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讲座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郝万山讲伤寒论33讲—心下痞证(1)
郝万山讲伤寒论33讲—心下痞证(1)第33 讲心下痞证(1)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关于脏结证没有讲完。
我们说脏结症是内脏阳虚,阴寒内凝,正衰邪实的一种征候,脏结症还有一条原文,这就是167 条。
打开讲义79 页,看167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筋者,此名脏结,死。
”病人平素胁下有痞块。
《伤寒论》里所说的这个痞,在许多情况下,它是指的一个自觉症状,就像我黑板上所写的,是指的心下,也就是谓脘部自觉涨满堵塞不通的一个自觉症状。
但是在167 条所说的这个痞,不是一个自觉症状,而是指的一个肿块,要注意呀,这个“胁下素有痞”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一个肿块,是指的肿大的肝脾,肿大的肝脏和脾脏,连在脐旁。
我们在城里很难见到这种病,特别是在寄生虫病发生的地方,有时候,那个脾大到什么程度呢?脾不是在左侧么?脾能大过脐中线,跑到脐中线的右侧来了,巨大的肝脾肿大,所以这里所说的“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这就是那个巨大的肝脾肿大,这是病程日久,寒积内聚,气血壅结所造成的。
脏结辨证嘛,病程日久,寒积内聚,气血壅结所造成的。
“连在脐旁”,肿块连在脐旁,当病症发作的时候,这个肿块疼痛“痛引少腹”。
就是肿块疼痛,一直连及少腹部也痛。
疼痛向少腹部放散,连及到少腹部疼痛。
“入阴筋”,阴筋大家看注解,是指外生殖器,所谓“入阴筋”是指的使阴筋挛缩。
因为叫阴筋,所以这个征候也叫“缩阴证”,因为这种证呢,多见于男性,男性的睾丸,男性的阴筋,缩到腹部,这是由于腹部筋脉的剧烈痉挛,给牵引进去的,所以叫“痛引少腹入阴筋”,使阴筋入,而男性的外生殖器呢,又叫阳具,所以有的书上又把它叫做“缩阳证”。
“缩阳证”也罢,“缩阴证”也罢,都是指的使阴筋挛缩,“此名脏结,死”,说这就是脏结,他的预后不良。
这个征候是内脏阳衰,阴寒凝结,气血壅滞,气滞血瘀,最后寒邪很盛,使三阴经寒凝、痉挛、疼痛,出现了这种情况。
在古代应当说这是一个由肝脾巨大肿大的一个病证,病程晚期以后所出现的一种症状,血瘀,阴血枯竭,真阳衰微,经脉拘孪这些症状,所以它的预后是不良的。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1、1《《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讲》》第第01讲讲《《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的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月,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
籍贯: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2、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古涅阳县“。
所以由此可以证明,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精确含义能够认真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中“和和“不中不中“直到今日,仍旧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中中“就就是是“可可“的意思3、,的意思,“不中不中“就是不行,就是不行,“不中与之不中与之“就是不行与就是不行与之,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词源》》说:说:“小火小火2渐渐煮就是熬渐渐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伤寒论》》中有中有“巴豆,熬,去油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虻虫,熬,去翅足翅足“,,“白粉熬香白粉熬香“,,“杏仁,熬黑杏仁,熬黑“。
假如我们用今日的这个“小火渐渐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杏仁,小火渐渐煮怎么能4、煮黑呢?巴豆,小火渐渐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殊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假如加上水小火渐渐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伤寒论》第18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适用标准文案第 18 讲:汉代的胸怀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前一次主要议论了,对于伤寒兼证的三个方证,一个是《葛根汤》的适应证,一个是《大青龙汤》的适应证,一个是《小青龙汤》的适应证。
那么应当说《葛根汤》的适应证,我们把我们从前所学过的内容,概括起来的话,《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有三种状况。
那么第一种状况,是我们《伤寒论》讲义上没有认真描绘过的,就是那个阳明经脉受邪的,阳明经表证。
我们引用《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中的一段歌诀,那就是,“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那么这个证候是《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一。
那么《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二,那么就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这是讲的寒邪在太阳经脉,所以用《葛根汤》发汗散寒,疏导经脉,这是《葛根汤》的第二个适应证。
那么可见《葛根汤》这个方子,即能够治疗,阳明经表受邪,也能够治疗,太阳经表受邪,太阳经气不利,所以呢,它就也完整能够治疗,太阳和阳明合病。
那么太阳和阳明合病,在什么状况下,能够用《葛根汤》治疗呢?那就是“太阳和阳明合病,必自下利”。
在《伤寒论》中,对于太阳和阳明合病,有兼见喘而汗出的,有兼见下利的。
兼见喘而汗出的,我们用《麻黄汤》来治疗。
因为《麻黄汤》自己,就有宣肺平喘的作用。
假如太阳和阳明合病,兼自下利的,我们用《葛根汤》来治疗。
一方面因为,下利是中焦里气起落失调的表现。
那么中焦里气起落失调,提示了阳明的阳气抗邪于表,而不可以顾护于里的,这个症状比较突出。
所以,我们用《葛根汤》解阳明经表之邪为主。
另一方面,葛根这个药,又有升阳止泻的作用。
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的,我们自然要采用《葛根汤》了。
自然,太阳与阳明合病,正气抗邪于表,不可以顾护于里,出现胃气上逆,不下利而呕吐的。
