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课 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岳麓高二选修历史教案__1
我认为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这节课的教学特色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节课主要表达了以学生为中心:根本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学生展开,为此在本节课中我用了大量的图片、史料,同时还设置了诸多考虑题和探究题;第二,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信息化融入到课堂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更可以进步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为此在本科中我用现代信息手段设计了诸多的环节,比方图片展示,史料的再现等,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分析
经过对必修一、二、三的学习,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藏和认知程度已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开始出现辩证思维。那么我们教师在组织、引导的同时,积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才能。本课内容历史故事多,与现今我国推出各种政策有很大联络,因此学生对其有浓重的兴趣。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1.展示景祐三年关于党争的史料
阅读史料,考虑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宋的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什么问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
〔过渡〕
当时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如此剧烈,那农民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展示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图片
考虑:农民为什么起义?这个可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做这个事,原因是什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教学主题
王安石变法背景
一、教材分析
主要讲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与第二课形成了严密的联络,学生通过感受北宋初期的历史现状,更加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方向,理解变法的历史意义。这一课构造严谨,从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场面形成,庆历新政三个方面反映北宋社会危机四伏,也反映王安石变法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开展的要求。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的根底,对本单元下面课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岳麓高中选修历史教案__1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根源及表现,并从中总结出改革的原因。
逐渐形成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才能;认识政策因素对一国政治的宏大影响。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出色的政治家。
通过对王安石详细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才能。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化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变法的内容予以详细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2学情分析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的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
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局部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局部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
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3重点难点重点: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⒉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详细内容。
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详细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流程】投影: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愁啊愁,愁到白了头。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说课稿王安石变法
说课稿《王安石变法》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王安石变法》。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地位《王安石变法》是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第6课,属于中国古代重大改革内容,是课标要求下的九大改革之一。
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变法对于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为三部分: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预习和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交流协作能力,通过设计学生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精神和变法的曲折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自已的人生价值,树立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加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重难点确立如下: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二、说学情本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
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体较高。
而且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在本课开展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主要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用“以人带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将王安石诗坛上的“唐宋八大家”的身份地位过渡到政治改革家,进而分析他的反映民生疾苦的一首诗,导入变法背景。
(二)讲授新课过程:在讲述变法背景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概括、归纳。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和内容;2.分析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意义;3.掌握北宋王安石变法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内容(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佃租制度的痛苦和社会问题。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目的1.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增强国家实力;2.改革税收制度,增强财政收入;3.提高军队战斗力,巩固国防安全;4.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增加财富。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新党派;2.改革财政制度,推行均田制、方田制及户籍制度;3.改革教育制度,实行科举制;4.改革军制,推广军功爵制;5.改革经济体制,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四)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意义1.改革政治制度,增强国家统一和稳定;2.改革财政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3.提高军队战斗力,巩固国防安全;4.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增加财富。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法;2.大班课、小组讨论;3.录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介绍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和佃租制度的痛苦和社会问题。
(二)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讲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包括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改革税收制度、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等。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分析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包括改革政治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军制和改革经济体制等方面。
(四)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意义讲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增强国家统一和稳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国防安全、增加财富等方面。
五、教学总结总结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影响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理解和认识。
六、作业1.阅读文章《北宋王安石》,总结该文中重要内容;2.就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和意义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Lesson 7 Wang Anshi's ref orm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回忆必修一第3、4课内容,思考:北宋初期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从集中行政权、军权、财政权三方面考虑。
)为什么需要变法呢?(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这是变法的背景也是其必要性。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三冗与积贫积弱)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增设官僚机构 -----冗官扩充军队 ------冗兵--------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积贫局面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冗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分化事权措施和军事加强,“三冗”出现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
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皇帝------集军权 ------------ 积弱局面行政效率低下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2、社会矛盾激化(1)王小波、李顺起义(土地兼并、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从根本上反映了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
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是引起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是北宋财政收入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岳麓版选修1一 . 课标要求:1.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论其历史作用。
