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全套课件380p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美感则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4
5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1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2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3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8
9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美学原理第01章 审美的本质ppt课件

美学原理第01章 审美的本质ppt课件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它与人类毫无关系,因此与美的产生无关联,不具 有审美意义。对整个人类来讲是这样,对个人来讲 也是一样。
人化自然——包括人工自然,即属于人的自然, 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可以,而且已经涉及
的自然,包括人通过仪器设备认识到的宏观、微观、 宇观世界,以及人按照规律创造出来的符合人的需 要与目的(包括审美目的)的人工自然物,都是属 于人化的自然,即属人的自然。
力以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使得原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变成了“人化的自 然”或“属人的自然”;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促进了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产生出判断
客观世界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
因此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这 里的劳动就是指社会实践,它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变 革的一切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韩非子
恩格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 教等等”。
物质生活不可少 精神生活更需要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要求就 会越来越高。
人们不仅要求吃饱穿暖,而且要求穿得漂亮,住得舒适美观;不仅要逛公 园,而且要游山玩水 (旅游),要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要欣赏和创造更多 美的事物,享受美、创造美。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方美学家论美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研究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店面装修
通过空间布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饰和照明等元素, 营造出舒适、美观的购物环境。
05 美学发展与未来
当前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数字美学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美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探讨数字艺术、数字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审美体验和 美学价值。
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研究如何通过环境设计、环境保护等手段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生活 质量。
培养审美能力
01
美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
艺术作品和自然美。
提升生活质量
02
通过培养审美能力,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高
生活质量。
促进文化交流
03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理解。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哲学关系
美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两者都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
艺术美原理
定义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感,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和思想 情感的独特理解和创造。
特征
艺术美具有创造性、个性化和多样性,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体验 和情感共鸣。
表现形式
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形 式。
自然美原理
01
定义
特征
02
03
表现形式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感, 包括山川、河流、树木、花卉等 自然景观的美。
雕塑
通过形态、材质和空间等元素,塑造出具有 美感的立体艺术作品。
音乐
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创造出具有 美感的音乐作品。
文学
通过语言、结构和情节等元素,表达作者对 美的追求和感悟。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
《美学原理》 教学课件
2020/5/26
第一章 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历史演变
❖ 一、审美意识发生阶段 ❖ 时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与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
可分。 ❖ 特征:从实用到非实用,从功利到非功利。 ❖ 表现:生产生活与政治生活。 ❖ 什么是功利? ❖ 《汉语大辞典》:“功效和利益”,即用处和好处。 ❖ 《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 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 ❖ 定位:知——理智——真——逻辑学
意——意志——善——伦理学 情——情感——美——美学 ❖ 评价:(1)给予美学独立的地位和存在的合理性。(2)把美学 定义为感觉学,有合理一面。(3)把美学看作低级认识论,不如 逻辑学和伦理学,感性低于理性。这不合理。
74.7 77.8
2020/5/26
0
10
20
❖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 (1)直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 二、狭义角度 ❖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 样造成和谐的。”——希腊人体艺术
2020/5/26
❖ 三、美学学科阶段 ❖ 时间: ❖ 特征:(1)有专门的美学著作,独立研究美学问题。(2)有不
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与范围。 ❖ 标志: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一书出版,他被称为“美学
之父”。 ❖ 定义:美学是研究感觉、情感的学问。Aesthetics意即“感觉学”。
体。(2)有理论的形态。 ❖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导论 (《美学原理》PPT课件)

导论  (《美学原理》PPT课件)
•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
• 3.[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版。
• 4.[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思考题
• 1.试对一件艺术品作艺术学与美学不同的分析。 • 2.描述自己的一例审美体验。结合上述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 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1)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构成 (2)审美意识
(1)社会美
(2)自然美
审美活动存在领域 (3)艺术美
(4)美育
(1)崇高
(2)悲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但他们之后的另一个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在其对 “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的感性。他 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力求阐明,“哲学 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 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引导我们达到的完善 是概念、命题及互相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所展示的完善是感 性表象的明晰、生动、丰满与主题的和谐。
• 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浪漫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同时构成 空想社会主义美学。在空想社会主义蓝图中,审美与艺术 不再与社会分离对立,反而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就是生产与生活自身的特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3.现当代西方美学 (1)心理学经验美学
关注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实证,以代替哲学美学形而上思辨。 (2)分析美学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山顶洞人把石珠、贝类等穿孔串 联成项链,说明其已有了审美意识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拉斐尔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2
2.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 分两个角度: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如柏拉 图、普罗提诺、黑格尔;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探 讨,如休谟、康德。
(1)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念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主观意 识的神化、绝对化。 普罗提诺:美是物体分享到的“太一”流溢的理念。他 把柏拉图的理念神秘化,称为神明理性(理式),即 “太一”。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理念的外化。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 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 没有可见形象的对象(尽管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 的),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如空气、X射线、 电子等。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更不能成为审美 对象。
15
• 作为审美物象应该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即对象的 色彩、声音、形状之间的组合关系,要有宜人的 性质。
• 形式美的一般原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 比例,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
• 林黛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 笼烟眉”。这里黛玉到底是喜是蹙说不清,其美 正在于这说不清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科学整体方法对美学 研究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提出的科学整体方法,是 通过作为能动主体的人,站到人类历 史的高度,整体把握人类生存事实的 完整的科学方法。
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对美学研究的思维与理论体系建构的 指导意义,对美学科学原理研究的指 导意义。
美学研究的整体方法:即主体对世界作整体掌 握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对于对象过程作整体把握, 对主体自身进行整体塑造,而且要研究把握人类主 体与世界的整体关系。
美学是一门以科学方法和态度,从人本身 的人性需要必然性和自然合理性出发,探 讨、深究人类生命活动、生存开拓、生活 实践和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原理,指出合 乎人自身充分发展的条件,设计人类发展 的合乎理想而又可行的道路和可能的目标。
美学是一门人类自身健全发展和完美实现 的大学问。
1、
美学是包容了现实与理想、既是 充分现实的又是高度理想的、自 然与人本在发展中统一学科;是 立足于现实研究,立足于科学的 哲学、各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而 又超越现实研究和各门学科的、 追求整体综合和完美建构文化体 系的构造设计的科学。
美学原理全套 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罗 米 修




