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_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07-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随着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响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制造业发展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收工业品和 初级品的输出率的影响较小,将制造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初级产业、中间产业 和后期产业。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的烟花趋势有方向上的一致性, 即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出版《经济进步的条件》, 进一步阐述了三分法,把第三产业称作“服务性行业”。并发现劳动力转移 的一般过程是先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 这一发现被称为“克拉克定理”。 ●1980年后我国对三次产业划分如下: (1)第一产业:农、林、牧、鱼业; (2)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 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 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 (1)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农业、工业、服务 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发展的新产 业: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和生态维护业。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PPT)
区域开展条件分析
区 区域开展的资源环境根底分析——第二章
域 区域开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三章
分
区域开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四章
析
区域开展的整体(zhěngtǐ)评价——第五章
区域优势及产业分析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第六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第七章
地 必须因地制宜,遵循产业结构开展和空间布局的演变规律
位
(guīlǜ),制定各具特色的区域政策,以求整个国民经济多层
次地、协调地持续开展。
第八页,共四十四页。
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
区
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表现在对商品、劳务
域
劳动力人口:总人口中,只有(zhǐyǒu)一局部人具备从事
区 域
社会劳动的能力,这局部人才能成为劳动力人口。
(qūyù)
劳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年龄〔受法律规定的限制〕
动 力
上、下限之间的人口。
供 区域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与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大体一 给
分
致。
析
区域劳动力质量分析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指向性相同(xiānɡ tónɡ)的产业部门,受相同(xiānɡ tónɡ)条件吸
引,往往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农业区。
第五原因
劳动分工规律
经
济
劳动地域分工是各区域间经济的分工协作。社会(shèhuì)经济按比
(jīngjì)
特
例开展的空间表现形式,也是地区布局条件差异性的客观反映。
区 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开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状况; 域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区域分析与规划
产业的划分掌握“第二、三、四”种划分法,而其他两种仅了 解。
10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产业结构合理化条件 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产业结构合理 性是中心环节
11
(一)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 2、资源状况(自然与人文资源); 3、科技水平(注意科技创新的分析); 4、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全球化背景下分析)。
12
(二)区域产业合理化的评价
1、区域资源利用的充分与否?(注意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 资源结构的分析) 2、产业技术结构合理与否? (注意分析适用技术,技术进 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3、各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是否有较强的转换和应变能力? 5、区域产业结构效益如何? 6、区域间的分工关联充分与否?(水平分工)
18
(三) 第三产业 1、20世纪50-60年代,金融业、商业发展速度迅猛; 2、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有较大的发展趋 势,并且发达国家的整体化水平超过发展中国家20-30年;
19
三、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自学) 1、国家产业政策; 2、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13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见P210-211)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反映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规律 2、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反映产业结构与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 3、罗斯托的主导部门演替与经济成长论 反映经济成长与主导产业部门演替的关系
14
4、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理论 (1)GDP市场占有率模型思想
课外了解:产业结构差异指数、相似指数、产业结构相关 指数、产业分散度、产业集中系数、投入产出系数。
第7章第1节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机制、阶段理论
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 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 可逆转的影响”,就 是“支配效应”。
➢(2)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增长极通 过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 对周围地区发展产生示 范、组织和带动作用, 通过循环和因果积累, 这种作用不断强化和放 大,使其影响范围和程 度加大。
乘数又叫“倍数”,它本是 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卡恩提出来的 ,指经济活动中一个变量的增减同 与其相关的变量发生反应的倍数关 系。
位、大到国家发展格局,等等)
【考研真题】
名词:4分 乘数原理(兰州大学2020) 简答:10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兰州大学2020) 增长极理论(兰州大学2019,2018)
论述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2017)
• 若极化小于扩散,则溢出为正,有利于 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的实质
➢ 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 ➢ 各个环节互为因果; ➢ 其作用强度具有累积效应,使得影响不断增强(正向的或
负向的)。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冈纳·默戴尔(冈纳·缪尔达尔) ➢ 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
:老子追求的是金钱;儿子作为大富翁之子来到人世,追求 的是社会地位;孙子生活在丰裕的财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之 中,追求的是音乐。
香港中文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萧条时期促生娱 乐经济学,经济下行,娱乐上行”。梅兰芳1930年在美国大 萧条时期唱红《汾河湾》;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摩登时 代》因在大萧条时期反映失业和机械化条件下工人高劳动强 度的内心痛苦引起共鸣;2009年春晚赵本山力推小沈阳使其 年票房超过1亿。
人文地理第六章 经济地理学
2、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
某产品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品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某产 品的劳动力相对比重
工业比农业,重工业比轻工业,组装加工工业比 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这 是三次产业转换、工业结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 化的一个重要的根据。 影响因素:不同产业之间技术进步的速度差异是 最重要的。
47.4%
47.2% 48.0% 48.3% 48.4% 49.7%
32.4%
32.7% 34.0% 34.7% 35.7% 35.5%
57.4%
47.6% 47.8% 47.3% 44.4% 43.6%
25.9%
22.2% 22.0% 20.8% 22.6% 22.2%
16.7%
30.2% 30.2% 32.0% 33.0% 34.2%
“产品循环说”美国的弗农提出。立足于发达国家。
所谓“产品循环”表现为以下若干过程: ①新产品问世、扩大市场直至国内市场饱和。 ②这一产品将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 ③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便有资本和技术的出口,资本和技 术与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结合,在输入国发展了这种 产品。 ④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又会使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 到本国市场。这就使开发了该种产品的输出国不得不放弃这 种产品的生产而去开发其他产品。 ⑤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 -产品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按照这种顺序不断循 环上升,这就是所谓的“产品循环”。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2 1978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图1 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示意图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第七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2021/10/14