二 . 学习目标:1.记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2.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原由,剖析其变法的主要内容。
3.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评论其结果,剖析失败的原由。
4.学习王安石等改革家勇于改革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性情。
(感情培育)三 . 学习方法:比较法。
四 . 学习要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五 . 学习难点:比较王安石变法的各项内容;并与孝文帝改革做比较。
[知识构造]青苗法募役法冗官王理财农田水利法大地主反对均输法安局冗兵方田均税法农民不满石市易法限冗费变“省兵”与“元佑更化”考试内容一、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由和表现保甲法:变积贫军事选官制度1、积贫积弱的场面法保马法质党争纷起学校教育( 1)北宋增强中央集权的分化事权举措和军事增强,“三冗”出现是致使财政危机的主要原由。
积弱将兵法增设官僚机冗官聚敛民财构科举扩大军队冗兵积贫场面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冗费分别军权军队战斗力衰积弱场面(2)北宋不克制土地吞并的政策,加快了土地吞并,从根本上反应了北宋期间封建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是惹起社会不平定的主要要素。
大地主常常隐瞒田产,躲避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是北宋财政收入难以保证的主要原由之一。
(3)与西夏和辽战事的失败而担负的岁币也是财政危机的原由之一。
2、社会矛盾激化王小波、李顺起阶级矛盾尖义锐社会矛盾激化辽宋西夏连年民族矛盾激征战化二、内容1、目的:稳固封建统治2、中心内容:富国强兵3、详细举措:王安石变法内容举措内容作用每年轻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剥削,又能增添青苗法物给农民,收获此后送还,加收政府的收入20%-30%的利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肯服役的人户减少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募役法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产时间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
王安石变法【考点阐讲】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
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图1 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题解】(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6 教学设计 《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知识与能力目标】⑴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和教训⑵积贫局面改善的表现⑶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⑷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概括并记住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措施;2、通过阅读王安石的诗,能找出变法的结果,并能结合史料自己组织语言分析原因;3、通过阅读史料及课本相关内容,分析新法的作用与局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逐条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通过一张图片引出今天的主题“北宋王安石变法”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进入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1)财政危机:“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案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清单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准备“三冗〞与积贫积弱、“拗相公〞1.“三冗〞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形成“冗官〞;实行“养兵〞政策,造成“冗兵〞;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两积〞“三冗〞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吸取中唐以后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遭到官僚贵族激烈反对而夭折,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4.“拗相公〞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提出“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深化认知]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特点为“分化事权〞。
结果一方面强化了皇权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另一方面导致了“三冗〞“两积〞局面的出现。
清单二主要内容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1.理财(1)青苗法:①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①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②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整顿军队与科举(1)整顿军队:①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②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整顿科举:①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那么。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深化认知]王安石等人实施的一系列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富国的理财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社会的矛盾,这是由王安石的阶级立场决定的。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原创精编教学案——王安石变法
四王安石变法【单元导航】【课标解读】鉴于唐末、五代时期的军阀割据混战,北宋初年采取了“重文轻武”“分化事权”等基本国策,加强中央集权,结果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出现危机;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也威胁着北宋的统治。
王安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台进行改革的。
他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国家政权的力量,将大地主、大官僚的财富转到国家手中,从“富国”、“强兵”、“育才”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希望以此来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最终失败,但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考情瞻望】学习王安石变法,要注意结合改革的背景来深入理解其变法的内容,辩证看待变法措施所起到的作用,仔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知识清单】清单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三冗”①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分化事权。
但官员数量的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
②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实行“养兵”政策,军费开支占到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③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两积”①“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②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 庆历新政①“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②宋仁宗接受范仲淹等人提出的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史称“庆历新政”。
③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不到两年新政夭折。
④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4. 王安石①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②王安石上书宋仁宗的《言事书》中提出了“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课 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岳麓高二选修历史教案__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知识与才能
识记、列举: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
归纳、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影响。
运用:王安石变法对今天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借助网络,教材,查阅图书、视频等资料直观感受宋代历史特点。
课上质疑、探究重难点,学生学习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在历史评价方法指导下尝试运用比较、探究,史料分析等方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预习
设计、布置相关题目
查阅资料、借助网络完成相关问题
网络、图书馆
导入
准备视频、图片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感受时代特征
视频影音材料、图片
创设情景
讲授
围绕中心问题,结合学生答题情况进展点拨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网络,课前自主预习部分,交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对本课的初步认识。
〔2〕视频,课堂导入环节,增强直观性与兴趣性,抓住学生兴奋点。
〔3〕微课程,历史评价方法,让学生明确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原那么与标准,课堂指导学生当堂评价王安石变法,以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为例进步学生认知、评价历史事件的才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借助王安石的“三缺乏〞精神、和勇担社会重任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直面人生、
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2〕通过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成就与其“变质〞,要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为今
天的社会主义建立、改革献计献策。
2012高二历史: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一、教学内容分析《北宋王安石变法》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拗相公’”、“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三冗’与积贫积弱”:介绍“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实际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该目内容的把握有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拗相公’”:介绍王安三石其人其事和变法实施过程,学习本目内容有助学生理解改革者的精神和勇气,理解变法的曲折与艰辛。
(3)“理财”:即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讲的是新法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青苗法和募役法。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这两项新法又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4)“整顿军队与科举”:本目是介绍王安石变法在军事、科举、选官方面的措施,有助于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不是局部而是一次全面的整顿与调整。