关于美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的整体观,是站到人类历史整 体高度认识把握人类生存与发展整体 事实的观点与方法。
分析 抽象 综合 具体整体
“具体总体被作为思 维总体、作为思维具体, 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 产物;……整体,当它在 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 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 脑的产物。”
4、从文艺学和创造学方面看,文艺 学的规律主要是审美规律;文艺学始终追 求着审美理想指标,力求达到新的美学价 值高度。创造学也必然是追求着设计创造 的完美。
5、从社会学和史学方面看,人类社会 历史的发展,按照历史的规律和人类的意愿 理想来看,社会总是追求自身的和谐与发展; 历史也追求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史学研 究也自然体现着一定的美学价值指标。
第二节 美学方法论的重大转变
1、旧方法——机械论和 历史唯心论的危害。
2、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 物论的统一,上升到科学整体 方法。
3、科学整体方法与科学 主体论美学体系。
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与方法 的影响,人本主义思潮的启示, 两大思潮的会合,最终集中到对 人类主体的科学研究上面。马克 思的整体方法将“两论”统一起 来,达到对人类主体研究的系统 化、完整化。
总之,它是对人类审美 与创造活动过程作动态的、 辩证的、整体的过程研究把 握。
第三节 科学主体论美学的基本理 论和意义
1、科学主体论美学的核心和主要原理。 2、美学科学原理体系的陈述序列。 3、美学科学原理体系建构的意义。
思维整体高度
整体方法运
整体视界
用过程
整体思维
整体分析 整体认知 整体评价 整体设计与创新
科学整体方法强调的是 主体,是人掌握世界,而不 是世界控制人;是肯定人类 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与认识 世界、掌握世界、改造世界、 创造万物的主动性。
马克思的 整体方法是通 过作为能动主 体的人而将辩 证唯物论和历 史唯物论有机 统一的完整的 科学方法。
美学必须走 科学探索之路,以 科学的方法研究人 类自身怎样在人与 自然统一的关系中 开拓了辉煌的历史 行程,走向人类生 活大系统的完美。
科学主体论美学的最大贡献和 主要理论核心:
用科学主体论方法研
究人的审美意识组织的形
成,以及审美意识组织展
开的内感外射心理交流运
动的不断扩展,从而促进
1
人类越来越高的审美与创 造。这是贯穿人类全部创
造史的人文事实。
美学科学原理体系建构的意义
1、从人的生理及心 理方面看,人的生理上追 求生理的完美,要求生理 上的健全,健美、长寿、 身材适中和五官端正俊美。 人的心理要将意识和能力 系统化,形成强大的心理 涌流,指向心理建构的完 美。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政治经 济学批判〉导言》
第二章 现代美学研究的起点与对象
——审美活动发生原理
李健夫教授
美学研究的起点或对象是人 的审美活动,深入地说是研究人 的 审美意识系统的运动。
审美心理活动原理,是将 审美与创造活动研究作为美 学主要任务的现代美学体系 的第一原理。
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的合理思想与马 克思主义相统一,就在一个新的思维高 度上,出现了当代科学整体方法,这就 有了对于人类主体研究的动态过程的整 体的考察与把握。这一方法使美学研究 获得了新的生机,诞生出科学主体论方 法与科学主体论美学。
科学整体方法(科学主体论方法) 模式
方法,既是求实与实 证的,又是逻辑的;既是系 统的,又是有机辩证的;既 是物质事实的写照,又是精 神的运行;既有静态的分析, 又有动态的描述;既是一定 状态的描述,又是过程的整 体综合。
2、从生命与生活方
面看,人的生命通过意识
作用,自然要追求某种意
义和价值,生命要通过自
身的活动去体现多方面的
能力和功能。在生活方面
相应出现多方面的拓展,
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
方面有了日益丰富的内容;
人类生活发展也自然追求

越来越高的美学指标。


3、 从哲学与人类学方面看,现代哲 学不应远离人生,而应贴近人生,为人生 的完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人类学也应描 述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学规律,揭示人类生 存的美学特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美的规律”与“人的尺 度”
马克思时代
当代








恩格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
当代美学高度 美 学 高 度
共 时 态
古希腊人文思想文化的形成
美学高度
古希腊民主时代 科学 民主 创造 文化
生活
古罗马 现代
中世纪 文艺复兴 时间
6、从文化与教育方面看,科学主体论美 学引导人生达到生存文化的整体和谐境界; 可以形成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整体教育 观念。
现代美学是一门立 足于人本身而对人进行 科学探索与整体塑造的 真正的人学,它具有多 方面的人生意义和学科 意义。
思 考:
1、参考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有关论 述,联系实际充分讨论科学整体方 法。 2、联系实际论述马克思的科学整 体观点与方法。 3、简述19世纪以来美学研究的重 大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