音读为“主”。
三、句读的位置 旁点为句,句中点为读。
第二节 误读的表现和原因
一、误读的表现 1. 当断而失断
例: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 胃之两焦,以溉五脏。(《灵枢经白话解》
第389页人卫出版社1963年版)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
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伤寒论集注》 第269页,人卫出版社1957年版)
2. 不当断而误断 例: 凡人大劳、大欲、及病后、久病
后,气血两虚,阴阳并竭,名为四损。 (《温疫论评注》第282页,人卫出版社 1977年版)
(葛根汤方)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 似有汗,不须啜粥,餘如桂枝法,将息及 禁忌。(《注解伤寒论》第67页,人卫出 版社1972年版)
3. 当属上而误为属下 例: 嗣后论之者,纷纷不止数十家,
皆以伤寒为辞。(《温疫论评注》第1页) 按隋志作全元越。南史作金元起。并
讹,今从新唐志,改考史。王僧孺死在监 二年。则元起当齐梁间人。(《中国医籍 考》第15页)
4. 当属下而误为属上 例: 旋复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
满。(《神农本草经》第103页,商务印书 馆1955年版)
第五章 句读
第一节 句读的名称、符号和位置
一、 句读的名称 “句读”一词最早出于东汉何休《公羊
传 解诂·序》。
句读的别称有: 句投、句断、句度、句 逗等。
句和读的区别: 语气绝为句,半绝为读。
二、句读的符号 1. 点号: ①芝麻点 、 ②圆点 · 2. 圈号: ○ 3. 钩勒号: (主要用来标志古书段落
例: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 胃之两焦,以溉五脏。
4. 要充分利用古汉语的语法标志。 (1) 语气词 句尾: 乎、耶、欤、哉、焉、耳、 矣、也。 句首(发语词): 盖、夫,今夫、 若夫、且夫。 (2) 叹词: 噫、嘻、吁、嗟乎、呜呼。 独立成句。

古代汉语练习——句读

古代汉语练习——句读

古书的句读练习[练习一]一、什么叫“句读”?二、判断下列句子标点的正、误。

(标点正确的,在该句后面的括号内打“√”号)1.①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②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2.①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②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③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3.①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②知不知,上矣。

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③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4.①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②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③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5.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6.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

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三、改正下列句中错误的标点,并说明改正的理由。

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

(左传)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 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孟子)5.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

秦时为布衣。

少年,有客相之日:“当刑而王。

”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22
三、借助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 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掌握 这些特殊句式,可以成为我们断句 的切入点。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23
需要掌握的几种句式
• 判断句式:“……者,……也”

“为、乃、即、则”等
• 反问句式:“不亦……乎”

“孰与……乎”

“其……乎”

“安……哉”
30
六、借助修辞手法断句
•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 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断句也有帮助。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31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断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
不下堂(对偶)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
死人固皆死
断句: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16
5、其它的如:以、于、为、则、 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 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 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 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17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 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 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 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排比)
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
胜走如鲁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
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顶真)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32
小结
• 1、先找名词,分析主谓宾; • 2、再找动词曰谓云等; • 3、找到虚词,进行断句; • 4、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和语法结

句读名词解释

句读名词解释

句读名词解释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dòu)。

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一段。

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 dòu,也称为句逗。

古人指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书面上用圈(“。

”)、点(“、”)来标志。

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

)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

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古代汉语 句读

古代汉语 句读

下面就《论语· 子路》中的一章,以 《十三经注疏· 论语注疏》的句读与杨伯峻 《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 《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论语译注》:子曰:‚诵诗三百,授 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
6.古文标点的原则
借助虚词:
(2)在句尾虚词之后断句。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焉”、“哉”、
“乎”、“与”、“耶(邪)”、“耳”、“而已”等。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
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 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经传皆通习之。 ‛
李子蟠爱好的是古文,通习的是六艺经传,这样才符合
韩愈的原意。
(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左传 · 庄公十 年)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登,轼而望之‛。 “登”指登上兵车,和前句的“下”(下了兵车)相 对;“轼”在这里用如动词,是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 前句“下视其辙”也应该相应的改为“下,视其辙”。
所以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
原来被判死罪的人,如果他们愿意受腐刑
的话,也可以免死,也就是允许他们用腐 刑来代替死刑。
意思是说那些被罚劳役的人就全部赦免;
(误):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
刺来谒,立西街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 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2、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3、《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4、互文:两个句子或两个片语(上下文义)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互文见义”。

