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机遇与挑战

合集下载

在香港的“普教中”进行拼音教学与中文科教学整合的初步尝试

在香港的“普教中”进行拼音教学与中文科教学整合的初步尝试

在香港的“普教中”进行拼音教学与中文科教学整合的初步尝试作者:李丽华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2年第10期一、研究背景1.教师认识不足,定位模糊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拼音教学的重点是拼读。

但目前香港很多校本教材没有体现拼音的工具性,只是作为一种知识进行学习。

由于对汉语拼音的工具性认识不足,有的人甚至认为,学习汉语拼音已经占据了普通话课的大半时间,教学成为一种负担。

没有给汉语拼音一个明确的定位。

2.教学欠缺系统性,学与用分离(1)不少学校把汉语拼音教学作为普通话课的一项学习内容,没有与中文科教学系统地有机融合。

(2)比较多的学校对汉语拼音采取分散教学形式,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序列安排,致使学习衔接断层。

如,有的学校在一年级只安排了声母和单韵母的学习,其他的复韵母分散到了其他年级,但没有及时性的反复练习和复习,学生对拼音的遗忘率很高。

由于学生的拼音知识系统支离破碎,导致拼音的学与用分离。

二、尝试用整合的方式解决中文教学与拼音教学的实际矛盾1.中文教学与拼音教学资源的整合(1)教材资源的整合。

小学的中文教学与拼音教学是分离的科目。

因此,中文教学与拼音教学的教材是相对独立的,往往是中文教学与拼音教学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但因为它们的相对独立,因此出现教学资源的配备毫无联系的现象,硬把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分割开来,造成了教材资源的浪费。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两者整合起来成为一个科目———中文科,这样的话,既能让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走出现有的“为教拼音而教拼音”的误区,又能在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体现拼音的工具性,发挥拼音的拐棍作用,使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2)教学人员的整合。

现在的拼音教学与中文教学,采用的方式是分别配备教学人员,在不同的课时里分别授课,而这两者的授课人员实际上是中文教学与拼音教学的能力都要兼备。

把拼音教学的教师与中文教学的教师进行整合,中文教学的教师就是拼音教学的教师,既发挥了教师的作用,又节省了教学资源。

港澳回归前后的惯用交谈语言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港澳回归前后的惯用交谈语言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港澳回归前后的惯用交谈语言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1984年,中英双方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规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成为特别行政区。

此次回归是香港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于香港及其人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回归前后,港澳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惯用交谈语言方面。

本文将对港澳回归前后的惯用交谈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回归前的香港主要使用的是粤语,而在回归后,普通话逐渐成为了更为流行的交谈语言之一。

在港澳回归前,粤语是香港的主要通用语言,无论是商务交流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以粤语为主。

随着香港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普通话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特别是在教育、政府机构和商业领域,普通话的使用更为广泛。

港澳回归后,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与粤语齐头并进的交谈语言。

回归前后港澳地区的英语使用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回归前,英语是港澳地区的官方语言,广泛应用于政府、教育和商务交流中。

在回归后,虽然英语的地位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但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和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普通话的重要性也逐渐提高,因此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逐渐取代了英语的地位。

港澳回归后,英语虽然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受到了来自普通话的挑战。

港澳回归前后的惯用交谈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在香港,粤语与普通话并存,普通话的地位得到提升;在澳门,粤语和普通话成为了更为通用的交谈语言之一,与潮汕话并存共存。

英语在港澳地区的地位虽然仍然重要,但受到了来自普通话的挑战。

这些变化反映了港澳地区在回归后与中国内地以及国际社会的交流不断增加,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港澳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还会继续发生变化,这其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 - 重视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 - 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生活化和多元化 • - 提倡跨学科学习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内地《语文课程标准》 - 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 - 提出了语文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目标 - 强调了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香单击此港处添《加副中标题国语文课程指引》 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
比较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 教研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
《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香港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内地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与两地语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比较《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意 义和价值
推动两地语文教学的交流与 合作
提升两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 养
促进两地语文教学改革与发 展
增强两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 能力
分析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应对 策略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基于 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将逐渐成为主流,未来将更加注重个 性化、多元化和交互性。
课程实施:香港注重自主学习和 合作学习,内地注重课堂教学和 教师讲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程内容:香港注重文学、文化、 语言文字等方面内容,内地注重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内 容。
课程评价:香港注重多元评价和 过程评价,内地注重考试评价和 终结性评价。
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 强调阅读与写作能力 注重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提倡多元化评价方式

普通话对于外国人的挑战

普通话对于外国人的挑战

普通话对于外国人的挑战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不仅在中国广泛使用,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学习的热门对象。

然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普通话并非易事。

从语音发音到词汇理解,外国人需要克服各种困难与挑战,才能够掌握这门语言。

一、语音难点中国的声调是普通话的重要特点,也是外国人最难以适应的部分之一。

对于外国人来说,区分四声和学会正确的发音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由于他们的母语中没有类似的声调系统,外国人往往会将不同声调的汉字读成同音词,导致理解上的混淆。

