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合计
657
100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
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犯 罪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人 的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需 要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 结 构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 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恶性转化
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 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 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 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 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 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
2.突变模式
(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 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 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 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 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 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 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 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 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 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 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 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 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 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历程课件

犯罪心理的历程课件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四、犯罪人作案出逃心理及对策
第36页,共42页。
一部分犯罪人在犯罪后,为了销 赃和挥霍钱财,或为了逃避打击, 或为了其他目的,往往选择出逃。 由于各人的特点不同, 经验不同, 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 行为也有所不同。
第一小节 犯罪心理的 发展变化
第2页,共42页。
一、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阶段
•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被动型和主动型
•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因社会化缺陷而 犯罪的类型和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
•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偶发型和习 惯型
•以犯罪活动在主体生活中的地位划分:业余型 和职业型
第11页,共42页。
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
•定型化阶段
–犯罪意识定型化、犯罪方向定型化、犯罪行为 定型化
•个性化阶段
–牢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变的需要结构、典型 的犯罪性格,以及犯罪行为的习惯性、连续性、 类似性、狡诈性、残忍性
•职业化阶段
–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背包党
黄牛党
第12页,共42页。
四、犯罪心理的弱化
•犯罪心理形成后,经过实施犯罪活动,渡过 隐蔽作案或流窜作案的犯罪生涯,一般情况
下,其犯罪心理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 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这种过程就会继 续得到发展。
第8页,共42页。
犯罪心理得到强化的原因
•犯罪体验的愉悦感所带来的正强化影响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榜样的示范作用(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 习理论) •惩罚的负效应:受处罚后,变本加厉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一)犯罪动机的变化 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2、犯罪பைடு நூலகம்机强化的形式 (1)动机的实现 (2)动机的派生 (3)动机的转移 (4)动机的重合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二)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1、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2、非法欲望更强烈 3、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4、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5、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6、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7、形成犯罪人格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主体因素 (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1、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 2、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 3、条件限制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 1、需要 2、情绪 3、认识 4、意志 5、犯罪经验 6、犯罪习惯 7、犯罪模仿 8、犯罪准备 9、生理状况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一、主体外因素 (一)外界积极因素 1、惩罚的正面效应 2、教育与综合治理 3、情境变化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
(二)外界其他影响因素 1、犯罪机遇和现场条件的变化 2、犯罪目标或侵害对象的变化 3、被害人的态度 4、共同犯罪人的影响 5、惩罚的负效应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一、概念和机制 (一)概念与动因 1、概念: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受到内外因 素的刺激和影响,由显著的变动状态转为相对静 止的状态,或者由较强活动变为较弱活动的渐进 过程。 2、动因: 外抑制:外部强大抑制力的控制与引导。 内抑制:犯罪人内在积极因素的配合
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经典---犯罪心理学

经典---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学之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犯罪心理学之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L/O/G/O
095621020 申桂平
主要内容
犯罪人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犯罪人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1
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2
3
一、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自我辩解心理 合理化 比拟 投射 补偿
犯罪决议状态 制定周密计划 准备作案工具 树立作案信心 等待犯罪时机的焦虑
二、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兴奋 紧张 恐惧 初犯表现明显,惯犯、累犯表现得不那么明 显
变化过程 紧张、恐惧 感,停止犯罪
平静
恢复理智情
三、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1.情绪表现 不安、恐慌 麻木 2.行为表现 试探 其他反常行为 得意、满足 罪恶感
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一)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
1.要产生内部心理矛盾 2.要有促进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动因 3.要遵循转化规律
(二)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
1.渐进型
初步的、不彻底的,按总的趋势还是朝好的方向 发展
2.顿悟型
通过一件事的震撼,猛然醒悟,重新做人
3.反复型
有改好的愿望,但是由于罪习太深,改进有一定 困难
三、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一)犯罪恶性发展的条件 1.不良诱因的刺激
2.非法欲望的满足 3.惩罚、改造措施不力
三发展的阶段 1.定型化阶段 2.个性化阶段
3.职业化阶段
THANK YOU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犯罪心理发展变化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犯罪心理发展变化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犯罪心理发展变化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犯罪心理发展变化”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犯罪人已形成的犯罪心理经犯罪实施和在实施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度变化、动机变化和状态变化。