5、代称: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其他相关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或叫“借代、换名”。

6、引用:引经,指直接或间接引用古代经典中的语言来证明某一观点。

7、骈偶:又称对仗,古代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言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8、武经七书:也称《武学七书》。

宋代官方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收录中国古代七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有《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二、简答题【学习资料,收藏必备】(一)、古书注解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现古书注解的类型1、传注类:常见的术语有诂、训、传、注、笺等。

2、章句类:章句就是“离章辦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如《孟子章句》3、义疏类:是疏通其义的意思;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4、集解类即集各家之注,有时也参以己意的一种解釋。

如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詩集傳》,郭慶藩的《莊子集釋》即是。

句读

句读

句读(总部)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dòu,也称为句逗。

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绝不仅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

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中文名句读拼音jù dòu解释依字行气、声调压韵进入文言文体系出处《师说》、《淮南子叙》、《三字经》释义: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说:“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句: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从口,从两条不连接的曲线,而两条不连接的曲线代表着意识不连接、转到另一件事情上。

本义:一个意识的完整表达结束,转换到另一个意识的表达。

读:通逗,形声字,从言,从卖,卖代表着同一事物在行进中的自然转换。

本义:同一意识及事物完整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停顿、逗留、间隔转换。

句读:古时文章以行气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

)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

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2010年历史学考研专业课中出现句读题。

由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要‘明句读’)。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句子。

古诗文句读

古诗文句读

古诗文句读一、什么叫句读?古人讲的“句读”,就是今天讲的断句与标点,断句表示语言中的停顿,标点表示语句的语气。

古人称语意已尽处为“句”,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句子的停顿处,用“j ”表示,“勾”与“句”古代同音。

古人称语意未尽而念诵时须停顿处为“读”,用“、”表示;“、”,今音“主”(zhD),古音“读”(d6u)。

合起来称为“句读”。

上古时代,书籍没有断句标点。

所以,古代教育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句读能力。

《礼记•学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这就是说,到了年龄才进入学校读书,半年后考核一次,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学会断句。

《汉书•班昭传》记载,《汉书》问世以后,后来成为大教育家的马融,曾经向女学者班昭学习如何阅读《汉书》。

东汉末年的大学者何休在《公羊传序》中,讥笑某些讲诵古书的先生说:“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直到唐朝,散文家韩愈还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汉语书面语从不加标点,到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甲骨文,曾经偶尔用分行表示停顿,那谈不上自觉。

金文一般也没有标点。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有的出现了较多的似乎是断句的符号,但是没有严格的使用体例,不能算作标点符号。

汉朝出现了有关使用标点的记载。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乙”就是打上一个钩,但是,它并不是写作时应用的标点符号,而仅仅是为阅读服务的符号。

现代发现的汉代简册(如“居延汉简”),使用的断句符号达到了十多种,但是大多数并不规范。

直到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才记录了“、”和“j ”这两个比较规范的标点符号。

宋朝的读书人,把j改为圆圈,跟“、”并用。

人们用圆圏号和点号来标示断句,所以大家又把标点符号叫作“圏点”。

圏和点还常加在句子旁边,表示精彩和重要,相当于现代的着重号。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内容:一、什么是句读二、句读的重要性三、古书标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古书标点致误原因五、提高古文断句能力的“捷径”一、句读1、定义:句读就是断句,主要是古书的断句。