(5)“新法的局限与变质”:本目主要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其中,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构成了本课内容的基本线索。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变法对于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校属于一级达标学校,授课的对象又是高二文科学生。
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体较高。
而且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
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
尽管如此,如何在本课历史史料多、知识容量大、理性思维强的情况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诱思导学●目标导学学习本课应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1.北宋中期出现了哪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王安石变法从理财、整顿军队和科举制度改革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有些措施难以推行下去?结合历史背景,思考王3.守旧势力为什么极力反对新法?由此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拨引领1.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和中期社会危机的关系“积贫积弱”是北宋中期社会的特点。
所谓“积贫”是指北宋财力不足。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冗官”“冗兵”和“冗费”。
“冗官”是北宋官僚机构膨胀的产物。
北宋建立后,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分权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其后果是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冗兵”是北宋军队不断扩充的产物。
北宋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为此北宋拥有一直数量庞大的军队。
造成“冗费”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养官、养兵需要的费用和对辽、西夏用兵的军费开支及其赔款。
因此,虽然北宋经济同前代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巨大的开支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所谓“积弱”是指北宋军队战斗力不强。
这也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后果。
北宋接受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极力削弱武将的权力,同样是采取分权的手段。
分权使得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虽防止了兵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积贫积弱”使北宋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2.王安石的理财之道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理财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
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开源,而不是消极的节流。
他本着“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青苗法、募役法是当时争议比较大的措施。
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缺少粮、钱的农民借贷,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
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盘剥。
跟高利贷者的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轻的。
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
北宋时期,官绅豪强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权。
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身上。
新的募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服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服役。
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绅豪强大地主也要交纳役钱。
募役法的实施,使得原来轮流服役的农民回乡耕田务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官府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不加重国家赋税剥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会滋事起义;一方面则是采用新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一些“兼并之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
要从官僚地主口中夺回一块肥肉,怎能不激起他们的激烈反对?3.建议学习本课时还应掌握王安石变法关于整顿军队和改革科举的措施,注意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1.北宋的冗官和冗费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窃以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倍之;周设六官,僚属渐广;秦并六国,郡县益众;降及汉、魏,以至隋、唐,虽设官寖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则有余矣。
今乃三倍其多,而有三岁一开贡举,每放仅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荫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是食禄者日增,力田者日耗,则国计民力安不窘乏哉?——《包拯集》卷一《论冗官财用等》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官僚机构的膨胀和由此带来的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材料中所说景德(1004-1007)、祥符(1008-1016)是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的年号。
包拯是宋仁宗(北宋第四个皇帝)时期的官员。
文中所说,从真宗到仁宗仅四十余年的时间,官员人数已经超过一倍多。
文章由指出,北宋地方州郡的数量和官员人数同前代相比有很大的增长,并随着科举考试等选官制度的发展而年复一年地增长。
文章最后指出,官僚队伍如此发展下去,国家财政难以维持。
上述材料说明,“冗官”导致了“冗费”,而“冗费”使北宋财政不堪重负。
2.青苗法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
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解析:材料反映了青苗法实行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
常平、广惠是当时各地所设的国库的名称。
青苗法实行于粮食新陈不接之际。
为了防止豪强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盘剥,政府利用国库所积存的钱粮向农民发放借贷,从而解决了农民的不时之需,稳定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库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剥削。
3.建议《王安石变法》;可以查阅网站:http://www.guoxue.com 有条件的同学可查阅《中国全史》●习题点拨阅读与思考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财。
司马光的合理之处在于主张“节流”,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乏问题。
王安石主张“开源”,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忽视“节流”是不可取的。
王安石变法企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国家的收入,这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因此,变法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难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世俗阻力,勇于改革的精神。
2.当时的人和后人均极力诋毁王安石变法。
如,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排挤忠臣,结交小人;赵翼批评王安石变法误国,导致靖康之难。
3.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其改革收到了很大成效。
由于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自我测评1.“三冗”是指“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冗兵”由于北宋极力扩充军队所致。
“冗官”“冗兵”和对辽、西夏支付的战费与赔款,早成了“冗费”。
由此,形成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积弱”则由于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得分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的。
2.如募役法:取消了百姓轮流到政府衙门服役的办法,改由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所需费用按每户富裕程度摊派。
这种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但因触犯官僚地主利益而遭到反对。
应用体验●训练测评一、选择题1.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评价正确的有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②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③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④造成了中央财政困难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 D.机构臃肿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战国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4.王安石变法的第一要务是A.精简政府机构B.增加财政收入C.增强军队战斗力D.改革科举弊端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唐代的“庸”的作用有相似之处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7.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 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8.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9.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A.政府财政大大增加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C.军事实力有所增强D.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0.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A.官僚地主 B.中小地主C.农民 D.皇室1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B.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宋神宗态度犹疑,摇摆不定D.冗官冗员的现象仍继续存在12.对王安石军事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把精简军队作为军事改革的第一要务B.把提高军队战斗力作为改革的目标C.改将兵法为更戍法以提高军队战斗力D.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军队编制1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防止农民的反抗斗争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14.王安石对科举考试改革的核心是A.科举考试重视实际B.选拔人才不拘一格C.选拔人才一视同仁D.大力发展军事教育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
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
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五代承唐藩镇之弊,兵骄而将专……横猾难制。
祖宗初定天下,惩创其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欲使往来道路,足以习劳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劳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