7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 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区域层次产业结构的 优化和协调做出独特的奉献。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社 会、经济地域分工的产物,都有着不同层次和假设 干区域子系统。如果不同子系统都能发挥各自自有 的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业结构,也就形 成了多样化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区域主导产业,从 整体上形成社会化分工和协作。
2021/10/14
23
4.农业行业结构分析
大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蔬菜、瓜果
麦类 豆类 稻谷 薯类 小杂粮类
早稻 晚稻 …
2021/10/14
24
5.工业结构分析
工业按所有制划分,可分为乡镇工业、地 方工业、国有工业、私营工业、“三资〞 工业 工业也可以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Q<l,那么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
业化部门。 2021/10/14
33
• 5.产业专业化系数
C 1 (Q i1Q i2)
• 式中,Qi为某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 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为不同的区域; ∑为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即正或负〕 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1为区域产业 专业化系数。
商业、科学技术、文教卫生以及其他公用事业等部门,即为生
产和消费者提供各种效劳的部门。
2021/10/14
20
1.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
社会总产值是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和商 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总值,这个层次,主要是 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中,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比例关系的 协调性。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 从一个侧面反映区域工业化的进程和已有的工业化水 平。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一、主导产业的意义(一)主导产业的定义关于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并无统一的解释,但使用已非常广泛,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按这种观点,主导产业即带头产业,即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
与主导产业概念相近的还有先导产业、增长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中,先导产业是指代表先进技术的产业;增长产业是指那些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经济总体平均增长速度的那些产业;战略产业的内涵与主导产业没有不同。
主导产业的概念及其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
就此意义上看,主导产业应是该国该区域有条件发展、有广阔的区内外市场(乃至国外)、对其它产业能产生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带头产业。
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由于该类产业与其它产业关联度大,可以带动许多与其相关的产业配套发展;其二,以新技术、新产品武装其它产业,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
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
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群),因此产生了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论。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先后出现三组带头的主导产业,即第一组是电力工业,带动了大耗电工业的发展(至50年代末);第二组是石油、石化、钢铁、造船等工业,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为若干年后到来的加工、组装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组是新兴的机械工业行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
在我国部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例如辽宁省,在50年代,当时的主导产业曾经是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等产业;到六七十年代,钢铁、化工等工业具有很大的活力,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到了80年代,上述产业已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不了带动作用了。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3o2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47)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4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 联产业、基础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的产业类型。 例如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支柱产业—延长其生命力
➢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 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 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2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 1、市场机制 ➢ 2、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引导和 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环保产业,重点产业等
14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 组合方式。
此处主要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 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5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
(2)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 为新的主导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地理)
2、资金密集型产业
3、劳动密集型产业
4、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消费因素
2.资源因素
3.技术因素
4.基础与传统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二)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1. 能否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二农轻重划分和五大部门的划分方法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为了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联合国于为了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联合国于19711971年年颁布了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英文简称英文简称isicisic19891989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isicrev3isicrev3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sectionsection大类大类divisiondivision中类中类groupgroup小类小类classclass四类
扇面4: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或一般部门;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一、主导产业概述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 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 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 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 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筱原二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将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 产业。这类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可以为其提供成长 的空间。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7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数量比例
关系。
关键词:技术经济联系、数量比例关系
二、区域产业结构
● 不具备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和产业
● 形成了区域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 ● 区域间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 区际之间的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
3.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 ● 市场机制 ● 计划机制 ● 政府调控机制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一、区域主导产业
1.区域主导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产生长远性影响作用的产业 部门。
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保持着持续的高增长率计划机制 ●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政府调控机制
值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
● 产业结构由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
度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
● 产业结构由生产型占优势地位向服务型占优势
地位的方向演进。
2.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
3.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导向 (1)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的依据