2、句读的要求(1)小学:《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2)太学生:《五代会要》载:“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以所业本经句读抄写出,仔细看读。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句读的发展(1)汉代A、标点B、汉代与句读有关的字①、《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即“主”的古字】②Z《说文》:“Z,钩识也。

”调整字的顺序。

③点《说文》:“点,小黑也。

”字写错了涂黑。

(2)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宋代则标“句、读”二字。

如:《礼记·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自明诚读谓之教句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诚矣句(3)刻书加句读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4)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渐趋完善。

4、句读和标点的区别(1)区别①句读符号简单,不够完备;标点符号体系完备。

②句读只表示句中、句末的停顿,起断句的作用;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还可以表示各种语气和句子中种种复杂的关系等。

(2)联系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的标点古文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句读正确不能保证标点正确无误(还要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语气等),但句读错误,标点肯定错。

5、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口语与书面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及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传成书。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⑤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二、为什么要重视句读(重要性)l、不能句读就读不懂古书①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扬雄《法言·问神》)A.宋·袁文《饔yōng牖闲评》:“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3)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3)

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5.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6.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7.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复习思考题一、词语解释1.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

句读就是断句.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2.倒置:又叫“颠倒”或“错综",是一种修辞方式,指不按正常的句式,着意造成词序的颠倒。

例如:“谢公最小偏怜女”(元稹《遣悲怀》)是“谢公偏怜最小女”的倒置。

3.并提:也称“合叙”.是把两件或两件以上本可以分别叙述的事情并列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达,是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为“夫种无一罪,身死;蠡无一罪,身亡.”的并提。

4.互文:指的是在上下相对应的两个词语或句子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下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这样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为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 5.引用:行文中援引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和历史故事,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引用。

根据援引的内容,引用可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三类。

例如:因为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自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则危,重耳在外则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引用春秋时晋国申生、重耳的历史故事来启发刘表的长子刘琦.6.代称:代程又称“借代”,是不直接称某一事物的固定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中内在联系的词语来代作称谓。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南亩。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平民的服饰“布衣”指代平民.7.委婉:委婉就是不直言其事,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避忌讳、避粗俗、避冒犯和交际辞令等四种。

古代汉语试题库-古书句读部分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库-古书句读部分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库-古书句读部分参考答案[练习一]一、古人读分断句,使用“O”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中停顿的标记,称为“句读”。

