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情节)
考点10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限时检测)(原卷板)
考点10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测)【限时检测1】时间:15分钟实际答题时间:分数:13分实际得分:一、【2020·河南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3分)父与子高军①父亲监督他洗手这件事是从他第一天去上班开始的。
②大学毕业后,他被选调到局里工作,父亲紧绷的脸上有种掩饰不住的高兴流露出来,可以看出那是处在一种努力抑制的状态中。
作为男人,作为一个平时并不善于和儿子交流的人,父亲是不善于表达出来自豪的。
儿子觉得自己这一代人,对到哪里去上班干什么工作等并不怎么当作很重要的一件事儿。
他觉得父亲这么当回事儿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显得有些可笑。
不过,他也体会到了父亲在儿子有了归宿后的那种轻松和释然,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③他提着行李走出了家门,这些年显得越来越木讷的父亲在后面跟着他,父亲平常是不会送自己出门的,在他的记忆里这种情况从来就没有过。
④“回来,”他已经走出大门口接近二十步了,父亲在后面又叫住了他,“再回家一趟,还有个事儿。
”⑤父亲的神情显得太正儿八经了,他停下脚步,慢慢地放下了行李,转过身来。
⑥父亲有些拿捏不住的样子,在前头带路把他又领进了家门。
哗的一声,父亲往脸盆里舀上了一舀子清水,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指着波纹颤动的盆对他说:“洗洗手,把手洗干净,光光鲜鲜地上班去。
”⑦他心中涌起一些怨气,敢情就是这么点小事儿啊,他摊开双手:“爸,我刚才洗过了啊。
”⑧“不费多少事儿,就是洗一洗,干干净净地端公家的饭碗去。
”父亲的手还是硬硬地指着脸盆和里面的清水。
⑨他猛然记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疯玩,经常弄得灰头土脸的,手上当然也干净不了多少,父亲看到了总是说他:“怎么能弄成这个样子,赶紧去把手洗干净好吃饭。
”当他洗了以后,父亲还会紧跟上话来:“玩也罢,干活也罢,只要好好注意,完全可以让自己的手尽量保持干净。
”他听完也就听完了,下次还是这个样子。
但父亲也很有耐心,还是像先前那样要求他。
2024年高频考点解密05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情节分析(讲义)(解析版)
解密05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情节分析(解析版)高频考点一情节和线索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小说情节是小说中用来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它与小说人物、环境、主题息息相关。
情节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请按照叙述顺序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6分)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1)情节的基本结构情节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序幕,对故事背景的交代,或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开端,一般指文本中发生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指矛盾冲突从开展到激化的过程;高潮,指矛盾冲突发展到极点,矛盾各方的主要矛盾达到最紧张、激烈的阶段。
结局,指矛盾得到解决,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
尾声,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以此深化升华主题。
(2)线索的类型线索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可以是某人、某物、某个事件或心理变化、情感变化、关系变化等,还可以是时间或空间。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单线结构:线索明晰,情节单一,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环环相扣。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情节丰富,人物形象刻得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明线是显性的,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暗线是隐性的,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双线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明线使故事更为集中,暗线能够更好地揭示社会的矛盾,显隐结合,贯穿全文。
(2)答题步骤(3)线索的作用线索的作用与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和效果有关。
人物上,塑造人物,丰富形象;情节上,贯穿全文,严谨结构;环境上,交代环境,渲染气氛;主题上,寄托情感,揭示主题;效果上,明暗结合,行文变化。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课件(共21张PPT)
3.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由拍摄视频的年轻 人转变为闸口老汉,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叙事安排产生 了什么样的效果。(6分)
①(技巧本身)以视频拍摄者的视角叙事,借助旁观者的视角,到闸口 老汉的人物视角转换,使得叙事更加灵活多样,使得作品的表现更有张 力。②(情节上),是内容上的自然衔接,由设置悬念到解开答案,为 后文的老汉袒露心迹做铺垫,前后呼应,使得结构圆融完整;③(人物 上)以闸口老汉的视角讲述留在坝上的原因,更能突显老汉淡泊名利、 热爱家乡、善良热心的形象;④(主题上)赞美了老汉淡泊名利、热爱 家乡、善良热心,体现出他对故乡的浓浓深情。也反映了人们对过去的 怀念,对“自在生活”的渴求。⑤(读者)能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 阅读兴趣。(答对一点给2分,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完成课时作业 对应练习
谢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小说有意制造拍摄视频的年轻人与闸口老汉
的“矛盾”,以小见大,表现代际观念的冲突。
表达技巧作
用 B. 闸口老汉引发热度并不令人意外,这反映了人们对过去
的怀念,对“自在生活”的渴求。情节作用 C. 煎饼摊成为网
红“打卡地”,客人突然增多又突然消失,展现了人们网络生活
的突出特点。情节作用
D.文章结尾,情景交融,静谧美好的乡村让老汉内心安定,体现 出他对故乡的浓浓深情。 结尾技巧及作用
C【解析】“展现了人们网络生活的突出特点”错误,煎饼摊 客人的突然消失,是由于打工返城,并非“网络生活”的特 点
2.下列选项中,对第⑤段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人物塑造上,使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了人物心理,
⑦ 闸口逐渐隐匿在暮色中,天光黯淡之后,野地里的小动 物消停了,远处的屋顶开始模糊,稀稀拉拉的路灯亮了起来。 一阵疲倦席上来,饥饿的感觉像是一个号令,催促他别忘记 回家的路。他有条不紊地收拾摊子。他直起腰的时候,右手 习惯地握成拳,在腰上捶几下,坐上三轮。三轮链条转动的 时候各着了挡板,咯吱咯吱地响。路两旁刚刚饱受霜打的乌 青的树,沉寂的灰色沟渠,以及余晖消逝的褐色天边,一切 那么熟悉而安稳。看到沉寂的村子里有零星的灯光,看到自 家的房子了,他会踏踏实实地躺平,在暗夜里长出一口气, 他感觉笃定而心安,良夜尽头,温柔的黎明在等候。(摘编自 《人民文学》,2021年9月期)
1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命题点一 情节类题——三大题型三思维,梳理赏析明作用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片段、细节将主要通过人物心灵屏幕来展现。而这种展现,有 回旋,有倒流,有明暗,有跳跃,有时间的颠倒与空间的重叠, 有时空的分解与重新组合。心理结构是心理小说所采用的主要 结构方式,但又不同于心理小说。心理小说以人物心理为主要 表现对象,而心理结构,有的侧重于人物心理表现,有的侧重 于现实生活的反映。
5.抑扬式:情节本欲“扬”,却先从“抑”着笔,最后笔 锋突转,归在“扬”。之小说
二、散文结构形态 散文式小说的结构摒弃了那种由开端、发展而推向高潮,
然后下降到解决的情节模式,它没有常见的紧张集中的情节, 也不讲悬念、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只是一些看似零碎的片段, 仿佛与日常生活差不多,并不明显地表现“起”“承”“转”“合”。 它像一棵树,枝枝丫丫向各个方向自然伸展,各有各的空间, 时空关系的设置很散。但仔细体会,舒展自如中又有一种内在 的联系,很有点像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高潮 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 部分) 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