●区域的自然禀赋
●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总体水平 ●地域分工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
1.区域专业化产业 区域专门化产业是指能发挥区域优势、具有区域分 工意义、主要为区外服务的产业。 关键词:能发挥区域优势 具有区域分工意义 主要为区外服务
(1)区位商(劳动力专门化率)
劳动力专门化率(SL)=
区域内某一产业劳动力人数占该区域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
=
该产业全国劳动力人数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是对一个地区内不同行业的分布情况和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特点、特色产业以及发展优势。
下面是一篇关于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的1200字以上的文章。
一、区域产业结构概述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其中一地区内各类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关系。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协调发展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导产业的确定和重要性主导产业是指其中一地区所具有的,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突出作用和基础性影响的产业。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起到了牵引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确定主导产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导产业应具备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等;其次,主导产业应具备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加值能力,在区域内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再次,主导产业应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产业有较好的产业链衔接和协调发展关系。
主导产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导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增值网络;其次,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具备较高的创新和科技含量,对地区经济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再次,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效应,能够带动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最后,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参与能力,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开放和国际合作。
三、区域主导产业的类型和特点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类型和特点因地区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资源型主导产业:该类主导产业以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此类主导产业在地区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增长。
第7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
15
库兹涅茨、钱纳里等的产值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关模型
西蒙· 库兹涅茨模式(1971年) 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模式 (1970年)
产值比重 (%) 产值比重 (%) 人 均 人 均 GDP GDP 第一产 第三产 (美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美 元 ) 第二产业 业 业 70 150 45.8 36.1 21.0 28.4 33.2 35.5 100 300 46.3 30.4 13.5 23.1 40.1
库兹涅茨、钱纳里等的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关模型 西 蒙 · 库 兹 涅 图 模 式 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模式(1970 (1971年) 年) 人 均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人 均 三次产业的就业的结构( %) GDP GDP 第一产 第二产 第三产 (美元) 第三产业 ( 美 元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业 业 业 70 150 300 500 80.3 63.7 46.0 31.4 9.2 17.0 26.9 36.2 10.5 19.3 27.1 32.4 100 300 600 1000 68.1 49.9 34.8 28.6 9.6 20.5 27.6 30.7 22.3 29.6 37.6 40.7
区 域 规 划
☞农、轻、重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
服务业
5
(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
分
1)三次产业的划分
区 域 规 划
2)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
6
(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产业的功能分类)划分
区 域 规 划
☞主导产业
☞辅助产业(关联产业) ☞基础性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以荆州市为例第一章: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及其特征、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
在某特定区域内,之所以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特定区域的优势和全国经济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所决定的、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条件制约性。
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对产业的类型和演化的影响。
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
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是前者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们在区域上得以统一多样性。
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开放性。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
第二章:产业的划分一、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
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内容: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第二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
缺点: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D.Fisher)完成的。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第七章 第一节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1)增长极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借鉴增长极理论指
导产业布局。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比如经 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对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国 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推行这种增长极模式,通过多层次的增 长极带动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 • (2)点轴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和生产轴理论的 延伸,比如T字形的产业带、字型产业带、弓箭型产业带、 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
(二)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人口
社会 历史
行为
集聚 与分
散
基础 设施 条件
市场 因子
技术 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以信息技术(IT)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是新型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基础设施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数字型基础 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兴起,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所谓新型基 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 础设施体系。从新基建涉及的范围看,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 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布局又会受到国际产业转移 和世界分工的影响,世界产业的空间格局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世界经济地理正在被重塑。
第七章 第一节
三、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首先,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差异化密切相关。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保持各个产业的平衡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可以降低产业风险,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其次,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对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区,通过分析主导产业的存在和机会,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受到冲击或市场饱和时,可以通过分析其他潜力产业并进行引导,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同时,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地区,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
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在政府制定政策时提供决策依据。