同时,有些音素在中国普通话中存在,而在外国语言中不存在,如儿化音等,也是外国人需要克服的语音难点。

二、词汇困扰普通话的词汇量庞大且复杂,对于外国人来说,记忆和理解都是一项挑战。

首先,外国人需要学会认识和背诵大量的汉字,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汉字的结构和组成方式与他们的母语完全不同,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

其次,普通话中有很多词汇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密切相关的,这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需要进行更多的学习和了解。

三、语法复杂性普通话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对外国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以英语为例,虽然中英语法有相似之处,但存在很多差异。

例如,普通话的句子结构比英语更为灵活,动词的位置也不同。

此外,普通话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的”字的使用、量词的选择等,这些都需要外国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四、文化交流的挑战学习普通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还涉及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对于外国人来说,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是一项重要挑战。

例如,在礼貌用语和称谓的使用上,外国人往往会因为不熟悉中国的社会规范而产生困惑。

此外,中国的成语、俚语和谚语等对外国人来说也是一种陌生的文化元素,需要进行更多的学习和了解。

总结起来,普通话对于外国人来说确实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

他们需要面对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

然而,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练习,外国人也能够逐渐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实现真正的语言交流和文化融合。

香港回归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

香港回归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

香港回归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标志着中港两地重新融合在一起。

回归后,港澳地区与内地加强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作,但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交流与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

本文将从香港回归后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交流与合作的现状自香港回归以来,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出版方面,香港的文学作品逐渐在内地获得更多的曝光,内地读者对香港作家的作品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同时,内地的优秀作家作品也开始在香港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其次,文学活动方面,中港两地举办的文学展览、文学节等活动也有增加的趋势,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两地文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然而,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语言障碍是其中之一。

中港两地之间使用的语言不同,尽管香港以中文为主,但受到英语殖民的影响,香港文学中也存在较多的英语作品。

这就给两地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一个挑战。

中港两地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双方在交流与合作中加强理解和沟通。

三、未来发展的前景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在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双方可以加强互相了解,增进对对方文学作品的理解。

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中港两地的作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创作背景、文化根脉,从而更好地进行作品创作。

其次,两地可以加强合作,共同举办文学活动。

不仅可以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还可以促进文学交流的深入和拓展。

四、推进中港文学交流与合作的建议为促进中港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语言学习与交流。

中港两地可以通过组织语言学习班、翻译培训等活动,提高双方的语言水平,降低语言交流的障碍。

其次,加强机构间的合作。

中港两地的出版机构、文学团体等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和交流。

普通话在香港的变迁

普通话在香港的变迁

普通话在香港的变迁本文是关于普通话在香港的变迁,感谢您的阅读!普通话即是中国的国语。

九十年代初期之后,香港人很少会讲普通话,在香港也很少听到有人讲普通话。

见到讲普通话的,除非问明你是新加坡人,或是从台湾来的,否则即嗤之以鼻,称之为大陆的“表叔”、“表姐”。

有些刚从内地移民来香港又还不会讲广东话的香港人,往往被吓得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后,讲普通话的人骤然多起来了,听懂普通话的香港人更是越来越多。

香港人再不敢小看讲普通话的内地同胞。

慢慢地,学普通话在香港社会变成一种时尚。

有的香港人更是把推广普通话当作一种赚钱的机会和途径,出书、出影带、出CD,甚至出VCD,举办学普通话讲座,电视台、电台为了吸引观众,纷纷播出学普通话节目。

2003年七月一日,温总理到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六周年纪念活动,主持国家商贸部与香港特区政府签定内地与香港商贸紧密合作备忘录(即CEPA)。

之后,学讲普通话的热潮在香港一浪高於一浪。

一位过去的普通话鹹鹹淡淡讲不了几句的朋友,竟用比较流畅的普通话在我面前很自豪地表示:你知道吗,讲好普通话对吸引内地游客到自己舖头做生意真有用啊,我以后还要到内地做大生意呢。

令我不得不点头惊叹: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当此惊叹之后,我又另有一番感想。

香港人向来都很实际,学普通话,主要是市场所迫,是为了做生意赚钱。

但是,能不能更进一步:学好普通话,多听多说普通话,还能够更好地热爱祖国,学习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没有文化的商人是做不了大生意的。

当今世界,不单是中国的香港特区,哪个国家的大生意人能够不与中国打交道呢?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

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

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大陆与香港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差异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通过对两个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细致分析,我们试图揭示两者在教学内容组织、教材编写风格、教育目标设定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对两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学生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文期望能为两岸四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双方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上的互相借鉴与融合。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大陆与香港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政策背景及教育目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地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具体内容进行逐章逐节的对比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法总结两地教科书结构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大陆与香港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的异同,更在于为两岸四地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提供实证依据。

通过比较两地教科书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推动双方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的深入合作,共同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增进两岸四地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大陆和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概述大陆和香港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在整体设计和内容呈现上,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地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独特性。