结局 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 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2.一波三折式: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 总会在发展、高潮处横生枝节,发生波折后,再回到轨道,这 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波折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 的魅力。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 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 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 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 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 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重难点0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情节(一)-备考2023(原卷版)
重难点06 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题型一概括故事情节情节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题型二情节之结构手法:悬念、抑扬、照应、对比、衬托、伏笔、巧合等。
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理解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和读者四个方面来分析。
内容上一般考虑本身写了什么,与主题的关系。
结构上一般考虑位置,然后思考前后关联的问题。
手法上既要注意常规的修辞,更要关注关涉全文的修辞;既要注意修辞手法,更要关注表现手法,尤其是抑扬、对比等。
读者方面则主要关注给读者的感受,比如悬念、想象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等。
对此类题,既要积累一些名词术语,更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规范。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三种:概括故事情节、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
考法有越来越细化和破解常规答题套路的趋势,如2020年全国卷ⅠT9,考“‘冰山’式小说情节安排法”。
解答小说情节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很好地解答这三种情节题。
一、(辽宁省抚顺市2022年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跑警报施蛰存我已经足足两年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战事了,因为我已在昆明住了两年了。
近来,昆明人又紧张起来了。
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
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
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之牺牲。
虽然我不很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又微贱的躯体要怎样牺牲才够得上“有谓”,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警报发作时,我能不逃跑吗?但是,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战事刚开始的时候,住在家乡,每天敌机完毕了他们之所谓“任务”回航,总得从我们那小城上飞过。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学案(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学案(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解析版)考情分析:考势微解命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显性考查,要求直接概括情节或梳理文章脉络;第二种是隐性考查,要求概括心理变化或情感态度,后者考查频率较高。
另外,情节概括题题干中往往有“情节"脉络”“历程"等字样,或者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有的题目要求就文本整体加以梳理概括,而更多的则是要求就文本局部进行梳理概括,且有明确的指向性高考链接暗考型:1.(2022·新高考Ⅰ卷)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6分)(《江上》)2.(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6分)(《秦琼卖马》)3.(2018·全国Ⅲ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微纪元》节选)明考型:4.(2016·江苏卷)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6分)(《会明》)情节必备知识:1.小说情节结构组成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是后来一系列事件的起点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命运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结局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2.小说情节常见结构模式(1)常见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双线结构(复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篇目:《药》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情节(线索)
•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Ⅲ • 《微纪元(节选)》
• 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 参考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 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 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 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 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 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 新燃起了希望。
• 在实际阅读中,寻找小说的线索,可以参 考以下4点: • ①文章的标题; •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④某一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明线索,须先了解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模式
• (1) 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 —— 发展 ——高潮 —— 结局, 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 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 (2)双线结构:由两条情节线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未直接描绘的 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 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 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 突出。
• 题型一: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 关于线索,明末才子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 提出“草蛇灰线”,用以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 寻的线索和迹象。判断小说的线索,我们需要 抓住那隐约的“迹象”。 • 这一迹象,可能是频繁出现的某一人物的思想 情感,也许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一物品,抑或 是频繁出现的空间、时间,是串联起所有事件 的中心事件……这些迹象共同构成了小说常见的 线索类型:人物、物品、情感、中心事件、空 间、时间等。
• 例:2017年全国卷Ⅰ小说《天嚣》【大本P31】 • 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说明。 • 理解:小说中,“渴”是谋篇布局的中心,也是小 说的线索—— • 开篇写试验队员们感受到“渴”,篇中写他们听到 外面有人敲门,首先判断是否是运水车,最后写蒙 古族同胞送来西瓜解渴,“渴”贯穿全文。 • 同时,“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 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学案(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解析版)复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
