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结合荧光成像设备在实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2024年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的疗效分析》范文

《2024年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的疗效分析》范文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的疗效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逐渐向精准化、个体化发展。

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ICG-VFG)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疗效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两年内在本院进行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并应用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的患者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评估等。

手术过程中,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技术用于辅助定位和评估动脉瘤的血流情况。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三、结果1. 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的辅助作用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血管荧光造影,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同时,血管荧光造影还能评估动脉瘤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医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2. 手术效果应用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的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手术成功率较高。

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大部分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应用血管荧光造影的手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 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应用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的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脑水肿等,但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均能得到有效控制。

四、讨论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通过血管荧光造影,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动脉瘤,评估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从而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此外,血管荧光造影还能实时监测手术过程中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医生判断手术效果及是否发生并发症。

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应用吲哚菁绿血管荧光造影的手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降低了误夹、漏夹等风险;二是减少了术中出血的风险;三是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第34卷第8期2021年4月医学信息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onVol.34No.8Apr.2021临床研究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法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阮自强,刘建,詹必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心胸外科,安徽安庆246000)摘要:目的探讨荧光染色法界定段间平面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可行性及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安庆市立医院胸外科进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66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界定段间平面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26例),对照组采用改良膨胀萎陷界定段间平面,实验组采用荧光染色法界定段间平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段平面出现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遥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85.77±45.58)min vs(213.13±45.7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段间平面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10.62±1.88)s vs(953.58±295.2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遥结论相比改良膨胀萎陷法,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法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可快速、直观显示段间平面,且有效完成段间标记,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应用遥关键词: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曰改良膨胀萎陷法;吲哚菁绿中图分类号:R655.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1.08.031文章编号:1006-1959(2021)08-0119-04Application of 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t Staining Method in Thoracoscopic SegmentectomyRUAN Zi-qiang,LIU Jian,ZHAN Bi-cheng(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qing Hospital,Anhui Medical University,Anqing246000,Anhui,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fluorescent staining method to define the inter-segment plane in thoracoscopic anatomical segmentectomy.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66patients with pulmonary nodules underwent thoracoscopic anatomical segmentectomy in the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of Anqing Municipal Hospital from January2019to May2020.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defining the plane between segments,they are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40cases)and an experimental group(26cases).The control group used modified expansion and collapse to define the inter-segment plane,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the fluorescent staining method to define the inter-segment plane;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segment plane appearance time,number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postoperative catheterization time,hospital sta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185.77±45.58)min vs(213.13±45.71)mi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JV0.05);The appearance time of the i nter-segment plan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0.62±1.88)s vs(953.58±295.20)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氏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mount of blood loss,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s,postoperative catheterization time,hospital stay and compl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O 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m odified dilation and collapse method,the 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staining method can quickly and intuitively display the inter-segment plane in anatomical lung resection,and effectively complete the inter-segment marking,which helps to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Anatomical segmentectomy;Modified expansion and collapse method;Indocyanine green研究表明,IA期非小细胞肺癌行解剖性肺段切除可达到和肺叶切除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最大程度的保留患者正常肺组织,减少肺功能损失,提高术后生活质量[1]o相比较肺楔形和肺叶切除手术,肺段手术更为复杂,难度更高,如何术中准确界定段间平面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在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在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在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吲哚箐绿(ICG)荧光成像在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6年9月-2018年10月利用ICG荧光成像技术完成的68例腹腔镜肝脏手术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手术方法、荧光导航方式、ICG注射时间及剂量、肿瘤显影特点、术后肿瘤病理结果等。

结果68例患者中3例中转开腹,65例按预先计划实施ICG荧光腹腔镜肝脏手术。

其中32例实施ICG荧光成像引导下腹腔镜肝段/肝叶解剖性切除(正显影17例,负显影15例),19例ICG成功显影(19/32,59.4%)。

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原发性肝实体瘤(31例)、继发性肝肿瘤(12例)、肝囊肿(4例)、肝血管瘤(5例)、肝内胆管结石(12例)以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合并乙肝肝硬化背景29例。

