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修订)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是高中政治常考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政治必修3课本中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知识点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5、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高中政治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一、源远流长 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 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古巴比伦遗址
埃及金字塔
中国的万里长城
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 已
夭中折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 中印断度而文延化因续雅至利今安的人入古侵老而文雅明利。安化源。远 流埃长及是的中文化华渊文源化甚的古,基但本历特经征希之腊化一、。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
践。
(根本途径)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主体、出发点)
(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
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
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基本途径)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
让我欢 喜
让我欢 喜
让我欢 喜
2005年10月由韩国 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 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 遗产著作”
让 我

拟将中医改为韩医 申报世界遗产
面对传统文化的现状,让人欢喜让
人忧,何能解忧?
4、把握今天 复兴文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 繁荣兴盛。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煌。
(结合实际)
知识小结

1、回望古代 灿烂辉煌(历程)
源火
远 流





长脉
( 表 现 : 历 程 )
2、走进近代 文化衰微 (原因:内、外因)
3、反思今天 喜忧掺半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答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答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①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③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②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奠基时期。

③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④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⑤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⑥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⑦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⑧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4.中华文化的现实意义:探讨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中华文化的一个方面。
2.主题:各小组围绕中华文化的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古诗词中的审美情趣”等。
4.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实地参观、观看纪录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3.培养学生尊重、包容、理解和借鉴其他文化的态度,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
4.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此外,通过课堂展示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这种反思与评价机制有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组合作
为培养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中华文化的一个方面。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研究、实践等方式,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中华文化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让他们将所学知识以口头报告、表演、PPT等形式展示出来,以此检验学习成果。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思维导图_知犀思维导图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思维导图_知犀思维导图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我们的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内容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封闭较隔绝,受外敌侵略的影响小。

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最具说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自夏商时期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怎么样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②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懂得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及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2、关键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3、核心素养:增强政治认同,认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教学重点】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文化生活的整体结构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主要内容是文化是什么,介绍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文化对社会,对人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内容是文化为什么,介绍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内容是怎么看,介绍中华文化的特点,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内容是怎么办,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当代文化生活。

导入新课了解了文化的作用及文化的发展,我们接着来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

讲授新课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2.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3.懂得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及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62--66,思考下列问题:(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表现?2.通过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感受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含义、见证(表现)、原因是什么?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表现及原因这种衰微与国家衰落是什么关系5.现代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思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什么?今日是否存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比较古巴比伦:公元前3500年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入侵,巴比伦王国灭亡。

高中政治必修三6.1

高中政治必修三6.1

《史记》 《尚书》 《春秋》 《汉书》 《三国志》《二十四史》《资治通鉴》 《国语》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 《元史》《明史》《清史稿》 《国语》 《左传》等……
中华古代文化辉煌的历程
殷周 春秋 秦 战国 朝 汉朝 隋唐 宋元明 明清
天命 神权 百家 统 独尊 保民
争鸣 一 儒术 敬德
高度 宋明 发展 理学
西方 文化 传入
发 源
雏 形
划 时 代
至 尊
全 盛

延 续
衰 微
近代中国 文化走向衰微——原

内部原因—由于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外部原因—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 巨大冲击。
=^_^= 温馨的微笑!!! Y(^_^)Y 举双手胜利 ^o^/ 欢呼 ^o^y 胜利 ^o^y ↖(^ω^)↗ 小猪为你打气! ~^o^~ 加油呦!
中国 中国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纪 中国第一部 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 中国最早的 第一部 国别体史书 断代史史书 传体史书 断代史史书 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史书 纪传体 史书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汉字的精神:
方、正、和谐
我们的汉字不仅书写着中华 文化,也传承着中华文明,更表 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 Iしovのyou━━━━☆┓ ☆就向流星许个心愿☆对你说声我爱伱 ☆ ┃*^o^*☆*^o^*☆*^o^*☆*^o^*☆*^o^*┃ ┗☆━━━━ Iしovのyou━━━━☆┛
近代中国的衰落必然导致中华文化的衰 微,而文化衰微又加剧了国家的衰落。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解析]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是汉字标志着人 类进入文明时代,①不选;我们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 原则,不应认为自身的文化具有优越性,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不选;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正确;汉字具有 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D。
长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 2.素养提升: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
字和史书典籍。
长的基本特征和强大生命力,增强
3. 了 解 中 华 文 化 衰 微 的 原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确实现中
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 华文化的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
文化新的辉煌。
党的领导。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史 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3)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②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③要立足社会实践,着 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政治必修三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三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内心修养
道家思想注重内心修养和 精神追求,通过修炼内心 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法家思想
以法治国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重刑轻赏
法家思想认为重刑可以遏制犯罪,轻赏可以激励 人们遵守法律。
强化君权
法家思想强调君主的权威和权力,认为君主应该 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佛教思想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它强调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追求个人与宇宙的统一。
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还是一种生活实践。它要 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注社会、 关爱他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XX
PART 03
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REPORTING
XX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音乐艺术
1 2 3
音乐艺术概述
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音乐艺术的流派
中国音乐艺术流派丰富多样,主要有古典音乐、 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 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音乐艺术的代表人物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如冼星海、聂耳、阿炳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不 同时期的音乐艺术高峰。
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概述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强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绘画艺术的流派
中国绘画艺术流派众多,主要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每种 画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
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画家,如顾恺之、张择端、徐悲鸿 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绘画艺术高峰。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知识点总结高中学生学习政治必修三第六课内容,必须以知识点为单位,逐个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知识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注意: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②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注意:①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引,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注意: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但不等于各民族的文化之间无共性。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高中政治必修三常考知识点1、如何进行文化传承?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②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盘继承。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2)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2)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2)5、中华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被成为凝固的艺术,是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记。