(1)深度变化。

指犯罪心理的加深、加强或淡化、削弱。

(2)动机变化。

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犯罪行为完成后,动机和需求种类的更迭、重合、转换等。

(3)状态变化。

指犯罪人在犯罪前后、刑事诉讼过程中以及监禁处遇中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并非凝固不变,而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在内外因素的不断相互作用下,通过动机斗争,可进一步导致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即良性转化与恶性发展。

(1)良性转化。

即犯罪心理形成后,由显着的变动状态转为相对静止的状态,或由较强活动变为较弱活动的渐进过程,以
及在此基础上的抑制和消退。

有外因和内因,其外因主要有刑罚惩罚的正面效应、教育与综合治理、犯罪人生活环境变化等因素;其内因主要有行为人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以及各种自身条件限制的影响。

(2)恶性发展。

即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心理经由强化走向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从初犯发展到惯犯、职业犯的过程。

表现为犯罪心理中各要素的强化和犯罪心理结构整体性的强化。

其原因主要有:在实施犯罪活动中行为反馈的影响,其他犯罪人的示范作用,刑罚惩罚的负效应。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页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那 些畸变心理原因有机而相对稳定组合。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2页
(二)为何要用“犯罪心理结构” 1.它表明犯罪心理存在状态 2.它与心理科学用词习惯吻合 3.它符合系统论观点 4.它能教好地反应犯罪心理学动态改变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9页
(二)调整结构组成要素
1.偏倾自我意识 2.扭曲道德意识 3.错误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0页
(三)特征结构组成要素
1.特定气质 2.消极性格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能力 4.不良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1页
(四)犯罪人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36页
文化冲突论有两个基本假定
第一:社会中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一样文化规范 ,包含道德规范,行为规则等。社会群体是多元, 这也使得文化规范也是多元。 第二:任何个体指导自己行为规则,都是他所处社 会群体文化规范。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所属群体规 范倾向,这么一来,当某人在俺这自己群体文化规 范行事时候就可能触犯其它群体文化规范,引发冲 突,其极端情况即是犯罪产生。
1.消极、不良心境 2.实施犯罪时异常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2页
(五)犯罪人潜意识
1.动力结构中潜意识 2.特征结构中潜意识 3.心理状态中潜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3页
六、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改变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 • •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根据材料分析以问题: 张某是怎样走上盗窃道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发展和 变化?
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
•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 内化机制是以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的,在具 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 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定型化,进而萌生 犯罪意向。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
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 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 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 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

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0

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0

而不是消除自己的需要。这才是预防犯罪的良方。否则,犯罪的预防
将和需要的消灭划上等号。这将导致犯罪预防的虚无主义。 在犯罪的侦破中,重要的是去分析犯罪人采取某种手段去实现某 种目的的原因,而不是分析人为什么会有物质的与精神的需要。
04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挫折感 (1)需要的多样性(范围) (2)需要的无极限性(程度) (3)需要满足的限制性(社会规范和条件、个人条件与能力) (4)欲求不满的普遍性 (5)挫折与挫折感
(4)虽然犯罪动机模式。行为人不存在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犯罪结果不
是他所期望的,只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在特定情况下由于过失而
造成犯罪。
03
影响犯罪发展变化的因素
主体外因素
积极因素
惩罚的正 面效应
教育与 治理 负效应 逆反性 刺激性加剧 情景变化
主体外因素
外界其他因素
25% 45% 65% 85%
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 发展变化的因素
C l a s s R e p o r t
目 录
CONTENTS
01 犯罪动机 02 犯罪行为的发生
03 影响犯罪发展变化的因素
01
犯罪动机
01需要与动机概述 需要 动机 凡是引起和推动人去从 事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 需要的愿望与意念,就 是这种活动的动机
不足与求足
事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 需要的愿望与意念,就 是这种活动的动机
03需要的实践意义 在犯罪预防中,重要的是消除人的违法犯罪的动机,而非消除人 凡是引起和推动人去从
事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 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无法消除的。要通过宣传教育,告诫社会大众在 需要的愿望与意念,就 是这种活动的动机 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尽可能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去实现需要的满足,