结论ICG荧光成像技术在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中有积极意义。

合理的术前ICG注射有助于术中肿瘤的识别、定位和手术引导,特别是对于位置深在的中央区肿瘤;有助于提高腹腔镜肝脏手术的肿瘤根治性和手术安全性。

术中ICG注射的目标肝段显影和手术导航,有助于实施更加精准的解剖性肝段或肝叶切除。

术中ICG荧光技术对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内胆管结石等肝良性病变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因可在肝癌及癌旁组织聚集而使肝脏肿瘤呈现清晰、与正常组织对比强烈的荧光影像,目前在肝胆外科领域被应用于目标病灶或肝段的可视化,从而使术者能够在腹腔镜及开放肝切除术中更准确地识别肝脏肿瘤或实施肝脏的解剖性切除。

然而,ICG在肝胆外科的应用经验仍然匮乏,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术前ICG注射的时间,患者的肝硬化背景对ICG清除的影响,不同肿瘤的显影特点等,均有待大样本临床数据的积累和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不同病理状态下肝脏疾病腹腔镜外科手术的ICG荧光导航提供经验。

资料与方法1.患者临床资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2016年9月—2018年10月共实施68例ICG荧光引导腹腔镜肝脏手术,其中3例患者中转开腹(2例因术中出血、1例因严重腹腔粘连),其余65例成功实施ICG荧光成像引导下腹腔镜肝切除手术。

吲哚菁绿淋巴成像的原理

吲哚菁绿淋巴成像的原理

吲哚菁绿淋巴成像的原理
1. 首先,简单介绍淋巴结显像的目的是为了观察淋巴结的形态、定位及活动情况。

2. 吲哚菁绿是一种荧光染料,可被正常淋巴结Selectively 摄取,因此可以用它来显示淋巴结。

3. 在术前皮下注射吲哚菁绿,然后使用专门的荧光成像仪器观察皮下淋巴管及淋巴结的分布及荧光情况。

4. 通过比较双侧淋巴结的荧光情况,可以判断淋巴引流是否受阻,间接判断淋巴结状态。

5. 这属于荧光导引下的淋巴结显像方法,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定位淋巴结位置。

6. 该方法的使用需要注意染料的安全性及影响因素等,操作时需要标准化和精确化。

2024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

2024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

2024 口那朵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口引噪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口那朵菁绿对胆道系统的荧光显影可准确定位病变组织,精确识别胆道结构,有效避免对正常胆道结构的损伤,极大提高了胆道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然而,目前该技术在胆道外科领域的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表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的同时亦暴露出诸多问题及争议。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该技术将在胆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使患者更多获益。

关键词胆道疾病"那朵菁绿;胆道显影;应用现状;进展近年来,口即朵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肝胆外科的应用愈发广泛[1 -2 ]O 得益于该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成熟,腹腔镜下肝胆外科手术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目前,口m朵菁绿荧光导航技术应用于肝脏疾病手术如肝脏肿瘤染色、解剖性肝切除、肝切缘界定等方面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已取得显著成效[36 ]0然而其在胆道疾病方面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较少,临床经验不足。

笔者通过文献回顾结合团队经验,探讨口那朵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胆道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

一、荧光成像的原理及机制荧光成像的原理主要是运用口即朵菁绿等染料被近红外光线激发后发射光线的特性,其发出的光可由光学传感器检测并实时投射至显示器,从而实现荧光可视化。

口即朵菁绿在血液中的光谱吸收峰值为800~810nm ,发射峰值为835nm ,发射出的光线可穿透Iomm的组织,而人眼可透过8mm 的组织看到荧光[7 ]0经外周静脉注射口引噪菁绿后,其迅速与血浆Od球蛋白结合参与血液循环。

经间质注射口即朵菁绿后,其首先流入淋巴系统并汇集在淋巴结,随后进入胸导管,最后进入血液系统参与循环[89 ]0血液中的口即朵菁绿被肝实质细胞高效吸收代谢,然后几乎以原型排泄至胆汁中,经胆道排出,最终随粪便排出体外,且不参与肝肠循环。