大陆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结构通常包括课文、识字写字、词语积累、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等部分。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

识字写字部分则侧重于汉字的教学,通过系统的笔画、笔顺、部首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

词语积累部分则通过词语的讲解和练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词汇应用能力。

阅读理解部分通过各种阅读材料的呈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023年讲普通话演讲稿200字(精选8篇)

2023年讲普通话演讲稿200字(精选8篇)

2023年讲普通话演讲稿200字(精选8篇)讲普通话演讲稿1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让我们拥有最美的语言——普通话。

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言规范的语言。

众所周知,汉语言是全世界占四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中国的语言文字,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漫漫长河,倾注了多少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这个珍贵的历史财产。

每年九月的第三周,是全国普通化宣传周,本周也是第__届普通话宣传周。

我希望的,我们需要的,不是每年一周的普通话使用,而是让普通话普及到我们心中。

为什么要讲普通话呢?第一,从小处看,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需要,普通话是人们日常交流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

各个不同地区的语言或多或少有些差距。

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不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而我们一旦出门,便会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不能与人沟通、交流。

这时,如果我们都讲一种在我国普遍全国使用的共同语言,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使用普通话不但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可以显示个人的修养。

第二,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所以,从大处讲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是祖国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独特魅力的需要。

我们的祖国已从弱小走向了强大,从贫穷走向了富有,已经由沉睡的古国变为腾飞的巨龙。

普通话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成为香港、澳门同胞以及世界人民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

普通话在21世纪已不仅仅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让我们骄傲,它让我们自豪,它让我们扬眉吐气,它让我们展示中国人的骨气!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和国旗国歌一样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当我们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我们的心中时常会涌起一种无比亲近的感情,那是对母亲的感情!那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语言是我们的交流工具,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缺少,不可混乱的的文化。

再论香港地区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的论文

再论香港地区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的论文

再论香港地区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的论文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社会的剧变使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内涵是什么?语言文字学术界为制定政策所提供的理论根据是什么?都是当前急需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为大背景,探讨香港地区在目前的后过渡期和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后的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1991年10月在厦门召开的第六届中国语言学会年会上,我提交的文章题目是《香港地区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引起与会者的兴趣。

1992年2月《中国语文》杂志刊用了这篇文章,时隔四年,再论及这个问题时,香港的社会形势已经发生了不小变化。

随着回归时间的逐渐临近,香港政府和民间对待中文、对待普通话、对待简化字的态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香港社会和学校的语言生活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变化。

特别是近几个月,香港的中文报刊上几乎天天都有涉及关于中文和普通话问题的报道,让人感到香港的确是一个顺乎潮流的现代化社区。

下面试从中文和英文、普通话和粤语、《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符号》、简化字和繁体字、规范词语和社区词语等五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谈谈香港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取向。

一中文和英文《基本法》在第一章总则第九条明确规定,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除了维护主权,确立中文第一的地位之外,鉴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和它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保留英文作为正式语文。

《基本法》的这一规定表明了中国政府在语言文字政策上的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态度。

中文和英文比较起来,在官方的正式语文中尚不够完善。

一百多年来,行政、司法、立法机构语言均以英文本为准。

从正式语文的要求看,中文公文从程式到用词用语、句法句式都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完全套用大陆或者台湾的中文公文程式恐怕都不适合香港。

最好以目前通用的香港中文公文为基础,做进一步研究。

比如,香港的中文公文的修辞特点一向是庄重的,书面语色彩较浓,文言色彩轻于台湾,重于大陆。

两文三语

两文三语

客居香港:感受“一国两制”之九·两文三语斯雄从说标准普通话的北方来到香港,语言的障碍是注定了的。

在实行殖民统治的年代里,英语一直为香港官方的法定语文,政府一向只重视英语教育,加上香港是一个国际都会,一切对外的交流,也都以英语为主。

在香港,上至上流社会、官方场合,下至贩夫走卒、下里巴人,用英语沟通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长期以来,香港的多数学校以英文授课为主,不少教师、家长、学生形成了一种歧视中文学校的看法。

然而,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是粤语,英语、普通话只是第二语言。

粤语是汉语方言之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南部、港澳地区,海外华人中也有使用粤语的。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某些地区所用的粤语与广州话在个别语音、用词上会有一些差别。

港澳粤语和广州粤语在语音上基本一致,但由于地理的原因,港澳同胞在说粤语时使用比较多的外来语,尤其是外语音译词。

粤语在内地有自己的拼音方案,是1960年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后来又有所修改。

粤语被北方人称之为“鸟语”。

传说中有一种鸟,“舌端巧,能言人语”,后来把说得不规范和不标准的话,称为“鸟语”,而粤语首当其冲了,甚至“鸟语”就成了粤语的代名词了。

香港既是“鸟语”的世界,也是英语的世界。

生活和工作在香港的老外们,粤语一般都说得很溜,而会说普通话不多。

在时代广场的泰国餐厅金象园,里面的服务小姐大部分是泰国人,但她们说英语和粤语都没问题,说普通话则基本不会。

有一次我打电话到那儿订餐,接电话的小姐听我说普通话,便用粤语问我能不能说粤语,当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她冒出一句半通不通的普通话“顶一顶“(其实是说“等一等”),好半天才找来个结结巴巴会点普通话的小姐来接听。

