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黄土高原的教学设计引言黄土高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给当地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一、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教育现状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教育现状是非常重要的。
黄土高原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智力发展。
因此,我们应对这些现象进行全面了解,以便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制定教学目标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根据当地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应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
同时,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以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黄土高原地区,我们应注重教材的地方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同时,我们还应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并融入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黄土高原地区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演示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引入情景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应多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五、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少。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我们应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包括小组合作探究、实地考察和学科竞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并积极参与教师培训与交流活动。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地图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
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设问: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
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对应地名全年降雨量气候特征3、教师活动: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学生读图回答: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本节教材属于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 2 《生态脆弱区的治理》的第一节内容——《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本节教材以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高原为例,分析了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整治的措施。
在前面两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主要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对前两单元所学的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其所对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本单元的学习对后面的区域开发起着铺垫作用,只有处理好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综合开发。
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很多山区都普遍存在。
而我国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在黄土高原,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让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人文等地理特征,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综合思维通过黄土高原案例的分析,初步学会分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读图、表、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树立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实践力按照黄土高原案例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独立分析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通过图文材料,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措施和基本措施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地形地貌,选择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直观展示 讨论法 讲练结合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十分严重,并分析了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那么有没有方法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美好的家园呢?【教师】播放视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调查》教学设计过程设计意图【出示教学目标】【知识梳理】一、水土流失治理的总体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形成理性认识①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 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③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复垦工作。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土壤和生态环境。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
2.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植被、气候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2.视频资料:播放有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
3.实地考察:学生参观当地类似的地貌区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实地考察地点: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确定实地考察地点。
3.案例资料:收集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
4.小组讨论话题:制定小组讨论的话题和评分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知识。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除了流水的侵蚀,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呢?
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并结合课本P90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填写表格。
(小组讨论:8人一小组,共6组。
)
【学生回答】
引起水土流失的条件还有降水、植被、土质和坡度。
【教师总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
(1)降水特征: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2)植被因素:地表裸露,缺乏植被的保护;
(3)土质特征: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4)地形特征:地形坡度大,地面破碎,流水的侵蚀作用强。
【教师补充】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过垦、过牧、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中考演练】
(2019年连云港中考)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地地形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位于()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原因有()
①土质疏松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茂密④河道淤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在地理实践力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土高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人地协调观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区域认知方面,通过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黄土高原区域的整体认识。
在综合思维方面,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综合认知水平。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前几章的内容后,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素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于黄土高原这样的特殊地理区域,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来学习,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黄土高原,这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它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区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黄土高原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黄土高原的特点。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黄土高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素材。
3.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包括位置、范围、地貌特征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书、讨论、提问、讲述来了解黄土高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本课,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二、学情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区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二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环境、媒体频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地关系、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三、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黄土高原是本册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是我国唯一一个全靠自然地形与其他区域隔开的地形区,另外黄土高原经过省级行政区较多,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造成危害范围广,所以研究的意义很大。
2.本节主要内容本节主要选取两个部分,分别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两个个框题,突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的同时,适当加入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4.课时要求:1四、教学理念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阐述知识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一、导入幻灯片显示一首歌曲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啦)面(那)容易(哎呀)拉话话难。
分析歌词为什么见面容易拉话话难,得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民族风情的歌曲多来自于当地的生活,娱乐的方式课堂气氛更轻松,学生更易接受二、新课学习(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 位置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2 范围展示黄土高原区域地形图3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展示黄土高原跨的省区图4 形成动画演示黄土高原形成图(二)严重的水土流失1 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2 水土流失的危害a 农作物产量下降b 耕地面积减少c 地上悬河展示地上悬河的图片,提出地上悬河的危害3 水土流失的原因A 黄土质地的特性图片展示黄土的剖面图B 降水的不均行图片展示黄土高原区的降水C 不合理的利用D 植被的破坏图片展示放羊娃的故事4 水土流失的治理找出黄土高原在中国地图上的大概位置和形状找出黄土高原东南西北的自然分界找出从西到东跨的省级行政区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是水土流失,然后结合教师给的定义理解讨论地上悬河形成原因及其危害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沙粒组成,不结实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作用强矿产资源的滥开滥采,破坏地表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针对原因,找出治理办法通过不同的地图展示,引导学生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先讨论,再给出科学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先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危害这个结果,再去找原因,这在逻辑上更有吸引力在讲危害时,突出地上悬河,明确知识点,更有条理性在分析原因时,学生多是会忽略自然的原因,要引导三小结(板书设计)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 位置2 范围3 所经省区3 形成二严重的水土流失1 什么是水土流失2 水土流失的危害3 水土流失的原因跟着总结,回顾本节课知识小结以板书的形式,条理清晰,可是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加深记忆。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理解其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3.培养学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特点和问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地考察或者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地考察或者模拟实验的材料和工具。