2、分析情节技巧和段落的特点与作用。
知识导图一、情节线索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二、情节结构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突转”式(“欧·亨利”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特殊小说模式模式解读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
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
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内,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意识流式以心理时间结构小说。
作者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序,让人物在主观心理时间里任意变化来结构作品。
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情节(梳理)
2.暗考题
• 审题定向: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 等。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 例: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Ⅱ《有声电影》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 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Ⅲ《微纪元(节选)》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 (2015•湖南高考) 《童年随之而去》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 (2015·安徽高考) 《蓑衣》 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一)小说情节
桑丹 语阁
情节的考查类型
• • • • • (一)线索的把握 (二)情节的梳理 (三)结构的特点 (四)结尾的艺术 (五)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梳理(概括) “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 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 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二:怎样考查情节梳理(概括) 1.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过程) 2.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 情感变化等)
解题方略
暗考题
•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 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 句进行提炼、概括。 • 如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Ⅲ《微纪元(节选)》 • 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 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 • 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 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 • 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小说阅读之情节类
示例2《桃花坞》2012惠州二模 (1)开端:桃花出生和成长(读书)(或“桃花” 从小喜欢桃花)。 (2)发展:桃花外出打工并恋爱。 (3)高潮:桃花去桃花坞发现没有桃花。 (4)结局:桃花决定找些桃树苗栽到院子里。(每 项1分)】 (抓线索:桃花;表述:人物+事件)
二、情节的鉴赏(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对小说情节的概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主要 的矛盾冲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 文章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 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 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 省 )。 3.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 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4.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 贯通。 5.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 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 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修改答案
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 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 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艺)答:1、巴尔塔萨因开心而喝醉。他发现这世 上不一定赚取金钱才快乐,一己之力满足别人的愿望 让他人开心,冯家可以让自己体验到由衷的愉快。 2、巴尔塔萨害怕回家后妻子知道他牺牲那么多做出 的鸟笼却没有挽回她理想的报酬。这样写突出强调了 赠鸟笼这件事对巴尔塔萨带来的影响与品质的升华, 渲染了文章主旨。
一、情节概括与梳理
常见设问方式: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面包》 2010年广东 卷)
2、请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格式概括小说的主 要情节。(《桃花坞》2012惠州模拟)
04 小说的情节手法(教考衔接,教材典例)-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及作用效果。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角度、叙述人称,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 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简单地说就是讲故事的人与他讲的故事间的 关系。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①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个体的主观体验):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 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 “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 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二)叙事情节安排技巧手法 1.悬念 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 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 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 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 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 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 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 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 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 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考点10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分层练习)(原卷板)
考点10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练)(一)热身练一、【2020·福建漳州市教育局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搬迁户侯文秀昏昏沉沉的天,雨急切地下起来,很细但寒气十足。
下了一阵,停了,隔了一阵,又莫名其妙地下起来。
迷迷糊糊中,赵明娥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雨声又将她从浅梦中惊醒。
赵明娥躺在床上,试着挪一下脚,一股钻心的痛瞬间弥漫开来。
咋办,都这个点了还是无法下地。
赵明娥无助地睁大眼睛,一会儿望望屋顶,一会儿看看窗外,光线正渐渐变暗。
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王书记今天怕是不会来了。