其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5~3min ,进入循环系统后,肝脏2~5min即可呈现荧光, 而胆道系统可在8~10min显示荧光[10-12 ]o 目前国内应用的口即朵菁绿荧光成像技术主要使用近红外一区(near-infrared-1 , NIR-I )光线进行成像,其波长为700~900 nm o近年来,近红外二区(n ear-infra red- ∏ , NIR-Π )荧光成像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和巨大应用前景,其波长范围为900-1 700 nm0有研究通过测量和比较口即朵菁绿胆汁在NlR-II和NIR- I窗口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得出口m朵菁绿胆汁的荧光光谱可以很好地延伸到NIR-Π ,并表现出强烈的荧光值和良好的光稳定性,足以用于NlR-II窗口胆道成像[13]o此外,口引口朵菁绿在NIR-II 窗口的荧光显影明显降低了肝脏背景信号,加深了穿透深度,在模拟的临床场景中可提供更多的组织结构信息,从而提升胆管或病变区域的可视化效果,其各方面表现明显优于在NlRT窗口的成像[14]0由此可见,未来口引口朵菁绿在NIR-II窗口的荧光显影可在胆道外科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困难或复杂病例中,是提高胆道手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吲哚菁绿标记的荧光实时显影技术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吲哚菁绿标记的荧光实时显影技术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AB-18#C-% S;?>=D2FD4;J>F=>GB42l9>H;<ED<L24M<>4DF=9E;<3e2=B 24=<DJ>4;9324?;GAD. 424>M<>>4 " NIV$ ?9<24MFD:D<;3G;:2G:D<=2DF4>:B<>G=;EA! D4? =;24J>3=2MD=>=B>H>D32@2F2=AD4? 3DH>=A;H =B23=>GB42l9>e2=B =B>93>;H4>D<.24H<D<>? HF9;<>3G>4G>2EDM24M$D-85"!:% 5>=e>>4 ^9FA#%"' D4? ^D49D<A#%#%! #X G;43>G9=2J>GD3>3e2=B <>4DFED33>394?><e>4=24=<D;:><D=2J>NIV=9E;<ED<L24MFD:D. <;3G;:2G:D<=2DF4>:B<>G=;EA! D==B>?>:D<=E>4=;H9<;F;MA24 K>L24M742J><32=ASB2<? W;3:2=DF@A=B> 3DE>39<M>;4$SB>L>A@>4>H2=324GF9?>? l92GL 24=<D;:><D=2J>2?>4=2H2GD=2;4 ;H=B>ED33e2=B 2E:<;J>? J239DF2cD=2;4 D4? <>DF.=2E>G;4=<;F;H<>3>G=2;4 ED<M243@A=B>NIV NEE94;HF9;<>3G>4G>2EDM24M=>GB. 42l9>$IF242GDF?D=De><>:<;3:>G=2J>FAG;FF>G=>? 24 ;9<243=2=9=2;4DF?D=D@D3>$K><2;:><D=2J>! :D=B;F;M2. GDF! D4? GF242GDF;9=G;E>3;H=B>:D<=2DF4>:B<>G=;EAe><>D33>33>?$6>D39<>E>4=?D=De2=B 4;<EDF?23. =<2@9=2;4 D4? G;94=?D=De><><>3:>G=2J>FA?>3G<2@>? D36" <D4M>$ D4? :><G>4=DM>$-E;4M=B>3>GD3>3! ") GD3>3e><>EDF>D4? ' GD3>3H>EDF>! SB>E>?2D4 @;?AED3324?>OeD3#X$& "#%$% U,X$&$ LM0E# $ SB>DJ><DM>DM>eD3X& "#' U**$ A>D<3$SB>EDO2E9E =9E;<?2DE>=><eD3#$*X ""$,% UX$#%$ GE$ SB>($[$Z$-$_3G;<>eD3*$X "X$% U"%$% $ $SB>=9E;<F;GD=2;43e><>?23=<2@9=>? e2=B 9::><:;F> """! &#T$ ! E2??F>" )! #,T$ ! D4? F;e><:;F>" '! ,XT$ $SB>GF242GDF3=DM>3;H=B>=9E;<e><> ?>3G<2@>? D3H;FF;e3% S"DZ%6% "#,! QQ$XT$!S"@Z%6%"#! *$*T$!S#DZ%6% ""! ,$QT$$?-:+/8:% -FF=B>#X GD3>3e><>:><H;<E>? #) =2E>3e2=B 24=<D;:><D=2J>NIV =9E;<ED<L24MFD:D<;3G;:2G:D<=2DF 4>:B<>G=;EA$SB><>e><>4;DFF><MA! 24H>G=2;4 D4? ;=B><G;E:F2GD=2;43e2=B 24=<DJ>4;9324?;GAD424>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微创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微创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2020年9月第27卷第17期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微创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杨 霞 刘枭荣 陈 颖 洪 敏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外科领域中的主流术式,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