菲佣和印佣在港受欢迎,很大程度也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会说英语,在沟通上没有困难。

香港在语言和文字上出现中西交汇的同时,汉语言文字上也呈现出一种混杂。

也正因此,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提出的语文教育政策就有些怪怪的,谓之“两文三语”,即书面语中、英文并行;口语为英语、粤语、普通话兼顾。

IB理念与汉语教学的培训课程研究——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

IB理念与汉语教学的培训课程研究——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
IB 理念与汉语教学的培训课程研究
——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
施仲谋 王婵娟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
提 要 IB 课程中的汉语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多样化类别中的一个分支。在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评估考核等方面,IB 汉语教学均体现了 IB 的核心理念和特质,这 对 IB 汉语师资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本文结合 IB 课程理念及汉语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以香港教育大学汉语师资培训课程作为个案,探索 IB 汉语师资培训课程的任务和发展方向,为国际汉语教学的课程发展和师资培训 提供参考。
4.2 积极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 随着国际汉语教学的全球化,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引进第二语言 习得理论之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逐步由“教”向“学”的方向转变(王建勤,1997)。早期重 视语法及翻译的教学,后来发展为注重互动交流、提倡“沉浸式”的教学。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 术辅助教学更成为语言教学的必然趋势和关注热点。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机会。教师通过引导学 生自主探究,使其养成探究习惯和能力,从“学习语言”(learning language)到“通过语言学习”(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Halliday,2004),为日后的持久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港教大的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将 IB 理念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相结合,使其互为促进。IB 课程的 十项培养目标包括“积极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尝试”,强调探究式学习(enquiry-based learning),使学生 通过掌握探究式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IB 课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强调语言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工具理解多元文化,建立更开放包容的世界观。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IB 汉 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者角度考虑教学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师生之 间和学生之间都要有高质量的互动。探究式学习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究的问题并主动推进探究(Hutchings, 2007)。 探究式学习是从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帮助学生发展思考能力,使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 资料分析问题,最终理解新事物。这一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比较大的差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在初期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去适应。IB 汉语师资培训课程鼓励准教师对汉语知识和教学方法都进行积极的 探究,在职前便完成这一适应过程,使自己首先成为探究式学习者,再去引导和协助学生顺利成为探究式学 习者。

两文三语背景下香港普通话教学新路径初探

两文三语背景下香港普通话教学新路径初探

两文三语背景下香港普通话教学新路径初探赵倚墨【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2页(P127-127)【关键词】香港; 普通话; 教学; 两文三语【作者】赵倚墨【作者单位】[1]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93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重要通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其人群属性以及语言分布呈现多元化特点。

香港是人口密集的移民城市,主要由本地原居民、广东福建等地历史移民、近年来内地迁居者以及外籍人士构成,法定语文是中文和英文。

为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和联系,香港地区政府制定了“两文三语”语文政策,即书面上使用中文(繁体)和英文、口语上使用粤语、普通话和英语,该政策大大促进了香港地区普通话的教学与推广。

一、香港回归后的普通话推广情况香港回归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已经成为金融、贸易和旅游业发展的必要交流工具。

香港社会各行各业人士也意识到学习普通话和加强同内地同胞交流往来的重要性,甚至普通话口语流利已成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应聘优质工作的首要条件,由此可量身定制学习方案的普通话培训机构和补习班应运而生。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通话课程也逐渐受到重视,教育部门将普通话课程设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以及中学会考科目。

同时香港的高等院校也陆续开设适合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等级学生群体的普通话选修课程。

随着“普通话热”的兴起,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逐渐受到认可,单从1996年-2016年间,香港参与此项测试人数已超越12万人,同时在此10年间,把普通话作为第一语言的香港居民人数增加了近一倍。

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商业上甚至在日常生活上皆是如此,而且普通话也已经进入了香港的教育系统。

但与此同时,粤语和英语的活力并没有降低,据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在2014年的调查显示,可以讲普通话的受访者仅为35%,粤语和英语仍是香港社会使用的主流语言。

香港回归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香港回归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香港回归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回归至中国内地已经近二十年。

这段时间内,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逐渐加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香港回归日以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状。

一、经济交流与融合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而内地则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两地经济的紧密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自回归以来,内地企业纷纷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这为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机遇。

香港的文化产业也逐渐进入内地市场,例如电影、音乐等,这进一步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语言交流与融合中文是香港与内地共同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交流与融合相对较为顺利。

在香港,粤语是主流语言,而普通话则在近年来逐渐普及。

内地许多人也学会了粤语,这使得两地人民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

此外,香港与内地的学校也开设了中英双语教学,加深了语言交流与融合。

三、饮食交流与融合香港和内地都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而这一点也成为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方面。