第05章 犯罪心理机制及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05章 犯罪心理机制及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返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五章 犯罪心理机制及犯罪心理 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犯罪心理形成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形成机制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三、萌发犯罪意 即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 动或意图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五、犯罪决意 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做出了最后决定
返回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内外化机制 基本含义: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 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 制;从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 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一)内化机制 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 2.模仿学习机制 3.角色扮演机制 4.自我强化机制
(二)外化机制 1.预谋发动机制 2.情境互动机制 3.挫折攻击机制 二、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三、量变质变机制 四、防御机制 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 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 自我保护的方法。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 二、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 (一)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1.犯罪前 2.犯罪过程中 3.犯罪后 (二)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 1.在侦查过程中 2.在讯问中 3.在审判中

犯罪心理学(升级版)(一)2024

犯罪心理学(升级版)(一)2024

犯罪心理学(升级版)(一)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升级版)是对犯罪心理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和提炼,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和犯罪处理中的应用等方面。

本文以五个大点为主线,分别从犯罪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犯罪人群的分类和特征、犯罪行为的动机、犯罪心理的变化与干预以及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犯罪心理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总结。

正文:1. 犯罪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2. 犯罪人群的分类和特征- 犯罪人群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犯罪人群的社会背景与家庭环境- 犯罪人群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 犯罪人群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3. 犯罪行为的动机- 生物学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犯罪行为的动机分类:经济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等- 犯罪心理学理论对犯罪行为的解释4. 犯罪心理的变化与干预- 犯罪心理的发展过程- 犯罪心理的变化因素- 犯罪心理的干预方法:心理矫治、心理辅导等- 犯罪心理的预防策略与措施5.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 受害者心理援助与支持- 犯罪证据分析与鉴定- 犯罪心理学在审讯过程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在刑罚执行中的作用总结: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全面阐述,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机,为预防和处理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刑事司法系统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并为犯罪防控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心理+情境 犯罪行为
二、犯罪情境
1、侵害对象 2、现场条件 3、现场气氛
三、意志选择行为
1、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 2、刺激情境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 往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
三、反应性行为
特征
1、不是事先预谋的 2、刺激情境的作用大 3、没有或只有短促的心理过程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突发式 机遇式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1、不良的交往与模仿 2、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 3、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4、违法尝试获得体验 5、犯罪意向萌发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1、互动律 2、心理选择律 3、“量变-质变”转化律 4、反馈-强化论
表现形式
1、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 2、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3、习惯性犯罪行为 4、变态反应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一)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表现
1、自我辩解 2、犯罪决意形成状态 3、等待犯罪时机时的焦虑状态
(二)犯罪人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影响因素: 1、犯罪经历 2、犯罪人的个性 3、犯罪的准备程度 4、情境因素 5、犯罪的组织性
(三)犯罪人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1、情绪表现 2、异常行为表现
二、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一)条件 (二)类型
三、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一)条件 (二)症状
(三)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5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犯罪过程中的动机变化
一,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和因素
(一)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二)内在因素的发展变化 (三)外在因素的发展变化
二,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形式(一是同一动机 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形式(
的强化或弱化;二是一种动机转变为另一种犯罪动机;三 是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概念及其原因 1.愉快体验的正强化影响 2.榜样的示范作用 3.惩罚的负效应 二,犯罪心理结构各要素的强化 1.非法欲望更为强烈 2.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3.作案自觉性及主动性增强 4.作案技能提高且 犯罪经验丰富 5.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6.形被迫供述: (3)吞吞吐吐:
(二)法庭审理阶段 二 法庭审理阶段
1.审判前(1)恐惧与不安; (2)预测刑期: 3)积极防御: (4)敬畏和期望; 2.审判时(1)羞耻; (2)忏悔; (3)怀疑; (4)恐惧: (5)抗拒; (6)防御: 3.判决后(1)稳定: (2)不满: (3)悲观: (4)狂躁:
(二) 实施犯罪期间
6.得意 7.沉静
1.兴奋 2.紧张 3.恐惧 4.愤怒 5.怨恨
(三)犯罪后
1.满足 2.麻木 3.惊恐 4.试探 5.罪责感
二,刑事诉讼过程的心理状态
(一)羁押预审阶段 一 羁押预审阶段
1.对抗心理倾向: (1)畏罪 (2)侥幸 (3)抵触 (4)戒备 2.顺从心理倾向
(5)对立
3.研究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掌握其规律,有 助于做好犯罪预防,侦察破案和对罪犯的矫治改 造工作. 4 4.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大体上可划分为孕育 形成的初始阶段与恶性发展的深化阶段,并依不 同标准.有被动型与主动型,社会化缺陷犯罪型 与反社会态度犯罪型,偶发型与习惯型,业余型 与职业型的阶段划分. 5.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受到行为人内在的动 机冲突和多种内在,外在因素变动的影响.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第一节:犯罪行为心理学早期发展史•一、西方国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犯罪心理的根源“由邪恶幽灵引起”、“中了恶魔的结果”•苏格拉底:从人的面色和头形来推断善恶(面相)28•柏拉图的犯罪心理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8~公元前348)认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其恶的部分,人就不会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亚里士多德:头部形状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者的头盖骨形状与正常人不同(颅相学),诸葛亮:魏延有反骨;许多犯罪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邪恶的本性。