③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绚丽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局部,对今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开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继承性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存着根本特征,同时,它的详细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③显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开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加民族认同感和凝合力。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相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辨别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正确的看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开展要求的、踊跃向上的内容,应当接着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开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需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处理好继承与开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开展的必要前提,开展是继承的势必要求。

继承与开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文化在继承的根底上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继承。

因此,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开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有者。

(5)影响文化开展的重要因素:①从文化传承的外部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运动;②就文化自身的传承的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及教育。

(6)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缔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7)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

(7)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最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课件-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BY 张胜利

最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课件-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BY 张胜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 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 亡。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 凝聚缕缕遐想。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
作用: 使文明得以传承,书写中华文明。 意义: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识。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
(3)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 证——史书典籍
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并设有史官 特点:规模大、存留丰富、为世界所仅有。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 论文》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中 国 印 舞 动 的 北 京

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设计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外自主探究学习与教师的课堂授课解释与阐明,让学生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其历经的辉煌历程与见证、我们党在现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中华文化篇章的作用以及国家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教师采用情景创设法、探究小组讨论与分析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加深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探究及教材大量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近代的衰微过程,在探求文化延续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难点: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五、教学过程(一)古代辉煌的历程◇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明清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泛吸收外域文化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儒家思想正式形成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C.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本题考查文字的有关知识。注意设问题眼“错误的”,属于逆向选择。 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 C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本题选C。
12345
4.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答案 解析
(3)广大人民的辛勤创造。劳动人民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直接创造者,也是 科技文化成果的直接创造者。 (4)古代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对外交往程度的加深, 扩大了文化视野,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2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 的文化传统繁衍不息,拥有着辉煌的文化发展历史。下列关于古代中华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探究导引
探究点二 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原因
2016年10月24日,印度尼西亚玛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第三届“孔 子学院日”庆祝活动。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而孔子学院则
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义 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
点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界所仅有
联系 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典型例题 例1 (2015·福建高考)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答案 解析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思维提升
1.判断 (1)秦汉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 ) 提示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 ) 提示 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课 第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后 含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课 第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后 含答案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1框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A)A.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者所借鉴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文化具有继承性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点。

A项符合题意;B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项体现了传统文化;D项强调了外来文化。

故选A。

2.《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并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

此事一报道,随即引发教育界的激烈争论。

下列对“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看法正确的有(A)①在数字时代,强迫儿童用他们以后几乎用不到的字体写字是浪费时间②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重要的是键盘,而不是书法③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该做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④书法是文化、艺术的典型形式,该做法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④解析]③④是对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的正确看法;①本身明显认识错误;②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3.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

“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

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

这说明(C)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故①④入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

③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排除。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识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的特征及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并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古代辉煌的历程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具体内容如下表:1.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知识点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议话题·强认知]自古及今,我国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如何认识汉字的地位及作用?提示:(1)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很有说服力的。

(2)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析重点·解难点]一、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1)源远流长是从纵向角度说的,是指历史悠久,没有中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政治: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必修3)

政治: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必修3)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概述·此为高二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第三单元一共有2课,4个框题,主要是认识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第四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铺垫。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本框题是第三单元的第一框,同时是第三单元的引入·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识记:文字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域文化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见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包容性,通过讨论与分析相结合和探究法,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中华文化近代衰微的原因,让学生树立重塑中华文化辉煌的信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对文化的基本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是有了一些共性的认识;·在语文和历史科的学习当中,学生对我国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我国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使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政治: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必修3)刘宇清