那我们就在《葛根汤》里头加半夏,来和胃降逆止呕,这就是《葛根加半夏汤》。
那么以上我们所讲的,《葛根汤》的适应证,就是这么三个方面。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课程回顾:1.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集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集3.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3集4.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4集5.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5集6.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8集7.郝万山讲《伤寒论》第9~11集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上一次课,我们一直在讲桂枝汤的适应证。
我们讲义上把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的条文都罗列起来了,我按照它的适应范围,大体作了这么一些归类。
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条以后就读到56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条,现在回头来看看45条。
讲义的第18页,“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的话,也许是病重药轻,也许是这个人的特殊的体质,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
结果你一看一汗不解就着急了,“而复下之”,这个“复”字当“反”字来讲。
反复反复是个同义词,你怎么知道当“反”字来讲?因为后面说“而反下之”,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复”当“反”字来讲。
你反而用了下法,所以他强调了“脉浮者不愈”,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不能用麻黄汤了。
所以这一条,45条,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这个范围。
56条我们刚才谈过了,下面我们看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条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
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的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郝万山是中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这部书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一些观点的总结和讨论。
1.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病是一种由外邪入侵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根据郝万山的观点,伤寒病主要由外邪(如风寒、风热等)侵袭人体引起,同时还与人体的正气、卫气、营气、气血等方面的功能失调有关。
他强调了外邪与内因的相互作用,认为只有在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外邪才能入侵体内引发疾病。
2. 伤寒病的诊断方法郝万山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他强调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闻诊患者的声音、嗅觉等感觉来判断病情,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了解病情,最后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变化。
3.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郝万山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他主张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还提出了温病辨治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此外,他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4. 伤寒病的预防措施郝万山提出了一些预防伤寒病的方法。
他强调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等。
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兴奋。
郝万山的《伤寒论》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详细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的论述,为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的观点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治疗伤寒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讨论,能够增加对于中医学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上一页到目录?? ??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quot古涅阳县quot。
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quot 桂枝不中与之也quotquot柴胡不中与之也quot这个quot中quot和quot不中quot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quot中quot就是quot可quot的意思quot不中quot就是不可quot不中与之quot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quot熬quot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quot小火慢慢煮就是熬quot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中有quot巴豆熬去油quotquot虻虫熬去翅足quotquot白粉熬香quotquot杏仁熬黑quot。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quot小火慢慢煮quot来解释这个quot熬quot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引言郝万山是中国现代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伤寒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系统阐述了伤寒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郝万山在深入研究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总结。
