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机遇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香港语文教育界传播着“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声音。有人主张用普通话教中文,认为这是解决目前香港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法宝,有助于提升香港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人认为这不仅无助于解决学生的语文问题,反而是人为地设置障碍,迫使师生运用一种双方都不熟练的语言,最终只会收到得不偿失的效果。
在对待是否以普通话作为语文课堂授课语言的问题上,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和主张。前者将采用普通话教学混同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认为普通话是根治语文教学问题的灵妙仙丹;后者则把引入普通话视为洪水猛兽,将普通话与粤语对立起来。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长远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教育界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两种声音
在香港回归之前,港英政府奉行“轻中重英”的语文政策,那时候,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回归之后,有人开始思考香港的语文教育是否需要认真地参考内地各省市的成功经验,因此,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构思和风气便开始形成。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在2000年11月发表了一份名为《学会学习·中国语文教育》的咨询文件,文件中提出一项“用普通话教中文”作为语文课程长远发展目标的建议。于是,不少学校相继进行“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构思、咨询和实践工作,有些教师在不同场合交流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经验。不难想象,这种现象对香港中小学将来采用普通话教中文,无疑起到一定的“造势”作用。
当然,现在香港语文教育界并不是一边倒地倾向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本年度,在一个由笔者主持的“用普通话教中文”工作坊上,本人曾向当时在座的四十多位香港中小学语文教师询问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看法。结果发现,有接近七成的教师面对当前或未来有可能改用普通话教中文,持接纳及开放态度。换句话说,大约有三成教师对这项改变有所保留,不同意在语文课中强行逆转现时师生沿用已久的粤语,以及对未来极有可能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形势表示忧虑。持赞成意见的教师认为:1.许多学校都开始实施这项计划;2.这是香港既定的语文教育政策,也是教统局早已订定的语文课程发展目标;3.这是学校吸引学生就读、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策略性做法;4.这是家长替子女择校时的一项重要参照指标;5.基于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相近的事实,使用普通话教学有助学生“我手写我口”,这样,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文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与此同时,反对者则认为:1.没有令人完全信服的证据证明用普通话教中文可以提升香港学生的语文水平;2.根据历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结果显示,香港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能力暂不足以支持他们全用普通话授课;3.俗语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改用普通话教中文,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均要使用一种大家都不太熟练的语言来授课和学习,这样极有可能妨碍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理解和表达,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和思维能力发展有不利影响,最终是要双方承担“未
见其利、先见其弊”的恶果和风险。由此可见,对是否采用普通话教中文,当前香港语文教师正处于是否采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十字路口,有必要对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所了解和认识。
二、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大趋势和新机遇
综览上文赞同者所提出的五项观点可以发现,很多人已隐约地感觉到,用普通话教中文是大势所趋,语文教育改革的旗帜正高高升起,香港中小学能否于现在,抑或将来用普通话教中文,当前确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势所趋”的态势?我们基本上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解读。
第一,随着祖国的经济腾飞及国力强盛,普通话不仅成为联合国认可的一种工作语言,也成为目前国外民众竞相学习的语言。基于此,香港教师如果要为香港学生的福祉及长远利益着想,不得不承认,多让学生接触普通话,有助于提升香港学生在华语文化圈中的竞争力甚至在国际间的竞争力,有利于维持香港的繁荣稳定,用普通话教中文是达成上述目标的第一步,是实现上述远景的一个颇为合适的切入点。
第二,普通话标志着香港中小学中国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近几年陆续面世的各种语文课程,一再申明用普通话教中文是语文课程的长远发展目标。鉴于此,政府当局历年来投放了大量资金,用以鼓励及赞助大专院校、中小学及教育专业团体从事相关的研究活动。有关研究结果的发表和公布,使大多数教师感觉到用普通话教中文是政府所支持的一项重要行动,也是一项促进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极具战略意义的语文教育改革工程。另外,家长们为其子女择校的决定,学校之间的竞争等,也促使用普通话教中文成为趋势与风尚。
第三,许多人都有这种想法:粤语口语和现代白话文书面语之间的差距是构成学生语文困难的关键所在。他们认为只有用普通话授课,促使学生用普通话思维,才是解决学生语文学习问题的有效办法;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我手写我口”,解决因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转换导致的写作过程不顺畅问题。香港回归,普通话的地位不言自明。正是基于普通话地位之无可替代以及其使用层面之越来越广泛,语文教师采用普通话教中文不但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在这里,笔者虽然无意提出香港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跟随潮流,必须顺大趋势而走的论调,但教师确实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普通话能力、教学信心以及其它条件,对学校行政上的配合、学生的接受程度等作出明智抉择。教师漠视大势之所趋,固步自封,坚守粤语的壁垒而对普通话的引入采取对立态度是不可取的。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置身在那类矛盾与问题的核心之中,需要抓住机遇,同时,辨明及克服隐藏在机遇背后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直面教育改革的澎湃浪潮时,能够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三、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挑战
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将要面对两类挑战,一类是显性的挑战,另一类是隐性的挑战。显性的挑战直接指向教师的普通话能力。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自然是要用普通话授课,所以教师的普通话能力是否达标是首先必须考虑的条件。
学术界普遍认为,香港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达标水平应定在“二级乙等”之内。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只有刚刚超过一半(51%~53%)的教师能够达到“二级乙等”或以上水平。也就是说,有接近五成香港语文教师在用普通话教中文时,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项数据,具体而清楚地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不少香港语文教师置身在一个“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环境时,需要尽快改善及提升自身的普通话能力,有信心和勇气应付这种教学语言频道的突然转换。否则,必然会对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隐性的挑战是指向一些一直存在,但却不被人注意的问题。例如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理念和实践的转变与更新。事实上,语文教育是一个受教学语言、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多种因素制约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否趋于完善、健康成熟的发展不会只受单一因素影响,其它因素都需要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才有望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历次的教育改革表明,仅仅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教育问题了。如果想在“用普通话教中文”中有所成就,教学语言所肩负的任务主要是传意作用。事实上,在未出现“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声音之前,粤语在香港一直以教学语言的角色而发挥着在语文教育中应有的传意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优秀的语文人才。今天,我们顺应时势的转变提出用普通话教中文,很明显,教学语言转换不是这项改革的关键。最为关键的反而是一些存之已久、但却不被我们所重视的隐性东西,那就是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它们才是改革中的最核心部分、最重要部分。没有以上因素的转变与更新,恐怕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只会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这对香港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难言有多大的实质意义。
首先,就语文课程理念的更新来说。
现在一般语文教师所感知的语文课程多数是静态的,是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值得指出的是,学生在这种语文课程中是缺少参与和自主建构机会的。一般说来,学生在没有运用个人机体和全部感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其头脑是空洞的。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缺乏感知与理解,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即使他们能以背诵方式形式化地记住,也只是短暂的。由此而论,传统的、静态的语文课程观已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当今知识型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当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用朱熹的“小立课程,大作工夫”来更新自己的语文课程观。这就是:语文课程不仅仅只有静态的一面,也不单只是一个让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既定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语文课程必须能经过调整而腾出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能超出原来课本所要求的质与量和教室空间的局限,让学生有自主实践、体验创新的机会。这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的课程。当然,这种语文课程在应用时也许不如传统语文课程那样井然有序,但正是那些看来无序的体验,却体现着语文新课程的生机勃勃和人文特色,是发挥“语文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这种先进理念的核心所在。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