在惨白的灯光下,赵明娥心里破天荒地盼望王书记的身影。
她在心里为他找了种种借口,有可能是路上堵车,也有可能是加班,还有可能是陪家人。
或许压根就不愿再来了。
赵明娥在心里感到悲哀,肚子越来越饿。
在厚厚的棉被下,手脚依旧冰凉。
她用力拉了拉棉被,闭上眼睛,听听是不是有脚步声传过来。
可除了雨声外,她什么也没听到。
赵明娥努力闭上眼睛,心想听天由命吧。
这可是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几辈人都住在这里。
虽然房子破旧,老伴儿前年也走了,儿子外出打工多年杳无音讯,但她觉得这里就是她的根。
可是没想到,去年村里来了个中年男子。
听村主任说,他是王书记,是上面派下来的第一书记。
看到她家的境况,王书记主动嘘寒问暖,并问她有什么要求。
她措手不及,急忙辩解,没,没什么困难。
可后来王书记还是把她定为贫困户,给她办理了低保。
说她是空巢独居老人,理应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
最近,王书记告诉她,她现在的房子很不安全,已为她申请了住房保障。
只要她接受贫困户易地搬迁,就可以早日住进去。
新房离她这里很远,现在住在半山腰,新房修在村西的平坝上,那里是整个村的集中安置区。
这几天王书记天天带着礼品来看她,给她讲搬迁后的种种好处。
水不用担,柴不用拾,生活起来非常方便。
可她一门心思想住老房子,因为熟悉了这里的味道。
就这样王书记来了一次又一次,她都不愿领情,依旧坚守在这所老房子里。
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分析小说结构,突破情节线索题-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分析小说结构、情节线索题精准突破小说结构分析题一、三种常见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以下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的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指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而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常见线索及作用1.小说常见的线索(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
双线一股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或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解密05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情节分析(讲义)(原卷版)
解密05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情节分析(原卷版)高频考点一情节和线索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小说情节是小说中用来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它与小说人物、环境、主题息息相关。
情节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请按照叙述顺序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6分)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1)情节的基本结构情节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序幕,对故事背景的交代,或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开端,一般指文本中发生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指矛盾冲突从开展到激化的过程;高潮,指矛盾冲突发展到极点,矛盾各方的主要矛盾达到最紧张、激烈的阶段。
结局,指矛盾得到解决,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
尾声,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以此深化升华主题。
(2)线索的类型线索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可以是某人、某物、某个事件或心理变化、情感变化、关系变化等,还可以是时间或空间。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单线结构:线索明晰,情节单一,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环环相扣。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情节丰富,人物形象刻得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明线是显性的,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暗线是隐性的,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双线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明线使故事更为集中,暗线能够更好地揭示社会的矛盾,显隐结合,贯穿全文。
(2)答题步骤(3)线索的作用线索的作用与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和效果有关。
人物上,塑造人物,丰富形象;情节上,贯穿全文,严谨结构;环境上,交代环境,渲染气氛;主题上,寄托情感,揭示主题;效果上,明暗结合,行文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17、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18、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19、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20、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 命还要重。” 21、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5、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 “谢谢。”
6、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7、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8、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9、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10、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 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11、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12、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13、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 迈尔。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梳理概括情节有以下两种方法:
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按照
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 一般用简洁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何时
何地何人做何事)
主讲人:刘可珍
01
情节安排方式:欧亨利式、摇摆式、延迟式、横断 面式、意识流式等等。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人物、事物、 时间、地点等。单线和双线(明线和暗线)。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1、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机有人大声命令道: “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02
。
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答
01 为**情节的展开做铺垫(设置伏笔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
题 规
02 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范பைடு நூலகம்
03 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4、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
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 “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2、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 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3、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 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