伤寒论的背景和意义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圭臬。
它主要讨论了一种叫做伤寒的疾病,它是由暑气所致。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阐述了伤寒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其理论严密,治疗方法独到,为后世中医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郝万山对伤寒论的研究和贡献郝万山在伤寒论的研究和实践中,勇于创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
他从中医经典的角度出发,对伤寒的病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阳病论”、“阴阳虚实辨证论”等重要理论观点,为伤寒论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郝万山还加强了对症治疗的重视,注重辨证施治,提出了许多针对不同类型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郝万山对伤寒病的分类和诊断郝万山根据伤寒的不同病理变化,将其分为六个类型:阳明伤寒、少阳伤寒、太阳伤寒、太阴伤寒、厥阴伤寒和心包膜炎。
对于不同类型的伤寒病,郝万山提出了相应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阳明伤寒,他强调了从舌苔、脉象、大便等方面综合分析疾病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郝万山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郝万山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和中药治疗。
他强调对患者的全面诊断,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辨证论治方面,他注重辨别寒热虚实的特点,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在针灸疗法方面,他熟练运用穴位和针刺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中药治疗方面,他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和方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结论通过对郝万山伤寒论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伤寒论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不仅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也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完整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第09 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
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
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
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
随后,《伤寒论》在第2 条、第3 条、第6 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
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
不过第6 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
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做风温。
郝万山讲伤寒论32讲—结胸证(3)、脏结证
郝万⼭讲伤寒论32讲—结胸证(3)、脏结证第32 讲结胸证(3)、脏结证⼤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仍然接着上⼀次谈到的结胸证来讲。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讲到了⼤结胸证,病位偏中和偏下,或者见到“⼼下痛,按之⽯硬,脉沉紧”,伴有隔内拒痛,⼼下因硬,短⽓烦燥,⼼中懊恼,或者见有“从⼼下⾄少腹硬满⽽痛不可近”,也可以伴有“不⼤便五六⽇,⾆上燥⽽渴,⽇晡所⼩有潮热”这样的阳明腑实证,治疗⽤⼤陷胸汤泻热、逐⽔、破结,这是⼤结胸证病位偏中和偏下的治疗。
关于⼤陷胸汤,现在在临床上怎么⽤,主要⽤于哪些证候,从近年来临床报道来看,主要⽤于⼀些急腹证,⽐⽅说⽤于肠梗阻,⽤于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尤其是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在临床疗效上,还是⽐较确切、⽐较可靠的。
我们北京第六医院和北京海淀医院,在前些年都做过这⽅⾯的临床观察。
我举北京第六医院的例⼦,他观察了40 例,胃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的病⼈,对重证的病⼈,他⽤⼤陷胸汤来治疗,他的⽤量是⼤黄9 克,芒硝9 克,芒硝是分两次冲服的,⽢遂末3 克,是分两次冲服的,所以他的⼀次量⽢遂末是1.5 克,他是作为汤剂,每天吃⼀付,分两次吃。
治疗上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的病⼈病情⽐较重的,对于病情⽐较和缓的,他是做成散剂吃的。
做散剂的剂量是这样的:⽢遂末0.9 克,⼤黄末,就是⼤黄粉0.6 克,芒硝0.3 克,⼀个0.9,⼀个0.6,⼀个0.3,剂量⽐例:⽢遂、⼤黄、芒硝是3:2:1,所以他对外它叫“321 胶囊”,它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的病⼈,病情⽐较轻⼀些的,或者说病⼈刚⼊院的时候,病情⽐较重的时候⽤汤剂,过上两三天以后,病情基本稳定了,改成散剂,刚才我所说的剂量,⽢遂末0.9,⼤黄0.6,芒硝0.3,他是装在胶囊⾥头吞服,就这个量是⼀天的量,分两次吃,⼤概⼀个胶囊装0.3~0.4 克,所以0.9、0.6、0.3,9(+)6(=)15 合起来不到2 克,只1.8 克,那么可能会装4~5 个胶囊,那分两次吃就可以了。