•近代,英国学者J.洛克“自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意志的表现”,“犯罪也是一样,行为人对自己所发生行为要负责,法律要惩罚的就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法国学者孟德斯《论法的精神》犯罪人的精神有重大质变,“悖德狂”和“色情狂”是这种重大质变的结果和表现•人为了追求快乐、为了得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才犯罪•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犯罪心理学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性本能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1936年,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A.F.布朗纳通过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提出“情绪障碍理论”•1939年,犯罪学家E.H.萨瑟兰出版《犯罪学原理》,提出“不同接触理论”•1940年,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出版《精神病质的人格》: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上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二、我国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一)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1、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例:孟母三迁;西晋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2.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诸子百家“人性善恶”• A.告子的性无善恶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3.条件限制。包括生理条件(年龄、体力、 精力不足)、心理条件(信心不足、畏惧刑 法)和强制性条件(如被禁锢)限制。结果 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状态。条件限 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犯罪心理结构弱化。
(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
1.需要的变化。需要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 犯罪动机的强弱变化,影响犯罪行为的发展 方向。需要增强,动机增强,犯罪行为持续; 反之亦然。
(一)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
这一分类,是根据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 情境与主体意识的相互关系谁起主导作用来划 分的。一般犯罪人都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阶 段性变化。由被动到主动,是犯罪心理结构深 化的重要标志。
(二)从主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划分
1.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的类型:由于主体社会 化不足,不能按社会对其要求满足自身的欲望, 违反社会规范而犯罪。 2.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主体在内心排 除了“良心”的干预,有明确的反社会的态度, 有意识地犯罪手法,实现反社会的目的。
犯罪心理的固着化和犯罪行为深度的变 化,必然会带动人格状况的恶化。在累犯、 惯犯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犯罪心理由其心理 活动的一部分,最终将发展成为以 犯罪心理 为核心的由人格特征。见书之117页图。
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狭义上指犯 罪心理恶化。大体上分为孕育形成的初始阶 段和恶性发展的深化阶段。标准不同,分类 有别。
(四)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 理结构强化的结果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后,仍有待于外界刺激 的引爆。当各种因素都叠加在一起时,犯罪心 理就外化为犯罪行为。 有些突发性、激情性犯罪人,表面看来其 犯罪动机与行为发生是偶然的,但其不良心理 结构、消极心理因素,已经深藏其中,在瞬间 内外合力的情况下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情经过
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 医学专业。2010年8月起,林森浩入住复旦大学某宿舍楼421室。一年后,黄 洋调入该寝室。之后,林因琐事对黄不满,逐渐怀恨在心。在宿舍听黄洋和 其他同学调侃说愚人节即到,想做节目整人。于是就在3月31日中午,将其做 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次日 早晨,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随即中毒入院。
1.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犯罪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来消除自己的惊慌 、不安、紧张、恐惧等情绪。本案中是害怕对方记录下他的车牌号后会因 为撞伤而不断找他索赔。
2.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因为处于极度的恐慌中而失去理智,失控而 将他人杀死
3.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由于是初犯,而且性质较为恶劣,犯罪行为人作 案以后都会产生不安和恐慌的情绪,故在实施犯罪后迅速逃离现场,因此 又造成了其他的伤害。