二:、1.③; 2.②; 3.①; 4.③; 5.①; 6,②三、1.“食”后不断开。

误把连词“与”当成动词”给予的“与”,与后面“与之”的“与”重复。

2.“不”字属下句。

古汉语中没有在疑问语气词“乎”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

3.“所闻”是“具言”的宾语,当属上句。

“所”指代“闻”的对象。

如果指听话的村中人,则只能用“闻者”。

4.“滕君”后当断开,判断句主语、谓语之间一般要断开。

第一个“也”后改用分号。

“虽然”用法与今天不同,这个凝固形式前后都要断开。

5.应断句为“坐法黥”。

未受刑以前只能称“布”、“英布”,不会称“黥布”。

6.“延”后应改用:逗号,“老”后应改用句号。

“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

这是不知音韵而造成的句读错误。

[练习二]一、1.时,病,列。

2.入,半,岭,谷,巅。

3.曰:“市,乎?”4.乎!也,矣,也,矣。

5.兵,将将,也。

6.前,也,吾,之;后,也,吾,之。

7.怒,检:病,斛,日;诈,之。

8.曰:“侯,服力,为城,为池,众,之。

”二、1.,,,,,。

,,2.,,,,,。

,。

三、1.时,霁。

阶。

见,间,曰:“哉!寒。

”曰:“乎?”笑君,饥,寒,劳;也。

”曰:“善,矣。

”粟,者。

2.宋,旅。

人,美,恶,贱。

故。

曰:“美,也;恶,也。

”曰行,哉?”’3.猎,之,曰:“获,龙,,虎,罴;获,辅。

”猎,阳,语,说曰:‘周,兴。

’邪?矣!”曰“望”,归,师。

古代汉语(下)古书的标点

古代汉语(下)古书的标点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 美的,这就有了丑了。
古文标点翻译例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 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 而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标点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 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 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
(注:师旷,晋国著名的乐师。 太师,古 代对乐师的称呼。)
今译:
齐景公到晋国去,伴随晋平公喝酒, 师旷陪坐。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执政 说:“太师将用什么来教寡人?”师旷 说:“君一定要施恩惠于民罢了。”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 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标点: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 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今译:
(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 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65)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季康子担忧盗贼多,向孔子询问(怎么 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不想要(太 多的财货),即使奖励他们,他们也不会 偷窃。”
译文:颖考叔是颖谷的封人,听说这事,有东 西进献给郑庄公。
对,指用含有古单音词作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 词对译该单音词。例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进学解》)
译文: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荒疏在于游乐; 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失败在于随俗。
换,指古代有的常用词,因时代变迁 现代少用或不用的,因此,以今复音词 换译同义的古单音词,以今常用词换译 同义的古代常用而今不常用之词。例如:

句读中句和读的意思

句读中句和读的意思

句读中句和读的意思《句读中句和读的意思》在古代,句读是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其中,“句”的意思是语义相对完整的一小段话的终结。

就像一个小的故事段落讲完了,在表达上有一个明显的停顿。

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它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从语义到表达都有一个完整的闭合。

“读”(dòu),则是句中的停顿之处,它比“句”的停顿要短,作用是让句子的层次更加分明。

比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在“齐地”后面有一个短暂的停顿,这个停顿就是“读”,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句子内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衍生注释: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划分的节奏符号。

正确的句读能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意。

如果句读错误,很可能就会歪曲文章的原意。

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不同的句读方式(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语义。

赏析: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句读也体现了一种韵律美。

古文中,句子长短相间,“句”与“读”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像《滕王阁序》这样的骈文,大量运用句读来构建文章的节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短短一句中,语义完整为“句”,而在内部的词语组合之间又有自然的停顿为“读”,形成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作者介绍(这里假设以教授句读的夫子为例):夫子一生钻研古籍,对句读的理解深刻而独到。

他自幼受传统教育熏陶,对古代文献如数家珍。

夫子教学时总是强调句读的重要性,他会耐心地为弟子们讲解每一个句子中的“句”与“读”,他的讲解细致入微,仿佛能带着弟子们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古人创作时的心境。

运用片段:例子1:我刚接触文言文的时候,那简直是一头雾水啊!就说那些看起来密密麻麻的字吧,连哪里该停都不知道。

后来老师给我们讲“句”和“读”的区别,哎呀,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事儿。

“句”就像是我们讲故事,讲完一个小部分,喘口气的地方。

像“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就是个完整的“句”,意思表达得很完整了。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标点一、句读与标点1. 何为“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叫做“读”。

马建忠《马氏文通·论句读》:“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

”2.句读符号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古书没有标点,有时候会闹笑话。

《尚书》:夔有一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a.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主)b.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c.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d.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2、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a.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b.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古书没有标点,古人读起来也很困难,《后汉书·班昭传》:“《汉书》始出,多未能读者,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

”3.句读与标点的异同古人所说的句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不完全一样。

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如果是古代断句,就是都加圆圈,“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

“技经肯綮之未尝”和“而况大軱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具体来说,句读与标点的不同主要有下面两点:(1)现代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多。

古文中的句读

古文中的句读

古文中的句读作为一名中文写作专家,理解和掌握句读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在古文中,句读是指将一段文字分为适当的若干句子,并在分句中使用适当的停顿和语调,使得文意更加清晰、自然流畅。

以下是古文中句读的几个要点:一、长短得当句子的长度要适宜,过长过短都会给人造成不好的印象。

因此,在句子的切割上,要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色彩来选择合适的长度。

有时可以采用省略和借代等手法,使句子简练而又有内涵。

例如:夜深人静,月色清冷,寂静的山林间,传来了轻轻的叶声和微弱的蛐蛐鸣声,长长的夜幕拉开了幕布,引领我们穿梭在梦境的世界里。

二、点睛之笔一个好的句子,除了长度适宜之外,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点睛之笔”。