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好)
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第一讲:伤寒杂病论地作者1伤寒杂病论地作者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示范教学推荐我来讲授《伤寒论》。
虽然说我学习,研究,讲授《伤寒论》有30多年的历史。
但是面对录音,录象这样一个现场。
我还是感到心里有压力。
前天中午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吃饭。
其中有一位朋友是电影导演。
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电影导演。
他拍了许多电影。
然后我们就说他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
可是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我就问他,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
他说,我拍每一部电影。
都要精心地选择剧本。
精心的选择演员,精心地编导。
认真地拍摄,认真地剪辑。
认真的配音。
那么当电影完成以后,我重新再看。
再放映地时候,发现每一部电影都留下了许多许多地遗憾。
所以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那么由此我就联想到,我们写书,我们讲课。
我们在写书的过程中,对于每一部书,我们都是精心地构思。
细心地写作,认真地校对。
最后书出版了,再拿回来一看。
哎呀,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地方文字还应当再精炼。
所以每一部著作都是一个遗憾地创作。
我们讲课也是这样。
我们常常精心地备课。
上课地时候认真地讲授。
和同学之间进行心灵地交流。
进行学术地沟通。
我上课地时候,有同学录音。
也有少数地同学录象。
下课以后,我听听他们地录音。
我看看他们地录象,我说,唉呀。
这个地方我怎么居然发生了口误。
哎呀,我这个地方我还可以再增加一些鉴别比较地地方。
那么这个地方呢,我还应当再更深一步地分析。
每一节课也都留下了遗憾。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上课恐怕每一节课都是一种遗憾地讲演。
所以现在面对录音,录象。
我们在进行《伤寒论》地教学时,当然会有压力。
更何况我们全国范围内研究《伤寒论》的。
在《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以及临床上有精深造诣的。
可以说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因此,我在这里讲课。
如果说就是随随便便的一堂课,讲过去就讲过去了。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大家好,我们上课。
太阳病篇的最后一节是太阳病的类似证。
太阳病的类似证它涉及到两个方证,一个是十枣汤证,一个是瓜蒂散证。
因为它们的病程中某些临床症状像太阳病,所以在《伤寒论》中放了这两个杂病,主要是和太阳病相鉴别的。
我们先看十枣汤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开头的这一句话“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它讲的是既有太阳表证,又有水饮内停。
太阳表证在这里他没有说出具体的症状,那当然应当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这些临床表现,“下利,呕逆”是水饮内停所造成的,水饮内浸肠道而造成的下利,水饮犯胃造成了呕吐。
所以第一句说讲的是表证兼水饮内停,应当先解表后攻水。
下面就讲水饮内停的具体临床表现:“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
” “漐漐汗出”是小汗出的样子。
“发作有时”是有时候出汗,有时候不出汗。
这个症状很像太阳中风证,为什么我们说它是太阳病的类似证呢?因为漐漐汗出它像太阳中风证的那个自汗出,当然这个漐漐汗出的病机是饮邪外渗。
如果它胸胁有饮邪,饮邪能外渗就表现为汗出。
如果饮邪内郁呢,它汗又不出了。
有时候出,有时候不出,说明饮邪有时候能外渗,有时候不能外渗。
这个“头痛”类似于太阳病的有表证的头疼,但对于饮停胸胁的证候来说,这个头痛是饮邪上攻所造成的。
“心下痞硬满”是水饮邪气阻滞中焦气机。
我们在讲心下痞证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个症状,说十枣汤证,饮停胸胁的证候,可以见到“心下痞硬满”,这是水饮邪气阻滞中焦气机所造成的,“引胁下痛”是水饮邪气阻滞气机,气滞血结,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
遇到痛的话,一般都涉及到血分,水饮邪气阻滞气机,气滞血结,结是凝结的结,因为才造成了胁下痛。
为什么用一个“引胁下痛”呢?就是你肢体活动也罢,咳嗽也罢,翻身也罢,都会牵引到胸胁下疼痛,所以这很像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胸膜炎的病人、胸水的病人。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换算十个杏仁=4克;一合=2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钱匕=1克;一方寸匕=2.3 平方厘米(一方寸匕五苓散,大约是 5-6 克)1 斤(汉代)=250 克,1斤=16两,1 两= 15.625 克,1两=24铢, 1 铢= 0.65 克,1分=6铢=3.9 克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八两,是三次治疗量,一次治疗量=40 克柴胡桂枝汤,桂枝一两半,是三次治疗量,一次是= 8 克,黄芩用了 8 克,人参一次用了 8 克,甘草一次用了 5 克,半夏在一次用了 8 克,芍药一次用了 8 克,大枣一次用两枚,生姜一次用8 克,柴胡一次用了20 克。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1.1鉴别诊断的思路: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呢“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证:“有汗、喘、无大热”鉴别:(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表证汗后不解可仍以桂枝汤再汗而解,此云“不可更行桂枝汤”,说明症候已变,“汗出而喘,无大热”既排除有“微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又排除无汗而喘之麻黄汤、小青龙汤证,有汗有喘但无大热则非阳明腑实承气汤证(“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视”“阳明病,法多汗”),以方测证麻黄宣肺杏仁肃降,石膏倍麻黄清热兼制其热。