香港菜融合了中西饮食的特点,不仅有传统的粤菜,还吸收了西方烹饪方法和风味。

在内地,越来越多的香港特色餐厅开业,让更多的内地人可以品尝到香港美食,增进了两地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四、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文化都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资源。

回归后,内地艺术家纷纷来到香港,参与各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同时,香港的艺术家也积极走出香港,到内地参与艺术展览和演出。

这种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两地的文化氛围,也促进了文化创新和艺术发展。

五、教育交流与融合香港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吸引了不少内地学生前往香港留学。

与此同时,内地的名校也纷纷与香港的高校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这种教育交流促进了两地的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也为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旅游交流与融合作为亚洲的旅游中心之一,香港吸引了大量的内地游客。

这些游客通过参观香港的文化景点、购物中心和美食餐厅,更加了解香港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香港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香港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香港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香港是一个拥有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地区,自20世纪中期
以来,香港的双语教育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是香港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 1950年代-197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主要以英语为主要
教学语言,而中文仅作为辅助。

这一时期的双语教育并不普及,少数学校开设中文教学班。

2. 1974年:香港政府提出了“双语双文化”政策,鼓励学校推
行双语教育。

这一政策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和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素养。

3. 1984年:香港政府宣布了《全面推行双语教育计划》,明
确标志着双语教育的正式推广。

该计划要求小学和中学实施双语教学,并将中文教育更多地纳入课程。

4.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特区政府
重申支持双语教育,并将其视为维护香港独特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手段。

5. 2009年:香港教育局提出《双语教育发展政策》。

该政策
着重提倡在学校的不同领域中进行中英双语教学,并将双语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6. 现今:在香港,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以双语教学为主,教授中文和英文。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加大了对双语师资的培养和
支持力度,以确保学校能提供高质量的双语教育。

总的来说,香港的双语教育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从最初的推行到现今的广泛实施。

香港的双语教育政策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香港地区跨越式中文汉语拼音教学模式初探——《汉语拼音ang eng ing ong》教学案例

香港地区跨越式中文汉语拼音教学模式初探——《汉语拼音ang eng ing ong》教学案例

香港地 区 跨越式 中文汉语拼 音教 学模式初探
汉语拼音 a ge gi n ) n go g)教学案例 n n
梁丹 曼 广东 省深圳 市南 山 区白 芒小 学 跨越 式课 题 组 香 港顺 德联 谊总 会梁 洁 华小学
【 材分 析 】 教 ・ 汉语 拼音 a ge gigo g) n n n ) n 是 义务教 育课程标 准实验 教科 书人教 版小学语 文一年级 上册 的一篇 汉语拼
进行学生思维训练的环节会以 口头
表达 为 主 。
o g组 成 的音 节 ,能 准 确拼 读 音节 , n
48 中国信息技 术教育
20 .9 0 80
维普资讯
编 邮 :o a  ̄em— tnl 蜀 圈 辑 箱 tg 2nteecI - 翟 u o —t , . l in i
习, 另一 方 面帮助 学 习在 明确任 务这

具体语 境 中复 习韵 母 “ n ” ag。
音, 并判 断 “ ”的发音 由哪两 个音 羊 组成 ?一 个是 声 母 “ ” 另一个 就是 y,
今天 我们 要 认 识 的 第 一 位 韵母 朋友
— —
2 .情境 学 习 “n ” eg 。
学 习者容是 学会 4 个后 鼻韵 母和 整体认 读 音节 yn 。 ig ・ 本课 时所 需时 间为 7 分 钟 ( 0 香 港每 节课 为 3 分钟 ) 5 。 【 学 目标 】 教 ・学会 后鼻 韵母 a g e g ig n 、 n 、n 、 o g和整 体认 读 音节 yn ,读 准音 , n ig 认 清形 ,正确 书 写。
维普资讯
t u a 2 etme n t c o g o @n ti . e .n

教您分清黑米、紫米和血糯米

教您分清黑米、紫米和血糯米

教您分清黑米、紫米和血糯米
李心平
【期刊名称】《中老年保健》
【年(卷),期】2024()1
【摘要】好多人来到售卖五谷杂粮的摊位都会有点惜,那些看上去明明长得差不多的米、豆,却分别贴了不同的名牌。

比如黑米、紫米、血糯米,如何区分它们是不是就让您很头痛?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李心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机遇与挑战——分清语言频道转换和教学理念更新的主次关系
2.黑糯米和血糯米淀粉结构及物化性质的对比分析
3.富含叶酸血糯米西米保健酸奶的研制
4.紫米与籼米复配比对复配粉性质及紫米粉丝品质的影响
5.血糯米的营养保健功能与开发利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教育交流走笔