吲哚菁绿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无辐射荧光造影剂,是目前唯一被认可的安全、便利、可行的可溶性染料。

术前静脉注射吲哚菁绿会立即与血清蛋白结合,受腔镜下红外线激光照射后会发出荧光以识别肿瘤范围、关键部位解剖和淋巴结结构等。

本文主要就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等微创手术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1 腹腔镜下肝胆外科的吲哚菁绿荧光成像1.1 胆道的吲哚菁绿荧光成像 荧光胆道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肝外胆管切开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导航工具。

在这项技术中,将吲哚菁绿直接注入胆囊进行近红外胆管造影可很好地显示胆囊管、胆囊边缘及胆囊管与胆总管交界处。

医源性胆道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重要问题。

静脉注射吲哚菁绿的术中荧光胆道造影可以在不切除胆囊三角区的情况下识别胆囊管。

胆道解剖的可视化依赖于肝脏对吲哚菁绿的快速摄取和随后排泄入胆汁,即受肝功能受损或胆汁分泌的影响[1]。

1.2 肝脏的吲哚菁绿荧光成像 腹腔镜肝切除术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肝脏肿瘤,但腹腔镜检查期间可视化和触诊肝脏表面的能力相对有限,影响肿瘤精准切除,而腹腔镜吲哚菁绿荧光成像能够实时识别包膜下肝癌,有助于估计切除范围[2]。

吲哚菁绿在术前12~48小时静脉注射,在近红外光源照射下照亮肝脏表面,注射后迅速被非肿瘤肝细胞吸收,在肝功能正常无胆道梗阻情况下,在胆汁中排泄,几小时内从健康的肝实质消失。

吲哚菁绿固定在肿瘤肝细胞和肝脏的病理区域,发出的荧光可检测肝细胞(肿瘤荧光)和非肝细胞(肿瘤周围荧光)肿瘤[3]。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引导下的解剖性肝切除术,一旦染色成功即可获得确切、持久的肝表面荧光现象。

肝脏是实质内荧光界限可实时引导肝脏离断时肝断面的选择。

目前,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标记肝段主要有正染法和反染法。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浙江医学2018年第40卷第5期20世纪70年代,人们首次发现蛋白质结合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 )可以发射荧光,在近红外光(750~810nm )的照射下可在840nm 处达到峰值[1];在840nm 处只有很少的光被Hb 或水吸收,蛋白质结合ICG 发射的荧光信号可以通过5~10mm 厚的结缔组织成像。

在临床上,ICG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首先应用于眼底血管造影术[2]。

进入21世纪后,应用ICG 的荧光成像技术作为外科手术中导航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检测肢体中的淋巴、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胃癌淋巴结、肺结节和大脑动脉瘤等领域[3-7]。

在肝胆外科手术领域,日本外科医师最早开始应用ICG 荧光成像及其只经胆汁排泄的特性来显现肝胆结构[8-9]。

2009年,Ishizawa 等[10]第1次报道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通过术前静脉注射ICG 作为荧光来源,利用ICG 排泄到胆汁的原理完成荧光胆管造影。

在肝肿瘤荧光胆管造影的发展阶段,发现ICG 可在肝细胞癌的癌组织以及腺癌灶周围的非癌性肝实质中积累[11-12]。

由于成像技术的改进,ICG 荧光成像可应用于肝段的可视化,能够更准确地解剖肝脏[13-14]。

现今,ICG 荧光造影技术已经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15]和开放肝切除术中,用于识别肝脏肿瘤。

本文就ICG 荧光造影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胆道的ICG 荧光造影人的胆汁中含可与ICG 结合的白蛋白和脂蛋白,可将ICG 经胆道内注射进行荧光造影。

与蛋白结合的ICG 荧光浓度约为0.25mg/ml ,因ICG 在较高的浓度下对近红外光的吸收能力降低,所以为了获得在胆管内注射ICG 后胆管的清晰荧光图像,可以将ICG 溶液稀释到0.025mg/ml 用于造影[16]。