政治:3.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新人教必修3)刘宇清

• 1.文化的产生 • 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 烂的文化.
• 2.中华文化的特点
• 横向看:博大精深 • 纵向看:源远流长
• 3.影响
• 对中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 展道路 • 对世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重大的作用.
文化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 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 交流碰撞:
1.新旧知识点的联系(3分钟)
2.引入时事,提出主题(2分钟)
3.教学分析,师生互动(15分钟)
4.知识延伸,成果提升(10分钟)
5.分析总结,知识构建。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 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什么? • 3、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其有何影响? • 4、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其有什么特 点? • 5、对于传统美德,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 对待?
秦朝的商鞅,“徙木为信”, “谁把那木 头从城的南门移到城的北门就给予重赏(10金)”, 人们都表示怀疑,这时,一个年轻人将所立之木 搬到北城门,商鞅果然赏10金。因为他讲诚信, 取得了国人的信任,从而使变法得以成功。
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 • • • • • • • • • •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奉献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崇高志趣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昂扬锐气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浩然正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政风范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 ————广阔胸襟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英雄气概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社会理想
为什么中华文化 历经沧桑,饱受磨 难,却绵延不绝, 历久弥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 种、79337卷、装订 成36000余册。保存 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
辉煌历程
文字
见证
探寻 原因
史书典籍
载体
包容性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1.《中华世纪坛序》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 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 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其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 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 本特征是( )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539年波斯入 烟消云散
结论:它侵,们巴比都伦曾王国创灭造亡.了自
己独特而源远的文化,但都因 公历元史前3的000中年 断公安没元人前入能1侵5流,0雅0年长利,安雅,化利成雅为利世安化 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遗憾!
古埃及 古代中国
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2100年
先后希腊化、罗马化 希腊、罗马化、 伊斯兰化,面 目全非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泥板字-楔形
文字
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 河,恒河流域,是佛教的 诞生地, 古印度人民还 发明了0-9的记数符号, 后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 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 数字。古印度人民创造 了辉煌的文明, 摩亨 佐达罗遗址是其中的代 表。公元前1750年 印 度河文明突然失落 被 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 化。
多样性
第 三 课
文化在交 流中传播


向 文化 向 继承性
第一、二课 第 四 课
文化创新 第五课
文化在继 承中发展
1.中华文化在古代走过了怎样辉煌的历程?
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 长的见证是什么?
3.文字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我国的史书典籍 有何特点?
4.如何再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如何弘扬中华 文化?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
衰微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内因)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外因)
决定
国家衰落
文化衰微
政治、经济
反映 反作用
2.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 繁荣大发展
经济上: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中国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争力
①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D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①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 ③④
•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 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 中,唯中国为最发达。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世界上有几大文明,分别是什么, 它们至今是否存在?
古巴比伦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它们都曾经创造了自己独 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 中断而没能延续至今,成 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中 的遗憾!
中华文明
回顾四大文明
古巴比伦
巴比伦是人们已知 的历史最悠久的古 代东方国家。据历 史学者推断,约在 公元前四千年代, 居住在这一带的苏 美尔人已有较为发 达的文化,不仅发 明了文字,而且发 明了用于书写文字 的“泥板书”。公 元前538年,巴比 伦王国被并入波斯 帝国的版图。 古老 的两河流域文明最 终湮灭。
A.源远流长 C.博大精深
B.唯我独尊 D.独树一帜
2、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B
3.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
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B )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 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 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 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产生 宋明 理学
近代 西方 文化 传入
宋明理 学对后 期封建 社会影 响较大
中国 传统 文化 面临 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表现: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 经沧桑,却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 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 穷的魅力。
中药里的惊世发现——甲骨文
意义: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 时代。
②汉字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意义:汉字的发明标志中华民族进入 文明时代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史学典籍
(1)汉字汉字的作用和地位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 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作用)
荣,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这说明(

A、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B、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C、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
D、坚持改革开放是创造中华文化辉煌的根本原因
5.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
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300万台湾同胞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 源远流长 --元明清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在古代走过了怎样辉煌的历程?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发展阶段
发展 时期
文化 思想
在中 华文 化发 展史 上的 影响 作用
一、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 殷周 春秋 秦

时期 战国
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明
天命
文化思 神权
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 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
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 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
里发现了距今3千多年前的 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
汉字-甲骨文。
今所知最古老的成熟汉字。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汉字:
①文字的作用: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想 “敬
德保
民”
在中华 思对想早
文化发 期中
展史上 的影响
华文 化产 生深
作用 刻影

诸子蜂 起、百 家争鸣
形成古 代中华 文化思 想的雏 形
促进 统一 的民 族文 化发 展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独 尊 儒 术
儒家 思想 成为 正统 思想
古代 中华 文化 高度 发展
进入 气度 恢弘 的全 盛时 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即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 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但不是“直接”转化,故②项错误。
4、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
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深
切感受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在繁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古埃及,一般指公元 前32世纪左右至公元 前343年波斯灭亡埃 及这段时间内尼罗河 下游地区的埃及文明
埃 及 金 字 塔
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
但历经希腊化、罗马
化,伊斯兰化,已与 希 艾 古代面目全非。 腊 菲
古索 城斯 遗 址
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比较
国家 古巴比伦
古印度
产生时间

康有为
《二十四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 下迄明朝末年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 其中包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氏族公 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阶段。
它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 军事、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
• 它包括了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
清乾隆时经十年编成。 是中国古代最大的 一部官修书,也是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 部丛书,分经、史、 子、集四部,故名 四库。
文化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 代性。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 )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中华文化的发展应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 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 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基本途径:) (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结 合实际)……来自(2)(我国)史书典籍
①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 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 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③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