香港教育交流走笔

除 了这两所服务 学校外 ,我还受 佛教慈敬小 学 上 了一 堂生动 的爱 国教育课 。他 们动情地说 :赵老 邀请 ,给老Nf 进行 了普通话 培训讲座 。20 “ i ' ] 0 9年 2 师, 听了您 的课 , 我们感到 ‘ 国 ’ 祖 两个字更加亲切 !” 月 , 当地教育 局邀请 , 在青衣 区 的教师 发展 日, 受 我 有 了教学 的认 同 , 就多 了情感 的亲近 。陈婉卿 总 为该 区的语文教师作 了题为《 阅读 ・ 生活 ・ 文》 作 的专
2 3日海军 建军 5 周 年 的阅兵仪 式 的盛 况呈现 在大 9
香 港教 育局 的薛燕 萍 老 师 也 给予 了很 高 的评
家 的面前 , 以形成强烈 的对 比。师生们确实感受到 了 价 : 生很活跃 , 动起来 了 , 学 都 孩子们 的表现 欲很强 , 祖 国的变化和繁荣 。课后 , 生在工作纸上写道 :我 都很愿意与 同学分享 …… 学 “ 终于 明 白我 的祖 国是有历史 的。” 我 的祖 国真的进 “ 在周 年分享会上 ,保 良局黄永树 小学做 了经验 步了!“ ”我为我是 中国人感到 自豪 ! “ ”我一定要去天 介绍 。我们 的研究成果《 低年级作文教学启蒙的 问题 安门, 去看升 国旗 仪式 !” ……字 里行 间流露 出对祖 与对策 》 以其敏锐 的视角 , 特的做法 , , 独 赢得 了与会 国的热爱 。 者 的高度赞誉 , 并得到 了香港教育局 的嘉奖 。
生 听、 、 、 能力 的 同时 , 说 读 写 融入 了大量 的 国情教育 广 东省的语文教 研员黄莉莉 老师说 :能在 这儿 元素 。如 : 甲午海 战 中国水师 全军覆没 、 国联军烧 听到孩子们语感这么好 的朗读 , 的很惊喜 !… … 八 真 杀掠夺 、 日军侵华 等血淋淋 的事件 , 让师 生们 了解 了 广西省 的张 惠英校 长说 : 这是 一 堂真实 、 畅 、 流 祖 国近代 屈辱 的历史 。然后 , 又将 14 我 9 9年 1 0月 1 有效 的读写结合课 。整个过程 中, 教师很投入 , 与孩 日开 国大典 、 天安 门庄严 的升旗仪式 和 2 0 0 9年 4月 子们一起观察 , 一起思考 ……

香港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环境、语言态度及教学软件的应用——焦点

香港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环境、语言态度及教学软件的应用——焦点


益受到重 视 何 国 祥


1 997


近 年来 随 着 中 国 内 地 经 济 的 迅 速 发 展


香 港 与 内 地的 经 济 联 系 也 日 益 加深 进

步 促 进 了 香 港人 对 普通 话 学 习 的 需 求
以 便 将 来有 更好 的 就 业 机 会 和 前 景


当 地越
的 人数 成倍 增 加 仅 在
40
1 9 96
年到

2 00 6
年 之间 当 地 人 口 中 会

听 会说 普通 话 的 人 就 由

%增加 到


该 文 同 时 也 提 出 港人 的 普 通话 水 平 不 高 多

三 级 水 平 反 映 了 相 关 教 学仍 有 较 大 的 提 升 空 间

此外 英 语 的 普及 使得 英 语

考考 试科 目 何 国 祥


997

田小琳

1 9
97


政府 机 构 也 逐 渐 对 雇 员 普 通 话
发现 在

水平 提 出 要 求 何 国 祥
19
9 7

小琳
1 997 )
林建 平


2 00 7 )
2 1
世 纪初 香 港 本 地

参加 普通 话 水平 测 试 数在
P SK

P SK )
25
, ,


译 研究

邮箱

了解香港回归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了解香港回归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了解香港回归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香港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自回归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节点。

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在语言、饮食、建筑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深刻地影响着香港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香港,中文(普通话)和英语并行并用,并混合着各类方言,成为城市中独特的语言环境。

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种称为“港式英语”的英语变体,该变体结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独具特色。

例如,在餐馆点菜时,人们常使用“siu mei”(烧味)和“dim sum”(点心)这样的中式英语词汇。

这种语言交流的方式使得中西文化在语言层面上得到了融合,同时也展示出香港人民自豪的多元文化背景。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

香港拥有丰富的美食选择,既有传统的中式烧腊和点心,也有西式的汉堡和比萨。

此外,香港还拥有众多国际餐厅,供应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这些不同的饮食文化在香港的回归后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香港美食文化。

例如,港式茶餐厅是一个典型的中西融合例子,提供既有广东特色菜系又有西方早餐的菜单。

香港人已经习惯了在这样的餐厅里享用一杯奶茶,吃一份烧鸭,这彰显着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程度。

建筑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展示形式。

香港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西文化的元素,并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现代化风貌。