好的句子要有点醒目的记号,用最好的词语、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把握住写作的重心,使得整篇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前方山峦耸立,望眼欲穿,深不可测的林区,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那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感,扑面而来。

三、抑扬顿挫在阅读和写作中,“抑扬顿挫”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句子的讲解和书写中,必须注意到其抑扬顿挫的运用。

抑扬顿挫就是句子在读音、语调、声调等方面的起伏变化,它可以使句子更加悦耳动听,更加平衡流畅。

例如:我曾经有一段想成为诗人的历程,迷人的风景、美好的神话、青春的梦想……一切都如同迷雾中的尘埃,缓缓散逸……四、分行分段在古文中,文字排版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句读不仅应该将句子的长度掌握好,还必须将句子划分得清晰明了。

每段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开头和结尾,这样才能够恰到好处的表达完整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前方是一片寂静的湖泊,湖水静静地波荡着,在初升的太阳照射下,泛着一层金光,仿佛是整片湖泊在向你招手。

我扶着船桨,轻轻地划着船,是的,我来到了这个只属于自己的秘密世界,那暗暗的山林,那身下的水波,仿佛都成了我的陪伴。

总之,句读在古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好句子的长度、点睛之笔、抑扬顿挫以及分行分段,才能够写出一篇自然流畅、情感饱满、富有内涵的古文佳作。

古代汉语 句读课件

古代汉语 句读课件
18
(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左传·庄公十 年)
19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登,轼而望之”。
“登”指登上兵车,和前句的“下”(下了兵车)相 对;“轼”在这里用如动词,是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 前句“下视其辙”也应该相应的改为“下,视其辙”。
1
古文的标点和翻译,是古汉语学习中 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讲,能否正确地标点和翻 译文言文,是一个人古汉语水平高低的标 志。古谚说:“学识何如观点书。”
古文的标点和翻译本身虽然也有一些 理论,但它们更多的是偏重于实践,偏重 于用古汉语的理论(特别是词汇、语法、 音韵理论)来指导文言文阅读的实践。
12
(误):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 顾籍谓功业可立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3
所谓“符合情理”,指的是不但要和客观 事物的情理相一致,而且要和上下文所述 的情理相一致。
标点出来的句子如果不合情理,那就说明 标点有错误。这种错误还比较常见,不细 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
14
(误)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 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 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1)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 得通
(2)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 容都符合情理
(3)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 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符合。
9
标点后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应该讲得通, 如果有讲不通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标点不正 确。
(误):(汉景帝四年)秋,赦徒作阳陵 者死罪;欲腐者,许之。 (中华书局版,标点本《汉书》)
15
(正)“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 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 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 掌似虎是也。”

古文句读标注方法

古文句读标注方法

古文句读标注方法摘要:一、古文句读的定义与重要性二、古文句读的基本方法1.单字句的句读2.复合句的句读3.特殊句式的句读三、句读中的注意事项四、实践与应用正文:古文句读标注方法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都采用了古文这种独特的文字形式。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化,我们需要学会阅读古文,而掌握古文句读方法则是关键所在。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文句读的基本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实用性指导。

一、古文句读的定义与重要性古文句读,指的是对古文中语句的划分和读音标注。

它是古文学习的基础,对于领会文意、把握作者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准确地句读古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

二、古文句读的基本方法1.单字句的句读在古文中,很多单字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对于这类句子,我们只需在字与字之间进行适当的停顿,保持语气的连贯。

2.复合句的句读复合句由主句和从句构成,通常包含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在句读时,我们需要注意主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划分句子结构。

3.特殊句式的句读古文中存在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在句读时,要根据句子结构特点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句读中的注意事项1.遵循语法规则:在句读过程中,要遵循古文的语法规则,确保句子的结构完整、合理。