为促进ICG 与蛋白质更好的结合,可在注射ICG 前将少量胆汁吸入注射器。

在识别肝内胆管解剖和肝外胆道系统的过程中,ICG 可应用放射造影剂稀释,这样可以在荧光胆道造影后立即进行放射胆道造影。

吲哚菁绿在生物成像与医学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吲哚菁绿在生物成像与医学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第39卷第4期 2021年7月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Imaging Science and Photochemistry
Vol. 39 No. 4 July, 2021
http: //www. yxkxyghx. org
!"菁绿在生物成像与医学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周巧雨,许佳佳,刘 敏,马 鑫,黄雨柔, 吴彦东,陈琼",尹军"
子的癌细
' 胞靶向性(图5B) 2(o除了封装ICG,合成性能更
强的衍生物也有利于光声成像。有研究显示!CG
的衍生物IR820含有两个磺酸基团,拥有更强的蛋
白质结合能力,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后JR820单键
' 旋转被限制,荧光迅速增强 3(0因此!亥络合物被
用于监测血管系统、淋巴引流系统及肿瘤血管,并可
光散射 突破光学成像深度的光声成像,该团
队首次将ICG的J聚集体封装在丙交酯-乙交酯-b-
聚(乙二醇XPLGA-b-PEG)中合成 ICGJ@PEI0 在
该设计中!聚集体展现出比单ICG更强的光稳定 性和更远的发射,同时脂质体的静电力吸附可以防
止ICG降解,此外,分子还可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
Key Laboratory of Pesticide and Chemical Biology , Ministry of Education , College of Chemistry ,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Wuhan 430079 , Hubei, P. R. China
成了新型光触发抗
纳米 。一 ,该粒
子 了光热、光 和 学治疗,为转移性肿瘤

吲哚菁绿应用原理

吲哚菁绿应用原理

吲哚菁绿应用原理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荧光染料,具有许多重要的临床应用。

本文将介绍吲哚菁绿的应用原理,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吲哚菁绿是一种具有强烈荧光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吲哚环和菁环。

吲哚菁绿的荧光特性使其成为生物成像和药物传输的理想候选物质。

在生物成像方面,吲哚菁绿可通过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而发射荧光。

这种荧光可以被用来实现生物组织的实时成像。

通过将吲哚菁绿注射到患者体内,医生可以利用荧光成像技术来观察和诊断疾病。

例如,吲哚菁绿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眼底血管和视网膜,从而指导手术操作。

此外,吲哚菁绿还可以用于肿瘤标记,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位。

吲哚菁绿在药物传输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吲哚菁绿可以与药物分子结合并稳定药物分子的结构。

这使得吲哚菁绿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被运输到靶细胞中。

通过将药物与吲哚菁绿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吲哚菁绿还可以通过特定的刺激(如光照)来释放药物,从而实现对靶细胞的精确治疗。

除了医学领域,吲哚菁绿还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分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吲哚菁绿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化学物质具有选择性的结合能力,可以通过荧光信号来检测和测量目标物质的浓度。

这种基于吲哚菁绿的化学传感器可以应用于水质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总结起来,吲哚菁绿作为一种重要的荧光染料,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荧光特性使其成为生物组织成像和药物传输的理想选择。

吲哚菁绿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精确性,还可以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分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吲哚菁绿研究的深入,相信吲哚菁绿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张哲;张云梅;杨润波;熊兵红【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24(32)6【摘要】随着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t imaging,ICG-FI)越发成熟,加之多种染色及显像方式,经济快捷的突出优点,广泛应用于肝细胞癌解剖性切除,精准作用在肿瘤及边界定位,更好发现微小病灶;用于手术肝切平面选择和监测,大大增加残留癌灶的检出概率,有效减低术后复发转移,最大限度实现R0切除并显著降低了手术难度,为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开辟全新的道路。

但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也存在假阳性结果,易受肝脏功能、给药时间和剂量、显影剂不良反应等局限因素影响,其效能及可靠性仍需探索研究。

总之由于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手术过程精细、复杂又耗时长,且患者个体差异性较大,在临床中还需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个体化诊疗。

笔者现就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下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5页(P1158-1162)【作者】张哲;张云梅;杨润波;熊兵红【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理市双廊镇卫生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复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2.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3.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4.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引导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分析5.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吲哚菁绿的临床应用进展

吲哚菁绿的临床应用进展

吲哚菁绿的临床应用进展吲哚菁绿是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常被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领域。