例如,香港的传统建筑通常采用中式屋顶和装饰元素,而摩天大楼则充分展示了现代西方建筑的创新和品味。

香港的建筑风格追求高度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还充满想象力和创意,这种中西文化交流在香港的城市景观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深深影响了香港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

香港回归后,中西方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在这座城市中交汇融合。

香港人普遍崇尚自由、民主和法治,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念有所契合。

香港的教育体系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学校普遍教授中文、英文和其他外语,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香港语文教育界传播着“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声音。

有人主张用普通话教中文,认为这是解决目前香港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法宝,有助于提升香港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人认为这不仅无助于解决学生的语文问题,反而是人为地设置障碍,迫使师生运用一种双方都不熟练的语言,最终只会收到得不偿失的效果。

在对待是否以普通话作为语文课堂授课语言的问题上,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和主张。

前者将采用普通话教学混同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认为普通话是根治语文教学问题的灵妙仙丹;后者则把引入普通话视为洪水猛兽,将普通话与粤语对立起来。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长远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教育界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两种声音在香港回归之前,港英政府奉行“轻中重英”的语文政策,那时候,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声音是不存在的。

回归之后,有人开始思考香港的语文教育是否需要认真地参考内地各省市的成功经验,因此,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构思和风气便开始形成。

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在2000年11月发表了一份名为《学会学习·中国语文教育》的咨询文件,文件中提出一项“用普通话教中文”作为语文课程长远发展目标的建议。

于是,不少学校相继进行“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构思、咨询和实践工作,有些教师在不同场合交流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经验。

不难想象,这种现象对香港中小学将来采用普通话教中文,无疑起到一定的“造势”作用。

当然,现在香港语文教育界并不是一边倒地倾向用普通话教中文的。

本年度,在一个由笔者主持的“用普通话教中文”工作坊上,本人曾向当时在座的四十多位香港中小学语文教师询问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看法。

结果发现,有接近七成的教师面对当前或未来有可能改用普通话教中文,持接纳及开放态度。

换句话说,大约有三成教师对这项改变有所保留,不同意在语文课中强行逆转现时师生沿用已久的粤语,以及对未来极有可能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形势表示忧虑。

持赞成意见的教师认为:1.许多学校都开始实施这项计划;2.这是香港既定的语文教育政策,也是教统局早已订定的语文课程发展目标;3.这是学校吸引学生就读、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策略性做法;4.这是家长替子女择校时的一项重要参照指标;5.基于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相近的事实,使用普通话教学有助学生“我手写我口”,这样,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文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与此同时,反对者则认为:1.没有令人完全信服的证据证明用普通话教中文可以提升香港学生的语文水平;2.根据历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结果显示,香港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能力暂不足以支持他们全用普通话授课;3.俗语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改用普通话教中文,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均要使用一种大家都不太熟练的语言来授课和学习,这样极有可能妨碍师生之间的语言沟通、理解和表达,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和思维能力发展有不利影响,最终是要双方承担“未见其利、先见其弊”的恶果和风险。

由此可见,对是否采用普通话教中文,当前香港语文教师正处于是否采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十字路口,有必要对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所了解和认识。

二、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大趋势和新机遇综览上文赞同者所提出的五项观点可以发现,很多人已隐约地感觉到,用普通话教中文是大势所趋,语文教育改革的旗帜正高高升起,香港中小学能否于现在,抑或将来用普通话教中文,当前确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势所趋”的态势?我们基本上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解读。

第一,随着祖国的经济腾飞及国力强盛,普通话不仅成为联合国认可的一种工作语言,也成为目前国外民众竞相学习的语言。

基于此,香港教师如果要为香港学生的福祉及长远利益着想,不得不承认,多让学生接触普通话,有助于提升香港学生在华语文化圈中的竞争力甚至在国际间的竞争力,有利于维持香港的繁荣稳定,用普通话教中文是达成上述目标的第一步,是实现上述远景的一个颇为合适的切入点。

第二,普通话标志着香港中小学中国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陆续面世的各种语文课程,一再申明用普通话教中文是语文课程的长远发展目标。

鉴于此,政府当局历年来投放了大量资金,用以鼓励及赞助大专院校、中小学及教育专业团体从事相关的研究活动。

有关研究结果的发表和公布,使大多数教师感觉到用普通话教中文是政府所支持的一项重要行动,也是一项促进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极具战略意义的语文教育改革工程。

另外,家长们为其子女择校的决定,学校之间的竞争等,也促使用普通话教中文成为趋势与风尚。

第三,许多人都有这种想法:粤语口语和现代白话文书面语之间的差距是构成学生语文困难的关键所在。

他们认为只有用普通话授课,促使学生用普通话思维,才是解决学生语文学习问题的有效办法;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我手写我口”,解决因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转换导致的写作过程不顺畅问题。

香港回归,普通话的地位不言自明。

正是基于普通话地位之无可替代以及其使用层面之越来越广泛,语文教师采用普通话教中文不但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在这里,笔者虽然无意提出香港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跟随潮流,必须顺大趋势而走的论调,但教师确实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普通话能力、教学信心以及其它条件,对学校行政上的配合、学生的接受程度等作出明智抉择。