2.保持语气连贯:在划分句子时,要注意保持语气连贯,避免断句不当导致意义模糊。

3.重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在复合句中,要注意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以正确划分主从句。

四、实践与应用学会了古文句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文文献。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句读技巧,加深对古代文化内涵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古文句子,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总之,掌握古文句读方法对于古代文化爱好者来说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古人读书都是从小就学习句读。
3、句读符号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汉代有很多标点。如《武威汉简》所见: □ ○●△ 〒∧∨レ 、等。 不过,常见的句读符号是: ヽ 〇 我国古代的书籍一般是没有断句的,刻书有 句读开始于宋代。但是加句读的的书,终究是少 数。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仍旧是不断句的。 ヽ
经传皆通习之。 ‛
李子蟠爱好的是古文,通习的是六艺经传,这样才符合
韩愈的原意。
(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左传 · 庄公十 年)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登,轼而望之‛。 “登”指登上兵车,和前句的“下”(下了兵车)相 对;“轼”在这里用如动词,是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 前句“下视其辙”也应该相应的改为“下,视其辙”。
所以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
原来被判死罪的人,如果他们愿意受腐刑
的话,也可以免死,也就是允许他们用腐 刑来代替死刑。
意思是说那些被罚劳役的人就全部赦免;
(误):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
刺来谒,立西街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 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下面就《论语· 子路》中的一章,以 《十三经注疏· 论语注疏》的句读与杨伯峻 《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 《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论语译注》:子曰:‚诵诗三百,授 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
6.古文标点的原则
4. 什么是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学 运动的开展,而在我国兴起并在实践中日益完善 的、用来表示停顿、语气、语法关系以及词语性 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 我国现行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 。 )、问 号( ? )、感叹号( ! )、逗号( , )、顿号( 、 )、分 号( ; )、冒号( : )、引号(“ ”、 ‘ ’)、括号 ([ ]、 ( )、〓 〔、 【 】)、破折号(——)、 省略号(……)、着重号( .)、连接号( — )、间隔 号( ·)、书名号(《 》、 〈 〉)、专名号 ( ), 等等。
借助虚词:
(1)在句首虚词之前断句。
句首虚词常常用于领句,之前是另一个句子,其后 又是另一个句子,找准了句首虚词即可在此处断开。 常用的句首语气词有“夫”(“且夫”、“今夫”、 “故夫”)“盖”、“惟”(“其唯”“岂唯”) “然且”、“何为”、“何以”、“何其”等,其前 一般断句;连词“苟”、“即”、“使”、“即使”、 “向使”、“假使”、“纵”“纵使”、“虽”、 “然而”等,一般处在分句之首,其前多可断;时间 副词有:“是时”、“昔者”、“向者”、“方今”、 “既而”、“既已”等。
借助虚词:
(2)在句尾虚词之后断句。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焉”、“哉”、
“乎”、“与”、“耶(邪)”、“耳”、“而已”等。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
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 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5.标点符号和句读之间的差别 1古人所说的“句”和“读”,其含义广泛,不 同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2古代的句读一般只用两种符号:“。”和 “、” 。标点符号的数量比句读符号多。 3标点符号的作用比句读符号丰富。句读只起断 句的作用,只表停顿,它既不能表示句子的各 种语气,也不能表示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 4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现代 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就是由 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分句也说成 句子。
借助修辞手段:
古文中有大量的整齐句式,其中还有相当多 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这些句式,句法结构相同 或相似,字数大致整齐,形成一种鲜明的特点。 抓住这种特点就比较容易确定句读的位置,便于 断句。除对偶、排比外,还有连珠、反复、层递 等多种修辞手段。
A:孙 子 曰 凡 用 兵 之 法 全 国 为 上 破 国 次 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 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 之 是 故百 战 百 胜 非 善 之 善 也 不 战 而 屈 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②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
陵、北至于无棣。《左传· 楚屈完来盟于师》
很多代词也可领句,其前可断,常见的代
词有人称代词“朕、予、余、吾、汝、尔、乃、 若、其、彼、夫”等,指示代词“是、此、斯、 兹、他、各、每、或、莫、若、尔、然”等,疑 问代词“谁、孰、何、胡、奚、曷”等。
不过要注意的是上述名词、敬词、谦词、代词等