近年来,吲哚菁绿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吲哚菁绿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探讨。

吲哚菁绿作为一种优秀的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其分子结构稳定,荧光持久,荧光强度高,能够在体内精准地标记目标组织或细胞,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同时,吲哚菁绿还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体内稳定性,不易引起细胞毒性或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标记、器官显影、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手术等方面。

吲哚菁绿在肿瘤标记方面的应用是其在临床上的重要突破之一。

吲哚菁绿可以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显影技术在手术过程中实时显示肿瘤组织的位置和范围,帮助外科医生实现精准切除肿瘤的目的,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此外,吲哚菁绿还可以通过与肿瘤相关的分子信号途径相互作用,实现肿瘤诊断、治疗和监测的多功能一体化。

在器官显影领域,吲哚菁绿的应用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通过将吲哚菁绿靶向性地注射到特定器官或组织中,结合荧光显微镜等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器官的微观结构和功能活动,帮助医生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疾病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估等工作。

吲哚菁绿的高度荧光性和生物相容性为器官显影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吲哚菁绿在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神经外科手术对神经组织的精细操作要求极高,而吲哚菁绿的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准确定位神经组织,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免受损伤。

心血管外科手术则需要对心脏和血管进行精准显影,吲哚菁绿作为一种理想的心血管显影探针,可以快速、准确地显示心脏和血管的解剖结构,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吲哚菁绿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荧光探针,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的不断提高,相信吲哚菁绿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拓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福祉。

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解析

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解析

the probe.The
DOI:10.3760/cma.j.issn.1673—9752,2016.05.017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刘兵、张爱群、段伟东、李崇辉、冷建军),
病理科(袁静);100190北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冲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迟崇巍、田捷);102218北京清
not
ICG mediated 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during the surgery,can
only display the primary tumor location clearly,hut also detect small lesions which are invisible by routine imaging examination
along the center,with strong fluoresce
the
sections.Eleven high—differentiated tumors showed tumor tissue imaging,2 of 9
moderate—differentiated tumors
showed tumor tissue imaging and 7 of 9 moderate・differentiated tumors showed annular fluorescent imaging of tumor peripheral tissue,4 poor-differentiated tumors showed annular fluorescent imaging of tumor peripheral tissue.(4) All the 24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year without death,and 3 of 24 patients had tumor

荧光导航肝切除术中应用吲哚菁绿的可行性

荧光导航肝切除术中应用吲哚菁绿的可行性

荧光导航肝切除术中应用吲哚菁绿的可行性王金伟;张雅敏;刘子荣;沈中阳【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荧光显像导航肝切除术中应用吲哚菁绿( ICG)的可行性,并与术前用药进行比较。

方法拟行部分肝切除术的肝脏肿瘤患者56例,分为术前给药组24例和术中给药组32例。

术前给药组手术前5~14 d在肘正中静脉行留置针穿刺或术前行肝功能储备检查时静注ICG 0.25 mg/kg,5~14 d后行肝切除手术;术中给药组于手术开始时自中心静脉导管推注ICG 0.25 mg/kg,5~10 min后观察。

比较两组肝脏肿瘤PDE下表现特点及对术前未发现的微小肿瘤病灶的检出情况。

结果术前给药组肿瘤区呈现明亮荧光显影,正常肝组织为不显影区域;术前显示肝脏占位病灶24个,术中检出33个;除术前已发现的肿瘤外,另见高亮荧光结节5例,共9个病灶,最小病灶直径约2 mm;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15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胆管细胞癌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混合结节性肝硬化2例。

术中给药组肿瘤表现为暗影,与周围荧光显影的正常肝组织边界区别明显,良、恶性肿瘤无明显差别;术前显示肝脏占位病灶32个,术中检出44个;除术前已发现的肿瘤外,另见微小肿瘤7例,共12个病灶,最小病灶直径约4 mm;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2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胆管细胞癌2例。

结论术前或术中注射ICG在荧光显像导航肝切除术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确定肿瘤边界方面,术中注射ICG更有优势;在确定肿瘤性质方面,术前注射ICG更具有优势;两种方法均可发现微小肿瘤,其中术前给药可检出直径2 mm的微小病灶。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19【总页数】3页(P86-88)【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导航技术【作者】王金伟;张雅敏;刘子荣;沈中阳【作者单位】天津市西青医院,天津300380;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吲哚菁绿(ICG)是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可被波长750~810 nm的外来光激发,发射波长850 nm左右的近红外光,这种红外光可被吲哚菁绿荧光显像系统(PDE)所接收,并在显像设备中显示[1~4]。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原发性肝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现状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原发性肝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现状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原发性肝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现状摘要精确处置荷瘤肝段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可提高手术质量并最大限度地保留肝脏功能。