3.准备黄土高原的相关地图和图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壤等方面。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3.操练(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可以选取一些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及其分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本课内容是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的前三个框题。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作出简要评价;2.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第一课时,也是分区域学习《中国地理》的所学习的第二个地区。
本节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行介绍。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探究有其必要性。
本课既要对学生的区域地理学习进行学法指导,又要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观念。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有一定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而且对黄河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因此这节课的设计重在以“引起兴趣—引导思考—分析问题”为主。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好的参与学习,融入课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富有特色的黄土文化的影响。
3. 了解“风成说”,辨识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
过程与方法:1.运用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出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自然条件。
2.小组合作探究自然环境对富有特色的黄土文化的影响。
3.通过探究实验、综合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推理导致的严重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探究和动手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形成科学探索的精神,体会到生态环境问题,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认识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认知。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掌握。
3.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成因。
2.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
2.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黄土高原地区的人类活动案例。
3.地图: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图。
4.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提问:“你们听说过黄土高原吗?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2.呈现(15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
同时,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如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等。
3.操练(15分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
6.拓展延伸,提升素养:鼓励学生关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该地区的地形、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五)总结归纳
1.归纳总结:对本节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危害、措施及治理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
2.强调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治理措施的实际应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情感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布置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搜集并整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政策法规、成功案例等相关资料,制作成一份PPT,用于课堂分享。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不少于10页。
4.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如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可持续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1000字。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调查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数据分析:教授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
2.阐述水土流失的危害:详细介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沟壑纵横,壮美地貌——黄土高原的地理教案
沟壑纵横,壮美地貌——黄土高原的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渊源;2.认识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和景观表现;3.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分布情况;4.探索黄土高原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渊源黄土高原是中国特有的地理地貌形态,在漫长的地质变迁和气候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壮美景观。
黄土高原原本是古老的石灰岩地层,经过长期地势逐渐提升,水平剥蚀,大气侵蚀等力量的作用,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黄土地貌。
与其它地貌相比,黄土地貌具有隆起高原、沟壑纵横和地貌迥异等特点。
2.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和景观表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千奇百怪,沟壑纵横,丘陵迭起,显得极为壮观。
黄土高原还有着许多景观要素,比如土地、水源、河流、湖泊、草原、山地等等,这些景观构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风貌。
同时,黄土高原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神话传说和诗词歌赋等。
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分布情况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常备受关注,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种植业早已广为人知,其农田蒸发水、土壤养分和光线透射率等诸多因素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农业区。
黄土高原还拥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包括开坦岛豹、天鹅、大麂、黄羊等。
然而,部分生物种群已经在人类的活动中消失,造成严重影响。
4.黄土高原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区域。
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黄土高原拥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的民间艺术,如玉雕、白描、篆刻、剪纸等等。
在社会经济方面,黄土高原的关建基于其丰富的资源储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已逐步成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三、教学方法1.系统讲授法通过讲述黄土高原的地理概貌,形成演化过程、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等方面,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并引发其对于黄土高原自然和人文景观深度探究的兴趣。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介绍至少三种水土保持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论述生态环境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提出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建议。
3.设计一份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调查问卷,不少于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和调查结果。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围绕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展开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实践体验:结合学校周边环境,设计水土保持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直观感受。
5.反思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使用地图、地形图等工具,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理解,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图,标注出主要的地貌类型和地理位置,并简要说明各类地貌的形成原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区域篇的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保保持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距离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地区,缺少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地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但黄土高原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
另外,现阶段学生对事物间的联系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进行重点讲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所跨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及气候对民俗的影响。
知道其历史发展和产生的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小组探究,知道黄土高原形成原因以及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资料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起走进黄土高原,感受一下黄土高原的风情与文化。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1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自制课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一个特殊地形区,下面我们一块来听一段录音。
共同感受一下这个地形区的实况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录像,共同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教师播放课件——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
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风成说动画)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
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水土流失的录像。
结合水土流失资料。
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观看动画,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
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结合资料库,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
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学生漫画:“黄土高原的明天”。
评价漫画,课堂升华。
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设创新情境和锻炼机会,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
黄土高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土高原什么样?黄土高原今天为什么是这个面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些问题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讲是很难想象,很难理解的。
第一次上课是,我只是凭借了书中的插图向学生作了介绍,结果使得很多同学没有理解。
有的孩子问:“为什么植被遭到了破坏,其后就变得干旱了,土地沙化了呢?”。
我知道这节课我没有成功,这个最根本原因我没有帮助孩子弄清原因。
怎样才能清晰,易于理解而且又最具说服力呢?我在第二次步入课堂时,给同学们做了试验:从操场上取来一小块草皮,再找来一块没长草的泥巴,然后用清水冲,让学生看,长草的泥巴用水冲刷后水较清,说明带走的泥沙少;没长草的泥巴用水冲刷后,水很混浊,说明带走的泥土多。
这时有个学生说,我明白了黄河水为什么含沙量这么大,因为它流过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上的植被很少,同时也认识到要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就必须植树种草。
这样创设情景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植树造林的好处,这样做要比传统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留“空白”就是有些内容教师不要讲,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猜测和创造。
这节课通过用假设创造空白,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设计漫画“黄土高原的明天”,这样创造出一些空白来让学生任意去猜想、推测,并发表自己观点,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长大报效祖国的理想也就油然而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想象,愿意为自己设计未来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来畅想未来,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商洛市商州区北宽坪初级中学
张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