既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放在句首,也可以作句子的
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后(谦词敬词一般不做宾
语),在断句时一定要弄清楚到底是作主语还是 作宾语,如果是作主语,才能在其前点断,作宾 语则可考虑其后能否点断。
借助对话标志:
古汉语中,“问、云、曰”是表示对话关 系的动词,在一般情况下,都要在它们的后面点 断。但如果不表示对话关系,而只是一种客观的 表述,就不能点断。 标点的时候,要将记言部分与记事部分或作 者的议论部分准确地分开,以防引文上溢,下衍, 中断,不足。 标点记言部分要注意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要善于识别人名。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连词经 常起联接词组和分句的作用,句尾语气词通常用 于句末,叹词一般单用,代词常在句末。
值得注意的是:语气词“也”虽然大量用于句末,
但有时也用于句中,不能一看到“也”字就断句。
在某些实词的前后断句。
文言文的句子大多数是按照主谓宾的语序构
成的,很多时候,句子是用名词领句的,也会用
2、句读的重要性: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句读,《礼记· 学记》 记载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离经,断句 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孔颖达疏: “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说:“自诱之少, 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文的标点和翻译,是古汉语学习中 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讲,能否正确地标点和翻 译文言文,是一个人古汉语水平高低的标 志。古谚说:“学识何如观点书。” 古文的标点和翻译本身虽然也有一些 理论,但它们更多的是偏重于实践,偏重 于用古汉语的理论(特别是词汇、语法、 音韵理论)来指导文言文阅读的实践。
(误):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
善,故能举其类。
(正):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唯善,故能举其类。
从上面所举的各方面的例子来看古书的标点问题有 各种不同情况,有些明显的错误很容易看出来,但多数 情况是需要仔细玩味文意,才能判断标点是否正确的。 不但现代人标点的古书常常有错误的地方,就是古代的 注疏家对某些文句也往往有不同的句读法,我们必须具 备审辨的能力不可盲从一家。 当然,有时两种标点甚至两种断句都可以讲得通, 这就应该属于百家争鸣的范围,不必强行断定谁是谁非。
借助惯用句型: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固定句式,每种固定句式 都可以断句,都是句读所在的标志。 判断句的“……者,……也”式。 被动句的“为……所……”式、“见……于……” 式。 还有些习惯句式,如“有……者”、“若(如、 奈)……何”、“无乃……乎”、“得无…… 乎”、“岂不……乎”、“何其……也”、 “何……之有”、“何……为”等等。 这些格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
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 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正) “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
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
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 掌似虎是也。‛
(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传,皆通习之。 (韩愈《师说》)
(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B:阳 货 欲 见 孔 子 孔 子 不 见 归 孔 子 豚 孔 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 乎 曰 不 可 好 从 事 而 亟 失 时 可 谓 知 乎曰 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 仕矣 (标点)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 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 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 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误):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
顾籍谓功业可立就。 “符合情理”,指的是不但要和客观 事物的情理相一致,而且要和上下文所述 的情理相一致。

标点出来的句子如果不合情理,那就说明 标点有错误。这种错误还比较常见,不细
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
(误)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误):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 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自通鉴》卷三十七)
(正)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 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我们标点的是古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符合古代 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用法;如果标点有押韵的地方,还 必须和古代音韵相符。这也是衡量标点是否正确的一 个重要指标。例如:
(标点)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B:阳 货 欲 见 孔 子 孔 子 不 见 归 孔 子 豚 孔 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 乎 曰 不 可 好 从 事 而 亟 失 时 可 谓 知 乎曰 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 仕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