利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来治疗原发性肝癌同时具备解剖性肝切除和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但也存在肝段边缘定位困难、术中超声操作角度有限和触控反馈信息缺乏等弊端,其中术中肝段的精准界定是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手术成功实施的关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并初获成效。

本文对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吲哚菁绿荧光成像系统的应用经验以及与其他肝段界定技术的效果对比进行综述。

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目前位于全球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前列[1, 2]。

利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来治疗原发性肝癌同时具备解剖性肝切除和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但也存在肝段边缘定位困难、术中超声操作角度有限和触控反馈信息缺乏等弊端,其中术中肝段的精准界定是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手术成功实施的关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导航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并初获成效。

本文对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ICG荧光成像系统的应用经验以及与其他肝段界定技术的效果对比进行综述。

一、ICG荧光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中的应用历史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HCC、ICC和混合性肝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三种病理类型,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3]。

HCC往往沿门静脉系统以微转移灶的形式在荷瘤肝段内播散,精确处置荷瘤肝段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可提高手术质量并最大限度地保留肝脏功能;ICC的转移方式以直接沿Glisson系统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为主,且多以较大的肿块为表现,术者常实施肝叶或半肝的解剖性肝切除术以期达到根治目的。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作者:李鑫李乐陈金明刘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第06期摘要:目的:系統评价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影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ICG应用在LC的相关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

对文献进行筛选评估、数据提取。

使用Review Manager 5.3及Stata 16.0软件完成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2篇临床对照研究,其中包含1 420例患者。

分析结果显示,应用ICG荧光显影技术的LC与常规手术相比,可减少术中识别三管(OR=-8.50,95%CI:-11.18~-5.82,P<0.000 1)的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OR=-10.29,95%CI:-13.26~-7.32,P<0.000 1)、缩短手术时间(OR=-20.86,95%CI:-26.15~-15.57,P<0.000 1)、减少术后置管时间(OR=-1.57,95%CI:-2.71~-0.44,P<0.01)、减少住院时间(OR=-1.19,95%CI:-1.77~-0.61,P<0.000 1)、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16,95%CI:0.06~0.32,P<0.000 1),且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ICG荧光显影技术应用于LC 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及安全性。

可减少术中识别三管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整体时长、减少术后置管时间、减少住院时间,并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吲哚菁绿;胆囊切除术;Meta分析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6-0015-0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是肝胆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该术式应用腹腔镜技术,在腹部进行微小切口,实现对胆囊的精确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1],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常规且有效手段[2]。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实时导航肝占位切除术中探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报告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实时导航肝占位切除术中探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报告

术中、术后及病理学检查情况:全麻后常规消毒铺巾并逐 层进腹充分暴露肝脏,肝占位切除前通过视诊及扪及均不能确
织、灶性坏死及血栓形成,未见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特征性结构 (图2e),术后离体标本可探及强荧光信号,符合肝癌荧光成像
特点(图2f)。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
收 基 作 通doi稿 金 者 信:1日 简 作项0.期 介 者3目9:::6:2黄 李9泸(0/21滔 波j08.州1i(,s-7电1s市1Ln92.Z子9人1X1-0信N-民00Y13箱);政D-,修:男5-l府i2回bJ,50o主6日-7e.r)要22西期000从1:南292事@.0医011肝582科.6-胆0.3大1c疾12o学m-病。2科基9。技础与战临略床合研作究项。目
Hepatic angiomyolipoma confirmed during hepatic space - occupying lesion resection navigated by indocyanine green
: fluorescence imaging A case report
, , , ( , , HUANG Tao HE Pan FANG Cheng et al.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 , ) Luzhou Sichuan 646000 China
查:血常规、生化指标及肿瘤标志物均无异常。腹部增强MRI
示:肝脏轮廓光整,各叶比例正常,肝右前叶下段见结节状长
T1、稍长T2 信号影,边缘光滑,直径约1. 4 , cm DWI 呈明显高信