,汗出而喘系肺热(热在气分),必兼舌红脉数尿赤口干喜冷饮等热像。
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从何而来?由汗下可知,表证循经入里,里证循经出表皆可会与肺脏成热。
既有肺热,不单喘,咯脓血之肺痈,等一理也。
1.2抓病机的思路:例1:小建中汤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在102条里头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这两个证候症状表现不一样,但它们的病机都是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在平常情况下人体感觉不出来。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概说一、太阳病的成因二、太阳病的病位三、太阳病的生理太阳病概说小结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一、太阳病的成因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
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
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
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
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8讲少阴寒化证(2)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8讲少阴寒化证(2)同学们好,我们上次课主要讲了少阴寒化证的阳衰阴盛证、阴盛格阳证。
现在我们看原文中的阴盛戴阳证,这就是讲义314条和315条,314条说,“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5条说“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如果光看原文所描述的临床证状,那我们很难判断这是个阴盛戴阳证,充其量我们把它看成是少阴的阳衰阴盛证,有下利清谷,又有脉微,但是仲景用了白通汤,我们在研究这两条的时候,我们就采取了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方法,来寻找它的病机的所在。
白通汤的药物组成是以葱白为主药,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葱白,张仲景在什么情况下用呢?我们上次课说,是在“其人面色赤”的时候用,仲景在通脉四逆汤的加减中提到“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由此提示仲景用葱白主要是治疗阴盛戴阳证的。
既然白通汤这张方子是以葱白放在第一位,由此我们知道,白通汤应当是治疗阴盛戴阳的。
所以314条和315条,它的主证除了下利和脉微之外,还应当有其人面色赤。
葱白有通阳的作用,用在阴盛戴阳证中,它在干姜、附子为主,温阳驱寒、破阴回阳的基础上,它有交通上下的效果,所以来治疗阴盛戴阳证。
现在来看315条的后半段,用上白通汤以后,出现了“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阴盛戴阳证,用白通汤,是正治之法,用方是正确的。
如果有个别病人吃了药以后,症状反而加重,由原来的下利出现了利不止,由原来的脉微,出现了厥逆无脉,这是病重药轻,激惹了邪气的势力,这个激惹的现象我们在前面曾提到过,也就后世医家所说的“格拒”现象。
一个大热症,你用了大寒药,人体就会拒而不受,一个大寒症,用了大热药,人体也会拒而不受,这就是格拒。
通常情况下,我们为了防止“格拒”怎么办呢?热药凉服,冷药热服。
这是防止格拒的方法之一,当然也可以加反佐的药。
这里的“利不止,厥逆无脉”,是正邪相争,邪气占优势的一种表现,这里的“干呕,烦”,是正气抗邪的一种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好《伤寒》救治疑难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课前提示熟读经典,是中医临床家成才的必由之路。
历史上和当代的著名临床家,没有一个不精通中医经典的,在中医经典中,对临床家的成才,对提高治疗疑难重症的水平,学习、研究和应用《伤寒论》尤其重要。
学什么一、学习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二、学习辨证鉴别的思维方法三、学习灵活用方的思路;四、学习组方遣药的思路怎么学一、常读诵记胸中;二、训词句明本义;三、访明师多思考四、勤临床深体会;五、读注家增智慧一、常读诵记胸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百卷。
二、训词句明本义1、训释字词,当用古代工具书煎——凡有汁而干谓之煎。
熬——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焙,秦晋之间或谓之焣(炒)。
(西汉•杨雄《方言》)胃,围也。
围受食物也。
肠,畅也。
通畅胃气,去滓秽也。
脾,裨也。
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
(东汉·刘熙《释名》)婢女,即女性佣人,帮助主人料理生活。
裨将,即副将,协助主将作战。
心纤也。
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
孟子:心之官则思。
不宜改成脑之官则思正心、养心、静心、洗心、明心、调心,都不宜把心改为脑。
常用工具书①西汉•杨雄(前53-后18)《方言》——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②东汉•许慎(后58-147)《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③东汉•刘熙(约生于160年左右)《释名》——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④清•郝懿行《尔雅义疏》⑤魏•张揖《广雅》——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⑥清•阮元编《经籍簒诂》⑦十三经注疏(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本的合刊本)2、释医理,要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例1】柴胡桂枝汤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汉·郑玄注《周礼》:“烦,犹剧也。
”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濇而长者,为欲愈。
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在治疗痹证中的应用基础方:炒白芍30~40克赤芍15克桂枝10~20克炙甘草10克。
陈旧性疼痛,久病入络,加丹参30克,莪术10~20克,生牡蛎30克。
腰以上疼痛,加鸡血藤30克;颈部疼痛,加葛根20克;下肢痛,加桑枝30克川牛膝10克。