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了解地区的产业结构情况和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以确定合适的政策举措。
例如,对于一个农业地区,可以制定政策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而对于一个工业区域,可以制定政策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为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进一步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中国的广东省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对其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广东省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业和家电制造业。
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广东省的经济快速增长。
同时,广东省也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广东省的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的分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可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分析也能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对于一个地区,深入了解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两江新区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分析
第七章两江新区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分析4.1 产业结构分析4.1.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涵盖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拥有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研究两江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区域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两江新区内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
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一般地说,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
(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
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我国主要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产业革命往往是由于制造业的革命引发的一场导致三大产业全面变革。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 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 产业的划分
2. 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
➢ 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从三次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产业的划分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三、产业结构分析导产业的概念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和选择基准 三、主导产业的优化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 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饮食、旅游、科教文卫
(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 序对产业的划分
1. 三次产业的划分
➢克拉克的发展 •《经济进步的条件》(1940)
•划分标准:距离最终消费的远近
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包括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等部门 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包括采矿业; 第三产业:主要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和无形产品生产部门 •克都特拉采点(克用:1的))三强分调法第(三目产前业发的达性资质本就主是义服国务家(和服大务多性数产发业展)中国家 金克拉融(克、2定饮)理食除:、农劳旅业动游、力、工转科业移教以的文外一卫所般、有过建的程筑部是业门先、都由运是第输第一和三产通产业讯业到、:第政商二府业产行、 政业、,律然师后以再及由军第队二、产监业狱到等第三。 产业。
布局一般要求接近资源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在发生 变化。
资金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
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特点:基建和生产投资量大,工艺复杂、技术设 备庞大,产品原材料消耗大,单位投资能容纳的劳动力相对较少,劳动生产 率高。
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
“纵观世界经济史,可以发现人类的生产活动有三个发展阶段,三次产 业的划分是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相一致的。第一阶段……第二阶 段……第三阶段开始于二十世纪,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 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不断地流入旅游、娱乐、政府和个人服务、文学艺 术、科学教育等活动中。” •划分标准: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阶段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 互依存关系划分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 分类:
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门 第二部类:消费资料部门
分类目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 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特点:没有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 互依存关系划分
3.东方核算体系
分类标准:不同的社会生产环节 分类: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 特点:现在已经很少采用;没有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 序对产业的划分
1. 三次产业的划分
➢分类标准: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农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的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制造业 或工业 第三产业:派生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 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
组合关系。
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 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 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 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 ➢ 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 序对产业的划分
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四个层次
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 业、物资推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 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 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2.列宁的农轻重分类法
分类标准: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 分类: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特点:简便易行;没有包括非物 质生产部门
国家统计局: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 的工业;轻工业为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 互依存关系划分
辅助产业(配套产业、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 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围绕主导 产业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基础性产业: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 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部门。
(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的
划分
资源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
➢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基础上提出 需要发展的新产业 ——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和生态维护 业。
(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主导产业:代表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在全国或较大区域劳 动地域分工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核 心,主导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
➢特点:系统、全面
➢创立者:阿伦·费希尔(Allen Fisher)、柯林·克拉克 (Colin Clark)
(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 序对产业的划分
1. 三次产业的划分
➢费希尔的创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导致这次生产过剩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没有认
识到社会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即随着按人口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 们对食品的需求相对减少,对服务和精神产品以及知识产品的需求相对增 加。” •《安全与进步的冲突》(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