10月22日,专案组将犯罪嫌疑人药家鑫抓获。专案组民警透露,经审 讯,药家鑫起初没有供述自己撞伤人持刀杀人的犯罪事实。直到10月23日 ,当其父母再次带他到专案组后,经进一步审查,药家鑫这才交待了自 己于10月20日晚将受害人张妙撞倒后又杀害的犯罪事实。
பைடு நூலகம்
犯罪动机
药家鑫在讯问中说,他承认在案发时内心非常害怕,杀人只是一念之 差,而作案的凶器是一把切肉刀,是案发当天在超市买的。装着刀的包就 放在副驾驶位置上,下车查看时,他随身带着包下去的。在下车查看时发 现张妙躺着有呻吟声。他没有询问伤情,也没有与伤者说话,考虑到对方 撞伤后会找他不断索赔,隔了两三秒的时间,就拿刀开始刺被害人。究竟 刺了多少刀,刺到什么部位已经记不住了。对此他的律师辩护说,这是一 起交通肇事转型的故意杀人案件,药家鑫是一念之差,属于激情杀人。
浅谈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刑司1343 朱文昕 唐洁 崔燕玲
案例分析法
是一种选择典型的各种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 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析到综合、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 法。
注意: 1、应该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 2、应该选择具有一定数量的案例,从而获得有价值性的结果
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 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 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其二,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 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 三,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犯罪心理状态
犯罪动机
在一审判决前对进行林森浩采访央视主持这样说到:“让我出乎意料之 外的事情,就是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从头到尾他是平静,后来我发现这不是 平静,是冷静。而且仅仅的随着谈话的展开,我才发现这个冷静的背后是 冷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尤其是我在问到他这个投毒的过程,还有心理 状态的时候,他给我的感觉就说他不是在说自己在做的事情,而是在说比 如他在做实验的时候,他面对一只小白鼠他这个实验过程会是什么样,他 是在用这样一种非常冷静的口气在诉说这个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或者不 是发生在他身上,或者就是发生在他身上,他也是在进行一个实验,而没 有把对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对待,这是我的感受。”
犯罪动机仅仅是受不了同窗讥讽
案发前几天的某一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在打牌时,邵瑞杰 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了争执。其间,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 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样的话从 邵瑞杰口中说出来,深深地伤害到了马加爵。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 朋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邵瑞杰眼中竟然会是这样的评价,而且 好朋友龚博居然也是如此。就是这句话使马加爵动了杀邵瑞杰和龚博的念 头。
他在中学时期的日记中记载着一件事:他曾因与奶奶看连续剧发生冲突 ,而在日记中写道:“我好痛恨奶奶,恨死了,恨死了!”
还有一次,他的父亲与母亲在凌晨吵架,15岁的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真是太气愤了,真想一刀杀了他(指爸爸)……但我会坐牢的,我 不想坐牢,如果是十年牢,我将是25岁,真不好……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希 望爸爸死掉!这又不可能,我想用药毒害,但受害的也是我们,我无奈 ……”,“我真恨,恨,但我很理智,我控制住杀人的念头,我想无论 如何我都很想考上宾中地区班,考上重点大学,迎来新生活,现在毕竟 是家事,与我无关”,“对付恶人,要用狠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 ……”
被捕
最后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当被捕时他正坐在地上, 手里拿着一个破馒头在啃,又从垃圾中捡起一块红薯饼慢慢啃了一口, 他的脸黑乎乎的,看不出什么表情,穿着一身藏青色的衣服,也很脏, 蓬头垢面的,像个疯子一样。
以下是他的供述: ——为什么杀他们? ——因为他们看不起我!邵瑞杰说我为人不好,打牌作弊,龚博过生日都 不请你!杨开红也说我,他们都说我为人不好。我想我在学校“名气” 那么大,都是他们在背后说我。比如:说我古怪,爱看A片。我很痛苦, 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 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 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 前说我。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他们在外面宣传我的生活 习惯,那么古怪。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马加爵事件
