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诱思导学
●目标导学
学习本课应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1.北宋中期出现了哪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从理财、整顿军队和科举制度改革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有些措施难以推行下去?结合历史背景,思考王
3.守旧势力为什么极力反对新法?由此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拨引领
1.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和中期社会危机的关系
“积贫积弱”是北宋中期社会的特点。
所谓“积贫”是指北宋财力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冗官”“冗兵”和“冗费”。“冗官”是北宋官僚机构膨胀的产物。北宋建立后,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分权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其后果是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冗兵”是北宋军队不断扩充的产物。北宋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为此北宋拥有一直数量庞大的军队。造成“冗费”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养官、养兵需要的费用和对辽、西夏用兵的军费开支及其赔款。因此,虽然北宋经济同前代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巨大的开支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所谓“积弱”是指北宋军队战斗力不强。这也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后果。北宋接受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极力削弱武将的权力,同样是采取分权的手段。分权使得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虽防止了兵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积贫积弱”使北宋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2.王安石的理财之道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理财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开源,而不是消极的节流。他本着“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青苗法、募役法是当时争议比较大的措施。
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缺少粮、钱的农民借贷,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盘剥。跟高利贷者的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轻的。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
北宋时期,官绅豪强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身上。新的募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服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服役。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绅豪强大地主也
要交纳役钱。募役法的实施,使得原来轮流服役的农民回乡耕田务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官府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不加重国家赋税剥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会滋事起义;一方面则是采用新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一些“兼并之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要从官僚地主口中夺回一块肥肉,怎能不激起他们的激烈反对?
3.建议
学习本课时还应掌握王安石变法关于整顿军队和改革科举的措施,注意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1.北宋的冗官和冗费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窃以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倍之;周设六官,僚属渐广;秦并六国,郡县益众;降及汉、魏,以至隋、唐,虽设官寖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则有余矣。今乃三倍其多,而有三岁一开贡举,每放仅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荫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是食禄者日增,力田者日耗,则国计民力安不窘乏哉?
——《包拯集》卷一《论冗官财用等》
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官僚机构的膨胀和由此带来的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材料中所说景德(1004-1007)、祥符(1008-1016)是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的年号。包拯是宋仁宗(北
宋第四个皇帝)时期的官员。文中所说,从真宗到仁宗仅四十余年的时间,官员人数已经超过一倍多。文章由指出,北宋地方州郡的数量和官员人数同前代相比有很大的增长,并随着科举考试等选官制度的发展而年复一年地增长。文章最后指出,官僚队伍如此发展下去,国家财政难以维持。上述材料说明,“冗官”导致了“冗费”,而“冗费”使北宋财政不堪重负。
2.青苗法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解析:材料反映了青苗法实行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常平、广惠是当时各地所设的国库的名称。青苗法实行于粮食新陈不接之际。为了防止豪强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盘剥,政府利用国库所积存的钱粮向农民发放借贷,从而解决了农民的不时之需,稳定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库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剥削。
3.建议
《王安石变法》;可以查阅网站:http://www.guoxue.com 有条件的同学可查阅《中国全史》
●习题点拨
阅读与思考
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财。司马光的合理之处在于主张“节流”,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乏问题。王安石主张“开源”,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忽视“节流”是不可取的。王安石变法企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国家的收入,这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因此,变法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难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解析与探究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世俗阻力,勇于改革的精神。
2.当时的人和后人均极力诋毁王安石变法。如,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排挤忠臣,结交小人;赵翼批评王安石变法误国,导致靖康之难。
3.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其改革收到了很大成效。由于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自我测评
1.“三冗”是指“冗官”“冗兵”“冗费”。“冗官”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冗兵”由于北宋极力扩充军队所致。“冗官”“冗兵”和对辽、西夏支付的战费与赔款,早成了“冗费”。由此,形成了北宋的“积贫”局面。“积弱”则由于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得分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的。
2.如募役法:取消了百姓轮流到政府衙门服役的办法,改由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所需费用按每户富裕程度摊派。这种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但因触犯官僚地主利益而遭到反对。
应用体验
●训练测评
一、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