教师漠视大势之所趋,固步自封,坚守粤语的壁垒而对普通话的引入采取对立态度是不可取的。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置身在那类矛盾与问题的核心之中,需要抓住机遇,同时,辨明及克服隐藏在机遇背后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直面教育改革的澎湃浪潮时,能够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三、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挑战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将要面对两类挑战,一类是显性的挑战,另一类是隐性的挑战。

显性的挑战直接指向教师的普通话能力。

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自然是要用普通话授课,所以教师的普通话能力是否达标是首先必须考虑的条件。

学术界普遍认为,香港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达标水平应定在“二级乙等”之内。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只有刚刚超过一半(51%~53%)的教师能够达到“二级乙等”或以上水平。

也就是说,有接近五成香港语文教师在用普通话教中文时,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这项数据,具体而清楚地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不少香港语文教师置身在一个“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环境时,需要尽快改善及提升自身的普通话能力,有信心和勇气应付这种教学语言频道的突然转换。

否则,必然会对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隐性的挑战是指向一些一直存在,但却不被人注意的问题。

例如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理念和实践的转变与更新。

事实上,语文教育是一个受教学语言、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多种因素制约的系统。

这个系统能否趋于完善、健康成熟的发展不会只受单一因素影响,其它因素都需要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才有望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

历次的教育改革表明,仅仅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教育问题了。

如果想在“用普通话教中文”中有所成就,教学语言所肩负的任务主要是传意作用。

事实上,在未出现“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声音之前,粤语在香港一直以教学语言的角色而发挥着在语文教育中应有的传意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优秀的语文人才。

今天,我们顺应时势的转变提出用普通话教中文,很明显,教学语言转换不是这项改革的关键。

最为关键的反而是一些存之已久、但却不被我们所重视的隐性东西,那就是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理念的转变与更新。

它们才是改革中的最核心部分、最重要部分。

没有以上因素的转变与更新,恐怕香港语文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只会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这对香港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难言有多大的实质意义。

首先,就语文课程理念的更新来说。

现在一般语文教师所感知的语文课程多数是静态的,是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和知识的。

值得指出的是,学生在这种语文课程中是缺少参与和自主建构机会的。

一般说来,学生在没有运用个人机体和全部感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其头脑是空洞的。

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缺乏感知与理解,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他自己的知识。

即使他们能以背诵方式形式化地记住,也只是短暂的。

由此而论,传统的、静态的语文课程观已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当今知识型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当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用朱熹的“小立课程,大作工夫”来更新自己的语文课程观。

这就是:语文课程不仅仅只有静态的一面,也不单只是一个让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既定知识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语文课程必须能经过调整而腾出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能超出原来课本所要求的质与量和教室空间的局限,让学生有自主实践、体验创新的机会。

这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的课程。

当然,这种语文课程在应用时也许不如传统语文课程那样井然有序,但正是那些看来无序的体验,却体现着语文新课程的生机勃勃和人文特色,是发挥“语文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这种先进理念的核心所在。

因此,解开语文课程理念中静态化、说教化、单一化的枷锁,使之变得动态化、生活化、多元化,是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所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其次,就语文教材理念的更新来说。

无可否认,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是教师用以讲授和学生用以学习的依据。

换一个角度说,教材是贯通教师之所教和学生之所学的一道重要桥梁。

虽然教材本身蕴含教与学的二重性,但在现实教学中采用什么教材却往往来自教师的决定,学生通常是无从过问的。

为此,教材编撰者无一例外地向教师“好教”的角度倾斜,以迎合教师的口味作为开发教材的首要条件。

于是,详尽的教学指引、参考资料、光盘媒体,具体而细致的教学步骤、流程等便成为各套教材争夺市场占有率的锐利武器。

殊不知,这样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材反而有可能成为导致学生厌学的主因。

须知“好教”不等于“好学”,没有从有利于学生体验和建构的角度设想,不留给学生创造空间的教材是很难受学生欢迎的。

“留白天地宽”,当教师选择教材的时候,应该不单单以是否“好教”和是否“包罗万象”为其着眼点;学生是否“好学”和是否留给学生创造、延展、补白空间,理应更值得重视。

另外从选材的角度看,能体现时效性、经典性、情意性的篇章,将更有助于激活学生创造、生成、补白的潜能和内蕴,相对于些那充满说教意味、与学生生活体验有距离、内容空洞乏味的篇章,相信更能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就语文教法理念的更新来说。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离不开“教——学——做——会”这样一种线性的教学方式。

虽然,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教师易于运用及控制,但从今天的视角看,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教——学——做——会”是一种以教师的认识为认识,以教师的意志为意志的“师本式”、连动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对当前客观环境及学生学习心态的转变往往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事实上,现在学生的学习情境是网状的、多维度的、全方位的,而其学习心态是倾向于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