凡舌质淡、暗皆可以使用,舌上有瘀斑更适合,如果舌红,可加胡黄连6~10克。
热痹见关节红肿热痛,配合白虎汤。
柴胡桂枝汤治疗疑难症的应用:①治疗外感、太阳、少阳、太阴同病。
②治疗肝病伴有关节痛。
③治疗痹症伴有肝气郁结。
④治疗神经症,无器质性病变的的身痛症。
⑤治疗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惊恐发作。
⑤治疗脂膜炎。
⑥治疗不安腿综合症。
【例2】大柴胡汤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
攻之利遂不止死,利止者愈。
少阳病原本有喜呕和心下支结。
呕多是喜呕的加重;心下急、心中痞硬、心下满痛是心下支结的发展。
病位没有离开少阳,是少阳郁热伤津化燥,邪热和胆腑精汁相结的热实证。
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可下病篇》: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
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①胆囊炎、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郁金治胆石症急性发作。
②胰腺炎:天津南开医院清胰汤:柴胡黄芩白芍大黄黄连木香元胡芒硝。
③其它如急性肝炎:加茵陈等。
急性阑尾炎:加冬瓜子、桃仁等。
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不可用);流感、肺炎、高血压、急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神经系统病、热厥里热已经成实者,皆是本方的扩大应用。
三、访明师多思考1、关于辨证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考【例1】邪热壅肺证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病位:喘为邪气在肺,肺失宣降。
病性: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属邪热壅肺。
临床表现:发热、咳吐黄痰,甚至铁锈色痰。
喘促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治法用方: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例2】阳衰烦躁证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不呕,不渴,无表证。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用不呕除外少阳病胆热扰心的心烦。
用不渴除外阳明病胃热上扰心神的烦躁。
用无表证除外太阳病大青龙汤证的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的烦躁。
用身无大热除外了阴盛格阳证。
宋孝志老师、张孝骞教授治疗高热不退案。
2、关于用方思路的学习和思考【例1】辨病辨证根据证候选方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例2】抓主症针对症状用方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刘渡舟教授用柴陷合方治疗中毒案【例3】抓病机根据病机用方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治厥阴提纲证。
白头翁汤原本用于湿热下利,现代用于治疗急性痢疾、急性结膜炎、颈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急性肝炎、急性膀胱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盆腔炎、急性前列腺炎宋孝志老师用栀子豉汤治疗热喘。
栀子豉汤原本治疗热郁胸膈证,证见心烦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或兼见胸中滞,心中结痛,但头汗出等。
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蕰郁心胸,郁热扰心所至。
【例4】抓主症结合病机用方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主症病机临床应用四肢沉重疼痛——水浸四肢治疗各类水肿心下悸——水气凌心治疗心脏疾病咳——水邪犯肺,肺失宣降治呼吸系统病吐利——水邪浸渍胃肠治消化系统病头眩——水邪上冒清阳治疗各类眩晕动——水邪浸渍经脉肌肉治神经系统病小便不利或利——肾阳虚气化失司或阳不摄阴治疗肾病、妇女白带清稀量多但病机必须是阳虚水泛【例5】抓副症探求病本选方156条:本已下之,故心下痞。
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治疗脑水肿头痛、心下痞、呕吐。
猪苓汤治疗神经性呕吐。
3、关于组方思路的学习和思考【例1】缓峻并用的临床意义十枣汤中用大枣;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之差别;大陷胸丸之用白蜜;调胃承气汤和桃核承气汤之用甘草;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三一承气汤,大承气汤加甘草,以生姜为引,作用为泻火解毒。
【例2】药物剂量比例的临床意义厚姜半甘参汤治腹满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体现了洞悉经方药量比例的用意。
新加汤治身疼痛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刘渡舟教授强调生姜的用量要大。
可以引药达表,以治身疼痛。
四、多临床深体会【例1】江尔逊老师治蛔厥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例2】吴茱萸汤证之验证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例3】热入血室之所见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上述四条同样的原文。
本证成因:经期患外感;外感病期间来月经;月经适断患外感。
临床表现和治法1、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但头汗出。
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随其实而取之。
2、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
小柴胡汤主之。
五、读注家增智慧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当代诸多《伤寒论》研究者的著作如《郝万山伤寒论讲稿》2008.1郝万山李赛美主编《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课尾寄语学好《伤寒论》就能治疗疑难重症!就能成名医!不学《伤寒论》肯定治不了疑难重症!成不了名医!没学好《伤寒论》也治不了疑难重症,成不了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