吲哚菁绿在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吲哚菁绿在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吲哚菁绿在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吲哚箐绿在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5月肺段切除术患者20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

对照组采用改良膨胀萎陷界定段间平面,观察组采用吲哚箐绿界定段间平面,两组术后7d评估患者效果,比较两组手术指标。

结果: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及置管时间无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段间平面出现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吲哚箐绿用于肺段切除术患者中,能减轻患者手术创伤,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吲哚箐绿;肺段切除术;改良膨胀萎陷;段间平面;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癌早期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早期肺癌患者,解剖性肺段切除能达到与肺叶切除相同的干预效果[1]。

同时,该干预方法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肺功能,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但是,肺段切除术过程中如何确定段间平面成为当前热点。

改良膨胀萎陷虽然能满足肺段切除术所需,但是该方法耗时较长,且术中中段平面呈现效果较长。

而吲哚箐绿导航技术则具有快速、直观、有效等优点,能显示段间平面,指导手术治疗[2]。

因此,本研究以肺段切除术患者为对象,探讨吲哚箐绿在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21年6月-2022年5月肺段切除术患者20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29-76)岁,平均(56.92±5.79)岁;肿瘤直径(0.5-2.0)cm,平均(1.43±0.57)cm;观察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龄(30-78)岁,平均(57.15±5.83)岁;肿瘤直径(0.5-2.0)cm,平均(1.38±0.54)cm。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肺癌诊断标准,且患者均处于早期;(2)均行肺段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均可耐受;(3)直径≤2cm,均为抗炎治疗无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吲哚菁绿结合荧光成像设备在实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肿瘤是国际高发性疾病,手术切除是治疗实体瘤的主要方法。

传统手术过程主要依靠医生眼看、手摸来判断肿瘤边界和检测微小转移灶。

近年来,近红外荧光影像导航技术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单纯依靠外科医生的视觉和触觉相比,该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客观的判断依据,帮助医生更迅速、更准确地区分肿瘤和正常组织。

该技术主要原理是使用吲哚菁绿(ICG)作为肿瘤造影剂,注射到病人体内,其基于EPR效应在肿瘤部位富集。

在特定波长光的激发下,吲哚菁绿能够发出近红外波段的荧光,经过感光设备的接收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术中决策。

虽然该技术在国外已完成百例临床手术,但国内对此项技术的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

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上可选的相关设备有限,另一方面是该技术的应用还需大量的科研和临床研究来进一步完善。

本文的工作是在已有科研样机的基础上,对近红外荧光影像导航设备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围绕该设备开展了一系列科研试验,具体如下:建立溶液模型和动物模型,模拟病患肿瘤情况,用以检测该设备的灵敏度及可操作性。

实验结果证实该设备灵敏度高、安全有效、设计合理、便于操作。

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同条件下(肿瘤类型、注射剂量和术前等待时间相同),成像效果有时却有很大差异。

而且,在国外已经进行的临床研究中,对ICG的给药剂量和术前时间在肿瘤-背景比(TBR)的影响以及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方面仍缺乏相关报道,这使得近红外荧光影像导航设备的技术参数设置变得复杂。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可以实时定量活体测定目标组织内ICG浓度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荧光光谱信号来推算组织内ICG的浓度,并且设法消除了皮肤信号对于实际浓度的影响,其设计思路同样可应用于其他光学造影剂,对研究荧光造影药物在活体内的代谢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运用该方法研究了 ICG在动物模型中的代谢情况。

其结果表明,虽然注射高剂量ICG可以提高TBR的平均值,但同时也会放大个体差异对TBR的影响,而延长术前等待时间可以降低个体差异对TBR的影响;相对地,低的ICG注射剂量对应相对较低的TBR平均值,但整体TBR值更加稳定且趋于一致。

这给予我们两点启发:一是提高设备的检测灵敏度,使其适用于低剂量ICG 注射;二是探究个体差异对于TBR的影响机理,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案,使TBR稳定在一定数值内。

除了研究ICG对肿瘤组织的造影情况,在我们的动物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一些淋巴结也具有较高的荧光信号。

对此,我们构建了相关的动物模型,对近红外荧光成像导航技术在淋巴清扫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判断转移淋巴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关于近红外荧光成像对淋巴结的造影能力和原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