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 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2004年2月25日 云南省公安厅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8万元人民币捉拿云南 大学凶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4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的同学。3月15日晚7 时30分左右 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04年6月17日上午9时,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级人民 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 结束,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作案过程
第一个是排除障碍 唐学李原本不住校的,一直在校外租民房住,但那几天由于还在假期
,宿舍床位普遍空着,唐学李就暂时住进了马加爵和邵瑞杰住的317宿舍 。而邵瑞杰那几天经常跑到隔壁宿舍玩,玩晚了有时也就住在隔壁。唐学 李的存在成为了马加爵杀邵瑞杰的最大障碍。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 李不备,就用石工锤砸向唐学李的头部,将其砸死后,用塑料袋扎住唐的 头部藏进衣柜锁好,并认真处理好现场。14日晚,邵瑞杰上网回来晚了, 隔壁宿舍的同学已经休息,他就回到了317室住。就在邵瑞杰洗脚的时候 ,马加爵用石工锤将邵瑞杰砸死。
逃亡
被杀害的这4名同学,全部都是头部被石工锤击中致死。马加爵把他 们一一藏在宿舍的衣柜内,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防止血流出来,然 后用胶带纸把报纸蒙住衣柜,用锁锁好。随后,马加爵开始了逃亡之路 。17日,他到火车站乘车时,所使用的假身份证被铁路警方查获。但可 惜的是,由于当时在317宿舍内的4具尸体还没有被人发现,他逃脱了铁 路警方的处理,悄悄搭上了去往广州的火车。
复旦投毒案
2013年4月1日早上,上海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起床后接水 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 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 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 事传唤。 2013年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4月16日下午,黄洋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无效去世。警方通报在学生 的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 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 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药家鑫事件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 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 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 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 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 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终年21周岁。
犯罪心理状态
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属于因仇恨引发的犯罪行为。这种类型不同于一般的 侵财犯罪人和性犯罪人,不是为了获取享受而犯罪;而是为了表达、为了 发泄某种情绪而犯罪。
1.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好友对自己的嘲讽使得性格孤僻,朋友很少的马加 爵,内心绝望从而萌生恨意,对其起了杀念。
事实上马加爵说:“每次杀人的时候都很害怕通宵的失眠他在死者的头上 套了黑色的塑料袋是因为他害怕以后再看到这些昔日的同学,在2月13日 至15日这三天的杀人过程中他一分钟都没有合过眼,虽然心里害怕但在这 三天的时间里他还是和那些尸体同室而眠,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处可 去” 2.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心情格外紧张,害怕被人 发现、被人抓住,情绪变化很大。于是将阻碍其杀人的另外两位同学, 也残忍的杀害。 3.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作案后,马加爵带着侥幸的心理,选择逃离案发的 城市,四处躲藏,将自己弄得蓬头垢面,企图躲过警方的搜查。
半日内再杀两人 15日中午,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头夜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这
时,杨开红来到317宿舍找马加爵打牌,已经杀红了眼的马加爵做贼心虚 ,一不做二不休,用同样手段夺走了杨开红的性命。当晚,马加爵找到龚 博的宿舍,说317室里打牌正三缺一,叫龚博过去打牌。结果,龚博就在 当晚惨遭马加爵的毒手。
一审判决前的采访
董倩: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医者的仁心仁术在你的心底是扎根的,但是 你却在没有任何把握的情况下,让你的同学身体里摄入这么多剧毒的试剂 ,把这个同学往死神手里推,你不觉得有点矛盾吗? 林森浩:对,我也一直跟审办的公安说,我这个人矛盾,但是,像我在医 院里,我在临床呆了也有两年的时间,在临床上我的所作所为,那应该是 悲天怜人的,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我确实做了这个事情,这次这个 卑鄙的事情,这就跟我这个是大大的矛盾。 董倩:你能解释吗?就是自己性格中这种巨大的反差。 林森浩:我,我想想啊,我真的可能跟你解释不了,可能还是跟我这个做 事不计后果这个习惯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